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

年少日記,遗书,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主演:卢镇业,郑中基,黄梓乐,韦罗莎,陈汉娜,何珀廉,戴玉麒,归绰峣,周汉宁,吴冰,邵美君,梁祖尧,麦芷谊,陈苡臻,陈湛文,梁雍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年少日记》剧照

年少日记 剧照 NO.1年少日记 剧照 NO.2年少日记 剧照 NO.3年少日记 剧照 NO.4年少日记 剧照 NO.5年少日记 剧照 NO.6年少日记 剧照 NO.13年少日记 剧照 NO.14年少日记 剧照 NO.15年少日记 剧照 NO.16年少日记 剧照 NO.17年少日记 剧照 NO.18年少日记 剧照 NO.19年少日记 剧照 NO.20

《年少日记》长篇影评

 1 ) 接受孩子的普通(平庸)有那么难吗?

当郑自雄对儿子郑有杰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长大了是要去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工作?

(大意)”我心里一震,感到汗颜,因为我也曾对女儿说过类似的话。

在麦当劳或肯德基看到忙碌的服务员,在商场里看到默默擦拭的清洁工,在路上看到永远在赶时间的骑手,我内心对他们是充满敬意的,因为他们努力工作、辛苦赚钱——每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都值得尊敬。

但我也和千千万万的家长一样,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从事体面的稳定的收入高的工作,而不是从事以上辛苦劳累、赚得不多而且朝不保夕的工作。

我也很清楚,这个世界上,体面的稳定的收入高的工作就那么多,大部分孩子长大后,都找不到这样的好工作。

就以正态分布来看,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精英是极少数,而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精英。

孩子“质量”的正态分布与家长期待的正态分布,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孩子只要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理正常就好了。

”很多父母会很“谦逊”地这么说。

但他们的心里却还是想赢的。

当然,经历现实的毒打或痛定思痛之后,有些家长确实是能够“躺平”的,但内心的不甘,永远不会消失。

接受孩子的普通乃至平庸真的有那么难吗?

作为过来人以及未来人,我认为这确实是摆在绝大部分家长面前的难题。

也许,在一次又一次的“拷问”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印证”中,大部分家长最终会勉为其难地接受孩子的普通乃至平庸,但内心的小火苗仍然不时会借势蹿起。

郑自雄这样的来自普通家庭的成功人士,深知奋斗的艰苦,深知出人头地的艰难,他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们没有理由偏离由他所创造的上升通道。

望子成龙这件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信念”。

“信念”是比期望更可怕的驱动力,它能够让施暴者把家庭暴力在家庭中在内心里“合法化”,一如那句“我是为你好”可以让“绑架”正当化。

郑自雄是家庭里的“暴君”,他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但他的“统治”却是毁灭性的。

事与愿违,是大部分望子成龙故事的真相。

但我们仍然在代代相传这样的故事。

我虽然不打孩子,但作为父亲,我并不比郑自雄好多少,他内心的那位“暴君”,同样住在我的心里——如何和这位“暴君”相处,仍然是我余生中时刻都要面对的事情。

郑有俊,一个小时了了的孩子,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未来的社会精英,但这颗好苗子最终不过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老师。

这个“普通”的老师也很不“普通”:他没有办法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没有成为“准备好了”的父亲,甚至,他都不想和病重的父亲和解。

而这一切的症结在于那本他珍藏的《年少日记》。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被导演骗了的观众:我一开始以为郑Sir就是日记的主人,电影来到一半,我才发现日记的主人早就不在了,而它的新主人一直背负着这沉重的“原罪”。

当父亲在病榻上“赎罪”后,他的“原罪”也开始慢慢消解——当他成为孤家寡人时,他才接纳了自己,也开始有能力接纳这个世界。

这本日记,是每一个孩子内心脆弱的证据,也是每一个家长自省的起点。

 2 ) 我那无法与童年和解的人生

近两年来,香港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剧情片,如《落水流花》、《但愿人长久》和《白日之下》。

成长于2010年代的年轻电影人们开始专注表现时代浪潮下普通人的故事。

最近上映的《年少日记》也是这次风潮中的一份子。

导演卓亦谦在2019年获得香港第五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资金拨款,拍摄了这部聚焦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处女作——陷入离婚风波的中学老师郑Sir在教室的垃圾桶中发现了一封未署名的遗书,寻找遗书主人的过程中,他回忆起自己同样被自杀的阴云笼罩的成长经历。

工作的压力、回忆的困扰以及爱情的瓦解使郑Sir陷入情绪的漩涡。

人该如何与悲伤的过去和解呢?

暴力的父亲,怯懦的母亲和极少有过感情交流的兄弟——家庭成员的疏离使得成年的郑Sir难以向周围的人表达情绪。

他无法劝服班上的问题少年,无法向妻子表达内心的不安,更无法与父亲沟通多年积累的不满情绪。

这封无名的遗书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他翻开年少时的日记,逐渐困在由回忆构筑的监牢里。

悲剧发生的必然性透过镜头和对白逐渐被揭开,活下来的人一生都受制于过去的阴云。

影院里时不时响起低声的抽泣,不知更多是出于悔恨还是共鸣。

编剧出身的卓亦谦巧妙地构建了《年少日记》的剧本结构。

故事采用非线性叙事,交替展现了郑Sir作为丈夫与教师的成年生活和他充满暴力与冷漠的童年。

这种处理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家庭与性格的捆绑关系。

故事行到中段,哥哥与弟弟身份的揭露可谓神来之笔,观众惊觉陷入了导演静心策划的叙事“诡计“,回顾之前的片段,更能深刻体验到故事中人物的遗憾与悔过之情。

从个人观感上,我认为有两个美中不足的地方。

首先,描写的要素过多(特别是成年线的爱情桥段),导致叙事节奏被打乱,看到后面都疲劳得找不到情绪的焦点。

其次,父母形象过于单薄,如果能够在人物动机上稍多着墨,故事的主题可以超越家庭,扩展到探讨社会与文化对于人性的异化。

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也许太挑剔了,《年少日记》用精心的叙事技巧讲书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对于一步处女作来说,已经足够深刻和真诚。

希望每个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可以找到人生的解法。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学会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进。

 3 ) 90分钟长的电影,我哭了40分钟。一共20人不到的电影院,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年少日记》好像一本东亚孩子的伤痛回忆录,你总能在有杰有俊的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一缕影子,有时候不是忘了,是只能携带伤痛继续生活。

有人反感此片的宣传倾向,指责制片方将“东亚孩子的创伤”变成一种流量密码,可是之所以这个话题能成为流量不正是因为大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场大型的、只针对东亚人的自虐片,无法疗愈,只是重现。

我时常想,为什么我们都会这么不开心?

