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4日20:54:57(一)这个小孩为什么不借用电话联系他的母亲呢?
算是一个小漏洞吧!
(二)消防员是一个极具危险性的职业,在和平年代的所有军兵种里面伤亡最多的可能就是消防部队了!
(三)这部电影确实挺感人的, 向那些保卫居民消防安全的消防战士致敬!
消防战士是城市的守护神,他们在火灾和紧急情况中冲向危险,为了拯救生命和保护财产,无惧危险,付出艰苦努力。
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灭火,还包括营救被困人员、提供急救和教育居民关于火灾安全的重要知识。
这些勇敢的战士们每天都冒着巨大的风险,站在火线,为了我们的安全而努力工作。
他们经常需要面对极端条件,忍受高温、烟雾和不可预测的局势,但他们从未停止拯救生命的使命。
在这里,我们要表达深深的谢意,因为消防战士的付出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我们社区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无私奉献。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生命,还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家园安全。
今天,让我们向那些英勇的消防战士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英勇行为,每天都要牢记他们的奉献精神,不仅在消防意外发生时,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保持火灾安全的意识。
最后,让我们共同承诺,不仅在纪念日里向他们致敬,而是在平日里关心火灾安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了我们的家园的安全,为了那些英勇的消防战士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火灾安全的守护者。
本来想给三⭐的,但为了主题思想和牺牲的徐小斌,郑志再多加一颗⭐。
其实我是为了侯勇老师去看的,想到他以前的《冲出亚马逊》觉得这次会是个不错的军旅电影,结果和预想的军旅题材差了一半,或许消防员这个职业在影视上呈现的太少了,所以不忍心给低分,但是编剧非得在本该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时候突然穿插一个感情片段,而且还不是一两个,整个指挥混乱缺少章法,本该紧张起来的时候又跳到了另一个紧张的局面,导致我中途看了几次手表。
台词过于平淡了,某一刻比起正在观看的电影突然有种想看同类型纪录片的冲动。
电影宣传的点在徐小斌身上,但这个片段少之又少,其他片段又显得过于冗长,场景这个东西我相信真正这么大火灾的时候,是来不及反应的,所以消防员战士真得很辛苦。
本来看到黄晓明饰演的队长在抓🐷的那一刻我觉得编剧还有救,会苦中作乐,没想到抓完就完了,根本没有老百姓眼中消防员的日常生活,整个构思还是太局限了,太一本正经了,为了宣传消防题材其实可以更大胆一点。
背景音乐一直在干扰我的思绪,从开头到结尾音乐就没停过,我觉得这一点应该去学习一下音乐喷泉的配乐,在合适的时间可以选择不要音乐,而不是满场都是高亢激昂的音乐,让氛围跟着音乐在走。
全场虽然看的有点心不在焉 但还是看哭了三处。
第一处郑志牺牲的时候扔帽子给父母那一刻,想到父母真得好可怜;第二处徐小斌在水里被障碍物缠住想用手去解救但是被队友突然往上拽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奈;第三处小孩在医院里叫爸爸的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就哭了。
结尾处,杜江饰演的队长面对自己的父亲向自己敬礼的那一刻,感觉电影主题突然得到了升华,老父亲满身的勋章看到自己儿子立功那一刻的欣慰让我对人民解放军充满了崇高的敬畏之心,军人真得很不容易。
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的对于基层工作者描述的电影,这次是第一次虽有不足,但看到主创们的用心程度,想想还是给好评吧。
最后,致敬最可爱的群消防官兵,水火无情但人有情,希望每次出任务的你们能够平安归来。
突然很想吐槽一下这部片:全程出戏,整场尿点!
编剧的水平实在是令人惊奇!
1、刚开始火锅店着火爆炸,小明哥哥抱着个小孩出来,作为一个专业消防人员,第一时间不是想着转移病人远离火场,而是在那里微笑摆pose,实在是令人费解,现场连救护车也没有出现,可能路上堵车也还算逻辑上过得去的话,那么发生了那么大火灾周围的人还围着欢呼鼓掌是几个意思?
真的笑的出来么?
让人放佛是在看星爷的电影?!
2、编剧是否有点科学常识?
油类东西着火,选择的灭火器应该是泡沫或干粉比较合适吧,水根本无法灭得了油类的起火,油会飘在水上面,这是高中化学教我们的知识吧,可是看完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在拿着水灭火,几个意思?
我国的消防员就这水平?
3、哪个国家的工业会设计一个普通的消防阀门要旋转8000转才关上?
天呐,这是什么机关啊?
这是有多无聊的工程师才会设计这么一个不实用的东西啊?
编剧这纯粹是要弄死小明哥的节奏啊。
如果按剧中约两秒钟转一圈的话,8000转至少得转4小时27分,小明哥哥比较倒霉摊上这样的编剧要转3个,那至少就要转13个小时以上,欧买噶,编剧的时间轴是否明确啊?
