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日记》根据真人事迹创作的电影,又有当地公安部门配合拍摄,如何不只拍成一部人物宣传片,而是一部有质量有内容的电影,宁瀛展现了对此类题材较好的驾驭能力,电影即有警察探案类型的可视性,又描写了传奇警察的入世哲学和人性温度,人物不拔高,有血有肉,细节丰富,有正气,有批判,不过火,方寸感好。
人不在江湖,却有他的传说。
一个屡破命案、打黑除恶的公安局长英年早逝,关于他的为人和他传奇故事,电影以一个记者的视角倾听了他的领导、同事、司机、妻子、哥哥,乃至当地企业主的讲述,多层次多角度还原了一个基层公安局长的鲜活形象。
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刑警出身他在破案中勇当先锋,是百姓喜欢、信赖的好警察;经常不着家、不管孩子,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在哥哥眼里是个“杀熟”的公安局长;在当地企业家眼里是个不收钱又有血性的汉子……电影通过一个面目冷淡、说话阴阳怪气的记者,不断的走访和追问,通过多个人讲述,逐渐让郝万忠的形象生动起来,特别是跟那个来挑刺儿的记者一对比,凸显给老百姓办事的警察最可爱。
每天中午电视上播《法制进行时》收视都会有所上升,因为观众看爱警法纪实故事。
《警察日记》的主人公郝万忠是刑警出身,侦办案件是常事,电影中有灭门案、鞋店谋杀案和黑恶势力罢运案。
有时候案件侦破完全是靠功夫花费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鞋店谋杀案就是这样侦破的,熬时间到过年时候把犯罪嫌疑人在老家抓捕。
上面说电影分寸感好,从侦破黑恶势力罢运案表现出来,尽管郝万忠所在的警局一直想把控制煤炭运输的黑帮团伙打掉,但上级并不让动,这有意思吧?
最后是区里领导支持郝万忠才得以出手,作为观众看到当场抓捕黑恶势力的嚣张的打手时,压抑的心情瞬间畅快,电影弘扬正气,批判体制,但只能点到为止,因为让电影顺利拍摄上映,有不能触碰的底线。
如果是一部纯警匪类型片,灭门案恐怕不会出现电影中,因为一直没能告破,这个案件成为郝万忠的一个梦魇,并且贯穿影片始终,在一部英雄传记电影里,表现的是一个有追求的警察职业的压力随时存在。
我们的英雄,做事不符合常情,却总是能打动人,有时候一个人做的只是职业标准,却因为环境的恶劣,显得尤为珍贵。
郝万忠当局长不让家人走后门,姑父酒驾,媳妇让他打个电话,他把媳妇骂一顿。
鄂尔多斯一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郝万忠所在的地方,开矿让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他严禁公安局找地方企业拉赞助要好处。
企业主送现金他不要,藏在沙发里,被他发现退回并训斥企业主。
但需要帮扶困难户时,他想到自己当企业家的哥哥,杀熟要赞助,更值得玩味的是,农民修路缺20万,他跑去找企业家要赞助,喝了10杯酒,把修路款拉来。
这些情节都是让人回味的。
看完电影你会觉得,饰演郝万忠的王景春的表演并不突出,他做的是融入,让表演和其他演员、乃至电影的风格协调、统一,这或许王景春拿了东京电影节的影帝的原因。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让王景春和咏梅同时夺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影后,才知道原来王景春已经凭借此片拿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所以这成为我看这部电影的主要理由。
尽管是主旋律的片子,拍摄的方式却让我大大吃惊。
比如写实的镜头,不是娄烨纪录片式的那种粗粝,相反有着诗意的细腻。
那种交叉、重叠,带着惊悚,充满悬念。
还有人物,缺少了伟光正,有着太多普通人的特性和光辉。
诚如男主的妻子说的:别人都说他是神探,其实花了他那样的功夫,人人都是神探。
即便是人人称赞的神探,他心里也有隐痛,有忘不掉的案子——他从警以来的第一起案子,也是至今未破的一起案子。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脑海中仍然是当年的现场画面。
我特别喜欢别人影评里面的一段话:主旋律人物的称职不再是由鞠躬尽瘁去表现了,而变成了忘不掉,只要没解决都是不能忘的,在我看来承认自己有过失和遗憾也恰恰是主旋律人物以往所缺失的。
一個寫實盡忠職守的刑警的生路歷程及其人生觀。
