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的过程,然后,还要把这种不断的克服自我传承下去。
没有大起大落,中间从小男孩到他成年还有一个大的时间剪辑跳跃,但电影的整体气氛符合特别柔和与暖心。
老火车司机的固执在最后那个拥抱里的化解,真正是自然而然 塞尔维亚的明亮色调和黑色幽默相映成趣,人生就像行驶的列车,两次停下是命运的轮回。
就算是残酷的悲剧,我们必须要有坚持走下去的意志与勇气 温馨而残忍,欢笑之中蕴藏着绝望,其实这也是人生真实的情景。
这是东欧影片所擅长的题材,能够以开玩笑的方式面对生活,酸楚之中透着乐观。
电影讲述了伊利亚是一名即将退休的火车司机,他共撞死了28人。
他19岁的养子西玛继承了他的工作,西玛非常担心自己也会撞死人,而老司机们都安慰他说,一周内就会发生,但是几周过去后,没有发生一起撞人事故,而这也使得他精神极度紧绷。
伊利亚为了帮助他,找到了许多想要自杀的人,让他们跳到车轨上自杀,但是最终这些人都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无奈之下,伊利亚自己躺在了车轨上想用自身的死来拯救西玛。
父亲与儿子同为火车司机却承受着不同的伤痛,父亲是在数着数字中内疚,又目睹挚爱意外车祸,儿子是在重重保护与教育下满怀期待又过于小心的踏上这条路,他承受着悲剧迟迟不肯到来的心理压力。
非常喜欢结尾的幽默,父子二人笑着拥抱在一起,一个父亲死去,一个儿子重生。
每个火车司机在职业生涯中会撞死20多人,这些死者通常是因为寻死、失误、酒醉或仅仅是一不小心而丧生。
伊利亚是一名即将退休的火车司机,他共撞死了28人。
他19岁的养子西玛继承了他的工作,西玛非常担心自己也会撞死人,而老司机们都安慰他说,一周内就会发生,但是几周过去后,没有发生一起撞人事故,而这也使得他精神极度紧绷。
伊利亚为了帮助他,找到了许多想要自杀的人,让他们跳到车轨上自杀,但是最终这些人都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无奈之下,伊利亚自己躺在了车轨上想用自身的死来拯救西玛…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师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骐驎翳凤凰。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全片以一个沉重的前提展开:火车司机的职业生涯里必定会撞死人,只不过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到底撞死多少人。
在这不可思议的前提之下,影片以貌似刻板的方式展开,却从细节里不断让人感到又暖又悲凉。
伊利亚当了一辈子火车司机,他的爷爷、爸爸也是,而火车司机最大的痛点就是会撞死人,但同时又是无罪的。
伊利亚的火车驾驶室被布置的很温馨,他的生活也井井有条,然而他摆脱不了火车司机这个痛点的诅咒,无罪并不能释放他的痛苦和自责,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个不肯轻易流露自己感情的人,因为他所在意的人总容易离他而去。
伊利亚美丽的妻子死于火车肇事,伊利亚把邻居西达夫妇的儿子视如己出,然而却是他撞死了西达夫妇儿子,撞死人是火车司机没法避免也没的选择的事情。
伊利亚收养了只有十岁就想卧轨自杀的西玛,时光荏苒,西玛长大了,以优异的成绩从铁路职业学校毕业,最大的理想是当火车司机,像伊利亚一样。
然而伊利亚知道这个职业的痛苦,坚决反对。
伊利亚与西玛争吵时,西玛口不择言地说我不是你的孩子,你无权替我选择!
