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期望还挺大的,上映那天还特意跑去看了,结果就我一个人包场了,果然这种小众文艺片受众太低了,之前看预告感觉应该会很治愈很温馨励志的一部奋斗史,看了后确实很励志,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男主有点滑稽,很作的样子,我想艺术家都应该是这样有些傲气的,莫扎特也是如此放荡不羁,不愿向宫廷妥协,陶渊明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因为他是后天性的“盲人”,从小便能感知世界的一切色彩,生病后只能靠音符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从小缺失家庭的亲情与关爱怀,生病后差点被父亲杀死,最后不得已被母亲送去盲人福利院,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孤独,这就是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这也就能够理解了他的傲慢与不可一世,想起陈奕迅《浮夸》里的歌词“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是因为我很害怕”,我想他的内心是恐惧的,并且很孤独,害怕周遭人的白眼,所以能够对外在一切的声音更加敏感,敢于冲破传统音乐的框条主义,让爵士乐有了新的开始,艺术本无高雅贵贱之分,而音乐往往更是如此毫无界限定义,爵士乐就是他用自己的感受去表达内心的这个世界。
艺术家都是爱做梦的,虽然他们很孤独,但是他们是自由的,因为在另一个世界一切梦想都能实现!
插叙结合倒叙,让成为钢琴家后的米耶特的天才与孤独有了充分的指认,没有一个镜头是废笔,用漆黑一片的镜头,来表现失明一瞬间的感受,音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局促起伏的呼吸声背后有一整套环境音,来补充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把观众的想象力和空间感调动起来,“无画胜有画”,让镜头更有表现力,下一个镜头就是修女把拐杖交给米耶特,告诉他失明的坏消息,米耶特从拿起拐杖,扔掉拐杖,到用手摸索,结果太用力碰到了墙上凸起的管子,修女一下子从背后抱住他,没有浪费太多镜头去渲染,克制又精准的表达了失明的痛苦。
在米耶特创造了新的曲子,打电话给朋友,却无人能分享时,在这样至暗的孤独时刻,导演用了一个俯视旋转楼梯的镜头,画面里米耶特摸索着扶手下楼,楼梯旋转仿佛没有尽头,孤独的意味与在孤独中挣扎的米耶特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孤独是米耶特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导演不费笔墨,不过度渲染,却在无声中起惊雷。
而米耶特的孤独不仅仅是因为失明,更重要的是来自童年被家庭抛弃带来的创伤,甚至差点被父亲用马蹄杀死,这让他变得脾气古怪易怒,又很自我,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却始终不能和孤独握手言和,所以影片里多次出现了关门的意象,让被抛弃感具象化,表面上米耶特是一个弹奏爵士乐的天才,而导演无意于渲染他惊世的才华,他挖掘的更是米耶特的音乐来自何处,那个将生命和音乐融为一体的米耶特来自何处,影片有两次,米耶特站在窗口上,摇摇欲坠,却是自由如小鸟一般,第一次为了音乐,第二次为了女人,他都获得了某种自我的超越,解开了灵魂的枷锁,而第三次,他的音乐与前期相比格外平静,他打开窗户,似笑非笑,一个大特写,隐晦地表达了他纵身而下的结局,到此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词:自由。
虽然我的阅片量浅薄,但我依然敢断定饰演米耶特的演员是演盲人最出色的男演员,他完全让我信任了他因为失明的痛苦,信任了他就是米耶特,就是一个盲人,他的体态是盲人的,手指是钢琴家的,几乎看不出丝毫的表演痕迹,在我心里,这是一部完美导演和完美演员的完美演绎。
自由高飞,风景如画自幼双眸黯淡,自卑不已伯乐赏千里马,何其感激一曲成名,众人稀奇狂欢过后的孤独落寞,是我还是你曲终人散时的关门响声,无比清晰失明呀失明,让人情感细腻瞎子配口吃啊, 敏感脆弱的神经,不可思议语言不通,但音乐心灵相契镜头前的斗琴,让人化敌为友,惺惺相惜新曲初成的喜悦,无人分享多焦急深爱的金发女郎,将我毫不犹豫地摒弃多年之前有慈母救我于马蹄如今有谁可将我勉励?
