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非常感动。
没有过多刻意的煽情,人们的真情实感,就慢慢蕴藏在他们的生活过的细节当中,等待我们,随着光影,一点一点地去发掘。
如果一不注意,可能这种细微的情感,就从缝隙中流逝,被埋藏在琐碎的生活中了。
这是一段无力的、无疾而终的爱情,令人唏嘘,但符合常理。
中老年同志,他们所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太多。
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们仿佛是隐形的,不存在的。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隐藏自己的情欲,怀疑自己,克制自己,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规范,成家立业,最终隐身于一个个家庭里。
一段爱情电影一开始,柏叔洗车,然后接孙女,回家吃饭。
我们看到了他的圆满的家庭,陪伴多年的妻子,孝顺的孩子。
有了孙辈,某种意义上,柏叔已经步入老年,即使他还不舍弃工作。
柏叔,苦惯了。
从一无所有来到香港,他什么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奋斗啊奋斗,人到老年,苦尽甘来,香港有房,孩子各自独立,抱孙女,可以安享晚年,不愁吃喝了。
直到这时,他才想起自己,开始忍不住内心的悸动。
想要得到什么。
情欲?
要不要进去?
|直面欲的邀请在公园,从他和海叔的第一次见面。
“你要不要进去?
”直接了当。
想要,想做。
“不如先做朋友吧?
”,海叔说。
“那下次吧。
” 对于柏叔来说,这种对情感,欲大于爱。
他的身体需要某种宣泄。
要不要进去。
观察,试探。
说明他也不是第一次在公园的厕所里,寻找安慰了。
在两人感情的开始,柏叔是试探的,担忧的。
他不喜欢海叔晚上给他打电话,不让他坐他的副驾驶。
他在害怕什么呢?
其实有同性朋友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怕的是自己内心的顾忌,怕被发现,怕爱上他。
在两人慢慢了解对方(性爱)后,他们也陷入了爱情。
对于柏叔来说,这是某种初恋,他从开始谨慎,尝试,看似主动,实则是被动,一步步地被引入禁忌之爱。
而对于海叔,我们可以猜想到,他有过很多无疾而终的爱恋。
柏叔可能只是他这一阶段的恋人。
他也知道,和有家室的人恋爱,不会有好结果。
他看似被动,但实则才是一开始主导的那个人。
他们去了廉价的同性浴室。
只属于同性爱人们的隐秘天堂。
那里有他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老年人的性爱,不可言说的隐蔽,羞愧,在昏暗的室内呈现。
其实一切也都不是不可说的。
一切也是真实感人的。
他们谈着曾经的过往,感概度过的人生,相互爱抚依偎。
老年的爱欲紧接着,我们看到了许多他们的同伴。
柏叔在这样一群人里,终于做回了自己。
他完全放松,露出来笑容。
(在电影中,只有和海叔在一起的时候,柏叔才难得有笑容)
浴场晚餐|他们像一对相守多年的恋人柏叔和海叔,他们像一对相濡以沫,相守多年的恋人,一起吃饭,聊天。
旁人都说,你们有十年了吧。
十年。
不过几天而已。
他们的爱情是否真的坚固?
其实不过是包裹在层层制约下的易碎美物。
而悲伤的是,他们都知道。
这份感情会忽然戛然而止,忽然消失不见,只能随着自己死去,永远不能言说。
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两人在海叔家做饭的画面。
他们躺在沙发上,像一对多年的恋人,对望,亲切自然。
柏叔主动靠上去,又如初恋般地亲吻。
爱意奔涌,平淡又浓烈。
爱的对望他们爱情的美好在于,既有需要经年累月形成的那份默契,又有纯真的,热烈的,小心的试探的初心。
婚礼于现实而整部电影中最悲伤的莫过于在两人情感的顶峰之时,也就是在海叔家过夜之后。
一个美好的邀请,让他们的感情直转急下。
因为爱海叔,所以希望他可以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这是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刻,也是希望爱人可以陪伴左右作为见证的时刻。
于是,柏叔郑重地向海叔提出邀请。
但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份隐秘的感情,会在婚礼后被撕碎。
也许本身,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份爱情是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考验的。
婚礼代表了现实,他们必须回到自己本身的社会身份中。
海叔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
柏叔是孩子们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是一家之主。
婚礼|柏叔一家人影片中多次给了柏叔手上戒指的特写,预示着家庭,对于他的束缚。
婚礼上的一家人,父亲形象再次出现,男子气概和同性之爱格格不入,他望向海叔,藏不住的爱意,但他是爸爸,是合照需要坐在中间的人,他要握着妻子的手。
柏叔作为父亲、丈夫的身份和爱人的身份在婚礼上冲撞,充满矛盾的两股力量在对抗,然后身份破碎。
于是,他们的感情也就到头了。
海叔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一个过客。
毕竟在他们的年龄,想要再怎么冲出规则,作出不同的选择,太难了。
因为限制,可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充满无奈,但是也无可奈何。
婚礼|海叔而海叔,看似潇洒,却在儿子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自己的性取向,是他对家人最大的秘密。
无论是想要被送去普通老人院,因为如果去了同性老人院,就等于向家人出柜,暴露出了自己隐瞒了一辈子的秘密。
他还是丢弃了与曾经恋人合照的盒子。
告别过去,或者是,就这样永远埋葬自己的取向。
这样自己行动不便之后,就不会有人拿出盒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婚礼过后,两人的爱,两人的梦,就这样戛然而止。
好似初恋,从互相试探、到热恋,然后就各奔东西,无疾而终了。
信仰海叔在儿子的影响下,信了教,他觉得,只要信了教,就不会失去儿子。
他说,只有这样死后,儿子才能找到他。
才可以和家人团聚。
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他把十字架送给柏叔,希望他也来教堂,这样他们死后才会相聚。
他希望不要失去他们的联系。
也许可以通过教堂再次连结吧?
