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没错过,这是自己观影结束后的直接感受。
其实这部电影,早有耳闻,而在心理学的说服角度来说,当我们已经提前得知将要被劝说的信息,那我们就会更大程度的不会被劝说,相反,会对将要遭到说服的观念,产生某种程度的逆反。
十八洞村于我,就是如此。
电影上映那一年,就听说过了,但问题是,头脑中的拒绝剧本开始生效,直接略过了这一部电影,甚至想要了解的心情都不曾有过。
真的应了那一句“偏见让我们离真相更远”。
但现在不一样了,为什么呢?
首先,自己变得有一些不一样了,从今年4月辞职,开始全职的准备跨专业考研开始,到今天上午结束了最后一门考试。
在备考期间,将自己曾关注的将近300多个公众号全部取消了关注,因为只关注,但又不看,有一点像,囤书欲,仿佛买了书,知识就在口袋里了一样。
而信息太多的结果就是,寻找所需信息需要被太多的因素干扰,很可能自己准备看A但在寻找的过程中,看到了B,就沉迷于C中忘记了A的初衷……所以,将300多个公众号取消到20多个,感觉每一个都无法再删除的时候,效率一下提高了许多。
甚至提升了幸福感。
扯远了,拉回来,再说到自己怎么又会遇到十八洞村,并想要看这部电影。
考研需要准备政治,政治就有时政,时政就需要关注今年发生的大事,关注大事,当然需要权威的平台,微信公众号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求是,这三个公众号,是我这几个月来几乎每天都在看的。
既然说到了政治,自己之前对政治的刻板映像就是枯燥乏味。
也是偏见,这真是一个充满了偏见的世界啊,我们明明没有真正的去实践,去感知,却在头脑中装入了太多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左右我们的行动和态度。
而有幸遇到了徐涛老师,发现,自己仿佛从没认识过政治一般,第一次初识政治,并在此过程中喜欢上了政治,其中最抓我眼球的是扶贫,2020年决胜一年。
新华社推了一篇十八洞村的故事,漫画形式展示的,当时看完就落泪了,想着考完研再看电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2020年,我们实现了全面脱贫。
2020年,我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如此如此想要做并且付出行动去做的事。
结束完考试,回到家,突然觉得有些不知道做什么,因为在家备考,这段时间以来父母都看的是无声电视,就想全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看一部电影好了,看什么电影呢,脑海中闪过了十八洞村,就它了,中文电影,父母都能接受。
看完之后,感慨普普通通的坚持的伟大。
而普普通通的坚持,做下来了,也就不再普通。
二来,和父母一起看的电影,其中也讲到了影片中年轻的孩子几乎都外出务工,却无法陪伴父母,一年与父母待几天就要离开讨生活。
那不就是我吗?
之前总是被别人的规则牵着走,为什么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则?
高中的时候,老师说去大城市好,北京清华名校好,一定要冲出新西兰,来到北上广……大学就轻松了,就可以好好玩了……其实这话从初中老师就开始说了,说,上高中就轻松了……学习了心理学才明白,老师说的这些刺激,都是外在刺激,而外在刺激,是很难激发内在的动机的,况且对于并未经历之事。
又扯远了,所以自己一直也有一个离父母遥远的地方去生活的“理想”,我也确实这么做了。
工作两年,工作忙,过年都在出差,没空回家,才体会到,真正做到在身边陪伴的可贵。
一家人在一起,一起打赢这场仗,这样的感觉也不错啊。
所以为什么要被定义而不去定义呢?
就像两个扶贫工作者对于脱贫这件事的解读,前者说,被认定为贫困户,是帮扶的对象,而后者则是,一起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但最为重要的是,看完电影后的行为改变,那就是在网上搜索酸鱼的做法,以及在某宝下单了同款酸鱼。
啊,真的好饿。
2020.12.28 12.20am
没看之前,我觉得这是一部硬核主旋律电影,又红又专的那种。
看完之后,我哭的像一条丧家犬。
片里逃跑的小龙,也曾经是我过去生活的影子。
所以,我理解他的崩溃和退缩。
《十八洞村》确实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不管是中间用来转场的美的触目惊心的大远景,还是充满隐喻意味的群像镜头,前后对照的找猪找孩子的桥段,都让电影更加耐人寻味,要真想找类比的话,大约是日本“小津安二郎”那一派(没有说这部电影可以直接比肩大神的意思)的风格,静谧的叙述之中自有动人的情感力量。
这种山水田的构图在电影中起到不多,但是真美
寨子里老人的群像,坚守仅存的古老风俗,只希望跟文明接轨
这种第一批在白茫茫大地上堆土的情节很难不让人想到“一穷二白”
只有我觉得他们很有男人味吗?
十八洞村的女人们一个拉着一个的衣角,要抓住在悬崖边上追光的小女孩本来写了很多影评,可是豆瓣抽风崩溃了,破坏了看电影留下的感动,等以后想起来再更吧~
我看电影从来不讲究那么多,什么色彩啦,音乐啦等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通通不管(主要是不懂)。
只要看起来舒服就完事了!