状态一落千丈,一片狼藉我不需要你,我不再需要你!
转角遇到的爱,亦失望远离我浑浑噩噩,不知所觅至亲造访,带来消息与父和解,在他弥留之际当我远去,是否有人惋惜?
维也纳和卡梅洛,荣耀在里蒙特勒,留有我的足迹音乐——那是我存在的意义自幼弱时,便拨起涟漪想你,满腔爱意,如花一般铺满地让我告诉你,让我告诉你那纵身一跃,展开的是自由的双翼!
奔向自由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economic's influence to the artists by this chance.in this movie the pianist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if he does not have the talent and the talent scout,he won't get the great achievements.I used to think that my family is a very normal family,but now according to some other people like Ali I have found that I am a enough lucky man to major in art.
本以为《盲琴师》作为波兰影片能像其前辈们营造的那些带有特殊情感视角的东欧艺术片风格给人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但影片中快速剪辑和碎片式的闪回插叙式蒙太奇使其变成了如同ppt一样展示了人物的一生,完全没有人物和情感的深度。
另外各种的眼花缭乱切不进情感的视听和剪辑技巧使其沦落为了颇似好莱坞流媒体一样的没有深度的平庸电影。
首先,作为一个传记电影,导演想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展示的太多,因此使整个影片没有主线,只是切入了各种“结果式“的展示片段和杂七杂八的人物表面状态仿佛让观众看了包含几十集电视剧情节的每集片花的串联。
影片中所有男主的成长阶段都是结果式的展示,没有让观众看见过程,更没有让观众深度地了解人物从而达到体验情感共情的效果。
这样只是展示各种人生阶段的结果让影片过于碎片流于表面。
如男主与餐厅服务员相爱那段。
事件的起因快速的展示直接跳到了两人在一起的结果,根本看不见那位女服务员的人物深度。
这个人物好像就如同纸片一样虚无,影片快速地展示她各种与男主在一起的片段如同一个mv,两人的情感关系和人物状态的深度完全为零,在人物塑造上完全失败。
结果式的展示还体现在男主性格的发展。
比如在后面男主脾气变得暴躁在录音室里直接打了他一直合作的大提琴手。
观众只看见了男主性格变化的结果和他与其他人人物关系的变化,导演没有给过程中展示,很难让观众共情,因此观众根本没有了解透这个人物。
其实这跟影片碎片的剪辑和展示的事件太多以致杂乱有关。
接着上一点的结尾,影片碎片化的剪辑和切来切去的蒙太奇过于直白和技巧化,没有贴切人物的感情和剧情的发展,显得过于生硬,让导演想表达的情感点荡然无存。
影片中导演一直让男主童年和青年已经成为音乐家后的各种剧情线来回穿插,想展示蒙太奇的魅力和让叙事变得更加可看。
但是很明显得感受这些想法直白的通过剪辑技巧呈现,而且为了蒙太奇的效果强行让各种线来回穿插致使看逻辑稍显混乱。
