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极度不适,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竟然潜藏了如此多的危险。
一些看似美好事物的背后,可能是给孩子设下的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马库斯对自己的恋童癖是有很强烈的负罪感的,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会非常自责,并因此感到极度痛苦,他想从这种病态的欲望中脱离出来,说明他本身不是恶人,可能真的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真正可怕的是另一类人,俗称人渣,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是犯罪。
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进一步反思: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如何保护孩子,不被他人伤害,有哪些教育是我所忽视的?
首先,同情所有的病患,不分恋童癖还是抑郁症,因为这些都是伴随一生的病,能治病的只有不断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且是病患能够安稳一生的唯一选择。
与LGBT甚至是会遭受更多人白眼的跨性者不同,那些是成年人的选择,无论这个成年人选择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爱什么样的人,这都是成年人可以选择的范畴。
而恋童癖导致的性行为则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孩子不健全的社会、生理、心理的认知而进行的一方侵犯另一方的过程,与其说是像禽兽“鲍毓明”那样的相互选择的脱辞,不如说是一种犯罪的掩饰。
其次,犯罪是滋生在最阴暗的角落的,犯罪心理学的基础也是各种社会不公或者是社会无法关注到的诱因,因此像中国这样经常粉饰太平的环境下,可能会出一个又一个的鲍毓明与王振华,这只是台面上的人,因为他们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因为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可是台面下的呢?
青少年为了换取金钱而误导性选择的青少年犯罪呢?
没有通过网络爆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三四五线城市的王振华呢?
就没有了吗?
不可能的。
因此与其藏着掖着,更应当从社会广泛层面让大家了解有这个癖好,有这种病,得这种病的人还不少,要治疗,如何治疗等等一系列的,如果没有公开,谁又能阻止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灯下黑呢?
学会控制自己,才能不被各种欲望奴隶,不被各种欲望奴隶,才能知道何时动何时止,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能区别,如果说因为不会控制自己而放纵,那吃人、杀人是不是也是可以放纵的呢?
也许只是更多的公开审判与治疗让不同的心理问题呈现在阳光之下,而人类最难控制的性欲却永远是不可说道的那一点羞耻吧。
当然,《自控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的,但是却应该是所有人都这会追求和掌握的一个技能,也许00后又要说我在说教了,但是并不是刻意的说教,真心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力,可能后浪也终究只是快速消逝于洋充中的漩涡。
最后的最后,电影拍的很克制,聚集到小孩子身上的光总是让人感觉到那么的邪恶和孤独,真的很赞!
只是这个颜色又是啥颜色?
求专业人士指点。
有的人表面完好,内心早已满目疮痍。
一如恋童癖群体极少被社会所关注,拿到大众视野中讨论,恋童题材电影亦是罕见。
关于恋童癖,正常人对于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就是:恶心、肮脏、猥琐,大众对恋童倾向的群体几乎是零容忍的态度,人人喊打,但却少有人关注恋童者背后的故事,原因大抵是觉得恶心不屑理解。
电影《头痛欲裂》由萨瓦斯·泽维斯自编自导,高分美剧《sense8》扮演沃夫冈的马克思·雷迈特担任男主。
