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由外国导演拍摄的中国电影,连原著也是外国作家赛珍珠写的,画面的确有古韵,但配音是英文,不如中文贴合。
《庭院中的女人》,讲得是院中大太太与传教士的爱情故事,感情很含蓄。
还有一对是小太太与少爷,我就是被小妈与少爷在雨中撑伞的那一幕吸引而去看的。
江南水乡,眼神婉转。
我还特别喜欢大太太给传教士讲戏,少爷给小妈讲戏那一段,戏中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借戏中词述说自己的感情。
说到结局时,传教士说“如假如我们生不能同床共枕,死了也要同谋共穴。
世上的爱情故事都一样。
”梁祝也是我最喜欢的经典故事之一,它被称做东方罗朱,我喜欢它,因为它讲得是无关性别的爱情,梁在祝女扮男装时就有了好感。
这让我想起男女特征不明显时,男女都是一样的,大家没什么避讳,男女可以朋友,可成长发育后,不断的有声音说男女是不一样的,男生比女生力气大,男生比女生理科好,女生要承受月经的疼痛。
男女也要分开,走在一起,会被认为是早恋。
一男一女之间仿佛就没有了纯粹的朋友关系。
看完电影后我惊叹于外国人,外国编剧竟然也是能拍出中式美学的。
反倒是中国现在的爱情片古装剧充斥着人造糖精,完全不知道含蓄,韵味为何物,像西方一样直白。
听了一节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指引课,老师介绍了电影的原型,是根据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赛珍珠的作品《群芳亭》改编的。
原著没看完呢,先把电影看了。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简直不要太顽固,在当时那种背景下,女人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无才便是德。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何谈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人生自由。
电影以主人公吴太太40岁生日举办家宴为线索,娓娓道来吴太太觉得自己老了,不能再生孩子而主动给老爷娶二房姨太太,希望能通过此方式,摆脱这种不自由的关系和琐事,然后花钱买了一个跟儿子年龄相仿的姑娘秋明嫁给老爷的故事。
不曾想老爷并不喜欢姨太太,反而儿子爱上了秋明。
同时,因为好友康太太难产,吴太太在去康太太家的路上偶遇教堂洋人医生安德鲁。
安德鲁不顾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女人生孩子男人不能看,而是以救命为重,最终挽救了康太太的生命。
在成为吴太太儿子老师的过程中,与吴太太互生好感,彼此吸引。
期间穿插了中日战争的大环境背景,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逃难的过程里,安德鲁为了救孤儿院的孩子和镇上的百姓(包括吴太太),在把日本兵引散的途中牺牲。
这一段我看的比较揪心,尤其痛恨当时中日战争的日本兵,太残忍了……所以战争之下的自由更是难得……电影整体感觉还是蛮好的,表达的主题思想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自由,具体点说就是女性自由。
《庭院里的女人》是根据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改编而成,这部小说以前曾经在美国被拍成电影,但影片中中国人的角色都是由外国人来扮演。
导演罗燕看到该小说是一个好莱坞导演介绍的,她阅读后就感到爱不释手,萌发了要在中国并使用中国演员拍摄《庭院里的女人》一剧的念头,并为之第一次撰写了英文剧本。
整部电影中都流露着西方的文化与视角。
我们应当反思的是,我们是谁,而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讲——“你以为你是谁”。
一、西方人的救世主角色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阴郁、神秘、隐含的文化符号,整个中国的男性女性都充满了阴柔而无反抗之力,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整个中国都在那个年代透露着历史的酸臭味,那种腐朽的古木之味正与他们在科技知识的帮助下觉醒的启蒙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始终在与东方的比照下确立着自己的身份,以显示出自己强大而高尚的自由与民主。