如果說是一部好警察的練成,倒不如說是一個專業警察成長的心路歷程。
從單純因理想的原因入職,到艱苦的學習警務知識,到跌入警察都會遇上一生的懸案的漩渦,所以每宗案件都不想再留下遺憾,形成出寧願犧牲家庭成全案件的輪迴,一生背負對百姓比對家庭好的心理矛盾之中。
他的故事突顯出警察遇上最困難的難題,包括廉潔,上頭的分歧引至的阻力,對記者事件中引發的執法後果等。
一名好警察要不畏權貴,但要存有呵護老百姓的仁慈之心。
每一個警察都懂法例,但現實並不是單照法律辦事便成,盲目執法可能會有得不嘗失的後果。
一個人如要當一名稱職及專業的警員,都應要先作以上的心理考慮。
宁瀛真是姜是老的辣。
一个主旋律故事,被她玩儿得颇有模有样。
摄影机的角度、剪辑的大胆,已经超越了目前国内所有的主旋律电影。
对警察局长这个人物的刻画,也算是做到了立体,因为概念化的呈现方式,会让人觉得角色稍稍不可信。
可贵的是,宁瀛选择了最能安抚人心的他者角度来叙述故事,本身就是旁人和死者的日记在讲故事,罗生门的效果就是大家会预见到信息会失真,但乐于让它就此失真下去。
电影中颇具法律意识的干警,在讲述往事时,宁瀛采取了一次过去和现在交合的勇敢拍摄方式。
看到这个镜头时,我基本可以断定,宁瀛是费了大功夫的。
王景春这个多年的实力配角总算站在了台前,东京电影节影帝当之无愧。
2014年8月22日
看完后觉得,的确有不少新意,起码这个英雄形象更有人味了,也就更让人亲近信服,但总体来看还是偏完美了,从一些地方能看出,郝局长并不是那么知法懂法,相反他更人治一点,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这点很有趣,另外隐隐透着点舍小家不止为大家,也为了证明自己(或者说野心)的感觉,但这两方面都展现的不够,总体上就还是偏主旋律了。
导演本人死不承认,但是拍出来观众就是有这个印象,没能用镜头说服人就是导演的失败。
有人贴了个南方周末的文章,写的不错。
文中提到的家庭聚会,煤矿炸手,妻子愤恨三个部分,如果能够拍出来,片子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温吞样子,能让观众不止深入了解郝局长,更深入了解中国警察这一群体。
但是没拍,因为成本,因为题材,因为时长,因为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
都有可能,但以结果论,事实上就是没拍,那事实上本片就差了一口气。
文章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67
《警察日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主演:王景春。
一位记者为了探寻局长的生前,去采访和他工作生活相关的人,由此呈现出一个鲜活的人物。
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是产煤炭的,郝万忠是原来一个中学物理老师,考上了警察最后成为了一名公安局长。
他曾经为了集资给老百姓的修一条路取跟煤老板喝酒,煤老板说一杯酒一万。
郝万忠喝了20杯酒喝出了一条路,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忙的时候,大年三十都顾不上过年,还得去办案。
说一下电影中的局长的老婆也是个老师,剧中表现得很年轻,演技有待进步。
还有个胖儿子,那么儿子都十多岁。
老婆看着像儿子的姐姐,还好他们都是配角。
下面查到一组数据:2013年全国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有449人 2014年全国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有393人 2015年全国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有438人 2016年全国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有362人 2017公安部统计了的人民警察的牺牲人数为361人,6234人因公负伤。
禁毒警牺牲人数是一般警察的4.9倍。
2019年10月26日
只能通过日记的方式,娓娓道来这个故事的时间轴,有一些场景的剪切非常独到,回忆和现实的穿插。
但是整个故事没有特别的亮点,基调很低,非常的接地气,而且工作、身体和家庭的矛盾也表露出来,可是不能相信好人会早死,这样的结局总是令好人担心,死的那么早,虽然做了轰轰烈烈的事情,其实活得更长也许会看到和实践更多的内容,这样的生命不是应该更有意义吗?
