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度最佳《塔尔》:女人只要踏上权利之巅就会立刻成为男人。
2023年年度最佳《坠落的审判》:是我猜测的噩梦中的其中一种。
2024年的《阿诺拉》当然很喜欢,但题材与我而言并不新鲜,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人的影片不少。
《某种物质》也可以,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的交集,子集,并集的关系,也讲的很妙很好,但就私人观影体验的top1还是缺了一口气。
原本以为2024年的TOP 1要轮空,《错会半生》出现了,12月31日晚上偶然的打开它,观看它,年度TOP来的恰如其分,再晚就要变成2025年的灵光抖擞了。
女主天赋异禀,她原本可以实现自我才华,她言谈中对他人的鄙夷还有儿子对她唯马首是瞻的态度,以为她是音乐界的大师,然而她甚至都没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在枯燥的工作中以放空又攻击力十足的状态退休,结尾我们才知道是因为她的老师当年对她说的那句话,她仓皇放弃了钢琴,快速与某人结婚生子。
她不同于她去学校找老师时遇到的那位小男孩,只要老师不在就要玩游戏,女主对钢琴是真热爱,他人的空隙是休息,她的空隙意味着可以多弹一曲。
她知道自己有才华,但她接受不了自己无法站在塔尖,她放弃了,她知道儿子才华平庸,一方面她爱他,一方面她又看不上他。
这么多年过去,老师依然是她生命中的权威,儿子要开演奏会,她邀请她的权威来观看。
看他那么努力又那么平庸,但她不得不这么做,她需要修复跟儿子的关系。
但“努把力”需要的能量跟与生俱来的才华同样重要,除了勤奋练习,还需要强大心力对抗四周的批评,就是有人喜欢把舞台中央演奏的人拖下舞台,它们喜欢混乱,喜欢毁坏好东西,撕碎好东西的悲剧于它们而言有美感,能代偿自己没能努力站上舞台的缺憾。
看吧,上去还得下来,不上台就是最佳的选择。
若是你长在不长你渴望事物的环境里,你还需要担负起给周围环境解释的任务,你需要说服你的家人朋友你所追逐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你需要比他们更坚韧更热忱,才能在他们的不解嘲讽打压蔑视中保全自己的火苗。
你以为这些都克服了就结束了吗?
这才刚刚开始,心魔搓着手,想着用什么方法熄灭你。
周围一个几个人的批评当然不会折断你的热忱,甚至还是一种反向的动力,你气鼓鼓的发奋要给那群人看点好东西,但普通人的“你真是个天才”“你好厉害”“你好牛啊”“才华横溢”像暖烘烘的春天,滋生自满骄傲,它们渐渐长满花园,直到那里再也长不出一朵像样的花。
你心中的权威/偶像的批评,才是孙悟空的五指山,不少天才在五指大山脚下撒泡尿留下到此一游就走掉了,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最后折戟沙滩,权威说“你就是一摊屎”你也认为自己就是屎,屎当然要冲进下水道,只有跨过去的少数人实现了自我。
这时候实现的自我还不完全坚固,它们还需要面对市场,面对众口难调的观众,叫好的人多到掀翻音乐厅的屋顶最好。
也说了众口难调,更多的人是《爆裂鼓手》男主的家人们,音乐文学绘画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到底如何衡量它到底多少分,对于普通人来说,耳机里的音乐和交响厅的音乐没什么两样,他们甚至不听音乐。
网络时代将那些不喜欢、厌恶、讨厌成堆的运送到你的面前,你凑近端详,却是虚空一片,如同无法抵达的目的地,一个人穿越万千攻击,且无法还手,权威/偶像的批评尚且有实体对象可以投射情绪,观众是身披隐形斗篷的千军万马,只看到身上的血洞,看不到敌人在何方。
到此为止,也就是99%无法成为自我的天赋者折在半路的故事,这只是他们的人生。
更悲剧的在于,这股与生俱来的热爱,一刻不停歇的攻击他们,就像是原本足够成为太阳的物质,如果不努把力成为太阳,就会成为地底的岩浆,日夜爆发火山,灼干整个星球,直至成为一个死寂的星球,只因那堆物质要发生化学反应的事实不会改变。