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基督教是伟大的信仰,能够拯救人的灵魂。
他们的国家强而有力,能够保护世界的子民。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他们就是凭借着科技的力量自以为是的想要侵占东方的民族,实现自己的霸权。
安德鲁也许并不是一个有着文化霸权的人,他所宣扬的宗教之自由、博爱、平等、解放等也许正是从纯洁的信仰出发的。
然而,每一个到中国来的人都是有他们的使命的。
基督教的 传教士和修女们本着为更多人传福音的目的,其实也是被当时西方的上层阶级在统治中被利用的一件工具而已。
通过文化的侵蚀,实现他们将中国变成殖民地的目的,或许才更贴近他们的意旨。
在西方人的笔下,中国的男人是专制而又软弱的。
他们在文化传统中作威作福,他们支配着他们的女人,但同时,文化与规矩的枷锁又束缚着他们,使他们像一个畏畏缩缩的孩童一样。
他们没有反抗能力,他们身上同样也是那种在妓院,在烟雾缭绕中沉沦的意向。
而中国的女人有着一切西方人想象的美好,他们含蓄,婉约,他们隐忍而又端庄,在这端庄的背后,是自己对自我和欲望的隐藏。
她们的性欲是被压制的,是臣服于自己的男人的。
她们是顺从的,是为男人服务的。
她们没有自我意识,她们是需要被拯救的。
她们是无法对自己定位的,甚至连她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所以安德鲁作为传教士他完成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拯救了中国年轻的男人吴凤慕,启蒙他去争取自我,勇于反抗。
第二、拯救了秋明,从思想意识上解放她,帮助她从这个家族中解脱出来。
第三、解放了吴太太。
安德鲁对吴太太的解放最彻底。
他从身体上解放了她,让她能够真正的享受到性爱的美好,这是吴太太从丈夫那里永远也享受不到的爱与美好。
在丈夫那里,她只能服务于他,她必须屈从于这个男人而毫无怨言。
她大概从未在平等的爱中享受过性欲于她的高潮和幸福。
从另一方面上看,安德鲁的教育和传教式的知识,让这个有着现代意识的女性更加的坚定了对自我的解放。
而安德鲁也给了她这个勇气。
时代的背景让她能够坚定的去追寻自我,没有和丈夫去避难,而是选择留下,选择了自我。
相反的,最后日军轰炸来临时吴少爷的那种软懦与吴太太的坚定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男性在西方人的笔下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们只会选择逃避。
因此和安德鲁的牺牲比起来,似乎只有西方的强大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强大。
东方只适合做一个女人的角色。
二、俄狄浦斯情结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在欧洲戏剧史中一直都存在着的,这种从内心深层生长出来的反抗是不可能在中国传统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
然而吴凤慕和秋明的相爱就是一种变相的俄狄浦斯情结。
吴凤慕的挑战父权,坚决不和定亲的女人结婚,而是在安德鲁的指引下走向自己的内心。
这是安德鲁对东方男性的拯救,也是西方对东方的拯救。
在他们看来,中国男性是没办法自救的,在他们的传统中是没有反抗的。
正如吴大少爷在吃过花酒后被老太太用拐杖一顿一下的批判,他跪在祖宗的排位和画像面前,他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胆怯,他反抗不得,他任凭道德和家规鞭笞他的灵魂。
而凤慕和秋明不同。
凤慕在接受了现代教育后是逐渐有自我意识的,秋明本就无三从四德的教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是让她坚定了对爱情、对生命、对自我的追求。
而这些都是在西方的宗教影响下实现的。
这种反抗归根结底仍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这种情结的背后隐藏着对东方文化的讥讽和嘲笑。