然而下一刻,有人问起伊利亚,西玛是不是他孙子时,西玛接上去无比自然地说,我是伊利亚的儿子。
伊利亚对西玛是刻板而严厉的,拒绝西玛的拥抱,分手的时候满脸严肃,一副不好亲近的样子。
然而公交车上的絮絮叨叨和极力反对西玛当火车司机都暴露出了伊利亚对西玛的深情保护,这深情被伊利亚隐藏的如此之深,连伊利亚自己也觉察不到,当西玛坐火车离开时,伊利亚坐在车站的长椅上大口喘着气,因为伊利亚的这份舔犊之情在那一刻竟沉重到无处安放。
西玛机缘巧合终于当上了火车司机,然而当他真的要面对这份职业的痛点时,他觉得无比焦虑和恐慌。
老司机们说一定会撞死人,然而西玛却不知道这一幕什么时候会开始,他坐立不安地等待着,恐惧着,想尽办法避免,又祈祷这一切快点到来。
半年了,西玛还是没有撞死人,精神折磨快要把西玛打倒了,伊利亚想尽办法之后,决定自己卧轨让西玛撞死。
最后,西玛终于撞死人了,却不是伊利亚。
火车停在卧轨的伊利亚面前,西玛飞奔向伊利亚,紧紧抱住伊利亚,伊利亚也抱住了西玛,这是他们父子俩的第一次拥抱,那么紧,那么深。
在他们紧紧拥抱的那一刻,影片的情绪终于得到释放,火车司机必定会撞死人的这个诅咒并没有解除,然而沉重的精神枷锁却在彼此的爱中卸下了。
并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苦难,再深情的保护也无法一直使被爱的人免于恐惧焦虑,然而陪伴和爱却能给人勇气去面对那些痛苦和诅咒,这便是人生的苦中一点甜了。
影片将一个不可思议的沉重前提放置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之中,一切顺其自然,如行云流水,既无奈又无法改变的冷酷设定,却在演员们的演绎下,流露出温情和舒缓的节奏,很有张力的佳片。
但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平安,一切都会圆满……上帝并没有说:“你们不会被诱惑,你们不会受分娩之苦,你们不会生病。
”他说的是:“你们不会被打倒。
”这段话我记得实在太清楚,以至于成了我脑中的一把尺子,总用它来量天量地量人心。
看完这部《火车司机日记》,我首先想到的,还是这段话。
我想:我是被这段话教育了。
又想起种田山头火的一句诗:人自深山出,遥遥负茧行。
多么朴实无华的一句诗啊,却直接道出了人生的是其所是。
除了那些本能的东西,我们的人生,是被教育的人生。
所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都是被教育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人生似乎被教育得更方便了。
我变成了我的教育的完成形态,一切都按照写进我大脑中的代码来执行就可以了。
小时候参加某亲戚的葬礼,周围的人都眼含热泪,唯独我哭不出。
我立刻陷入一阵恐慌,害怕自己在旁人眼里是个冷血无情的人,于是灵机一动,偷偷地掩嘴打哈欠,几个哈欠下来,便和大家一起热泪盈眶了。
对此,我并没有感到丝毫羞愧,反倒有些得意。
只在母亲紧紧搂住我,一边给我抹眼泪,一边放声痛哭的刹那,有些过意不去。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没有懂得悲伤,却已经被教育得学会悲伤;那时的我还没有经历悲伤,却已经在教育中演习悲伤。
等到生命中的那些重大时刻来临,我早已做足万全的准备,准备好真情流露了。
影片中,火车司机伊利亚被教育得多么专情啊!
他的恋人在他眼前丧身车轮,他对她念念不忘三十年。
在西玛想要亲吻他时,他说“托多罗维奇家的男人,从不亲吻彼此,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大的”。
在面对红粉知己的深情示爱时,他说“我不是那样的男人”。
再看西玛,他在孤儿院中被“教育”成了一个“弃婴”,所以他想到了自杀(这当然也是教育的结果)。
他被伊利亚教育成了一名火车司机,又被教育说每个火车司机都会撞死人,进而陷入焦虑。
很多时候,人生之所以不那么美好,恰恰是因为教育对人生风险的大量剧透。
于是,人生就变成了一场开卷考试,即使考到了一个很高的分数,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感。
我并不是想说伊利亚不好,教育不好,我想说的是,我们的选择,我们的人生并不是偶然的。
教育,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是它让我们很难对人生的提问给出另一种答案。
而这另一种答案,或许就是人生新的契机。
当我们抱定了某种人生信条,建立了某种为人的方式,我们很可能已经把自己囚禁起来了。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虚与委蛇,或者三十年一往情深,或许都有意义,或许都没有意义,其实并不重要。
问题是,我们的幸福如何安放呢?