影片开头,男主马库斯坐在电脑前对着屏幕自慰,解决完生理需求,像普通人一样回归正常生活,但和其它人不同的是,他会特别留意人群中的小男孩,以一种不大对劲的眼神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下班之后,公司里的女同事暗示邀约,却被马库斯冷冷的拒绝了,镜头一转,他回到家后翻出幼龄男童的影像,在沙发上放肆着释放生理需求。
之后,男性朋友的聚会也被他以借口推脱。
到这里,基本明白了,马库斯是患有恋童倾向的人,成年男女性都无法让他感兴趣,只有男童才能激起他的原始欲望。
日常生活里,但凡有小男生对他表现出亲昵的举动,或是路上遇见正太萌娃,都会让马库斯控制不住内心的性冲动,欲望驱使着他迷恋男孩的肉体,甚至于尾随跟踪的疯狂举动。
而每次自慰之后,自己也会陷入内疚和痛苦之中。
直到新邻居的到来,打破了他平静而备受煎熬的灰暗生活。
新来的单亲母亲杰西卡带着年幼的儿子亚瑟搬到马库斯所在的公寓,待人友善的马库斯结识了杰西卡和亚瑟,很快便和他们熟络起来。
之后有一个镜头值得寻味,马库斯在卧室里来来回回地试衣,练习向亚瑟打招呼,不经让人联想到,这不就和当年自己追喜欢的女生一样,既兴奋又紧张,或许导演用意也在于此吧。
马库斯对男孩的迷恋不止于搜寻影像和偷偷观察,他会带上相机,在泳池暗中拍摄男童的裸露照片,回家后冲洗保存。
这个举动也为之后的剧情埋下伏笔。
由于单亲母亲杰西卡的毫不知情,给马库斯和亚瑟创造了很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马库斯自然是乐意的,但他也没有作出进一步的举动,像父亲照顾孩子一样对待亚瑟,因此亚瑟也非常喜欢他。
但在相处的过程里,马库斯是一直在压抑自己,遏制内心疯长的欲望。
而此时,杰西卡也渐渐对他的心生爱恋,为了不打破美好的现状,马库斯也逢场作戏,装作与单亲妈妈相好,博得和亚瑟相处的机会。
在此之后,男主和这对母子的相处变得异常微妙,马库斯与杰西卡的欢愉是建立在他对亚瑟的冲动之上的。
一天,他带着亚瑟一起游泳,在休息区给只穿了泳裤的亚瑟拍了一组照片,并告诉他这是他们之间的秘密,天真的亚瑟也答应了。
备受煎熬的马库斯一直想要摆脱对男童的迷恋,一次偶然间找到精神科医生,但医生告诉他,恋童倾向就像异性恋和同性恋,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并且无法治愈,伴随终生,只能通过药物和自身心理进行控制。
听到这,马库斯自是非常绝望,他就像普通男女迷恋TA一样,只不过他的TA只能是男孩。
食色性也,断了性,焉完人乎?
故事来到高潮,一天亚瑟吵着想和马库斯一起洗澡,无奈下马库斯只能满足他的要求,浴室里,亚瑟问马库斯爱不爱他,他回答当然爱,望着亚瑟天真无邪的脸庞一会后,又回答:非常爱。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喜欢是放肆,而爱是克制。
马库斯是真的爱着亚瑟,以至于多少次在亚瑟熟睡且四下无人之时,他都极力地压制住内心魔鬼般的欲望,始终不敢侵犯他的身躯。
然而,来到男主房间里取牛奶的杰西卡无意发现,马库斯柜子藏了大量男童的裸露照片,自己儿子亚瑟的泳池照也刚被洗出来一张张晾着。
得知真相的单亲母亲瞬间崩溃,此时想要前来阻止的马库斯也发现晚了一步,事已至此,杰西卡表示要他永远消失,马库斯愧疚难当,告诉她内心的痛苦挣扎,一时之下就跑到厨房拿刀割腕。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想了结自己的生命,之前在他见完医生倍感绝望,也曾站在桥上,望着来来往往疾驰的车辆,想一了百了。
被抢救过来的马库斯躺在医院病床上,知道真相后的姐姐过来探望,一开口就表示要和他断绝来往,马库斯只是听着,一言不发,直到姐姐问他有没有伤害过自己的外甥,他才回答没有。
出院之后,他试着极度克制自己,不再偷偷观察男孩,烧掉所有照片,永久删除电脑存档。
直到一天,在街上重新遇见亚瑟,天真无邪且毫不知情的亚瑟跑上去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并想马库斯能再陪他一起玩耍。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无法控制内心的冲动和欲望的,不管是用药还是强自制力。
最后,他终于选择干净地、体面地从这个世界解脱出来。
影片中,多次出现狼的镜头,这头狼其实是一个意象,象征着孤独的马库斯。
狼是群居动物,它却被囚禁在笼中的树林里,它生性残暴,却像萌犬舔舐着男主的手指。
这也折射出马库斯一直压抑内心的欲望,掩饰自己的真实面貌,但内心是极其孤独的,与外界格格不入,像一只离群的孤狼,在人前扮乖。
后来,狼吃肉和嘶吼的镜头,也印证了马库斯内心幽暗的一面——恋童癖,狼本性的暴露和他被周围人知道真面目形成呼应。
影片最后,马库斯坐在旷野中,望着从牢笼逃出的孤狼仰天长啸,竟也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自己也需要解脱出来,而唯一的方式,就是离开这个世界......
