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还等不等?
-- 当然等,都等了这么久。
要是我一走,巴士就来了,那不是很可惜?
有时等等也不是坏事,可以在这儿静静地、看看周围景色、看看周围的人,都挺有趣的。
《王家欣》的“可爱”之处或许就是在于片中流露出的一种单纯的情怀吧。
电台倾诉寻人的桥段倒是让人很怀念从前每天晚上用aiwa听广播的日子。
这是一部能够让人带着傻笑看完的电影。
影片的OST配合得相当有水准。
吴千语的演技在本作中估计有2个涨停板的拉升,呵呵。
珍惜眼前人。
<图片1>
同《飞一般的爱情小说》一样是一部寻人的故事,同之前《点对点》一样是一部讲港人情怀的,但这部显然要好些。
其实这类寻人的故事我比较喜欢归类为“阿离型”就是倚天屠龙记中心心念念臭小子张无忌的那个阿离。
殷离一直在寻找张无忌,却不知身边的阿牛就是张无忌,即使最后得知真相还是走了,金老先生说,真正的人,真正的事往往不及心中所想的那么好。
我也有那么一段时候疯狂的寻找小学时喜欢的姑娘,四处打听,在那个时候一座城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而我要坐车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她的学校门外等着放学,以期在放学的人潮中找到她。
后来找到了,我们寒暄了两句,留了qq,然后就这样了。
我甚至都没有说出在心里盘旋了很久的那些话,我喜欢你,我想你,所以我来了。
没有,我没有说,我甚至觉得尴尬,我在找到的那一刻失去了所有的情绪。
就像电影最后 俊贤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王安欣,画面里出现和王家欣的对话,“你打算找到什么时候”“直到,找到为止”是的,找到了,也结束了。
如果最后俊贤和王家欣像《飞一般的爱情小说》一样,寻找的人和寻找中遇到的人在一起了,或许是完美的,如果不,也不错,因为那时年少。
等等,我去放个《后来》听听。
这里我要引用毒sir的一句话,青春最动人的本质是“纯真的自我感动,与盲目但不痛苦的爱”。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真的是被戳中了。
其实寻找某个喜欢的人,不过是在完成当年自己的一份执念,试图通过艰难的寻找过程平衡执念带来的折磨。
但找到了就等于还了愿,故事到此结束,就不要再问然后了。
個人電影清單#203.《王家欣》個人評分:7.9/10<图片1>也许由于电影并没作过多宣传包装,也没引进大陆院线,因此它在电影每天都推陈出新的年代里很容易被人遗忘。
但是我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近几年来港台地区中非常难得的纯真干净的青春爱情片。
而且,这部电影尤其适合在心情低落或者郁闷的时间一个人静静地去看完。
假如说《我的少女时代》能让女生们看完后激动不已,那我更喜欢看完《王家欣》后的那种带着些许遗憾的释然感,感觉它更能平复当下爱情中一颗颗浮躁的心。
<图片2>上一部让我感觉这么熟悉而且舒服的港式情怀青春爱情片大概要数回我高中时代看的那部《时光·倒流的话》,当年主演的薛凯琪和关智斌跟黄又南都是同一时期出道的艺人。
然而时隔将近10年,83年的黄又南跟93年的吴千语同台演出,我却完全不觉得黄和吴相差了10岁,让人惊喜和惊奇的是,黄又南感觉还是那个Shine组合里面的大男孩。
说回电影本身。
一个生活在香港坪洲岛的大男孩对一个名叫“王家欣”的女生一见钟情,大海捞针但坚定不移地寻找过程让他认识到了另一个也叫“王家欣”的女孩,后者这个王家欣在陪男孩寻找前一个王家欣的过程中,两人渐行渐近。
这个故事我不把结尾说出来、也无论结尾是怎么样,大家大概都能感觉到像是个俗套爱情故事。
其实电影中也的确不乏俗套的剧情发展以及各种巧合,甚至会让你觉得这些剧情幼稚,然而最奇妙的地方是:你对这些幼稚却感到莫名的感动——不只是来自一些青春的共鸣,还是源自爱情最纯真的那一面。
<图片4><图片5><图片3>“王家欣”——一个多么普遍却又让人感觉熟悉的人名,它像是“爱情”这个词之于每个人,有着一样的解释却又有很多不同的模样。
男生稍微感性一点的,大概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吧。
对一个女生一见钟情,然而却囿于各种原因导致你跟她无法接近,天天让你朝思暮想,但在这份有点近似幻想的沉醉的过程中,另一个特别亲和的女生又出现了,在你身边成为了你无话不谈的密友。
上帝告诉世人也顺便在这时告诉你,这世间哪这么容易有亲密而纯洁的异性友谊,这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对这个异性密友的超越友谊的情感变化。
然而另一方面,你却又仍然纠结在第一个无法触及的一见钟情之中,你觉得坚持了那么久的爱慕在没有一个答案之前便放弃,那是一种不够坚持的表现,同时也生怕那会成为一种永久的遗憾。
这个时候那个跟你无话不谈的女生也感觉到委屈和不公,两个人的积压在心底的酸涩让两人都不知所措,想向对方控诉然而却感觉任何控诉都是自己任性自私的表现。
男生这时内心大概都有这么一种声音:像是电影中那个好朋友“王保罗”一样骂自己是个“憨居仔”,明明有这么真挚的爱情放在自己的面前却不会珍惜。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大话西游》,至尊宝在找寻白晶晶的过程中,却发现了紫霞仙子。
到底谁才是真爱?