柏叔收下了,又退还了。
他说他不需要,他只相信自己。
这是他们在影片中的最后一次会面。
其实我觉得柏叔虽然隐藏了半辈子,但是他反而更像是能做出选择的人。
不需要十字架,其实是不需要将自己的情感隐瞒在虚无的信仰中,不需要去逃避。
最后,柏叔去了教堂,仿佛在缅怀他们逝去的爱情。
开放性结局。
他们会不会再见呢?
还是这场梦就这样结束了呢?
柏叔还是去了教堂留白,也许未来的世界会更好,也许一个更好的世界,可以让这些老年同志们更勇敢地面对自己。
#时不时的戏#叔叔#SukSuk
其实挺无聊的,全片节奏都很慢,很像为了艺术而艺术,两年已有孙女的老年人,在维系普通生活的背后,寻找寂寞宣泄的出口。
剧情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一个女儿改嫁,为了个新女婿,老人把车给了新女婿求生;一个儿子婚后生活与老人有隔阂,融不进同一个世界,但迫于生计,而又不得不屈居于一个屋檐下,最后在各种压力下,两个由性生爱的老人只能维持原状,真的蛮老套,蛮无聊,故事性不足,而且也没有多大的艺术性。
对港产片的兴趣好像只剩来自于香港的景色,以及粤语了,其他方面为什么都变的不吸引人了呢,那个为港产电影疯狂的年代好像已经是上一个世纪的事了一样。
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好像就都只剩偶尔一下了。
香港电影《叔叔》是关于老年同志的故事。
并不是同性恋才孤独,并不是老年人才孤独,但同性恋老人,真的是边缘中的边缘群体了。
难得的是,导演拍的几场情欲戏,非但没有因为老年人的身体缺少美感而令人沮丧,反而让人觉得很温暖。
爱抚,亲吻,谈心…性是身体与心灵的互动。
电影讲广东话,拍的很细腻,吃饭的戏尤其好看,甚至可以说,电影的叙事是通过几场吃饭的戏来交代的。
两位叔都有各自的家庭,的士司机柏叔有一儿一女,是幸福家庭的典范。
他与老妻关系融洽,不乏理解与温情,但这一切似乎都被责任抹平。
他们一大家人等着聚齐了再开饭,做出其乐融融的样子,其实各有心事却无法诉说。
儿子买了大闸蟹孝敬二老,他却没胃口,但为了不让老妻扫兴,也奉陪、谦让。
已退休的海叔住在儿子家里,更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给小孙女买甜食被儿子批评,想自己吃掉还是被批评。
两位叔内心的空寂与压抑在一餐一食中显露。
两人相遇是偶然,柏叔想单刀直入,海叔想从朋友做起。
他们的约会从饮料店到同志桑拿房,虽然是快餐式的,但也足以果腹,他们要把时间用来弥补错过得太多的部分。
到了人生晚景,拥有了很多时间,但在逼仄的香港,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
难得的一次在家里的约会,是在海叔儿子一家去旅行时才偶得的。
那一天,两人终于有机会一起逛市场买菜,做饭吃饭,互相宠溺的方式就是一个吃得津津有味,一个添汤加菜。
柏叔吃得像饿鬼的样子,比起和妻子吃饭时那种谦让,关心,很不同。
相爱的磁场是喜欢彼此的陪伴,而不是因为责任,活成美好家庭的标本。
当然,两位叔的爱结局不在此生,他们仍无法挣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只能隐秘地越界。
寄托于死后,一个能找到彼此的地方。
“人家有老婆在的 注定没什么好结果”…第一次看这种聚焦年长群体的同志片 什么是同志的时代跫音 大概就是哪怕你知道自己是同志 知道自己和同性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 但是还是会以社会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并逐渐摆渡回“正常”的模样///看了一些影评 发现还有好多蛮有深意的细节 比如儿子其实早就知道了但是他也很矛盾 还有阿海扔掉的是陪伴自己大半辈子的初恋决定与柏厮守但是最后却被还回了十字架 柏在儿子给家用的那晚上想的可能是为儿女的责任放下了 但是对妻子的还没有放下 于是才决定和海了断 还有柏身上是有着很多身份的 丈夫 父亲 岳父 爷爷 压抑了半辈子的同性 还有年轻时拥有香港梦的打拼过来人///又想了一下 那句死后不知道去哪里找你道出了老年同志的困境 一方面是孤独和对家庭的愧疚和羞耻 一方面是不能和同性爱人厮守 生的时候不能在一起 只能死后相会… 这是一部反现代西式同志文化的电影 没有青春和肉体 没有纵欲和放荡 更没有激进的反同斗士 只有一套厚厚的枷锁 自己给自己套上了
