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朗·波尼洛 Bertrand Bonello对暧昧与性感的把握越发到位了,对时代感的营造同样出色,他再次展现了《妓院回忆》中不受限制且恰如其分的运镜,不少地方惊艳得让人“欲罢不能”。
几位主要演员均被发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加斯帕德·尤利尔 Gaspard Ulliel,虽然恺撒奖输给了另一部的相同角色,但学院奖一向中庸不靠谱。
就影片整体来看,能感到导演在释放和克制之中还在寻找平衡,如果再缩减点内容(把我一向不喜欢的画外音剪了?
呵呵,真挺多余的),或者要不就将浮世绘般的人物场景更加扩展,效果都会更佳。
当然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比起大多数传记片,本片已经足够出挑了。
突然選這部片來看,只有一個原因:Gaspard Ulliel因為實在太喜歡《不過就是世界末日》了,再加上很喜歡片中Louis帶點憂鬱的眼神,所以就拿出由他主演的電影來看了。
不過雖然Gaspard Ulliel真的還滿會演的,他選的劇本也都還不錯,但不知怎麼的該片的導演好像不怎麼會說故事。
以本片來說,是部傳記電影,主要是在說YSL創辦人Yves Saint Laurent登峰造極的過程及生活。
所謂傳記電影,當然就是去緬懷某位大師,本片亦然;不過一個人的人生是那麼的長、又有那麼多值得說的故事,該如何取捨著實是個大學問,而本片導演則是選擇述說關於Saint Laurent的愛情故事。
然而,關於如何經營品牌、還有建立品牌的過程及其付出的努力,在本片皆不是重點:所以如果你是想了解YSL成功的過程,那我則不建議你觀看本片。
說起來,這部片其實是有點冗長的,全片150分鐘老實說是太長了,我在觀看本片時,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好幾度偷看時間軸想著還有多久。
我想了一想,大概是這位導演的野心實在太強大了,他很想把Saint Laurent一生所有重要的、偉大的事蹟放進本片中,但沒有狠心取捨的結果造成本片過於冗長、使觀眾的注意力渙散,也間接地影響到本片的評價。
雖然本片有用許多鮮明的時間提示,但卻更顯得有些零碎:每一個時間段太過獨立、前後的連接有些薄弱,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觀者注意力渙散的問題,看到最後反而讓整部片變得更加凌亂。
以一部電影來說,他不能算是一部有吸引力的作品;以一部傳記電影來說,可能也是下下之選。
雖然這麼說,但本片還是有值得讚許的地方。
我覺得Gaspard Ulliel在本片的表現還滿出色的,如果你有興趣看看這位演員的表現,倒是可以在閒暇時分拿出這部片來觀賞。
Gaspard Ulliel飾演Saint Laurent,在本片中有許多裸露、及同性接吻的畫面,我覺得他真的演得很好,至少他在這150分鐘內完完全全的說服我:他就是Saint Laurent。
有一場他和愛人Jacques de Bascher接吻的戲,我看得甚是入迷,在我看來,Gaspard Ulliel已經成為了角色本身,這150分鐘,我不曾因為演員而出戲,所以我總是覺得導演辜負了這群演員。
當然,既然是述說一個時尚才子的故事,不只佈景要美、全片的人物及景色更要迷人才行。
我想這一切的「美」,大概就是讓這部電影不至於太壞的元素吧。
至少他真的呈現了那些奢華、以及所謂時尚的氣場,還有幾場走秀也都安排的還不錯,一切都是很美很優雅的。
想特別提一下本片的運鏡,其實我不太喜歡,總覺得手法有些不夠仔細,不過這同時也可能是後製的問題就是了。
有幾個鏡頭,放置了一陣子後慢慢的Zoom in,會讓我期待演員的表情可能會有些變化,但沒想到卻被直接剪掉。
這種情感被打斷的感覺真的不是太好,會給我一種有點粗糙的感覺。
還有一個我特別有印象的鏡頭,是Saint Laurent和Jacques de Bascher在夜店初相識的一場戲,兩人在遠方互望,這時導演將鏡頭緩緩的從一方移向另外一方,這個方式大約重複了3次以上。
我可以理解導演這樣處理的手法,大概就是想表示兩人在茫茫人海中只看到彼此的感覺,但3次有點太多了,而且鏡頭移動的速度之緩、期間所經過的人群又是在舞動的狀態,所以整體而言是滿凌亂的。
其實,這個故事是滿值得看的,但可能是導演敘事的方式真的不合我的喜好,所以讓我不太滿意。
不過演員的表現,我覺得是這部片滿值得看的地方,如果你有空閑時間、想找一部美美的電影看,那你可以試試看這部片。