恋童倾向群体,直到现在都为人所不耻。
可是,他们一直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与LGBT群体类似,性取向于第二次性发育即青春期逐渐萌生,但恋童人群无法对其他成年男女产生性冲动,只对幼童感兴趣,究其原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影响,和LGBT不同的是,恋童人群的对象很可能成为受害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恋童癖加害者必须受到谴责和罪罚,但是,是否也有像马库斯一样的群体存在,一直小心翼翼地在内心的痛苦里挣扎,人口爆炸的今天,相信恋童倾向群体不在少数,只是他们不能像LGBT群体一样,示威平权,在公众场合展现真实的自己,所以一直不为人所关注,有的只是一系列丑闻的曝光。
是否能真正重视起来对恋童群体的治疗和科研,而不再是靠吃无用药物和所谓的自制力保守治疗,因为人本身就无法完全掌控欲望,或许这就如异性恋者被要求不能亲近异性一般,不然就会走向极端,像马库斯一样选择死亡,或者和人渣一样,将魔爪伸向儿童。
愿更多的人能重视恋童癖问题,保护好自己身边的孩子,关注恋童倾向的防治。
亚当与夏娃被造就为善的人。
然而他们有缺陷,因为是造物。
这种缺陷使得他们的自由意志有了不顺服神的倾向,亦即骄傲。
在骄傲的驱使下,他们受到堕落天使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
从此上帝把人交给他们自己,让他们的肉身不顺服他们的灵魂,不顺服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的肉身可朽,以此作为对人类不顺服的惩罚。
肉身的欲望尤指情欲。
情欲对整个身体取得胜利,成为灵魂与意志的主人,而不是人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仆人。
在人类犯罪以先,人的灵魂是肉身的主人。
此时赤身裸体,做爱本身都没有什么羞耻。
犯罪以后,这些都变成了羞耻。
人开始遮掩自己的性器官,做爱开始在隐秘中进行。
“当情欲产生时,灵魂既不能有效地命令自己完全摆脱情欲,又不能彻底统治身体,使这可耻的器官由意志来推动。
“ (奥古斯汀)”灵魂由于身体的抗拒而感到羞耻,身体是一种低于灵魂的本性,身体应当服从灵魂。
“(奥古斯汀)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等性取向,由于一般在成年人之间开展,其本身也不造成任何身体与心理伤害,所以是被社会和法律所广泛接纳的。
恋童癖,则由于恋童者大多有心理疾病,被认为是一种性偏离。
由于情欲的对象是儿童,不具备性许可的能力,所以恋童者一旦采取行动就是犯罪。
因此恋童者肉身与灵魂的矛盾更加激烈,对意志的要求更高。
恋童不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而是一种受罚式的被选。
普通人在情欲的驱使下性交,需要满足的合法条件非常简单,恋童者则被完全禁止将这种欲望付诸行动。
他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来自肉身的情欲煎熬,可想而之是多么惨烈。
但这并不意味着,恋童者可以无限顺从自己肉身的情欲,放弃灵魂对其的拒斥与抵抗,进而为自己行动所造成的伤害辩护。
片中男主角有可贵的德行与自制,能够克制自己不去行动,值得称赞。
社会大众更多的时候会将恋童者等同于性罪犯,而不会以一种客观或者换位的方式去看待。
恋童者的存在,是在提醒人类肉身不顺服这种惩罚设定的普遍性。
因此恋童者更应该拥有一种忏悔的姿态,因为被选而承受这种悲惨的命运,并不无辜,而是因为有罪。
不同的是,这种惩罚相对而言更严厉了一些。
但神的惩罚愈严厉,他的爱也更深。
恋童者站在地狱与天堂的边缘,顺服于肉身,他堕入地狱;顺服于神,他踏入上帝之城。
我知道许多人和我一样,带着不适看完全片,对随时可能逾越的道德边界保持极度警惕。
这部电影可谓是真正走在道德的边界,时刻可能坠入无底的峡谷。
观影的时候我一直克制自己陷入恼怒而做出批判,而是尝试思考几个问题:我们要如何看待恋童癖?
我们能够和他们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和解”吗?
在试图对这些问题给出我的看法之前我需要先区分两个概念:恋童癖和性侵儿童。
在我看来,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个人特质,不论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不被个人意志所决定,用康德的话说,是仅存于本体界的先验感受,是人心智的幻想,客观上不存在。
而后者则是不可辩驳的罪恶,不可接受且必须约束。
前者是模棱两可的道德问题,而后者则是不可触碰的法律问题。
界定好这两个概念后,我想我们才能更好的讨论以上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看待恋童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尝试用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进行套用。
第一种认可其存在并承认其爱的权利,并报以尊重的态度;第二种是将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抹杀;第三种则是认为他们有病,需要被治疗,以回归“正常”。
第一种态度看似可行,只要他不逾越性侵的法律界限,但其实有着巨大的问题。
例如,即使他不进行性侵,那其余爱的行为是可接受的吗?
拍照用以自慰是可接受的吗?
如果不行,那无性导向的爱又是可接受的吗?
这个群体催生的背后巨大的产业链的隐患又要如何解决?
