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晋阳唱的《一对对鸳鸯水上漂》悦耳动人。
可惜网上找不到这位歌者的原唱。
再听别人唱,总感觉味道不对。
奇了怪了。
其实这首歌以前就用做过其它电视剧的片尾曲(歌词有些不一样)。
在这部剧中选的一段恰到好处。
山西的人,山西的曲(网上写的陕西,反正口音分不清),歌曲配剧情,想不动人都难。
读完《古代的中医》后决定过来看这部戏。
被古代这些读书人的那种坚守信念的行为震撼了。
不管是书中的名医还是于成龙都是用一辈子坚守信念的人。
做医生不贪富贵,做官不畏惧权势。
一生啊,有几个人能做到。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面对权贵金钱,各种诱惑,在复杂的官场中,一步步走下来成为一代廉吏实属不易。
所以来看看这部剧。
总是佩服这种坚持的人。
先去百度百科一下,剧情基本是按照于成龙的一生为官路线为走向的。
但是也有差错,看剧的时候看下面的评价,网友会及时指出,有矛盾处百度即可。
虽说是正剧但是周围很多人物都是杜撰的,有点遗憾。
所以少一星。
剧的节奏不错,能吸引人追剧。
我来看的是一个读书人的坚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补充下演技在线。
趁着假期闲着,看了一部电视剧《于成龙》。
这是一部讲述清官于成龙故事的电视剧,也勉强算是一部反腐剧吧。
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这部剧中并非全部都是反腐的内容,还有剿匪等情节。
好长时间以来荧屏上的反腐剧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些怪力乱神之类的剧目和抗日神剧了。
这次《于成龙》这么高调地出演,大概是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吧。
凭心而论,这部电视剧无论是从制作,演员剧情等方面来看都是没什么说的。
这里我想说说这部剧的不足之处。
首先,这部剧的主题当然是宏扬为官清廉这个主旋律了,但从我对这个剧的整体感觉来看,并非如此。
于成龙为官一世,只落得两袖清风,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没有时间来照顾,在他周围的人永远吃着萝卜青菜……尤其是给春晓过生日那段戏,显得太假了。
而反观那些所谓的反对派角色,个个好吃好喝,家里富丽堂皇,甚至那个被削职在家的熊赐履的家里也都比于成龙好过几百倍了。
这样的清官当到头来不仅自己受苦,还要他周围的所有人跟着他受苦,这是何道理?
看完之后,他能够那样诚然令人感动,但却更增添了几分辛酸。
这就好比现在的部长,平时他坐的都是几百万的进口轿车,你却硬是让他坐进几万块钱的比亚迪里,让人看着别扭,而且也不接地气,没有人会相信这是真的。
当然,有很多贪官最后的结果是被于成龙查办了,而且还非常迅速,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这当然很好的,就连康熙都说这个于成龙简直是太大胆了。
但反过来想想,还有大量的贪官最后是没有被查处的。
且不说明珠,就连那个曲九万,明明是个贪官,而且居中也有他受贿的剧情,到了最后却屁事没有,反倒是剧中没有直接提到贪腐的赫里被正法了。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其实贪腐的成本太低了。
剧中还有几处奈人寻味的地方。
比如说,屈九万究竟是怎么样爬到那么高的官位的?
既然的章吉仁被贬了,不知怎么就成为皇上身边的红人了?
还有最奇怪的地方就是,于成龙身边的人当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晓晓对剧情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于成龙在外当了二十好几年的官,你长得慢再怎么也该有二十岁了吧,当时二十岁的姑娘还不出嫁不是很奇怪吗?
还有小妹,在见到于成龙的那年也应该有十五六了吧,那么你过了二十好几年都生不了孩子也就罢了,剧末时却怀孕了,你不知道高龄产妇很危险吗?