知道YSL是奢侈品牌但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对这个设计师过多的崇拜,完全就是当单纯的电影来看的,感觉这是一部同志电影,画面很美,感情相当虐,喜欢那个Pierre,伊夫和那个帅气的小青年在一起,对着Pierre说他优雅,帅气什么的时候还说Pierre是寄生虫哪里把我都虐哭了,看豆瓣对他评价都不高,估计是因为对他自传电影的要求很高吧,就把他当同志电影看,还是蛮不错的,听说下半年还有一部,等着看
伊夫•圣•罗兰, YSL品牌创始人、“色彩的创造者”、时尚的革新者、一生未婚的同性恋者……加诸他身上的标签数不胜数,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特质,与酗酒、滥交、吸毒的猎奇故事,成为缠绕他一生的两个话题,使之成为时尚界绕不开的传奇人物。
他是法国人偏爱的时尚大师,曾两次获得法国国家荣誉勋章,关于他的记载无数,仅2014年就有两部关于他的传记电影问世,而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明争暗斗,应和着他充满赞誉与诟病的一生。
与《伊夫圣罗兰传》这部相对传统的传记电影相比,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圣罗兰传》更具艺术电影的特质。
电影选取了圣罗兰一生中巅峰的七年(1967——1974)集中展现他的倾世才情与艳情故事,其余部分则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跳跃剪辑,营造出一种意识流叙事的朦胧美感。
曾获凯撒电影奖的法国演员加斯帕德•尤利尔出演圣罗兰,细腻优雅的表演风格,完美传达了圣罗兰本人的神韵。
因《阿黛尔的生活》而声名鹊起的蕾雅•赛杜,在片中扮演圣罗兰的创作缪斯一角。
电影开始的时候,圣罗兰已然是声名显赫的服装设计师,与同性爱人皮埃尔共同经营自创的品牌YSL。
电影省略了圣罗兰辉煌又充满伤痛的少年时代,直接切入他生命中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并将他的设计与法国社会变动和国际形势相结合。
那是服装设计的黄金年代,每一次的革新都掀起了社会的浪潮,充满了艺术灵感与社会责任感。
与女性主义运动、垮掉的一代、波普艺术的平民化运动相呼应,圣罗兰的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吸烟装、蒙德里安裙、透明装等颠覆上流社会审美的服装设计无不风行一时。
除了艺术上的惊世才华,圣罗兰的感情世界同样传奇,他与有着“时装界的凯撒大帝”之称的卡尔•拉格斐对法国贵族男子Jacques de Bascher的争夺,贡献了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影片中,Jacques de Bascher被塑造为引人堕落的美男子,他带给圣罗兰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与欢乐,以及艺术创造上的灵感与刺激,或许只有圣罗兰本人才能衡量。
与Jacques de Bascher危险的爱恋相比,圣罗兰与皮埃尔的恋情则显得温情脉脉。
作为圣罗兰的朋友、恋人与合作伙伴,皮埃尔陪伴他走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拯救他于毒品与精神崩溃的深渊。
与圣罗兰惊艳但绝望的艺术气质相互补,皮埃尔以他的务实精神与商业头脑,共同将YSL推向了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的圣殿。
片子是在九龍的the grand cinema看的,入場時我還被查了身份證,咳咳,a gentle reminder: 三級片。
本來預計它是一部意識流風的晦澀電影,但發現並非如此,大概因為是用了不少意義明確的象徵:鏡子、蛇、佛像、Proust……而且編劇巧妙的藉助書信等形式把YSL的動機思想說了出來,也許還是怕難明orz:比如Yves給Jacques的信裡寫道:“我愛沒有靈魂的肉體,因為靈魂在他處”──他們的愛情;Yves的母親給他念他小時候寫的詩句:“你擁有青春、美貌、名聲、才華,但你已厭倦了這一切”──Yves的墮落沉迷;記憶閃回中的小男孩Yves對正在換衫的阿姨說:“不,這件不行,我要你做到完美”──1976年秋冬俄羅斯風的show,他要達到的不是fashion,而是perfection。
優點:1.色彩太華麗了!