在80-90年代港产片的黄金年代,LGBT的题材简直凤毛麟角,除了耳熟能详的几部经典之外,入围金像奖或金马奖的都很罕见。
然而,近年来,此类港产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不甘落后于台湾同类型作品的气势。
去年的《翠丝》让人大开眼界,而今年的《叔·叔》更成功入围金马奖多项提名,也获得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大有跻身主流电影行列的意味。
影片的主角是一位的士司机和一位退休单亲老爸,两人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却因为偶然的邂逅而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恋情。
老年人的情感题材本来就不算多,同性恋老年人的故事更是万中无一,大部分观众潜意识里对此不感兴趣,要看就看青春貌美的脸孔,谁要看年老色衰的肉体?
这部作品首先在选材上胜人一筹,彻底颠覆大众的期待,用“噱头”制造宣传效果。
影片以细水长流的日常记录为主体,无非是在家做饭、家庭聚餐、接送小孩等司空见惯的生活情节,看起来很像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只是主角换成了两位老年的男同志。
片中对性爱的描写大胆而不露骨,唯美而不低俗,色而不淫的镜头不至于令人感到冒犯和不适。
这些噱头十足的画面极具吸引力,但是这位新导演的野心不小,在平淡的生活情节里不时引入各种社会议题,从同志养老院到同妻问题,均充满了不可忽视的现实投射。
可惜的是,这位导演的功力未够火候,导致节奏感过于散漫。
这种欠缺戏剧情节的叙事最考验人,侯孝贤和许鞍华都是拍这种题材的高手,不论是《咖啡时光》还是《桃姐》,他们轻易就能营造出让人身临其境的氛围感。
而对于这部作品而言,导演去戏剧化的手法略显刻意,往往在即将出现戏剧化的时刻生硬地切换镜头转场。
而另一方面,在现实话题的挖掘上却不够深入,关于社会对老年同志的关爱这个层面值得多花笔墨钻研。
仅仅依靠过多的配乐和反复出现的一首国语老歌来渲染氛围,感觉上似乎无济于事。
影片的重点还是回到了同志题材里常见的核心:究竟是压抑自我本性去维护家庭观念,还是不顾世俗传统继续追寻自我?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这个答案往往是一面倒的倾向,而导演在结尾给出的答案也没有太出人意料之处,自然也难以延伸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相比之下,大部分看点都落在了几位实力派的表演上。
太保和袁富华两位男主角各有千秋,一个沉静泰然自若,另一个活泼骚动,两种演绎方式都可圈可点,但太保的沉实演绎更能打动我。
饰演其妻子的女配角区嘉雯也不遑多让,简单的几场戏就塑造出一位传统、勤劳、坚忍的母亲形象,让我过目难忘。
華語世界終於有關注老年同志議題的了,可喜可賀.江老師的書今年夏天在hk就買了,一直沒忍心看.個人會覺得《叔.叔》比去年的《誰先愛上他的》更人動容,至少片中兩人相遇之後,我的眼淚就一直沒停過.同時也比較起從前看過的《愛很怪》,同樣在講訴老年同志.當放在華語世界時,它與家庭,責任,同直婚姻,兒女糾結在一起時,我們看到的似乎只是“身前事已定,只能身後在來世相遇”.很慶幸導演最後選擇了愛而不得,讓更多的人能看到華語世界的老同現狀.在台灣同志熱線老同小組做志工時,總會聽到一號叫郭大姐的人物,一位70歲的女同志,她常說「這條路毋通走」.我們有路了,但還應走下去.目前兩岸三地,關注這個議題的是有大陸廣州同城的老年同志口述史小組,台灣同志熱線的老年同志小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支持一下我們.
