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罗雪山

碧罗雪山,Deep in the Clouds

主演:汪普则,娜真叶,积阿迪,黑皮,胡春华,丰春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傈僳语年份:2010

《碧罗雪山》剧照

碧罗雪山 剧照 NO.1碧罗雪山 剧照 NO.2碧罗雪山 剧照 NO.3碧罗雪山 剧照 NO.4碧罗雪山 剧照 NO.5碧罗雪山 剧照 NO.6碧罗雪山 剧照 NO.13碧罗雪山 剧照 NO.14碧罗雪山 剧照 NO.15碧罗雪山 剧照 NO.16碧罗雪山 剧照 NO.17碧罗雪山 剧照 NO.18碧罗雪山 剧照 NO.19碧罗雪山 剧照 NO.20

《碧罗雪山》剧情介绍

碧罗雪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碧罗雪山下,怒江奔腾不息,这天傈僳族小伙木扒举行婚礼,全寨子乡亲赶来凑热闹,一派欢喜气氛。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受老观念影响的爷爷多利拔坚决不同意,他要迪阿鲁守着丧夫的嫂嫂阿南恰,并帮她一起哺育尙在幼年的侄女阿亚。熊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但在目前收获季节它常常跑出来毀坏庄稼和牲畜,很是让人头疼。身为村民组长,迪阿鲁天天奔波在为村民讨赔偿的路上,同时磨破嘴皮地宣传国家林业法规。木扒偷剥珍稀植物红豆杉皮,被执法部门拘留,救儿心切的父亲要女儿吉妮嫁给混混阿达,以期讨来彩礼交罚款,迪阿鲁闻讯痛苦万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囧贼当我们在一起温柔酒吧梅赛德斯先生第二季犯罪心理第一季方世玉之胜者为王床的另一边致命和谐鳄鱼与牙签鸟花间新娘魔法纪录:魔法少女小圆外传第二季-觉醒前夜-请告诉我们关于战争的事黑羊给阿妈的一封信恋尸者半条命3:特种兵之战灵媒大宅门2死不瞑目你愿意嫁给他吗医院风云:出埃及记哥本哈根迷情N小时原声带2人在星途斗牛,要不要麦斯卡:死灵法师玻璃花我丈夫的情妇陆家嘴风暴:不眠之夜

《碧罗雪山》长篇影评

 1 ) 云端虚构

我们一直以来总有这样的感觉,少数民族灿若繁星的民歌艺术中,传达的感情一般不会超出这样的范畴:爱情,亲情,干劲足,家乡美。

我们再联想到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其主题基本上也跳不脱这四类。

哪些主题鲜有表现呢?

比如追逐梦想啦,成就事业啦,国际局势啦,肤色包容啦,压力抑郁啦,财迷肉欲啦——这是少数民族的特点决定的,在那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中,(至少表现出来的是)终极梦想是守护大山,其次就是努力劳作,娶上好媳妇。

别无他求。

除非——除非现代文明在那个封闭的世界打裂出一条豁口子。

影片中那条通向外界的渡江铁索,可以说是导演极度夸张,极度扭曲之后的一条路:轻盈,也有命悬一线的危险感。

这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

在这个模式的设计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了:当处女地被开垦,古老的信仰陷入现实的困境,冲突矛盾挣扎,最后甚至要用鲜血来祭奠纯真自由。

刘杰的做法是:媒妁之言的原因,是物欲入侵了山林(父亲“卖”女儿是为了救出因为贩卖珍稀植物而入狱的儿子)。

这是一个生硬并且讨巧的结合,单看哪个故事都像是少数民族千篇一律的传说的复述,然而经过这样的结合之后,仿佛升腾出了一层深意。

这也是《碧罗雪山》收获一致好评的原因。

然而这种深意是怎么被击垮的呢?