我对于一个好片的定义是:1-能感动我的2-能长见识的3-能学到东西的4-能逗笑我的这4样只要占一样我就认真是个好片。
这个片吧占了两样吧!
所以算是个好片无疑!
父母成婚的时候,家里有一排五间老瓦房,是更久之前八路军的连部。
风吹日晒很多年,毁了两间,一番修整后,按着政府规定的面积,整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
母亲的家在十几里外,和大姑妈家中间只隔了两户人家。
按着女大三抱金砖的风俗,经由媒人介绍,与父亲成婚。
婚后以务农为主,闲时父亲会和他一起高中毕业的好朋友贩卖大米,一般都是4毛5进货,5毛卖出,一斤大米赚5分钱。
一是靠力气,二是靠结婚时买的自行车。
没过多久,父母觉得房子不行,得推倒重盖。
盖房子需要钱,主要是材料的钱,但当时的情况是有钱也不行,因为地的问题。
以前,为了盖连部的房子,村子里选的这块地地势略高但不平,胡乱用了些石头砖块什么的垫了一下,就起了房子。
当初胡乱填的东西,成了新房的主要阻力。
围墙什么的都还好,地基打深一点足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是地面,房间的地面和院子的地面,低出好大一截。
父母并没有觉得这事有多难,每天下地干活,回来的时候拉一车土就好了。
就这样,除了下雨,父母每天至少拉一车土回去。
后来姐姐和我相继出生,父亲也靠他的高中文化在农闲的时候搞养殖,除去模样惨淡的三间土瓦房,其他方面都是蒸蒸日上。
盖房子的钱攒好了,地平的钱也攒好了,劳工钱也相继攒好了。
父亲开始有些膨胀,和二叔(高中毕业的好朋友)出去瞎玩,一来二去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某一日父亲彻夜未归,次日一早姐姐去上学,母亲故意锁了门带我去前面叔爷家吃早饭,然后又玩了好一会儿。
回家的时候,看到父亲站在院子里簸米,看到我们回来,也没好意思问为什么没有饭吃,母亲吃吃笑着领着我进了屋,等父亲煮饭煮到一半的时候跟他说叔爷给他留了饭,过去吃就好。
那一晚父亲赌博被抓,警察叔叔没有把他们带局子里去,直接把一群人拷在了路边的树上,被蚊子啃了整整一宿。
逃跑成功的人当晚就把消息带了回来,按照惯例,第二天一早就会放,因为赌得不大。
所以母亲故意锁门带我离家,以此惩罚父亲。
彼时父亲还不到30岁,很要脸面,所以赌博一事就此打住。
经由此事,父亲把心思收了回来,稻秧插完之后,憋着劲儿拉了几天的土,就着手准备盖房子的事情了。
1989年入冬的时候,父母开始盖房子,先盖了三间厢房用来过渡,然后打主屋的地基,之后把土填进去夯实,然后再起主屋。
劳工钱其实没多少,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其他都是本家兄弟叔伯帮忙,很快,腊月十六,我们正式迁入新盖的两层小楼中。
我和姐姐住楼上,父母住一间,留一间当客厅。
剩下的两间屋和厢房准备用来搞养殖,次年春天,父亲买了几本养蚕的书,托人转买了一张蚕种,30天之后,得蚕茧80斤,卖了1000元!
紧跟着夏蚕开了4张蚕种,得蚕茧近400斤,茧站的人开车上门以7元/斤收走。
乡里拉了横幅,县电视台来采访,父母狠狠出了次风头。
此后的时间里,除了种田和养蚕,父亲还教会了母亲如何养兔子。
每到要交学费的时候,母亲就会去信用社取去年交学费时存的1000元定期,把利息取出来,本钱再存一年定期。
利息足够我和姐姐的学费,以及全家一顿丰盛的大餐。
蚕茧数春蚕最好,最贵时近30元/市斤,父亲凭借技术,产量能做到90+斤/张。
一张蚕种约莫30003500粒卵,春蚕成活率低,容易生病,所以平日里最忙的时候,父亲大都在外指导其他养蚕户,家里只有母亲一人撑着。
印象中有三次,春茧卖到26、7元/市斤,别人春蚕最多2张,我们家能到3张甚至4张,别人一张出茧80斤,我们家一张出茧90斤,最多的一次卖了10000多块。
最大的优势是父亲的技术,养蚕是一,桑地是二。
蚕想养得好,首先得把桑树种好。
但随着养蚕的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养蚕渐渐赚不到什么钱了。
父母开始养兔子,养肉鸡,养猪,但很快就被规模养殖挤得没了路。
父亲自学修伞补鞋,晃荡了一个夏天之后,开始去湖里做采沙工作。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船上搅拌机卡住了,当时还在下雨,父亲拿了根铁棍,对准关窍处一捣,轻松解决了问题,但他没想到的是,搅拌机转起来,把棍子弹回来,正正打在脑门中间。
万幸被垫有硬塑料的帽檐挡了一下,帽檐粉碎,他眉骨骨折,迫不得已住院治疗。
我陪着他在医院的楼梯口抽烟,他跟我一句一句慢慢讲过去的事情,说家里地不平,每天下田回来带一板车土,也就两年就填平了;为了能把蚕养好,冒着倾盆大雨采摘桑叶,手麻到没有知觉,往桑树上狠狠甩几下继续采;养了个儿子,是村里那几年唯一的高中生和大学生,长了面子,但没想到结个婚把家底掏空了,你还欠了几十万的外债......他说现在种地不挣钱啊,采沙是个力气活,现在老了也干不动了。
你二叔赌博的恶习一直没改,过年的时候揣着十几万的公款去场子里晃悠,本来就是想去炫耀一下,没准备赌,谁知道刚好碰上抓赌,钱全部被当作赌资没收了,大过年的几十个劳力堵在他家要钱,你二婶气得当场喝了农药,送医院救了回来但人也没用了......他说以前啊,我和你妈妈都相信,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也做到了,起了村里最高的房子,培养了最优秀的大学生,但到头来呢?
