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电影票的时候对剧情并没有很大的期待,做为一部动作片,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还以为是退役老拳王被励志少年感动然后几月突击速成打遍擂台无敌手的老套路,于是打定精神决定还是欣赏擂台场面为主;不过剧情倒是有惊喜。
开篇利落,几个主要人物的背景交代,三个悲剧,完全看不出来和标题有什么联系,弄得我一度以为走错放映厅;然而后面这些人联系起来讲一个故事,才发现这个开头的好处。
生活不易,无论是曾经的富二代还是当年的拳王,一个在工地干活一个在健身房教一群师奶跳操,住合租房逃债被人打。
如果林少年首战告捷,可能就是一场分钱皆大欢喜的传统剧,鼓吹一下没有什么不可能,主角短期突击即可打遍天下无敌手。
然而这是现实。
所以有由于连累同租母女而焦头烂额忘记去看徒弟比赛的程辉,有由于实力不敌败下阵来的林少年(这才是现实吧,没有打不败的速成天才,初出茅庐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是武侠小说里的神话),有终于还是没能通过测试而去精神康复院的阿君。
常胜不败,是神话吧。
林少年的几次险胜才是现实。
然而确实有温暖和治愈,坚持是一种力量,没有这种力量,林少年恐怕第一场都撑不下去。
他的目标不过是让林爸振作,这已经达到。
所以光荣退场只在最后又冒出来当了个职业拳手。
而后面的程辉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把自己弄脱臼”的绝招胜了,见好就收打了几场拿钱走人,还债,这又何尝不是种智慧。
站在场上要有信心,也要有智慧,贵有自知之明。
喜欢电影里说的,人这一辈子要为自己做件事。
去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为什么去拼一回。
很励志很热血。
即使在现实里,有这样热血的人也总会更接近成功吧。
当然电影里也有几个删除也可的人物,比如开篇的富二代,跟林少年一起吃饭的妹子(话说这个妹子在片子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增加男女比例么……)但总的来说,还是今年看过的,比较好的电影了
首先声明此段文字不站在MMA爱好者的角度对影片进行评价,因为这完全不是MMA。
类型片探索至今,各路导演们北上圈钱算是积攒了不少经验,观众也逐渐从“大电影”之路上培养了一些观影的口味,体育励志电影的出现就比较合适了,况且还有《大灌篮》给你一个起跑线,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大部分观众应该都有接触过西洋拳击类励志电影,但是这种题材陈旧,难以出彩,也不怎么接地气。
所以导演选择了MMA这种比较新的运动,新瓶装旧酒,充分的利用了男性角色魅力,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乱七八糟的中国梦。
电影从开始埋下了四条线,三个勤劳致富,奔向小康的人物,一个抛弃金钱,追求真爱的莫名其妙的女孩。
整个电影的推进从这四条线毫无章法的展开了,甚至有些奇怪的交错起来。
我们首先见证了一个非主流的富有的年轻人的落魄,一个主流的中年危机的男人的糟糕,接着是一个失败母亲的落魄。
好了,命运又一次将这些倒霉蛋儿凑到了一起,观众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观看他们有多底层,生活有多大的反差,是时候让他们圆梦,把积压的情绪释放出去了。
两个男人亦师亦友,艰苦奋斗,正是励志电影中必需的成长桥段,年轻人承载了自身的信仰,长辈的寄托,他似乎就是整个电影的中心了,结果他打了两场就黯然出局了,和他开着同性倾向玩笑的师父去照顾受伤的女人了。
第一次高潮就此流产,年轻人迅速沦为无关紧要的花瓶。
然后这个糟糕的中年人,又一次惹了祸,又一次感悟人间真谛,又一次自我成长,好吧,观众们跟着他再来一次前戏,就像是吻了两个不同女孩的照片。
终于到了该死的大决战,他喜剧性质的打败了那个装狠的敌人,一步登天,好简单粗暴的励志。
两次探索高潮未果,我们的年轻人找到了真爱,中年人的生活重回糟糕的样子,是的,他们扔掉了债,有了致富过日子的希望,多么美好的中国梦!
等等,我们观看到是一部体育类型的电影吗?
一个没有伟大敌人来证明主人公,一个重心全部在生活的格斗家?
