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纯粹给感观娱乐,这可是北越兵,狡猾得像山猫一样的部队。
据老山部队战士回忆,越南兵是很惜命很狡猾的,他们不是鬼子,不是敢死队,更不是乱跑的丧尸给你扫射,你以为这是太平洋岛战吗?
军官一喊上刺刀冲人头……全是此片导演对东方战争的印象流。
他对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士兵倒是很了解,抽烟打牌喝酒赌博样样精通。
导演完全搞不懂战争的本意,极其顽固的白人思维。
我挺喜欢这片子的。
大土澳拍的战争片,自成一派,虽然表演和技术上不如美的那么成熟,但也不象美的那么越来越趋向流水线化。
叙事非常难得地采用了平视角——真的挺平,这一点完全不象很多战争大片。
它完全不在意这场战争谁对谁错,也绝不浪费时间反思战争的残酷,打了就是打了,死了就是死了,不澎湃,不壮烈,不悲伤,不遗憾,最后你会听见那些点名时不再喊到的年轻人,并不悲哀的吉他曲,看见照片上凝固的真人的笑容,绝大多数要比演员更英俊。
大土澳有仇必报,大土澳很少悲伤,大土澳并不介意注明“双方都宣称战胜”,相对于四处打胜仗却偏要谴责啊反思啊的美的,大土澳有种好了伤疤就不再喊痛的别样的好汉气派。
这部影片献给在龙潭战役奋战而死的所有人——1966.8.18。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冲锋的战士才是战场的灵魂,久经沙场的将军往往最怕死。
枪是政治的工具,枪本身并无对错。
军人也是如此。
想当年咱八路军再苦再穷哪怕一炸两瓣的手榴弹每人还能配几个。
是澳大利亚兵太穷了?
哈哈,估计就是导演和手雷有仇!
学学李云龙,一顿手榴弹,炸死你丫丫的!
弱智的导演,导演应该忘了手雷这个每个士兵必备的武器了!
打的太笨,隐蔽接近一阵手雷,一定让澳洲小兵们烟消云散,这仗打的狗血啊!!!!!!!!!!
比起其他电影,他的炮兵出场次数最多,效果最好(炮兵队长的肌肉也很好看)。
当然这是符合实际的。
所以前线士兵如何能准确快速的提供坐标给炮兵是步兵真正的杀手锏,虽然片中士兵如何能找出坐标没有详细描写,是一败笔。
此片对比荷里活的当然差不少,不说中枪的特效,就说合理性也不好,战友倒下了你过去扶他有吊用,是不是先打死冲过来的敌人在说呢。
对越南人的描写也差,前后至少两个小时,一千人的部队怎么也能送10门迫击炮来前线了吧。
像这样的临时阵地,澳军的士兵缩在不到50米半径内,如果有几门迫击炮帮忙,相信半小时就搞定了。
不过看过第一名的影评介绍真实战况,好像越军也真没有使用迫击炮,无解。
全篇给人的感受是只有:澳大利亚白人才是人,其他的人越南人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畜生,本来是跑到别人家入侵去了,结果给自己拍的多无辜多可怜基地被越南的迫击炮袭击。
一群新兵蛋子杀起北越士兵感觉就像玩一样,北越士兵感觉就被拍的没有脑子一样,只会冲锋,还是站在一起去送人头。
12排呼叫火炮支援炸到自己阵地上向我开炮,一番炮击后越军全挂了12排居然还活着那么多人,难道土澳的炮弹张眼睛了?
诶最后越南人要是真有这么好打美国也就不会从越南撤出了,我们自卫反击战的伤亡也不会那么大了,总之如果你是军迷听我一句劝千万别看,你会被导演的YY给气死的
2022.03.10
原来越南战争不是美国一家打越共,还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澳新联军,这个土澳哪哪都有他,朝鲜战争有他,越南战争还有他,到现在还跟着美国瞎搀和中国的事,记住澳大利亚这个祖上都是罪犯的国家。
直升机送两个新兵蛋子到来开始,直到中士开车把他们接到营地,那段音乐真给力,伴随着两个新兵一路小跑,节奏感超强。
D连指挥官史密斯·哈利少校在马来半岛打过共军和游击队,是个实战经验丰富的军官。
不过少校有两个短板,生活上的短板,从二等兵拉吉进帐篷就开始用筷子鼓捣那碗面条,咋都送不到嘴里去,最后直接用手捞着吃了个痛快,连汤都喝了。
人际关系上的短板,对士兵按突击队的标准严格,二等兵拉吉,开枪走火,企图蒙混过关。
被少校直接戳穿,严厉训斥,毫不留情。
少校在官场上更是个白丁,不善交际,办事不圆滑。
对上司不满,不喜欢汤森上校,另外不想做一群新兵蛋子的奶妈,越级上告,实话实说,申请调离,结果被准将训斥一顿。
士兵要上前线,明星来助阵,最能鼓舞人心,能让自己心仪的女明星亲一口,是一个超有动力的事。
谁知演唱会开到一半,前方战事告急,明星们吓的爬上直升机,看着远处炮火连天的滚滚浓烟溜之大吉了。
B连在龙潭没有搜索到敌人,D连接替B连继续搜索,也不知是幸运还是倒霉,结果让他们遇上了,还是敌军的大部队,于是D连经历了一场地狱般血与火的考验,夏普中尉的11排首当其冲。
就在上校和一群士兵在基地兴高采烈的观看明星演唱会的时候,D连11排的士兵们在一个橡胶园和大股的敌军遭遇了,超强火力打的他们抬不起头来。
关键时刻炮兵开火了,指哪打哪,膀大腰圆的澳军炮兵非常给力,压制了敌军的冲锋。
初期判断有误,10排接敌后也发现不对劲,敌人越打越多,根本就不是一个排的规模,夏普中尉很快就挂了。
敌军第二波冲锋很快来袭,有一个营大约七八百人,前方请求装甲车支援和美军空中支援,美军飞机来了,地面的烟雾弹却哑火了,少校只好引导空中的美军飞行员把炸弹盲投到一个炸不着自己人的地方,希望能够吓跑敌军。
敌军又一波冲锋开始了,11排已经弹药殆尽,中士请求“向我开炮”,一顿炮击后,少校呼叫11排,步话机里一片寂静,11排没有了。
这时天空下起了大雨,仿佛在为英雄们默哀流泪。