为什么我们竭尽全力还是没有办法做到自爱和爱人?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才使所有人都不满意?

写出了鼓舞人心的热血漫画故事家跳楼自杀,爱着所有人的有杰被无人爱着,生活就是他妈的,他妈的这么荒谬。

这当然是一部有瑕疵的电影,但看完我不太想去追究父子俩的拥抱算不算大和解,弟弟的感情线是否冗余,抑或是被隐去的母亲的遭遇。

只是当我回到家洗澡时想到那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又独自在浴室中大哭一场。

我自己都没想到这句话原来对我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和指向性,我也曾经用这句话来安慰和伤害过自己,这种自我戕害的方式大概是所有东亚小孩反抗世界的最后一招。

我没有过多讨论剧情,是因为我是完全没有铺垫任何关于电影的剧情和背景,“一片空白”地走进影院,任由电影给我带来克制而绵长的情感冲击,这种观影感出人意料地棒。

大家也可以先不用急着去看影评或者推荐,尤其别看剧透,大胆地把自己袒露在黑幕之下,去接受这场疼痛的洗礼。

最后,要选粤语版的。

 4 ) 类型片的满足

身为庸俗的类型片拥趸,我看文艺片总会不自觉在其中找一些类型片元素,但这个电影完全不用找,在我眼里它的前三分之二跟许多典型的惊悚片没有两样,充斥着家庭暴力、校园霸凌、失败的婚姻、观念的冲突、无望的努力、费解的谜题,极度压抑的情绪及各种生理心理上的不适,让人无时无刻不陷在无法摆脱的战兢和悲观里。

犹如密室逃生,环境是巨大的隐形密室,歧视、欺凌、威压和漠视是密室里的夺命机关。

童年郑有杰的遭遇,在现实里非但一点不罕见,甚至在网络时代屡见屡闻到几乎让人麻木。

在同龄人里,我的童年还算幸福,体罚和打骂都是邻居孩子的独属遭遇,但我非常能体会郑有杰,他等待成绩出来时的焦灼,在母亲父亲得知分数时小心观察他们情绪变化时的不安,就是小时的我放学贪玩回家晚、在房间偷看武侠小说和打游戏、拆拆装装弄坏了电器时的心情的很多倍的放大。

只不过我比较幸运,一直成绩不错受老师喜欢,也不爱惹是生非,在家更接近弟弟郑有俊的待遇,但我身体里也藏着一个很少有机会露头的郑有杰,所以能与他共鸣。

电影是从弟弟的视角来讲,从童年懵懵懂懂只知学习,到成年后终于跟自己和解,经历了两个关键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哥哥死后,他通过父母的反应和哥哥留下的日记开始意识到,父母爱的是那个听话乖巧、学业优秀、从不添乱、承载着他们对前途无量财富事业后继有人期望的他,而不是作为儿子的他,这造成了他成年后的事业选择和在爱情婚恋里的巨大挫败。

第二个节点是他身为负责任且充满关爱的班主任,试图去帮助班上受到心理困扰的学生,并在这个过程里逐渐滋长出伤害不必通过自己继续延续的信心,于是会去听父亲临终的忏悔,也有勇气将自己的过往摊开给前妻,并真诚期待再续前缘。

最后那一处电影处理得比较开放,不给确定答案,但情绪上扬,给人乐观的希望,仿佛密室逃生终于破解机关,找到出口,跟逃脱机关陷阱的满足也很相似。

电影两条时间线交织,还带一丝悬疑片的张力。

我就一直等着看,这个郑老师到底是哥哥还是弟弟。

直到哥哥跳楼,邻座传来交头接耳的轻叹“原来他是弟弟啊”,这反应反而让我惊讶——怎么他们早都默认郑老师是哥哥?

后来看友邻评论,还有讨论叙事诡计高不高明的,更加不解,也许是我愚钝,没有感觉这里面存在一个诡计。

从头到尾郑老师都没有直接跟哥哥建立过身份联系,也没有出现过他的全名,所有哥哥的戏,要么是弟弟在场,要么被他写进了日记,信息明明都是开放的。

算了,各人有各理解,不计较。

这个电影全场坐了将近30人,演完出字幕,大家不走,静静坐着还有擦眼泪的,等字幕走完歌唱完,大多数人还是没动,那一瞬我有点懵,明明是随便挑个场买的票,却仿佛是在等什么主创见面。

又过一两分钟,大伙儿才三三两两站起。

我在影院看了多年的片,哪怕是煽情电影,也极少见这样的离场气氛,不知别处是否也这样。

 5 ) 能好好长大,已经很了不起。

周末一个人看了两场电影,都是港片,一部是《白日之下》,一部是《年少日记》。

都很推荐。

观影小tip:尽量买粤语原声。

而且,两部片子都有同一位演员出演。

《年少日记》里那个被叫做“蛋糕”的被霸凌的男学生就是《白日之下》里面被订书机虐待的爱画画的少年。

///又是哭死的一部电影。

但我打高分当然不是因为它让我哭了。

另外,导演兼编剧卓亦谦在昨晚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了“最佳新晋导演”奖,恭喜。