别开玩笑了,这仅仅是一次中产阶级式消费,一句聪明的俏皮话。
当然了,纪德的故事也很繁复的,可惜他永远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要抱着欣赏的眼光,积极对待这场糟糕的梦想秀。
假期快结束了,终于得空去看一场电影,看《激战》其实主要是冲着两位主演的好身材去的,特别是张家辉,年龄偏大了还能练就一身好筋骨,的确让人佩服,至于彭于晏,我和他年龄相仿吧,自己也想练一身肌肉出来,他们算是我的好榜样。
看完电影后,其实我是想给四星的,一般看电影很少有让我给五星的,但这部算是运动题材的,很符合我这个体育工作者的口味,而且其中的台词句句打动我心,几次我都有些感动。
我觉得我也像极了里面的两位主人公,快到中年,一事无成,生活过的一塌糊涂,甚至快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也想努力去做好一件事,也觉得活过三十多岁没有干好什么事情。
就像剧中林家父子那段街头感情戏,林父对自己儿子说,“我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片天了。
你呢?
你到现在,还不知道想要做什么?
你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做不成!
你没有用!
你根本不懂,什么是责任!
”感觉这就是对着我自己说的一样。
我也很想专心做好一件事,但没有目标,而且有很多羁绊,有些无奈。
片中最给力的还是张家辉饰演的贱辉最后的出战,48岁的人了,用于挑战自己,的确给我这个三十多岁的落魄人以很大的鼓励,我也不想和贱辉说的一样,到临死的时候连一件值得回忆的事都没有,我也想为自己做一件事情,我也想对自己说我能做到的。
是的,我觉得我能做到,我也会对自己说,不要怕,怕,你就输了一辈子。
最后想说一下剧中两位男主人公训练的镜头,真的不错,喜欢看,我也要这样。
坐第一排第一個位置,仰視的形式觀看此影片,所幸無太大影響,我指的是脖子。
可見入場率之高。
激戰的開篇用幾個場景來切換雲南、北京、澳門、香港,還要掛著幾個大字在中間,生怕人家看不懂字幕的小字。
彭于晏在雲南旅遊,又去了北京參加同學聚會,接著來到澳門,而張家輝在香港。
開場明媚的光線,溫馨的畫面,然後都市的繁華,生活的艱辛等等,用黑場生硬地切換,身旁的人不禁問【是否走錯了影院】。
故事的鋪陳,斷續地換場景,嵌入新人物,在這一步影片不但沒有成功設下懸念,還破壞了氛圍,實屬開壞了頭。
富二代的王寶強完全可以拿掉,李馨巧演的角色也似乎可有可無。
所幸,導演還能記得故事的主題是什麽,也所幸沒有讓壞掉的開頭拖沓太久,終於進入主題。
破產的父親,買醉而活,歸來的兒子只能打打地盤雜工,維持生活,然後就看到拳擊比賽,報名參加。
彭進入拳擊生活的部份有點生硬,理由稍顯不足。
另一主線,影帝張家輝的部份則是無可挑剔。
欠債,躲債,拳館打工,與一對生活艱难的母女成為租客。
母親曾出現在彭的同學聚會中,丈夫出軌,醉酒後的疏忽,小兒子死於浴缸的意外,以至於精神病的發作,女兒要被送去兒童看護院。
還記得張家輝在大追捕中,沒有一句對白的演藝,詭譎而深匿的父愛,還有同謀中的鬼靈精怪形象,在這部影片中完全不見。
生活潦倒,好賭,有犯罪記錄但心底善良,執著,還有幽默的性格。
這一點,與某位男明星相比,幾部戲同出一徹給人同樣的感覺,就解釋了爲什麽張家輝可以他不可以稱帝。
林超賢導演的快鏡頭運用得不錯,寫意式的表達方式也比較嫺熟,無論是歪著身子的金魚,躺在地上的思考者,還有那些切換得十分自然的回憶片段,自然而不拖沓,耐人尋味。
音樂的選用和節奏也十分的自然,舒服,紧张輕緩有時,尤其是在彭于晏訓練以及比賽激烈的時候。
緊張的入場之時,不忘帶入一群婦女觀看電視畫面,【你條仔原來咁大只】惹得滿堂歡笑。
而訓練的快節奏中,又出現彭不小心親到張,然後歪斜的普通話【你不要親我好不好】。
快鏡頭的切換,音樂的推進,作為觀眾的很自然跌入畫面之中。
情節的設置,彭與張的師徒之情最為深厚,其次是張家輝與租客相互扶持,然後才是彭與醉漢的父子之情,而彭與李什麽的感情線若隱若現,其實有點累贅。
線雖埋得不好,但最後理清楚了也不錯。
彭于晏在這部戲的亮點是,把一個積極向上的角色演得算是不錯,夠投入,不怕吃虧,遇事說【我可以】,決定了就努力學習練習,於是才連連敗于賽場,而又不斷地站起來。
青年的激情,不怕輸的精神,以及願意相信別人,孝順的兒子,這些都是現代青年所需要的。
比起寒戰,分手合約,我覺得他是進步了。
激戰,最重要在於投入,彭于晏血氣方剛的青年姿態,不怕輸不怕挨打。
張家輝投入地去當一個師傅,授課,開始新生活,解決租客母女的難題,到最後為徒弟沖上戰場。
比賽的過程,編劇對兩主角比賽的過程設了足夠多的坎,以至於故事夠精彩,拳打得不易而好看,能吸引觀眾。
賤輝,林思齊,其實單單看他們一身肌肉,就知道為這部戲付出了不少努力,為何不看?
