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声小,舒缓,音效声次之,旁白最大,时间切换,人物只露脸不说话。
他们在啤酒馆争论无聊之事,为的是让啤酒更加可口。
【这里确实把时间延长了,捕捉到了某种人人皆有却不可言说的下午,捷克新浪潮的活儿。
】云杉倒在她的身后。
【我也渴望慢慢褪去她的衣衫,即使用目光脱也好。
】在她的裸体上摆满了花。
角色做出的反常之事——将饮料倒入自己的衣服之中,并结账,为的是维护自己喜爱的服务生。
洗脸的时候年华老去。
把招妓拍的这么可爱还是头一回见到。
48:48——玉体横陈身子上的果蔬菜肴,性癖好也可以是可爱的,而不是阴暗的。
幽默与童话无处不在,每次出了事就离开。
过去与现在,到底那边才是真实,是用语言强调,还是用别的技法来证明。
在工作的每个阶段,跳脱出时代,只传授主角生财之道的那个角色,藏着极强的后设性,如同幽灵一般。
饭店内,一边在交谈着战争之时的赚钱方法,另一边却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大吵大闹。
那种30年代的法国乐与爵士乐的混淆体真实适合一切画面,在房内开枪打雕像的最终结局果然是打了自己。
拍打飞机的方法也是我见过最好的……当回到和平饭店的时候,真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工整,这也拍的太工整了。
好久没有写影评了,今天去禅e茶社看了一部捷克电影《我曾经服侍过英国国王》,说实话电影名字并不吸引我,看过后却觉得出乎意料的好看。
整部影片以诙谐而荒诞的基调贯串始终。
以默片的形式开场,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卓别林的久远年代。
主人公迪特是个小个子男人,他在二战这个大背景之下,让原本平凡的人生带上了些许的传奇色彩。
影片以现实和回忆双重线路穿插叙述,迪特从监狱出来之后流放到了森林的一处荒凉房子里,同样流放到这儿的还有一个年轻姑娘,她说,来到这儿的通常都是有故事的人。
当晚,迪特独自坐在荒凉的屋子里,看着地板,过去的故事一幕幕开始浮现在眼前。
年轻的迪特在一个小饭馆当服务生,呆坐在椅子上看着老板自豪并享受的把钞票铺满整个地板,他欣羡无比,梦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娶一位美丽的妻子,买下一个豪华旅馆做老板。
但老板对他说,你是个小个子又没背景,很难出头。
但幸与不幸总是同时垂青着迪特,每次迪特被迫离职之后都会又更好的机会降临,从小饭馆到豪华富人会所,再到布拉格最奢华的巴黎饭店,机灵的迪特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当上了巴黎饭店的首席服务生。
男人的欲望在金钱和美女面前总会得到无限的膨胀,迪特也不例外,无论在哪间旅馆和饭店工作的过程中,看着所有蓄着胡须,挺着大肚子的百万富翁们享受着美食和美女的同时,小个子的迪特能靠着富翁客人们的小费游刃有余的与曼妙的应召女郎或者侍女们发生关系,然后竖起一面镜子,他用花束,金钱或者餐点精心装饰着女人们的身体,然后透过镜子展示给她们,这招在迪特与女人们做爱之后很受用,屡试不爽,或许是身为服务生的迪特深知客人们的内心和需求。
他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温柔的装点着应召女郎们难以触及的内心,让她们透过镜子感受着不一样的自己。
其中的一个片段,十分的讽刺,在巴黎饭店做了首席服务生的迪特,服侍着顶级客人们用餐,都是一群有着一样表情,一样的胡须肥头大耳的胖老头子们,我几乎看不出他们长相上有明显的区别,难道这就是那个时期所谓富人们的标志么。
他们花着高昂的餐费,享用着精致的美食,在圆桌中间,是一个妖娆性感的应召女郎,他们边看着她的身体边意淫的吃着食物,用餐结束后排着队付给迪特似乎客观的小费,然后离开,当最后一个贵宾离开之后,迪特关上门,收起所有的小费,爬到餐桌上和那些花着昂贵餐费的贵宾们去只能观赏的美女做爱。
小个子迪特每天接待的都是声色犬马,生活颓靡的富翁们,他也妄想着某天成为其中的一员,但身为服务生的他却享受着愚蠢的富翁们花高价却只能流口水的美女。
深谙人际接待的迪特在巴黎饭店参与了埃塞而比亚国王的接待,那天小个子成了他的优势,国王把原本属于资历最老的领班的勋章带到了机灵的迪特身上,他受封了勋章,独霸了这份荣誉后,离开了巴黎饭店。
二战爆发,捷克以“我们捷克人不打仗”为由,放弃抵抗,捷克沦陷,德国人轻而易举的入侵。