可以看到,这个态度的背后有着大量的道德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第二种极不人道,不予讨论。
第三种态度,是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但我们都清楚,我们对这一群体的了解少之又少,何谈治疗。
因此,要以此态度对待这个群体,首先需要对他们心理和生理上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谈治疗。
当然,这一过程将会漫长且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人道主义立场上最佳解决办法。
(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同性恋不可与此相提并论,同性恋是完全可以世俗接受方式存在的,并且至今为止也已在多个地区实现,其所需的只是改变观念,不涉及法律底线等问题,因此不存在同性恋需要矫正治疗)第二个问题:我们能够和他们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和解”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和解”不是认可他们可以与儿童产生性行为,而是在其不逾越法律界限和道德边界的情况下,接受其个体存在于社会。
像电影里心理咨询所建议的:剥夺他们爱与性的权利,以此认可他们的存在,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干涉与打压。
我认为这种和解是可以达成的,但这后面涉及到许多预防性的问题,例如,要如何保证他们不会与儿童产生性行为?
如何保证性驱动背后的产业不会暗地滋生?
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但我认为,或许是除了将其赶尽杀绝外最好的出路。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以同情的视角讲述恋童癖故事的电影,或许它的出现,能为这个生活在漆黑之中的群体打开一扇大门,让我们能走进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该庆幸不是半夜看完,这种电影后劲太大,晚上气氛太沉,看完容易一晚上都走不出来。
我有多久,没看过这种冬天凌冽苍白,冷调的北欧电影,还是我最爱的德国,和马克思雷迈特。
这个演员,真的是宝藏。
我感恩我能发现这部电影,瞬间把我拉回大学时候,痴迷疯狂看电影的那种感觉了。
整部电影看的我心一直在抖,安静的叙事风格,平淡直白的讲了一个无人问津,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性少数群体。
这个电影主题真的太刁钻了,刁钻到这么让我现在打字都在手抖的电影我无法在朋友圈分享。
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的恋童癖,在跟自己无边无尽的欲望做抗争。
因为恋童癖是一种性取向,跟同性恋异性恋一样。
无法选择,无法改变。
无法解决任何生理需求,不能做爱,因为这就是犯罪。
心理需求的爱也无法得到任何回应,因为这也是犯罪。
生活单调,独自一人,无人理解。
更无法找人倾诉,社会也没有给这种性少数群体一个帮助。
整个观影过程都坐立难安,感觉有人掐着我的脖子。
生怕他迈出那一步,提心吊胆的看着他打量那些经过他身边的男孩。
在他遇到自己爱的男孩时,又充满悲痛的怜悯他,思考在几乎没有配乐,安静的叙事中被无限放大的情感和欲望。
真的太让人焦虑和痛苦,我觉得我的心被堵上了。
这种人生没有前进的路,也没有后退的路。
只有死,才能让自己解脱。
太压抑了,看完以后感觉呼吸带着心脏在疼。
绝望的现实,无能为力的现实。
“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他最终没有伤害任何人,所以他只能伤害自己。
这片片名叫《头痛欲裂》,挺合适,片子里的男主很头疼,看完片子,作为观众也挺头疼。
看片之前,我对这个电影并没有特别多的了解,只知道是年轻导演的处女作,男主马克思是德国蛮有名气的明星演员,而它聚焦的题材,是恋童癖。
我从不认为我是个道德感很高的人,但看到“恋童癖”这三个字,我内心还是本能地生出了一阵厌恶。
如果不是有朋友推荐,我可能压根不会去看这个片子。
带着批判一番的态度,我把影片看完了。
但看完之后,我并没有批判的想法,反而进行了许多反思。
99分钟,时间不长,但我全程都有煎熬之感。
煎熬,不是因为拍得烂,也不是因为拍得闷,而是因为这个故事讲的话题确实太沉重了,或者说太压抑了,大有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之感。
影片一上来就告诉观众,男主是个恋童癖。
年轻有为,长得还挺帅,但是朋友邀请他出去玩,他从来都不会应约。
不应约干什么呢?
看儿童照片自慰。
挺变态的是不是?
我们觉得变态,男主自己也觉得变态。
每次自慰完之后,他进入的都不是贤者时间,而是罪人时间,他对自己的恋童癖有很强烈的负罪感,并因此感到极度痛苦。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男主虽然是恋童癖,但他从未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对任何一个孩子做出猥亵的行为。
影片交代完男主是恋童癖这一信息后,就来到了主线剧情。
一个单身母亲和她八岁的儿子搬到了男主的隔壁。
对于恋童癖男主来说,这个八岁的小男孩,让他心动。
听起来还是挺变态的对不对?