4、郑志为了救大家被火烧死了,这一帮经过专业训练的消防员第一时间不去想办法救人先而是在那里上演苦情戏哭啊喊啊,天呐,简直是在弱智化中国消防啊,另外,给郑志扔个帽子是几个意思?
死得全面一点还是想达到重庆保时捷女司机那样帽子扇飞几米远的效果?
5、杨紫婚纱照都没拍完就跑过来救火这个剧情也太生硬了,这种没有人性化的形象看起来着实让人有点反感6、谁能告诉我画面出现的3辆运20出现一下就消失了是想说明什么?
打酱油?
7、油在海面上着火了,还用水枪来灭火是几个意思?
能灭得了吗?
难道海水不是水?
中国表现消防员职业生涯的电影并不多,而且大多叙事模式化、人物脸谱化。
如2013年的《逃出生天》,港星古天乐和刘青云饰演大陆消防员,片中两人还是亲兄弟,先不说这两张脸一胖一瘦像不像的问题,就他们一出场便是高大伟光正的英雄形象,随着情节发展,回忆闪现的人物前史也缺乏清晰成长线和行为动机的交代,整一个让人出戏。
2019年的《烈火英雄》是一部向欧美同类型电影对标的作品,有《云梯49》等经典消防片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学习了灾难片的叙事套路。
从成片来看,有许多好的地方,不能否定它的努力。
该片根据鲍尔吉·原野的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为原型,讲述了消防官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生命捍卫人民生命财产的故事,塑造了一批不畏死亡、执着信念的消防硬汉群像。
编剧在塑造消防官兵时并没有一味拔高,而是铺垫了非常多的前史,在人物成长线上花功夫——比如黄晓明饰演的江立伟,因意外而降职,经历创伤、消沉、迷惘,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最终完成拯救者的使命。
他为了角色需要,毁容出镜,奉献了职业生涯中的高光表现。
杜江饰演的队长,通过打赢这场硬仗向父亲证明了自己,也完成了成为一个男人的洗礼。
欧豪与杨紫这条线是调味品,从之前的“打是亲,骂是爱”转场到牺牲时的壮烈。
江立伟妻子与女儿一条线,则勾勒出城市在面临大灾难时的各种紧急情况和应对举措。
突发灾难是对城市管理的一次终极考验。
——围绕大事件的几条作业线都很清晰,各有作业任务和目标,随着时间线的推移一步步通关升级。
但是有些台词暗示性太强,不生活化,就显得假,让人出戏。
监制刘伟强擅长大场面的调度,片中的特效应该说完成度相当高,为衬托烈火英雄加了不少分。
但是在火场的细节设计方面,消防员不戴面罩,这就有点不可信了。
不能说这部片子不认真,只是在消防层面还可以更较真一点。
这一类型片子也一定会有不少牺牲和离别场景,就看安排的这些点能不能踩准节奏。
在这一方面,风评两极分化。
不过有一说一,消防员是神圣的,选择了消防员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一往无前。
影片也有不少诗意化的幻想段落,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但某些演讲桥段仍然说教意味太浓,可删。
这是中国此类型电影通病。
不过要说片中最令我难忘的一帧画面,则是黄晓明与杜江站在窗前,啃着鸡腿这一幕。
这说明此类影片的取胜之道或不在壮烈的勇敢,而在于温情的小细节。
八月三日更新:不相信这篇影评内容的人可以看一下央视微博昨天晚上发布的一则视频。
链接抛给你们https://m.weibo.cn/2656274875/4400917950033130原答案《烈火英雄》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我刚好看过相关的书和报道,因此,当知道《烈火英雄》有提前放映的时候,我立刻参加了一个观影团,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我看到了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讨论。
有人很喜欢这部电影,说因为这部电影而理解了消防员这群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的英雄。
但也有人质疑这部电影太煽情太夸张,然后就很多问题提出了疑问。
在这里,作为一个比较了解整个事件的人,我想说:如果你觉得《烈火英雄》太煽情太夸张,那你肯定不会相信原型事件里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事。
而我,有必要告诉你,《烈火英雄》其实刻意缩小了那场灾难的规模,刻意在情绪上保持了克制。
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展示电影和真人真事的比较。
你会发现,比起真正的消防员,比起真正事件的惨烈,电影真的已经是非常克制了。
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原型——那些消防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因此,在涉及到人名、地名、具体日期……等信息时,我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敬请谅解。
而在行文过程中,我会引用到一些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种:1.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在此感谢我家猫的出镜……)
2.原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的报道《十五小时生死战》3.原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1日的报道《“X.XX”油管爆炸事件纪实》4.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的报道《“X.XX”爆炸:未升级的灾难》5.CCTV7 《军事纪实》第1056期6.原载于《中国消防》2010年第14期的《扑救“X.XX”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纪实》接下来,我将说一下《烈火英雄》里的几处克制。
克制之一:20颗原子弹毫不夸张早在这部电影放预告片的时候,就有人对杨紫这句台词质疑:有那么夸张吗?