在我看来,或许是捷克上层社会的富人们,仿佛生活中只有美食和美女,贪图享乐,颓靡的生活让他们丧失了斗志,也丧失了抵抗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诠释。
随着战争的爆发,迪特也遇到了他的真爱,德国女教师丽莎在迪特的解救下摆脱了捷克人对她的欺凌,英雄救美是永恒的爱情契机,即使是战争年代的街头,即使英雄长得不那么高大。
在与比自己个子还小丽莎相爱后,迪特不再周旋于性感女郎的性爱中,他理解了真实的感情和逢场欢愉的区别,看来在小个子迪特内心深处,他也存在着大男子主义的保护欲,他强调了丽莎是他唯一一个比他矮小的女人,他想和丽莎结婚,但是有着纯正日耳曼血统的丽莎不能轻易嫁给迪特,种族的隔阂横亘在了他两人之间,执着的迪特克服了一切终于让丽莎嫁给了他,两人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开一个叫作迪特的豪华旅馆。
丽莎是狂热的希特勒崇拜份子,婚后不久在孕育未来的日耳曼领袖未果后,她加入了纳粹的行列投身于战争中,迪特回到曾经工作的旅馆做起了荒诞的男仆,服侍起需要像公牛母牛配种一样的日耳曼女人们。
在她们的眼中,迪特不被看作男人,她们可以无所顾忌的在他面前裸体游走,在曾经与各式美女欢愉于性爱中的迪特而言,实为一种戏虐的表现。
影片总是喜欢以侧面描写或者细节的捕捉来表现主题,会所里等待交配的女人们换成了战争中伤残的男人们,说明德国的战争逐渐转向弱势,丽莎厌倦了战争,回到了迪特身边,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在打仗的过程中从各地搜刮的价值连城的各式邮票,足够他们开几间巴黎饭店的钱。
大喜大悲和大起大落总能把故事推向高潮,对迪特而言,一切似乎很美好的时候,丽莎在战火中为了取藏着邮票的盒子,而葬身在塌陷的房子中。
呆住的迪特脸上是呆滞的表情,但是影片中被赋予了非常饱满而情绪化的配乐,波段式高涨的上扬音调,仿佛将悲伤推到最高点,盲目的为满足欲望而追逐所谓的金钱,迪特失去了他珍爱的妻子。
二战结束,捷克变卖了邮票,成为了千万富翁,买了一间豪华旅馆,起名为迪特旅馆。
将收集的各国钞票和债券作为展示和炫耀贴满一面墙。
当生活把你推的越高,就越危险,意味着摔下来将会越狠。
此时,两名执法人员突然来到迪特的旅馆,没收了迪特的全部财产,1600万和这间豪华旅馆的一切,并背叛入狱改造。
二战结束,捷克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资本家的财产都被充公。
讽刺的是,战争前资本主义当道,迪特是最底层的小人物,费劲心机希望得到尊重,战争后实行共产主义,迪特却成了所谓的资本家,被判入狱,再一次进入了最底层。
其实,小人物迪特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即使他聪明机灵,处事圆滑,但是他依旧无法摆脱他小个子的弱势和地位低人一等的心理障碍,他迫切的希望通过与美女们发生关系来证明自己的魅力,赚取金钱加入百万富翁的行列,通过金钱的武装来垫高自己的地位,摆脱小个子服务生的既定形象。
即使到最后,他也希望被划为百万富翁的行列而主动入狱,希望真正的成为富翁们的一员,事与愿违,即使是入狱,他依然在排挤在外。。。
整个影片非常注重细节方面的刻画,它会通过人物的表情来反应内心的变化。
也会通过一些侧面的描写来表现事物,像和老年迪特一起在森林流放的年轻女子,她因为频繁的享受周旋于喜欢的男人间而被社会排挤,就表现了当时捷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守的生活作风,为了防止奢靡的生活再现,较为禁锢个人情感和生活。
片子的最后,经历了种种的变故后,迪特看着房间里大大小小的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似乎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他自己安静的生活在森林的一角,放下了所谓的世俗,镜头切到了国王授予的那枚勋章被戴在了狗的身上,象征金钱的邮票也被他肆意的散落在风中。。。
赫拉巴尔和昆德拉不同,后者是徜徉在巴黎的咖啡馆和公寓里的,而前者是在垃圾处理站、钢铁厂和森林磨练出来的。
对赫拉巴尔,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他的文学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极其有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不是神神鬼鬼,也不是没有文化,他读书很多,尤其喜爱《圣经》《老子》和法语的文学。