我从来没思考过,新手火车司机在撞死第人之前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日渐颓废,酗酒度日,结束这种折磨的来源,把心理上的恐惧完全打开,只能是从撞死第一个人开始。
人生有一百种方式,你选择了了第一百零一种,做一名火车司机。
影片的幽默,充斥着电影的星星点点的片段。
一床生活时间多年的父子,床头上放着两个闹钟;一个疯了的火车司机,让一个没开过火车的孩子去开火车;男孩的初夜被一个闯进火车头的女生拿走。
这部影片讲的是什么?
1.人生的意义。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很大的话题,我却说他不是。
首先,它缩胀不定。
饿了的时候,它不如一个鸡蛋一根油条那样能带给你实实在在的饱腹感;如果你说,人生的意义是建立在基本物质基础上,我没有疑问。
在今天这部电影里我找到了一个答案。
人生的意义在于找到值得你发狂的事,并坚持做下去。
想做火车司机也好,要做飞行员也罢,只要你想,就去做。
需要明白的是,各个行业都要先入一个坑。
对于火车司机来说,撞死工作以来第一个人就是坑,这个坑在前面,你跳不过,只能入。
从这个坑爬出来,你就合格了。
你是一名火车司机,你的使命就是保证行人每一次旅途的安全送达,在熟悉线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认真工作。
工作和人生总是蜷缩在一起的。
这里面,悄悄隐藏着你的大半辈子光阴。
转眼,鬓白。
如果,你不是火车司机,那么你就不是你了。
如果你是,希望你在每次旅途中都能发现新的东西,我想这对你很重要,尊敬的火车司机先生。
2.深沉的父爱父亲对你的爱,藏的深,不代表不存在。
尽管你的毕业典礼他早早走了,他也从来没有向你说过那温柔的话语。
儿子在卡罗特寄宿家庭外面的长凳上,目光空洞;父亲在和朋友的舞蹈中失去神思。
父亲,想给你找一个安稳的工作,做个调度员。
你心不愿,铁定决心要做个火车司机。
父亲,只好尽力支持。
陪你训练,带你进门。
作为一个火车司机,工作以来,你还没撞死过一个人。
你的恐惧日渐浓重,不安与崩慢慢袭来。
但是,你没料到,崩溃的先是你的父亲。
他出现冥想,同空气说话。
终于,他决定了,做那个你火车下的第一个人。
那天,他西装革履,神采奕奕地躺在了你即将来临的火车前。
为你你的稳定,他真的是不惜生命。
万幸,在你父亲之前,你撞到疯子的车,车在你父亲不远处停了下来。
那是你第一次叫他父亲。
父亲,看着火车头上的血,醒了。
后来,你父亲出去旅行的时候,对他的情人说,我儿子开的车,很稳。
3.各自的规矩这点很重要,我称它为有趣。
就像父亲家族的男人互不接吻,父亲坚守了一生,从没放弃过。
这是件不大的事,但是,做了没做,差别很大。
你的规矩,可以奇怪一点,但是你自己要有仪式感的去完成。
我的规矩是,不和戴眼镜的男生谈爱,不吃甜甜的点心。
我并非无意强调个性和脾气。
只是缺少了这些东西,我的识别度又会降低了一些。
这些,包括我收集袜子的癖好都构成了我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面。
希望你也有趣点,但是,别跑去收集袜子。
你是你,我是我。
最后,我要说一遍,向火车司机致敬。
向老火车司机和即将成为新手火车司机的司机们致敬,因为,你们值得。
2017电影节,抢了几张电影票,躺在冷冷的IAMP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我们都自称“老司机”了,但真正飞跃过荆棘的有几个?