然而,事实是:这句台词不但没有夸张,反而过于克制。
几乎是在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里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后果不堪设想!
”不如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
原型事件里面,如果没有这群消防员,后果有多不堪设想。
电影里最主要的场景,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有多大呢?
它高22米,直径80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
所以,在真实的火灾里,光足球场那么大的油罐就有整整59个,再加上甲苯、二甲苯、氰化物……等高危品的化学罐,其后果将是:
一句“百里不复有人烟”,说明一切。
而这仅仅是开始……
所以,没有当年那批消防员,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几个国家的区域,都将近乎面临灭顶之灾。
当然,可能还是有人觉得不直观,那我就说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当年火灾中所有油罐及化学罐的爆炸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广岛原子弹“小男孩”的爆炸当量大约是1.5万吨TNT,长崎原子弹“小胖子”的爆炸当量是2万吨TNT,美国储量最大的W76核弹,其爆炸当量是10万吨TNT,所以折算一下,真人真事里的破坏力,按“小男孩”算,是133颗原子弹,按“小胖子”算,是100颗原子弹,按W78算,是20颗原子弹……网友之所以觉得“20颗原子弹”夸张,原因第一是“原子弹”这三个字过于恐怖,第二是这场灾难被消防员们化解了,人类对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往往缺乏最直观的理解。
只有事件的当事人,才会对它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比如,书里这样说:
而这恰恰是消防员们的宿命:他们为了我们出生入死,但人们往往会淡化他们的贡献,甚至会遗忘他们……我认为,这对消防员是不公平的。
克制之二:不是用手机录遗言,而是用摄像机录遗言电影里面,杜江扮演的消防队长,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拿出手机,让手下的弟兄们每人给家里留一段话。
这一段,其实是有所改编的。
在当时的火场上,有新闻记者,也有消防部门的摄影团队。
他们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部分现场状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的一些桥段,佐证了这一点:
每人录一句话这件事,发生在其中一队消防员身上:
在书里,这群消防员一句话都没说,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录了的。
后来,当他们当中的几名消防员上节目的时候,有人说出了下面的话:
这段话再次佐证了,电影里每人录一段话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是用手机录。
其实可以理解,如此紧凑的故事,真的没法再去在主角身边放个摄影记者了……克制之三:关阀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黄晓明带着一个手下,穿着隔热服进到火场里去手动关阀门。
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两个人进去?
”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的确与事实不符。
在真实事件里,进到火场里面手动关阀门的,是三个人。
《北京晚报》的报道中这样说: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这样说:
而上一段里提到的现场的摄像机,也记录下了三名消防员走向火场的姿态。
至于为什么只派三个人进去,从编剧的角度来讲,“东山中队”着墨最多也最有戏剧冲突的就是谷嘉诚扮演的周浩,让他跟着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进去,周浩从不理解江立伟,到尊敬江立伟,有明显的人物成长,按真人真事加一个人物进去,戏剧冲突很难展开。
说回到当年的真人真事,首先,隔热服不像战斗服,可以人手一件,其次,也许下面这段话多少能够回答这样的提问:
每个人都知道,进去基本就是死,“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大概就是他们那时的心情吧……其实,提出类似质疑的人,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非常多。
在这里,我要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文章:
我想这位副总队长跟我有同样的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克制之四:每个阀门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上一节中我们说到,黄晓明扮演的角色,进到火场里关阀门。
港口负责人给到他们的答案是:“每个阀门8000转!