那些不曾实现的才华没有挥发的地方,便成了品味,挑剔周围和万物,他们的伴侣、孩子,首当其冲,成为灾难的受害者。
若他们聪明点,会以为他们未曾实现的自我是由于自己缺乏强劲的意志或对应的才华,但他们若是聪明到了这个地步,便不会持续燃烧自己,他们大概率会把自我没有实现怪罪于组建家庭,成了某某的家长,那些事情耗费了自己的心力和能量,才让自己无法成为自己。
而孩子极有可能会主动/被动的成为他们梦想的继承人,他们起码带着原动力,是基于喜欢的动力,而孩子们往往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伪装自己的喜好,扭曲自己,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成了炮灰。
这就是亲密关系里的另外一种噩梦,将人与人之间的龃龉摩擦认可尊严放在家庭之中,给撕咬浇了爱上去,这盘菜会成什么味道?
贝多芬的儿子也想成为贝多芬,泰戈尔的妻子不想浣洗床帏想写自己的《飞鸟集》,爱因斯坦的小女儿苦苦寻到一位神医,她叫他割下父亲的头颅换给自己……迄今为止影视中的点墨,也只有《告白》中那位始作俑者炸死自己的母亲,沾了点边儿,又敬仰又畏惧又渴望又逃离……这种关系不正是人的复杂性里最迷人一章吗?
但这是B视角,A视角里要是贝多芬没有成为贝多芬呢,它会用那灼人的才华炼干四周,直到寸草不生。
人在局中,AB视角,分不清哪个更糟糕。
最后的最后,女主意识到是自己听信了老师的一面之词,是自己搞砸了自己的人生,在邻居家的钢琴上酣畅淋漓的弹奏,60岁的早上因万念俱灰想跳楼,60岁的晚上她抵达了自己,这一曲终了,到底何去何从,电影留白。
任何人拥有超过自己驾驭能力的欲望,都不得好死,但还是去追逐会让自己心脏跳动的东西吧,细细端详命运滴漏出的不同选择,继而分叉的结果,选哪个都有缺憾,都不得好死。
死是既知结果的事件,不能为了好死而放弃好活的可能性。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拉腊》贡献了一场缓慢而寒冷的、关于“失败”或者“非标准”的人生音乐会。
我将其看作一次终结自我孤独的尝试,影片从稍显特例的个体,讲述了失去自我的无力与真实。
另外,还有熟悉的“原生家庭”议题,只是视角不同以往。
女主人设丰满且演绎细腻,在克制的表达中,几乎要溢出的内心纠葛随处可见,那种隐藏内心、武装自我的犹豫在每一个微颤的小动作中被放大非常抓人。
配角也很到位,对话和场次恰到好处。
有好几个片段都耐人寻味,比如咖啡厅。
全片节奏很稳,如同配乐,并无起伏异常的“噪点”。
情节的选择因为篇幅和速度,显得精炼,对主题诠释也很细致。
摄影实在太棒,画面别有用心,且大多可烘托女主内心平衡的极致追求和矛盾的反思。
这种画面的表现,对于人物本身的人生选择,提出了偏艺术化的思考方向。
如欧洲好电影一贯冷静而富有张力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着力于女性视角,也同时将传统意义的“成功”和个体自我安全感的达成放在了天平两侧。
家庭概念在当今社会的变化,连同亲情和自我等议题,同时面临着挑战。
影片不仅是对女性在家庭概念中身份的反思,也同时是一种堆积已久的情绪出口。
最后要提一下算有点套路但还算不错的结尾,个人觉得人物的结尾不需要一个偏光明的解释,观者会选择更符合个人情绪出口的想象,当然,这或许是导演希望表达的所谓“转变”或者出路。
还有,衣服真美。
最后的最后,8分(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这个影片讲了一个年轻时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女人,在她60岁生日那天的经历。
她极其好强,所以孤独。
对自己的儿子很难夸奖,总觉得他天分不够,打击儿子对自己的信心。
以至于,儿子最后在酒吧开庆功宴拒绝邀请她,在酒吧碰见她时,把她视作最熟悉的陌生人经过,明知她很难过,却一句话也不说。
好强,容不得别人批评她,所以当教授嘲讽她后,她干脆放弃了钢琴。
好强,容不得别人忤逆她,所以在工作场合惹人厌恶,在儿子女朋友去卫生间时出于报复把对方的琴弓折断。