电影给予给观众的不仅仅只是因为列举自己车轮下灵魂的黑色幽默,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一种南斯拉夫人自嘲似的生命感悟。
先说男主角(我一直认为是老司机没错了),拉扎·里斯托维奇。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一直被他深沉的蓝眼睛和咖啡色尼格子西装所吸引。
1952年出生的他,俨然是制作人,导演,演员,编剧多重角色。
作为一个老戏骨,从上至下,从里到外都是戏。
这种由岁月砌成,浑然自得的气质,确实是“小鲜肉”们所没有的。
查阅资料才得知他个人的舞台经验达到4000多场,超过40多部电影,电视剧作的演出。
有国外网站称他为“天生的演员”。
出生于南斯拉夫殖民家庭的他,常常在著作中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表演天赋,更难得是他演绎出的精神力量并且有着强大的舞台感染力。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一个,南斯拉夫男人,一个南斯拉夫的老男人,一个南斯拉夫的老男人作为一个父亲的“深沉与勇敢”。
当然,现在称为塞尔维亚也许更合适,但常年被父亲辈灌输的思想,总让我觉得用南斯拉夫更能体现如此的硬汉形象。
有了这样的演员,故事变得很简单。
却不乏轻松与幽默。
以下文中包含剧透:10岁的孤儿西玛在得知自己是被亲身父母抛弃并装在贩卖香蕉的纸盒后,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然,此刻的他,并不懂生命的含义,只是在孤儿院主任的关怀下,体弱的他有着模糊的“父母”概念,当他遇到有意愿领养自己的“澳大利亚”夫妻时,一脸的无知和漠然就能知道。
火车司机伊利亚,和父辈们一样,在一个由火车司机组成的小部落生活,独自一人,每天对面着轨道,调度电话,和未知到来的死亡。
他经历了很多次的生死,关于他人的生死,甚至朋友和家人,但依然坚守着这份职业。
对他和其他火车司机来说,刹车是他们的分内,但刹车所能控制之外的生死,他们不能抉择。
就像撒旦的意志无法违背。
他们经历了创伤后的重塑,心灵的自我疏导,但太阳升起后,依然伴随着火车汽笛声,开出驶往下一站的火车。
某一天,他们遇到了。
撒旦没有带走小西玛。
也许是因为天生的善良,也许是没有亲人的孤独,硬汉收留了孤儿。
而镜头,也一晃从少年变成青年。
毕业后的西玛想和父亲一样成为火车司机,但一个“老司机”的痛楚又岂是一个毛头小子能懂的。
在毕业典礼前,父亲送给儿子衬衫后,儿子开心得想拥抱他,他却推开:我们家族的男人是不会拥抱的。
一个作为战斗民族的直男宣言。
LOL。
和许多父亲一样,伊利亚不允许儿子从事司机的职业,而且安排了调度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在送儿子去城里的车上,儿子再次质问父亲为何管教他,并且不是自己亲身父亲时,伊利亚沉默了一秒(注意,这里是真的停顿了),说:我从没说过你是我的儿子。
我相信这一秒是痛的,连观众都是痛的,即使镜头用切换带过了成长的那些年,也没有用更多细节刻画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抚养,但是镜头会说话,光是那个眼神和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无声的爱。
就和现实一样的,爸爸很少说爱我们,但是我们知道。
就够了。
一切最终敌不过儿子遇到危险后的求救,西玛在被不称职的火车司机教授了几招驾驶技巧后,因为紧张无法刹车并且最终跳车而导致火车脱轨。
这一幕,节奏紧张结局反转,也是第一次电影的小高潮。
最终父亲被儿子的意愿妥协,手把手教儿子开火车,这一次,他是认真的,而西玛,却因听其他老司机所说的“你一个月内就会遇到第一起事故”而惴惴不安。