还是看不明白现在的世道啊,前两年你表姐夫赌博欠了20万,你姑妈让她离婚她不离,因为有两个孩子。
最后你表姐夫爷俩出去打工把钱还上了,看起来好像你表姐能过上好日子了,谁知道那狗日的转眼在外面就有了小三......他说我不知道你心里是有人,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一直不想再找,但就是觉得如果不成家就不算个人啊,你姐姐说的对,你现在的样子就是我想把你培养的样子,现在,我把你培养成了我希望的样子,但是我后悔啊........................窗外的冬雨一阵一阵拍打在我心上,父亲佝偻的身形狠狠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我不敢告诉他我的前妻到底背着我欠了多少钱,我不敢告诉他其实房子是有的只是我为了孩子没说,我不敢告诉他我每个月还债要还掉多少钱,我不敢告诉他我又被女人骗了一次......事情并不能像电影里杨家班填土造田走上致富路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发展,父亲已经被时代抛弃,但他仍旧坚信勤劳致富的信念,采沙做不了,他就买了渔船打鱼,即便是因为眉骨骨折导致的脑溢血也没能击倒他。
我很想让他明白,我过的很好。
我还清了债务,辞职来到上海,工资涨了很多,也交了公积金。
我很快就可以攒到首付,然后用公积金在县城给他们买套房子。
即便是不再婚,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我更想告诉他的是,我对勤劳致富,也有着坚定的信仰。
真的特别赞赞赞,好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真的让我内心澎湃,看预告就特别激动,正式看的时候也感觉到很感动,终于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了,好喜欢演员的衣服,场景,特别赞导演还有配音演员,导演真的太有眼光了,挑的演员太敬业了,真的特别赞,中间有个场景太感动了,在水上划船的时候,好喜欢。
推荐大家去看看吧!
推荐一下,实力推荐一下。
一起看吧!
有一阵没看过这类满屏情怀的电影了。
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剧情片……饱含激情的音乐配合跌宕起伏的剧情,瞬间将人从喧嚣熙攘的都市带入了为生存、尊严与信仰而战的湘西山野深处……介绍到这,你一定提了兴致,至少要百度一下陈瑾是谁,或者直接百度它的名字:《十八洞村》。
对,它是一部以扶贫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
说也奇怪,儿时学校组织师生集体去电影院看电影,总觉得特别兴奋,记得也都是些像《孔繁森》《真心》一类的主旋律电影,每次结束,也不知道是因为县城就那么一家电影院,还是因为电影真的太好看,大家总会坐那讨论一番,甚至还有人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之后,为了让自己的观后感能被老师在课堂上念,每次都会卯足了劲儿写上一大篇,也没处抄,就硬写,那时候对“精神”、“讴歌”一类的词还真不甚了解,但用上这些词儿的观后感大都会让老师满意。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对“组织观影”、“观后感”、“主旋律影片”一类的词产生了本能的不屑甚至排斥,根本不会好奇剧情,只会想到破旧的国营电影院、摊派任务的观后感。
这次看《十八洞村》就是,觉得影片都不需要看完,“制式”观后感甚至都不需要打草稿就能直接上交,预计观影半小时,就去好好过个周末。
然而就怕主旋律也认真啊,我跟小伙伴看完了124分钟的整部影片,而且决定要认真写一篇观后感,推荐大家感受一部充满惊喜、讲述“精准扶贫”的剧情片。
或许是因为片头婀娜的湘西景致——茂密的山林包裹着连片的梯田,村民像蚂蚁一般,创造这奇景,转身又成为它的点缀;或许是因为特写不断的大公鸡——平日里昂首挺胸,鸣声响彻山林,“喝血酒”那样的隆重时刻,它则是最贵重的道具;或许是贯穿全剧的鼓点——铿锵有力又不失韵律;当然更可能是因为退伍归乡、坚守田土却一贫如洗的杨英俊——不服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那股倔劲儿;还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视如生命的村规民约——十八洞村人与施家喝了“血酒”,就世代不能往来。
总之,是有要写一写的念头。
影片要景色有景色,要音乐有音乐,要情节有情节,它那么真实,足够打动所有人。
“精准扶贫”,因为工作领域的重心不同,关注确实不多,除了新闻联播,对这个词第一次有画面感是今年四月回重庆,在去区县耍的路上,我不禁感慨羡慕在这儿工作的师弟师妹,可以专心在业务上,不用过多分心做不在行的事,他却津津有味的回道:怎么可能,我们要派员进村入户去扶贫,跟他们一起抓鸡、捕鱼……听完我就很平衡,原来大家都半斤八两;后来是我们老友里的王局长,他在村里待了不短的时间,一次他让我帮忙改材料,说是要用于干部学习,看都懒得看,就喷他:你们这种在基层一线的干嘛还要费事弄这些虚头巴脑的材料,多点时间为村民们服务不好么?
