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部12集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差不多是平凡普通人的一辈子,从出生到与这个世界告别。
每一集故事都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实生活,平凡而温暖。
是人间最美的记忆。
看得时候也感慨万千,被故事里的主人公们牵引着或感动或共情的情绪。
最动情的还是故事的真实,尽管都写着幸福和残忍,有着笑与泪。
我们被带到人间,其实就是来体验酸甜苦辣的。
就是来学会珍惜当下。
不管是上学时对未来的满怀希望、结婚成家时的满满誓言、还是退休养老的开心和烦恼,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与故事里的人物相比,我感觉我还是幸福的。
虽然这种对比不一定对。
但能令自己更惜福、更爱自己和这个世界就是好的对比。
就是一种激励。
一种美。
感恩自己在鸡零狗碎的生活里,平安健康。
还有家人相伴相扶持。
看见这样普通的生活其实已经是这地球上难得的幸运。
我们总要为自己活着积蓄力量。
那么不妨看看纪录片。
看看普通人的一生。
看看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能从中汲取营养,祝福故事里的每个人。
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回望这一生,人生已经走过一半了。
庆幸自己虽然带有伤痕,但从未对这个世界绝望。
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也许以后的路道阻且长。
但没关系。
因为相信“关关难过关管过。
且对现在的平静生活狠狠爱。
专注自己的生活。
一个周末的时间,刷完了《人生第一次》,十二个人生片段,见微知著,一生的历程都浓缩在里面。
1⃣️出生:关于孩子与父母和世界的人生初见。
2⃣️上学:当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生活时,一个小社会的生活就开始了,还有——什么是童年。
3⃣️长大: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刻,我就偷偷长大了。
4⃣️当兵:永远满怀激情和勇敢。
5⃣️上班:健全的人工作都难,何况是残疾人想要平等,想要以正常人的方式走入社会。
6⃣️进城:边远山区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在现实的穷困、没钱和家庭的团聚、孩子的教育之间,总要有所取舍。
7⃣️买房:北漂人渴求扎根买房,关于家的着落和心灵后盾。
8⃣️结婚:相信爱,因为爱走向婚姻。
9⃣️相守:当一方生病时,另一半的相知相守,患难与共。
🔟退休:退休后,去老年大学上学吧。
1️⃣1️⃣养老:大胆迈向养老院。
1⃣️2⃣️告别:如果忘记了衰老和死亡面前,总要计划安排后事和学着告别。
站在现在的生命节点上,人生的进程已然达到三分之一,也希望回望自己的时候,能坦然地说:我觉得我的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我们看着别人的童年,努力想着自己。
依稀能回想起童年的片段。
纪录片里的童年与我的童年有相似,更多的是不同:我的童年是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我的独家记忆。
我记得,在春天的阳光下,我和姐姐来到家后面的田野里,我们坐在白色的石山上,我们采来野花,做成花圈,戴在头上。
我穿着红色的小棉袄,正中间是白色的图案。
不一会儿就出汗了,觉得热乎乎,原来春天来了。
我记得,在家中的小房间,我坐在冰凉的瓷砖地面上,对着心爱的娃娃,久久地一个人度过。
我记得,家门口的台阶上,阳光暖洋洋的,真舒服。
我采来野花与小草,认真地假装自己在做菜——方言里管叫“摆公公槽”。
没有好用的迷你工具,但就是能一个人玩很久。
我记得,我带了我最喜欢的小毛毯去幼儿园,想要让所有小朋友都知道我有这么漂亮的小毛毯。
午睡时躺在课桌拼成的“床”上,只想要心满意足地好好地睡一觉,隔壁床的小朋友伸出手扯了我的小毛毯。