隐藏着西方人的自信与骄傲。
他们把东方的影子压缩的越来越小,中国似乎没有她的力量,中国是需要被西方的文明开化的民族。
而日本的火药延及的地方也被安德鲁再一次证明,美国有这个能力可以帮助这群弱者,从而塑造了美国人高大且崇高的形象。
西方文化在无形中成为拯救中国枯朽文化的唯一力量。
事实上,使西方人自恃高大的是他们在科技的带领下实现的现代化和思想文明。
他们自诩自己强大,而东方的闭关锁国及落后更是为他们这种对比确立的参照物。
战争和革命也让他们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建立起来的这样的价值判断、世界观以及知识谱系让他们在潜意识中拥有强大的力量指引自己去争取世界领导权,而此时的中国变成了他们的“蝴蝶夫人”。
1938年,我四十岁。
从出生开始便被三从四德禁锢着的我渴望自由,所以我在生日那天决定为丈夫找一房姨太太,替我尽侍候丈夫的责任。
我生日那天好朋友难产,在她家初识美国传教士安德鲁。
我让人在乡下找到了一个女孩子:她自幼父母双亡,一直由养母抚养长大,甚至没有一个名字。
她和我小儿子差不多大,有一双看起来从未裹过的大脚,老实巴交,甚合我意,我给她取名为秋明,希望她能给我带来一个明媚的秋天。
我的小儿子凤慕从小就与我好朋友的女儿定了娃娃亲,对方要求,要在结婚前受过洋教育才行,于是我们找到安德鲁来给凤慕讲课,我居然也有了机会跟着凤慕和秋明一起听安德鲁讲课。
安德鲁跟我们讲自由,自我,我终于在四十岁才明白了爱情:我爱上了安德鲁。
我不在意镇上人的闲言碎语,我只想尽我所能帮他。
他生日那天,按照他家乡的风俗,让厨子给他做蛋糕,还在中间插上蜡烛,希望他在这儿能有在家的感觉。
他开的孤儿院起火了,他冲进去救一个孩子,可迟迟没有出来,我怕他出事,我想帮他!
我叫用人给了我一桶水,淋湿自己便冲了进去。
我找到了安德鲁,他正在费力地推开一扇木门,我用尽所有力气跟他一起推开了那扇门,我很开心我能帮到他。
孤儿院重建期间我让孤儿们住进家里,这样又多了跟安德鲁接触的机会。
我知道镇上有很多人说闲话,我以为我不在乎,可我的婆婆在跟其他人打牌时说起安德鲁时,我的内心是挣扎的:我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女人吗?
不,我只是渴望自由!
秋明居然上吊了,还好安德鲁把她救了回来。
我知道老爷对她不好,嫌弃她不懂逗男人开心,就天天晚上都出去逛花船,可是她能给我换来一份自由!
我不得不狠心让秋明继续受苦。
安德鲁的孤儿院修好了,他要从家里搬出去了,走之前他希望我能让秋明走。
可是秋明走了我怎么办呢?
我十六岁就嫁到吴家,如今已经服侍了老爷、婆婆二十四年!
我的前四十年都没有过自我,再不为自己活一次就来不及了。
我知道安德鲁一定会因此认为我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可你能原谅我吗?
我还是让秋明走了,安德鲁把她安顿在无锡的教会。
悄悄送走了秋明,老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避雨不及还崴了脚,身上都被淋湿了,脚还痛得不能走。
安德鲁一把抱起了我,我惊呼,这是第一次有除我丈夫之外的男人与我有如此亲密的接触。
我也有一丝窃喜,他也是爱我的吧。
凤慕居然撞见了我跟安德鲁手牵着手,我对不起他。
凤慕说他要走,走得越远越好,他有他的自由,可是我也希望他能理解他的母亲:我知道凤慕爱着秋明,我也同样爱着安德鲁,我到了四十岁才明白了《梁祝》所表达的感情。
正如安德鲁所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爱情悲剧在哪里都一样。
我和凤慕也一样。
日本人突然就打到了镇子里,老爷带着一大家子逃难去了,我拒绝了老爷陪他一起的要求,我终于可以做一次我自己。
我想找安德鲁,可到处都是逃难的人,人流推着我向前走,我找不到安德鲁。
我跟镇子上一群女人一起藏在了一间小屋里躲避日本人的搜查,他们杀了好多人,我抱着一个小女孩,努力让她不要哭出声而引来日本人。
终究还是有一个日本人被吸引了过来,在那个人砸破墙的那一刻,我以为到了生命的尽头。
外面好像来了一个人,帮我们打死了那个日本人,还引走了这附近的日本人,我们得救了。
在镇子获得短暂平静的时候,有个小女孩跑过来递给我一张纸条,是安德鲁。
我得救了,而安德鲁却离开了,我多么希望在我鼓起勇气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时候,安德鲁可以在我身边!