《碧罗雪山》必将成为讨论纪实性与故事性的一个极好的范本,不论是影片中原生态的景色的展现,门上贴着的艳俗的“防治疟疾”的挂历,全篇傈僳语言的对白,还有那DV作品一般的自然用光,给人感觉不经雕琢,带来了一丝清新之意。

这是特别重要的地方,当一个影片以如此坦诚,如此冷峻,如此公正的角度来给观众以“记录”之感时,其实它已经赢得了观众的信任,或者说,观众此时更愿意去相信叙事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当族长将熊奉为神圣的祖先之后,即使出现在镜头中的熊,是那么的黑不溜秋,那么的不壮实,那么的不神圣,我们还是把它符号化之后,屏息敬畏。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族长,竟然是一个基督徒,而“熊”也根本不是傈僳族的祖先和图腾——完全是导演的设计。

这让我懵了,(内心OS:“全都是泡沫哦呜哦”)两段平庸故事的连接点被抽离了,好像一巴掌打醒了我,告诉我:现实生活中根本没那么多禁忌,没那么多冲突,你自以为是观注伦理困境的斗士,可我们都过得好着呐!

影片最精彩最用力的一个情节,便是为了逃离逼婚的女孩,盛装打扮之后上山寻找“熊祖先”,希望能被咬死。

这是她死前的微笑。

本来一个极具残酷与讽刺的循环之旅,却因”熊祖先“这个环节可信度的缺失变得支离破碎。

这样的虚构我们本是可以接受并且产生很强的带入感的,比如经典影片《阿凡达》,那样一个完全架空的叙事中,我们把构建的任务完全交给编剧和导演。

然而《碧罗雪山》不是这样,尤其是当里面牵扯到了法律法规,政府机关这样的现实因素之后,我们又把它和《秋菊打官司》的那种观众可以依据常识来进行自发构建的类型联系在一起。

如果导演像《阿凡达》那样把这个村子抽象出来进行虚构呢?

也许它又削弱了其”纪实“那一方面的吸引力,也许有很多观众正是冲着当代中国,冲着碧罗雪山,冲着还原大山生活原貌,冲着体会少数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困境的心理去买票。

结果……也能算各取所需吧。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导演想要通过虚构的冲突来描述现实的困局,这样的野心让人不是特别舒服。

(甚至女演员在拍摄时是拒绝唱民歌的)

 2 ) 再小的社会群体也是一部人间百态

该片以爱情为主线,家庭、族群、国家、宗教都在这个小社会中交叉上演。

其实仔细想一下每个人物后,才发现他们的立体与丰满,所以决定单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这部电影。

全片90分钟,除去迪阿鲁和吉妮两位主角外,还有百岁老人多利拔、吉妮的哥哥木扒和爸爸、阿达等4、5个个性鲜明的配角,加上一些边角人物、群众演员等应该有15个左右。

整个人物关系总结起来,其实是1个物种(熊)+3个家族+1群政府之间的爱恨情仇,利益纷争。

熊是类似于图腾之类的东西,作为村里的祖先,为人们敬畏和尊重,全片实际出现过3次,第1次是迪阿鲁在村口偶遇,第2次是阿达盗红豆杉时,第3次是吉妮寻死时。

喜欢第1和3次的熊镜头,迪阿鲁碰到了一只饥饿的熊,却用装死躲过一劫;吉妮看到3只玩耍的熊时脸上的笑容,那一掌下去的结局因嘴角的笑容让人更加心碎。

第2次至今有疑惑,其实有被误导,以为阿达最后是去卖熊胆了,可能导演是暗合熊会惩罚坏人这一爷爷的思想?