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回忆画面一直维持着一种暖黄色。
而男主演本身长的也是小巧,精灵感。
初看时,只觉得是一部节奏轻松的喜剧而已,所体会到的是一种滑稽的讽刺。
最喜欢的几个画面包括但不限于:妖娆的躺在地上慢慢的排纸币;每次男主把零钱偷偷撒掉后,其他人的反应。
而电影的后半段,加入政治元素后,成为了一种诡异的讽刺。
画面却依旧暖色调,有几处甚至有了类似罗马神话的画面。
暖黄的色调加强了这种不真实感。
结局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让人嘴边始终挂着一抹冷笑。
究竟是源于怎么样一种精神,才能造就捷克民族的人们有如此乐观而不屈不挠的性格?
而这样一种标志性的特色也正是捷克的文字、电影等艺术形式所承载的精髓。
伊利•曼佐拍摄的《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在07年的时候再度蜚声国际,这部同样改编自捷克文豪赫拉巴尔同名小说的电影作品获得了07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再此之前同样出自伊利•曼佐之手改编赫拉巴尔小说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失翼云雀》也曾在柏林电影节等世界级电影节上获得殊荣。
伊利•曼佐与赫拉巴尔似乎已经成就了一种默契,赫尔巴尔的文字魅力借助伊利•曼佐的影象便能够大方光彩,而他俩的合作也多达6部之多。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讲述的小个子服务生在捷克各大酒店服务,终于成就为百万富翁,而其一生又穿插着捷克被侵略、二战后社会主义重建的历史。
赫拉巴尔以捷克所特有的文字风格——幽默而诙谐、嘲讽而渗透着辛酸的笔力——撰写着这个小个子服务生传奇式的一生。
借助影象的魔力,伊利•曼佐使赫拉巴尔的这个故事以视觉等全方位的感受呈现给观众,而文字中一副副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带领着观赏者们陪同小个子服务员一起经历着魔幻世界。
伊利•曼佐并不是原样复制原着小说,在小说中,赫拉巴尔以回忆式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行文,小说以时间为序分为五个篇章。
而在电影的叙事中,伊利•曼佐把小说中最后一个篇章——小个子服务生出狱后劳动改造山林隐居——打碎提出,作为电影叙述的起点,并结合蒙太奇一一插入前四个篇章的缝隙之中,形成现在与往昔的对比,以此来表达赫拉巴尔在小说中所蕴藏的哲理,而这哲理出自于作者所忠爱的东方哲人老子。
赫拉巴尔非常喜欢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东方哲理,许多《道德经》中的文字曾出现在赫拉巴尔的小说之中,在《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作者以小个子服务生戏剧化的人生,起起伏伏中蕴涵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思想。
并以伺候过显赫贵族、非洲国王等经历与结尾处放野山林与动物为伴来表达老子的有为与无为的命题。
而在电影中,虽然对比同样存在,但却显得非常单薄,寡剧山林重逢知遇之恩的推销员,一起喝啤酒的结尾虽然有着逍遥游的风流,于原着小说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可能是出于电影叙事的需要,伊利•曼佐在电影中插入了许多贯穿始末的线索,其一是镜子,其二是反复出现并帮助小个子服务生的推销员老头,其三是抛洒硬币零钱。
镜子在影片的作用并不同于法斯宾德的电影中那样,为了表达人与人的疏离,而更多的是出自小个子服务生自我价值认识的需要,他借助镜子去回顾往昔,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而这些同小说小个子服务生注重自我装束的笔墨是有相映成辉的。
而电影中的推销员老头在小说中仅仅是百万富翁理想的启蒙人,之后并没有再出现,但在电影中却反复出现在小个子之后的各个篇章中,甚至在结尾处与小个子一同喝着啤酒隐居山林。