这部电影目前还是点映,各影院零星有场次。

同天观看,这部比《白日之下》上座率会高一点。

我在看之前没看过任何介绍。

故事围绕着一个人,一本日记,一封遗书。

高中课堂的垃圾桶里无意中翻出了遗书,作为班主任的郑Sir恍惚出神,看到遗书中写道“我不是重要的人”,触发了幼时的回忆。

于是,一份年少记忆铺陈开来。

一方面,处在现在时间线的郑Sir,想要找出想自杀的学生;另一方面,年少时候的“我不是重要的人”背后的日记又有什么故事。

小时候的两兄弟,郑有杰和郑有俊,弟弟有俊聪明乖巧功课好,钢琴弹得好到可以表演的程度,深得爸爸喜欢。

而哥哥有杰,功课落后,钢琴也练不好,甚至落得留级的下场。

每日面对的是脾气暴戾的父亲,会对自己的妻子和有杰动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有杰感受不到爱,只感受到全家人对自己的疏离,弟弟也很少与自己玩,他逐渐地定义自己为一个“不重要的人”,就算消失,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他曾经对教自己钢琴课的大学生姐姐说,长大了想做老师。

他会关怀学生,问ta今天是不是不开心。

回到现在,郑Sir做了老师。

努力在一众学生中找到那个有自杀倾向的小孩,试图阻止些什么,挽回些什么。

当他看到学生跳楼的新闻,下面的评论都是说,小孩自私,都不考虑父母感受。

他愤怒地回复,抑郁不是一种选择,还要求他轻生时想及他人感受?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我看电影的时候常常会看它的翻译。

这部《年少日记》的英文名是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有意思。

The pages当然是指那本日记。

而儿时的日记,现在仍然在被翻动着。

让人念念不忘。

即使小时候有过那样的创伤,被父母伤害过,被同学冷落过,你有好好长大,还做了梦想中的老师?

所以,还可以是不是。

在观影过程中我是这样想的,本文标题就是我当时在想的,幸好你有好好长大。

而郑Sir去看医院中病重的老爸,又给我提了一个醒,哦,原来伤害过你的人,你的daddy,他也会变老,成为弱者。

所以,生活是不是还是过得去的?

可惜我忘了。

离开的,留下的我忘了什么?

可惜我忘了,为什么郑Sir看到那封遗书会这么激动?

为什么郑Sir对自杀新闻那么敏感?

直到编剧已经猜到我之所想并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是的,编剧成功把我骗到了。

我甚至在医院场景里还在想,郑爸,你看呀,你疼爱的二儿子这个时候在哪里呢?

是不是去国外定居了。

还得是有杰管你。

其实,片头已经给出了太多答案。

有杰在天台大喊,随即跳了下去。

音乐声停,一开始就给观众一个下马威。

然后,有杰站了起来,其实天台下面还有一层。

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即而开始放松警惕。

直到中断,我们才发现,那个写日记的有杰是真的跳下去了。

现在的大人是弟弟有俊。

是那个背负着哥哥死亡阴影的另一个孩子。

于是开始回溯,回溯之前发生的一切。

“幸好你有好好长大”,变成了一句笑话。

作为一个小孩,他在最需要依靠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可以承受这一切。

就算最喜欢的漫画家,也自杀了,所以他在漫画里说着你一定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是不是也无法实现。

他也不是快乐的大人。

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而留下的人,痛苦才刚刚开始。

能成长为一个普通的大人,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大多数人,也都成为了普通的大人。

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明白:能好好长大,已经很了不起。

 6 ) 弟弟,你有没有成为你想要成为的大人?

去看《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场次少,几乎包场,相较而言,《白日之下》好过《年少日记》,《年少日记》工整有余,觉得缺些灵气。

能够灵的片子,导演要么不拘于电影学院的那套东西,要么收割成熟电影工业体系吐出的玉露,新晋香港导演都不具备,交出一部工整的电影,已很不错。

片中最有灵气的两点,一是郑老师收到清洁工捡的班上同学的遗书,在上课时望向她们的面庞,她们的心仿佛在说话,有时候在说遗书里的内容,说起“不被人喜欢,死去也没人记得”,有时候在自顾自说着自己的烦恼,“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想离开这个世界,活着很累,干什么都好累”,影射精英班压抑的氛围。

二是镜头没有透露郑老师的名字,他长大后的片段一直和小孩郑有杰童真的画外音剪辑在一起,观众很自然误认为,郑老师是长大后的有杰,而且有杰的理想是当个好老师。

第一幕有杰跳下去,原来是跳到天台外面的露台,虚惊一场,压抑的情绪不断累积,有杰真的跳下去,大家都知道,露台下面不会再有接住他柔软的保护层,情绪拉扯到极致,爆哭。

有杰最后还是跳了下去,长大后的弟弟,继承他的遗志,变成一名高中老师。

缺点也很明显,人物刻画刻板,郑自雄是精英爸爸,是那种刻薄打老婆、对儿子凶神恶煞、“恨铁不成钢”的残酷父亲,妈妈黎嘉欣是美艳十足,永远套装和珍珠耳环搭配,负责美貌和养育的家庭管理者,孩子教不好,全是她的错。

弟弟是钢琴学习样样精通的天才,哥哥是学习成绩不好,留级的蠢材。

后半段,到了赎罪环节。

弟弟用惩罚自我的不幸福赎罪,爸爸用残破的身体赎罪,妈妈用无法承受的离开赎罪。

妈妈的离开原因太隐晦,她一定有她必须要走的理由,再看丈夫,会感到心揪着痛,失去孩子的归因,女人的负罪感远远高过男人。

有杰跳楼的高潮过去,弟弟的赎罪一泻千里,他阅读哥哥的日记,理解父亲,向妻子忏悔,向学生告解,惯常的赎罪方式,没有惊喜。

没有藏在其中的细节,让人确认,这是郑有俊的赎罪,而不是每个失去亲人,患创伤之人的漫长救赎之路。

心理老师发现班长自伤的胳膊,她们开车带她去山顶放松,郑老师先来,他是男人,他喊了好几声,邀请心理老师一起,心理老师害羞地摆摆手,自己没有那么多问题淤积,要呐喊发泄,后来见班长迟迟不动,她才上前几步,先是不成声的咿呀,后面喊破音,班长见老师都在做,加入她们一起大喊,释放压力。

姑且不论这呐喊一次,释放压力的方式究竟有没有用,如果没有老师身先士卒,师生平等无从谈起,反而像看戏,冷静的人审判情绪激动、处于下位的学生,这段拍得很清新自然。

最后一幕,郑老师去天台,哥哥带他去过的天台,那可能是小时候他们唯一一次没有大人比较,一起疯玩的一天,他终于看见哥哥,他小小懵懂的样子,对他笑了笑。

那里,如果有杰能再次出声会更好,因为前半段的旁白都是有杰说的,后半段完全没有他童稚的声音,感觉缺乏平衡。

他会问,“弟弟,你在学校开不开心?

