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抗日片。
还原事实真相,事实说是,中国90%的抗日片,基本都是脑残片,弱智片,小学生都不会看的幼稚抗日,对不起!
说小学生都是对小学生智商侮辱。
要不然就是电视剧里面的剧情跟历史不符。
喜欢自己骗自己。
胜,败!
都不敢认。
中国自己都不尊重历史。
日本更是可以胡编乱造。
日本:呵呵……呵呵………
孟凡耀任总制作人、刘星编剧、路奇总导演的《东方战场》,刚刚结束首轮播出。
本剧以全景式叙述展现了“东方战场”这十四年的抗战历史,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还是敌后战场的斗智斗勇,还是历史名人的活动轨迹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抗争都被收入荧屏。
相对于一般的抗日剧作,《东方战场》更将对日战争放置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氛围中,国际巨头们不再是台词中的角色,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丘吉尔等纷纷走上荧屏,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投下各自的关注,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激烈程度与波及范围。
然而让这些著名人物都没有猜想到的是,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只是他们熟悉的大兵团决战,更有游击战最终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目标。
一群从山沟里出来的中共军队,以最广泛的人民战争在最宽广的范围内坚持到底,并获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支持,为大后方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
中国人的最终胜利是全民族努力的结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做出至关重要的担当。
还原十四年抗日战争全貌严格来说,八年抗战只是通俗的说法,它描绘的是中日全面战争的时间。
事实上从全局来看,抗日战争应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
历史学家张宪文在《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系统地论述了“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部战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再到1945年日本投降。
在这血雨腥风的十四年,中国内部各政治势力此起彼伏,国共两党更是恩怨相交。
红军从南方反围剿、长征转移到陕北,并在历史大关口参与全民族抗战;国民党也从最初的消极抵抗到最后顺应历史潮流抗日。
《东方战场》描述的便是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共领导下的游击战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胜利,敌后战场与国军的正面抗战相呼应、配合,为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不仅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也在日伪占区频繁作战,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东方战场》通过史诗般的叙述框架打破了一般抗日剧的逼仄格局,将被各种戏说与演义涂抹的五颜六色的历史恢复到本来的面目,从这方面看与苏联系列史诗电影《解放》有着一定的相似度。
《东方战场》的格局充满了历史剧的大气与磅礴,通过大大小小140多个具有影响的时间点,勾勒出了这场残酷绵长的战争的全貌。
在整部《东方战场》电视剧,毛泽东都是作为战略家和领导人的身份出现,他的评价每每抓住战争的关键元素,并分析出于我方有利的条件,这不止是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了解真相,更是当年缔造胜利基石和率领中共走向更大胜利的精神力量。
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尤其是山高路远的敌后战场,我们会看到那些泥腿子、土包子是如何影响和推动中国、东亚以及世界局势的,没有敌后战场,就没有抗日战争的决胜,就不会有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上“人民万岁”的呐喊!
《论持久战》的理论和实践电视剧《东方战场》不同于以往的抗战题材影视剧,没有当下抗日剧的那些雷人桥段——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而是严格地遵照史实,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将矛盾集中在一个个沉重的历史人物之上。
“人是历史的人质”,他们那代人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就必然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反抗外侮并最终站立起来,是他们自觉选择主动承担的结果。
《东方战场》以人物的命运来牵动观众的心,由人物的“个体”上升到整个国家,那些抗战的普通人,他们中的一民、一兵便是“历史的尺度”。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铁骑隳突南北,大片的国土沦陷,南京被占、国府西迁,“亡国论”甚喧尘上。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毛泽东挥舞如椽大笔,写就《论持久战》,从根本上回答了抗战的核心问题:以弱胜强只有持久作战,在漫长的“相持阶段”有效消耗日本。
《东方战场》中,毛泽东与梁漱溟延安讨论中国的抗战形势,让人印象深刻,毛泽东详细分析了这场战争性质以及敌我双方人力、物力对比等一系列攸关存亡的问题。
在经过精密对比之后毛泽东指出,游击战是战略反攻的前提,在此期间中日双方必定会经历漫长的持久战,然而无论从天时地利还是人心上看,中国最终必将战胜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对于“亡国论”的驳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持久作战的方式与决心,以及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逐渐开辟根据地,奋起反击的思路。