另外导演在剪辑点上的选择完全失败,没有贴合人物的情感和剧情的发展,每次都来得突如其来,像是在剪辑师在剪辑台上看着时间说:“过了多少分钟了,该运用技巧让影片切回他童年时期了稍微揭露一下往事了。
”剪了一段又把控着技巧性的方法认为改切回现在了挑着大段的素材强行切回去,这是一种为了蒙太奇效果挑着稍显合适的素材片段碎片一样的剪辑。
最明显的是快结尾切回童年的男主他妈妈让他听音乐记住颜色的那一段,本来这一段的情感爆发力已经非常高了,完全可以使观众流泪,可切回去的点和后面跳到现在的段落好像毫无相关,情感一下就被后面的段落拉胯,剪辑的作用反而让情感下来了,让人非常遗憾。
所以每次的剪辑点都没有起太大作用甚至起了反的作用,因此在情感上的表达和叙事的推进效果微乎其微,不如就顺序的讲完一个故事。
最后,影片在整体平庸的导演思维下又想创新的视听语言尝试显得同样生硬。
例如有一个贯穿影片的镜头—在盲童学校里老师关门的一个模仿盲人视角的画面和夸张的声音效果的镜头。
导演想在视听上有些东西于是选择了在其中模仿盲人的视觉和听觉并在剪辑上选择了这个镜头穿插影片中每一个主人公失落情绪的时刻切进入。
但是同样犯了第二点的问题,过于生硬,技巧的痕迹太重,情绪上铺垫不够只会让观众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和不适。
同样导演各种模仿盲人视角的镜头和盲人听觉的音效略显平庸,没有特别大的创新,而且每次切入的剪辑点稍显生硬突如其来,总有一股风格不统一切来切去的不适感。
影片整体的风格非常碎片化技巧化,在剪辑和叙事以及视听上并无太大的创新,所有手段稍显平庸好莱坞化,如各种酒吧音乐会的内景搭建一股浓浓的好莱坞片场风和好莱坞的造型色调与灯光。
这些统一起来就是没有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套路中偶尔出现小小的点让人眼前一新。
但整体下来什么也没留下。
以上仅是个人的看法,本片就是一普普通通的生硬技巧至套路的中规中矩之作,客观来说,就像是流媒体电影之作,毫无特点,只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的新奇之作。
米耶特经历了太多的被人抛弃和不幸,但他好像拥有两条时间线,它们同时进行,像两个平行世界,不管经历什么、面临什么,他的眼睛只能看得到他的钢琴和他的音乐。
他的人生充满着孤独,作为盲人,学会怎样处理孤独更是难题。
但是电影很高超地让人满目皆是孤独,但是心里却充满着温暖。
(电影想表达什么是一回事,能拍出来让人感觉的到又是另一回事,很厉害很厉害。
) 最后他写出了能描述他一生的钢琴曲,他与父亲和解的同时与自己、与命运和解。
他不再酗酒,不再用热闹排解孤独。
他在流泪的时候戴上墨镜掩饰自己,面对爱人都不摘下墨镜。
但是在最后他终于打开窗户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可能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钢琴天才”本就不应该和“陨落”这个词放在一起。
与其说“陨落”,我更愿意把它描述为“成长”。
米耶特是随性的,所以他的快乐和悲伤都是自由的。
就像电影里那个老人说的:“他没有坠楼,他只是去云游了。
”(天才就是天才,他努力装成和身边的人一样的时候,才是最孤独的。
所以他后来“放飞自我”虽然很疯,但我看得很爽hh。
(说点跑题:第一个女人肯定爱过他!!