我记得,幼儿园时我差点迟到,夏天的一个早晨,我换了无数套衣服,还是不能决定穿哪套去幼儿园。
一个人跑到学校门口,碰到送完小朋友的妈妈们,我像大人一样打了招呼继续冲去教室,才发现迟到不是什么big deal。
我记得,阳光下,我们排着队背《春晓》,老师搬了凳子坐在阳光下。
阳光应当使我感到温暖,可站在教室里的我却觉得冷,我害怕背不出古诗,我只是单纯地害怕背不出来,我并没有想到背不出来只需要再背一遍,并不是什么big deal。
我记得,一觉醒来,自己被压在爷爷的摩托车下。
长大后听妈妈说,那天家里的大人都急开了锅,找不到我。
我记得,我从照片里记得家里的小狗,我心爱的小黄伞,我最早的闺蜜——“很凶”的甜甜。
我记得,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菜田间。
在视野里空无一人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这是我的的天地。
我的脚印踩在野草上、土壤上、竹叶上、树阴上,我越过小溪,往山上走,等木子成熟。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
”
《人生第一次》出生觉得老婆(虽然我还没有)生孩子真的很伟大,需要忍受那么多痛苦。
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对待我的那个她。
《人生第一次》长大我们在不同的地方长大,有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朋友。
所以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独特的我们。
孩子们的诗歌,真的很质朴,但是却又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密码。
小时候的我,是内向的,不敢表达情感和自己的想法的。
但是现在看来,想说就说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生第一次》当兵在入伍的士兵想家的时候,获得优秀考核的士兵父母被邀请过来见到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忍不住的想哭。
觉得自己也对父母有这种感觉,很容易上头。
《人生第一次》相守 肿瘤医院旁边的“抗癌厨房,都是打击的依靠,陪伴的亲属为了可以照顾好患者,每天做点热饭热菜给病人吃,同时也是一个省钱的办法,都选择自己做。
看到这些场景,这些患者,我真的觉得我要自己锻炼好身体,注意好身体,而且也想自己的亲人,想要照顾和保护的人都自己好好锻炼身体。
人世间最美的话,不是我爱你,有的时候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其中有一个肺癌的患者,是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去抗癌厨房给自己做饭的,但是他也是很乐观的说出“能活一天是一天,不怕”,一道菜就是一道人生。
张海萍第一次来厨房,之前都是她老公照顾她,但是她现在需要学会去照顾她母亲,菜也不会炒,但是还好那边好心人也多,她得到了帮助。
曾经听过的身体健康的祝福,在此刻却显得弥足珍贵。
见多了无常,越发觉得幸福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幸福的坐在一起吃顿饭。
《人生第一次》告别或许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从出生到告别,一路走过来,都是那么辛苦和艰辛。
普通的平凡人啊,一生都需要经历太多的艰辛。
左眼的悲伤、右眼的倔强。
世界本该是你城市的模样。
年少的轻狂,迟暮的伤。
原来你就是我回去的地方。
《推开世界的门》片尾老人想念老伴的背影中伴随着出生片段中小孩的哭声,人生的一个个阶段在回放着,也让我更加真实的认识到——这就是大体的人生。
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都是这个流程。
看完也让我感慨万千,不是滋味,此时我想起了那就话——看清楚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或许那就是英雄主义吧!