可是再也不能了。
我继续了安德鲁未完的事业,独自照顾着孤儿院的孩子们。
春风和煦,如同安德鲁的拥抱,我知道安德鲁永远与我同在。
梁同学说get不到其中一条感情线,我尝试解答 这部电影有两条线——传教士吴太线和风墨楚敏线。
我认为电影的母题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若从此出发便可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
先说传教士吴太线。
吴太嫁入吴家,婆婆偏执,丈夫霸道,生活压抑枯燥,深受封建之苦。
如此苦难,吴太忍受了二十六年,她虽钟鸣鼎食,绸缎绫罗,可又有谁能理解她内心的孤苦彷徨?
有的,有位外国的传教士能理解。
四十岁那年,灰暗的生活出现一摸亮色,吴家里来了位外国人,这位金发碧眼,体毛丰盈,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现代思想。
他身在中国,却完全跳脱出封建思想的桎梏。
所以在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在传教士的思想的影响下,吴太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我认为吴太的心本来就是躁动不甘的,传教士是打开那扇门的一把钥匙。
吴太的婚姻是被包办的,她本不爱她的丈夫,如今思想得到解放,一旁就是位温文尔雅,体贴善良,还思想先进男性,又岂能不爱?
而传教士对吴太的感情,我想是有有伯牙和钟子期的感觉在的。
医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教,却发觉中国人实在太保守,只有少数人认可他,女主便是其中一个。
你看上课那场戏,他俩一问一答的,不就有了高山流水的情感么。
再加上荷尔蒙之类的,一来二去的也就爱上了。
还有风墨楚敏线。
楚敏生活贫苦,大概也是掣襟见肘,食不果腹的。
后来当了妾,纳入吴家,虽解决温饱,奈何丈夫不喜爱,生活过得也不如意。
而风墨很叛逆,平日里就喜欢到处贴传单,搞些小动作,如今见着不平事,自然是义愤填膺,保护欲也就上来了。
那楚敏生得也美貌,两人有年纪相仿,也就有了感情。
而风墨对楚敏的感情,又可视作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也是一种精神满足。
而楚敏对风墨的情感则更简单。
在吴家,丈夫不爱她,吴太利用她,仆人欺负她,唯有风墨待她好。
于是风墨成了她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其中的情感必定也是很强烈的。
OK总结一下,就是两位女子反抗封建礼教,而男子凭借性别优势,或是解放或是拯救,然后其中是一长串复杂的很难言说的情感变化,最后有了爱情。
一群西方演员演绎了一个含蓄的东方爱情故事,江南的雨巷,青瓦白墙,小桥流水,如果不是看演职表,谁能知道好几个演员说的都是英语呢。
只要想拍,只要尊重故事,一样能拍好。
john cho是东方相的美籍韩裔,浓眉之下一双微垂的眼睛,眉压眼好像带着点忧郁,身长玉立是翩翩公子,俊秀但不瘦弱,偏他又有着丰润的嘴唇和脉脉的眼神,总让人想着他禁欲表象之下是不是也有着饱含爱欲的一颗心。
《再造淑女》里的他儒雅绅士,《庭院里的女人》,还没有那么收放自如。
三十岁演绎十八岁的青年,还是有一点西方演员的直白热烈。
凤慕是新青年,敢冒被抓的风险上街贴报,打心底里厌恶腐朽陈旧的大家庭,但是他又没有那么勇敢。
直到秋明的出现,和他一样年轻稚嫩的脸庞竟然要嫁给她的爸爸,还得称呼秋明为二妈,封建礼教困住了人,困不住心。
江南总是下雨,淅淅沥沥,他捡了秋明的项链,怔怔的看着秋明的面庞,雨淋了他的发梢,秋明的心和雨伞一起向他倾斜,雨声滴答,呼吸和心跳缠绵,他仰头看着油纸伞,不知道看的是伞,还是庭院窄小的一片天。
摇晃的木船里,肩并肩坐着听戏,台上咿咿呀呀的梁祝,他要借着唱词和秋明表白,“我想你,夜对孤灯不成眠”秋明说“我听得懂”。
你听得懂,我也还是想说,你听得懂唱词,你听得懂我的心吗。
最后他们相遇在抗日的前线,结局完满,天若有心,不忍看有情人分离。
这是我好几年前看过的电影。
但直到现在都对其印象深刻。
这真的是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它在100多分钟内探讨了人性,探讨了爱情的真谛。
还记得那是深夜我准备起身去睡觉,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头,小桥流水的南方气息勾起了我的兴趣。
好不容易能刚好赶上一部电影的开头,看看吧。
后来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让我完全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先来说说它所反映的人性。
当罗燕饰演的富家太太最后对她丈夫说出“我不!