有没有成为你想要成为的大人?

 7 ) 是你,是我,是所有人

看《年少日记》,我在影院里哭得泪流满面,同时也能听到除了我以外,周围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平心而论,电影中的一家人,香港人,中产阶级,富裕的家境,这种背景下的生活离大多数人的相当远,讲富人的故事通常会被认为是无病呻吟。

但几乎所有到场的观众都被这样一个故事打动了。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所谓的镜像并不只局限于真实的镜子,也包括他人对主体的反映,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建立是经过各种不同的镜像反映的。

当观众坐在黑暗的电影院看向银幕时,就像婴儿坐在镜子前看自己,观众“看”过去,在银幕上的角色(即”他者“)身上看到了自己,在此刻真实与虚构被混淆,观众的自我被投射到了角色身上。

根据拉康的理论,即使电影所处的环境离多数观众很远,但是电影当中的悲剧、电影中的每个人,都一定程度地投射了观众的自我。

用人话说就是:电影里哥哥有杰面对的压迫、有杰的遭遇,和银幕内外的所有人都有关。

诚如开头所探讨的,电影聚焦的香港精英中产阶级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于是电影放大了这个家庭内部的情绪,将其转化为更加普遍的情绪体验。

影片开始,以哥哥有杰的视角拍他上天台,爬上天台的墙,一跃而下。

镜头一转,他没有坠落,而是站在延伸而出的一小块平地上,对着天空大喊“要用心读书”。

那个时候,他相信只要自己用心读书,拿到好成绩,就不会被父母忽视。

很快电影就告诉了我们有杰处在了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父权中心的东亚中产精英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郑中基饰演的父亲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他能随意地打骂妻子和儿子,并用趾高气昂的语气说:"钱都是我赚的,这个家的一切都是我买的。

”因此他自然而然地认为儿子和妻子都是他的所有物,是他可以随便处置的对象。

他从草根一路走到精英律师阶层的经历,也决定了他十分信奉丛林法则,相信只要比其他小孩更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不成功,那就是你不够努力,而不够努力的孩子,那就要通过棍棒来教育。

母亲在这个家庭当中没有任何话语权,被丈夫打也只能忍着,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她也只能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并无条件遵从丈夫的思维。

当孩子成绩太差需要留级时,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要如何跟丈夫交代。

这个家庭所处在的中产精英阶级,也决定了这个家庭里不能容忍任何可能脱离这个阶级的行为。

于是父亲会给每年给学校捐百万元的港币,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贵族学校;于是父亲花大价钱请钢琴老师,为了满足精英学校“全面发展”的要求;于是自然而然地,这个家庭里父母的偏爱落到了两个孩子之中的优等生上。

作为父母炫耀资本的弟弟有俊,有着更好的学校资源、更多的零花钱,而成绩不好的哥哥有杰,是“丢脸的”"垃圾”。

随着有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追上自己的天才弟弟最后又失败,在这个家里,父母不重视他甚至于忽视他,弟弟看不起他,会不耐烦地推开他。

他逐渐地成了家里的“透明人”,在这个家里,没有人把他当作家人。

于是十岁的学童告别了自己的日记本,从天台上真正地一跃而下。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并不会在家庭中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我们也不曾因为自己的平庸而被家庭成员忽视或伤害。

但通过一定程度的夸张化表现,导演不加掩饰地呈现出了东亚家庭与社会的切面。

电影里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如此正常而鲜活,即使是哥哥有杰,在一重又一重的压力落下之前,他也没有什么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什么缺爱,更没有经济压力,看起来就是一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小孩。

但就是有一张无形的网,要求我们一定要用功念书,拼命学习,这样才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没有辜负社会的支持和栽培。

我在河北衡水完成高中学业,深受“衡水模式”影响,师长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只有往死里学,取得成绩,才算是“用功”,没有拿到成绩的,便是“不用心”,需要施以惩戒。

到现在我也忘不了,在高三的一次月考中,我没有考好,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批了一顿,那一刻我和有杰一样,明明自己已经去努力学了,但是在不尽如人意的成绩面前,也只能低下头不停地说对不起。

所有人都重蹈覆辙地走上这条路,在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而那些不幸落水的,也从未有人再关注,成了河中微不足道的水花。

自此,影片中的两个孩子,对观众来说不再是陌生的人,他们是我们所有人的投射。

只不过有杰没能走完这段路,我们在迷茫与痛苦之中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

影片中还有一幕,当成年后成为老师的郑 sir 发现了学生写的遗书,他在调查遗书主人时候,站在讲台上望向自己班里的学生,在他的想象中,班里的所有人一人一句,以每个学生的口吻念完了遗书的内容。

这组镜头平静地告诉观众,这封遗书可能写自每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品德优劣,这是更广大的困境,从这群学生关系到了更多。

“活人也需要破地狱”电影《破地狱》如是说。

《年少日记》中所展现的,何尝不是活人所处的、令人窒息的、隐秘而又无处不在的一重地狱?