好强,唯我独尊的自私,所以没有一点同理心,打断别人说话,听母亲说自己的缺点时直接扇耳光……太好强了,又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她一生都在挣扎之中。
她最爱的是自己,最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被人捧着,所以电影开端儿子不理她似乎成了她即将选择了断生命的理由,但当教授告诉60岁的她,其实当年她很有天分时,她辗转难眠,迷惑,沉思,焦虑,但没有给儿子打电话,因为让她心事重重的,是教授的一番话。
是啊,她有理由好强,因为她有天分,但容不得一点批评也导致了她最后没有守护好自己的钢琴天分。
拿着一瓶酒来到邻居家,并非要找人聊天,因为她拒绝了喝酒的提议。
趁邻居泡茶,她坐在了钢琴前,一曲独奏中看到了她的忘乎所以,听到了她内心的怒吼,我想,她要开始跟年轻时候的自己和解了。
余生,即使儿子很难再靠近她,她也会在钢琴的陪伴下,重拾生活的信心。
影片探讨了天才与认可的命题。
天才可以人为地定义吗?
假如一个大咖说这个人是天才,那这个人日后就一定是天才吗?
她的儿子被她定义为缺少天分,永远不会成为天才。
但她又禁不住因为儿子而感到骄傲,矛盾的心态正如她对自己的认知。
可当儿子成功时,很多人说她的儿子是天才。
可是,她把目光看向教授,那说明她的心底还在认可权威。
这部影片于我的意义是,让我理解了不小心折断了翅膀的一些人,让我明白了就算天才被另一个天才认可,也不能保证天才创作。
权威多半是装出来的,所以,何必要别人认可呢?
另外,平庸也不见得很糟糕啊。
她本可以成为天才,但年少不更事时错付了一份信任,与天才渐行渐远,花甲之年解开了心结,惟愿不在计较功名,珍惜钢琴的陪伴。
ps: 女主的演技不能更棒了,妥妥地光芒万丈,以至于Schilling在本片近乎黯淡无光。
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
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
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这部影片为我们呈示了关于艺术家身份的自觉是怎样被延宕和最终得到确立的故事。
我们看到,主人公Lara为自己赋予了常人世界的母亲的角色。
在雄心勃勃浸淫钢琴演奏技艺的成长阶段,由于对权威教授的激励式引导法产生误解,她以艺术家式的完美主义心态中断了理想路径的追求,承接其欲罢不能的艺术家激情的选择由此通往将儿子的人生引向琴艺的道路。
六十岁生日之际,儿子准备以个人表演会向她献礼,但与艺术家式完美主义心态发生深刻龃龉的是,虽然儿子在琴艺方面已如期待般达到了不俗的境界,但似乎钻进新的作曲兴趣中无法自拔,他决定要展示给观众的并不是由她亲自把关其艺术水准锤炼的演奏表演,而是他自己尚处技艺探索阶段的原创作品。
在哲人的形而上学语境中,艺术被描述为一切人文现象中自我生发的原初意志的最直观展现。
这种意志本身即为最高层级的主体,最完整意义上的自由,永恒处于从既有跃向未有的临界状态。
艺术家顺理成章的便是那些在艺术激情的体验中身不由己向着这种意志敞开的角色。
不过,当艺术家面向自己的生存角色,其“活法”在常人世界制造的差异化冲撞不免招致越出艺术世界权限之外的伦理后果,也就易于激发出一些富于戏剧效果的近身场景。
由此,影片的难点主要涉及不同戏剧化场景之间的层次搭建。
语境决定意义的传达。
从常人世界的视野出发,Lara的生活充满颓唐令人沮丧的气息。
表象蕴含的昂扬只有定位到服膺于自身秩序的艺术/艺术家角度才有可能被把握。
在表演会的中场和结束后,透过母亲当年师从习琴、多年后获邀来对儿子给出客观评判的那位基于艺术立场发言的教授的姿态和言说,我们获悉,当晚的表演确乎是对Lara本人天分的再度确认,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印象。
所以回过头看,Lara对儿子的作曲才能抱有倾向于否定的怀疑,这是母亲将儿子的个体追求视为对她的反叛逃离以至于从不满情绪爆发出来的变态反应吗?