虽然说,推销员老头唤起了小个子的百万富翁之梦并且也教会他丢掉零钱、用纸币铺满地板等等事理,但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原着小说中,小个子始末想要获得的仅仅是别人对于其身份的肯定,而并不是追逐金钱与富贵,也因此在小说前几个篇章中抛洒零钱、装束等等,在后几个篇章中其实已不再重复出现,而改变成要求成为百万富翁而入狱、佩带勋章、开设“断裂旅馆”并在同行前炫耀等等其他的行径。
但是电影却一再强调抛零钱,比起原着小说而言,非常的单一。
小说中许多精彩的篇章在电影中一一重现,招待将军、非洲亲王、德国纯粹人种基地等等。
但可惜的是,宁静旅店时护送开光“金童”、招待总理两个场景在电影中被删去。
而巴黎旅馆时招待非洲亲王时候需要的三百多套金质餐具也并没有提及。
而这些在小说中其实非常重要,“金童”事件是小个子离开宁静旅店的原因,而金餐具也差点造成了他离开巴黎旅馆。
小说中的这些情节用意在于表现小个子虽然力图与上层阶级的人趋同,但又无法被其肯定,即使他炫富改变自己的装束等等的方式幻想与其他人平等,但又始终无法成为他们的一员。
这些也与后半部分结婚时德国人不与其碰杯、监狱里不被认同等情节呼应,而主人公之所以会被塑造成一个小个子,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一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原因,而这些在电影中并没有被如何刻画。
小说中后半部分篇章非常的精彩,可却是电影弱化处理的地方,小个子用其一生积蓄开设了“断层旅馆”时的辉煌场景在影片中连同百万富翁改造所内的情节一笔带过,这或许是出于政治局限的原因,实在是非常的遗憾。
小个子与德国妻子的爱情故事的段落,其实是反映小个子对于捷克民族主义精神矛盾冲突的部分,他为了被捷克上层阶级人所认同而不惜与德国女人结婚,可能这样说有些牵强,但是德国占领捷克时候,夫妻两回巴黎旅馆炫富的情节其实也部分的暗示了小个子的婚姻目的的不纯。
而之后多次出现的“捷克人遭屠杀时而我正在接受德国医生生殖器检查,为了获得证明与德国人结婚”也正是小个子内心矛盾冲突的体现。
但是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强调,只是过场式的浮光掠影的匆匆带过,甚至那个只会敲钉子的弱智儿子,在影片中也更本没有出生。
尽管影片与原着小说有着以上这些差别,但是单纯从影片上来说,《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也是一部非常出彩的杰作。
最中最亮丽的部分可能是影片中的蒙太奇运用,剪辑运用的显而易见的是在前述的现在与回忆的辉映交插段落,往往过去的一个情景之后会流畅的剪辑到现在时,形成对比。
在生殖器检查部分时,为了表现小个子脑海中的景象,同样也用了一组蒙太奇镜头,在画面上实现空间时间的平行交叉。
并且,在木屋中,小个子竖起三面镜子,每一面镜子出现之前一个篇章中的影象,完成了小个子精神世界自省的过程,此处的蒙太奇也属影片中惊鸿一笔。
此外,影片的特色还在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最初火车站的卖香肠的场景仿佛是对卢米埃尔《坐车离开耶鲁萨冷》的致敬,以默片的形式的形式以及追逐火车的镜头又非常象在调侃《火车大劫案》。
后半部分叙述德国侵略捷克这段历史时,导演借助黑白胶片资料等素材,非常具有新浪潮影片的特色。
而且影片的镜头非常流畅,滑顺而带着美感,这使得整个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浓缩了14万字原着小说中的重要场景与段落,丝毫不嫌拖沓与冗重,反而更象羽毛般的轻柔,这是符合原着小说文字的特色的。
赫拉巴尔并不是去抨击或者沉重的记录一段屈辱或压迫的历史,小说文字非常轻松诙谐,带着调侃与玩笑,而笔力渗透纸背之后又带着辛酸与凄凉,这样的行文特色不但在这本《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体现,并且贯穿在《过于烦嚣的孤独》等多部着作之中。
而伊利•曼佐确实也有这样的功力与技巧,在重现赫拉巴尔以梦为马的想象力之余更近一步的去夸大文字的气氛,夸大轻松诙谐以及之后的辛酸凄凉。
无论是在《我曾伺候国英国国王》或是《失翼云雀》、《海底的珍珠》还是《严密监视的列车》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