男主也觉得自己很变态。
所以,他虽然有强烈的欲望想要接近小男孩,但他始终都在克制自己。
他从未做出任何越轨的行为,他没有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恶魔。
但是,他承受着内心欲望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他的性癖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释放自己的欲望,同时,他的性癖也让他内心的道德法庭随时都在审判着自己。
怎么办?
无解。
他去看心理医生,对方告诉他:“你这不是可以治愈的疾病。
”
对于男主来说,恋童癖这个性癖好就像绝症一样,会一直纠缠着他,让他痛苦,让他窒息,让他随时随地都有溺水的感觉。
而他能做到的,只是保住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底线,不被欲望吞噬,变成魔鬼。
《头痛欲裂》这个片子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但它提出了问题,或者说,它给了观众一个新的视角。
他让我们看到,恋童癖其实也是一种病,是人会因为各方面原因而罹患的病,得了这个病,有可能会变成禽兽去犯下恶行,但也可能像男主那样,自己承受痛苦的煎熬,而不是去犯罪。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想到了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第二部》中的一段讨论。
甘斯布饰演的女主在影片中表示,没有犯下恶行的恋童癖是值得赞赏的。
当时看到这里时,我其实是挺震惊的。
但她所说的道理,确实让我有所体悟。
她说,生来就有不被认可的性向肯定无比痛苦,有恋童癖的人以此为耻,羞愧地度过一生,一生未曾纵欲,这难道不值得赞赏吗?
值不值得赞赏,我不想深究,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讨论去思考的。
《头痛欲裂》对恋童癖所做出的思考,其实让我想到中国一句老话: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
人这一生会产生的坏念头太多了,只有不作恶,能守好自己的底线,那些“坏念头”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谓“论迹不论心”,其实就是一种讨论。
讨论本身,非常重要。
对于恋童癖这件事情,大多人的态度其实是没得讨论的。
提起这三个字,都觉得脏,遇到这样的人,恨不得生吞活剥,这就没有了讨论的余地。
我从来都认为“存在即合理”是屁话,但我坚信的是,存在即可讨论。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连讨论的余地都没有了,那它一定会失去解决的可能性。
就拿恋童癖来说,大多数的恋童癖是没有作恶的,对于这些没有作恶的人,我们是否也应该一棍子打死呢?
医学越来越昌明,社会越来越先进,我相信在未来,恋童癖这样的问题是有希望得到改善的。
说到“讨论余地”,倒可以再多说几句。
很多人对恋童癖这件事没有讨论余地,这我非常理解,但对于很多比这个话题禁忌度要小得多的事情,很多人同样不愿意给讨论余地。
就拿影视作品来说,很多人会因为作品中涉及的一些三观问题将作品本身一棍子打死,这就是一种“不给讨论余地”的行为。
肉眼可见的是,这些年里,三观党越来越多了。
一句三观不正,往往伴随的是口诛笔伐,谁三观不正,谁就是臭狗屎,哪部电影电视剧三观不正,它就是大烂片。
事实是,三观这个事情很难用正与不正来判断,你觉得我的三观正,可能只是因为我在某些事情上想的和你一样,等到我说另一件事的时候,你可能瞬间就觉得我三观不正了。
前段时间作家金宇澄接受许知远的采访,也说自己非常讨厌“渣男”这样的说法,给人贴标签很幼稚,因为人是非常复杂的。
这点我特别同意。
我非常喜欢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越战时期,男主是美军新闻官,他到前线去,遇到一个军官,军官看到他之后,觉得特别奇怪。
男主的胳膊上有和平徽章,但头盔上却写着“Born to kill”,天生杀人狂。
对此,男主的解释是: 这是人性的双重性。
人性的双重性,是哲学家荣格著名的理论,这里我不细说了,我只想点明一点,人性极为复杂,从来都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的,道德的边界也从来都不是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划分清楚的。
与其批判他人,不如审视自己。
更何况,一部作品中可以展现的,当然不只是真善美,哪怕是最丑陋最变态的事物,艺术作品也是可以去展现的,也是应该去展现的,因为,创作者的态度,从来都不是只有歌颂。
如果用现在三观党的理论来看,很多早已成为经典的作品是要被骂的一文不值的。
《廊桥遗梦》、《花样年华》、《最爱》、《赛末点》、《布拉格之恋》等等等等,都拍的是出轨,但它们也都是毋庸置疑的好作品。
很简单的道理,人家导演拍出轨,并不是要教唆观众出轨。
《水浒传》过去常被说成是“诲淫诲盗”,但我相信施耐庵并没有鼓励大家都去做潘金莲,并没有鼓励自己的读者去学黑旋风逢人便砍。
《金瓶梅》的文学地位极高,是因为它写出了明朝社会的风貌,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图景,你看《金瓶梅》,要是非得学西门庆撬别人老婆,模仿他在葡萄架下的行为艺术,那是你的问题,不是《金瓶梅》的问题。
《三言二拍》那几部书,哪个里面没几个“三观不正”的故事?