或者仅仅是同时作为艺术鉴赏者的近乎本能的本真反应?
且看,演出临阵变卦仓促调换表演曲目,中场间歇Lara听到儿子亲口表述对正式演奏原创的畏惧挣扎根源于内心对她一贯的信服,她专门从后排来到更显著位置的家属区落座,这是母亲身份对伦理需求的回应。
原创作品的表演开始,这段情节的展开富于悬念,首先,上半场的开场曲是肖邦的《革命》,一首特别要求娴熟掌握左手技巧才能驾驭的作品,而教授当年对Lara左手的批评是她持久的阴影,下半场开场的钢琴部分含有单独右手演奏的片段,这是无意的巧合,是与Lara之间某种交流的映射,还是逆反的流露,无从得知。
随着管弦部分加入,乐曲主题展开,Lara收回对舞台的专注起身退出观众席,加快脚步逃离般离开剧院,直至在一家超市播放的潮流电子乐曲的机械感节拍中若有所思的迟疑驻足,最终返回剧院,表演接近尾声,她停留在表演厅门外,以一种僵硬的身体姿态完成聆听。
演出在圆满气氛中收场,鲜花掌声后面的儿子满足而疏远。
Lara,得到了一场名义上向她致敬的表演会,却未能进入受欢迎朋友圈来共享庆功宴,交给常人世界的眼光去看,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所幸身边的这位教授携带了代表艺术世界的洞察眼光和压倒性权威证言。
所以在两个世界两种秩序的对峙中,她完全可以,她也只需要把自己的位置清晰立在属艺术的一侧。
影片中Lara当晚与儿子之间最后的单独面对面眼神交流的一幕,以克制的手法为大段围绕内心波澜的留白式铺陈给出了关键索引。
这里,在Lara严峻和猛烈的逼视下,儿子的视线不由低垂下去,同时低下头去,二人沉默中分离,虚景中的儿子完全转身朝着Lara的方向站立。
回到家中的精神艺术家常规缅怀被搬离的钢琴,常规失眠,这一天注定要以对身份自觉的清晰呈示来标志:抱着一瓶香槟敲开邻居家门,在钢琴前坐定,有点犹豫,触及琴键的瞬间迎来激情的表演,我们听到的是公认的史上最难钢琴曲,舒曼托卡塔作品七号。
影片于我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因为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我出生于音乐世家,4岁时开始师从音乐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J教授学习钢琴。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虽然作为小孩子也是不愿意练琴,但是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有天赋,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钢琴八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琴考级可不像现如今这般“泛滥”,学钢琴的都没有几个),也曾跟郎朗同时参加过比赛。
那时候,除了上学就是练琴,童年都是伴随着音乐和没完没了的比赛、演出度过的。
后来那位J教授出国了,他的妹妹小J老师带了我一段时间,也是很喜欢我,可惜家人觉得她的教学可能有限,没学多久就又给我换了音乐学院的另外一位B老师。
后来爸妈还跟我说,跟小J老师说不学了的时候,她还哭了……这位新的B老师,在音乐学院向来以严厉苛刻著称。