最后一段采访太明显啦。
(原谅我记不住角色名字……
只看米耶特弹琴时的神态,你可能以为那是一个疯子,正沉浸在一些世人无法理解的狂举里。
而在他看来,自己的音乐被人听到,使人感动,不止是荣耀成就,更是一种巨大的麻醉,让他暂时忘记这个世界过去和将来要加诸在他身上的所有伤害。
身为享誉波兰乃至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钢琴爵士演奏家,米耶特的内心是充满不安全感的,这很大程度因为他是个盲人。
我们不会忘记成名后的他独自坐在酒吧里,请求在打烊前再来上一杯酒,努力不在语气里暴露乞求。
也不会忘记闹翻后他被女友抛在街头,多高的才华,多大的成就,这一刻也要无比尴尬地高声求助。
剥开他钢琴神童、音乐奇才的皮囊,里面是个小孩,孤立无助且遍体鳞伤。
自从童年开始视力衰退的那一刻,他就注定会明白一件许多人也许永远无法领会的事,那就是快乐是短暂的。
他曾经悲观地以为快乐会随着视力不断流失,直到永远失去,却不料有一天摸到钢琴的黑白键让他如获新生。
电影并没有高光他在某一刻被那种悦动所救赎,他被爵士乐的即兴魅力所俘获也没有浓墨重彩,这实在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
商业电影喜欢把一个灵机大做文章,但真正的救赎往往是悄然而至的,就像那些最自然而然的爱情故事,不知不觉你发现自己被某个东西抓住了,然后就变得欲罢不能。
那些经历塑造了他的天才之路,也让他变得难以与人相处徘徊失控边缘,情商这种东西在他身上微不足道,那是因为他体内被厄命滋养的魔鬼如此强大。
他时而像孩子一样笑着,摆出一副高深的样子说些俏皮话,但心里认定接近他的人终于会厌倦他,就像他终于也会厌倦这些凡俗。
他乐此不疲地玩那个把戏:其实我看得见,要替我保守秘密哦。
他的采访感言是我的专辑封面真的蛮好看。
他喜欢用卓绝的听力来表演一些魔术般的小奇迹,让观者短时间陷入一种真真假假的猜疑中,然后争分夺秒地笑一笑,因为那种以假乱真如此脆弱易逝。
电影开头就是成年的米耶特,然后不断穿插回溯他的童年,于是我们开始原谅他怪异绝伦的处世方式,毕竟很少有人可以在经受那些之后仍然显得“正常”。
尤其是来自父亲的巨大伤害,放在电影的后半程才托出,相比之下他的任意妄为显得那么人畜无害。
只是再真诚的友情爱情和理解襄助,再多的自嘲玩笑和烂醉如泥,再危险的窗台行走和离经叛道,都不足以对抗内心的波澜。
只有音乐可以。
当他发现即兴爵士乐的美妙,当他见到启蒙导师时欣喜如狂求签名,当他全神贯注推敲每一个音符,当他手指翩翩起舞摇头晃脑如痴如醉地敲击键盘。
他的音乐字典里早就撕掉了跟妥协有关的所有字眼。
对伴奏近乎变态的高要求,对亲近的人恶语相向,把阻止他弹奏的人揍翻,在状态欠佳时起身离场,为了听力不惜放弃终于有救的眼睛,这一切都是发自本能不需犹豫的,因为但凡少一分就不是完美不够入神,就体验不到那种稀缺的快乐。
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他演奏时歇斯底里似的狂迷。
感官爆炸堆酿出的快乐在荡开,虽然短暂但足够强烈,在他的心灵孤岛边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把过去和未来的黑暗都阻隔在外。
只有真正绝望过的人才能彻底沉浸在这样稍纵即逝的快乐里,再恶劣的过去,再不确定的未来,都无法侵蚀那一刻的畅快淋漓。
没有那样的快乐时常清洗灵魂,他的生命难以为继。
父子告别那个段落本来有一种二次伤害的哀伤,但父亲临终前的絮叨却传出了另一种况味:你是长子,要没有失明本该继承农场的。
突然在米耶特的心里,那些遥远的噩梦和伤害变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宿命因缘,让他可以站在聚光灯下闪耀,而不是变成一个晒太阳嚼李子朝天吐核的庸人。
庸人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好,但艺术的殿堂里会少一道明亮的弧光,我们的银幕上也不会有这两小时的华彩。
写艺术天才的电影很容易也善于挥洒传奇,譬如题材相近的《海上钢琴师》那样极致的浪漫主义,狂收狂放,让人情绪大起大落。