但现在谁敢说它们不是好书呢?
很多文艺作品,都是有亮光也有肮脏。
你只看得见肮脏,那只能说明你自己本来就脏。
我最近听说,我们的影视作品,以后不让拍妓女了,也不知是真是假。
然而,拍妓女拍出来的伟大作品太多了,费里尼有《卡比利亚之夜》,老马丁有《出租车司机》,布努埃尔拍过《白日美人》,我们的华语片里,《霸王别姬》里也有重要的妓女角色。
我猜测,如果不让拍妓女,大概是怕影视作品里的妓女把人教坏了。
可文艺作品不是教科书,并没有教化的责任,如果我们看到什么就一定会学什么,那看《西游记》怎么没学会七十二变呢?
你可能会这样给我解释: 成年人倒是无所谓,就怕把孩子教坏了,小孩子可没有分辨能力。
说到点子上了。
怕小孩子被教坏,那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不应该是给电影分级吗?
得,我到此打住。
扯远了,就容易扯到不能说的事情。
标题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总体性评价。
一直以来,我看待恋童癖,都是很负面的,无法理解这类人的癖好是一方面,觉得这类人都是坏人是另一方面。
这部电影算是矫正了我对这类群体的看法。
电影中的心理医生认为“恋童癖作为一种性取向,和homosexual、heterosexual一样,不是一种疾病,更无法被治愈。
”我倒觉得这句话说错了,虽然是一种性取向,但却无法像其他性取向的那些人一样,自由地爱自己想爱的人,尽情地和自己爱的那个人做想做的事,因为一旦他们这样做了,不仅会遭到社会的抵制,更有可能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以他们只能压抑,就像剧中的主人公一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性属于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需求。
除了无性恋者,估计大部分人们很难想象,甚至是接受,一辈子过着禁欲的生活。
对于这类群体而言,他们不得不去过着这样的生活,即便是masturbate,在他们、世人眼里,都是罪恶的。
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同情,同情这类群体的命运。
homosexual合法化的法案有朝一日会在全世界通过,但是永远不会有一条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可以和成年人在一起,或者sex。
这类群体该何去何从?
我也不知道……可能大多数不愿意伤害别人的人,最后的结局都会和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最后的结局一样吧。
人们呼吁重视、保护这类群体,但具体该怎么做呢?
他们可以和未成年人sex?
还是可以和未成年人谈一场柏拉图的恋爱?
社会的舆论到时候又会如何呢?
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关于恋童癖的电影,但从没想到竟然能让自己在看完后第二天任然想写一篇白话文来慢慢让自己释怀。
一直以来我所能了解到的恋童癖“事件”都是通过各种媒体或报道,自然既然报道了出来那无非就是引起社会人士对犯罪者的辱骂和唾弃,自己看到了也会心里暗骂一声“社会怎么会有这样的败类”之类的话,于是整个事件到这也就戛然而止。
但在这部电影后,我再回想起这些事件,似乎我看到了埋在海平面下的冰山,而露出来的犯罪者不过只是一角。
电影中的主角马库斯为人友善,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上更是首屈一指,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将主角指向为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设,但唯独一点不是,他是一个拥有恋童癖倾向的人,他就是埋在海平面下的冰山的一部分。
好在他还没有成为露出来的一角,只是通过拍摄小男孩的裸露照片来慰藉自己。
或许我不理解但是我大概能想到有恋童癖倾向的人会控制不住自己吧,不然马库斯也不会跟踪在公交车上遇到的一个男孩,并且要不是男孩的朋友突然出现或许马库斯就克制不住自己了。
在电影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马库斯就快浮上来,只是他运气很好,每次都有另外的人在场,像极了另一个理智的自己总在危急时刻能及时敲响不要继续的警钟。