答案呼之欲出。
当然,你永远不能忘却那个白晶晶,因为她是你最初对爱的一种冲动和启蒙,没了她你也不会对爱有了那么坚定的信念,甚至没了这份执着也不会吸引到你的真爱驻足来留意到你,爱情往往就是这么可爱又气。
所以当你在未来的哪天忽然跟你的另一半聊起曾经的情感时,当你想起这么一个人、甚至在街头遇到的时候,你会发自内心的微笑,但也只是朝她的背影微微点头,然后坦然释怀的目送她又一次离开。
这种对爱最初始的美好幻想,就像《再见金华站》里的题记所写的那样:“某天,你无端想起一个人,她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所以,即使除去电影中那些让人怀旧的场景与色调、简单甚至略显傻气的对白,我想光是这种情感主题的简单表达,就足以让一个大老爷们也为之触动。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之间隔了多少个“王家欣”,便是你对爱情认真投入程度的体现。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香港夏天,手机和电脑还没普及。
要坐船才可以到的坪洲,宁静、朴实,天空如洗,街坊亲近而简单。
影片很香港,电台、猫在电影院看色情片的男孩、有线电话、花衬衫和休闲鞋、排外的小食档档主。
王家欣,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在我们生命中也许出现过无数次,不以为然。
但因为这个女孩,俊贤的青春时代在那个夏天似乎被拉开一个横切面,过得很漫长,发生了很多永远都记得的事遇见了很多永远都记得的人。
一见钟情,是不是真的像影片中的虾酱鸡翼一样直至多年以后都令人难忘?
对俊贤来说,售票小姐“王家欣”是不是永远无法取代?
是的。
但其实“王家欣”不需要被取代,因为我们生命中很多时刻都会出现无数个“王佳欣”。
她更像一个执念,一个我们不顾一切、单枪匹马、誓死坚持的执念。
就像很多人明知道对方不合适,甚至不可能,但仍然要追逐得遍体鳞伤的恋爱。
但这仅仅是一段时间的自我与心中的执念做斗争,或长或短,长至像绍叔一样用35年等待细妹、像俊贤用一个夏天寻找家欣,短至下个工作日我们也许就重新被油盐酱醋填满生活。
时间的长短的真的不重要,值得记住的是我们为执念而做过的努力,受过的伤,和在别人的生命中制造过的回响。
坚持过后,结果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坚持本身。
故事最后,俊贤有没有和57号王家欣在一起不重要,姐姐有没有和音乐家在london过上幸福的生活不重要,俊贤有没有永远记得“王家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夏天他为寻找家欣而作过的歌,拨过的号, 吹的风,流过的泪,和遇见的无数个“错误的”“王家欣”。
相比于结果,这过程中点滴才是最让人难忘和珍惜的,从3年后俊贤在公交上偶遇王安欣时的不知所措到释然就了然。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执念的开始都是蓬荜生辉千军万马的,总是拼尽全力地抵达。
但到最后,不管结果是否如愿以偿,我们都不那么介怀了,回头看时,更多的是一笑置之或是一声充满沧桑的叹息,因为我们享受的是求而不得、求而哀伤、求而记住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执念本身就是一种快感。
生活总是给我们出其不意的安排,错误的开始也许导向一个更美好的结局。
你找到了你的王家欣了吗?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纯情的电影了,很简单,导演和演员都没听过,除了几位客串是大牌。
可是却很感动,简单的感动。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心目中那个王家欣,却忽略了身边那个一直陪着我们的王家欣。
<图片1>人总是那么奇怪,总要走一段弯路,幸好,最终还是走回来了。
一个很傻很天真的男孩因为一个女孩的夸赞,女孩夸他吉他弹得好,还说叫他填好词唱给她听。
另一个女孩叫王家欣,她一开始故意捉弄这个男孩。
她不相信会有如此纯情的男人。
她也许想看他什么时候放弃,但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发现这世上真有如此痴情的男生。
她陪着他找,她不希望他找到,所以每一次线索很接近她都十分担心。
但看着男孩的难过她又希望他找到,男孩不明白这个女孩为什么一天天出现和他一起找他的“王家欣”。
多傻,但这就是傻才会又如此痴情的人。
也许不是傻,他心中那个王家欣是第一个承认他的人。
人是多么需要认可。
当全世界都否定了你时,那个肯定你的人,哪怕仅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都会燃起你对生活的希望。