《论持久战》提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纲领,鼓舞了士气,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事实证明抗日战争的整体发展过程便是如此。
《论持久战》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方法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也可以在现实工作中看做是职场生存哲学、人生目标自我实现的思想武器。
在敌后战场,游击战是最为有效的作战方式,不仅与正面战场遥相呼应形成互补互助,而且创造出东方的战争奇迹,树立起人民战争的新式战略概念。
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切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只有建立了抗日武装部队、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三个基本的条件逐渐地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夫妇,史沫特莱等国际著名记者的交往,作出了有力的新闻传播。
潘汉年、阎宝航等地下党在敌占区潜伏,也为正面及敌后战场提供了必要、有效的情报。
《东方战场》同时表现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支持,这也进一步凸现出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斯大林派技术人员援助中国,白求恩带着团队进入共产党部队,罗斯福与丘吉尔商量对抗日军……在同盟国建立之前,这些国家的国际主义战士已经来到中国的敌后战场中参战。
《东方战场》将中国的抗战与全世界人民的正义战争联系起来,从而在大环境中审视战争的正义性与人性问题。
在《论持久战》纲领武装下的人民军队,不畏惧困难,不怕牺牲,“他们宁愿在抵抗中牺牲,也不愿在屈服中偷生;他们没有做不光彩之事,他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阵地;霎时间,在他们命运的顶点,不是恐惧的顶点,而是他们光荣的顶点,他们就离开我们而长眠了。
”正如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的演讲一样,《东方战场》每一个为了正义而牺牲的人,都承受得起如此的光荣。
游击战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东方战场》是以正视历史的眼光,以还原核心事实的心态,完整地呈现了这14年战争历史的基本态势与作战方式。
《东方战场》讲述的历史,不是单纯的仇恨也不是盲目的复仇更不是狭义的和平,而是以历史叙述的方式勾勒出了抗日战场的全貌,就像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它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感受那份战争的残酷,感受那份捍卫主权的决心。
在敌后战场通常可以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诠释“这是我们的土地,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从而让21世纪的观众更加理性地思考战争与和平、土地与生命、甚至主权与人权等一连串的社会哲学命题。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抗日联队就开辟了敌后战场;七七事变之后,大半个中国都成为敌后战场,《东方战场》从东北一直描写到海南,剧集很细致地表现了因地制宜的战斗模式。
以反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战斗为例,八路军第129师面对第108师团,果断采取伏击战术,从左、右、前三分形成夹击之势。
日军遭遇狙击后,叶成焕也及时调整作战方针,实施精准阻击。
导演在表现这场战斗的战术思想时,又通过镜头的升降,横溢,全方位地展示出将士们奋战沙场的惨烈。
那倒在地上的一具具尸体,构成了一层层“血肉长城”,散发出令人热泪盈框却又壮怀激烈的悲剧美感,凸显出战争与人的深刻命题。
黄土岭战斗亦是如此,共产党将领杨成武利用敌人的侦察机制造假象,引诱日军上钩。
导演在建构这场游击战时,以共产党士兵伏击时轻松谈论家常,互相调侃的背景来交代战前的短暂欢愉,更加凸显出战争的惨烈。
随着日军进入伏击圈,八路军与日军开始了正面交锋,在这场战争戏中,爆炸时的巨浪将日军击倒,而共产党艰难的合围又将战时的惨烈勾勒了出来。
面对着 “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复仇”,八路军官兵近身肉搏展现出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
这一战斗结尾处虽然成功的打掉阿部规秀完成了“诱敌”、“歼敌”的任务,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牺牲。
这便是导演通过敌后战场的残酷向我们传递出和平和生命的意义,也是对历史的近距离反思。
日军的残忍使其所到之处民不聊生,家园毁灭,生命遭到了践踏。
军人则承担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他们在面临日军的进攻时要尽可能将当地老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根据当地的微观地理环境进行游击战。
从海南琼崖抗日联队抗敌的处理来看,电视剧并不仅仅关注战术本身,而是在双方对峙的紧张氛围中,深刻表现敌我双方冲突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东方战场》为了强调战争的残酷性,介绍了不同阶级,不同出身和不同性格的战士,讲述他们在这一带维护老百姓,保卫家园的艰苦斗争并壮烈牺牲的故事。
不再是单一的伏击与阻击战,以人为本的思路保障了游击战的持久。
与这些成功运用游击战术将日伪军消灭的战斗不同,河北狼牙山五壮士则更加悲壮。
创作者以真实为原则,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把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进行延展,将英雄的气概与士兵之间的情感融为一体,刻画了以少对多的狼牙山战斗,揭示出五位共产党游击队的“亮剑精神”。
亮的是精神、血性、英气,亮的是意志、气势、信心,亮的也八路军士兵的大智大勇、视死如归的抗日精神。