我不听你的!
我不是你的!
我是我自己的!
”,让我意识到她的人性真正觉醒了。
对比影片的开头,她亲自张罗为自己的丈夫娶姨太太,这在别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却觉得理所当然。
“从我二十多年前嫁给你,我就是你的。
我活着就是为了让你高兴!
”她觉得这是一个男人的妻子应该做的。
它探讨爱情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好玩,但又印象深刻。
爱上了儿子家庭教师的母亲指责自己的儿子大逆不道,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小妈!
而儿子捍卫自己的爱情时又指责母亲的爱情大逆不道。
于是他们都在守卫自己伟大的爱情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去指责对方的爱情。
母亲流着泪向儿子道歉的情节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我今年四十多岁了,我直到现在才明白你们所说的爱情!
”她哭,哭的是自己四十多的年华都白白度过了,直到现在她才真正地明白爱情,明白这种伟大的感情,直到现在她才真正地活!
哭的是自己终究还是赶上了,终究还是体会到了爱情甜蜜苦涩的滋味,终究自己的整个人生不会再白白的虚度......太太终于在恋人的启示下成全了儿子的爱情,也终于在小草屋里成全了自己的爱情。
当恋人温柔地亲吻她时,她泣不成声。
面对恋人询问疑惑的眼神,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坚定地完成与爱人的结合。
她一定是当时太幸福了,幸福地想要流泪,自己终于得到了来自爱人的真正的传达爱意的吻(这是她从相处了几十年的丈夫那里从来不曾得到的),自己终于体会到了爱情,自己终于拥有了爱情!
然而爱情并不仅仅是如此......最后神父为了救太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太太在尸堆里翻找自己的爱人,当爱人熟悉的脸庞呈现在自己眼前,太太发出痛苦的喊声,那种痛深入骨髓,彻达心扉......这就是爱情的真谛,并不仅仅是花前月下,亲亲我我,而是为了对方的幸福,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
《庭院里的女人》描述的,同样是男人可以妻妾成群的旧婚姻制度,却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角度,吴太太和小妾秋明之间,没有上演明争暗斗的戏码,反而纷纷想逃离那个被称为“老爷”的男人。
这样的视角,不知是否跟作者和编剧都是女性有关。
似乎只有女性,才更能了解女性波澜不惊外表下那些幽微的心绪。
《庭院里的女人》拍得很美,但并非没有瑕疵。
因为好莱坞语境的缘故,影片中的吴老太太总令人想起《乱世佳人》里的黑妈妈,仆人们动辄耸肩摊手的动作也很让人跳戏。
但影片本身,以女性视角对旧婚姻的审视,还是有着独特的意义。
赛珍珠八十年前在南大当过老师,我荣幸地跟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校友。
但是令我羞愧的是我仅仅知道她的名头和代表作《大地》,而且还没有看过。
《庭院中的女人》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让我对这部富含旧中国灰暗色调的片子在开头十分钟里能忍受下去,只是因为它是根据赛珍珠的作品改编的,但是十分钟以后我知道我必须看完它。
片中中国人的台词有些西方思维的痕迹,可能一是因为有西方人参与此片的拍摄制作,二是因为它的男主人公安德鲁是个西方人,三是因为赛珍珠是西方人。
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的碰撞是片子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主旨,也是在看该片的我们的这个时代的主旨。