他又小心又冷静:不跟你说那么多,改完发我邮箱。
点开,才发现,那是份类似总结的材料,他们确实做了不少事……影片在给出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村庄样貌的同时,也毫不吝啬的摆出了问题:全村劳壮都外出务工与农村生产缺少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匮乏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传统村规民约给现代生活所带来的桎梏、开矿产业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环境问题、村民贫困顽疾与工作队扶贫工作之间的矛盾……每件事都自然而然的发生,每个问题都真实的爆发,不夸张、不做作;这才是正道,不回避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影片针对问题,尝试逐一解决:开拓“飞地”、填土造田,解决开矿所致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解决了耕地匮乏的窘境;耕地多了,加上村民副食品、纺织品等产业丰富了,务工的劳力也就都回来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传统的规矩产生的桎梏就用传统的办法解决,一顿畅快的好酒顺利的化开了当年的血酒结下梁子;工作队小王接替小龙,循序渐进、融入其中,用“杨家班”打开脱贫致富的大好局面。
作为体制内的年轻干部,虽然影片对小龙辞职、小王接任没有多施笔墨,但仍会敏感的注意到心如死灰的小龙与满怀斗志的小王之间的对比,故事里一笔带过,现实中却是每一个身处困境的年轻干部的苦苦挣扎。
影片并未对两位年轻人作出过多评价,不过村民口中的三言两语也能看出态度,是的,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可以坚守,当然也可以离开,但每次选择都应有始有终。
如同杨英俊初识小王时说的“……你有车,怕是跑的更快”,固守在村子的老百姓是需要新鲜能量的,需要年轻人的知识、想法、干劲儿,而年轻人也正需要一片舞台;但小龙一直找不到方向,他不停的在追村民的节奏,却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那村民也就更迷茫了,都等着年轻干部带着我们一番作为,年轻人却整日跟着我们跑,两股力量总无法碰撞、无法对接,那对双方必然都无益。
所以小王更“幸运”一些,他找到切入口——“杨家班”,他要挑起一场“硬仗”,这不是天上掉馅饼,送给他的,这是心态、时机跟方式方法决定的,他跟村民该喝酒的时候喝酒、该交心的时候交心,他不端着,该用情的时候不吝啬,该指责的时候也不拘着,把村民拧成一股绳,带他们往致富的方向领,因为是他要在这片土地干一番事业,有一番作为!
这正是我们欠缺的,当我们用“谋生”、“养家糊口”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事业,那么不仅事业做不好,自己还会整日郁郁不得志,但如果我们秉着创业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则多半会多些斗志,少些计较。
当然,这是从年轻人自身而言,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时代属性,我们必须要清楚所处时代的特征,学会顺世而应,确实很多时候,一腔热血跟埋头苦干还是会让你一无所有,包括你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切不可盲目。
致敬,坚守的人!
致敬,奉献的人!
更要致敬,领路的人!
试着更冷静、更理性,精神和情怀当然无法供养你一世一生,物质和金钱更不可能让你一直幸福,如何搭配,因人而异,但所有人,都应问心无愧,无论是回首青春,还是面对自己的理想,还有父母妻儿!
愤怒的话,去看《十八洞村》吧!