2020.2.28 柏林影片结束之后导演和主创和观众见了面。
在回答主持人关于这次拍摄老年同志的爱情和之前青年同有什么不同时,导演说,这一次他不想在电影里设计 'drama ', 而想呈现给观众老年同志最朴实的甜蜜与无奈。
就好像片子中贯穿始终的"细雨微风"里唱的,愿我是风你是雨,微风尽在细雨里。
一部没有drama的爱情电影,缓缓地展示了香港老年同志的生活。
两位男主角的生活被包含在社会,家庭和自我三个交错而又矛盾的维度里。
电影展示了公园crusing,发展场等一系列同志亚文化,而同志作为亚文化群体的一员,在生活中也不得不躲躲藏藏。
而且在中国这种对于老年人的道德品质有极高要求的社会,老年同志受到更多的非议。
电影有一幕Hoi在搀扶另一位上了年纪生病的老姐妹回家时,被邻居看到,他们只好迅速钻进屋里。
电影虚化了在他们背后窃窃私语的邻居,就好像在平日歧视别人的人并不一定会光明正大地走到你面前,而是更喜欢在暗处指指点点。
Pak 和 Hoi 都各自有家庭和后代。
电影本身并没讲Pak的太太是不是被他骗的同妻。
我个人倾向不是。
细雨微风不是单单唱给Pak 和 Hoi 的,也有Pak和 太太相濡以沫的生活。
就好像曾经热恋的情侣,在婚后几十年的时光里,慢慢退去激情,变成亲人之后,你很难再在他们身上找到恋爱的感觉。
毕竟和 Hoi 相比 , Pak 最终选择的归属还是家庭。
这个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也不是同性恋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而是每一对情侣在选择婚姻之后都要面对的问题,激情与生活,很难兼得。
老年同志代际之间的沟通也在电影里有很多展示。
比起和其他人出柜,和自己的孩子坦诚相待或许更难。
东亚文化里严格规定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表率,父母什么样孩子什么样,父亲更是庄重威严的代表。
在这种文化下,让一个作为文化边缘人的父亲向自己的孩子承认自己喜欢男人,是很难想象的。
导演最后让 Hoi 在不经意间向儿子透露了自己的性取向,而儿子没有挑明的做法似乎是给这种几乎打成死结的关系松了松绑。
我很喜欢导演对于同性恋自我认同的处理。
电影里边所有的老年同志都是处于一种妥协的认同。
在义工的帮助下,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建立同志老年养老院的事,但在推选发言代表的时候,除了比较open的Dior,大家都是推推搡搡。
但是从一些细节,比如家里挂的彩虹旗,又可以看到对同志身份的认同和骄傲。
如果导演把老年同志刻画成非常激进的同志运动家,或者非常保守的深柜,似乎都不符合老年同志对于生活的领悟和智慧。
电影中把老年同志生活的日常拼接起来的是几个重要的 "通过仪式 "(rite of passage)。
人类学里,通过仪式是指人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到另一个人生阶段中间的,处于交界处的不稳定状态,比如成人礼,婚礼。
Pak 在给女儿办婚礼的时候邀请了 Hoi,而当时正处于Pak 和 Hoi 的热恋期,一场红火的婚礼有两对相爱的人。
婚礼也是把Pak 和 Hoi 的爱情带入高潮的仪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是Pak决定退休把出租车给女婿的时候。
当他把擦得崭新的车送到女婿手里,挽着怀孕着的女儿的手慢慢走去吃早点的时候,似乎就为Pak 的最终选择埋下伏笔。
最后Pak 走进之前一直抗拒的教堂,算是为他们之间的爱情画上句号,也是为了来时能够找到彼此祈祷吧,毕竟Hoi 一直跟他说,主会告诉你,当你爱的人走后,你能在哪里找到他。
叔.叔会角逐泰迪熊奖,希望会有好成绩。
相信这部电影的意义能超过电影本身,让人们更多关注老年人(不仅仅是同志)的爱情和性。
2019年的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入围了“亚洲电影之窗”单元的同性电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香港独立导演杨曜恺带来的新作《叔·叔》。
影片的题材有点另类,与以往很多同性作品中直面情感的纠结与波折所不同,此片另辟视角聚焦于两位在经历了各自世俗人生之后的老人,在暮年以极其隐忍与平淡的心境选择“出柜”的治愈故事。
看片之余,不禁让人心生好奇,如此角度刁钻并带有人生大智慧的故事,究竟是如何构思并创作出来的。