自从跟他学琴以后,每次回琴都是被骂,骂得很大声很疯狂。
我父亲也越来越严厉,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是在我耳边谩骂,还经常打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那个时候,我家也从部队文工团的大院,搬到了地方上一个很破的院落。
周围每天不再是各种管弦乐器抑扬顿挫的旋律以及大院里满园的鲜花青草和旧时的欧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灰不溜秋的一座5层老楼(我家还在一楼)以及周围低矮的一串平房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每日里喊叫搓麻的人们。
从我家窗户传出的琴声、父亲的打骂、院落里的混乱,组成了一部极不协调的交响乐。
老师无情地否定,以及父亲疯狂地陪伴,让我由最初单纯地惰于练琴,转变成对音乐的极端厌恶和恐惧,以至于后来父母离婚,父亲无暇管我练琴而最终放弃了对我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培养的时候,我竟因此而万般庆幸这家庭的变故。
时至今日,偶尔同父亲聊起,他却反倒称赞我小时候的天赋,并啧啧可惜我的放弃学琴……时至今日,我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学琴,大部分时间是我夫人陪他练琴,夫人忙的时候我也会陪他练,有的时候竟然也会像父亲一样发疯般地责骂儿子。
好在这个时候,老妈都会劝我不要太过分;好在我经常出差,陪他的时候不多,自然骂他的时候也不多。
影片中那个老教授,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毁了主人公的音乐之路,却在多年以后轻描淡写地夸赞主人公当年的天赋。
而主人公由于少年时期的这段受挫,形成了内心阴影,习惯于严苛和否定别人,特别对于自己的儿子,即便全世界都在盛赞,她的眼中却只有儿子的缺点以及对其的否定。
影片中她陪一个不认识的小孩儿练琴的片段,是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的“合页”。
之前观众们可能不知所以,只是觉得沉默的主人公似乎与外界格格不入,有点儿怪,但从这儿以及后面的叙事,大家知道了问题来源于哪里。
影片映射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只想说,艺术是需要枯燥的磨练,但本身一定要来源于热爱。
中国运动员的金牌战略和郎朗的成才之路,都是突出强调艰苦的磨练,相比之下,可能我更加推崇外国运动员和艺术家,对于磨练本身来源于骨子里的热爱罢。
2020.8.4《拉腊》,刚刚看完。
我比较重视总体情节给我的感受,以及我从里面感受到的哲理。
所以可能不是很对你的胃口。
我看到最后一幕,劳拉去隔壁大叔家弹钢琴,这是最意味最耐人寻味的,戛然而止,引发人的无限寻味。
我相信在最后,劳拉用钢琴发泄完了情绪之后,会得到隔壁大叔的赞赏,对她说“你弹得很不错,如果你坚持一定是可以像你儿子一样在大厅中间表演的。
” 剧情,总的剧情怎么说?