”所以,你会看到,黄晓明一直在拼命地转阀门。
事实上,电影为了降低难度,少了一个零。
让我们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
而这仅仅是一个阀门而已。
同样的8万转,他们持续了四次。
所以,他们不是转了8万转,而是32万转。
在《中国消防》的报道里,他们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克制之五:消防员不是死于渔网缠绕,而是死于海浪和油污电影中有一名消防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远程供水,在清理水泵上缠绕着的垃圾的时候,脚被渔网勾住而不幸溺水。
这个桥段也是克制的。
让我们来看看《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怎样描述当年远程供水的消防员的工作。
可见网友的质疑“为什么不带刀下水”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位消防员的确曾经带刀下水,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拿刀,因为他下水的目的是“清”污,而不是“砍”污。
而且,看守水泵的工作相对危险系数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两三名消防员呆在水泵边的原因。
而导致他溺水的原因,《北京晚报》的报道中,一位路过的摄影师本想拍摄消防员在水中战斗的情况,却无意中拍到了他溺水的过程
而他的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住地自责:“油太滑了,我握到了他的手,很滑抓不住,我又搂到他的头,还是往下滑。
”
所以说,在这位消防员处境的处理上,电影采取了艺术化的加工,而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中来。
而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尾。
如果你也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希望看到这一幕,能在心里向这位英雄致敬。
而在这里,也要纠正某些网友的看法,他提出片中的消防员,在专业术语上不够严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话调研不细致,没有人会把那个叫水管,我们一般会说:两盘65,一盘80。
”
看得出这位网友对消防员有了解,比如他提到的65,指的是消防水带,消防员通常也会称之为两分半水带,是用来接水枪的。
而电影中远程供水用的水带是下图这种:
这种叫做“中粗直管”,不是一般的卷曲的消防水带。
而网友之所以会搞错,原因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这东西并不常见,即使是对消防事业颇有了解的人,也会搞不清状况。
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我们对消防员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
克制之六:消防员的“人设”,没那么简单,而是各有千秋一般来讲,电影拍人物,都要做一个“人设”,背景越苦大仇深越能够引来观众的共情。
但看看《烈火英雄》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一个平凡的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天天接儿子放学。
杜江扮演的马卫国,一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向父亲证明自己。
欧豪扮演的徐小斌,一个刚刚拍结婚照的新晋丈夫,最大的心愿是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平凡到近乎琐碎,比起他们来,经历过这场大火的消防员们,“人设”似乎更丰满一点。
比如,刚下手术台就奔赴火场的病人:
比如,没法亲眼见证女儿来到人世的父亲:
比如,在重病的父亲和使命之间难两全的儿子:
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设,但《烈火英雄》偏偏选择了最平凡的那种。
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英雄本来就是最平凡的人,身为平凡英雄,消防员不需要这些煽情的东西。
克制之七:消防员回家之后,不是含泪敬礼,而是痛哭和磕头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执行完任务的消防员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等了自己整整一夜。
二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
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上去比较平淡。
这也是克制的。
在《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我们看到,浴火重生的消防员们,表现得比电影里面激烈得多。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磕头: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到家之后很难一下子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而更多的消防员选择了沉默:
这些反应,在电影开始,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战友牺牲的黄晓明遇到过,领导告诉他,这是PTSD,学名“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病,在很多高危职业人群中患病率比较高。
按道理说,这些桥段最应该拍进电影,这种非常强烈地煽情的镜头,随便拍一条出来就能够赚够眼泪,但《烈火英雄》并没有这么做。
与之相反的是,《烈火英雄》选择了让消防员回归家庭,回归平凡。
这也正是电影想传达的:用电影抵抗遗忘,告诉世人消防员是谁,做了什么;用电影告慰英雄,告诉消防员们,世人终将理解你们,体会你们平凡中的伟大!
曾听说演员和主创们曾很认真的体验消防生活,于是买了票去支持……尼玛!
你们特么的队列都没训练过吧?
我国军人敬礼的标准姿势你们都没学会吧?!
更别说整个消防相关知识的匮乏!
火场!
摘个面罩是会一口浓烟吸进去死人的!!!
消防员救人时配备了两个管子,两个面罩的!
灭火结束是会彻底排查完火场内部的!
漏洞百出到我实在懒得打字了!
好歹你们给点紧张感吧?!
我擦!
都能慢慢悠悠的抒情喊口号?!
水枪两只一组是要有一只负责掩护的!
掩护的那只水枪要打在距离火最近的消防员身上降温的!
好吧,就算你们都是大腕大导演,没时间研究灭火这点事儿。
你们能不能把你们擅长的故事讲讲好?
结构哪?
人设的连续性哪?
人物关系的情感哪?
给句台词就完了?
请尊重一下电影这两个字!
如果你们尊重生命,尊重这些拿生命换来我们安全的消防员的生命,也尊重他们拿生命换来的故事。
请认真点!
二刷了《烈火英雄》,用几个词形容:残酷,震撼,敬畏,大爱。
这部影片的代入感很强,观影的全程让我提心吊胆。
大火焚烧整片荧幕,看着火光冲天的屏幕和迎面而来的窒息感让我犹如置身于火海之中,演员们拼搏付出很多场景都是身处火场里实地拍摄,所以很多细节镜头逼真而震撼。
里面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油罐要爆炸了,江立伟消防员赶紧叫大家撤退,但所有支队的消防员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往前冲。
起初很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后来才发现这就是救火精神,临危不惧,迎火而上,这就是消防员战士。
可能上一秒还温暖幸福的人,下一秒便献身火海。
一切悲喜情仇,于火场之中,都是那么的无情。
也由衷地感叹,生命在灾难面前何其渺小。
这真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和做到的。
只要有一线希望,即便是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
在灾难面前,每一线希望的背后可能都是用血肉之躯换来的。
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这些无名英雄,时刻准备奔赴火场的消防员们,他们用血肉之躯,保卫着人民大众的安危,他们是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向每一位置身于火场之中还义无反顾的人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消防员战士们辛苦了!
