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最后一会
Freud's Last Session
导演:马特·布朗
主演:马修·古迪,安东尼·霍普金斯,欧拉·布莱蒂,乔迪·巴尔弗,丽芙·丽莎·弗赖斯,斯蒂芬·坎贝尔·莫尔,帕德莱克·德兰尼,里斯·曼尼恩,索姆·毕绍普斯,Gary Bu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简介:改编自哈佛大学博士阿尔芒·尼格利的畅销书《上帝之问》。该剧讲述了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晚年之际,邀请了英国一位并不出名的年轻教授C.S·刘易斯到他伦敦的家里做客。两人就弗洛伊德近期所出版的一本书展开研究及探讨,越聊越投机的两人又对神的存在、爱情、性以及生命的意义交换了各自的价值观。然而当时恰逢世界二战..详细 >
狼人演的教授也不错,片尾进森林时真怕他狼性不改,哈哈
Liv😘
在电影院偶尔看到预告片的时候觉得premise挺有意思的,而且可以看这俩飙戏,所以一上网飞我就看了,没想到是这么尬的一部电影。首先,舞台感在这里不是一个褒义词,相比起同样是话剧改编的The Father和Frost/Nixon,这个改编实在太没有想法了。其次,这个文本真的太弱了,明明是一个很好的设定,却写的逻辑混乱,结构不存在,偶有还可以的对话,但整体实在是不温不火,乏善可陈。所有的戏剧冲突只能靠Hopkins老爷子的怒吼输出和Goode小哥水汪汪的大眼睛来呈现,实在可惜了,3星不能更多,看预告片足够了。
miuyis
Great acting of Anthony
Siff26.
弗洛伊德和C·S·刘易斯是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且没有证据表明两个人有过交集,因此,弗洛伊德在将死之前会见《纳尼亚传奇》的作者克里夫·S·刘易斯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但是,仍为电影的改编及制作者的勇气喝彩,这种对话式的电影风格挺考验观影者的耐心以及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理解的,还好有两位大咖级演员加持,电影挺有嚼头的。
被低估的好片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面对死亡,我们都是懦夫……弗洛伊德最后的自戕,从各种宗教角度来说都是“大罪”,所以,佛爷不信教,也由此,“防御”了“身后”审判!对话还是不过瘾,也许在表现佛爷的不安和躲闪——毕竟,一个信教的后辈来和“渎神”的佛爷讨论生死、伦理等问题,又不是伯格曼的“死神”来下棋……扮演安娜的太像佛爷本尊了~
影片最后的交响乐是霍普金斯自己写的。这是他一生的愿望,作曲。必须要承认片子枯燥了一些。
过于装腔作势又空乏无内容了。
整个故事乃至当中的对白,其实都更大基于想象;此外更深刻、内在的话题对准,也让本片的讲述如此之难。那种“在成为什么之前,他们还是什么”的语境很吸引人,也因为都有Anthony,让它更像又一个《教宗的承继》了。只是更多时候,会感觉到两人陷于一场无尽、并且略想逃离的拉扯中。演员间的过招固然值得一看,但它让人无法集中。
固着的阶段,至死都困于其中。所以潜意识意识化也不一定是为了改变,只是“知道”而已。
好乱的片子……
其实我不喜欢这种对话类的影片,但被安东尼.霍普金斯(以前不了解西格蒙德)和刘易斯(马修.古迪是不错,但刘易斯的书更有名)吸引来了,影片是关于两位大师级人物的对话或者说交锋,西格蒙德是精神学的大师,而刘易斯写出了《纳尼亚传奇》,是英国文坛的大师。两人的对话有很多机锋,幽默,嘲讽,讨论了宗教,科学,性,亲情,家庭,各种创伤等等,这俩人的谈吐显示出他们知识渊博,风趣幽默,但也都指出对方的不少问题,最后友好愉快的互相道别。我觉得本片的题材属于小众电影,毕竟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两位大师在对话,可能很多人会对此类影片不感兴趣。我看完后,我还是对本片喜欢不起来,但我要承认本片还是有看点的,不少对白都是满有意思的。影片我看一遍就可以了,3星6.7分,删掉!
SIFF26
有点干,题材挺好。疯癫是一次又一次地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理智是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想法。
即便是鼻祖本人也难逃年少时期带来的痛苦不是吗
3.5
电影可能想讨论的是在面对内心恐惧和创伤的时候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态度可能是 希望 (上帝存在)和 沉溺(上帝已死),但是我感觉电影没有展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