于是,记艺电影也趁导演本人此次也来到影展的机会,对其进行了一次深度且详尽的专访。
杨曜恺在大学本科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了5年的电影专业。
在校期间就尝试当导演,拍摄了真人短片《黄热病》,结果反响极佳,在多个国际同志电影节上获奖。
但毕业后,杨曜恺先选择当一名律师,用他的话说“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的”。
但试过这份职业后,他还是决定去当一名导演,于是便用得奖短片吸引到的资金拍摄了个人的第一部长片《我爱断背衫》。
杨曜恺从开始创作至今,所有的作品都跟同性题材相关,本人还从2000年起主办了香港同志影展比起之前的作品,新片《叔·叔》可以说是杨曜恺一次全新的尝试与突破。
谈及影片的创作契机,他称是从香港大学某位教授一本对老年同志采访的书中得到的灵感。
但采访仅是提供了一个起点,他很想用一部电影来深挖一下这类人的经历以及之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于是,他又开始亲自做调查,对书中采访过的、当时还健在的老人再次进行了采访,获取到对创作有帮助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他还实际探访了一个14-16人的老年同志小组。
而这个小组也正如片中一样,现实中提议申请建立一个同性恋专属的疗养院。
但可惜的是,现实中的申请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进入更深层次的决议环节。
接下去就是选角的问题,杨曜恺坦言这项工作十分不容易。
因为两位主人公的年龄设计在60岁到70岁之间,事实上很多老演员,都不愿意出演同性角色,即便有愿意的也不能接受肢体上的接触。
之后有人向他推荐了太保。
杨曜恺起初对这位老演员的印象,还停留在早年成龙电影中塑造的反派人物上。
但在看过太保主演的几部文艺片后,杨曜恺慢慢找到些角色的感觉,便立马飞去台北拜访了他。
在看过剧本后,太保便同意接下这个角色并表示不会介意男男之间的接吻等亲密动作。
而太保在本片中的精湛表演,最终也为他在今天的第39届香港金像奖上夺得了最佳男演员的殊荣。
确定太保之后,找另一个演员来配他又成了一道难题。
最终,杨曜恺锁定了港片中的黄金配角袁富华。
所幸袁富华之前就已经有过在同性题材《翠丝》中扮演变性人的经验,并还因此拿下了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奖,所以也就很乐意地答应出演这一同性角色。
为了让两位主演更好地感受角色,杨曜恺还为他们写了大量的前史文本不过相比同类型的《翠丝》,这部《叔·叔》少了几分冲突与戾气,多了几分含蓄与隐忍。
在导演看来,这真正东方式家庭所特有的气质——甘愿牺牲小我而成全家庭的延续。
以及,当所有家庭成员都知道了某种秘密后却又互不捅破,所有人都宁愿活在一个虚假的谎言当中继续维持生活,“家庭的意义比起西方来说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特别难做出追逐自我的行为”。
但杨曜恺也表示,如今社会对于同性恋的看待越来越宽容了,同时也促使同性电影的发展越发多样化。
他觉得这类电影不但仅仅关注年轻人“出柜”的本身,对其家庭甚至领养孩童的关注也日渐丰富有趣起来,这本身就是电影的进步。
对于前年金马影展上大热的同性题材《谁先爱上他》,他就觉得非常有创新性。
他认为这部电影不只在关心同性恋是怎么样的,同性恋本身也在影响周围的所有人,包括他们(同志)的男友和孩子,反过来当事者就更加无法面对自己的真实。
而问及是否有兴趣来内地拍摄一部有限制的同性题材电影时,杨曜恺表现得异常兴奋:“通常有些限制会启发更多的创意。
我想想都觉得会非常有趣,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在内地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以下是专访实录)记艺电影:如何成为一名导演的?
杨曜恺:5年的电影硕士专业,前3年有10个课程,后2年可以自由专注于论文上,但我直接拍摄了真人短片《黄热病》,所以在还没毕业时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导演,且作品比较成功,也顺利拿到了资金来拍摄我的个人第一部长片《我爱断背衫》。
记艺电影:您的大学本科是法律专业?