就是劳拉的六十岁生日当天发生的事情集合。
与其他电影不一样。
算了,我不想在花笔墨在讨论其他电影上面。
我只想说今天的《拉腊》。
我相信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固定的,一个人的行为固定的模式体现了他/她们的三观。
在特殊时刻会展现得更加清楚,因为特定时间产生的故事会更多,人们的感受会更加丰富。
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特别节日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期待使得我们将那一天的情绪像加了高清似的。
但是要知道特别的事情不可能经常发生,最特别重要的事件发生的那一天也是寻常的一天,虽然记忆拉长了那一天,但是那一天还是只有24小时(所以我认为生日那一天并不重要,如果你想,每一天都可以是生日,可以提前过,或者延后过都是一样的)。
劳拉当天做的事情不是寻常的日常三点一线,像机器人那样子反反复复的一天。
她买完了儿子当天的票(噢天,我并不赞成她那么做,因为如果满票没有人坐,那也是非常尴尬的),买了蛋糕去给她妈妈,然后去听了儿子的音乐会。
这就是大概剧情。
我故意忽略她去寻找朋友的过程。
啧,每次我想写影评就会有一大堆的事情想要写,没完没了的。
那个劳拉找人,谈话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这个人是一个对人要求严格的人。
甚至有点孤僻,不是很招人喜欢。
劳拉找同事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让我们知道这个人,劳拉对一个陌生男孩的严格是我们可以主观的判断她。
劳拉与她儿子的交谈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她的固执。
噢我的天,我什么都想讲,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再去打那么多的字了。
我要讲重点,我感受最深的几个画面。
劳拉去同事家里,她的同事对于一个的要求严格,可以看到劳拉的工作不是给她温暖的。
买蛋糕去妈妈家里,妈妈对她的不待见以及她妈妈提到的她爸爸,她妈妈尖利的语言,使得她压抑甚至打了她妈妈。
还有她的老师对她的严格以及风凉话,这一切的一切成就了劳拉。
我可以看到劳拉的努力。
但是毫无疑问她也伤害了他人。
我希望她的儿子可以给一次原谅她的机会。
我不想在写下去了,我总是喜欢写很多废话,那些东西根本就不重要。
其实一边看劳拉,我一边在思考,如何做才能得到最优解。
劳拉去她妈妈家时,可以不听她说话。
劳拉不应该说她儿子的谱曲,或者说劳拉应该要等着音乐会结束告诉她儿子还可以改进。
劳拉在音乐会结束的时候应该要跟她孩子说对不起,而不是扯一堆废话。
算了,劳拉就是劳拉,她不会像我那样子做,所以我不是劳拉,劳拉不是我。
劳拉的悲剧其实并不全是原生家庭的责任,她的老师也有责任。
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原生家庭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劳拉挺辛苦的,想改变却没人接受。
因为伤害过了,所以大家都不会原谅她。
如果有一个人的行为变了,说话语气或者什么事情变得刻意,特别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
如果是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最好支持,给她足够的试错机会,有时候可以给她提认真思考过后的建议。
如果是往坏的方向发展(抑郁)什么的,大概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以及照顾吧。
我希望影片最后的劳拉可以变成一个更开心的自己,甚至开始谱曲,成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师,因为她有天赋。
害,说到这里,我又感慨自己没有一门好的兴趣爱好了,会一手乐器,那多么帅气啊。
1、拉腊(Lara,2019),西班牙的片名是鋼琴教師,台灣的翻譯是不愛鋼琴師。
這故事從外看,是一名母親在自己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無法達成的價值與理想——如果這是主旋律,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以孩子的失敗收場。