所以他要找的也许并不是王家欣,他找的是希望。
后来才知道他要找的是“王安欣”,他很绝望,感觉世界似乎崩溃了。
是啊,再也找不到那个肯定你的人了。
是的,他只是这样觉得。
身边陪着他,一直支持鼓励他的王家欣他没看到。
在海边的时候,女孩告诉他大声呼喊他的愿望就会实现。
所以他大喊“王家欣,你在哪里?
”女孩大声回答“我在这里。
”<图片2>很难过,他听不到,他听不懂。
<图片3>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是比男孩更痴情的绍叔,等了他的细妹35年。
而细妹正是古天乐版的痴情女子赤练仙子“李莫愁”的扮演者雪梨。
没想到当初的美人坯子如今已是年过50了。
当初她扮演的李莫愁可谓是“情魔”,对爱情的渴望产生了恨。
至死还疑惑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图片4>男孩最终还是在无知无觉中才发现身边的王家欣正是他要找的。
幸好回头早,浪子回头。
故事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可是我们都明白。
不然几年之后在公交车上看到他心中的“王家欣”他却默默地只剩下祝福。
因为他已经找到他的她了。
故事很香港,没有大场面,大动作,大明星,大制作。
但我们感受到电影的用心。
故事真实存在,世界上还是有痴情之人的,虽然凤毛麟角。
但正是因为少,才弥足珍贵。
你找到你的王家欣了吗?
<图片5>
实在中意这部电影了!
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的傻,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的世代,已经完全地丢失了。
现在人与人之间只是隔着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交流,但是心灵之间的距离却更远了。
看此片多次感动得热泪盈眶,主要是那种对明确目标的坚持的过程。
全心付出地投入,去追求那个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的目标,那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幸福的公式就是开心加上意义,追逐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既有意义又开心的过程。
如果搭上一个缺陷悲情的结果,就是这种完美的浪漫效果了。
王安欣代表着我们心中最完美的那个她,很唯美,但往往都只是一个虚无的追求。
越找不到、越见不到她,心中的那个她就永远是那么的完美,无论几时想起,都是那么的心动。
但是,这个她,万一真有那么一天你碰到了,却可能并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和她产生实际的接触,因为很有可能一伸手,这个梦就会破灭。
王家欣代表着一些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的那个她。
我相信现实中绝大部分的俊贤,都可能会被这个既美丽又愿为自己的追求已无条件付出的女人而感动。
也许这个她并不是心中那个完美的她,但另一半能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而共同投入,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幸福。
联想最近自己的萎靡状态,就是缺少一个可以付出一切努力去追求的目标。
爱情上结婚了就只有家庭的好好经营。
事业上一潭死水,每天在为如何做最少的事而思考。
兴趣上,旅行开始成为负担,其他方面找不到真正的乐趣所在,或者一松弛下来,兴趣就暂时性的消失,又要等待下一次的循环。
寻找心中那些自己真的觉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文艺的港片了,静下心来的时候暖暖的一杯咖啡伴着,能从头感动到尾,这个片子和其他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更文艺更青春,没有什么堕胎劈腿的戏码,甚至单纯到只见了一面就喜欢了。
<图片1>而男主的那份真挚打动的不仅仅是王佳欣,而且更多的王佳欣。
说是泪点,可也是最释怀的是那个全家福,<图片2>仔细了就能发现其实也是有这么一个惊喜存在的。
<图片3>结局更是将全剧推向一个高潮,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感觉,只是觉得,“王佳欣”,从1992到1995这几年里你错过了多么爱你的一个他。
<图片6>最后用一句李克勤口说的话:“其实没什么,最起码你们是这辈子都能记得住对方了”。
<图片7>王佳欣,你在哪里啊?