以下是转载!
@十三妹熬夜到临晨两点弄的,原因是实在见不得这么好这么真实的电影被故意黑!
如果你觉得《烈火英雄》太煽情太夸张,那你肯定不会相信原型事件里那些活生生的真人真事。
而我,有必要告诉你,《烈火英雄》其实刻意缩小了那场灾难的规模,刻意在情绪上保持了克制。
接下来,我将一一为你展示电影和真人真事的比较。
你会发现,比起真正的消防员,比起真正事件的惨烈,电影真的已经是非常克制了。
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原型——那些消防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因此,在涉及到人名、地名、具体日期……等信息时,我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敬请谅解。
而在行文过程中,我会引用到一些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种:1.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在此感谢我家猫的出镜……)2.原载于《人民日报》2010年7月26日的报道《十五小时生死战》3.原载于《北京日报》2010年8月11日的报道《“X.XX”油管爆炸事件纪实》4.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31期的报道《“X.XX”爆炸:未升级的灾难》5.CCTV7 《军事纪实》第1056期6.原载于《中国消防》2010年第14期的《扑救“X.XX”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纪实》接下来,我将说一下《烈火英雄》里的几处克制。
克制之一:20颗原子弹毫不夸张早在这部电影放预告片的时候,就有人对杨紫这句台词质疑:有那么夸张吗?
然而,事实是:这句台词不但没有夸张,反而过于克制。
几乎是在所有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里面,都会有这样一句话:“后果不堪设想!
”不如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
原型事件里面,如果没有这群消防员,后果有多不堪设想。
电影里最主要的场景,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有多大呢?
它高22米,直径80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
所以,在真实的火灾里,光足球场那么大的油罐就有整整59个,再加上甲苯、二甲苯、氰化物……等高危品的化学罐,其后果将是:
所以,没有当年那批消防员,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几个国家的区域,都将近乎面临灭顶之灾。
当然,可能还是有人觉得不直观,那我就说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当年火灾中所有油罐及化学罐的爆炸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广岛原子弹“小男孩”的爆炸当量大约是1.5万吨TNT,长崎原子弹“小胖子”的爆炸当量是2万吨TNT,美国储量最大的W76核弹,其爆炸当量是10万吨TNT,所以折算一下,真人真事里的破坏力,按“小男孩”算,是133颗原子弹,按“小胖子”算,是100颗原子弹,按W78算,是20颗原子弹……网友之所以觉得“20颗原子弹”夸张,原因第一是“原子弹”这三个字过于恐怖,第二是这场灾难被消防员们化解了,人类对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往往缺乏最直观的理解。
只有事件的当事人,才会对它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比如,书里这样说:
一句“百里不复有人烟”,说明一切。
而这仅仅是开始……
而这恰恰是消防员们的宿命:他们为了我们出生入死,但人们往往会淡化他们的贡献,甚至会遗忘他们……我认为,这对消防员是不公平的。
克制之二:不是用手机录遗言,而是用摄像机录遗言电影里面,杜江扮演的消防队长,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拿出手机,让手下的弟兄们每人给家里留一段话。
这一段,其实是有所改编的。
在当时的火场上,有新闻记者,也有消防部门的摄影团队。
他们的摄影机,忠实地记录了部分现场状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的一些桥段,佐证了这一点:
每人录一句话这件事,发生在其中一队消防员身上:
在书里,这群消防员一句话都没说,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录了的。
后来,当他们当中的几名消防员上节目的时候,有人说出了下面的话:
这段话再次佐证了,电影里每人录一段话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像电影里表现得那样是用手机录。
其实可以理解,如此紧凑的故事,真的没法再去在主角身边放个摄影记者了……克制之三:关阀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烈火英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黄晓明带着一个手下,穿着隔热服进到火场里去手动关阀门。
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只有两个人进去?
”必须要说的是,这里的确与事实不符。
在真实事件里,进到火场里面手动关阀门的,是三个人。
《北京晚报》的报道中这样说:
《最深的水是泪水》中这样说:
而上一段里提到的现场的摄像机,也记录下了三名消防员走向火场的姿态。
至于为什么只派三个人进去,从编剧的角度来讲,“东山中队”着墨最多也最有戏剧冲突的就是谷嘉诚扮演的周浩,让他跟着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进去,周浩从不理解江立伟,到尊敬江立伟,有明显的人物成长,按真人真事加一个人物进去,戏剧冲突很难展开。
说回到当年的真人真事,首先,隔热服不像战斗服,可以人手一件,其次,也许下面这段话多少能够回答这样的提问:
每个人都知道,进去基本就是死,“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大概就是他们那时的心情吧……其实,提出类似质疑的人,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都非常多。
在这里,我要引用一下《人民日报》的文章:
我想这位副总队长跟我有同样的无奈: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克制之四:每个阀门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上一节中我们说到,黄晓明扮演的角色,进到火场里关阀门。
港口负责人给到他们的答案是:“每个阀门8000转!