杨曜恺:法律是我的第一学历,毕业之后我也成为了一名律师,但后来我决定当一名导演。
成为一名律师是我父母的决定,当时我就对他们说,我会照着你的说的去做,但是在我试过之后,将会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记艺电影:《叔·叔》剧本的契机是什么?
杨曜恺:是一本香港大学教授的相关(同性方面)采访的书,出发点是人物如果继续下去会是什么样的生活。
记艺电影:教会中的讨论小组是真实存在的吗?
杨曜恺:当我做调查的时候,去采访了当年被采访人中还健在的几位,去了14-16人的小组,他们在要求老年养老院的基础上能给一个同性恋(权利)。
可以说从小组开始才有了电影中真正的故事。
记艺电影:关于同性恋疗养院的提议是否有通过当时的审议?
很不幸,他们当时的申请提议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进入很深层的决议环节。
图为《叔·叔》剧照记艺电影:如何选角的呢?
杨曜恺:我开始就在寻找60和70岁左右的演员,好多都是武打演员,也不愿意同性恋角色,有些演员愿意接受角色,但不愿意进行肢体上的接触。
这时有人推荐太保说他是一名有有趣的演员,太保被大家熟知都是90年代的成龙电影,我看过他的几部作品之后找到了点角色感觉,然后我去台北去拜访了他,当面跟他讲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之后我又把整个剧本发给了他,他在看过之后说不介意进行男男间的接吻等亲密动作。
在定了太保之后,找到另一位演员来配他成了更为艰难的事情。
我找了40到50名55岁左右的演员之后,锁定到了袁富华身上,恰巧他之前的作品是饰演一位变性人,他也很乐意接受这么一个剧本和人物。
记艺电影:他们现实当中都不是真正的同性恋。
杨曜恺:都不是,袁富华早已结婚,有两个子女,太保也是一位直男,他也有女朋友。
记艺电影:如何执导一位非同性恋演员表演出同性恋角色?
杨曜恺:剧本之外我会写大量的前史文本,好让角色们不仅仅是通过限定着的剧本,更加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在电影中的应当起到的作用。
这些20年甚至30年之前的故事帮助他们融入角色,也能定位到更加准确的只属于他们的情绪。
图为《叔·叔》剧照记艺电影:如何看待同性恋电影的发展?
杨曜恺:更加开放了,也更多了,更加关注家庭、领养孩童等问题,不只关注在年轻人的出柜问题上,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也让电影变得更加有趣。
记艺电影:是否有看去年金马的同类型电影《谁先爱上他的》?
杨曜恺:非常有趣,他不只在关心同性恋是怎么样的,而是他生活的一个谎言中,其他人同时背负了一个悲剧的命运。
像是在说同性恋本身不只在影响着你自己,也在影响着周围的所有人、包括你的男友和孩子,反过来当事者本人就更加无法面对自己的真实。
图为《谁先爱上他的》剧照记艺电影:如何看待老一辈的同性之恋?
杨曜恺:都只是静静的察觉,静静的接受,亚洲和中国文化当中就有着这种知道某种秘密之后却又互不捅破谎言,所有人宁愿活在这么一个虚假的谎言当中。
这也是我想表达的重点之一就是老一辈们究竟在坚持着什么,而这个坚持背后又隐藏着如何的艰辛。
记艺电影:电影中的角色性格是否都太隐忍了呢?
甚至可以说是“弱”?
杨曜恺:重点不在于弱,而是在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和他们的牺牲带来的这一切,应当得到尊重,而不是遭遇背叛使之前的一切努力华为乌有。
我想表现的是他们“难”,如果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那所有人都会说一定要抛弃家庭,追逐自我。
但在电影中,其实并不现实,家庭的意义比起西方来说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特别难做出追逐自我的行为。
记艺电影: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是想表达什么?
杨曜恺:那个环节其实是在讲述,太保的角色在面临同性恋伴侣的选择痛苦之余,还面临了一次同样他所爱的汽车交给了别人,他所爱的女儿交给了一个不怎么靠谱的人,家族的延续,必须放弃自己所爱,这是爱的行为。
图为《叔·叔》剧照记艺电影:袁富华这个角色的儿子是不是同性恋呢?
杨曜恺:他不是同性恋,他只是一直在生着父亲的闷气,因为很显然他的父亲不开心。
记艺电影:这个故事是否只适用于穷人家庭?
杨曜恺:他们的角色在年轻时肯定是穷的,但到了电影中其实已经可以算作是中等家庭,因为在香港如果拥有一辆出租车,其实也算是件很大的成就了。
而且我不认为这是一部聚焦于穷人的电影,那个年代除了特别辉煌腾达的之外,在香港其实发展轨迹都大相径庭,或许他们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都一样。
或许他们中会有人出国留学,可能会有更多的处理方式,更加融入西方文化,成为一名开心的同性恋。
尽管如此,西方也有大量的跟电影中一样没有出柜且保持家庭的同性恋,甚至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毕业、做着律师这么一个体面的工作的人。
记艺电影:希望电影中的角色如何继续下去?