没有敌人 输赢只关乎自己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有多难 就有多满足 多快乐我喜欢看失意英雄绝地反弹的故事 跌跌跌再跌蓄力收敛情绪努力努力再努力拼向上拼!
嘭!
成功最终一刻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个中体会只有自己知晓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了他们也未必明白 下面开始习惯性脱臼,啊不,吐槽:1、合拍片什么的真的很烦 虽然我妈喜欢王宝强;李菲儿是那个KTV服务生吗?
请解释一下你存在的意义2、梅婷 一罐啤酒就放倒的酒量 请好好反省;如果想借酒消愁 选啤酒也太不专业了好吗3、家庭戏略狗血 但小丹的最佳女猪/女配可以有 4、澳门真的快成广东一个市了5、青筋凸起、断胳膊扭脚、灌摔 全场观众各种”吸“ ”啊“ “嗬” “咳” “咦” ”呜“ 音效跟看恐怖片差不多6、进场前吃的很饱 ♪我以为我会睡 但是我没有♪ 肉搏戏份用料实在 节奏紧凑 望着荧幕上交相辉映的肉体 我为自己圆滚的肚皮感到羞愧 默默在暗中给皮带松了两个扣儿。。
今天和MM去兴瑞看电影,MM说没什么特别想看的,问我看个啥,本来选的《侏罗纪公园》,怕科幻题材MM无趣,就想着看这个吧,至少好多姑娘都喜欢脱了衣服的彭于晏。
看完以后,我只想说,妈的这真是侮辱了老子的智商,所以忍不住上来吐槽。
彭于晏和那个莫名其妙的女人巧到这个份上是个什么意思?
他两在北京摸摸唱的时候两人遇到,去了澳门又遇到,彭于晏伤好不知道干什么回北京去挤了下公交还他妈能遇到。
这尼玛真是巧啊,帝都有2069.3万人,澳门有58.6万人,这尼玛能在两不同的地方偶遇的三次是多少你知道么?
十二万亿分之一!
关键他们还能莫名其妙地勾搭在一起,就为了请两顿饭非要扯这层关系?
编剧你当观众都是猪吗?
关键是你要扯也扯出点东西来啊!
那女的在摸摸唱遇到了彭于晏,然后从良去澳门陪她男朋友,然后跟彭于晏相逢一炮勾搭上,然后消失,然后去看了张家辉的比赛,然后在北京遇到彭于晏,敢问整个主线发展下来她有什么作用?
她那传说中的男朋友在哪?
他们为啥要分手?
她后来要跟彭于晏怎么个搞法?
尼玛什么都没有交代?
这女的出现就为了彭于晏心心念念要她请吃两顿饭?
彭于晏先生作为一个落魄富二代,从北京跑到资本主义的澳门去板砖,两个半月逆袭去打那什么格斗比赛,还赢了两场,伤愈复出了直接成职业拳手,这尼玛是在哄爹么?
他在场上打流再多的血液可以马上止住的啊!
他受伤了可以马上就好的啊!