導演還是使用膠片拍攝的,給眼睛的美酒\(≧▽≦)/而且色彩也有敘事性:童年Yves北非家的中花園里橙色百合花的鏡頭,接俄羅斯系列描金的橙色裙襬。
創作靈感來自何處,一目了然。
2.男一二三及女一二三都是氣場強大的美人(¯﹃¯)缺點:1.嗑藥的鏡頭太多了,會有不適感╮(╯▽╰)╭2.除了YSL的其他人物個性略扁平。
PS. 上次看Gaspard Ulliel的影片還是2004年的《漫長的婚約》,感覺他長高了,身材很適合作Dior Homme(或者現在的Saint Laurent Paris╭(╯^╰)╮)的模特哇YSL先生本人也是極修長纖細的。
不錯不錯滿意
每次看到YSL,都要感叹,YSL这三个字母的造型实在是太优雅了!
经过两次不幸的烂片观影,我依旧光顾村里的文艺片电影院,而这次没有让我失望。
看到Yves蓝得像湖水一样的眼睛,稚气未脱向上仰起的嘴角,和丰富却不做作的肢体动作,我也想说betty的那句,yves est un petit garcon。
我很喜欢电影还原的60-70年代的色彩、造型和流行元素,更喜欢在那个妇女解放运动后不久的年代里,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去的YSL工作室的优雅的女人们,以及当然了,为女性创造华服的Yves Saint Laurent!
他的手指、他的长腿、他的Moujik。
这片子引起了我强烈的不适,我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他比前一年JPB支持下的YSL传更好看,而在我看来这仅仅是站在了更为可观的角度去叙述。
这版非常的美国腔,不合时宜的美国感,可是YSL一辈子都没踏上过美利坚的国土,我也并不喜欢这样造作的裸露、暴力或是限制级。
可能两部电影,一部是加了Andy W.式的波谱滤镜,一个是加了法国文艺浪漫爱情的滤镜吧。
两个都是YSL,又都不是。
想最中立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我建议去找找他生前拍摄的两部纪录片,特别是那部时长3小时的,虽然S Laurent 不会亲口告诉你他年轻时干了多少狗血的事,但后面两部电影里男主们竭尽全力模仿的腼腆又自负的表情,还是看原版的最过瘾。
也许是我的偏见,我一向认为那种以女人服饰为设计对象的“男人”都不正常。
本片恰好印证了我的观点,性混乱、吸毒、疯狂的私生活。
YSL中文名为圣罗兰,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牌,主要有时装、护肤品,香水,箱包,眼镜,配饰等。
伊夫圣罗兰先生1936年8月1日出生于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家境优渥,在成长过程中不乏接触高级时装珠宝的机会,久而久之累积酝酿起对于时装的热诚。
突然選這部片來看,只有一個原因:Gaspard Ulliel因為實在太喜歡《只是世界尽头》了,再加上很喜歡片中 Louis 帶點憂鬱的眼神,所以就拿出由他主演的電影來看了。
只是世界尽头 (2016)7.02016 / 法国 加拿大 / 剧情 同性 家庭 / 泽维尔·多兰 / 加斯帕德·尤利尔 纳塔莉·贝伊不過雖然 Gaspard Ulliel 真的還滿會演的,他選的劇本也都還不錯,但不知怎麼的該片的導演好像都不怎麼會說故事。
以本片來說,是部傳記電影,主要是在說 YSL 創辦人 Yves Saint Laurent 登峰造極的過程及生活。
