导演:卡森·伦德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讲述了新英格兰一个休闲联赛的最后一场比赛。在他们心爱的球场即将被拆除之前,我们跟随着这群成年人的幽默和隐晦的感伤,比赛持续到加时赛,白昼渐渐消逝为夜幕,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详细 >
高中只要有体育课和活动课就是踢球,我们班一队,剩下所有班凑一队,踢到下课或者吃饭。也找学生会组织过班级联赛(后来被学校无情中断),下雪天踢球被校长撞见过,晚自习踢球踢到了跑步同学的脑袋,高三踢球被班主任校园追杀(但高考前一周自发凑起来的最后一赛很顺利),有许多进球和助攻(主要是我自己的~~)现在还记的真切。高弧慢球就像我在中场一个大脚射门,球又高又飘,最后砸到横梁上;就像某个普通的周六,几个哥们从中午吃过饭踢到太阳落山,整个操场都黑下来,大家拖着快抽筋或者已经抽筋的身子告别,高中就结束了。
7.5 无可挽回的消逝,落幕总是无尽哀伤,怅惘无处诉。
一场男性棒球赛的记录。从下午持续到晚上,男人们竞争鼓励闲聊互侃,有人离开有人候补上场,降温了天黑了,打着车灯也要打完一整场比赛。平平淡淡的美国乡村全男叙事中,我什么也没获得。夜晚打球的戏在银幕上模糊一片倒是让我精神一振。以及,2024年了我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新片里男性树丛边尿尿呢,突出天气冷吗坚持得久吗人类正常生理需要吗,我没看出来这个情节对或影片有什么推动作用。
其实到最后也明白了,“高弧慢球”真正指涉的是“时间”。因为我们不知道棒球所谓的规则,只知道比赛开始必会结束,球投出必会回落,就像天上的太阳由东到西划出一道美丽的高弧线后,黑夜终将到来。这时无论是宏观空间之下的时间,还是每个人各自的时间,都随着球场成为了历史,并化作无声的告别回荡在点点星空。后劲很大的作品
【4】球场成为对抗时间的场域,就像Eephus本身,在缓速中难以捉摸,并借临场者的语言和反应逐渐澄清这一机制。即便在最后燃放的烟火里,我们仍无法全情投入其中,亦难以轻易抽身,只剩光线反映在身躯上,最终沦为真空。 w/c
凌乱,琐碎,无法共鸣
导演很会拍一帮人的大群戏,跟《米勒角的圣诞夜》完全不同的方案,结构清晰人物交代的也明白,搞不清规则也能看个热闹劲儿…
无需了解棒球规则
最初是被海报吸引。很像那种美国短篇小说的电影,情节不那么重要,传达出的氛围才是重点,有时候让我想起凯莉·莱卡特。时间在流逝,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否打出了那个“高弧慢球”,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PS我觉得导演很适合拍恐怖片。
大屏幕是有助于看这种难以进入类的电影结尾尽管是要保留那个散场各回各家的意味 但总之没能提档值得更好的处理
6.5/10 尚可 #HIIFF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整体节奏相当缓慢,并且剧情也没有特别多跌宕起伏的点,说实话看的是有一点困。不过影片的故事设定、人物形象设计,还有想要表达的主题都还是蛮不错的。导演在映后交流的时候也提到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他们对自己童年生活逝去的一种回忆,他认为棒球文化现在也是一种正在逐渐衰弱的文化,这部电影也表达了对棒球文化衰落的悲哀。并且本片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反派设定:时间。按照从早上到晚上一场比赛的叙事来进行,里面的主角都是在与时间做斗争,他们都不想赢,只想继续打下去,但最后终究太阳还是落了下来,比赛还是结束了。里面的演员也是提前在一起培养感情,然后电影里面才有了那么多的垃圾话,这里导演还提到在他们生长的新英格兰地区由于清教徒文化的影响,男人之间只能通过垃圾话的方式来表达。
8.5 一场终将结束的棒球比赛,消磨时光的艺术。
看不下去…放弃
节奏太松散了,以至于有些昏昏欲睡😪
球场再见,球场。热切地兜售着概念,不过所窥有限,只得填充以虚浮的惆怅。很难稳定地维持吸引力。
重看,一点也不抽象了,很清晰。
关于时间的电影,通过单一空间内的人物状态来捕捉时间流逝的过程,调度、声音和剪辑都强调实时和在场感,与他们从头聊到尾的棒球、摄影机一直在拍的棒球比赛都无关,观众丝毫不懂棒球也没关系,两对场外观众的对话点了题(可能太直白?),这群无所事事、中年发福的人生命中没有更重要的事可做了吗?所以最终只剩没有回声的空虚。侧面刻画了部分美国人(甚至美国)当下的某个状态切面(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政治评论?