——p1——关于生孩子,了解了一点点关于母亲分娩时的痛(想到的词就是痉挛),繁衍分娩对人类是正常的……进程,对于个体却是神圣的时刻,看到妹妹出来时,会为她,为她们流泪。
春和景明27周,母亲心脏手术。
两个月后,分娩手术……母子平安——p2——“你最好的朋友是谁啊”“曹66”“为什么她是你最好的朋友”“因为她叫曹66呀”“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爸爸。
爸爸很辛苦,保护家庭,挣钱”——p3——“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所以这些诗歌是他们写的吗”“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sieve:总觉得他们还有无限未来,但自己已经老了“对于诗歌,这里的大人们除了支持和反对,更多的是无所谓”--穆庆云--与妈妈通话却没有语言(令人窒息的环境)不知道是隐藏了感情,或是不会(面部)表达,抑或是没有(想到了自己的老妈)
——p5——不要自卑。
要从容地生活——p7——职业分类大典记录,共1481个职业刘增雄,云南曲靖驻上海劳务工作站站长。
(很好很好,工作细致,全面)“到上海了就要记住——见不到天的地方就不能抽烟,还有就是垃圾分类……”王银花,她应该是识字的吧(火车上她翻了书,她会描述许多她遇见的风景,比如上海是繁华的),总会想到妈妈,她不认字,又会一想,但我识呀。
无所适从“心很安”“(上海)太漂亮啦”(王银花女儿)——p9——相守提供锅碗瓢盆的厨房,还有🍚老夏老婆15年,宫颈癌→隔年,癌细胞脑转移→18年,脑部水肿压迫神经,失去行动能力sieve——①康复的可能性理论上并不大,但抱有幻想②不是她不笑,是她没有了管理表情的能力③或者是生活给的负担太重了,她已经喘不了气后来他们的愿望一降再降——只要他活着张国花,子宫癌疾病没有压垮她们母女健康就好范学景天性乐观乐观会传染“天都要塌下来了,他就是我的天”sieve——为自己买一份保险魂归大海厨房继续着新人至,旧人归……“不管发生什么,吃饱就行”——p11养老——“人生可能不在迷茫了,但你会迷路”会思考死亡——p12——告别★★★★淡然巢文臻(前列腺肿瘤)——聂爱荣(阿尔兹海默症)“当你老到忘了世界,我用什么爱你”“在这些遗嘱里有多少种与世界和解的方式”许多都不忌讳谈论死亡一些遗嘱里安排身后事巢爷爷,捐献遗体 —— 告别诗——天堂之门向我开,不尽思绪滚滚来。
千般万舍千般舍,万事不甩万事甩。
幸喜寒门志不衰,频遇艰困仰众爱。
愿把皮囊献杏林,魂归父母应节哀。
(我要签一份遗体捐献……)sieve——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请记住我,虽然必须说再见”老伴(聂)腿摔折,sieve——“一山放过一山拦”
时间是洪水猛兽。
出生、上学、长大······猝不及防地,《人生第一次》已经从生命伊始加载到风烛暮年。
在人生的函数图上,由“第一次”勾勒的生命弧线一开始总是向上的,现在却也不得不以减速度的姿态缓慢挪向终点。
养老,是人生的最后一条道路了。
这段路要怎么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戴华奶奶,79岁,决定去养老院,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安排。
再去做一次头发,再去小区合唱队做一次指挥,在去养老院之前,戴华奶奶用微小而郑重的仪式来温习告别。
行李打包好后,她舍不得立即离开。
离开家的这一步向来艰难。
还记得在《上学》一期中,年幼的孩子舍不得离家去学校,于是会嚎啕大哭。
如今,年迈的老人舍不得离家,却只会沉默着辗转。
在已经光滑润泽的老藤椅上再坐半刻,在老家具前伫立抚摸,然后终于下定决心站起来,关灯退场。
王意仁爷爷,86岁,选择了一个人在家养老。
他似乎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房子里有老伴儿的味道。
煮面吃时,他说做梦梦到去给老伴儿买烤鸭。
聊着房子,想起老伴儿一手装修完,只享受了三年,嗔怪着:“说走就走。
”翻翻相册,向摄制组炫耀:“她胆子大得很,不怕死,穿着裙子跳降落伞。
”说着说着,嘴角就勾起来。
曾经我们幸遇良人,把信誓旦旦的爱情变成朝朝暮暮的陪伴。
而现在,转眼就到了斯人已逝,往事历历的境地。
人对离别的共情往往最强,生死离别尤甚。
从苏东坡悼念王弗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到归有光含泪写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深情而专一的情感总是动人。
清明祭奠,王意仁把重要的事说给妻子听:“你的孙子也要结婚了,外孙也有自己的女儿了,你是太外婆了。
”曾经浴血沙场的男儿,有钢铁般的意志,内心也有着绕指的柔情。
他久久伫立,仿佛在说:“我们都很好,只是想你。
”
老迈之年,犹如拄杖蹒跚的夜晚,但在戴华奶奶和王意仁爷爷的身上,我们好像并没有看到太多终点来临的慌张感。
戴华奶奶离开家时,卸载了许多东西,选择再走一段新路,王意仁爷爷珍藏着过往的记忆,年复一年,怀念爱人,怀念从前。
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呈现出平实的感受和从容的态度。