This is film director Ning Ying's second film about policeman. 2013 "Poloce Diary" presents stories of an Erdos late policeman Hao Wanzhong (by Wang Jingchun) and his main outstanding and tedious things in his 13 years of work. Editing of the film is Beverly impressive, with several segments echoing to each other. Wang's acting like facial expressions is well managed. Besides, he speaks local dialect in the film. The film presents the landscape of Inner Mongolia, its vast land and coldness in winter. Kind and evil side of the locals. Great job of Ning in the film. I recommend it for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坐下来不到一刻钟才反映过来,尼玛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主旋律片啊。
但导演身在江湖,显然清楚再用文革时代的红又专来宣传正能量是再滑稽不过且为同行嘲笑的事儿,所以我们看到了一部糅合了文艺片商业片诸多佐料的主旋律片儿,一面在电影界内部有抬起头的资本可以打着哈哈说“瞧瞧奴家这头上的花哨多得很呢”,一面对外又可以趾高气扬地抬了头一派正襟危坐模样道:“俺们这可是正能量”场内人本来不多,里面一点惊悚镜头是看得我怪胆颤的,不过这命案始终没结大概是故意为之。
虽是故意,却像又读了回废名的《桥》。
始终给你一个悬念在那吊着,直到影片结束还给你一个身段窈窕的背影一扭一扭。
不过由此也可看出这部片子的确是……用心良苦啊。
记得以前看一个段子,丈人想减肥,又听人说挨骂有此神效。
便借此考验未来的女婿,叫他每天狠狠地骂自己。
嗯……然后这小伙子便日日加足了马力:“您这样真的太不好了!
为这个家辛苦付出这么多还睡这么少,这么不爱惜自己巴拉巴拉”……听得这丈人是眉开眼笑。
这片儿便是类似了。
我们早已告别一个高大全的偶像年代,谁若是试图从现实生活中找出这么个人物来,观众也多是要嘲讽惺惺作态的。
如此,加上几个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小缺点便再妙不过了。
这么一个公安局长,他不是一开始就体现出局长的素质的,他脾气还很有些不好,时常不讲情面呢。
这样的形象无疑是符合官方传统的。
两袖清风,关怀农民,工作勤苦常常是几十天回不了家。
你得承认这就是正面宣传所需要的一切因素。
他除了性格上几乎可以视为可爱的一些缺点外完全就是个典范。
在这里你除了看这么一个好典范做榜样之外看不出任何东西。
这种纪录片式的风格无疑也决定了导演需要使用大量的电影技巧来掩盖其单薄的思想内涵。
蒙太奇的切换几乎用到喜感,尤其李东方那一环,两个时空的切换没有一点预兆……这玩得有点过分了吧。
还有慢镜头和特写的使用也是泛滥,从一开始文艺范无比的奔跑到最后司机强子的一声“忠哥”,我是忍住了没笑出声来,只好默默低头以手支颐掩饰我内心强烈的不平静。。
套盒式结构用得很明显,大盒套小盒,小盒又构成连环式进行下去。
我一开始看着那新华社记者只是听着始终不说话,还心想,这记者的角色安排得颇有匠心。
他作为一个沉默的旁观者穿梭于各个时空,一声不响地连串起各人不同的记忆(尽管这记忆虽然视角采用不同,但组成的人物特性几乎是一样的。
好比盲人摸象,在这片子里人人都清楚自己摸的是象,也努力或无意识地在营造“象”的形象。
这种心态完全可以有个人体验做注脚,譬如我有时会猜测某人希望我的回答是这样,所以我做出这样的回答以满足他。
)如此,这记者便获得时空之外的游离身份。
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旁观者形象,他们本身并不参与电影情节里或华丽或缠绵的情节制作,他们本身不构成情节,然而这样平行的身份又使得他们不会采用上帝一般居高临下的视角。
一定程度上他们和观众在一个平面,又和电影人物在一个平面。
如此,又不自觉地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
其实拿这部片分析蒙太奇是再好不过了。
平行、交叉、颠倒,一场华丽丽的蒙太奇艺术展都看到我眩晕。
最后再提下王景春的形象。
还是很有《一一》里的吴念真给我的感觉的,当然同是就个人形象而言。
外表看起来老实得几乎像个农民,你难以将他们和一个局长或是公司管理的身份扯上。