:安排马力克贾木许和这个导演坐一桌,然后我去把桌子掀了(。男的顾影自怜起来,酸腐至极
老家伙们的最后一场棒球赛,因为球场要被改建为学校了。
某种程度的放空电影。虽然讲的是棒球比赛,而且比赛也不能说完全不激烈,但整体的状态还是非常松、慢与放空的感觉。背后则是伤感、落寞以及挽歌。情绪真的非常到位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高中只要有体育课和活动课就是踢球,我们班一队,剩下所有班凑一队,踢到下课或者吃饭。也找学生会组织过班级联赛(后来被学校无情中断),下雪天踢球被校长撞见过,晚自习踢球踢到了跑步同学的脑袋,高三踢球被班主任校园追杀(但高考前一周自发凑起来的最后一赛很顺利),有许多进球和助攻(主要是我自己的~~)现在还记的真切。高弧慢球就像我在中场一个大脚射门,球又高又飘,最后砸到横梁上;就像某个普通的周六,几个哥们从中午吃过饭踢到太阳落山,整个操场都黑下来,大家拖着快抽筋或者已经抽筋的身子告别,高中就结束了。
7.5 无可挽回的消逝,落幕总是无尽哀伤,怅惘无处诉。
一场男性棒球赛的记录。从下午持续到晚上,男人们竞争鼓励闲聊互侃,有人离开有人候补上场,降温了天黑了,打着车灯也要打完一整场比赛。平平淡淡的美国乡村全男叙事中,我什么也没获得。夜晚打球的戏在银幕上模糊一片倒是让我精神一振。以及,2024年了我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新片里男性树丛边尿尿呢,突出天气冷吗坚持得久吗人类正常生理需要吗,我没看出来这个情节对或影片有什么推动作用。
其实到最后也明白了,“高弧慢球”真正指涉的是“时间”。因为我们不知道棒球所谓的规则,只知道比赛开始必会结束,球投出必会回落,就像天上的太阳由东到西划出一道美丽的高弧线后,黑夜终将到来。这时无论是宏观空间之下的时间,还是每个人各自的时间,都随着球场成为了历史,并化作无声的告别回荡在点点星空。后劲很大的作品
【4】球场成为对抗时间的场域,就像Eephus本身,在缓速中难以捉摸,并借临场者的语言和反应逐渐澄清这一机制。即便在最后燃放的烟火里,我们仍无法全情投入其中,亦难以轻易抽身,只剩光线反映在身躯上,最终沦为真空。 w/c
凌乱,琐碎,无法共鸣
导演很会拍一帮人的大群戏,跟《米勒角的圣诞夜》完全不同的方案,结构清晰人物交代的也明白,搞不清规则也能看个热闹劲儿…
无需了解棒球规则
最初是被海报吸引。很像那种美国短篇小说的电影,情节不那么重要,传达出的氛围才是重点,有时候让我想起凯莉·莱卡特。时间在流逝,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否打出了那个“高弧慢球”,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PS我觉得导演很适合拍恐怖片。
大屏幕是有助于看这种难以进入类的电影结尾尽管是要保留那个散场各回各家的意味 但总之没能提档值得更好的处理
6.5/10 尚可 #HIIFF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整体节奏相当缓慢,并且剧情也没有特别多跌宕起伏的点,说实话看的是有一点困。不过影片的故事设定、人物形象设计,还有想要表达的主题都还是蛮不错的。导演在映后交流的时候也提到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他们对自己童年生活逝去的一种回忆,他认为棒球文化现在也是一种正在逐渐衰弱的文化,这部电影也表达了对棒球文化衰落的悲哀。并且本片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反派设定:时间。按照从早上到晚上一场比赛的叙事来进行,里面的主角都是在与时间做斗争,他们都不想赢,只想继续打下去,但最后终究太阳还是落了下来,比赛还是结束了。里面的演员也是提前在一起培养感情,然后电影里面才有了那么多的垃圾话,这里导演还提到在他们生长的新英格兰地区由于清教徒文化的影响,男人之间只能通过垃圾话的方式来表达。
8.5 一场终将结束的棒球比赛,消磨时光的艺术。
看不下去…放弃
节奏太松散了,以至于有些昏昏欲睡😪
球场再见,球场。热切地兜售着概念,不过所窥有限,只得填充以虚浮的惆怅。很难稳定地维持吸引力。
重看,一点也不抽象了,很清晰。
关于时间的电影,通过单一空间内的人物状态来捕捉时间流逝的过程,调度、声音和剪辑都强调实时和在场感,与他们从头聊到尾的棒球、摄影机一直在拍的棒球比赛都无关,观众丝毫不懂棒球也没关系,两对场外观众的对话点了题(可能太直白?),这群无所事事、中年发福的人生命中没有更重要的事可做了吗?所以最终只剩没有回声的空虚。侧面刻画了部分美国人(甚至美国)当下的某个状态切面(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政治评论?
:安排马力克贾木许和这个导演坐一桌,然后我去把桌子掀了(。男的顾影自怜起来,酸腐至极
老家伙们的最后一场棒球赛,因为球场要被改建为学校了。
某种程度的放空电影。虽然讲的是棒球比赛,而且比赛也不能说完全不激烈,但整体的状态还是非常松、慢与放空的感觉。背后则是伤感、落寞以及挽歌。情绪真的非常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