”所以,你会看到,黄晓明一直在拼命地转阀门。
事实上,电影为了降低难度,少了一个零。
让我们来看看《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
而这仅仅是一个阀门而已。
同样的8万转,他们持续了四次。
所以,他们不是转了8万转,而是32万转。
在《中国消防》的报道里,他们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克制之五:消防员不是死于渔网缠绕,而是死于海浪和油污电影中有一名消防员,他的工作是负责远程供水,在清理水泵上缠绕着的垃圾的时候,脚被渔网勾住而不幸溺水。
这个桥段也是克制的。
让我们来看看《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怎样描述当年远程供水的消防员的工作。
可见网友的质疑“为什么不带刀下水”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位消防员的确曾经带刀下水,但并不是每次都会拿刀,因为他下水的目的是“清”污,而不是“砍”污。
而且,看守水泵的工作相对危险系数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两三名消防员呆在水泵边的原因。
而导致他溺水的原因,《北京晚报》的报道中,一位路过的摄影师本想拍摄消防员在水中战斗的情况,却无意中拍到了他溺水的过程
而他的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住地自责:“油太滑了,我握到了他的手,很滑抓不住,我又搂到他的头,还是往下滑。
”
所以说,在这位消防员处境的处理上,电影采取了艺术化的加工,而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中来。
而这一幕,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片尾。
如果你也打算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希望看到这一幕,能在心里向这位英雄致敬。
而在这里,也要纠正某些网友的看法,他提出片中的消防员,在专业术语上不够严谨,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行话调研不细致,没有人会把那个叫水管,我们一般会说:两盘65,一盘80。
”
看得出这位网友对消防员有了解,比如他提到的65,指的是消防水带,消防员通常也会称之为两分半水带,是用来接水枪的。
而电影中远程供水用的水带是下图这种:
这种叫做“中粗直管”,不是一般的卷曲的消防水带。
而网友之所以会搞错,原因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这东西并不常见,即使是对消防事业颇有了解的人,也会搞不清状况。
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我们对消防员的了解,真的是少之又少。
克制之六:消防员的“人设”,没那么简单,而是各有千秋一般来讲,电影拍人物,都要做一个“人设”,背景越苦大仇深越能够引来观众的共情。
但看看《烈火英雄》里的几个主要人物:黄晓明扮演的江立伟,一个平凡的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天天接儿子放学。
杜江扮演的马卫国,一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向父亲证明自己。
欧豪扮演的徐小斌,一个刚刚拍结婚照的新晋丈夫,最大的心愿是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平凡到近乎琐碎,比起他们来,经历过这场大火的消防员们,“人设”似乎更丰满一点。
比如,刚下手术台就奔赴火场的病人:
比如,没法亲眼见证女儿来到人世的父亲:
比如,在重病的父亲和使命之间难两全的儿子:
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打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设,但《烈火英雄》偏偏选择了最平凡的那种。
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英雄本来就是最平凡的人,身为平凡英雄,消防员不需要这些煽情的东西。
克制之七:消防员回家之后,不是含泪敬礼,而是痛哭和磕头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执行完任务的消防员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等了自己整整一夜。
二人用男人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
一个小小的举动,看上去比较平淡。
这也是克制的。
在《最深的水是泪水》中,我们看到,浴火重生的消防员们,表现得比电影里面激烈得多。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磕头:
比如有位消防员回到家之后很难一下子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而更多的消防员选择了沉默:这些反应,在电影开始,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导致战友牺牲的黄晓明遇到过,领导告诉他,这是PTSD,学名“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病,在很多高危职业人群中患病率比较高。
按道理说,这些桥段最应该拍进电影,这种非常强烈地煽情的镜头,随便拍一条出来就能够赚够眼泪,但《烈火英雄》并没有这么做。
与之相反的是,《烈火英雄》选择了让消防员回归家庭,回归平凡。
这也正是电影想传达的:用电影抵抗遗忘,告诉世人消防员是谁,做了什么;用电影告慰英雄,告诉消防员们,世人终将理解你们,体会你们平凡中的伟大!