多年来,本人基本不看电视剧,尤其古装电视剧,不是不爱看,而是太爱看而对现代的古装剧看不下去,比如《甄嬛传》,《青云志》,《锦绣未央》。
服装,道具,化妆,太过鲜艳,严重背离历史现实,感觉完全是无中生有的虚无缥缈的东西。
真正爱历史的人是无法接受最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剧的,但昨晚初见《于成龙》,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的样子,还是央视,还是,大制作,还是中国古典神韵,画面非常有历史感,这才是正真代表中国神韵,大国气派,可以与《水浒》《三国演义》相提并论的大制作,先讲这么多,完后再来评!
这两天看了一下据说在央视热播的于成龙,给人的感受就是剧情过于拖沓,说话磨磨唧唧,不够简洁,太啰嗦,简单一句可以表达意思的,非得两三句,看的好累,基本上都是快进看的,我觉着可以减为20集,或者30集左右就可以讲完故事。
还有,导演,写剧本的人,基本常识都不懂,文人好友之间多以字称呼,不是直呼名字。
“好久没有这样的电视剧了”正恰当的形容了这部剧。
一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九几年的老剧,一查才知道竟是去年拍的。
这时候就非要夸一下导演了,这个年头能用这么朴实的镜头近乎真实地还原历史的电视剧,真的不多了。
可能我的评论有很多人不认同,我承认我就在看了短短十几分钟后就爱上了这部剧。
就来说说最震撼我的场景吧,于成龙在赴任直隶巡抚的路上遇到一群灾民,因不忍看到百姓的饥苦,于大人把自己仅剩的一筐萝卜全分给了灾民,灾民一窝蜂上去争先抢夺,那一筐萝卜都没洗,大家都吃得狼吞虎咽,把土都咽下了肚。
单单这个场景,就是一般靠着主演名气炒火的电视剧无法比拟的。
那些俗剧的是眼,而现在的《于成龙》养的是心。
我也给给五分,毕竟这分数...虽然这剧参杂了不少当下政治,不过看得好是滋味,并没有反感,可能是我自己看出一种责任感来。
这剧当时在央视一播的时候收视挺高的,我也硬是摒弃了偶像剧和全家一起看。
所以这部剧受众还是挺广的。
至于说台词,我个人觉得这种口语化的台词对这部剧更好,这又更好地反应了于成龙接地气,深入群众的一点,这也跟当下政治相吻合。
关于《于成龙》跟外公看了几集,在豆瓣上看到一些评论,心里真不是滋味。
首先中肯的评价一句 这部剧确实不是我们的菜 剧情发展太慢太拖沓 台词不够精壮 很多该多说一些话的时候没有说 少了点丰满 而很多时候又一直几个角色反复说了太多 显得重复冗余 但这些都只是缺点 而不是槽点。
我想说的是我是有被里面的一些情节深深打动的,柳晋阳跟玉兰的亲事定下来的那一集 柳晋阳演得真好 他唱起了山西民歌的那一刻 我忽然有一点震撼的感觉 刹那间仿佛能感受到山西的某些风物灵魂 虽然我从来没有到过山西,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好神奇 剧情里是没有配乐的 只有他的声音 其他的部分都消音 他唱的那小曲仿佛穿透到我的某个身体部位里 我感受到了一种苍凉的幸福与心酸,那种心酸,人事的悲苦到最后的喜剧收尾都带着黄土的气息,苍凉而又落寞。
我在想 导演处理得真好,配乐师处理得真好,歌唱得真好,演员演得真好,这是由衷的一种感受,那一刻我已经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不是现实了,那不动声色的演技真的让人动容。
再说说主角于成龙,我觉得他能提名各种奖项绝对是实至名归的,这部剧里他演的是最深最绝的,称为戏骨一点也不过分,他的骨气已经和于成龙的骨气融为一体,他从骨子里演出了那种气,那种振荡,那种余音绕梁,入木三分,我已经完全分不清他和于成龙间的差别了,他深到人物心里面,骨子里面,已经分不清他是在演还是真的了。
所以别再喷他脑残,他不合逻辑了,正剧对他的设置本来就是一个扁形人物,你一定要让他圆滑,让他足智多谋吗,剧本对他的设定本就是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在审美世界里,没有人规定圆形人物一定优于扁形人物,这么多年历史正剧的主角都是扁形人物多于圆形人物,陪着外公看了这么多年的历史正剧,我从来不觉得这些人物有多么的假大空,那些我感受到的东西,正是中国人的脊梁,正是有这些人,所以才在看到国旗,听到自己民族的那一刻有想流热泪的冲动,这么多年,那种家国情怀随着这些人的入木三分已经渗透到自己的骨血了,再让后辈去接受这些民族大义的积淀,又有何不可呢?