在我看来这个跨越了近一百年的主旨便是“你以为你是谁”的疑问,西方问东方,东方也问西方。
《庭院中的女人》用感性的行为提出了这个问题,也想回答这个问题。
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有些童话的味道。
吴家是小镇的望族,安德鲁是个自愿来中国在该镇传教的美国教士,并抚养着一大帮中国孤儿。
一个偶然的机缘把两者联系在了一起,安德鲁成为吴家少爷凤慕的家庭教师,并且与凤慕的母亲吴太太相爱了。
吴太太嫁入吴家24年,受够了她丈夫的近乎变态的性要求,于是极力给他娶了一个乡下孤女秋明做姨太太,如此她便可以摆脱她丈夫的纠缠。
秋明跟凤慕一般大小,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也相爱了。
他们之间不应该发生的爱情理所当然地遭到了阻击,以致秋明自杀未遂、安德鲁离开吴家。
吴太太在安德鲁的劝说下放走了秋明,让她“自由”了。
尔后凤慕在知道了母亲与他的老师的感情后也离家去参加新四军。
就在我一厢情愿地想象着吴太太跟安德鲁私奔到美国时,日本人打到了小镇。
在炮弹声中吴太太毅然离开了她丈夫,而安德鲁也去吴家找她。
结果他为了救吴太太和孩子,被日本人打死了。
故事的最后是剩下的三个人相遇,吴太太在导演的指示下用给一个安德鲁没有起名的孩子起名为“自由”作结尾。
“你以为你是谁”是吴太太在安德鲁劝她放秋明走时反问他的话,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问法。
政治上的闭关自守策略、文化上的天朝上国态度、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心理等等都是在这种问法的大而化之的体现。
这个问法是当时中国的唯一选择,用外强中干的声音拒绝已经无法拒绝的渗透。
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仍然在向西方问这个问题。
在我们提问的一个世纪中,我们在现实中没有让西方得到“是谁”的肯定,但是我们内心中却肯定了西方“是谁”,并且不断地疑惑地自问我们“是谁”。
对于一个“庭院中的女人”来说,吴太太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她无法摆脱,直到在战争的非常状态中才达到了愿望,得到了“自由”。
“自由”是《庭院中的女人》中所隐含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太苍白无力,也一定程度上使影片有些失真。
秋明虽然是个孤女,但她明白自己“是谁”,她是吴太太免于伤害的代替品、她是一个没有自由与地位的姨太太,她是自己所爱的人的“二妈”。
安德鲁无意中回答她“死后灵魂就会自由”,她便上吊了。
这让我想起那个时代中的农民,他们明白自己“是谁”,可是他们没有办法改变,于是只有屈辱地忍耐,而中国正是个农民的国度。
安德鲁没有回答吴太太“你以为你是谁”的提问,因为他从没有这种疑问。
他是上帝派来的,虽然他承认“我没有看见过上帝”,但他很可爱地认为“上帝在任何地方”。
这便是西方的思维,他们很热心地在全球范围内忙碌着。
这种忙碌在历史中表现为人道主义与人权至上,也表现为无情杀戮与和平演变。
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固执的信仰所致,都是一种不可能问“你以为你是谁”的心态。
片中的“你以为你是谁”是东西方的两种信仰、一条道路。
东方与西方在二十一世纪不可避免地一起走向了全球化,虽然有人说全球化是个陷阱,但我们无可选择了。
也许我们应该抛弃虚伪,直爽地问“你以为你是谁”;也许西方应该学点谦虚,扪心自问“你以为你是谁”。
片中吴家权威的象征花老太太死时,安德鲁在诵经声中向她儿子提出做一场弥撒,喜欢上了妓女的吴先生说“我母亲多一个天堂上上也好”。
七十年后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在问清自己“是谁”后选择自己的天堂?