迪阿鲁的家族中爷爷是村内权威级的人物,爷爷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从无数个苞谷中发现少了代表一年时光的苞谷粒,爷爷在解决村内纷争的时候运用的是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充满了自然的哲学,虽然导演从剧情需要或自我角度等方面,削弱了爷爷的魅力与感染力,但一个族群中,这样的人是平衡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支点,虽然他也有缺点,虽然他固执,虽然他也有做错的时候,但他德高望重,是族群的灵魂人物。

吉妮,对你,爷爷内心一定充满了内疚。

爷爷是有原则的人,百年的岁月在爷爷的拐杖和宽大的脚趾间流淌,迪阿鲁该犁的地也许是吉妮,但爷爷觉得还可以等等,爷爷不想要家庭散掉,如果迪阿鲁的哥哥死掉,那迪阿鲁就该去犁他的嫂子,这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族的延续。

迪阿鲁是爷爷的接班人,按照理想的轨道,如果村子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迪阿鲁会运用和爷爷一样的智慧去保护村民,敬畏祖先。

但是时代在变化,虽然只有一条滑索与外界相连,迪阿鲁也在更多的与社会接触,并带来了镜子、梳子等外界产品,迪阿鲁的心中是年轻的声音,关于祖先的疑问,对传统的无力反抗,对政府补贴的无力。

迪阿鲁是善良的,他更多的在接受社会给予的;迪阿鲁是温顺的,他在家族的权威下放弃自己爱的女孩;迪阿鲁也是聪明和强壮的,他有面对熊的沉着冷静和对待无赖阿达的强硬。

迪阿鲁代表了我们这个国家中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子,他们流着传统的血液,在现代的光怪陆离中艰难的决策,时代的变迁,促使一代人滚滚向前,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习俗究竟能否在另一个地方得到传承?

搬迁,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自然,而人终究要被集中在水泥混凝土的森林中独自存活?

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屈歪了某些自然规律?

如果说爷爷是主流与高贵信念的代表,那吉妮的爸爸就是平凡人的典型形象,他有利己的狡黠与朴实的快乐,他是全片的亮点人物,但我没能记住他的名字,很多笑点都来自吉妮的爸爸。

他虽然珍惜自己的财产,但他知错,会贡献自己的羊给祖先,他有敬畏心;在常规纠纷的处理上,服从族群决定,背了牛肉回来,虽然埋怨媳妇,在木扒拿钱出来后,又可爱的不去卖牛,让大家把肉全部吃掉;在儿子身陷囹圄时,虽然痛苦,但依然毫无悬念的要牺牲掉自己女儿的幸福,当然,不否认他是善良的,他也曾试图让吉妮和迪阿鲁在一起,也硬着头皮作为女方家去男方家提亲,但是要15头牛呢,爷爷是个每天坐在火盆前的人哦,爷爷可能真的是有心无力的。

吉妮的爸爸结局很惨,由一个儿女绕膝的幸福老人变成了孤独的人,他最后抚琴独唱那段让人黯然泪下。

木扒作为他的儿子,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情,所谓“言传身教”,木扒身上有更为严重的自私性格,算是片中的反角之一,不招人待见。

木扒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与迪阿鲁不同,迪阿鲁是家中的二子,较之更温顺一些。

木扒很会利用自己的男权优势,对妻子和妹妹的各种辱骂都理直气壮,在老婆怀孕后才态度缓和起来。

木扒安于男权至上带来的特权。

吉妮,善良、美丽、勇敢的女孩把主角放在最后写,隔了几天再品味,虽然是个悲剧,发现吉妮传递的永远都是向上的精神。

在一个族群里,她遵循传统,用自己的技能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个时候,她是好女儿和好妹妹,似乎要沿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在与迪阿鲁对唱山歌时,她是敢爱敢恨的姑娘,她确定自己的爱情,拒绝不爱的人,并最终坚持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吉妮在无法改变传统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在她心里,那是对得起爸爸、哥哥和自己的一条好路。

吉妮有反传统的心,但以她个人的力量,无法对抗这所有的状况和复杂关系。

吉妮似乎有很多选择,而只有这一条是真正听从自己内心的。

虽然最后发生变动,4万元钱也不一定能拿到,但是吉妮的微笑永远的留在了大山里。

爷爷、爸爸、迪阿鲁.......你们所有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没有吉妮勇敢,也许吉妮的死是无为的,但她对每个人的触动是一生的,愧疚也好,后悔也好,在吉妮的微笑中,活着的人需要好好把握生活。