在养老之年,回首往事,也许会想起第一次当兵跳伞时,血气上涌的年少轻狂;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遇到心仪的对方时,能够勇敢地上前,不曾怯懦错过;也许会想起第一次为人父母时,那种眼含热泪的生命喜悦;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面对病痛考验时,伴侣相守的矢志不渝····当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们都竭尽全力不留遗憾,那即使走到暮年,又还有什么好慌张的呢?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爷爷害怕死去,老伴儿柔声安慰:“那就要长寿哦。
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只要享受就行了。
去担心,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
你一直努力到现在。
以后只要一直享受就可以了。
”享受就是赚到呀!
作为观众的我,正走到人生的半途,在看到已经走过的《出生》、《上学》、《长大》,就像是在看曾经的自己。
在看到《相守》、《养老》等未曾经历的情节,就像是在预习人生的功课。
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每一个《人生第一次》的故事里,都可以看见别人,也可以发现自己。
希望未来终会走向下一个节点自己,不至慌张,能多从容。
这部纪录片是大学时看的,当时每天一边吃午饭一边看一集,现在毕业了补上最后一期“特别篇”。
从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到退休、养老、告别,我通过别人的人生第一次,看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图景,妈妈真的很勇敢,孩子们的诗真的很有灵气,变老了好像也没什么可怕,遇到相守一生的人真的很难得“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小锁”“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我希望让孩子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像火苗一样快燃尽了也要最后再灿烂一次——黄亚男”“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穆庆云”“十年后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让儿女坐在我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李坤富”老师真的好温柔好会引导!“你要知道所有的心情和情绪都可以写成一首夜空下的诗”“诗歌是万物”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每次响起都恰到好处
《出生》非常震撼,感人肺腑。
朴实的镜头记录着平凡的我们。
当年妻子分娩的不易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不禁泪如雨下。
人生从出生那刻起,便充满了纠结、挣扎、希望与奋斗。
这就是人间滋味,每一个人生而为人所必须体验与经历,这也是生命的意义与乐趣所在。
我来过,我看过,我走过,我存在过。
最后,秦博出品,必属精品👍👍👍
每个看似平凡的第一次,都是踏入下一阶段的关键
人生第一次光听片名,想必大多数观众已经知道要拍什么节目组将镜头对准十二个人生节点,对准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们并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但片中有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不论何时何地,你总能在这十二个片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它像是我们人生旅途的里程碑原来,每个人都在不同时空经历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第一次而每个看似平凡的第一次,都是踏入下一阶段的关键你的人生正在经历第几集呢?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却往往难以预料
比如说,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妈妈们疼到呼吸困难,哀嚎,痛哭,锤墙也敢怪她们会感慨:“没有生过人,谈什么人生”
在第一个故事中,吴丽辉正经历着产前的阵痛即使是无痛分娩也不代表着全程无痛这是最疼的一针,上麻醉需要从脊髓注射,穿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吸气,呼气,用力,坚持!
年轻的丈夫攥着吴丽辉的手,原本只有产妇的独角戏,多了一个身影
再吸气,再呼气,用力,再坚持一下!