在敌方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不易轻易调动有限兵力增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牺牲局部,保存有生力量按兵不动,防止敌人用调虎离山之计,最终进攻基地。
因此基地给D连的作战命令更改为马上返回基地。
此刻是考验一个前线指挥官能力和水平的时候了,少校拒绝了返回基地的新命令,他要和11排共存亡,抗命决定找到11排,抢救生还者。
澳军里时不时的闪现出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色彩,又一个抗命的人是直升机指挥官自愿冒着枪林弹雨和瓢泼大雨给前线送弹药,直升机及时送来急需的弹药和补给,使D连可以继续坚持下去。
找到11排的消息传到基地,让所有人为之一振,汤森上校一反常态的要求准将准许派装甲运兵车去接D连,准将借口保护基地而不意,上校坚持“史密斯少校能挺得住,装甲运兵车又能瓦解敌军攻势,我就能跟敌军背水一战保住基地”,准将只好应允。
不知道的还以为D连的英勇行为感染了上校,其实他是在为自己留后路。
前方战事紧,后方内耗忙,此时准将和上校两个高阶军官的官场争斗达到高潮,准将摆明要“秋后算帐”,让上校背锅,上校绞尽脑汁拼命想甩锅。
上校借口去视察基地防务,离开准将视线后,命令装甲运兵车回来接他,又命令装甲运兵车队停止前进等他,前线军情紧急,D连危在旦夕,这一连串的命令等于置危在旦夕的D连于死地,也彻底暴露了他派装甲运兵车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关心D连死活,纯粹为了作秀的真实目的。
好在装甲运兵车指挥员没有完全听他的,继续驰援D连,就在D连弹尽,准备肉搏的最后关头,装甲运兵车到了,击退敌军,D连得救了。
危机时刻,患难与共,兄弟携手,共渡难关。
西方的越战片充满了对自己的夸大其词,同时也把越南士兵描写的过于愚蠢。
从1964年到1972年,澳大利亚先后派遣了15542名义务兵和26395名志愿兵在越南参战。
在越南战争中,澳大利亚的伤亡率约为九分之一,在整个战争中共有474人阵亡,4307人受伤。
1973年1月23日,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越南战争停火,澳大利亚也宣布撤回所有在越南的澳军,退出越南战争。
看完这部电影,才体会到战场上,不放弃落下的战友,不放弃被围困的部队,是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承诺。
任何人、部队都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救他们就是救自己。
职业军队为guo而战,guo对炮灰怎么样,炮灰就打得怎么样。
澳新军团还是挺能打的,一战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二战有一点关系。
700万人口,动员guo家5%人口的军队上战场,还是蛮恐怖的。
战斗力彪悍,不愧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红脖子后代。
整部影片反映出澳洲部队的三流部队的水准。
士兵懒散,军人可以随意抗命,长官逻辑混乱。
在越战当中这样的部队是越南人没有好好收拾他,如果越南人把他当成一个目标早就被收拾掉了。
当年跟中国师傅学了不少,北越也不是吃素的。
西方人的越战片反映南越部队的时候,好像南越只会人海战术似的。
如果越南就这两下子,早就被美国人搞定了。
79年师傅打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把师傅搞的那么辛苦。
越共要真这么傻,你们怎么没打赢,拉格纳胖了好多。
此战澳洲牺牲18名指战员,拍了两个小时的电影。朝鲜战争18万中国青年的生命……
一场遭遇战?一场伏击战?在不讨论战争性质的背景下,那就只要官兵之情、战友之谊可以说说了。女王的“骑士”们不过强盗、流氓、恶棍的后裔,如今与自我流放之美洲的后裔们,继续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而已。看到了前仆后继人民军的英勇,还有没有大炮、装甲、增援就瑟瑟发抖的大兵们~
军事小国难得的战役。
画面还是挺真实,故意贬低越共的单兵技战术了。
看评论区感觉豆瓣真的变臭了。
太扁平,没有张力,跟我们的战狼有的一拼
土澳穷的连士兵的头盔都不给配一个。
不到位。能看。
不错,澳军训练有素
4
有拉格纳那副大智若愚而又充满嘲讽的大脸,就知道即使是以寡敌众,还是很稳的!——几乎是开场即开战,打得又规矩又硬核,几个炮击镜头也过瘾;可问题是,前半段一直到“向我开炮”都不错,然而后半段基本就是复制了前半,也就场面稍大了点,“澳驴技穷”感觉也太强了点~
7.4分。战斗部分还是很爽的!没评论的那么差
整体而言拍得一般
美国狗腿子他爹打谁他就打谁
澳大利亚抗越神剧,越南人真的像此片一样让你们随意打火鸡的话,你们是怎么输的?真特么搞笑
完全不讲逻辑,战争片拍成这样,该切腹谢罪
五眼联盟里小弟是靠血肉打出来的
比好莱坞拍的战争片差不少
流水账一样的平铺直述、士兵们的插科打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绝望,战争不是打鸡血,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