<图片8>……我在 这里。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好像是来自于《羊皮卷》,一人离家数年去寻找宝藏,未果,遂还家,却在自家种的树下找到了宝藏。
近日看完《王家欣》,突然想到这个小故事,非常的感动。
我们一生中,也许有过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时候,在寻找,却一直未曾找到想要找到的东西,于是很失望,于是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其实,如同罗志祥的《转角遇到爱》一样,我们转换个思维,会发现,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比我们追寻的东西,更加珍贵、更加美好的事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这个道理。
其实这个道理,许多的影视作品也一直在讲述。
不过《王家欣》的讲述方式,非常的有特点。
这也是电影一开始就吸引住我的地方,我想许多人青春的时候也有过在路上偶遇一个人,却日思夜想许久不能忘怀的时候。
我就隐隐觉得我也有过,似乎是青春的一个小点缀,想想都是美的。
但我却从来没有鼓起勇气要过联系方式。
《王家欣》的男主角却不是,他爱上一个人,日思夜想,于是便化成了无数个催命般的电话,还好香港比较小,不然男主角的地毯式搜索将是一个青春时的噩梦。
在寻找心仪的王家欣过程中,他找到了另外一个王家欣,一个一开始觉得男主角的泡妞方法很恶心,然后被感动、感化,帮忙一起找,最后喜欢上了男主角的漂亮女孩,在她的帮助下,他发现他一直在找的人,不叫王家欣,而是王安欣。
其实《王家欣》的故事真的很简单。
有时候简单是种劣势,有时候简单是种优势。
我喜欢这样的简单。
让人觉得非常的纯洁,这种小清新的电影,出在香港,让人觉得更是难能可贵。
有时候也让人想起阿牛的《初恋红豆冰》,同样是那么纯纯的,没有一丝的污染。
寂静的海岛,复古的村屋,和睦的乡亲,简单的人事关系,纯洁的男女爱情,没有纸醉金迷,没有大恨,没有大恶,没有生离死别。
最后的一首《给王家欣》让电影升华了。
首尾呼应的手法。
我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就像《致青春》里后面的红日一样,就像《路人甲》最后的舞蹈一样,让人心驰神往,让人又扼腕叹息。
青春只有一次,无论怎么度过,那都是你的青春,独一无二的青春。
每个人的心中,应该都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王家欣“,如同一首歌,拨动你的心弦。
最后的两幕故事讲得道理也很正确,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正是我觉得的。
一幕是男主角在两年后,终于在地铁上偶遇到了当年的“王家欣”,还是那么美丽动人的“王家欣”,而男主角,经历了那么疯狂的寻找之后,竟然没有主动上去搭讪那位心中的女孩。
我很理解他,那位“王家欣”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梦太过于美好,就让它深藏于心底,不用再去打破。
第二幕是许多年后的“王家欣”,给自己的男朋友打了个电话,以示和好。
这一幕告诉我们,珍惜现在,两个人走到一起,并不容易。
是的,爱情并不容易,我们也许错过了很多对的人,我们也许遇见过很多错的人,但既然最后选择了和“某某某”在一起,就要好好经营,爱情的种子,最终结的是善果,还是恶果,在于你自己。
一部电影为什么好?