他爹不远万里跑去澳门躲债儿子搬砖赚钱还天天有钱出去喝花酒撒疯啊!
关键是他撒酒疯砸了别人的车屁事都没有的啊!
梅婷那个疯发得老子心头泼烦。
哎哟卧槽,编剧你他妈还我60块的电影票钱来!
影片后半段中有这样一幕,彭于晏上场之前,张家辉对他说:“不要怕,只要记得为什么打拳就行了。
”当时看到这里,我心中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彭于晏这个角色为什么要去打拳?
张家辉这个角色为什么要去打拳?
为什么要去参加有可能丢了性命的格斗比赛,应该是《激战》这类电影的核心。
只要把这个问题交代明白,把格斗场面拍的很好看,把该煽情的地方做足情绪,最后让主角赢得比赛并收获亲情或友情,反之输掉比赛但赢得尊重,按照这样的套路拍应该不会难看。
2010年的《斗士》和2011年的《勇士》都属于这种类型的电影,两部类型雷同的影片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
《激战》的片长有两个小时,这足够把两位主角为什么参加比赛交代的清清楚楚,同时也应该能够把人物关系梳理的很清晰。
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本该着力表现的戏码都被一带而过了。
人物的动机和情感浮于表面,常常该深入的点还没到,就草草跳过了。
彭于晏饰演的角色,以在云南闲逛上场,逗得我旁边的美女说:“呦,这片子不是转山吗?
”紧接着王宝强又冒出来打了个酱油,基本和剧情发展毫无关系,只透露出彭于晏的父亲因破产而失踪。
在一系列毫无意义的过场戏之后,彭于晏到香港当起了农民工,而且莫名其妙就报名参加了格斗比赛。
我原本以为彭于晏参加比赛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奖金,但事实证明不是,因为他愿意把奖金的六成分给张家辉;我又以为他是为了心爱的女人去参赛,但片中只有一个出现的莫名其妙的女性友人,魅力指数绝对不足够支撑他去玩命;他更不可能是为了实现梦想,因为他的梦想明明就是云游四方。
直到彭于晏参加最后一场格斗,我才恍然大悟,他参加比赛的目的是为了鼓励颓废的父亲走出失败的阴影。
可既然是为了亲情,就应该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把父子关系这条线做足,把父子关系的戏码丰满起来,最后这场格斗才更能扣人心弦。
也只有这样,父子之间的情感才能在最后得到升华。
可惜的是,电影中表现父子关系的只有父亲喝多了发酒疯的戏,如此而已。
本该是打动人心的戏码,现在平平淡淡。
不仅浪费了感情,同时还浪费了高捷高超的演技。
张家辉这个角色相比较彭于晏来说倒是丰满了不少。
他为了曾经失落的梦想去参加比赛,这基本上也说得过去。
可惜的是,电影浪费了太多的笔墨在他和梅婷一家的关系上。
而梅婷这个角色对剧情几乎毫无帮助。
不知道导演是出于何种目的让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占据了影片三分之一时长。
是为了填补戏码不足的空白,还是为了缓冲格斗带来的强烈刺激,再或者是为了能够获得电影投资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这种大而不当的水戏如果能够压缩再压缩,多留点儿时间用来拍几场格斗,深入的表现一下彭于晏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全面的表现师徒苦练的艰辛和遇到的各种挫折,或者干脆演一演格斗的对手有多么强大,都会让电影增色不少。
这些本应为影片加分的桥段都被梅婷扮演的疯妈占据了。
一部男人味很浓的片子,却被大规模的水戏冲淡了不少,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如果把梅婷的戏砍掉三分之二,我肯定给这部电影打5星。
本来期望彭于晏和张家辉能够打一场的,可惜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公式化的,没有深入挖掘。
如果这两个人能够在擂台上实打实的干一场,这电影肯定会更招人喜欢。
还是同样的原因——戏没有做透,所以总感觉这电影讲了两个故事,彭于晏一个,张家辉一个。
王宝强和彭于晏那个有男朋友的女性友人在片中不知道起了什么作用,也许都是为了撑时间?