杨曜恺:我并不想特别明确的表示他们是否在一起了,他们在分手之后,还是经常去教堂,质问自己,自己所做的牺牲是否值得。
这是不是他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个我给角色、自己,也给大家留下的一个疑问点。
图为《叔·叔》剧照记艺电影:《叔·叔》的摄影指导是曾负责过《念念》摄影的梁铭佳,与他合作的契机和原因是?
杨曜恺:他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他当时就非常棒。
开始拍摄前我们彼此间有着大量的沟通,我也给他看了很多样张,而且我早就画好了所有的分镜,他在我的分镜的基础上也添加了很多他个人的表达。
记艺电影:像《陈情令》一样的电视剧在内地也很受欢迎,是否愿意来内地拍摄有限制的同性题材电影?
杨曜恺:通常有些限制会启发更多的创意,像是如何展开这么一个故事,又不那么坦诚的去说,然后又需要怎样的方式去让角色们作出正确的反应,情绪和困难。
我觉得都会非常有趣,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在内地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看最好的电影版本,值得你更好的记录记艺APP,记录你的迷影生活
温馨日常滤镜下的黄昏恋。
就我个人的审美取向来说,真的是很出戏。
尤其是床戏。
想用力开船,可是只有两幅干瘦发黄的皮囊。
国语低音男声配乐也让人不舒服。
可能是因为我始终认为,这种事在现实中只可能发生在西方国家。
白人男性与白人男性之间。
意乱情迷之间。
老大爷去公园里不下棋、打牌、抽烟而只是为了约炮??
一个中年流氓飞仔和白发苍苍的阿伯是十年以上的“伴侣”?
这样说或许有些自我东方主义。
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坐井观天。
总觉得这是同性题材传过来之后,Asian导演们拍无可拍,另辟蹊径的产物。
两个演员以后想起这一段不会发噩梦吗?
中间穿插了一条大的副线。
为老年同志者平权的政治运动。
提议建一座同志养老院。
建了又如何?
不就等于自找打吗?
大无语。
现实中有几个阿伯那么有空、有钱干这事呢?
说白了就是缺爱缺勇气啊。
两个叔都和家人感情一般。
有话不直说。
受不了。
似乎是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心有愧意。
但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因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无力找到更高层次的满足,就把问题归结到性、爱欲这方面上来了。
海那么努力不让儿子知道,竟然半夜一点把演讲视频开得那么大声?
只能说是“失恋”刺激的。
可是我又想,真让你们去了那个老人院,天天对着彼此,看不到妻子儿子孙女,你们还会对彼此有感觉吗?
不会腻嘛?
还能天天像吃完爱心晚餐之后那样缠绵吗?
醒醒吧!
我的导演!
既然如此,还不如把这种爱情还原成友谊。
兄弟情。
这才是真正的基友啊。
同窗之爱 (1984)7.81984 / 英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 马雷克·卡尼耶夫斯卡 / 鲁伯特·艾弗雷特 科林·费尔斯
阿海:(拿出十字项坠)送比你,挂係车头啊,佢会保佑你。
阿柏:我以前有个老死,佢叫阿宝,果阵时我地一齐游水落来,佢呢,成身都系符,但系佢第一个冇咗。
所以,咩菩萨啊,观世音啊,我都唔信嘎,我净系信我自己。
阿海:你知唔知我仔要我信主啊,佢同我讲滴咩啊?
阿柏:咩啊?
阿海:佢话……如果我信咗主,第时佢死咗,佢都识得地去揾翻我。
(阿柏接过十字项坠)……阿柏:我仔话,退咗休,每个月会落滴家用比我。
阿海:恭喜晒你喔,尼滴系每个老豆嘅梦想来噶嘛。
阿柏:都算系咁啦,我落来香港果阵时,咩都冇,两手空空,宜家有层楼,有头家,我都冇咩遗憾。
(阿柏拿出十字项坠还给阿海)我退咗休啦,唔需要尼个啦,你摞翻去啦。
阿海:即系话,你唔会同我翻教会?
不如,试一次咁多啊?
阿柏:我屋企都冇人信教嘅。
阿海:咁即系第时我地死咗,我都唔知係边度撞翻你。
阿柏:乜你讲得咁难听嘎?