但就是这样隐隐存在的错位之感在接下来的观影里,会给你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一部风格化鲜明的影片。
在保证批判态度的同时,又能够游走在商业和主旋律之间,属于导演的上乘之作。
商业电影的拍摄手法与剪辑是新意,又有贯穿导演一直的视点和立场。
警察妻子仅有的几场戏在红,女人的情感与欲望的表达非常动人。
影片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主旋律的影片,需要对警察的行为、个性特点歌功颂德。
但是,中国的警察形象,首先是公仆,其次才是抓捕罪犯的神探。
因而,警察形象太高大,就会显得社会太乱。
所以,影片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就会变得各位谨慎和小心翼翼。
也正是对这些细节和体量关系的处理,就能够恰当的表现出导演的态度、立场,和对社会的批判。
因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警察变成局长后,他是如何游走于社会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风尚之间,而悬而未决,也是警察终身遗憾的是,他没有真正破杀人案。
此处是导演最为华彩的地方,也是导演将其对社会的认识、剖析隐藏在对局长歌颂、赞扬的外衣下。
内蒙的景色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风景,而是一个过度开掘矿产,再也不现风吹草地见牛羊之地。
唉。
看完《地久天长》后顺带看了下王景春的另一部影帝作品,可惜这部没有带来同样的震撼。首先是全片情绪调动和剧情描写波澜不惊,很多案件都是点到为止,没有深挖故事的细节,没办法打动观众;其次全片的情绪基调也是变来变去,有时候是惊悚片,有时候是主旋律片,让观众的心态也无法稳定下来感受故事,实在是有些遗憾
导演水平尬到姥姥家了,故弄玄虚的镜头语言严重生理不适。
讲述一个真实警察的故事。做有的行业的人,可能就是这样吧!
浪费我时间
你可以不认同拍摄手法,但是像评论区那种不尊重人物和其社会贡献的人,真的狗都不如!
遗珠之作。宁瀛风格化叙事的尝试,力图把主旋律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可信,并且触碰到了一些敏感领域。再次说明警察题材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传记片 北京三部曲 找乐 民警故事 夏日暖洋洋的导演 现实中的郝万忠或许是个好警察 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出来英雄的高大感 对下属咆哮 破格提拔自己人 叙事剪辑镜头零散 基层民警至刑警队长至公安局局长到死 采访破案穿插散乱 没有连贯性 顾此失彼 台词行为总是慢半拍
有别于一般的主旋律电影,更像是一部写实的人物传记,电影手法娴熟,艺术加工精彩,拍出了浪漫主义色彩。
英雄到底是什么样?其实英雄就是个平常样,只是他做了英雄事。电影描绘了一个警察短暂的一生,不同的是,拍摄手法不是像流水账一样平淡,反而细腻唯美,光影控制,细节声效处理,蒙太奇剪辑,加上离奇未破的罪案的惊悚元素,难怪得到东京电影节的青睐。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实在不易。
2星给好警察....但是主流宣传意识实在是...
摄影上的新意也掩盖不了主旋律故事本身的刻板和人物的单薄,两小时的故事完全可以用60分钟讲完,多出来的时间都给摄影大哥炫技了,不过倒是可以明显看出来哪些镜头是当地政府和伊利集团友情赞助加进去的。电影院早场就我一个,加上两个保洁阿姨,中途还走了一个,票房估计够呛,纯粹去支持下蒋文彬同志
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没有一个故事片段是讲完了的,比新闻联播的叙事还差一些。冲着王景春来看的,结果满头黑线。
应该有4.5吧,剪辑是一大特色
前面都还凑合 局长倒下后想起的斯拉夫舞曲一下子泄了……我们的确没有太多优秀的器乐作品 到这不足以成为拍电影乱用音乐的理由
主旋律片拍成这样也是很难得 时不时都有小惊喜 王景春演得太好了 以至于其他演员看上去都业余了 有点出戏
单位组织的电影,国产歌功颂德片拍成这样也算可以了
现在看着吧,这就是鄂尔多斯当时疯狂的几年里面死去一个警察局长,这种疯狂就像片头那悬而未决的命案一样盘旋在鬼城上方。这个警察,破着贫穷杀人的案子,帮着政府维稳,跟暴发户打交道,期间也找到了自己的豪情万丈。观众可以理解这是一部好警察的主旋律故事,不过导演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我看到了一个死于疯狂开采资源原罪的工作狂。导演很多镜头语言和技巧都挺出彩的,之后怎么就拍出了《浪漫天降》呢?!!
摄影能看出来的很吊
看了个头,拍摄手法过于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