没听说过这部电影,就这么默默地在那,真是可惜了。
无意中搜到,看介绍说是精准扶贫,感觉爸妈会爱看。
一起看完,我们评价不错。
要找到和爸妈一起看的电影很难,但能够陪伴他们,我觉得很幸福。
尤其是带他们看电影,让他们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但这部电影,是为了回忆爸妈的童年农村生活。
比如看到插秧,爸爸就很有感触。
整部电影虽然拍的是农村,拍的却很美很有诗意,用了很多航拍镜头,让我发现农村可以那么美,翠绿的世界。
湘西农村,讲话很像贵州话和四川话,听着也很亲切。
农民出去打工了,怕被子发潮,就挂在村长屋顶。
花花绿绿的被子,悬挂着,点缀黑漆漆的屋顶,让我印象深刻。
每家都有人因为贫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有人在家种地,盼着每年那一次相聚,真让人有些心酸。
影片最后,外出的人都返乡了,农村发展了各种产业,他们不用打工就能致富了。
最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可以跟家人在一起,跟这方土地在一起。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城市好的。
每次扶贫干部一说普通话,就觉得有点跳戏,为了主旋律说了一些话。
还是喜欢看真实的农民。
电影经常出现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特别美,可能象征希望和美好的明天吧。
我也希望这一切是真的,农村越来越好。
人生第一篇影评。
整体评价:故事简单老套,中间的跌宕全部为了推进情节而设计,无数次看不下去到暂停。
演员演技除了两位主演和陈西贝其余全不及格,不知道导演苗月从哪里找来这么一堆演技不如素人的演员。
对主题刻画的很悬浮,没内容,所有事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两个小时的电影像散文一样,看完除了酸鱼和陈瑾的几段表演其他的什么都没记住。
值得夸赞的是电影画面,航拍的梯田非常美,像纪录片一样。
王学圻意外的比较失望,一直觉得他是演技特别好的老戏骨,但这部电影丝毫没看出他的演技到底在何处,一个当过兵的朴素农民被他演的像当官的。
陈瑾表演的各种细节,不看电影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好,她的微表情、她的眼神传达出太多的信息。
戏份不多,但几个片段足以表现出她与一般演员不同的表演方式,更内敛、更细腻。
看得出导演本人也很偏爱她,这部电影她的瞬间都很精彩。
下面是观影过程中对影片的碎碎念。
先放一张整部电影最美的画面
开头非常惊艳,一只大公鸡,鸡叫的声音,一下吊起了人的精神。
摄影非常美,非常经典的乡村景色。
一个男的在人群里走,太刻意,没有融入人群里。
后面的那个扶贫工作者停车、看牛的动作也刻意。
杨英莲追逐顾又成还是刻意,非常传统的慢放,噼里啪啦砸一大堆东西,无聊。
陈瑾听到顾又成回来的那个眼神,秒了过去十分钟所有演员演出的惊慌失措。
一个睁大眼睛的瞬间,没有别的额外动作,换成别的演员,可能会是很浮夸的捂嘴或者别的什么大动作,可陈瑾就靠一个眼神。
王学圻湖南话很不标准,我一个北方人都听出来了。
和陈西贝对戏的时候非常明显,陈西贝声音清晰,发音更准确。
确实不喜欢这类节奏缓慢、进程套路的电影,上一次让我只看了十分钟就如坐针毡的电影还是独行月球。
初步感受是:这是一部一开头就剧情激烈但丝毫不吸引人的电影。
[此处是前十分钟]渐入佳境。
开会的地方讲的一般,主角不满意直接走掉,继续延续套路化。
主角杨英俊家里的场景拍摄还不错:一个个翻缸子,掏出本子来;两个人坐在桌子前分析家里资产的这段对话也很好。
这个镜头好
给陈瑾的特写1很吸引我的是陈瑾翻本子时候的一个小动作:用手沾一下唾沫再翻页,家里老年人经常是这样的,很生活化的细节。
谈到苞谷(好像是)烧酒的时候陈瑾多加了个动作指了一下后面的东西,相比较而言王学圻讲话时的添加的动作就不够贴合人物。
但这段两个人对戏没有谁特别落下风。
另外,不会说方言就别说了,这俩人对话台词听得我难受死了,陈瑾比王学圻稍好,但还是说的太认真显得有点不日常,一字一顿的像小孩子学说话。
画面一转,到扶贫工作者,我说这二位还是别演戏了,戴眼镜那个书翻开眼睛都没往上面认真看,翻书合书他这动作自己想过没有啊。
[此处到30分钟]陈瑾个子太高,和王学圻拉不开身高差距。
衣服是穿的当地人的吗,太短了,裤子才到小腿。
陈瑾出门扶着门边这个镜头也很好。
...看了三十多分钟我怎么感觉陈瑾这个角色表演空间更大呢,什么情况。
扒着门边到目前为止配乐不好,急促的地方给的很突兀。
最好的视觉表达是四个人坐在一个屋里讨论,麻妹和杨英俊对话也还行,打在陈瑾脸上的光线刚好看得清楚她的表情,旁边的杨英俊半边脸都是黑的。
在火车上那场戏,人潮里面挤来挤去,演员都该和陈瑾学学怎么演。
就要是放到人堆里面都认不出来的,要缩着身子,这动作很难吗?