所謂傳記電影,當然就是去緬懷某位大師,本片亦然;不過一個人的人生是那麼的長、又有那麼多值得說的故事,該如何取捨著實是個大學問,而本片導演則是選擇述說關於 Saint Laurent 的愛情故事。
然而,關於如何經營品牌、還有建立品牌的過程及其付出的努力,在本片皆不是重點:所以如果你是想了解 YSL 成功的過程,那我則不建議你觀看本片。
說起來,這部片其實是有點冗長的,全片 150分鐘 老實說是太長了,我在觀看本片時,注意力也非常不集中,好幾度偷看時間軸想著還有多久。
我想了一想,大概是這位導演的野心實在太強大了,他很想把 Saint Laurent 一生所有重要的、偉大的事蹟放進本片中,但沒有狠心取捨的結果造成本片過於冗長、使觀眾的注意力渙散,也間接地影響到本片的評價。
雖然本片有用許多鮮明的時間提示,但卻更顯得有些零碎:每一個時間段太過獨立、前後的連接有些薄弱,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觀者注意力渙散的問題,看到最後反而讓整部片變得更加凌亂。
以一部電影來說,他不能算是一部有吸引力的作品;以一部傳記電影來說,可能也是下下之選。
雖然這麼說,但本片還是有值得讚許的地方。
我覺得 Gaspard Ulliel 在本片的表現還滿出色的,如果你有興趣看看這位演員的表現,倒是可以在閒暇時分拿出這部片來觀賞。
Gaspard Ulliel 飾演 Saint Laurent ,在本片中有許多裸露、及同性接吻的畫面,我覺得他真的演得很好,至少他在這 150分鐘 內完完全全的說服我:他就是 Saint Laurent。
有一場他和愛人 Jacques de Bascher 接吻的戲,我看得甚是入迷,在我看來,Gaspard Ulliel 已經成為了角色本身,這 150分鐘 ,我不曾因為演員而出戲,所以我總是覺得導演辜負了這群演員。
當然,既然是述說一個時尚才子的故事,不只佈景要美、全片的人物及景色更要迷人才行。
我想這一切的「美」,大概就是讓這部電影不至於太壞的元素吧。
至少他真的呈現了那些奢華、以及所謂時尚的氣場,還有幾場走秀也都安排的還不錯,一切都是很美很優雅的。
想特別提一下本片的運鏡,其實我不太喜歡,總覺得手法有些不夠仔細,不過這同時也可能是後製的問題就是了。
有幾個鏡頭,放置了一陣子後慢慢的 Zoom in,會讓我期待演員的表情可能會有些變化,但沒想到卻被直接剪掉。
這種情感被打斷的感覺真的不是太好,會給我一種有點粗糙的感覺。
還有一個我特別有印象的鏡頭,是 Saint Laurent 和 Jacques de Bascher 在夜店初相識的一場戲,兩人在遠方互望,這時導演將鏡頭緩緩的從一方移向另外一方,這個方式大約重複了3次以上。
我可以理解導演這樣處理的手法,大概就是想表示兩人在茫茫人海中只看到彼此的感覺,但3次有點太多了,而且鏡頭移動的速度之緩、期間所經過的人群又是在舞動的狀態,所以整體而言是滿凌亂的。
其實,這個故事是滿值得看的,但可能是導演敘事的方式真的不合我的喜好,所以讓我不太滿意。
不過演員的表現,我覺得是這部片滿值得看的地方,如果你有空閑時間、想找一部美美的電影看,那你可以試試看這部片。
最近好像在流行「用核心人物本身职业的特色去架构电影」。
YSL,无论是把他定位为「流行艺术家」(<--小伙伴们可自由分词)还是「时尚大师」亦或者就是个「做衣服的」,他的工作主要是视觉相关。
画,本来就是比文字信息量多出一个维度的载体。
Frans Hals可以寥寥几笔(当然不止!