整个过程,产妇都要卯足了劲,把脸憋得通红,借助宫缩的力量,把一切力气往下使,将孩子分娩出体外,这一过程甚至有妈妈累到虚脱当花光毕生的力气,看到宝宝的那一刻,正式晋升为妈妈的产妇们泪水悄然滑落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一切的辛苦与疼痛,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报产妇向爽,因为先天性心脏畸形,她必须先做心脏手术,才能剖腹产,手术风险告知书上列着密密麻麻的备注项病房里,丈夫和她碎碎念着明天的手术,他说:“明天你肯定没事的。
”还夸张地打趣着要防止妻子流口水,他们将双胞胎的名字取为“春和、景明”,出自《岳阳楼记》,是向爽梦到的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双胞胎名字中的诗意,正是这个家庭对未来不灭的希望手术室门口的老人正在抹泪,丈夫安慰母亲说着“不操心”,自己却紧张到踱步、挠头一台手术,三条人命好在向爽的心脏手术和剖腹产一切顺利,得知消息的丈夫一路奔向妻子,看到玻璃后的爱人,自己却转身而哭母子平安年轻的父亲地在走廊上来回踱步,碎碎念着
举重若轻,字字有力随着宝宝们的降生,第一集走向了圆满的结局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他们睁开双眼,不住啼哭,伴随着出生时就收获到的爱意,成为茫茫人海的一员,开启未知的旅途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
人生第一次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长按关注 班克西赫
第一次有一首歌让我听一次哭一次,《推开世界的门》是长在我泪腺的歌。
看第一集生孩子才发现母亲的不易,生一次孩子至少算是过一次鬼门关吧。
但是第一次当妈妈,总是会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我也更能够理解和拥抱这些不够好的地方,也不会再过多苛求母亲对我自私的爱。
第三集让我感触最深。
因为我也做过几年的留守儿童,不过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并没有那么想念和依赖爸爸妈妈。
我从小是由外公外婆带大的,我现在也很想念和爱他们。
有大人说我就是因为是外婆带大的所以内向,现在我想说内向并不是由谁带大决定,有很多因素,但我知道外婆的善良与勤劳对我影响巨大。
我被这一集中妹妹说的“我想要妈妈自私的爱,我以后想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击中了。
我从小就感觉爸爸妈妈更爱姐姐和弟弟,我是若有若无的。
小时候我做事情特别慢,然后那时候帮外婆干活(拖柴火),表姐干的比我多,外婆那个时候喜欢拿钱激励我们,干的多钱就多。
然后外婆在我和表姐面前给我少的钱,但是她后面偷偷地把我叫过去,塞给了我跟表姐一样多的钱,那个时候就是七八块钱嘛,小时候又喜欢吃辣条,所以对钱还是很渴望。
我想不是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我在外婆那里既懂事又有糖吃!
后面的几集可能对我来说有些遥远,诸如结婚买房变老这些,可能以后看了会更加有感悟。
只是感慨于纪录片里面的情侣和夫妻怎么都这么深情。
不管是妻子眼瞎了坚持当妻子的眼睛,还是说妻子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即使抑郁症了还仍是把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妻子。
我只能说是希望我以后的伴侣也能如此深情,如能遇到便是我的幸运,遇不到也是我的命运吧!
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对于亲密关系我是既有向往又害怕的hhhhh。
至于说人生这么多的第一次,哪能没有遗憾呢?
或许正是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没有做好的事情,才让遗憾本身充满重量,才能让要好好地去争取的决心更坚定!
希望我这一生能够“平淡却又意义”。
我看到最后两集的时候,人生第一次失去至亲。最后两集恰好是养老和告别。
特别好,尤其是特别篇看到了大家的现状,喜欢这种动态的纪录片。对个人来讲完全是鼓励生育、重拾人生信念的片子。巢晖说第十二集是痛苦的感动,我觉得虽然痛苦,但看完还是会让人认为活着很值得,痛苦也值得。
题材讨巧,视角独特,制作用心。难得的高品质纪录片。看完第一集第二集打了五星,但是看完隔靴搔痒又缺乏真诚的第三集,决定减一颗星。希望后面几集不要再出现第三集这么装的…
勉勉强强,大部分都是上海取景,都是有钱人一生,奈何普通人最多。尤其结婚那期,太拉夸了
3.5纪录片的整体立意和单集主题的选取不错,就是内容太直给了,质量有好有坏。但我会记得“烫金了我的小牛”带来的震动...