离开家的他如愿成为了司机,也开始酗酒,有了胡渣,但是终日害怕亲手结束他人的生命,他是懦弱的,但也许,也是我们正常人的懦弱。
故事最有趣的一幕,就老人走到铁轨,劝说一位想轻身的人是否能明天来到这里被自己儿子所驾驶的火车轧死,反正死哪里都是死,也不晚这么一天。
大家都笑了,而这人却因为嫌自己的生命太廉价而放弃了自杀念头。
所以,镜头移到了观众们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伊利亚穿上整齐的西装,和幻想中的爱人告别,带着公文包,和平日一样的沉着出门了,这一次,他打算不再回去,用自己的死拯救儿子的堕落和焦虑,换来他的成长。
听上去荒诞,但在这个故事中,又是那么和谐。
当然,导演是不希望大家在这种情绪中结束这部电影的。
故事的结束,大家都知道了,故事的最后,是西玛在遇到父亲前,偏偏碰到了之前教自己开车而酿成大祸的醉酒司机。
卒。
电影的画面更加明朗了,美丽的塞尔维亚,明亮的火车车厢,父亲和一直喜欢自己的好友开始了新的一段感情生活,而火车头里,是成熟又干练的西玛。
西玛的眼睛,和伊利亚在电影开头时的一样,蓝色,透明。
有很多细节很喜欢,比方火车屋外的花束,精心的养殖是为了祭奠被火车轧过的灵魂;比方父亲在幻想中的旧情人,在他准备出发自杀前说的“你不会回来了”;比方另一对伊利亚的好友夫妇,甚至自己的小孩也死在了伊利亚的火车下,却依然关怀和爱着西玛。
有一种大爱,甚至超越生死,因为有无奈,毕竟,当你恪尽职守还发生了你所不希望的事情,生活还要继续。
逃避才是懦夫。
感谢一个“老司机”的故事,让我们也会想想自己对于生活,对于工作,对于爱的态度。
「我父亲和我撞死过53个人」「40个男人,13个女人」「加上我祖父撞死的有66个」「我们从来没被定罪,因为这根本说不上犯罪」说这话的可没有一个叫李刚的爸爸,也不是什么有背景的深夜飙车爱好者。
而是一位塞尔维亚的老司机。
火车司机。
当地的火车铁轨旁鲜有防护,地形又复杂,因此隧道口、山旁的铁路转弯处都成了事故的高发地点。
加上丧生者中不乏自杀者、酗酒者,因此火车司机生涯中撞死过人不是什么稀奇事。
事实上这位老司机的同事们,人均撞死人的数量在20个左右。
这样沉重的话题却从当事人的口中轻描淡写地说出来,甚至还赋上喜剧的色彩。
「有一颗人头卡在了后视镜上」「只要火车一开动,那颗人头就冲着你眨眼睛」
这就是塞尔维亚今年准备申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火车司机日记》。
片头就是老司机伊利亚的一起撞击事故,即便紧急刹车,还是将一辆停靠在铁轨上的小型客车撞飞了。
车内的一支乐队被撞得肢体破碎,头颅横飞。
事故发生后,心理医生依照惯例来安抚出事的司机并对试图对他的心理状态做一个评估,看他是否能够继续胜任这一工作。
但听闻老司机的叙述之后,反倒是两位心理医生听不下去了。
距此事不久后,伊利亚在行车途中又遭遇了得知自己被遗弃而试图自杀的孤儿院少年西玛。
好在这次制动效果很好,西玛没有殒命与车轮之下。
终生未娶,膝下无子的伊利亚决定收养这个可怜人儿,他和丧子的邻居、同样也是火车司机德拉甘以及他的妻子茜达共同承担起了抚养西玛的责任。
西玛渐渐长大,也逐步树立了当一个火车司机的理想。
而自己就是火车司机的伊利亚却是坚辞反对,并且告诉他人但凡有选择就不该当个火车司机。
于是伊利亚为西玛找了一份火车调度员的工作,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却被支使去洗火车头,同住的那家人对他也很不友好。
在现实的挫败中他又无比渴望起火车司机的那种风光来。
这时他养父的同事留巴提出来要教他开火车,他迟疑了一下就跳上了车。
留巴教了一些基本操作后,就心大地跑车厢睡觉去了,而就是这么巧,出现了西玛搞不掂的故障。
在寻找留巴未果后,他拨通了养父的电话,在养父的逐步指导下,他……吓得跳车了。
养父见他偷偷开火车知道没法阻止儿子,于是主动手把手教他开火车。
而火车司机这个职业的艰辛这才渐渐展开。