 3 ) 喜气欢乐

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

碧罗雪山下,怒江奔腾不息,这天傈僳族小伙木扒举行婚礼,全寨子乡亲赶来凑热闹,一派欢喜气氛。

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受老观念影响的爷爷多利拔坚决不同意,他要迪阿鲁守着丧夫的嫂嫂阿南恰,并帮她一起哺育尙在幼年的侄女阿亚。

熊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但在目前收获季节它常常跑出来毀坏庄稼和牲畜,很是让人头疼。

身为村民组长,迪阿鲁天天奔波在为村民讨赔偿的路上,同时磨破嘴皮地宣传国家林业法规。

木扒偷剥珍稀植物红豆杉皮,被执法部门拘留,救儿心切的父亲要女儿吉妮嫁给混混阿达,以期讨来彩礼交罚款,迪阿鲁闻讯痛苦万分......

 4 ) 有些人上上下下,有些人不再说话

用这个题目表达两种心境,关于《碧罗雪山》戏内的,戏外的。

戏外有让我心动的人,戏内有让我心痛的现实。

戏外的人来来往往,戏内的人上上下下。

有些人注定过客,有些人注定影响你的人生;有些人拼命哀嚎,有些人却不再说话。

“我是一个特二的人,只会特二的爱,我只是想把一片浮云砸进心坎里。

”我想用这句送给心爱吉妮的迪阿鲁,我认为再适合不过了。

“过往的过去,未知的未来。

往事已定格,未来还要继续”我想把这句送给偷了国冤家烦保冰护候植欲物红豆税杉私树皮而被抓的三大坡的儿子;也送给那个为他生了孩子的胆怯姑娘;更要送给命丧熊口的可爱又可怜的吉妮姑娘,溜绳索的人依然上上下下,可是她已经不再说话。

关于溜索,我查了查,果然是怒江大峡谷的习俗,是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说溜索是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依然很喜欢那个可爱的三大坡大叔,而不是被那个脑残人所念叨的岳父大人。

很少很少看这样的片子。

看了却会不断拿出来回味。

将现实搬进荧幕,变相反应的当代中国人民被政府愚弄的超写实写照。

观看的时候突然想起时寒冰的《小村》系列故事,不仅感叹丑恶的人都是相同的,而愚昧的人各有各的愚昧。

中国,还需要进化!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20日在上海举行,《碧罗雪山》捧得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和最佳音乐3座奖杯,本届电影节还增设了一项评委会特别奖,颁给片中的两位傈僳族原生态小演员汪普则和娜真叶(吉妮扮演者)。

你们会看吗?

 5 ) 真实的如现实

祝酒歌不漂亮的傈僳男女昏暗木房里的火塘整日醉酒的昏沉状态这些都挺真实的真实得如现实就是这个样子还有赤贫的无力感也挺真实的无力得如山间缠绕的白雾电影埋了一个冲突却讲得隐喻没有猛烈的抨击政府,也没有刻意揭露伤悲就如同那条奔腾的怒江就在碧罗雪山旁却一直没有全景的出现在镜头中唯一不真实的是这么一个压抑的故事不太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性欢乐以至我走出影院就忘了压抑

 6 ) 她哭着留在封面,那一笑却让眼泪爬满我的脸

很美的名字。

没看见雪山。

2010年收藏在豆瓣想看的电影里边,这中间,问过影院,找遍网络,询问过卖碟的摊贩,都无所获。

昨天偶然看见别人转发的微博,得知今天影院有一场,毫不犹豫地下班去看。

起初还忍不住吃货的坏毛病小心翼翼磕着瓜子,直到身心都沉浸到故事里边,也感觉到影厅里异乎寻常的安静,自觉地停了下来。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村,有稻田,有朴实的村民,有黑熊出没,通往村外的交通工具是长长的滑索。

日落黄昏的光线掠过的,是美到令人窒息的原始风景。

比那更美的,是他们朴素却完满的情感。

15头牛娶来的媳妇,起初的高声使唤甚至嫌弃,到后来怜惜、心生爱意,到摸摸媳妇凸起的肚子上山干活一路上的欢天喜地;两心相映的人儿在田地里对着歌谣,却因为不得老祖宗的许可,不能结为夫妻;一边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一边是人生存的需要,如何权衡。

不是人杀死了熊,就是熊把人从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赶走。

搬迁,从来人们愿意过吗?