早高峰挤地铁节假日去景区我就是陈瑾这表情和杨英俊一起回家的那十秒钟镜头,麻妹的笑,太美了。
重点还在陈瑾小南瓜的问题,发出无意识的呓语只在主演对戏不说话时才出现,就应该一直间断出现,当背景音,这里不自然。
麻妹的标准动作陈瑾已经刻画好了,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并着腿,手放在腿上,有些佝偻着身体。
洗澡喝水那里的音乐是到目前最好的。
伤疤太假了,几十年的伤疤咋可能是血红色的。
苗月是不是只是拍陈瑾用心啊,这几个主演说话的镜头很多时候脸上都是黑的,表情都看不见。
就陈瑾,50多分钟左右当背景人坐在那脸上都是有光影的,很好看。
戴斗笠追小龙的镜头,王学圻演的不好,着急赶路抬头看上面的那一秒,应该顺手把斗笠微微抬起,不然根本看不见路啊,这个细节不好。
还有和另一个扶贫工作者一起走在水田里,自己加的两个挥手的动作很多余,没有实际意义,不像农民,像当官的。
离谱了真是,苗月好像是拍陈瑾最用心。
陈瑾这个角色其实挺普通的,但陈瑾把这个人物发挥出来了,高光时刻目前还是最多的,有挺多镜头很经典,王学圻让我有印象的现在只有一个戴着斗笠夕阳打下来照着他的脸,他的那个眼神。
我觉得他演的有点太木了,冷静的人不是这么演的。
[1小时左右]
对他我唯一有记忆点的瞬间截图就能看出来,又是开个会,尽管黑,但陈瑾的大半张脸还是在光下的,就几秒钟阴影,镜头一转,陈瑾的脸又在光影之中了。
很美的光影和侧脸麻妹递杯子的表现也好,杯子给出去,手还伸着不缩回去,再加上担心的眼神,小心翼翼的样子,一个谨慎温和的农村妇女形象通过这个都能反应出来。
王学圻这部电影有在表演吗?
大段的台词,表现空间还是有的吧,哥们你除了低头看地,手上时不时比划几个领导人指点江山的动作,别的还有吗。
递杯子真是,好的演员能把没有表现空间的镶边角色演都能演的让人印象深刻。
不是所有人都演得好贤妻良母。
又看了二十分钟,这部分的剧情开始脸谱化没印象了。
太平了,怎么第一次开会不同意,第二次就又同意了?
太简短,这么不深刻的情节我说苗月还是少写点吧。
开会的地方,杨英俊继续没有高光点,苗月在没有陈瑾的镜头就拍不好是吧。
有个bug,杨英俊砸水杯的时候,杯子里好像没水。
话说递杯子这么细节的情节,不会又是陈瑾自己设计的吧。
画面重心还在陈瑾刷牙那演员,有人来了一口水没吐出来是这么演吗?
那满嘴牙膏沫愣站着自己不难受吗?
设计个动作很难吗?
这转场几分钟一个,断断续续的像播ppt似的,谁叫你这么拍的啊苗月!
不吐不快了,我现在五分钟暂停一次。
越往后槽点越多了。
绑人这无聊的事不提,杨英俊进门地上摆了个娃娃,那小南瓜呢?
没孩子光扔个娃娃在地上。
还有杨英俊把它捡起来拍拍,完全是象征性的,你哪怕把娃娃的脸拍拍呢,脸还是白的呢掉到地上都黑了!
放酒的白色塑料桶太干净了,这也是bug。
故事没讲好,杨懒同意修路这里太突兀,觉得自己是个罪人的理由不充分。
演员自己也知道这里是他的表演精彩处,有动人之处但不多,因为太努着劲想演好了,显得做作。
另外两个配合的演员,王学圻和不知名的一位,面无表情的样子也削弱了感情。
拿上面椅子那里,陈瑾说台词的时候三个人就她一个人翻眼睛往上看。
然后贡献了一个巅峰的表情,我觉得巅峰不在那个流泪,而在一个长达十秒钟睁大眼睛的表情的特写,这就是陈瑾说的电影与电视剧不同的地方,细微之处,言外之意,陈瑾演出来了。
前头给了王学圻好几个这种表现空间,我觉得他就一个让我有印象。
之前怎么没发现,陈瑾在电影中的眼睛是那么的好看。
陈瑾特写2
流泪陈西贝是目前演技排第二的,很明显能看出她的表演借鉴了陈瑾。
比如说进门的时候手扶着门框,和陈瑾一样的动作,但她有一个小细节没注意到,她的手没有扒着门框而是轻轻的扶住,就这一个小地方没注意到,表达的复杂的情绪就全没了。
(又想了一下,理解成见到父亲的试探、不安倒也可以)但我还是觉得她的表演有灵气。
干活的部分音乐还可以,稍微拍的真实点很难吗?
大太阳底下干活光膀子的身上连汗都没有!