导演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他一方面以轻快而亮色的基调去尽量的重现赫拉巴尔小说中轻松而诙谐的篇章,去展现赫拉巴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紧接着却以静默、浓重的镜头制造欢娱后的留白,形成先后的对立,给于观众凝思的空间。
后记:同样的精神在捷克大多数的艺术领域都能看见,而最显然易见的便是电影,很难想象,一个历史如捷克这样的民族,曾遭受侵略与屈辱,又被严酷的政治肃杀了数十年之久,而这些艺术家们却能呈现出如此纯真而轻快的作品,其中的功力真不是卡尔维诺所说的轻盈所能囊括,而更多的是捷克民族所与生具有的精神所造就。
这是我观影史上最好的两部喜剧。
一部是《你丫闭嘴》,一部是此片。
《你》剧创造种种冲突让人笑掉大牙,而《我》剧刚是优雅地表述,从容地在内心里暗笑。
介绍剧情就免了吧。
真正好看的,是那种人生起起落落的错位感,以及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小个子的主人公,不停地艳遇,美丽的姑娘,总是让他活出自己的威风,以及自信。
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小个子的生存之道是,失意或是得意,都不要忘记享受生活。
适时地向生活低头,适时地表现骄傲。
悲的命运一样有喜的结果。。。。
这是我所要强调的。
电影的一开始有点让人摸不到边际。
一个小个子男人从狱中出来,开始回忆他的过去。
正如他说的,他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所遭遇的不幸。
他天生对金钱有着占有的欲望,迷恋看到人们趴在地上捡起他所抛撒的硬币时的丑态。
他深信他的所谓守护天使,一个投机商人的话,有了钱就可以得到一切。
确实,随着他的财富的膨胀,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地位,和各种场合抛撒硬币的快感。
影片至此,似乎已定位于一个荒诞而骄淫的故事。
然而,正当这个男人事业得意的时候,二战开始了,个人的命运顷刻间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男人因为爱上了一个日耳曼姑娘,而站在了反民族的一边,这也使他幸运的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清了这个国家终结的必然性。
影片也从这开始了其对历史观的阐述。
德国由胜利转向失败,人民始终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些百万富翁仍可以坐拥财富,沉迷享乐。
终有一日,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家被关进了监狱,小个子男人的百万富翁梦破灭了,而他却真的与百万富翁们关在了一起。
经过十多年的牢狱,男人被提前释放,但他还只能在边疆生活。
他没有绝望,在这了无人际的森林里开始了新的创造,也体会着无尽的孤独与艰辛。
一个同样发配至此的放浪女人成为他唯一的安慰。
他在住所里摆满了捡来的镜子,以看透一个个曾经得自己。
他在反思中终于明白,人只有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才能找到真的自己。
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磨难以后的一种觉醒。
结尾处,男人又一次与自己的守护天使举起了啤酒,生命在经历了一番奢华艰辛的旅程后,回到了它的起点。
此片跟诸如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罗布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
同样是反映战争状态下,人物多样化的命运和心理历程。
人在被压迫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浪漫情怀,是对无情战争的有力反讽。
影片的节奏,配乐都趋于完美。
其中所展现的女性肉体的美无不体现着这个国家的美丽。
不管怎样,这是一部会让所有人都觉着好看的电影,但同时滴水不漏的视听语言也弱化了思想性的表达。
导演企图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回归人性,表明强权在人性面前足够强大,却不持久,必将比历史所淹没。