消防员是一个伟大的职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舍身取义保护人民百姓安居乐业,剧情……还可以吧,有点俗套,现在这种类型的片子为了过审都是一个路子,看了半小时基本就猜中了哪几个人会牺牲,但我还是想说一个人的品行如何不应该靠牺牲来证明。
而且为了烘托职业的伟大,把普通人描述的太冷血了吧,除了消防员家属,竟然没人挺身而出帮一下路人,都顾着逃难,有点不符合常理吧
海报
烈火英雄 (2019)6.4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灾难 / 陈国辉 / 黄晓明 杜江 今天晚上刚去看了陈国辉的新电影《烈火英雄》,感想颇多,想批评的和想褒扬的也很多,下面一一列举。
先说四大缺陷:第一,细节失真;第二,技术硬伤;第三,强行煽情;第四,哄骗大众。
深情望着照片 细节失真:在餐馆火灾事件中,特勤一中队中队长刚把火扑灭就叫两个人进尚不安全的火场,自己去逗小女孩玩(其余队员居然还把水枪放一边,刀枪入库了,炸了之后还很慌张);副队长看见烟雾,还叫新兵别跑,这不是找死嘛;在A01油罐爆炸案中,快退役的消防老兵还能被水枪撞到了下巴,是有多疏于训练啊;黄晓明转高温阀门敢徒手,成龙都不敢啊;黄晓明被炸开的第N次,照片被烧了,他居然还有闲情逸致盯着照片看了一分钟,火也是很配合了;油罐燃起的前两个小时,最近的一个市的消防员竟然还没到、直升机更是只来了一架,甚至所谓的救火指挥中心居然只是一个市委书记在坐镇;针对远程供水这种战略资源,清理海洋垃圾的居然只有两个人,连潜水服都没有,在水下被垃圾缠住了鞋子就上不去了(我不信消防员没有这方面训练);石油起火,几乎全程都是高压水枪来灭火,难怪火越烧越旺(石油起火至少也得用干粉灭火器吧,真当观众没学过化学)……类似的还有很多,我不想再列举了。
勇敢爬起 技术硬伤:导演就是只有拍纪录片的水平啊,全程一股浓浓的纪录片气息,公益广告式的拍法我真是服了,为了节奏快速,整体的叙事节奏和各种细节被大量忽略,强煽情赚眼泪卖情怀才是他唯一的目标。
配乐和音效剪辑更吊,直接把音效毁成噪音水准,让人分分钟出戏。
强行煽情:这部电影仿佛是为了死人而死人,黄晓明的死确实是情有可原,有理有据;特勤一中队某即将退伍的老兵死得真的好惨,被编剧毁成不会用高压水枪、心理素质特差的吉祥物了,连服从命令都不懂;徐小斌死的也真是不明不白,合计着就是被自己的安排整死;关键是这三个人死了就死了吧,结果配乐老师硬要加上一段令人窒息的音乐……
死之前 哄骗大众:明明是某外国船长不遵守中国港区的规则酿成的后果,要搞成是中国港区人员疏忽大意;要讨好广电总局,不让老外出洋相就算了,偏偏在片尾一个字都没提到处罚,仿佛是自来火一样的;略过了所有的救援人员推卸责任、扯皮、暴徒强抢商店、违法犯罪,火灾现场更是公检法部门一个人都没有,除了消防员就是护士,说是要来的省委人员、军队、武警一个人没有…… 优点如下:鉴于槽点太多,优点就用一些画面来描述吧。
首先是消防员抓猪那段确实很真实,颇具喜感,就是把人民群众拍的太坏了这点不好。
其次是黄晓明在赴死之前找杜江要烟那段很真实,把他在慷慨赴死之前的画面拍的真的是淋漓尽致,导演总算拍好了一回。
队友望着黄晓明 接着是全城送别也很感人,虽然没拍更具体的镜头。
最后是杜江和他父亲互相敬礼那段,差点看哭我,两位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志士互相致敬的场面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没有那么大团圆(千篇一律)的结局,真的是感谢导演,终于不随波逐流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好坏掺半,用SOLO分层评价法,综上所述,这部电影我认为可以打6.5分左右。
有点过度煽情了,整体节奏也是虎头蛇尾,浪费了题材
黄晓明这主角当得真勉强,文戏被杜江压,升华被欧豪压。片子三大问题,第一是角色塑造差劲,不展开说,对比可参考《勇往直前》;第二是内容问题,爆炸篇幅太多,核心叙事哪怕抢救一个人都没有,缺少情节点,谭卓找儿子的部分又长还拖节奏;第三是无休止的煽情,体现在大量的慢镜和满溢的配乐,不反对煽情,尤其是这种片子确实需要煽,但要有节制。不过还是很难不落泪,最华彩段落是前三个录遗言的消防员,用最朴素的语言催泪,感染力十足。
看了点映场,小昭问我对哪个角色比较印象深刻,我还真想不起来,只对真实的消防员这个职业和角色印象深刻。跟以前的主旋律电影比是拍得好很多了,第四星给伟大的人民英雄们。
前5分钟结束就看不下去,出片名直接退了。说前5分钟剧情两个槽点:1,财财?这是什么名,你不问当事人在楼里的是男是女,多大岁数,和他在一起的还有谁吗,听这名我还以为是店主家的宠物狗。2,救出人了,全体鼓掌,还有民警也在鼓掌,我就没看过生活中有民警这么感性的,他们都是麻木的好吗,天天什么没见过。求你了,这种做作的电影不要再拍了