《庭院中的女人》跟其它描述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影片一样,反映出了文化的差别,但也反映了人性上的无差别,都向往自由、真诚与善良。
在延续至今的文化融合潮流中,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对“你以为你是谁”这个问题的态度,相信在自问中会得到和谐。
因为我们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坐标后,才能确定别人的位置。
你以为,你是谁?
水汽氤氲的江南,战争的星火在暗中待发,绵延的欲望也在绵绵细雨里潜滋暗长。
与其沉浸在凤慕与秋明略有四凤—周冲式的一见钟情的带有强烈的情欲甚至乱伦色彩的爱情,我更欣赏爱莲与安德鲁之间的来来往往,基于理性,想触及却不敢触及,一握住就不忍放下的手。
凤慕为秋明戴上项链,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高高在上感,秋明在这场感情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反,爱莲从最开始就有这强烈的叛逆遗识。
身为大家闺秀,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熏陶,却同时偷偷地阅读公公书房里的“禁书”,为《红楼梦》中不同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而心潮涌动。
明明醉上说“我到死都会服侍你”却因无法忍受丈夫变态般的情欲而做出不同于当时大部分正房太太们会做的决定—为丈夫纳妾。
“秋明”之名同时也是她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个明亮的秋天,虽然这是要建立在另一个和当时的自己相仿的女孩的痛苦,堕落之上。
安德鲁一针见血点出爱莲纳妾的真正目的,可是爱莲的“铁石心肠”正在因为安德鲁的存在改变,所以她才做出了放走秋明这一更具叛逆色彩的决定。
爱莲与安德鲁的第一次见面 ,爱莲摔倒,安德鲁扶住她的腰,一声“太太”怕是叫到谁心里去了。
充满惊愕的眼神,与匆匆留下的“对不起”或许就是“四十年来第一次体会到的感情”的开端
爱莲对凤慕的坦白,相比于“一见钟情”我更愿意将爱莲与安德鲁之间的感情形容为“发于情,止乎理,陷于情”的过程。
爱莲与安德鲁借着戏文告白,让人想起“宝玉黛玉共读西厢”的情节,句句不说你却句句都是我懂你。
爱莲往身上泼水然后冲去火场救安德鲁,缠着小脚的大家闺秀却做出如此不“体面”之事。
隔着门缝四目相望,安德鲁或许第一次感受到了爱莲对他的爱。
为了你,我可以变得强大又勇敢。
爱莲救了安德鲁,后流言四起。
结果他竟然当众握住了爱莲的手,表面上是感谢却暗含挑逗之意。
爱莲在洗澡时握住女仆的收钱,又像是欲盖弥彰。
亲吻有夫之妇的手时,他会不会想起他那无处不在的上帝?
你的丈夫留你是把你当作他的私有财产,可他奔向你却只是想要救你
最后一张图,爱莲与心中的安德鲁相拥,绿茵茵的草地上孩子们喊出自己的名字,爱莲终是获得了自由,我实现了你的梦想,但此去经年,良辰美景与谁说?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封建社会与现代文明的交替,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社会主义思潮的普及。长镜头拍的超棒,烟火气十足,部分接近恐怖片的镜头调度,中文版配音实在不考究,几乎没有环境音。还有咱就是说完整版在哪里?