久不能忘的,是她找到熊窝时鼓起勇气平复了害怕恐惧后那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动人心魄。

面对死神,她笑了,因为他说,她一笑,他就会更开心;因为他说,如果熊吃了人,政府赔4万;因为她要钱救即将为人父的哥哥,而她死也不愿意嫁给那个捧着一扎两万块钱整天缠着她爸将她许配给他的男人。

真的哭起来,是听她爸爸弹着小琴蹲在昏暗的陋屋里哽咽着唱:吉妮啊,我的女儿,你回来吧,回来爸爸的怀抱,我再也不逼你嫁人了……哭得脸皱成一团。

抽纸巾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感慨说,年轻真好啊,不用压抑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叹自己表达不能青春不再。

有人发微博说,“简单的片子,充满了各种真实厚重的爱。

身心得到了滋养一般,感谢《碧罗雪山》”。

也曾环顾影院,这样一部不如贺岁/佳节大片欢乐,又没有大制作片子的惊心动魄,且没有一位明星的电影竟也满场。

在座的人,我想大都一样,有知,善感。

 7 ) 唱支山歌给党听

如果问到这些原生态少数民族的未来会怎样,这部片子就是他们的下场。

从废除武装开始,一个民族就丧失了明天。

枪炮、病菌与钢铁应加入此片事例。

假如给这个村落一个重新的选择,势利市侩不尊重女性的木扒父亲应该成为村里的一把手,多利拔退居村寨的精神领袖。

一来政府不好下手,二来还能气疯一群女权跟环保分子。

软弱和自我反省是个性的沦落,对民族亦然。

当老汉决定要上山捕杀恶熊时,迪阿鲁就做起自我审查,举头三尺有政府,不得不说是青年的悲哀。

无处不在的政府警告着乡民的行为,熊与马列吞噬共同体,撕裂少女,践踏希望。

有人能反抗吗,迪阿鲁的转变只是瞬间,骨子里还是喉舌,带领大家搬出家园消磨记忆。

右翼归于酗酒与贫困,如没落的图瓦人鄂温克人,成为内亚帝国的形象祭品。

 8 ) 艺术的老套路

这个片子是个奇怪的“拧巴”。

一方面,电影语言中的“主旋律”调调和上世纪80年代份的有点过时的艺术趣味很浓重,还有一些借鉴自日本电影的室内对话和走位模式。

一条煽情的爱情副线,一个以熊和政府做换喻的核心主题(我认为这个是作者在主旋律的外衣之下精心埋设的最重要的内容,也相当于一个隐喻)。

理解这个换喻,就容易理解出走的少女,面对黑熊时的微笑了。

个人不怎么喜欢,是因为场景转换和各种等待诠释的艺术符号,操作得比较僵硬,痕迹很重,对话和人物反应有很多不够“自然”之处,给人失实的感觉。

所谓观念先行而带来的恶果。

作者想说的太多太多,在有限篇幅里,只来得及堆砌符号,等待诠释,而没能照顾好一个故事本身的逻辑和有趣。

用大量对话来交代已经发生过的剧情,觉得好罗嗦,画面的功能显得薄弱。

具体细节和因果链接上,推敲完后的毛病有不少。

那吊索啊,三个男人跳舞那段啊,业余演员的表演和谈吐啊,都蛮假的,像执行剧本台词。

(尽管创作者通过观众陌生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环境来堵了不少漏洞)。

女主角的表演很不错。

严肃艺术和通俗作品一样,都有它陈腐平庸的套路化手法,并不因其像某种朦胧而难以说清的“艺术”,或者,似乎是具备了对当下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就显得高级和高明。