难道假大空的东西一定害人吗,一定要人命吗,况且这部剧是有骨有血的,并没有有些评论里说的那么不堪,从专业的角度这部剧难算佳品,但从国内来看,我不明白这部剧是有多么的难以接受了。
总之,我觉得绝对理性的对待这部剧肯定是有失偏颇的,条分缕析固然在理,但最终也应该回归一些温情,有时候我们在理性之余更需要感性一点,给予一些倾斜,一些例外,甚至应该因为厚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脊梁而给出失理性的看法,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
本来对《于成龙》这部电视剧还蛮期待的,毕竟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大形势下有弘扬主旋律的作用,但等到40集看完,忍不住有点恶心,要说评价就一个字:假!
1)于成龙从罗城上任,到两江总督,自始至终25年就那么2个幕僚,一个捕快唱戏,这可能吗?
2)25年官场生涯,从七品县令到一品总督,朝庭俸禄自然是水涨船高,只吃青菜萝卜连碗面条也不舍得喝,你信?
反正我是不信……3)回山西葬母,还是马车布衣青菜萝卜,难道这皇上没赏点钱物?
去罗城时一帮人艰难行进倒也符合事实,毕竟官如芝麻。
可后来成了一品大员,回家路上就没有个卫兵?
这大清也太不把自己的官员的安全放眼里了吧?
4)封建社会把“封妻荫子”作为激励官员上进的主要手段,那于成龙三获卓异,官至一品,家里却仍然是草屋茅舍,老婆孩子却依然是守家婆姨庄稼汉样子,这“朝庭法度”难道只对于成龙特别“关照”,目的就为了成全他的廉洁之名而不予封赏?
5)于成龙死在任上,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最后也不过是博得皇帝在朝堂上感叹一番,归葬时却也还是三尺坟土,难道连个象样的葬礼都没有举行?
我祖上也曾在康熙初年做过刑部尚书,70岁退休回老家(文言文叫作年老致仕),去世时康熙还按大清律例派朝中大员路祭,特批半副銮驾送葬……难道这个康熙只会耍嘴皮子?
我理解,编剧有意回避上述问题,只是因为与“清廉”之名有冲突,如果都表现出来很容易引今人联想,于清名有损,但是——殊不知,事实就是事实,刻意回避只能是让人觉得“假”……不说了,以后再也不会看这种无脑的“正剧”了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个传记式的电视剧《于成龙》一位被康熙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从45岁出仕一生为官23载,日日勤谨为政为民,从一介布衣抵抗喀尔齐圈地到七品罗城知县剿匪一直到一品两江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去火耗,死后有人请点他的遗物唯有一身官服几两碎银子,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从广西罗城到直隶一直有"于青菜"的美名,天天只有萝卜青菜。
即是贵为一品大员也依旧朴素节俭,平日以"不昧天理良心"为最高准则。
看完这部剧对所谓的康乾盛世又有了新的理解,盛极必衰,衰极必盛,这都是一定的规律。
每朝每代都有一个忠臣,不是所有人都是于成龙,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王亶望 张廷赞等败类。
抛去主角光环,于成龙身边的各个人物都有其特殊色彩,周瑞和先生是最好的人生导师,柳晋阳是最好的夫君选择,玉林则是最好的朋友。
而家媛是最好的贤内助。
自认为自己做不到哪么好,20年的分别做不到可以看着他走,即是要走,也选择一起走。