)让一个人的身底家世、兴趣爱好、婚姻关系、职业阶位乃至性格习性跃然而出,比几万字的介绍资料都要更具像更生动。
而电影还多出了音乐和时间维度,天然有能力将海量有层次有重点又条理分明地呈现给观众。
这也是电影对比主要依靠台词的戏剧形式的最大优势。
就看你会不会擅加应用了。
本年度另一部YSL传记,我形容为「拉稀」,就是噼里啪啦把肚子清空算完。
在出场人物数目相当,贯穿人生履历相近,也同样是工作和私生活一揽子扫,这部就端的有律动有灵魂有性格有审美。
因为它极尽其能地妥善利用了「镜头」和「配乐」。
影片的开头YSL的工作人员看似闲聊的一句「老板把音乐放上了」,及YSL请他正在汇报行程的秘书离开时使用的奇葩理由「麻烦您让我清静地听会音乐」,开门点明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音乐呈现。
古典和流行交替,表达YSL两种人格倾向及其可能造成的两种结果——坚持并成为经典或者随性顺势化为时代的浪花。
在YSL认明了自己的路(做YSL的裙子)之后,宣叙性质的歌剧成为主角。
这种做法比使用旁白啊,或者让人物讲出奇怪的台词以「表明心迹」要subtle也简明和优雅得多,自然也是更符合YSL本身的审美趣味。
影片有一位隐形的角色:气质上某种程度与YSL相似的普鲁斯特。
除了有关他的房间这一重复出现的素材外,YSL的母亲来探儿子时,这位意识流作家的像也立在后面的书柜上。
普鲁斯特对母亲依恋极深,他的像出现在母子相聚话幼时的场景里已经很能说明YSL跟母亲的感情,省去了多少其他交待的缀笔!
最重要的是与普鲁斯特的小说一样,本片非以叙事为目的,也不以时序为展开,而是侧重心理描写。
这跟YSL在影片开头以「累赘」为由扯掉模特的袖子一样,是影片在向观众自白风格。
不使用画外音,心理的阶段表达靠音乐,连续发展则靠道具。
其中最重要的两样是镜子和佛像。
在古典绘画中通常承载vanity这一涵义的镜子,几乎在每场戏里都能找到存在感。
甚至有几个场景是从镜像到实像无缝切换的。
YSL带Jacques参观新居时到底说了多少个mirror(s)我都醉了!
传说镜子里你会看到自己最渴望的东西(这真不是HP首创的)……佛像则有两尊。
一是摆在家里跟美杜莎各居一隅,另一尊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
Pierre和YSL玩情趣游戏时正在翻这本书,YSL重新振作画草图时这本书也在床上。
而这尊「自初见时就不断带给我(YSL)好运」的佛像就是看起来在影片中存在感很低的Pierre。
他替YSL打理诸多俗事,也多得他不离不弃的守护,YSL也没有因毒品或艾滋而早夭。
那个「把YSL锁起来然后放出来滚床单」的游戏其实也就是后期Pierre软禁YSL直到他(暂时)戒毒成功后两人重修旧好的情趣版,所以到了这段够拍八点档的监禁爱(并不是!
)的时间点上,本片就那么三分钟无痛地跳过去了。
至于合好的过程和YSL对这段经历的感受,就借着他看老片流泪的一分钟解释得清清楚楚又不沦至cheesy让戏剧性冲突抢风头破坏全片的风格和节奏。
影片使用这招「时序乾坤大挪移」神功,和并列画面,将YSL的几个重要系列与他当时的身心状况完美对接,根本不用加多「鸦片香水的灵感来自于他差点吸挂的经历」或者「这个系列的灵感是来自于军装」「这个系列的色彩缘自于他童年的回忆」之类的台词解说就一目了然,且更为具像生动。
影音已经做得如此妥帖,本片的剧本居然也很硬!