马库斯于亚瑟在隔壁新搬来一对母子后,不知对马库斯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一方面他尝试穿最好看的衣服和多次练习见面时的打招呼,一方面又需要他克制对亚瑟的爱意。
当亚瑟在他怀里睡着时,马库斯那只隔空触摸的手看得我心酸;浴缸中亚瑟那句“我也爱你,从这里,到天花板”是最温暖的回应,在那一刻我真的就觉得他们或许是真心相爱的吧;在公园中马库斯和亚瑟最后一次见面道别时,没有哪个称谓能比“小王子”更能表现他心中的爱意与不舍。
马库斯于医生电影中医生的出场时间并不长,马库斯向体检医生说出自己的恋童癖倾向,希望得到医生帮助,但却得到医生一句离开我的办公室。
在极短的时间内却给出了多么简短的回答,简直像极了曾经听到恋童癖“事件”之后你我的反应马库斯于杰西卡杰西卡在电影中除了扮演亚瑟的母亲这一角色外还多了一个小身份那就是自以为是马库斯的爱人,其实从电影中两场床戏不难看出马库斯对女人根本没有兴趣,第一场马库斯几乎零动作,第二场甚至需要看到亚瑟照片才能被“诱惑”。
在发现马库斯是恋童癖时,杰西卡很直接的用言语表明态度“我不想再见到你了”。
你看,那些口口声声说爱你的人其实爱的并不是全部的你马库斯于姐姐马库斯的姐姐在通过杰西卡所告知情况后来到医院“探望”自杀未遂的马库斯,实则是告知马库斯别和他们家人再联系了。
连自己最亲的父母和姐姐最后都抛弃了马库斯。
马库斯于心理医师或许除了亚瑟外,只有心理医师是理解并且愿意帮助马库斯的人。
因为只有心理医师才真正的了解人有恋童癖的倾向不是人的错。
马库斯于狼导演将马库斯恋童癖的倾向用一匹狼来做比喻,起初狼在笼子里安分守己并不具有威胁性,但随着马库斯和亚瑟的接触变多就像那头吃过肉的狼一样,会逐渐露出凶恶的面目,直到一发不可收拾时,狼会出笼。
你对他做了什么?
电影中有两个人问了马库斯这样的问题,马库斯的回答是没有。
而在屏幕外的我也真的很想问你对马库斯做了什么?
马库斯没有罪,我们能对“马库斯”做什么?
电影的最后,从不穿亮色的马库斯穿上了白色衬衫,阳光撒进从不见光的房间,而在床头柜的药则代表了那匹狼最后的结局。
其实最大的问题不在于 这个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我们选择排斥厌恶远离他们的理由 不是他们是否真的有在身体精神上伤害过谁 有些人会说 即使我们愿意理解他们 也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实际上可以解决你也不愿意理解他们 他们在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与其他人不同并且是少数人 人们本能讨厌排斥与他们不同的人 其程度与不同的程度成正比 我们只是习惯用漂亮的理由包装他 实际上我感觉这和恋物癖有很多相似之处 问题在于它更具危险性 很少有人会思考为什么它会具有危险性 连续几年没有性生活的女人也不会选择强奸一个人 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内心的道德感 他们会自我暗示这是不对 进行自我压制 欲望本来就是越压制越强大 还有就是这种私密罪恶也会激发欲望 我感觉很重要的是想办法让他们可以正当的发泄欲望 并且让他们深刻理解这是正常 去努力构建一些稳定关系 有人可以去倾诉聊天最好是同类人或者医生 尽量避免与小孩接触 把它转换为一种恋物癖 完全解决需要整个社会对偏见的消除 当然无论怎样 就不要奢望和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了 还好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很多人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完成这些依然度过了充实幸福的一生
不真实
当我们讨论这个难以被接受的倾向时,不该一味的责怪,但也不能全然的信任,就像整个观影过程我不能完全信赖男主但同时觉得他可怜。所以,到底该怎么办呢,真的很绝望,也许只能离开这个世界。
活到现在,我已经很少说我不理解的或比我自己的身份定位(性少数群体)更特殊的群体是变态、恶心,在不对社会造成实质性伤害的前提下,尽量想办法解决衍生出的问题吧
满怀疑问地去知乎上找答案,发现有些话题提都不可以提。
以前觉得恋童癖十恶不赦,倒真的没想过恋童癖也是一种性取向,甚至是天生的无法被改变的。而我们能见已见的那种恋童癖新闻也都是已经出了事的,踩了雷犯了罪的。像片中男主这样一直隐忍着的视角还是第一次见。但是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尽管现在社会的宽容度已经高了许多,唯有恋童癖无论如何都不会被社会所接纳允许,没有灰色地带、非黑即白。男主这类人的痛苦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吧。