北京的411路公交车,真是全片最无厘头的一个镜头。
《激战》在格斗场面上基本拍出了较高的水准。
几场拳拳到肉的格斗戏,拍出了血性,让人热血沸腾。
这几场戏的精彩程度和好莱坞同类电影比,丝毫都不逊色,能够看得出导演和两位主演的确下了苦工。
看着拳头一下一下狠狠的砸在演员的脸上,观众似乎都能切身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冲击。
只可惜整部影片,只有短短的四场格斗戏,还没看过瘾,电影就结束了。
电影《激战》紧跟着一大批国产烂片上档。
在看了那么多坑爹的作品之后,观众们急需一部像样的电影来解渴,《激战》合格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PS. 陈嘉上导演在接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采访时提到“我也依然是在尝试类型混合的实验,比如《画壁》(2011)可以是(中国)第一部哈利波特电影,魔法电影,《四大名捕》(2012)是中国第一部丧尸电影”。
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林超贤导演要在电影里把梅婷的戏码加的那么重,他或许是想把琼瑶戏和格斗励志剧进行一个混搭。
星星知我心+洛基。
但是这混搭弄的真是不怎么成功。
周五某人提议我去看这部片子,照例询价,说50块,对于我这种周均消费在100块左右的中年人来说,我觉得50块还是贵了,但是我又偏偏经不起人家撺掇,于是花了195块买了五张代选座的,外送两大盒爆米花+四杯可口可乐,因为帮别人买了四张,信用卡套现套了160,赚了四块,还套了足够的现金交这个月的杂费,突然满心欢喜...而观影后的感觉,即使让我花50块看,不送我爆米花+可乐+套不了现,我也是心甘情愿地去看的,如果是烂片,即使以上额外的福利*2,也塞不住我一张喋喋不休骂骂咧咧的嘴,由此也可以推理出来,烂片是检验女人是否提前进入更年期的唯一真理。
《激战》真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除了两条张家辉和彭于晏的两条感情线多余了点外。
张家辉2009年金像奖获奖的时候,真心为他高兴的,金像奖虽然烂,很多时候没什么操守,但是它是一个电影的奖项,它始终是应该属于电影、导演和演员的,而不是一些打着肉毒杆菌羊胎素的靓仔天王拿来沽名钓誉的。
我觉得演员分三重境界:最高境界:张国荣,梁朝伟式的,投入起来完全人戏不分的,与这样的演员出现在同一个时代,观众是幸福的,霸王别姬看了20年,还是一看就入戏,一入戏就伤感到不能自拔。
这类的演员...卢巧音唱道:应知歌者也奈何,而事实上,演员更奈何!
第二重境界:充分完成了自我认知,即可以把角色塑造地栩栩如生亦可以人戏抽离,平视,对各种类型的人物都拿捏到位,又没有什么偶像天王的负担,不被自己在娱乐圈里的地位困着,比如张家辉。
做演员做到着层境界,应该是最幸福的吧。
第三重境界: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巨星光环下,一辈子端着,演了几十年都是在演他自己,即使演他自己,偶尔还出戏,这悟性,没得救了。
新概念英语4里,有一篇John le Carre 的文章,作家之所需。
熟悉谍战小说的人,一定对这位作家非常了解,本人非常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也非常非常喜欢他的文风,凝练,一针见血,逻辑清晰,遣词造句既有一种悍将的通透和韧性,亦有一种冷将的超脱和优雅,这种风格真是深得我心!
作家之所需的最后一段:一两年前,一位年轻的英国作家发表了中肯的看法。
他说,初稿是才华,以后各稿是艺术。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作家同任何艺术家一样,找不到可休息的场所,找不到伙伴和活动使自己得到安逸。
任何局外人的判断也比不上他内心的正确判断。
一旦作家从内心的紊乱中理出头绪,就不应该按任何评论家的无情规范来约束自己写作;当他沽名钓誉时,他就脱离了自我生活,脱离了对自己灵魂最深处世界的探索。
因为我实在太喜欢段话,导致我无数次地使用过这段话。
其实不仅对于作家,其他艺术的也是如此,比如电影。
很多导演,比如张艺谋,陈凯歌,几乎熟悉一部好电影应该具备的所有艺术要素,然后拼命通过各种砸钱来实现那些艺术要素,但是终究少了一点才华,有人说《霸王别姬》好啊,既然拍得出霸王别姬,为什么又能把《无极》拍成惊天地泣鬼神得史诗班的垃圾剧=巨作,那是因为《霸王别姬》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应该要感谢陈导他老爹;张艺谋的《活着》也不错,但是比起余华的剧本,张艺谋还是少了点勇气。
华裔电影导演里,个人认为有才华的导演并不多,有才华的编剧更少,前者李安、杨德昌、还有姜文,后者249,毫无疑问,我和我爸的最欣赏的剧作家!