像那么回事,但不是那么回事。

 9 ) 《碧罗雪山》

今天终于在最后一场放映将这部期待已久的影片看了,没有令人失望。

利用了一切所谓的天朝艺术片“噱头”,封建传统与现代社会、至真至纯的冲突;妇女备受鄙夷还难以逃脱藩篱的社会地位;真正的执政之基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矛盾;保守的故土观念、片面的环保意识对人与环境互利共存的作用…… 影片自始自终非常的原生态,同时导演也放弃了一切过度的技法,讲述了一个仿佛久远而陌生环境中但却现实可信的故事,琐碎中透露着一丝诗意。

 10 ) 圣洁土地上书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母题

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平实客观的镜头语言,好像又一次的《蜂蜜》体验之旅。

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贴近自然,将镜头放置于最朴实的农民生活之中,展示这片土地上人类最简单的生存模式以及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或许是远离浮华社会的世俗污秽,这类影片纯洁而美丽;或许是反应人类普遍的质朴的生存问题,这类片子真诚而动人。

本片的故事发生地点是云南西北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里的人们崇拜熊,认熊为祖。

阿迪鲁是村里的组长,年轻聪明,深受村民喜爱,吉尼则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懂事热情。

两位年轻人萌生爱意,但是迫于现实的种种困境未能在一起。

但这不仅仅只是反应少数民族少男少女的爱情片,更多是表达一种人的生存困境和宗法信仰的冲突。

熊、野兽与崇拜。

熊是村人的崇拜,被推上祖宗的高位。

在有两千年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中,祖宗是传统宗法制度的代表,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崇高的地位。

因此,村民们不能杀熊,同时也不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亵渎祖宗,将对熊的崇拜融于个人的生活和信仰中,起初阿迪鲁对收购山货的贩子杀熊想法的激动态度就说明了他维护祖宗也就是维护个人尊严的出发点。

但是,熊或者村民眼中的祖宗却极大地损害了村民的利益,攻击牲畜和人、毁坏作物,更严重迫使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片中刚开始不久,阿迪鲁村头偶遇熊和熊进村的戏有趣生动地表现了人与熊的冲突,“熊来了”喊声四起,各家各户关门闭窗,鸡猪乱串,一排鬼子进村景象。

人们一方面畏惧熊,同时又深知打熊是一种违法行为。

于是人熊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第一次展开。

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熊人人因怕敬而远之,它只是动物属性,而不能反抗熊的破坏却是因为熊是受保护的,保护的正是这动物属性的熊。

村民们供奉的祖宗却一再地伤害村民,文化信仰上熊是受他们保护的,可是当两者发生摩擦时,谁来关注这个村民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于是政府的经济补偿和扶持政策成为他们重要的保障。

阿迪鲁、吉尼、爱情。

好看的片子在人物形象上能让观众看到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过程,明显的标志就是改变。

阿迪鲁的身上就有这种改变,从最初的敬熊奉熊到最后的杀熊恨熊,对熊的思想态度因所经历之事而扭转,如不满因熊受损的经济补偿、说服爷爷搬迁受挫、担心吉尼因熊攻击而失踪等等。

吉尼是喜欢阿迪鲁的,漂亮能干的她被村里的光棍惦记着。

她的坚强勇敢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家的责任,她愿意牺牲自己去救哥哥,临走前海不忘还给阿迪鲁买给她的镜子,那个从山上俯瞰阿迪鲁家的全景镜头可以被视为吉尼的主观视角镜头,像是充满深情的凝望和留恋。

阿迪鲁和吉尼是这里纯朴的少男少女,在经历重重生存困境之后都开始褪去稚气的外皮,但是年轻的身体又难以支撑偌大的压力,于是就有了阿迪鲁嘶吼和吉尼赴死前平静的梳妆镜头,画面语言一动一静,赋予两位主人公以成年长大的深刻涵义。

合理是表象,冲突是内核。

搬迁村子有很多理由证明其合理性,如村子闭塞交通不便、新住地方便生活管理、熊的活动对村子带来的影响等等。

世代人们都以熊为伴生活了很多年,他们也猎熊,只是现在枪被收,同时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不准伤害熊。

有些人们很难接受这种所谓的保护,尤其是当他们的生存利益遭受侵害的时候更加激进。

三坡大哥就是片中的典型,当他面对因熊致贫日子而走投无路时,愤怒地拿出藏起来的猎枪,对着村民大喊要去杀熊,幸好被阿迪鲁制止。

我们要问,到底是熊命值钱还是人命值钱?