痛苦只能暂时终止,注定永远饥渴永远无法满足。结局狼出了笼子,自杀或者释放天性,只有两个选择。恋童到底是迷恋儿童身体还是也会爱上儿童?大人的精神能和儿童同步?所谓有人性的恋童癖者,能分清是性欲还是爱情么?老哥确实演出了压抑感,但总感觉还差点味道,到底不是真恋童。儿童身体细节捕捉很到位,略感不适。恋童绝对是错误是犯罪,但压抑欲望不去伤害小孩的人,也希望有人可以帮帮他们。
设于阴雨深秋的地理背景,克制的冷调和布局上灰蓝色大面积使用都没有让我保持平和地看完,每一次目光的试探,重复场所中的静立、沉思,和孩子的肌肤相处,都掐着我的咽喉,不敢猜测满怀着不适,可到了后半段就充盈着煎熬的悲悯,被倾向带来的罪责感和为肉欲所啃噬分崩离析的理智,Marx细腻地处理着每一份绝望和徘徊,把一个有礼自律自立的精英背后的泥泞展露出来,像裂开了口子的鱼肚涌出血污也在同时走向矛盾进一步迈向死亡。在摄影和台词语言各方面都是非常客观直言的,没有为罪犯开脱也在平和的苦痛中讲述了这种性癖好者几近一生的阴霾。本是私密话题却让他遭受家人背离,社会苛责和自我的不解,仅仅是倾向不伤害他人的恋童癖好也是罪责么?这部分人群就应被剥夺爱与性的权利么?因为地位的悬殊和对象的特殊性,坚决避免伤害是第一位的但总有苦衷
很大膽也很獨特的視角講述戀童癖患者的心理狀態,我以為我會用更旁觀者的視角、抽離自身意識的心態來看這部電影,沒想到看得我如此心酸甚至接近心碎,比起憐憫或是同情,我想我更希望自己能以感同身受來看這樣的病症。
《女性瘾者》里有句台词:“应该给所有未实施过性侵犯的恋童癖颁奖。”记得以前看到过一篇恋童癖互助小组的记录,评论里有很多人认为恋童癖就是该死,哪怕其中有部分人为自己这种冲动感到羞耻,也从未伤害过孩子,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欲望。恋童究竟是一种性倾向还是一种疾病?有答案就够了吗?有些问题在这个时代仍是无解的。
和《自由意志》《羞耻》一脉相承,对于共情能力高的人来说,这部片子很煎熬,因为你能体会完全压抑欲望的痛苦。
看完后,不禁想问,对于这样自省隐忍的这类的人,社会有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跟余地吗?他们错了吗?可是他们能怎么才能得到帮助呢?
这个题材不该被拍得如此简单普通。况且本片的男主似乎还有性瘾,这也太极端了。比起“头痛欲裂”,我更想看折磨一生而无法治愈的隐痛。“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淦,看完简直动摇三观,感觉男主没有错,可是又的确不对,烦死了烦死了_(:з」∠)_
恋童倾向不是犯人 是病人影片没有让你姑息或者同情恋童癖实施者只是提到了另一种现实而已帮助远好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俯视众生男主自杀是必然的我觉得那个狼就像他的本我他一直努力的压抑它试图驯服他但在亚瑟像亦父亦友一样喜欢上了他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力感姐姐不仅不帮扶还选择了决裂那匹狼真的关也关不住了我说实话有点质疑那位心理医生认知行为疗法加药物确实是基石远离刺激源 寻找行为监督者都很经典但强行灌输你改变不了自己会伴随终身的思想真的会把他往死里逼高道德的人利他性自杀会更多他一直都是有自杀自虐倾向的可能很困难但帮助他得到家人的帮扶会更好一点吧割裂了最后的纽带自杀可能真的是唯一的出路
他老了,抑制错误的爱欲好难啊。
我喜欢这个题材,但拍得太表面了。非常人的爱欲或癖好也许我们无法选择,但当它伤害到别人的时候我们必须控制,即使很难。
很少有这样直面这类群体的电影,很多细节对我陈旧的观念冲击感是很强的。最后在无法调和中选择自我了结,真是人性的伟大。
很有争议的话题,当男主的手划过小男孩的后背我就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第一次有电影算是正面描写这一群体。人的倾向确实不是病,但不是所有的倾向都是对的。可是如果片子的小男孩儿恰巧也对男主有想法,那又该怎么办?所以是非对错真的很难讲。不过,如果一个恋童癖因无法抑制自己私欲而伤害小孩子的时候,我想无论他多么可怜,多么难过,也没人去探究他的心路历程了。这真是矛盾至极。许多事看来真的不是理解就能宽恕。
看到马库斯那句“我的王子”时鼻子一酸
意义大于一切!如果有人生来就喜欢同性,那会不会有人生来就喜欢小孩,也有人生来就喜欢近亲…这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一旦被打开,谁都无法预料后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