生则同裘,死亦同穴。
(先这样吧,过后再改)一直想写《于成龙》的剧评,一直写写删删,直到国庆假期刷了六年前的《天地民心》——里面有《于成龙》的两位主演成泰燊和修庆,才觉得有话可说。
刚开始觉得糟糕,轻易说了《于成龙》是这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电视剧,感觉《天地民心》显然更好,结果看到十集就决定跳过前面,直接从道光朝开始,看完之后,不得不承认确实《于成龙》更胜一筹,因为它从剧本上赢了。
无论何种题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是最容易入手,也是收效最佳的方式。
同样是塑造官员,《天地民心》以人生为线索,而《于成龙》以公案为结构,后者情节上非常紧凑,而前者就稍嫌散漫拖沓了,如果前者只选取道光朝来着力刻画,就能够立刻提升一个档次。
当然,也不是《天地民心》不好,这部电视剧是宏大叙事,要全面展现中国近代的剧变,同时又能够将祁寯藻、道光、穆彰阿几人的形象塑造得细腻鲜活,实属不易。
而《于成龙》的亮点就在于小,不仅题材小,而且视角也小,“官迷”于成龙官小政小,但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没有科场一鸣惊人,没有官场出将入相,有的只是读书人想要凭借自身才学出仕的最简单的愿望,以及地方官员对于百姓实实在在的关心。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调查福建通海案,背景是与郑经作战,收复台湾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然而在这大事背后,却是福建百姓十有八九被作为通海犯等待处决。
触目惊心,何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今日算是真正得见,可知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虽令人艳羡,却唯有于成龙这样的小官小吏能够真正体察民情,不畏权势不避祸患坚持彻查通海案,这才能够免除数以千计的生民含冤,观之更能令人为之触动。
这固然是因为二者主人公身份不同,一是廉吏一是帝师,因而题材本身就有所不同,但《于成龙》对于题材的处理驾轻就熟,而且没有冗余情节,因而相对较好。
《天地民心》全线展开,有不少多余之处,例如旻宁争储,就是没有意义的情节,旻宁是嫡长子,四贝勒诺敏则是个虚构的人物,道光本是顺利继位,完全不需如此,而且这条线与主人公祁寯藻的成长毫无关系。
《于成龙》则是三条线叙事,主线讲于成龙的为官经历,另有两条副线,一是故乡亲人的惦念,一是朝廷大事诸如灭鳌拜平三藩之类,都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占用的时长也比较合理,并且与主线息息相关。
以小事件观照大背景,这就是《于成龙》的精彩之处。
一行人,三寸心,五地任,七桩案,九死未悔。
十载路,八方名,六旬寿,四世隔,两处牵思。
这是于成龙的故事。
目之所及,最喜爱且倍感亲近的,还是于成龙身边的人们。
那个意气风发、清白自励的书生,不得不走到了名节有亏的地步。
那个文武双全、有情有义的汉子,终究在长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那个宠辱不惊、神机妙算的先生,却是眼睁睁地送走了所有故人。
一场雪,一阵雨,一支歌,一滴血,一箱泥土,一张空椅。