影片只是以客观地视角去表现,我们没有从中看到任何暗藏结论性的镜头。

《碧罗雪山》短评

朴实得甚至有点平庸的故事放在这个环境里,有意思、也让人痛苦得多了。

9分钟前
  • jiji
  • 推荐

我觉得被史航骗了

11分钟前
  • 小魔@优雅穿梭
  • 力荐

15分钟前
  • :-O一觉醒来
  • 还行

她决定被熊吃掉,4万块

20分钟前
  • 到哪哪倒龙经理
  • 推荐

纪剧不分的影片(纪录片、剧情片),片头颇为凌乱,剧情捏合不够,展示的多层次糊作一团——非常糟糕的架构尝试,大概也只是那个规矩不强时代的产物吧。所幸的是,中后段抓住了叙事节奏,表意回温,表情贴切,戛然而止又回味悠长。有实验性质,有内含蕴藉,广西长出了一批好作品呀。7+

23分钟前
  • 炎夏
  • 推荐

看了一半,一般了点

24分钟前
  • 还行

看完之后紧接着看到韩寒在厦大的演讲,提到了文化审查。这正是我对这部片子唯一一点小小的遗憾,果然作为处女作不能像期待中一样把意蕴做得更深一些。女主角的微笑和化妆时沉默的侧脸让我迫不及待以后在电脑上看的时候迅速按下F5

25分钟前
  • 二级发呆员
  • 力荐

原生态电影,拍给外国人看的…拍的还行,画面漂亮,就是离我们生活太远了…当旅游片看吧…

29分钟前
  • Cabiria_E
  • 推荐

有诚意,有相对完整的故事结构,指挥一群不懂汉语的演员本色表演到这样的程度,导戏的艰难可想而知,值回票价。但是冲突虽然出现在合适的时候,但是冲突本身写得不够好,情绪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女主角就做出了极端的选择,缺乏合理性。剪得稍微有点急,即使廖庆松挂名了也不行。林强的音乐很平庸。

31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太闷了

35分钟前
  • hyekyo
  • 较差

广西电影厂

39分钟前
  • 一颗树
  • 力荐

@2012-12-03 00:15:20

41分钟前
  • 是野良犬
  • 还行

难得电影院里几乎满场。。3.5星吧。。电影还是不错的。。蛋柿蛮灰色现实主义的悲催,所以感脚很沉重。。看得我怪难受的。。

42分钟前
  • 还行

让我想起正在读的《萧萧集》里《萧萧》《三三》之类的小故事,只是所有的喜怒哀乐在沈从文那里都是天经地义的,而在刘杰的电影里,充斥着情与法、情与利、现实与信仰、固守与离开的悖论。

43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MOMA;论人类一切婚姻悲剧的起源

47分钟前
  • 沈昆默
  • 力荐

就几户人家,还弄出一个爱情悲剧,有点用力过猛了吧。2011.9.15

51分钟前
  • 蓝色半岛
  • 还行

山神的无奈

52分钟前
  • 爱影
  • 还行

强势文化入侵,政府劝村民搬迁,依稀跟《敖鲁雅古》异曲同工。很好奇刘杰导演究竟是如何把这些演员调教得如此细腻。

55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推荐

在不带主观情绪的严肃纪实与纯个人情感的宣泄中摇摆不定,有点尴尬!

57分钟前
  • 发霉胶片
  • 还行

论文

60分钟前
  • S.Dumm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