阿海:系咯,讲得咁难听啊嚯?
阿柏和阿海正式“交往”的那一天,当他回到家里,望着陪自己吃螃蟹的妻子,多年的陪伴终究化为了愧疚
最质朴的快乐里有着最难以释怀的委屈。当松松垮垮的肉体不再提供观赏性的爱情,影片便带着我们回归原本,去洞察作为一段爱情故事的甜蜜与苦涩。他们的人生被主流体系占据后所剩无几,只能在这段感情里小心翼翼地享受片刻做自己的机会。镜头里被微风轻拂的两个身体,美好,可爱,细腻。这点美好面对滚滚而过的传统家庭压力太过渺小,只消一个起身离开的瞬间,或是将一个铁盒扔进垃圾桶的动作,便无声消逝。心痛淋着我,也淋着你。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人老了就不快乐了呢?还是一直不快乐呢?
有些问题你不站出来为自己发声为自己争取权利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会伴随你一生始终让你烦恼与痛苦。有些问题无关性别,无关性取向,无关人种,无关职业,无关地域,无关出生,无关年龄,但和每个人都有关。p. s. 婚外情不分性取向都坚决反对。
虽然是古典叙事的电影,但是每个细节都让人无比的感同身受,这依靠的是真挚可信的故事和演员朴实无华的表演,在这部片子里我依稀找到回了港片的曾经的荣光,不仅因为它所关注的lgbt问题,还因为实际上是关注普通人的信念。
性不可耻,老年也有性欲,第三者也不总是贱人。当然,同妻是值得同情的,正如每个被世俗道义绑架的个体。人,什么时候为自己而活,才迈出了自由的第一步
大澡堂子,其他基佬做爱都是皮肉撞击声和喘息声,显得非常低俗,一轮到他俩就配上BGM,但其实大家都一样……
男同骗个婚还要为了这个为了那个的,真可笑
“发乎情,止乎礼”。中年人的爱情不似那般轰轰烈烈与勇敢抉择,而是在静默陪伴中告慰日常。穿梭于繁华热闹都会的两具灵魂两颗心,藏于那些伪装、隐忍与牺牲中,在轻描淡写中更增加了这个故事所发散的哀愁与回味;对于宗教的引入略微有些刻意,但始终是细腻的处理。太保和袁富华的表现填补了这个片子一些欠缺的东西。
第一个镜头的保婴丹盒子啊 我家是当针线盒用的。
只是感慨相比于上一代人,我们这一代能有空间更勇敢地做自己(和不伤害别人),真的很可贵了。
他們之間的確存在(過)愛,只是在一開始就已經太晚了
很温柔,很平实。香港市井况味的细腻,和年老衰颓的失权感,以及男性角色本身所秉持的非常中正的“为家庭负责”的儒派伦理,模糊并冲淡了原本可能会相当激烈的道德批判。暮年“知天命”的底色,保留了遗憾的彻悟,剔除了欲望的贪婪。因而让迟来的爱意如此重要的同时又微不足道,却也让这隐秘含蓄的对性取向的回望在几近喑哑的同时更显弥足珍贵。然而还是柔光滤镜太多,不难在每次执手相望中看到一种更头破血流的现实可能。而女性在家庭中的牺牲和劳役则再次被迫隐身,会有机会讲述两个年老的家庭妇女相爱吗?导演有心或明或隐地点出了男同骗婚的种种伦理诘难的困境,但最终都用绕指柔的笔法令其成为对现实和个体的关照。摧毁父权制能够护佑所有人。
一日三餐。分明有灵光乍现的时刻,终于还是流俗,可能因为所有工具人配角都太套路,可能因为原本太阳底下就没新事。
新衣与旧衫,贫瘠的影像。从议题的广度与点到为止的日常,几乎全是内容指向的。空镜的部分最糟糕,是饱和的信息,而非停顿的节拍。每出现一次主题乐好感度都要减半。
可拉倒吧,现在出来寻求追求本心和社会同情,有本事就一开始找个同志结婚或者孤独一生啊,祸害无辜异性,还有脸出来诉真相求可怜,看着就气。
总有世俗要打败,总有世俗受伤害。但是一部分团体在争取权利的时候先做到不伤及无辜再去谈被社会认可、理解和接收。
有时候这种无奈的选择很难说清楚到底是由于个人的懦弱还是环境的压迫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逛菜市场,和摊贩老板砍价;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下厨,饭后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相视而笑相顾无言;我能想到最激情的事,就是和你一起马杀鸡,然后在包间里翻云覆雨。【法国文化中心·Queer电影周】
有和直女结婚情节的钙片以后都打0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