这就是他们的全部。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我百姓之饭,穿我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那是一个初雪的夜晚,于成龙、章吉仁、柳晋阳三人围坐火边饮酒谈笑,一扫前些日子恩科舞弊案的阴霾,吉仁带来的可以出仕的消息,让这从小一起玩尿泥长大的三兄弟喜不自禁,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为国为民的真心。
其中章吉仁笑得最为灿烂,他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个,看起来格外意气风发,每当他笑得开怀之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嘴边随之微微上扬。
然而就是这最年轻的章吉仁,却最早须发尽白。
自来堡村一别,十八年未曾谋面,直到于成龙到了福建任上,两人方才在福州码头相见。
于成龙惊异于章吉仁的苍老,章吉仁仍是笑着迎接,却早已没有了当年飞扬的神采。
迎接于成龙到福建的那天,天上落了雨,打在庭院中的芭蕉叶上,也打在章吉仁的心里。
面对多年故交,吉仁不敢直陈心事,却陈恳地劝导于成龙小心行事。
章吉仁一方大员,时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以致心力交瘁。
最后于成龙查明通海冤案时,章吉仁缓缓摘下顶戴,面色平静如常,失职渎职,丢官丢命都或可能,而他却似乎是松了一口气的样子。
在他离开福建的时候,也落了雨,于成龙独自来送,递给章吉仁一把伞,这正是十八年前于成龙离开来堡村时章吉仁赠与他的那把。
雨声中,章吉仁拿出二十两银子托于成龙交与家人,之前通海案时,看章吉仁不欲于成龙过分干预,以为他已经贪腐,不想章吉仁四品大员竟只有这些财产,思及吉仁的战战兢兢,他平日所受委屈可想而知。
后来章吉仁回吏部任闲职,在明珠身边又是何等憋闷。
平生抱负难以实现,委曲求全多年,却弄到个名节有亏的下场,最后还要屈沉小人之下,怎能不令人慨叹。
周瑞和是个奇人,从一开始的圈地案就与于成龙解下不解之缘,他聪慧通透,沉着冷静,科场舞弊一案于成龙大闹贡院,他当机立断告知章吉仁找来有能力解决此事的上级官员,才使于成龙免于牢狱之灾。
而正是因为此事,周瑞和受牵连被罢官,于成龙始料未及,周瑞和却波澜不惊。
后追随于成龙做他的师爷,为于成龙出谋划策,破解了不少复杂的案件。
其实周瑞和正是于成龙智慧的一面,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心思细腻,宠辱不惊。
很多观众都喜欢周瑞和与柳晋阳斗嘴的小插曲,两个人谁也不服谁,给沉重的案件带来一丝轻松愉快的气息。
然而上天偏偏要这个通达的人见证一路的风风雨雨,也见证每位亲友的离去。
他经常为了一个沉重的箱子和柳晋阳争吵,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终于有一天他打开了箱子,里面装满了于成龙所有任职之地的泥土,包括他们山西老家的。
他将泥土分给众人,大家捧着掌中的土,尽皆潸然,一路风雨一路思念尽在于此。
周瑞和貌似超然,实则心思细腻,感情深重。
另有一处,就是柳晋阳身死,于成龙庭审杀害晋阳的凶手,堂上依然摆着两张椅子,周瑞和始终一言不发,不断抚摸着身边的空椅。
原本柳晋阳是于成龙的师爷,周瑞和到后,“抢”了柳晋阳的差事,两人一直为此拌嘴。
后来于成龙终于拜柳晋阳为幕宾,二人平起平坐,不料一朝生变,故人不再,于成龙自是哀伤不已,周瑞和表面平静,心中却始终惦念,以至于仍在堂上放置晋阳的座椅,抚摸那空椅的扶手,似是在对这个老对头说,你看,今日为你报仇了。
以周瑞和的为人处世,必能善终,然而这一生的经历却是他心头抹不去的阴霾。
不知于成龙去世后,他要去哪里,是不是回到了家乡的藏书楼?
他要做什么,是不是始终带着对这些旧友的无限思念呢?