倒不是开火车操作有多难,而是在西玛学成出师即将独立驾驶火车的庆祝宴会上,每个他的同事都向他提起了自己撞死人的经历,还提到了一些被撞击事故误伤的同事:这位在行车时遇到了自杀者,自杀者的手臂撞破了前窗的玻璃,手指把这位司机插瞎了。
在交谈中他还得知了一些更可怕的消息,就是火车司机会亲手撞死至亲的诡异传言。
像是隔壁的德拉甘大叔就撞死了亲手养大自己的祖母,而自己的养父则撞死了也视如己出的隔壁家德拉甘的孩子。
而且养父的挚爱达妮卡也是死在火车的车轮之下。
这种种吓坏了西玛,他开始畏惧起撞人这件事来,每到隧道口、山旁的转弯处他就减速,常常因此延误。
不止如此,他还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整个人日渐消瘦,养父目睹此景后意识到在儿子的职业生涯中不撞死个人,他就毁了。
本来想花钱雇个自杀者专门死到儿子行驶的路线上的,但人家说了,我反正要死了,死哪不是死,何必大费周章。
最后父亲准备牺牲自己来成全儿子。
父亲横卧在铁轨上,静静地等待死亡,然而儿子驾驶的火车却停在父亲的身后。
原来儿子已经撞死了因为意外车子卡在铁轨上的留巴。
自然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大家看来,这自然是个极其荒谬的故事,而且悲伤的故事内核在包裹着一层喜剧外壳。
但是这种戏谑地调侃死亡并没有让生命的重量减轻,传达出的并不是对生命的轻视,反而是一种沉重和无奈。
而火车司机他们也不是刽子手,他们当然心存歉意,他们同时也是受害者:有的因为撞击事故失去了生命,有的落下了残疾。
德拉甘夫妇失去了爱子,德拉甘还失去了祖母,伊利亚则失去了爱人。
他们长久地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
火车司机这个职业伴随着伤痛,也就是为什么伊利亚说但凡有选择的人都不会当火车司机。
但片中还是强调了火车司机的职业精神,像伊利亚说的那样“你知道我撞死了多少人,但你知道我救了多少人吗”。
除了生命和职业的主题外,养父与养子之间还构成了一个成长的主题,养子在养父的教导下成为了一个合格尽职的火车司机,而养父也在教导和拯救养子的过程中,走出了对曾经爱人的臆想,坦然接受了新的爱情。
当然整个火车死亡的事件和片尾与自杀者的对话也曝露了很多社会问题,自杀的原因和政府对铁路监管以及自杀的不作为之类的。
内涵丰富之余,这种继承了前南斯拉夫电影遗风的喜剧风格也让我感到惊喜。
像是《爱上列车的狗》、《特别治疗》都是这样笑中带泪的片子。
让人惋惜的是,随着业已成为历史的南斯拉夫,原本已经颇有声色的南斯拉夫电影渐告衰落,回想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以及南斯拉夫三部曲等作品时,免不了唏嘘。
而兴极一时的萨格拉布动画学派也已式微。
怎么说呢,希望这些国家都能承继前南斯拉夫那种对艺术的热爱,为世界文艺带来更好的作品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
4星,这片子就是拍的苦中作乐。
人生总会遇到事故,总会有艰难。
如何应对事故,克服艰难,笑对人生。
这片子给出的答案不错,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演绎死亡,虽然惨烈,悲伤,甚至沉闷,但这就是人类的坚强,是老司机钢铁般敬业执着的内心。
该来的总会来,人生就是要破处,要跨过每一个坎儿,所以那就面对疾风吧。
除了讽刺而捎带温馨的“撞死人才安心”设定,其余拍得温吞拖沓。
片名:白左养成日记。“儿子,怎么不开心啊,啥,担心死人开不了火车,没事,我来给你练练手吧。”一丁点小事,在一堆人的命来挽救一个小屁孩的小抑郁,最后得到小确幸的结果,真够白左的。
我也曾想过火车(动车、地铁…)司机撞死人的问题,也曾在其他电影里见过,但把这个残酷的现实问题拍成这样一部荒诞幽默的喜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尤其是结尾的设计,真是让我爆笑不已、拍案叫绝!