牺牲成为一个悲剧美学的名词,编导利用镜头在告诉观众,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所有的牺牲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东方战场》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与民族创痛之间的关系,通过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激发观众珍惜和平年代的情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东方战场》在表现敌后战场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体现了深厚的历史人文意识与悲剧感。
观众在该剧的高度艺术化的处理中,看到子弹横飞,弹壳如雨,横尸遍野,血溅沙场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厮杀喊叫的力量,以及战场的残酷与维护家国驱除日寇的决心与信心。
“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
历经十四载的风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东方战场》勾勒出十四年的抗战史,就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2016年,太平洋不太平,南海那边仍然有事情在发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东方战场》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守卫国土。
看了很多评论,都是些变着法装比的。
不说横向比较市场的抗战片,全是想我心里的抗战剧是怎么样。
它没达到,我就要喷。
从来都是这样,评价一个事物,不说出他的缺点就好像不够有水平,装比惯性心理发挥的淋漓尽致。
下面说自己观点:本国演员只能演本国人物;军队士官请的是武警官兵,精气神明显不一样;详细介绍一万四千多人物,有我们熟悉的蒋介石,毛泽东,张学良,杨靖宇。
也有我们不熟悉的马占山,池步洲,杨成武;文戏很赞,武戏的热血激昂下也有文戏的柔情似水,比如池步洲和白滨英子的爱情,高桥宪一妻子的无奈,甚至汪精卫也有苦衷,最后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并没有一棒子打死;特效也比较好(相对来说):只说一个细节,爆炸过后的弹坑很不起眼,但是也做的逼真,能感受到剧组的用心,你要是硬跟大片比特效,当我没说话。
以上是我横向比较的结果。
有不同意见,欢迎来交流,胡搅蛮缠无脑喷的走开。
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抗日战争的事实要比这部戏复杂的多,而这部戏却为了歌颂主旋律的套路,把国民党和日本那边的很多本身是重要的事简单粗暴的一笔带过,某党乱入,很多地方按理说是不该有,也是不可能会出现某党的人,有说白了就是要一味的赞扬某党,跟历史事实的出入很大,这也是所有抗日剧都惯用的一个老套路,除了特效做的还可以以外,相比以往的那些抗日神剧差别不大。
简单来说国民政府干什么都是错的,什么错事都是蒋做的,外国人也都是小人,只有某一伙人未卜先知做什么都是正确的。
客观来说,抗战前后方都有贡献,明确地说,前方正面战场贡献远大于后方所谓的宣传贡献。
正面战场一场战役几万几十万人牺牲,剧里侧重展示的却是后方宣传喊口号,开上帝视角未卜先知指挥指点,这对国民政府牺牲的将士公平吗?
电视剧《东方战场》部分剧集名字如下:第1集:918事变第2集:抗战的开始第3集:张海鹏投敌 斗争的开始第4集:明争暗斗 风起云涌第5集:溥仪选边站 黑龙江热战第6集:马占山殊死抵抗第7集:上海一二八事变第8集:伪满洲国成立第10集:抵抗失利 日军猖狂第11集:张学良辞职休整第12集:长城亦失守 溥仪登基第13集:赵一曼被捕第15集:西安事变第16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17集:卢沟桥事变第18集:开辟华东战场第19集:上海热战第20集:共产党积极行动第22集:平型关战事在即第23集:平型关大捷第24集:夜袭日军机场第25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第26集:苏联援中第27集:南京沦陷第28集:白求恩来华第29集:徐州会战第30集:台儿庄战役第31集:血战长空第33集:马当要塞失守第34集:武汉将失第35集:围歼日军106师团第36集:武汉大撤退第37集:黄河大合唱创作伊始第38集:谍报工作紧锣密鼓第41集:阿部规秀战死第42集:白求恩牺牲第43集:杨靖宇壮烈牺牲第44集:张自忠殉国第45集:百团大战第46集:国共破裂第47集:国共关系修复第48集:长沙会战第50集:飞虎队初战告捷第51集:电波行动第52集:中国远征军出战第53集:远征军撤退第54集:左权壮烈牺牲第55集:日军大扫荡第56集:中途岛战役第57集:山本五十六大难临头第58集:地道战第59集:日军兵败如山倒第60集:新四军大反攻第61集:雅尔塔会议第62集:日军大势已去第64集:日本投降第65集:二战彻底结束第66集:东京大审判
是一部难得的展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革命史的影片,客观详实的记录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画卷,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中国力量,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团结起来,打败德意日法西斯阵营,为世界人民挣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那些发动了邪恶战争的战犯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十分钟后弃剧,不是历史,依然是宣传剧。
是张学良下令的不抵抗,这一点张自己晚年在美国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明过了。
所谓的蒋下令不抵抗是中供的宣传。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只是占领了沈阳,并没能马上占领东北全境。
沈阳沦陷后,蒋介石和国名政府多次命令张学良守住锦州,牵制日军,积极策应黑龙江省马占山将军的抗战。
11月14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严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
12月8日,针对张学良准备放弃锦州,蒋介石致电张:“锦州军队勿撤退。
” 此后,蒋介石下野,12月25日、12月30日,南京新上台的孙科政府两次电令张学良在锦州“积极抵抗”。
但张仍放弃锦州逃入关内终致东北全境沦陷。
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着重描述了很多之前并未仔细描述过的历史事件,同步描述了国内各时间段各地抗战情况。
拍得很仔细!