陈瑾在做酸鱼,中间时不时喊两声小南瓜,非常有真实感,这肯定也是她自己加的。
在动中讲台词,这么基本的表演这电影里面的主演就陈瑾一个人能做到。
找小南瓜这段和电影主题有啥关系啊,这段真不是为了增加麻妹的戏份吗?
虽然故事依旧老套,但这段可以很好的对比出陈瑾表演的“先进”。
一般演员演孩子丢了找孩子就会边喊边找,但事实上极端惊恐的情况下声音都是发不出来的。
陈瑾一出门先有一个要倒下的动作,接着寻找的镜头里就是一连串的动作和表情传达,这一连串的找寻动作是没有声音的,后面发出“小南瓜”嘶哑的呐喊也不是为了让小南瓜听见(她也听不懂),是为了传达自己的绝望的情绪。
这段陈西贝的表演方式被陈瑾秒了,她成对照组衬托陈瑾了😂
要倒下的镜头那句台词,你活五十岁我活一百岁,陈瑾的声音一出来我的眼眶就有一点湿。
苗月又给了陈瑾一个长达几十秒的镜头让她发挥,可怜的王学圻明明是一番硬生生成陈瑾的陪衬了,他这部演的确实一般。
给陈瑾了一个长达十几秒的镜头老套的讲述,但当然此刻应该感动,仔细看,陈瑾眼睛里有泪。
泪镜头一切,陈瑾一滴泪刚好滑下来,我真服了,苗月,你真的,别太爱了。
看完了,补充一点点东西①群演演的很好,比某些主演要演的好,方言很好听。
②杨英俊说话的时候麻妹的眼神是一直跟着他走的,目光完全是粘在他身上的,细节太好了。
③这电影算群像,没有谁的戏份特别多,但三个主演的华彩部分我觉得只有陈瑾演出来了。
陈瑾的表演能把其他演员的演技加起来吊打十个来回,太自如了。
④公鸡在影片中成为了一个划分段落的过渡,多次出现反而没有一开始的惊艳感。
ps 麻妹部分优秀的表现和镜头让我猜想是不是陈瑾本人会向导演提出要求,在哪个时候需要给她个特写...
看完影片之后回来,特地又回来截了三张图:
第一张图是妻子本来准备出去打工,但是在火车上的瞬间,她后悔了。
她发现她离不开自己家,离不开孙女,更离不开他。
然后他们丢掉了被挤掉的行李,挺直腰板,走在回家的路上。
毕竟生活就是要和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样才叫生活。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内心像针扎了一下,短暂的痛让我回到我现在的生活。
自己还是一个人,才工作,曾经的朋友都没在身边,喜欢的女孩也没有接受我。
但是我可以爱我自己,学会爱自己也是生活,生活不就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吗?
我爱我自己。
第二张图是妻子坚持了六年带着孩子去治病,最后孩子还是站了起来。
第一瞬间让我看到了坚持,六年呀,每天这样过。
想想你有过一件事情让你坚持每天做超过六周的吗?
这里正是验证了最后:很多平凡的坚持才是最伟大的。
也希望自己坚持学习、看书与锻炼。
最后一张是丈夫劳作,不想多说。
现在这个社会不勤奋什么都是虚的。
电影对我来说,本身4星。
但是一部电影能让我有这些感悟,还是很推荐。
你看了肯定能得到跟我不一样的感悟。
通过影片,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精准扶贫,它代表了什么.
01 简介《十八洞村》是由苗月执导,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电影,于2017年10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小成本制作的电影。
《十八洞村》 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苗族人杨英俊及其所在的村人共同努力下,改变生存环境的故事。
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把人们的苦乐悲喜爱情荣辱交织在一起。
《十八洞村》以“扶贫”为题材,而十八洞村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影片也将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编剧兼导演苗月三易其稿,最后才确定了故事框架.为了正式拍摄《十八洞村》,导演在2016年8月第一次到十八洞村走访,到2017年4月28日开机,开机后的四个月时间里,剧组为拍摄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走访了很多湘西村寨,整个剧组全部进驻到十八洞村这个山村里,9月28日完成全片的制作,一共历经13个月,拍完之后又进行过多次修改完善。
02 当地的独特的文化十八洞村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热偏少光。
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与恶劣,农地少,出行难,信息闭塞,再加上许多旧有风气造成的农民惰性,是造成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
十八洞村有婺源乡村建筑模式,又有兔耳岭的自然景观。
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的湘西花垣县 。
地处素有花垣“南大门”之称的排碧乡西南部,紧临吉茶高速、209和319国道,距县城34公里,距州府38公里,距矮寨大桥8公里,高速出口5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属纯苗聚居区,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
03 影片的特点真实还原村民生活,陈瑾所穿的衣服是从十八洞村庄里搜集而来,而当地村民个子都比她矮,她穿在身上显得裤脚很短。
麻姑影片中大量使用花垣县当地方言,这对于北方人陈瑾来说无疑是挑战。
而四川话和花垣县方言同属西南官话,陈西贝成了陈瑾的台词辅导成员,两人利用空闲时间花了不少功夫练台词。
04 人物特点陈瑾饰演的苗姑温柔、坚强、踏实的感觉。
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有着倔强、坚韧的地道苗家大哥性格。
杨英俊主人公杨英俊,生在土里,长在土里的典型代表,当过修飞机的兵,之后本来有机会去当油田工人,然而选择了回到土地上种地。
跟之前的战友碰面对话,战友说:“你也该出来了。
杨英俊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种了一辈子的地”,并且也有大篇幅的镜头描写杨英俊在土地上插秧的镜头,仿佛他半个身子也插进了土里,将绿油油的秧苗插进土地里。
05 主人公的性格特点①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他有他的尊严在听见 ,妻子说家里被挂上一块牌子。
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是因为村干部把他家确定为“精准贫困户”了,他急着回家要摘掉贫困户的牌子。
他无奈的是小孙女得了脑膜炎,只有三岁的智商,却对命运誓不低头。
他的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拒绝的态度。
因为杨英俊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工作组的小龙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
当杨英俊的老婆翻开记录本,她一笔一笔地算,他们家每年收入在8550元的时候。
起初,杨英俊有点意外。
因为他每年省吃俭用,几乎看不到钱,没想到东加西加居然有大一笔。
当他听到年收入一万元以下都算是贫困户时,他才总算认识到政府没跟他们开玩笑。
一心一意种地,为什么越种越穷呢?