而作为一名演员,管它剧本烂还是好,演好一个角色,必须要戒掉一颗沽名钓誉的心,和作家写作一样,任何局外人的判断也比不上他内心对角色的正确判断,一旦一个演员从内心的紊乱中理出头绪,就不应该按任何所谓影评价影迷,电影奖项评委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表演;当一个演员沽名钓誉时,他就不会静下心来和自己将要塑造角色来一场心灵的交流,也就脱离了对角色灵魂最深处世界的探索。
再说张家辉,真的是一个优秀的演员,长达9个月的艰苦训练,我想在他决定接这部戏的时候,并不能预知这部戏的票房、口碑,他只能凭自己的判断,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剧本,凭自己的热忱,做到将戏中人物最丰满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个时代的演员,最缺的就是对观众的诚意,和演绎角色的感染力,说到感染力,首先要问演员,他自己有没有被感动到,如果自己都是麻木的状态,又如何去感染他人? 而更多的演员,带着不可一世的自恋,恰如腊神话中那位漂亮的少年,站在镜前,连自己的真面目都无法辨认。
一个落魄的过气拳王,一个被迫靠着一帮师奶混的过气拳王,一个将晦气带给他身边人的善良的过气拳王,一个教给年轻人带着信念上擂台的拳王,一个打赢了三轮继续擦地板的拳王,一个小人物,一个终究不屈于生活的强者,除了张家辉,换其他任何一个香港男演员演活着都是一种遗憾,张家辉身上那种浑然天成的不加任何雕琢的草根情怀,这是单纯的演技所表达不出来的。
电影中,李馨巧小姑娘的演技也是超级棒,不矫情不做作,小女孩的机灵、可爱、天真和因为家庭变故带来的懂事和少少早熟演绎地淋漓尽致,和张家辉的对手戏温暖而耐人寻味,特别喜欢张家辉教她打拳的那场戏,真是父女情深。
看好小彭,演技上仍需磨练,但是那种玩了命的敬业和执着,是和他同龄的男演员所不俱备的。
当下华语电影的生态并不好,港产片为了内地的市场和合拍片的什么规定,会硬生生地插入几个内地演员,不同的文化、风俗下的两地人,即使都是非常好的演员,也无法在一部电影里来一场艺术上融合。
《龙门镖局》袁咏仪和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是格格不入,台词更是惨不忍听,中港台三地,一种大文化下的三个小分支,根本没有必要强行扭在一起,多元而卓越,百花齐放不好吗?
《激战》光凭张家辉的表演,我觉得已经值回票价,希望明年的金像奖影帝间的竞争会有个相对公平的较量!
张家辉好评,程辉为了重返赛场而付出的那些努力,真的很励志!
有时候付出,才能有收获!
没有收获,那代表你付出的还不够吧!
剧情可能过于理想化了一些,但是生活嘛,还是乐观一点比较好,因为日子还得过下去,即使它已经把你的背压弯,扼住你的脖子喘不过气来,还得咬着牙挺过去!
梅婷出现在港剧里还满意外的,把有精神病的母亲演的很好,尤其是在知道女儿要被她的爸爸带走的时候,情绪的爆发,病发的时候!
表情动作处理的都挺好的!
看着张家辉和彭于晏的肌肉,然后得减肥了我!
斗胆猜测一下, 《激战》应该是本年度最写实的影片之一。
本片的主线纹理均比较清晰,但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有很多现实但又出乎意料的地方奠定了本片的成功之路。
以下也许就是本片的出彩之处。
一个学习跆拳道半路出家的人,不可能因为拳王的两个半月指点,就能成功赢得格斗比赛的总冠军;一个已经破产的过气亿万富翁,不可能因为儿子的成功激励,就能令他的事业咸鱼翻生;一个垂暮某美男已久的美女,不可能因为偶然的再次见面,就抛低一切包括其现任男友跟从美男;一个被鉴定为精神病的人,不可能因为某某的不断鼓励和帮助,就能摆脱病魔回到健康快乐的从前;一个20年前的老拳王,不可能因为空有满腔热血(含回忆杀),就能KO很多人并且赢回以前的荣誉腰带。
跟我之前看过的《火箭科学》很相似,片中结巴的主人公就是通过身边的不停激励想组建一个辩论队参加比赛,期间他有通过断句和唱歌等手法改善他的结巴状态,但事实证明最后,他能不结巴的说出一句“我要一块披萨”这就已经满足了,至于比赛?