它能让你笑,或者它能让你哭,又或者它能让你回忆。
《王家欣》,我说好,是因为她让我回忆,让我回到了我的青春岁月,让我想到了那时的自己,于是,我说这是部好电影,尽管我知道剧情可能有问题,太多的巧合和夸张,但是,它让我找回了失去的自己,我就很满足了。
刚参加工作那会,应该和电影时间重合九二年,我还是个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很嫩很菜鸟。
一次从单位坐火车回家,是那种短途火车在一个城市中运行的一段。
遇到上学时的同乡不太熟的那种,他身边有个女孩,可能也属于我和他的那种关系认识但也不熟,于是坐在一起聊了起来。
女孩给我的印象,是那种冰冷冷的美,应该叫张晓艳吧,在比较偏僻的一个单位工作,当然我们岁数差不多,都是年轻人,大家一直挺开心地聊到家。
下车后已是黄昏,那个男孩和我俩不是一路先走了,我俩搭伴回家,因为她要去她姐姐家,与我家前后楼,她家似乎不在本地。
往事太遥远了,说过什么都已忘记,只是很喜欢她就对了。
分手时我还请她以后有时间来我家玩。
那是个没有手机没有传呼连家里的座机都没有的年代,也只能这样的分手。
真的是想联系也不知道该怎么联系,而且只是初相识也不好意思多说些什么。
又过了些日子吧,一次回家,姥姥说(姥姥愿您在天堂快乐),前几天有个女孩来找你,可是连你名字都叫错了。
我问姥姥女孩什么样子。
姥姥描述的很像他。
以后的日子想来想去,都认为一定是她,因为这样的叫错我名字的女孩,在我朋友圈里,也只能是她。
可是,那时候终究太幼稚了,没有勇气去她姐家找她,因为心里想万一不是她怎么办,去了跟她姐姐怎么说……始终缺乏勇气。
就这样二十多年过去了,偶尔还是会想起她。
其实在那次又过了几年时,偶然听一个同学谈起过她,说起她的一些事,但这份勇气我却始终没有。
多年以后,看到《王家欣》,忽然唤醒了我的记忆,真的很佩服俊贤,如果我有他十分之一的勇气和执着,我一定会找到我的王家欣,我的张晓艳,也许我们会成为好朋友,也许,我们现在会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但也好,至少,我有一份难忘的青春回忆。
你好,张晓艳,祝你幸福!
电影放完了,我一个人待在车里,车窗半掩着,春雨飘了进来,带着木棉花的味道。
其实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情节熟稔得仿佛在你我的人生里预演无数。
那个时候,它还叫《王家欣》。
现在,它改头换面——《寻找心中的你》,仿佛市面上的三流言情。
我默默吐槽着,车载音乐切到了《晴天》。
故事的情节也许有点老套,网上已经有人总结过了:“他想回去找白晶晶,却遇到了紫霞”。
这个故事的架构,还像是江南惯用的某个句式——少年付出了一场无妄的无望的暗恋,女孩给予了一次古老的温柔的旅行。
少年叫陈俊贤,女孩叫王家欣,你们看,多么普通。
主人公生长的地方叫坪洲,那是香港的边陲小岛,有点像我的家乡,与市中心相去百里,隔着一道江海屏障。
这里谈不上旖旎明媚,四周鳞次挨着古旧的房屋,爬满了盎然的绿色,路上罗列着日常的琐碎,隔着几条街,就能听到巷邻的嫁娶。
慵懒的人们,辛勤的人们,他们漫不经心地相遇,欢笑地招呼彼此。
对了,我们也有滩涂,星罗散落蓝色的棕色的舢板,少年们喜欢乘舟漂过彼岸,去看人来人往的骑楼。
那样清新的小镇,那就是电影里的坪洲,日出日落,奏着单纯的牧歌。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就在那同样的小镇,我待在昏暗的房间,电脑游戏屏幕是唯一的光亮,在屏幕里,巨大的石板轰然落下,砸碎了一个女孩的天灵盖,那个女孩叫林月如。
很久后我知道游戏的主创姚壮宪彼时遭遇了一场孤独的暗恋,他把所有的心情投射进游戏里,这样的心情后来被唱进歌词:“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来交换你偶尔给的关心。
”其实俊贤的爱一点也不安静,他与知己“王家欣”一见钟情,很快就写进歌里,他四处寻觅、碰壁,不惜昭告天下,又仿佛霸气的君主。
他总是露出一排牙齿傻笑,笃信缘分的美好结局,一点也不像那些初涉情场的小男生:怯懦、自卑、患得患失。
但他又共享着绝大多数暗恋者的命运,誓要穷其年华,却只能在女孩不知情的背影里,枉自消磨着热血,却用尽了力气。
真正安静的“林月如”,是真正的“王家欣”,她们善良美好,默默地凝望他,默默地奉献,花光了柔情,也用尽了力气。
我知道女权主义者会嗤之以鼻,也知道很多人会笑——呵,多么俗套的桥段。
是啊,我们好像真的见过太多。
不止是林月如,还有相寻梦里路的晏小山,不识张郎是张郎的殷离,至死守护着胡斐的程灵素,追逐了那些年的柯景腾,阿亮学长身后的小水,我们不会忘记少女时代的徐太宇,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寄往海角七号的信笺。
此恨人人有。
即便是这种“同名”的梗,我们也记得那个娴静的少年藤井树,风拂过窗帘轻抚着柏原崇精致的侧脸,他明明暗恋着有相同名字的少女,却至死才被发现那丝宛如春蚕吐出的心意。
我们说自己受够了《同桌的你》、《栀子花开》这些戏码,我们说自己受够了反复堕胎,我们不屑千篇一律的桥段,却反反复复在《那些年》等电影里怅惘若失。
我们发现自己不需要太跌宕曲折的剧情,原来我们只需要一段感情,它可以不用波澜壮阔。
《王家欣》这部电影,其实有戏剧化的处理,不能说十足十的真实。
但是它热忱、真挚,它不需要容纳经天纬地的梦想未来,却一样可以有少年的热血,不需要有绵绵缱绻的亲密接触,却一样可以有少女的温柔。
青春片虽然已经满地都是,但我并不排斥。
曾经面无表情地看过《匆匆那年》,身边的女孩子却泣不成声,她说,“如果再见不能红着脸,是否还能红着眼”,这句歌词,是不是很好?