而这片总是慢慢吸进一口气,很辛苦地憋住不吐出来,譬如爱情仿佛来了,又在一些争吵后分道扬镳,譬如像是自暴自弃了,接着又突然振作了起来,譬如那个晴天霹雳一样的结局。
就连那场暴雨梨花般的斗琴也是点到为止,没有胜负和掌声,直接切到了酒吧里:我的手还在抖呢。
这样的处理当然没有励志鸡汤豪灌的爽,但看得越久就越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真实。
这个电影开头我以为会是乏味的,结果却兴致勃勃守到了最后,还满怀兴趣去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听一听他的作品。
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没有被拍得绚烂壮怀,这种跟惯例的背道而驰有一种别样的魅力,反而让我们可以贴得他更近一点,听见天才的心跳。
盲琴师电影主色调:落叶黄,皮衣棕,墨绿色等低纯度低明度色调,显示男主内心的阴郁。
主要场景不是在夜晚,就是在酒吧,或者家里,整体暗淡深沉,只有电影尾声时拉开窗帘,才出现了明亮的天空,充足的阳光。
男主有家族遗传史。
主要蒙太奇手法:接受声音,产生大脑拟像,来虚拟周围的环境,一组大脑图像蒙太奇和脸部特写相互穿插。
从儿童时期视力正常到致盲,(儿时半盲为彩色虚焦,后期转为黑白)头脑中的影像也是一种回忆+想象。
如我们在一个安静的电影院看电影时,听到了边上女生抿嘴唇的声音,就可以出现她的神情。
被搭档拒绝后开始黑化琴键与色彩,音符转换成色彩,节奏转换运动图像。
影片中钢琴曲分两种,即兴的jazz和有谱子的乐曲,jazzing的时候是在用音乐来写,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流动的情感之河的写产生新的感受,感受与音乐同时绵延,生成新的自我。
(摄影笔理论)。
在失落的生活中,通过这种写,来体现一种存在。
电影中出现的男主邀请流浪汉去他家听演奏,这个安排很有意思。
因为大家都把音乐当成了追求名利的东西,而只有那流浪汉,才表现出了对音乐最原始的爱,没有杂念,只有热爱。
是一个不怎么适合大屏幕、尤其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的话、特别是你邀请对方去看的那种情况的电影…我会一直在意我的朋友是不是觉得无聊…也许这是剪辑上的一些小小缺陷 也可能是我太久没有在电影院看传记电影的缘故。
但的确是我最爱的孤独天才故事好喜欢坠楼的拍摄手法最后的告别…好多看起来体面的正常人都在回忆不舍与后悔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人。
那个唱着月亮河叼着烟的酷女孩说了三次爱:…爱过、不不没爱过、…是,没爱过那个只会一指禅的老爷爷说:他没有坠楼,他只是去云游了。
站在医院窗边听钢琴曲的漂亮小男孩,他的父母在身后听医生为儿子的双眼宣判死刑。
为了一张唱片跳上大学宿舍窗台的少年为了远去的缪斯在异国的窗台发酒疯的男人为了看见世界所以从那个小小的家跳到天空里的天才无数次关上的门 把自己扔到马厩的父亲看不见的世界 不断离开的朋友与爱人 手下的黑白琴键组成了天才的混沌一生这么多镜头里面,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最能共情的,是在父亲弥留之际,兄弟两人坐在从前农舍的椅子上吃李子的画面,就好像从前的小小米耶特和带着他用音乐演奏颜色的母亲那样。
作为农夫的弟弟,有些粗犷地吃着李子,唤身边孤独的人“哥哥”,本能地夸他的音乐多么厉害,即使是弟弟第一天听说爵士这个词。
米耶特在旁边笑得开怀。
影片的音乐表现镜头语言都非常绝妙。
唯一遗憾的是这个破电影院竟然在装修…一边钻头一边爵士的体验也可谓绝无仅有🚬
主人公米耶特出生在波兰一个农场,是一个爱吹口琴、受到父母宠爱的活泼小男孩,12岁的时候(电影里看起来更小一点)他逐渐失明,无药可治,小小的米耶特绝望地在黑暗中四处碰壁,亲情离他而去,快乐更加遥远,他像溺水者一样紧紧攥住他能抓到的唯一一个东西——钢琴。
因失明,他变得对声音极度敏感,而音乐天分也完全被激发,甚至近乎癫狂。
可是,钢琴能救赎他吗?