他是通达的人、宠辱不惊的人,却也是坎坷的人、至情至性的人。
柳晋阳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不能说没有出于对演员的偏爱,但更多的是这个角色魅力使然。
柳晋阳最有烟火气,他能文能武,经常在村头唱歌唱戏,又使得好刀法,急脾气,说话直接,但面对喜欢的石玉兰却不敢开口。
怎料一步之差,玉兰嫁给他人,婚礼当日,晋阳唱着“一对对鸳鸯水上漂”暗自伤怀,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饶是如此,晋阳还是羞于说出一个“喜欢”,于成龙要他表明心意,他又唱起了那支歌,直到为救玉兰而死,在长街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他还是笑着唱了那句“一对对鸳鸯水上漂”。
晋阳对于成龙也是忠心耿耿,他自己没有选官的资格,送于成龙去京城选官时,七尺的汉子也红了眼眶,在雪中喊着“到了京城别惹事”。
于成龙选官到广西罗城,也是他第一时间收集了罗城的信息劝于成龙不要去赴任。
于成龙执意赴任,他表面生气,暗自却收拾了行装陪同他一起远行。
晋阳说,你去西天取经,只带着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上路,少了我这孙猴子怎么行。
可是最终这有翻天覆地本领的孙猴子,却是血洒他乡再无归期。
柳晋阳是个一路失意的角色,科场、情场皆是如此,按照一般电视剧的套路早就黑化了,然而他却一直尽心竭力帮助自己的好兄弟和心爱之人。
为了于成龙安全到达罗城,他离开故乡一路相随;遇到山贼拦路,他下意识地把防身的武器丢给于成龙;玉兰的孩子病了,他冒着生命危险上山为她采草药;玉兰为了帮于成龙而遇险,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玉兰。
柳晋阳一生沉居下僚,却始终无怨无悔,很多人埋怨导演“杀死”了晋阳,在我看来,这是特意让晋阳用鲜血证明了什么是情比金坚,什么是至死不渝。
晋阳是剧中最美的灵魂,是他书写了整个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故事,轰轰烈烈,摄人心魄。
章吉仁、柳晋阳、周瑞和,他们是于成龙的几个侧面,也是于成龙可能走上的道路,可能遇到的结局。
于成龙最终走到的,其实是周瑞和的结局,这实属不易。
回顾整部剧,永宁圈地案、恩科舞弊案、罗城藩田案、黄州伪札案、福建通海案、直隶贪腐案、两江人命案,这七桩公案是结构和线索。
虽然每一个案子基本都在于成龙的坚持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终局都非常残酷:圈地案父亲猝然去世,舞弊案恩人受连累丢官,藩田案扳不倒背后的贪官,伪札案守备惨死土匪刀下,通海案好友黯然离去,贪腐案不得不处斩亲戚,人命案挚友血染长街。
正剧如历史,总是令人扼腕叹息,如此而已。
留头不留辫留辫不留头你们等着,
多看历史剧,有助于长姿势。
还是觉得挺好的
看到于成龙,让我想起以前看的康熙微服中的总是救驾来迟的那个于成龙
尼玛都是不符合时代的台词……
利用电视剧为王八造势,是贵国的一大发明。
于成龙就是个官迷
我爸觉得很棒
总感觉节奏太慢,不过比脑残剧好得多。起码人看了不瞌睡,当然,过年谁还有瞌睡,陪家人总是精神的很。
自古刀下冤魂何其多,要是没有一定的背景人脉和计谋往往死的早。 官员没有监督,随意发挥往往是腐败的来源,官有多大就能敛财多少。 从古至今如此,一言堂的时代不结束就永远腐败遍地。
贪污腐败靠一部电视剧能挽救什么
相比上一版电视剧的老版电视剧《于成龙》,中间差着九颗星!白瞎了这个题材!
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四百年了!题材很好,但是剧本能不能请历史学家审查一下?很多低级错误,事迹也存在张冠李戴,有些剧情太夸张了。
有刻意煽情,不过在过年期间可以一看
不知为何,这个时候看这种电视剧,心中就有一团火,儒家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在身死存亡之时确可以剃头! 那么多饱学之士也都没有什么立场,明知自身是二等公民也甘之如饴,圣贤之书又读的什么?不说造反也不说绝食,但骨气何存,几千年的脊梁不足百年彻底折断,圣贤何其哀乎!
天下第一廉吏,谥号清端的一位一品大员,一生追求做事不昧天理良心。从未审判过一件冤假错案,枉判一人错刑冤狱。敬畏他!
好久没看古装正剧了,可能太久没有这样的片子了觉着出乎意料的好看。
三颗星
被前几集吸引,觉得难得不浮夸。但到后面编剧就跟换人了似的……情怀大于逻辑,在讲不清楚事情原委的时候开始煽情。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