一如藍色協奏曲(Blueprint,2003)那樣,從基因下手複製孩子,以承續母親超高琴藝和天賦,導致親子決裂的故事;又如莊子齊物論談「昭氏之鼓琴也⋯⋯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春秋時鄭國大音樂家昭氏,不顧孩子個性稟賦,強加傳授自身的技藝,最後讓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味模仿,活在父親光環的陰影下,折損了一生。
可是拉腊這部電影結局的走向並非如此,因此,親子的關係不過是故事人物中血脈相承的關係,用以在敘事上深化、複雜化、衝突化,也就是戲劇化的一種設計,整部電影人物間的關係,應在落在師生關係上。
2、以師生的關係解讀,故事呈現一種對位狀態,Reinhoffer教授是Lara的老師,而Lara除了是新鋭鋼琴家Viktor的母親一身分外,更是他的啟蒙與教導者。
老教授在三四十年前批評這名女性左手不靈活,像腸子一樣,在琴鍵上施展不開;而從這名女性偶然間插足十三歲男孩的鋼琴課中,女主角嘲笑男孩,與其練琴不如改吹小喇叭,由此可以得知其子是怎樣在母親嚴苛的教育環境中生存下來的。
面對同樣殘酷的教學方式時,Lara和Viktor作為一名學生,選擇的面對方式也迥然不同——Lara斷然停止深造;而Viktor,在猶疑徬徨了一會兒後,下半場的演奏會中,還是堅持過去,演繹出自己的創作曲來。
從Viktor琴音的流動中,一開始是低音徘徊,如行於死蔭幽谷,後來豁然開朗,高音激昂,自由奔放,我們知道他斬獲新生,而這個時刻,他的母親,也就是他的老師的離席與否定,都不再對他有任何的決定性的影響了。
3、酒吧裡,老教授回憶起Lara年輕時上課的情景,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我想起你極富天賦,可是,你有天賦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這裡點出天賦與努力的關係。
對於一個教學者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樂也,可是不得,並不有損於教學者;而對於一個學習者來講,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今女畫。
」在這場和教授遲來的掏心對談中,教授的話是當頭棒喝,Lara頓悟,解開了心結,因此接著這樣的鏡頭:Lara回到家,打開窗(回扣片頭畫面),在意味上完成了片頭未完成的敘事(自殺),相當於死了一回,然後重生——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4、易子而教確實是相對比較妥當的方式,畢竟要能教子弟如弟子,或者教弟子如子弟,那樣情理兼備,不偏不倚,對一般人是不容易的。
孟子說:「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5、考慮到Lara對待兒子、前夫、母親、鄰居、下屬,甚至於陌生人,相當程度上,故事人物的為人處事和我自身一樣,因而能理解故事主人公因特殊的脾性,決定了他面對世界的態度與原則,這一點沒有什麼好批評,當然,相應的代價是他必須承擔的。
而所有受不了Lara的人中,鄰居大叔的態度能溶解、轉化、接納Lara,這一點是令人佩服的,而這樣的人生際遇可遇不可求。
從片頭Lara自殺未遂,片中如大乘佛學所說乘載Lara一程,到片尾為Lara在無盡的深夜保留一席發揮的空間,這名不顯眼的鄰居在故事人物的生命轉折上,特為關鍵。
《错会半生》这个中文名有些许国产狗血剧嫌疑。
影片一开场:清晨,拉娜侧躺在沙发上,双眼无神怅然若失,像是被什么事困住了,这般氛围创设让人想要急于一探究竟。
于是一口气看完,中间想上厕所硬是憋住了。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莱特,其中最抓我心的莫过于拉娜和家人关系尤其是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期望颇高,严加管教,吝于夸奖,甚至关键时刻挫儿子锐气。
其中有场拉娜和母亲的戏:母亲抱怨拉娜对孩子简单粗暴,以自我为中心,突然拉娜愤而打了母亲一巴掌。
看到这里我目瞪口呆,观众由此可以窥见拉娜平常和家人尤其是老公(前夫)孩子相处是很专横强势的。