我只能说:一个口吃的人,不可能因为受到某种激励,就能成为辩论赛冠军
#电影放映厅# 好像很久没看张家辉了,第一个镜头出现的时候,真的要感叹老了很多,看评论有说此片献给中国男足,哎,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有多少人真的能振奋起来啊。为什么每次看到刘畊宏第一反应都是这人好像见过,哈哈
本想给五颗星,但想了想目前港片刚有点起色,又开始不思进取赚快钱,还是保守一点。
张家辉无论是表演还是身材。都升格到全新的时代。
这类片完全无法引起我的兴趣
穿插大量快速蒙太奇控制节奏,煽情适可而止,不时地冷幽默,只是中间缺少小高潮,口味吊的太过,几个线索间的剪辑有些乱
没太搞明白为啥张家辉最后要自己上擂台……
凡是不记得讲了啥的都不怎么好看
彭于晏的肌肉好够劲。剧情一如既往的苦逼,本来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悲惨的,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罪和沉重的过去。打斗一般,演技也没什么特别的。
双男主,失意的前拳王张家辉,父亲破产的彭于晏。两人通过拳赛证明了自己,找回了信心。穿插了梅婷母女和张家辉同住的温馨桥段。思想正面的励志片,就是中港台演员一起有些不搭的感觉,看片一半才知道故事发生在澳门。个人不喜欢拳击场面。PS:师傅教拳的时候,两人卖弄基情,“你怎么亲我?”
剧本依旧是软肋,节奏成问题,特别是后半段,一度以为是要转向反类型片的结构,结果在叙事的情绪和节奏双双断裂之后还是来了个毫无意外的结局。亲情重建,自我挑战,叙事处理的简单直接,文戏还是太婆妈,再打磨加重一些MMA打擂台的花样这片子会更精彩,当然还要删掉王宝强那条线。★★★
什么烂剧本
一般吧,同意木卫二的影评。欣赏彭于晏的肌肉。
节奏很好的电影,所有演员都很入戏,只觉得精神病妈妈这个角色很平面
有些看头。程辉这个人物的故事内心感觉挖掘可以再深一点。
基友的最爱,有些地方演成调情寝技了。张家辉和彭于晏都兢兢业业——演得比甄子丹好多了。没有大BOSS,敌人只是自己。电影相当于《斗士》、《勇士》等片子的混合体,但林超贤想要的似乎更多,于是纵容了梅婷的发癫,放任北京411路公交车横空驶来……
不论你是《激战》或是《肌战》还是《基战》,反正我观感不佳,就是没有High到的感觉。类似题材的电影,更喜欢剧情编排与动作设计感觉更胜一筹的《勇士》,更青睐故事感动到我的《百万美元宝贝》。张家辉陪彭于晏练锁技的段落,两人“摸爬滚打”之时彭亲了张,而后两人坐起要再亲吻却不禁笑场的片段竟剪入正片,哈哈~~ -2013.08.26 三星改四星 -2021.10.18:时隔多年重温,由于忘却蛮多内容,以至于电影刚开始,彭于晏骑自行车的段落让我差点误以为看错到《破风》去了,然后两场训练蒙太奇段落,听到配乐是《Sound Of Silence》为之惊喜一下。虽然故事有些不太满意,但也算基本完成衔接动作戏的任务。然后,对照之下,感觉还是粤语原声版的台词更给力(比如两人谈分奖金的情节,粤语与国语不时切换的对话更有意思)。……片尾字幕的“彩蛋”还挺温馨的。
在中国少有的体育题材里,除去政治性的色彩,回归到真正的体育竞技精神之中,在这一点上,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国产体育片。
光用男体吸引观众,剧情确实烂的可以。
港片片名不带个战会死啊!!!
铁汉柔情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