一开始就烦,男的怎么体会分娩的痛,你又没那种器官。而且为什么要去体会,体会了就能更爱媳妇了?那每个妻子要不要体验一下蛋疼,这样能更爱老公?
不实不尽
为啥我要打一星?就冲残疾人士那集,他们在训练基地做阿里售后客服,导演选了双十一那天晚上作为素材,文案belike:“这些对话有时很无聊,甚至他们还要被谩骂,可是他们竟然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得多,这是真正的平等。”…………首先顾客对客服的恶劣态度本来就不正常、其次他们本来就是正常人、我真是醉了,真哪门子平等,本来就无法抹平的疤痕非给给它注入强行说理的正能量?既然是纪录片,怎么不让残疾人自己说?搞那么多煽情优越的旁白还觉得能让一群“正常人”感动流涕吗?
生活比片中呈现的显然要艰难更多。
前几集很一般,最后一集还行,没太多感触,没流泪,觉得这就是生活。看完只觉得不要生孩子比较好。
“我觉得我的一生 平淡而有意义”从最开始确定主题的时候 这个纪录片已经定位在高端人群了 上海最好的医院 上海学区 上海养老院 老人大学 受采访的老中青无一例外都是岁月静好的上海人 看完都令人忘记贫困究竟是什么样的了 这是上海人生 这是有钱本地人的上海人生 不是观众的人生我觉得我的生活 贫穷且没有意义
emmm,很无聊不如看个西部纪实纯属浪费时间
个人觉得一般,没有太多打动我的地方。
称不上真实记录吧,特别是一些无法逃离的镜头。
相当不错的纪录片,生命伊始,说不出的感动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下半辈子我就守着他们三个过了”太好哭了,看得我整个喉咙疼头皮发麻,泪流不止😭
是人生第一次,但大部分好像都是有钱人的人生第一次镜头聚焦在北京上海成都这样的一二线城市,拍摄的基本是在中国上层的人,更想看一些属于普通人的人间烟火气在上海幼儿园的孩子家里住着三居,父亲开着宝马,爱好是弹钢琴在北京的打工人买房,父母能拿出近两百万首付结婚的人拍摄的家庭也是能够支撑孩子留学的海归而成都老人的退休生活是去老年大学,能享受这样退休生活的老人在中国占比多少呢?留守儿童,没文凭进城打工人,癌症患者拍摄的还不错,更希望整个社会去关注弱势群体,而不是让大家去看中国前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十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有点献礼片意味。确定每集主题,然后主去呈现而不是去挖掘人物动机和背后的故事。怀孕的医院都是上海顶级,拍摄对象不少住VIP;幼儿园和小学选的是上海不错的学校,殊不知父母为了拼学区房得付出多少努力。最后一集养老,老人家又是去的上海最好的一家养老院,住院费1万/月起(不算吃饭等消费),报名要交200万押金。没有透露这些信息,搞得好像“上海人均生活就是这样”。然而,能上得了好学校和养老院的比例可能低于10%。 而上老年大学的那些人,也是需要时间和金钱支撑的,否则生活只剩下苟且。最喜欢的是残疾人再就业那一集,还是蛮感动的,这也折射出一个人问题,就是中国残疾人生活太不方便,无障碍设施什么的几乎形同虚设。
5改1,因为发表对s2ep6个人看法,导演亲自下场,说俺“网bao、作恶、算哪根葱”,俺对他的滤镜(本片带来的)碎的一塌糊涂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69477777/?_i=56090085cfc0ae8(原因详见评论区,免费获得导演本人的“!”大礼包)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