在做盖棺定论时,穿插了多个角度,一是YSL对自己的认知「我梦到同香奈尔一起吃饭」(嗯,没Dior神马事),二是新闻记者的认同「标题就用YSL的裙子」(与YSL的人生目标不谋而合),这都是献给YSL的「你同香奈尔是颠覆了女装的先锋也是造就了这一艺术的大家,空前绝后」评定,而在片末秘书那句「给我最纯最美的黑色」,影片中出现过两次的小诗和最后几有喜剧意味的「你们看嘛,他还活着」,则是给影片自身的结语——要用YSL的美学来证明他依然活着。
像我这样对时尚完全不感冒的人(第一次看到YSL成衣秀还是在98世界杯的开幕式上),也完全陷入到本片ABBA的结构,优雅的表达和精致画面当中。
再有想给时装设计师拍传记片的各位导演可以好好学起来。
要说本片有什么软肋的话,一是饰演Pierre气场略有点hold不住(这也是拉稀版唯一强过本片的地方),不过这个角色在本片中戏份并不吃重,倒也不是太致命的问题。
比较要命的是饰演Jacques的Garrel总是摆出一副I'm sexy and I know it的智商欠费脸,让人想劝他去早点吃药早日就医……不过一直被我嘲笑「演技差就算了,选片眼光跟颜完全就是成反比」Ulliel牌花瓶此番颠覆了偏见,况且还有坦坦荡荡的大鹏,于是一笔盖过一笔,这回我决定原谅casting对Jacques这个角色的失误了。
当然,看古典画基本要有点古希腊神话的常识,这种主要依靠音像传递信息又打乱时序的电影,也是需要自己先对YSL的生平经历有大体概念才不至于看到头晕。
这个我是推荐看纪录片。
反正回避那部拉稀版的圣罗兰传就对了。
导演太牛逼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竟然没有成功塑造出任何一个让人喜欢的角色。这电影就应该改名叫《挥霍我的人生之我爱嗑药及同性》,反正我没看出他在艺术方面有任何天赋,只看见了他本末倒置无病呻吟的任性,这么个阵容演一坨屎的一生真辛苦。另外那些冲着试听不错完全忽略叙事基础就打高分的,从某种角度上讲,你们都欠郭敬明一星
都特么什么跟什么 片子剪得也太烂了吧 剩下的全是碎片化的无病呻吟 两个小时言之无物……
金碧辉煌,深情了了,这样的皮埃尔能让罗兰爱上吗?路易·加瑞尔老而弥妖,可怜的小泰迪。不若L&#39;Amour Fou,但又比14版伊夫圣罗兰传好,尤其是结尾的时装秀华彩
压力、灵感、酒精、尼古丁......没有生活,一直穿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圣罗兰这么喜欢普鲁斯特,是不是也很享受混乱无序的状态啊。
好多场景重复看了好多遍,太美好了
从人物真实角度来看的话,不少情节的发展就显得莫名其妙了。这也是让那些想在影片中重温圣罗兰生平的影迷大失所望的原因。说到底,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清晰连贯的故事,行踪诡秘的配角人物,夹杂着真假莫辨的野史轶事,碎片化段落构筑起来的究竟世人熟悉的时装大师,还是导演心目中某种欲望投射的幻象呢?
小哥身材极好,露肉戏暂停看了几遍。其他的。。。对于时尚片我的段位还停留在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上╮( ̄口  ̄)╭ 最好看的是小哥自己穿的衣服
抛弃线性叙事碎片化的捕捉主人公在各个点的实时情绪与状态,给传记片注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这种风格又恰恰与七十年代的文化,彼时Saint Laurent全方位高大上的生活完美契合。两处分镜分别代表与外界的隔离,唯一一次绘画式色彩流动的设计。选曲赞到让人迷醉。最后的一抹笑带给我个人无限的宽慰。
67-74年的碎片反叙事,虽是传记片不流水的首选,但散乱的拼贴就是让人觉得又臭又长。对于任何领域的天才大咖,人们好像更爱探求其糜烂的野史情爱,于我,倒更想了解作为时装设计的圣罗兰对时尚之理解,和天才背后的敏感孤独。至于情绪,大概是导演和圣罗兰都磕嗨了吧。蒙德里安式分屏浮华仪式。
13/50.sorry除了让闭塞的我看明白了圣罗兰原来不止做彩妆而是做时装发家的还有伊夫由里到外都很gay之外,我并没有再理解到其他。演员很性感,色彩很精致,但是情节破碎,节奏冗长,两个半小时真的云里雾里,如坐针毡,像过了两年那么久,然而还是没有看懂他的故事。
看了20分钟…放弃
无福消受
比另一部圣罗兰还差。最后走秀还好看点。
欣赏不来
完全有别于好莱坞传记片的体例,波尼洛放弃工整叙事,而试图从视听感知上去重塑这位传奇设计师的气质和风格。太太太美轮美奂观影体验。
通篇超法国的调调,复古的色彩美
结构断裂,叙述矫揉,人物及其关系浮于表面,时装和爱情双双落空。
好复杂好有魅力的人物
什么鬼电影,太寡淡了
酒店里电视上看的,只剩一半,法国人独有的自由轻盈,不在意叙事的完整性,也不在乎任何电影规则,拍得很美很飞。如果能看完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