1.有些戏份写得简单粗暴,一股“过家家”的别扭感,如学校“两人三脚”两对父子的争吵动手;2.火灾发生不久,消防车一辆接一辆驶入混乱不堪的街道,而旁边的路人不紧不慢走着撤离;3.好吧!后面竟然开始全城逃难了,搞得像《釜山行》似的!4.曾在天津滨海新区生活过一年半载,听说本片是改编「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让我期待影片拍得像《勇往直前》一样,通过电影了解更多关于那场事故的来龙去脉,结果却被本片各种大幅度、夸张、造作、煽情的改编失望到了,观感还不如几年前看的《逃出生天》《救火英雄》。…… 2019.11.11:What?「该片根据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故事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为原型」?我曾被误导了?之前看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地为「滨海市海港码头」还以为就是“天津滨海爆炸事故”呢?……
我猜到了。这些年主旋律的电影越拍越好了,虽然社会主义朋克审美的意识还在,可那又怎样呢?社会主义朋克才是我们的真朋克。上次看《红海行动》我哭了,上上次看《战狼2》我也哭了,知道这次可能会哭,但真没想到这么好哭。我的重要哭点有三次,第一次是特勤一中队的战士们留遗言,第二次是胜利以后杜江吃鸡腿,第三次是杜江回家后爸爸一身军装父子敬军礼。绝望但不后退,坚强但依然柔软,传承与自我和解。反倒是黄晓明的部分看着没什么感觉,总感觉距离很遥远。导演的水平看上去只能说刚刚及格,原本这个题材应该可以拍的更好。
队长!队长!队长!...消防官兵真的是付出很多的职业,不过随着科技发达,让人工拿着水枪喷水救火的工作非常有希望被机器人取代...届时消防员大概会a little bit safer...吧? P.S 原来tony老师泪点好低,居然看哭了..
消防员不容易,但这是一部烂片无疑,除了煽情和场面堆砌,毫无价值可言。
咋说呢,没看完,看了杨紫的片段,感觉不错
记得之前看别人爆料说,黄晓明为了演好消防员这个角色,不仅和消防员深聊过很多次,拍戏期间在生活中也穿着消防服,只为找到角色最真实的感觉。不得不说想把一个平凡的消防员演好还是很难的,外表可以靠妆发,氛围可以靠道具,而真实的眼神和气质却最难表现,这次黄晓明演活了一个真心英雄。
看过此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经费在燃烧”,大量的爆破和特效镜头显示出拍这部电影是下了本儿的,场面的确很壮观,在情感渲染上,导演也下足了功夫,我也好几次被感动地流泪,但奇怪的是我流泪不是为故事,而是被煽情带了节奏。优点也明显,但缺陷也很突出,那就是故事性不够,对几个主演演员的人物性格刻画太潦草,代入感不足。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良心之作。
郑志那段太无语了 他跑去拿水枪 就有人说他跑了 怂包 他一倒下 大家就放弃了 有空拉着队长不如去叫人 不如去开消防车撞条路出来 哪怕一切都是徒劳 好歹试试呗?黄晓明那也是扯淡 就欧豪能死的合理点...
画面很BGM很棒,紧要关头看的起鸡皮疙瘩。用几个细节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八千转小战士周浩和队长的敬礼,火场里的视频留言让人泪目。消防员真是太辛苦太危险了,致敬!
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进步的确很大,这部电影远超期待。虽然部分煽情桥段有点用力,但是救火的几条线拍得都很不错。千万不要因为有黄晓明就忽略了这部电影!
节奏太差了,这种电影就属于拍的人很辛苦,看的人很无聊系列
作为电影其实是不及格的。穿插的情感线非常突兀,剧情太过简单所以整部剧很拖沓。男主角塑造得过于宏伟,人物形象也很单薄。配角演技实在是差。感受不到泪点。我爱国,总体给个及格分吧。
为消防员们点赞。希望他们都安全平安。他们都是和平时代的英雄。向英雄致敬。我在平常也会注意用电安全,用火安全,不给他们添麻烦。
煽情有点太过了,火灾场面倒还好。黄晓明、杜江的演技处在及格水准,但演得最好的我觉得是杜江手机镜头里的那些普通消防官兵,很自然,真情流露。
3星致敬消防员,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规模没话说,很大。煽情也没话说,太过。粗糙,往往在细节上。而最令人介怀的是,训练有素的他们,却在没必要牺牲的环节里面,为了刻意撩动观众的泪点,而被自己蠢死。太不科学了。估计消防战士们看到会极尬吧。
只奉劝路人观众一句啊,买票前记得先点开豆瓣的导演影人页,看看他以往的辉煌战绩,你就对影片的成色心里有数,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不是歧视啊,有些事整定既。还有记得选靠边的位子,便于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