《破地狱》中生者由道生超度,在《年少日记》中,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好好记住,不要遗忘,遗忘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哥哥死后,父亲因为“觉得自杀丢脸”而向外宣称他是病死的,渐渐的,家里没人再提起他,就连保存了他的日记的弟弟,也因为不敢面对这件事,再也没有打开过日记本,把关于哥哥的记忆封存,做了一个“正常人”。

他们以为遗忘能够抚平伤痛,但母亲依然沉默着离去了,家庭支离破碎。

而成年后的弟弟在看到学生写下的遗书时,在他将要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时,过去的痛苦被重新唤醒,他从未遗忘,也从未摆脱童年的阴影。

在电影中前半段,导演将成年后郑 sir 寻找自杀学生与有杰在家庭中的遭遇结合在一起,试图让观众混淆最后活下来的到底是哥哥还是弟弟,当这叙事诡计被揭开时,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到底为什么我们会相信一个明显陷入抑郁的孩子,他在健康地长大之后真的当上了一个关怀学生的老师。

我们是否早已在赞扬“隐忍”“努力”的文化语境下被异化?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这句话在影片里反复出现在哥哥的日记里,也出现在学生写的遗书当中,我也相信许多人都曾这么对自己说过。

我们以为努力就能换到爱,但似乎并没有,爱好像是有条件的。

我也曾渴求有人能够不计较我的任何,能够主动来懂我,喜欢我,但是到最后也没有等到这样的一个人。

但就算有了这样的一个人,我过去所受到的伤害,好像也无法就此一笔勾销;就算我自认为已经够成熟,以为时间过去很久了,自己早已经遗忘,但谈及过往,还是会哽咽到说不出话。

遗忘并没有让弟弟逃离过去,也没有让"我"的现在变得更好。

直到弟弟重新翻开哥哥的日记,他重新记起了过去的痛苦,也终于找到了自救的方法。

于是郑 sir 带着过去的记忆主动带学生去山顶大喊释放压力,去主动关心学生,倾听学生,这个时候的他仿佛和哥哥融为一体。

导演想要传达的也就是如此:好好记住过往,当时间翻过日记的另一页时,不要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大人。

 8 )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关于教育的话题,已经有无数作品、小说表现,然而每次都能打中我们的痛点,在笔者看来,这至少是良性循环。

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写有邓公教育警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生的课堂黑板正上方写着激励词语,然而,现实问题是,基本能够做到全面实现的学校是少数,这是地域和国家教育体系发展所决定的,截止2023年,全国一本线学生突破1170万,他们是优秀的,其他3亿多青少年儿童就是不对的么?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在中国是一考定终身的,薄薄的一张学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每个人都要争取优秀,可最应该做最好的自己才对。

香港电影《年少日记》整部电影以写实风格为主,看过电影有些内心的压抑,可转而一想这一切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笔者也曾刷到抖音上北京海淀区超人小学生,每一位家长看了都倍感自卑,我们的血液里自古至今就是,你必须做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可到头儿来什么也没有做成,不也照样生活着,至于说是贫富差距,这是你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决定了的。

人的认知,人的思想,人的学识往往排在最后,也是最根本的。

成功的律师郑自雄,在外人看来有可人的妻子,聪慧的儿子,问题就是一个优秀,一个非常的不优秀,其实,不优秀的有杰,他成人之后也会有自己的人生,会活出自己的天地,可惜他的父亲认识到这一点,是在有杰被可怕的父母(在他看来就是),冷漠的同学,还有嫌弃他的弟弟一次次把他推到角落中,终于看到一点点的光,一切都为时已晚。

有杰每天活在进步的生活中,什么都要优秀,乃至于他彻底没有了自己,他也没有可以宣泄的对象,唯一的一点点的光,教他的钢琴的老师,也被父亲生生的夺走,父亲是从小穷过,并且穷怕了,那个年代的人整体记忆!

为此,他要求的子女必须跟他一样优秀,因为不优秀就会穷!

非常务实的父亲,父亲活在这个家里也是非常累的,他对妻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他买的,他把这个家当当不是家,而是自己为所欲为的玩具,这是他的悲剧。

到父亲临终,他悔恨不已,他只记得有杰说“对不起”,讽刺的是,在父亲看来优秀的有俊,也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牛逼到哪里去了呢?

父亲造就了这个精致的家,也一手毁了这个家。

老话说的是,成功的时候,要低调,失落的时候,内心要昂扬!

笔者多写一句,我们先不谈的父亲的教育观念,父亲单从自身来说他是成功的,从底层到他今天的位置是让人尊敬的。

有杰和有俊都是父亲教育的牺牲品,如今的家庭教育推崇,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

笔者告诉你,这毒鸡汤害了无数人了,张桂梅先生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亿万级富翁么?

没有。

有正厅级高官么,没有。

一本学生有几个,二本学生也不少,可她就是伟大的,有人问了,她伟大在了哪里?

她的学生过得什么生活,什么大环境成长的,你再看看你的生活水平。

有杰学习钢琴弹的曲目:梦想,可他总是弹不会,“梦想”这首曲目对他太难了,可这不是他的梦想,教育最大的笑话就是,父母是摆地摊儿的,儿女一代接一代的坐在那里弹钢琴!

弹什么曲子呢,明天早点起...再来想一下,有杰的第二任钢琴教师,放个秒钟滴答声,可怜的有杰每一秒钟都是地狱般的煎熬,这TM的不是练钢琴,是炼狱。

笔者实在不想再举例子说明教育问题了,作为老百姓的关心的日常的三大问题,希望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

家长首先是让我们学习,这是完全正确滴,你的学识越高,选择也就越多,人工智能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基础岗位以后都是机器人干活儿,机器人不用开工资,不用缴纳社保,坏了扔了就是了。

考试就是功利,所有考试都是,想办法弄到高分数,把证书搞到手,这是你人生第一次挑战,比起后面的挑战,这是最容易的亲爱的们。

记得电影中,有俊说,考试好,就一定爱学习吗?

对了,这里再说一句,有个好看的脸蛋儿,好的身材的确不需要其他再来修饰了,不过这个,明天吃烧烤可香呢,后天再减肥吧!

世界上别人唯一偷不走的是知识和本领,最不值钱的是面子,最值钱的是魅力,最难坚持的是善良和良知,人是一堆的欲望,我们正常的欲望是对自身的工作和专业方面,不是外在的美,能够持续性发展的人生道路才是最棒的,人这一生无法说得好,最终是靠什么发的财,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确的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永远要重新挑战新的跑道。

人这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儿,把一件事做绝了,就已经超越了一切!