这似乎无可挑剔,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这样的理想还是太虚幻和脆弱了。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
根据片名来想象,应该是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大家互相说着俏皮的话,贵妇伯爵们优雅休闲地进行交流的宫廷戏。
我错了。
这部电影不过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一个普通的捷克人,在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前后的生活轨迹。
迪特,小个子服务生,样貌英俊,头脑灵活,一心一意要往上爬。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不够好,也不算坏,精明能干,但又有些小滑头。
他在酒吧里兴致勃勃地当服务员,腰杆挺得笔直,状态饱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的机灵劲儿全都使出来。
此时在他的眼中,世界是一条通途,如果他努力,必可达到成为百万富豪的宏愿。
事实上,他也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和运气,从酒吧服务生做到布拉格最大的巴黎酒店的首席服务生,向他心目充满着金钱和美女的理想生活靠拢。
一直到此,电影仍是波澜不惊,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镜头。
直到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捷克。
镜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展现战争的血雨腥风,依然是戏谑的风格,不动声色的讽刺,不动声色的残忍。
一个民族的坚强和苦难全都在不动声色中勾勒出来了。
迪特仍然以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机灵,自愿地与德国人靠近,和德国姑娘结婚。
小人物慢慢地向自己的梦想接近,可是,当他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时候,他却又阴差阳错地失去。
小人物的一生,有过努力,有过自大狂妄,但也有挣扎——当他追着火车想把面包递给犹太商人的时候,当他发现赤身裸体的金发美女不过把他当小餐桌的时候,他终究发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仍是渴望着除了金钱美女以外的东西。
影片最后,迪特对着镜子回首自己的一生,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达成一致,他终于接受了自己,不再挣扎,不再幻想。
世界平静下来了。
这不是让人心情愉快的电影,但这是让人难以释怀的电影。
它并没有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而只是赤裸裸地摊开来放到我们面前,看,事实就是这样。
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调很平缓,不渲染,不自怜,镜头带着一些小小的戏谑和荒诞,情绪都是轻描淡写带过。
所有的这些平缓,慢慢地聚成了不动声色的悲凉。
小人物的一生如此,国家的命运如此。
虽然平静了,但终难抹去悲凉的底色。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捷克斯洛伐克这是一部很励志的打工人电影,讲述一个小伙子当服务员却乐观努力,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
犹如《阿甘正传》+《活着》,进豆瓣Top250是妥妥的事。
整部电影完美到无可挑剔,不管是喜剧包袱,构图,节奏,配乐,隐喻都是完美的。
前半段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讥讽了西方上流社会,名利权三者都没放过。
如果先了解下捷克近代史后半段看的会更有意思。
后半段的政治嘲讽无比的直接,希特勒对德国人的洗脑,新人种计划,太让人汗颜了。
好不容易结束纳粹,共产主义来了,无产阶级的理想吞并了他好不容易积累的财产,这段观众是该笑还是该哭呢?