我说这分明是林夕的一个戏作,如同《北京欢迎你》这种政治任务,不一定赋予真心。
她说那又如何,反正我很感动。
我愕然,这莫非就是陈升唱的那句: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作者与读者,都习惯代入氛围。
想必如此。
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处理,俊贤与记忆中的“王家欣”不期而遇,他却没有上前相认。
就像九把刀说的那样,可能他喜欢的,只是过去很喜欢她的自己。
这样的故事,很多人屡试不爽,因为观众们需要温习那些无能为力的过去。
这些过去,像一盘棋一样,摆在那里。
而一旦走出电影院,他们仍要逡巡在复杂的社会。
“但故事的最后,你好像还是说了,拜拜。
”《晴天》唱到了末尾。
有人问,俊贤和王家欣,是否在一起了?
那不重要了吧?
不重要了。
很多人会说,不要顾着追逐眼前,忘了身边,说不定身边才是你最爱的。
可是白晶晶和紫霞,王家欣和王安欣,究竟谁是挚爱,孰真孰假,梦中叫了谁的名字更多,十年踪迹十年心,谁又能说得清呢?
我们能再三肯定的,永远是那些没有浮出水面的情思,永远是那些无力惦念的徒劳无功吧。
如此而已。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忧伤蚀我心怀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席慕容《如歌的行板》
补标
表演痕迹明显,太假了些。情怀不错
在香港歌坛,如果没有歌唱实力,就只能装纯情男孩来赚粉丝。
用尽了力气去寻找的,有的时候找不到更好。只是不要因为寻找,而错过了眼前。
家庭幸福安稳对一个男人真的很重要。电影里也太感性了吧……。最后竟然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不太喜欢这种片子
不是校园剧的青春爱情电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单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想脱单,还是得学会弹吉他
是套用心的作品,竟然重溫到90年代港產片的溫暖,應該是三星半來的。雖然許多情節的轉折還嫌太硬,潤色不夠,不過......已經很好了,已經能令觀眾重新面對一次“純情”與“天真”,都幾難得。
但凡有个正经事可以做...以及女主是有什么受虐症吗
内地改的电影名太差了,还是叫《王家欣》好。很傻气很幼稚,可不知怎么的,看到结束有点想哭。电影里的“王家欣”是一个符号,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它是纯真质朴的感情,它是男女主角的青春回忆,它也是观众心中最向往的那个美好理想。
快进看,无感。体会下香港旧旧的街景以及有人情味儿的老街坊。
没法不快进
爱情片拍成这样算是合格了。
?我脑子进水了
睡着了
不俗套,不错。三星半
小清新港片。寻找一个叫“王安欣”的王家欣,结果遇到了一群王家欣。要找到什么时候为止呢——找到为止。结局是其次,过程才是最浪漫的爱情故事,而遗憾就是完满。
比国产的那么zuo的好那么一点
简简单单 晃晃悠悠 午后来一部 瞬间小清新了起来。
讲一个在等一个人的途中有了更多因缘际会的故事,结尾不算俗套又有蜜汁感动……只是演员的演技看得我很蛋疼好吧虽然我没有蛋(;_;)
过于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