喜欢这个质感粗粒的塞尔维亚申奥电影。火车两次刹车停下,就像是命运的轮回,老司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因为他深爱他的孩子,也因为这份爱才不愿他从事这份职业。当你越是恐惧,越是要去面对。火车司机职业生涯中平均要撞死20多人,虽然他们是无罪的,但一生要活在愧疚中,无论如何,人生总要向前看!
3.5我们恐惧的是那些避免不了又即将发生的事
挺残忍的吧,尽管电影像是用个开玩笑的方式讲述了中年男人的困境以及他帮助儿子成长过程中自我解惑,但依旧不能用生死这种沉重的结果来作为成长的代价或者说献祭吧。还有至少当下的中国,火车撞人,司机是有可能获刑的,没那么混蛋。
❶塞爾維亞電影和黑色幽默❷「我們沒有罪 但我們很遺憾」❸老父親躺到鐵軌的那幕星空 ❹南斯拉夫景色美 ❺父子情懷的內核表達真是全球通用
所有的火车司机都碾压过一些自杀的,粗心的,醉汉。
火车司机一辈子平均要撞死20多人,撞死过人才算是开过荤升le老司机。刹车是分内事,撞死人却是必经事。没有罪却一辈子愧疚。东欧款叙述很冷静,不妥的是Sima竟然没有创伤后的重塑,撞死人后乐翻天!PS:以后听到火车急刹车声就会想到老司机们在车头抱住自己坐在地板上以免被飞进来的手戳瞎。
既不幽默也不哲理
呃…故事很平淡…像极了生活在地球平平无奇的我们
超级沙雕的电影。自己开车撞死人所以不让儿子开车,机械唯物主义调调;一直撞死人一直不改进不教育,官僚主义怠政懒政;老撞死人不想办法解决,反而催眠自己说没违法没事的,跟鸵鸟有何区别?人还是要学习下辩证唯物主义,免得快死了一把年纪活在狗身上。
简介很有意思但影片本身是简单平和的披着特殊职业记录皮的男性成长故事,使用了最常见的将女人、性和成长紧密关联的叙事,口味比较老土。配色好看,整体气质很清洁,无论死亡、孤独还是压抑都淡淡的,凑合看
虽然最终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先撞死人才能够跨越内心的恐惧,不过这确实是一个新奇的视角。另外,珍爱生命,远离央六剪辑。
我要任性地给这部片打五星,不仅仅因为过几天要去贝尔格莱德坐火车了,更重要的一点,可能全世界也只有南斯拉夫人,敢于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调侃火车司机撞人了。这欢笑的背后,是心酸。这个民族的命途有多舛,他们的狂野就有多深。
三星半吧
终于有人问一句:跳火车的人有没有考虑司机的感受
除了最后20分钟都是boring boring drama
入行之前多渴望幹這一行,幹了半年精神頹廢人都不正常了,還真是幹一行恨一行
我不李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