《盲琴师》讲述了米耶特曲折的一生。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们还是个正常人,当我们对自己轻易得到的东西视若无睹、习以为常,是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么幸运的。
西藏让我体会到空气的珍贵,《沙丘》让我体会到水的珍贵(题外话:并不是《三体》,《沙丘》通过对一个极度缺水的星球及围绕水建立起的社会秩序的描写极富想象力、入木三分,比直接说缺水带来的真实感和冲击力猛烈太多,非常有代入感),当你拥有的时候,是没办法妄谈“理解”的。
观影过程中我有设想假如是我自己失去视力……感觉未来就会突然变成一个黑洞。
不敢再想。
失明给米耶特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不便,影片甚至几乎没有花精力在这方面(除了米耶特在街心中间茫然四顾呼唤玛塔的时候),更是情感上强烈的不安全感。
原本疼爱长子的父亲把他放在马厩鞭打马试图乱蹄踏死他,他失去了来自父亲的情感维系;母亲发现后匆忙把他送进修道院,从此再无联系,他失去了来自母亲的情感维系;在音乐学校深造他迷上了爵士,在考试中对他“误入歧途”表示失望的教授转身离开,他失去了来自老师的情感维系;朝夕相处照顾他一切起居和演出的同学兼伙伴结婚离开,他失去了来自最好也是唯一朋友的情感维系;金发结巴的女歌手——他的“白月光”、他音乐生涯的缪斯,拒绝和他恋爱、不愿随他去美国并找了新的搭档,他失去了来自恋人的情感维系;一直欣赏和支持他、不遗余力为他奔走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的经理人被他斥走,他失去了来自支持者的情感维系;面对要音乐还是要光明的选择,内心矛盾挣扎、情绪起伏不定、事业一落千丈的他,染上了酗酒的毛病破罐破摔,终于逼走了女友,他失去了来自爱人的情感维系……每一次关门,米耶特都失去一次他情感上完全依赖的重要关系,而在他不断失去的生命中,只有钢琴始终不离不弃。
因此,在我的理解里,当医生说他右眼有希望恢复视力,但同时会损伤听力的时候,这个两难选择,并不仅仅存在于“过正常人的生活”还是“继续当钢琴大师”之间,而是意味着,他是否要去主动结束陪伴他最久、最为根深蒂固的这段依赖关系——他和钢琴。
而最后他的选择表明,这项情感维系,是他宁可失去生命也无法割舍的。
整部影片剧情的推进、镜头的运用、节奏的把握、演员的诠释都可圈可点。
首先,叙事上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穿插交代他的童年,往往在情绪和行为的夸张表达之后,再以不带太多感情色彩的客观视角去讲述,凌而不乱,散而不飘,观众被稳稳地牵着、托着、带着——它没有说:我在解释,也没有说:你需要知道——但是观众就这么懂了,于是有了一处处不理解之后的恍然大悟,以及一片片羽毛沉落垒出的千钧之重。
它没有试图引起观众激烈的情绪反应,全程没有眼泪、没有击溃,但是那抽丝剥茧般一点点缠绕的惆怅和沉重,最终让我在回顾整部影片时,体会到了更为强烈的心碎。
镜头的运用极为纯熟,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对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的选择都花了心思,既完美流畅地推动和衔接剧情,又揭示出了更深层的没有言说的意味,寥寥几笔,内有春秋。
让我体会到,好的镜头运用本身就是在表达,就好像我们有表情语言、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而导演比我们还多了一种镜头语言,使得它的表达更加有层次、有深度。
娴熟的同时,运镜还很有特点,如果形容人的话那就是辨识度很高了。
印象特别深的,是前半部表现米耶特弹琴的癫狂状态时用了非常多的特写:他的人在大幅地剧烈摇摆,大胆地用特写去捕捉他的半张脸、头发、晃动的衣服,甚至更大胆地把镜头也晃起来了——人在晃,镜头在切换,忽而侧拍、忽而仰拍,但是完全没有晕眩的不适感,而是极其近身地感受到了他的癫狂是来自内心深深压抑的猛烈的情感需要,既有索求的需要、亦有给予的需要,一切都在他的指尖与琴键的飞速碰撞中喷薄而出,如入化境。
得益于内容的故事性、铺陈的方式、镜头的转换等,再加上整部影片节奏很好,有张有弛,既让人完全沉浸,又不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和大脑疲劳,浑然不觉已两个小时过去。
想起最近看的两三个令人昏昏欲睡或坐立难安的电影,高下立判。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电影的演员真是演技炸裂,每一个演员都好像是在演自己,毫无表演痕迹,极具张力。
无数次产生疑问,饰演盲琴师的大卫·奥格尼克,是不是真就是个盲人?