演员演得也好。
到最后审判的场景是以往影视中很少见的。
有些镜头是《铁血红安》套拍的,但也不影响剧情。
就电视剧而言,堪称上乘。
要是拍成电影,大概能堪称史诗般的作品。
只是感觉后面的一些集(主席的发型改变了,一些片段也不如先前细致)是不是换了导演?
整部剧严重的避重就轻,过分的推崇。。。
过低的贬低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历史已成定局 为何不能给现在的人一份真正的历史片呢,李天白比整个抗联戏都多,苏雅比平津战役戏多,阻击日寇5年的长沙会战也就五分钟,左权牺牲讲了能有五集。
给分完全因为整部戏属于抗日剧的大作,场面恢宏,好多外籍演员。
整部戏应该叫八路军抗战史而不是东方战场
比较马后炮的电视剧,设定奇怪地奔向了原来二战所有的事情我党早知道,!
整体内容不错,就是毛、周等的演员太违和了,怎么不请特型演员,看了容易出戏。
我本以为豆瓣评分会超过9分,不知道为啥才7分,令我很不理解豆瓣评分体质,一些很垃圾的肥皂剧都评到这个分了
国军正面战场的牺牲和功绩一笔带过,有的甚至直接忽略,却过度渲染共产党;主战场的重要会战和很多优秀的国军将领的戏份还没有敌后的八路军的戏份讲得多讲得细,有点与真实历史不符,国军的惨烈代价和功绩也是抗战史上不朽的光辉。
迎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难得全景展示十四年抗战的作品,尽管还是太多东西没有提及了。
出差时看到的,伴随好几个失眠之夜。
叙事冗长,讲述长历史未免让人找不出关键。
应该是借鉴了关山五十州的《一寸河山一寸血》,不过过于政治化的剧本实在是糟糕透顶,本来可以润物细无声,非要下里巴人,2星不能再多了
国产抗战剧不错的啦,非常全面且还原。
从我党的出镜率来看,中流砥柱的评价比较中肯
还可以
看了一点,被片头吓到了,确定是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而不是xxx成立多少周年?
剧情与史实相差太多
从配音就能看出制作精良很有诚意啊
幸福并感激着,致敬!
大型纪录片。。。。
红方人物和宋庆龄说话怎么都像背教科书背纲领似的?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抗日剧中似乎没啥意义。70多年过去了,该剧的一些历史观点还是过去的,918和光头没多大关系。还有,这部剧注水太多:文艺青年搞文艺都要演一集,小六子戒毒浪费一集,真正反映战场上的事很少。抗日剧只能这样了,有些还不让播呢
先不说符不符合史诗,关键要拍的让人喜欢看啊
俞飞鸿真是惊艳!!
里面服化道都水准极高,剧本或许在细节上有瑕疵,但普及化还是可以的,贩夫走卒到元首公卿都有涉及,千人视角说抗日,气势和眼界拔高不是一点点。剧情主旋律可以理解,毕竟是艺术作品,而且豪情壮志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都满满,不明白哪里来那么多贬低片子,攻击民族自尊的评论,是不是混在评论里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