杨英俊种了一辈子地,他明白其中原因,因为村里的地太少了,仅够自家吃,如果有个大事,积蓄一下子就没了。
这时,驻村干部小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谁说种地,不能脱贫致富?
”于是,他坚持自己种地。
②杨英俊与妻子的感情---相濡与沫还有一个画面,让我感动。
是他杨英俊与妻子的感情。
像他们如此恩爱、夫唱妇随的夫妻,着实不多。
杨英俊坚持在家种地。
妻子,就是一个最大原因。
在杨英俊回忆中,他们夫妻在经济压力下,也是为了孙女,下定决定,让妻子出去打工。
可是,麻姑在上了火车之后,陷入了恐慌,在人群中哭着喊着要回去,就像离别再也不见面一样。
可以看出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杨英俊让妻子给山上的弟弟装袋米,妻子便准备了米、酒、鱼。
【树叶说】主人公的妻子是那样体贴。
人的一生能找这样一位可以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挺佩服主人公拒绝认定为“贫困户”的勇气,而他选择在家种地,更是对自己有一份期待。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要么是出去打工,要么是留在家里吃老本。
在他们眼里,这片土地跟不上时代,不能再浪费青春了。
大步追逐比等待被扶更有尊严
愚公移山
虽然有很多明显的伪民俗不过也算有诚意了、
积分兑的票,看得我昏昏欲睡,包场。
虽为响应精准扶贫政策而作,但气质并不讨厌,毕竟田园牧歌的乡村图景在当代电影已是稀罕物啦,农民的单纯和小九九很真切,村官高喊“种田也能种出大土豪”略尬,毕竟要想富先修路,想套现得开网店。前半段还用了王家卫式的跳帧手法,在主旋律领域里算先锋了。王学圻还稍嫌刻意,陈瑾真的毫无表演痕迹。
很难评
(因为某些需要)
怀化
女主刚刚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这部剧也是不可多得的主旋律佳片,难得讲现实、接地气而且演技自然的影片。
意外的很不错 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状 挺有共鸣的
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代乡村风貌,具有鲜活的生活质感。
诗意现实主义主旋律
简单架构,命题作文
景色可真美好啊!
因为部分诗意表达的加成而变得可以接受的主旋律 王学圻和陈瑾的表演是足够到位的 民风民俗还算是有一定展现或许是大家现在都差不多了所以也好抓细节了 在回忆段落有点影像设计的意思但其他地方的低帧就感觉有点多余 这个实景拍摄为什么总有种抠像的质感?//其实我会认为精准扶贫扶的不少人是王秋赦那种类型 很难扶的//再想了想还是觉得如果主旋律变成主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题材可以,演技精湛,王和陈两人的演技就不用说了,很到位!
要坚持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必然会放弃一些事情,这是最难的。(看的那场只有我一个人)
对于刻意抵触某些题材电影的人来说肯定是没法进行这么生硬的宣传,但比同类农村题材电影来说稍好一些,毕竟尽管片中王学圻的角色人设有问题但底子就是在那儿摆着。
精准扶贫。里面的大公鸡英姿飒爽!
所谓诗意的电影语言,指的就是摇臂,适度曝光适度饱明艳的画面...内容如果能把种了一辈子田成贫困户不服展开得像秋菊就好了,然而刻意描写这些矛盾就太主旋律了,说好的穷山恶水多刁民呢,我是不认为人都是这么淳朴的,没几个坏人对比一下我还真分不清啥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