笔者写影评前看本书,说是校对“红楼梦”的老先生,一辈子就做校对工作,一次校对12次,他这个工作枯燥无趣,可他受到了世人敬仰,希望我们都能做到。

电影中,高三年级毕业最后一堂课,班主任喊着他们的名字,一一跟他们告别,学生不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让他们记住自己是谁,永远做自己。

这件事做好之后呢,你已经得到了幸福的秘诀:做简单的自己就好了。

 9 ) 還可以拍得更好

《年少日記》我總共看了三遍,第一次是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世界首映),第二次是在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首映),第三次是在香港院線優先場(高先電影院)。

首先我必須承認《年少日記》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它是一部少有的直面華人家庭的小孩共同的成長創傷的作品,放在2023年度港片的範疇裡絕對是出類拔萃的電影。

但如果放到年度華語電影的標尺下我可能會持一點保留意見,尤其它還提名了金馬60的五項大獎。

六月在上海看過首映之後,我自己的觀感就和友鄰差很多,對於齊刷刷的五星盛讚非常不解,出於對審美並不自信甚至有些自我懷疑的原因我在香港看了第二遍最終確認了自己的觀點,而去看第三遍的原因純粹是想要去找盧鎮業簽名(好吧我承認我是小野的腦粉)。

對於這樣一部交口稱讚的電影,我覺得有必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上海國際電影節(世界首映)

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首映)

香港院線優先場(高先電影院)

票根及簽名一、關於左右手在開場盧鎮業訓斥學生(周漢寧)的戲中,鏡頭明確交代盧鎮業是用左手寫字的,而在之後黃梓樂寫日記的鏡頭中,黃梓樂卻是用右手寫字的。

所以細心的觀眾在一開始就可以發現,盧鎮業和黃梓樂並不是同一個人。

那麼問題來了,導演真的希望觀眾一開始就發現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嗎?

這是一個刻意預留的伏筆還是一個bug?

我個人傾向於後者。

因為從劇作邏輯來講,導演應該不希望觀眾一開始就看穿二者並非同一人,否則中段的轉折就完全失去了想要的效果。

而且當我在找盧鎮業簽名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了盧鎮業本人就是用左手寫字的。

所以我更傾向於導演在由劇本向影像轉化的過程中,忽略了兩位演員左右手寫字的細節。

我本來想在映後問這個問題,但想想還是算了,導演也不可能承認這是bug的。

二、關於父親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最大的不滿足,也是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短板就是鄭中基飾演的父親角色過於單薄,片方請了一個最大的咖卻演了一個最扁平的角色是我非常不解的。

這個家庭悲劇的源頭來自父親,而“他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父親?

”這個問題電影卻沒有給出一個充分合理的解釋。

電影在一開始就有交代,父親是一名大律師,而從電影最終呈現的樣貌來看,這個家庭完全不像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更像是一個暴發戶家庭。

一個在香港一步步做到大律師的人,完全不懂教育,完全不懂如何和孩子相處,甚至當面稱孩子“垃圾”,對我來說實在難以信服。

就算是一個普通的華人家庭,親子關係再差也不至於此,或者說,導演缺少一個讓我足夠相信這個父親形象成立的理由。

父親角色的單薄,讓這部電影終究停留在一個家庭悲劇的層面,無法向更深入的集體層面剖析。

三、關於兄弟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導演運用了一個高超的編劇技巧“矇騙”觀眾,在前半段讓觀眾誤以為這是男主角想起自己年少時的痛苦回憶。

而在電影的中段觀眾才發覺這本日記並非男主角所有,也並非回憶自己的年少時光,而是男主角始終無法釋懷自己10歲就自殺離世的哥哥。

這個轉折很大膽很奏效,但對我來說情感內驅力稍顯不足。

在電影前半段,我幾乎看不出來這對兄弟有多麼close,有多麼love each other,就像是同住一片屋簷下的遠房親戚一樣。

而這樣一個看上去和自己情感關係並不深厚的哥哥的離世,卻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至於完全脫離家庭給予的厚望,在某種意義上給予父親“復仇”般的懲罰,甚至影響到日後自己對婚姻缺乏信心,這些轉折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我認為弟弟做出巨大轉變的情感鋪墊是不足的,要讓觀眾相信哥哥對弟弟確實很重要這件事應該要給足交代。

雖然說了這麼多自己不滿足的地方,但我還是要重申《年少日記》是今年品質相當不錯的香港電影,希望金馬60能夠得獎,也希望在香港正式上映後能和友鄰多多交流。

 10 ) 知父母“恩”所以不养儿

偶然得知这个电影拍摄时间只有十几天,怪不然我觉得挺潦草的,感觉有许多细节可以做的更加完善 先说优点开头郑Sir是一个努力但失败的老师,一封遗书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日记本,一句相似的话。

“我觉得自己不重要。

”郑Sir在脑中想象自己大声反驳领导,被点的时候却只敢小声配合。

他这么平庸,这么失败啊。

所以任谁都没有把他和那个“天才”弟弟联系在一起,他一定是那个平庸的哥哥。

哥哥提到自己以后想做个老师,这也印证了郑Sir的身份。

所以就算他受尽了这些,他最后也长成了一个大人,甚至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职业,所以他后来其实过得还不错吧。

所以就算他已经爬上了天台,我也笃定他没有跳下去。

当画面一转,出现葬礼,弟弟抱着日记本哭,我都以为是东亚小孩祖传技能——想象用自己的死亡来惩罚大人。

想象自己从高楼上一跃而下,平时打骂自己的父母只能抱着自己的尸体哭天抢地,追悔莫及。

我用了几分钟才反应过来,跳楼是真的,郑Sir是弟弟。

原来就算小时候无比天才,长大也只是平庸的人。

直到此处这个反转做的还是不错的。

不过后续就越来越无聊了。

郑Sir与女友十分恩爱,但一个孩子打破了这种平静。

童年的记忆永远留在他脑里,所以他不敢要一个孩子,他没准备好,也许这辈子都准备不好。

我感觉导演这里应该是想把郑sir长大后想要组建的家和小时候的家做一个互文。

正是小时候导致了现在。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说的是太好听了点儿。

这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你当父母你也发疯。

”当你有了孩子以后,你会成为一个跟你爸妈一样有病的爸妈。

然后培养出一个跟你一样无能无用的孩子。

缺点父亲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代表着家暴,只会打击,责骂,大发脾气。

唯独在病房里吃烧麦,那个看儿子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一丝人性,感受到这个角色的思绪。

似乎在闪耀,但只有一刹那。

其他时候父亲真的太符号化了,他们这个家除了吃早餐就没什么日常生活的戏了。

母亲这个角色前面塑造得是稍微好点的,她对自己的孩子有爱。

但这个家也搞得她精疲力尽,为了哥哥她受凉很多委屈,这仇自然就记下了,所以随时都表现出嫌恶。

但在哥哥离世后,她竟然是什么都没说直接走了?