地主阶级的共产主义以及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的爱情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原著,好莱坞拍的电影,虽然很喜欢吴太太这个人物,但一个美国男人以传教士的身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还顺便和“被解救”的女人好上了,是不是有点讽刺?据说原著里最后也不是鬼子来了,而是土匪。改编的也有点套路了。不过也推荐,算另一种视角吧,毕竟中国作家和导演作品里的旧时大院女人,无法跟吴太太一样,能走出去的只有像凤慕这样的新一代年轻人。
很棒的一部片子,看完以后感觉很复杂,内容很棒,就是结尾有点俗
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先生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成双对我想你,夜对孤灯不成眠 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我想你,提起笔来把字忘我想你,没你今生枉在世诗歌词曲令人心动前面的对话很有意思,一个女人不想要再伺候男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恰逢遇见传教士,抛开中西意识形态与强弱文化侵袭的不谈,普通人对自我、对生命、对婚姻、对爱情、对要怎么生活、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探讨是永恒的,也是爱情产生的来源。江南水乡,摇船园林,白墙灰瓦,暗生的青霉,还有社戏花船,家规老奶,懦弱男人,无法满足的女人,独立自觉的下一代,轰炸的飞机,多少年的抗战与破坏,怪不得都是后修复的,圆洞门原来是有木门的,伞也是那样的油纸伞,窗棂也是格子的。
“我活了四十岁,才懂了你对秋明的这种感情”“你的笑容真让我心碎, 无奈爹爹却将我终身配。 我想你,夜对孤灯不成眠; 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 我想你,提起笔来把字忘; 我想你,没你今生枉在世。 我想你。” “假如我们生不能同床共枕,死了以后也要同墓共穴。”
我想你,夜寐孤身不沉眠我想你,三餐茶饭无一味我想你,提起笔来把字忘我想你,没你今生枉来世嘤嘤嘤她把伞向他倾斜的时候真的太戳我
中国女人的故事~结尾不好~
整个电影像浮在影棚的东方奇观展,竟然还是香港导演导的,美国牧师给中国人讲大道无形的道理太荒唐了,文明不过是西方殖民的一个幌子罢了,不过有一说一,约翰赵好帅
实在太流于表面了,那个年代本就没法避免liberalist narrative但也多希望可以更complex and subtle一点。要素倒是很满,月夜,烟雨,水乡,戏文,台上台下,成双成对,压抑的庭院,囚栏般的窗,灵魂的孤儿对救赎与爱的渴望,和生平第一次被爱人抚摸后的放声痛哭。动荡过后认尸那一段串了隔壁的词,“你明天赴死,我现在嫁你,到时候我来哭你,我来替你收尸。”
2001年的电影硬是拍出了1981年的感觉,只有几个片段拍的比较有感觉,整体都差点韵味,另外结局那个名字真的很尴尬……
白人是一道光,拯救了中国人的灵魂和肉体?……
电影院中后的观感总是很好!
因为想了解约翰赵所以看了网友推荐的这部片,一直以为是套了中国壳的外国导演作品,没想到是改编赛珍珠的小说,怪不得台词和某些剧情非常西化,但电影镜头语言却是充满诗意的。这部电影看到强迫bj的部分,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恶心……
部分剧情真的很美式,但外国人能拍出这么有古韵的作品真的不容易了。另外,秋哥太帅了,四星给John Cho!
主角丑的我看不下去了
除了打光不行(很多镜头黑漆漆的),剧情其实挺好的,江南水乡的场景也很还原,尤其是罗燕的演技也很到位。PS:原来罗燕除了主演,还做了制片和编剧。
南方庭院深深,色调是东方水乡秋雨的细腻柔美,到处也透漏着腐朽发霉的荒凉气味,同时庭院深深也锁住了自由和爱情,锁住了满眼是压抑和充满渴望解放的女性。40岁的吴太太就有了穿着肚兜满地乱跑的孙子,社戏船上一边观看梁祝一边翻译唱词,以词传意,凤慕和秋明伞下暗递情愫,国难蔓延至温柔乡后,妻子的独立意识觉醒要离开,软弱无能的吴老爷只能无助的苦苦哀求:我很害怕。“你到底是谁?誰在乎。”
2010.12.22一堆中国人说着蹩脚的英文... 一个很丑很丑的白人找了一个很丑很丑的中国女人。真是太有现实意义了。
国外拍摄的中国故事最大的问题就是把那些本该隐晦表达的话语和感情直接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