电影用了很多回闪,蒙太奇,但是旋接的很好。
最后他把国王给的奖章送给了羊,还有价值连城的邮票也随风而去了,回归到了生命的本质,这收尾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整部电影有好多情色镜头,美女如云,我最喜欢第一个俏皮的妓女,太6了,他用镜子把妹的那招要学住,要学住。
杰里·闵采尔 Jirí Menzel老而弥坚的作品,轻松而不乏厚重。
借由一个人的眼光来描述一段历史不少见,因为赫拉巴尔的小说本身的魅力使得影片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味道,处处流露出布拉格帅克式的幽默和揶揄。
影片很多时候给人以默片的感觉,表演、剪辑,特别是配乐的形式,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感受到电影音乐的魅力,如同默片时期银幕下的钢琴伴奏,完全的服务于影片,却反而令人感到音乐无穷的诠释能力。
影片的镜头完全不能想象是《严密监视的列车》的导演,也可以说是不像一个近七旬老人的镜头。
其中的好些事物的选择形成很好的呼应:硬币、邮票、镜中女人的胴体、同一个商人……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2007-11-11
“人常常在意外的时候,成为真正的人”
20080329 1800 City Hall
不喜欢这种观念太直白的电影
顺溜溜的工整感(不是很喜欢),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读原著感觉会好很多吧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
刚看完<希特勒传>时看的...
对付荒诞的时代最好的办法,也是就是同样荒诞的行为。但说实话,这个片子不太好看,说它不好看,已经除却了文化差异的成分。
2007-12-23,really good.
做作当活泼而且主角刻画太死板,又一个被各种扯B影评拔高的坑爹货
#b看a指日可待#男主风流情史也不算是好人,你撒币吗?进监狱落个清净。三星半
荒诞元素用得似乎有点过了,意象的比重之大又损害了故事本身。
导演好像把意淫当成了艺术。全片的男凝镜头加在一起可以拍一部av,所有女性角色的设置都完全符合性感台灯测试。
喜剧歧视症无可救药,突然就想起一台词:爱的对立面是什么?是恨。不,是没感觉——除非是《美丽人生》那个级别
8。哪个打酱油的是萨博?
重新静下心来看的片,没有快进哦!
场面调度和适时的裸露表现的很自然并出色了
7.7
吉尔布拉斯+活着
结尾彷如腊肉生前犯下的罪行,给影片加了一星有余,男主老婆是有多想和希特勒来场优生优育的性交?
我无法共情的电影。音乐、画面都没得说,在电影院看富丽堂皇和荒诞意象也确实体验不错,要说历史的惨痛和人生的虚无我也能理解。但一方面主人公面对历史的态度,大时代风云变幻他只惦记着自己下半身的事和能不能变富,另一方面这个电影里的所有女人都是一盘菜。无一例外。到令人愤怒的程度,我拒绝在片尾为这样的作品鼓掌。每一个女人选角都很美,蜜蜂围绕和酒桌上都很美,一棵树倒在身后她只露出一只眼睛的镜头也很特别。但是全都是菜,全都只是审美的客体。真的会愤怒……也很讨厌出狱以后一副看透红尘的样子,其实你自始至终都只为了获得认可而培养着自己的狭隘、虚伪、阿谀、自大。能在穿插中了解更多历史,追火车那段也算是良知回响,但到底无法共情这样的态度,导致一切都没有办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