影片前后也有不少细节印证了观众推测。
我虽然不至此,但也“可圈可点”,对待父母和老公尤其是孩子,缺少耐心和同理心,暴躁易怒。
如若毫无觉察且不改变,长此以往,细思极恐……所谓亲人上天注定无法选择,一生一起走一段路,各种不可抗因素会渐行渐远直到永别,且行且珍惜。
扮演拉娜的演员演技精湛自然。
这类的好片要多看。
错会半生 (2019)7.72019 / 德国 / 剧情 / 扬-奥勒·格斯特 / 科琳娜·哈弗奇 汤姆·希林
他人的评价是镜子,不是编织自我叙事的谶言。
拉娜的爱就像她买的“低糖蛋糕”,放不下冰箱又无人需要。
她的爱听不到回声,带给双方苦痛。
不健康且自以为是。
与单纯要苹果硬给梨满足自己控制欲不同,她确有对儿子的爱,只是她不会。
她的自我是虚弱的,充斥着空虚与恐惧。
她将外界的评价当做说服自己,管教儿子的准绳。
所以她无法鼓励儿子,因为她未曾鼓励过自己走出那一步,她想要的人生仍定格在“放不开的左手”上。
所以她难以真正的悦纳自己,会扔掉刚买的华服,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到退休。
看前期主角的塑造,ptsd要犯了,讨厌到忘了电影标题,她会随意管教一个在课间时间不练琴的孩子,她会出于报复掰断儿子女友的琴...细节塑造真实又细腻。
看到最后方体会到初看愤怒后的复杂。
她背负他人的评价将自己活成审判自己评判他人的躯壳。
她没有撑起自己真正的自我。
爱无法畅通无阻地流经她。
三星半。节奏非常稳重,情感表达总体含蓄
Lara, 以主角的名字命名。从晨光熹微到夜幕低垂,一天 ,一生。这电影的名字太平静,是一部跟钢琴有关的好电影。
放在一天内的小格局小视角,译名特别好。19年的希林还是那么好看。
太闷了,这叙事。
想起了学音乐的三个老师,鼓励教学是多么重要,原生家庭也一样,在未来面对教育下一代也好沟通也罢,学到了什么就会延续这种方式,而对别人的伤害却不自知
精致的无聊。
钢琴果然是挫折教育的代表。
這跟伯格曼和漢內克真的差遠了好不好⋯賣鬧啊
電影有滿滿的文化質感,然而彷徨落寞的氣氛卻又溢於言表。
Tom Schilling与Jan Ole Gerster的第二次合作,一个被抛弃的母亲,和尘封的家庭往事,情绪时深时浅。
奔走彷徨的一天,拧巴又自傲的一生。
钢铁般的意志也是油盐不进的另一个说法。对于前老公和儿子压迫感,仅仅从儿子因为她的一句话开始怀疑自己就体现的淋漓尽至。买了票想送朋友却发现自己不仅仅没有朋友甚至认识的人都不多。60岁这天听到改变自己一生的钢琴老师说了“你很有天赋或许有过天赋,放弃只是你的借口”后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虽然不早但是人生能有这一时刻也许是好事也许是悲事。
剧情像是强行捏起来的,一天一夜的设置,从公寓里开始再到公寓里结束,白天里遇见的人晚上又通过演奏会聚集在一起,这些精巧的设计让影片多少有些华而不实,故事性不足,人物的力度也有所欠缺。在表面的冲突和波澜之外,没有感受到过多让人回味和思考的地方。 - Regal UA East Hampton (10/11/2019)
谁说只有东亚
从小在父母期待下成长,何曾不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母亲尤甚。但他们坚持表扬助长骄傲,贬低激励成长,得不到鼓励,只能不断努力,殊不知这条没有尽头的路,只有过程,是不会有结果的。
三星半一个让人难受的故事维特是幸运的,得到了专业领域的教育,也得到了非专业领域的那部分至少没有因为一次评价就放弃整个梦想
剧情略一展开我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儿子的那边。面对受伤的孩子,很难同情这种。
是警员对讲里的苍老女人,店员奉承时的全场焦点,邻座听闻幸会的钢琴家母亲,也是全家避之不及的多余之人。她像待撕的标签,滞售的门票,折断的琴弓。是在抚摸男孩手掌时被偷走了才华,还是在教授言语打击里被弄丢了天赋,是在厕所门口与儿子错身时交换了命运,还是注定拥有像墙面缺失了钢琴般的人生。
棘手的母子关系中套着对音乐的思索和追求。联想到了《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的“毒母”概念。
能量要射向高空,成为恒星的光,而不是灼干四周,直到寸草不生。华美步辇高不可攀,周围缀了点粗糙流苏,流苏以为自己也是步辇,坠着步辇鱼死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