再也没出现过。。。。

这个家有点过于奇葩了,所有的戏都仅限于虐待哥哥,全家只有弟弟和他一起偷偷出去玩那里是快乐的。

塑造得好单薄。

如果能加入一些家庭氛围和睦一些的群戏感觉会更加完整,以乐衬哀。

父母对孩子偏心是常有的事,不过都是自己的孩子,最基本的爱还是有的,不能把孩子给养死。

我看过一个up分享她养猫的生活。

我思考了一下我对我家猫的态度,简直一模一样,我也不能养孩子。

【第一次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是第一次当父母!

-哔哩哔哩】 第一次品尝到“权利”的滋味,就是第一次当父母!

_哔哩哔哩_bilibili最近看到了许多看似光鲜的up主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来大家都过得那么不幸福。

关于“偏心”的故事有那么那么多。

越来越开始怀疑家庭这个东西还有必要存在吗?

【26岁我为啥住废弃房?

爸妈生小弟弟!

爷爷有后奶奶!

我多余了-哔哩哔哩】 26岁我为啥住废弃房?

爸妈生小弟弟!

爷爷有后奶奶!

我多余了_哔哩哔哩_bilibili 凡人张的父母也曾努力救治过他,后来选择了生弟弟,对大儿子不管不顾。

【如果家庭带给你的不是幸福。。

-哔哩哔哩】 如果家庭带给你的不是幸福。。

_哔哩哔哩_bilibili nya酱的妈妈曾拉着她去紫砂【今天母亲节,发现我妈拉黑了我-哔哩哔哩】 今天母亲节,发现我妈拉黑了我_哔哩哔哩_bilibili起司的家人根本就不算家人吧【轻生的学生,家暴的父母,做了老师后我非常崩溃......-哔哩哔哩】 “没有用的老师,我的爸爸妈妈就是不爱我。

”轻生的学生,家暴的父母,做了老师后我非常崩溃......_哔哩哔哩_bilibili【【孙一宁】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治愈童年的不幸。

-哔哩哔哩】 孙一宁竟然也得不到父母的爱。

学会接受父母不爱孩子这个事实。

【孙一宁】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治愈童年的不幸。

_哔哩哔哩_bilibili 【傅首尔: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哔哩哔哩】 第一次听傅首尔这段辩论就非常打动我。

原来那么开朗的傅首尔,童年如此不幸福傅首尔: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_哔哩哔哩_bilibili这个世界的苦难太多太多。

根本说不完。

在这种没那么喜欢的电影,我又开始钻牛角尖了。

这么想要好成绩,为什么你们都不给他辅导功课啊?

这么有钱,请个家教不行吗?

小学课业只要认真教肯定能学会吧。

能请钢琴老师,不能请别的吗?

《年少日记》着重偏向于对主角情感的挖掘, 让观众随着电影洞悉男孩为什么跳楼。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阳光普照》重点放在活着的人身上,父亲的塑造无法超越。

《年少日记》短评

总有这样的创作,忙着揭露/利用一种痛苦,但道德感为零

6分钟前
  • 宆亗
  • 很差

影迷劝退,3/10典型为醋包饺子。给我感觉,富裕家庭,此类型兄弟,霸凌,家暴,这位编导是一个都没经历过啊,就脸谱化生编。且这个叙诡也只是很常规的醋而已。唯一比简中商业片好的地方,就是煽情的小提琴听着没那么尖。另外,这种和周处都因为片源地能进入市场,而对比一下胡波,真觉得不应该支持。

7分钟前
  • 冗谈
  • 很差

像是拍了个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宣传片。尤其后半段大量MV式拍法。老爹老妈离婚,老妈出走,老爸病死这是什么爽片式意淫拍法嘛?让原本就不是很完整的讨论滑到更戏剧化的程度。(林雪儿好像广末凉子,拍一拍青春mv

9分钟前
  • 邢育森
  • 还行

影片内容一般,令我印象深刻的,倒是它别扭的情感基调——在用一种非常诚恳的语气,去描绘人性中自我感动的虚伪。斯人在世时不甚珍惜,撒手人寰才记得他的好;中年时对待子女横眉冷对,病榻之上却扮演起情深意重的慈父;为学生企图自杀的信焦头烂额,却对面前学生脸上的伤口视而不见……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现实里都是自欺的,当人心已化成朽木,重拾年少时的日记又有何用?

10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犯了跟《怪物》一样的错误。最大的问题是被叙诡破坏了情感的连续性。前半代入小杰是由受害者出发的主观性的疼痛,而视角转换后切入的却是加害者视角。它非常鸡贼地转移了情感重心,把一个小杰的故事变成了小俊的故事,把受害者的痛苦变成了加害者的后悔。这都不是洗白,而是直接地覆盖和侵占了。大量小俊与胡雪儿的感情戏以及小俊在自责阴影中的顾影自怜,仿佛他才是引起情感漩涡的风眼,更增强了“整个电影都围着小俊转”的感觉。所有人都只看见小俊,看不见小杰,这不是电影本应该批判的吗?结果反倒沉浸在这种剥削中。小俊的自我惩罚、赎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自我感动。小杰的日记变成了他的日记。小杰的创伤变成了他的创伤。小杰的身份变成了他的身份。最终,小杰虚化成一个他用来展示的伤疤。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才会把小俊的部分写得如此自恋啊。

11分钟前
  • 红喑
  • 还行

#WEB(4.5/10)并非全盘否定,虽然仍旧有因议题写作致使的人物刻板化,但平静而略带轻盈的叙述语气、泛着情绪的景观在华语片的范畴里已然足够珍贵。无法接受的是失当的叙诡和视角转换(会联想到最近看的《声之形》,视角偏颇)。固然很能共情,但更令人怀疑,为何仍旧要一把推开真正的受伤者,然后借他们完成一次虚假的“成长”和中年危机的和解?无非某种自嗨式的救赎,后半近乎自溺的抒情和金句输出更加深了这一感受。

13分钟前
  • 绘枫
  • 很差

院线字幕把“前男友”改成了“密友”,内地高中生谈恋爱比自杀还见不得光。

17分钟前
  • 我先矛盾
  • 推荐

香港电影工业还是没能恢复状态,就像鲜浪潮的剧情短片,还不如减少时长,做一部留有思考空间的空间。

18分钟前
  • 电影协会
  • 较差

华语片今年自己的坠楼死亡的剖析。导演的双线叙事非常精明,连我这个平时谁也别想骗过的都被骗了,以至于错位叙事明了的那一刻,我惊愕到哭出了一公升的眼泪。本以为是一个简单而落俗的原生家庭青春期心理问题探讨,这样一来就不再平凡,变成了一把锋利又温柔的刀,偏刀口又是钝的,你若有一点共情能力,有那么一点通达的共鸣,它都尖啸着磋磨你,它也没想让你达成和解,反而最终温柔地融入,你流下的泪都有它出的力。 如英文名,若未选择遗忘,岁月会否翻过这篇。4.2,四星之上,临场体验五星,国内院线扣分点是男朋友字幕变密友,电影本身扣分点是男主没准备好要小孩但戴个雨伞不会吗??差点破坏我心目中哥哥的形象(还好没有

19分钟前
  • 蛋蛋崽子
  • 力荐

什么富二代无病呻吟,这也能8.6分?豆瓣猫眼化严重

24分钟前
  • RP仔
  • 较差

题材很棒,但是拍得不是很喜欢,虽然前半段让我看得紧张、揪心、痛,即使没有在那样典型的家庭长大。感觉不如期待的原因可能是剪辑有点碎片,而且很多角色都好单薄。影片仿佛是先在脑中构想一个抑郁的东亚小孩,然后想ta会有一个怎样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再聚焦于每个个体上,ta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父亲(然后构造出一个从新闻、案例等总结出来的平均的父亲形象),ta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母亲(然后构造出在这样的父亲的暴力下的一个平均母亲的形象)…每个角色都很典型,但都像是被平均捏成的,没有很立体、深入(包括社工、女友等戏份没有很多的角色)。低于预期,但很有价值的片子。

26分钟前
  • 海宁
  • 还行

严格意义来说,这确实只是半部好片,前面的故事真的挺好,但中年教师身份揭晓后,一切真的索然无味,特别是后面还搞得那么矫情……真没必要!

28分钟前
  • 痞子老九
  • 还行

当一个爸爸是一个伟大的机会,可以有机会成为自己小时候想要的那种爸爸。

30分钟前
  • Phoenix
  • 力荐

作为长片首作非常不错了。学生遗书里明明写的是男朋友,演员台词也说的是男朋友,字幕却写的是密友,早恋比青少年自杀还可怕是吧

33分钟前
  • 阿格里奇怪
  • 推荐

影厅三个陌生人轮着哭,那份遗书里所有的想法我都有过。对我这样不够优异的优等生,有时觉得自己是哥哥,有时觉得自己是弟弟,委屈又惭愧。有时都觉得郑sir也有小小幸运,小杰告诉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但我只从学生时代得到糟糕的遗产。片子唯一让我有点遗憾的地方是把对男主家庭的塑造稍显极端,其实或许一个常年平和完整没有暴力的家庭也有这样的痛存在,它好平庸地存在在世界上。

36分钟前
  • 纯可可果仁巧
  • 力荐

叙诡反而最大程度掩盖了人物的“假成长”,郑sir未能处理好校园霸凌以及在Vincent强调自己不喜欢蛋糕之后第二次仍称他为蛋糕,皆发生在trick揭晓之前,随后的情感推进令郑sir最后改口喊Vincent显得像是人物的成长,实际上这个成长应该早已发生在哥哥死亡之后。很喜欢郑智化的一句话:“我今天钉钉子扎到手,是不是也可以自称为耶稣?”送给喜欢玩叙诡让生者自我感动救赎的导演

41分钟前
  • 冰山李
  • 很差

2.5 完全唔知發生緊咩事的剪輯,突然偶像劇小清新拍愛情線,咩都想講但連家庭暴力/校園暴力/教育制度本質上係3個唔同的議題都搞唔清楚的劇本,仲有好幾個very cringy的位 (睇完就會get我講咩位) 90分鐘的片長竟然覺得有2個鐘咁耐,殘酷的結論就係非常缺乏對電影的觸覺,執行技術可以透過經驗來累積,但掌握情感的微妙和恰當的力度,大佬真係搞唔掂你放過我啦 (好似男主角啊媽咁睇到好崩潰) BC with Frank (只有廣東話才能表達我一出戲院就忍不住吐槽的心情)

44分钟前
  • Nana
  • 较差

#SIFF#又一部关注校园霸凌的港片,聚焦家庭成长关系的父母缺失压迫造成孩童的抑郁倾向,个体悲剧深究原因离不开家庭教育。交叉叙事引出兄弟不同视角,成长线还原哥哥压抑童年导致自杀悲剧和弟弟扭曲婚姻观。工业水准极高,后半段音乐铺太满,但整体让观众代入共情。厚积薄发的香港电影再怎么式微也超过自怨自艾的大陆制作,这是电影教育环境的断层。先把故事技术磨好再玩行为艺术。

45分钟前
  • 抛开书本
  • 推荐

印尼飞回上海。有处理的尴尬的场景,但是确实东亚家庭的照妖镜,东亚小孩的终极幻想,如果我死了。

46分钟前
  • Rembrandt
  • 推荐

我觉得挺脸谱化的,爸爸的毒打也太不真实了,妈妈的失望也过于夸张了,毕竟小男主还是很乖的,又不是十恶不赦。哥哥离世了,弟弟成人后脆弱又带一点距离感的状态把握得挺好,但和女朋友那一段又让人出戏了……这部片题材明确,但无法共情。

50分钟前
  • 晚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