是不是神级钢琴大师?
看电影的时候觉得他就是本人,完全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
剧中有一处情节是他第一次和女友亲热,玛塔试图摘下他的墨镜,他当时的反应——拒绝、柔声解释“怕吓跑你”、厉声大喊、疯了一样的激烈反应、迅速摸索着找到又戴回去、沉默、缓缓摘下、等待、怯怯地说“你没有吓跑”、得到温柔回应后笑出声——太真实了,也太动人了。
他的笑声里有那么多重意思,自嘲,笑自己没必要的担心,释怀,开心,放松,暖意…… 全片太多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没有一句没用的台词或多余的动作,举手投足全是故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米耶特童年还没有完全丧失视力时,和母亲坐在房后的长凳上,母亲拿花给他凑近了看,让他用口琴吹出来,记住这个颜色;后来每一次他摁下琴键,念这是红色、这是黄色、这是蓝色……他是在努力用美好的回忆去救赎自己,让颜色填充自己黑白的世界啊!
无言,唯剩深深的心疼。
片中还有多次他站上窗台的情节,第一次是他第一次听到即兴演奏爵士乐,为了拿到那张唱片;第二次是晚宴觥筹交错间,他恍惚了,意识到自己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一个没人真正关心的“装饰”,他站上了阳台;他的最后一个镜头中“看”向天空时脸上的神情终于一扫阴霾,灿若窗外的阳光,此时影片却没有再拍他站上窗台了,而是用隐晦和唯美的手法避过,用流浪汉的话证实观众的怀疑:钢琴大师云游去了。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和他的人生一样。
用这种方式去处理他的死亡,再恰当不过了。
在对他生前重要的伙伴一一采访时,他的“缪斯”说:“我爱过他”,然后又笑了,说“开玩笑的,我没有爱过他”。
沉默半晌,她加重语气重复道,我没有爱过他。
但是她的眼睛里说的,却是相反的话。
我想,这一刻,我们每一个人,都爱过他。
什么苦其心志,什么劳其筋骨,如果有唾手可得的幸福,请让我远离这些折磨; 什么天才,什么疯狂,如果有来世,我只想继承父亲的农场,做一个农夫,安安静静走完我的一生。
以上,写于2021年12月11日。
看到《盲琴师》豆瓣得分只有7.5,我认为这是被低估的一部好片子,是一部值得我坐在电脑前认真写一下影评的电影,恰如此时此刻我正在做的。
特地去搜一下原型,可以说非常还原了,主演演技了得。剧情非线性叙事但不会乱,门和窗的隐喻很有意思。结尾处理非常惊艳,伊卡洛斯终于飞向了他的太阳。
情绪饱满,视听极佳。最遗憾的当属我两无法津津有味地对弹奏的爵士乐品头论足,但总还是能感受到自由的音符流畅地在指尖跳跃,那是个人世界的精神感受。搭档换来换去,爱的人来来回回,米耶特每时每刻都像独坐在角落,或突然被搁置在街边……米耶特涌现的光芒的才华之外,恒久不变的是孤独,真实的内心的孤独。当然,我们根本根本无从体会,他绝望又精彩的一生只有音乐。
音乐无国界
3.5,并没有把这个传奇的人物拍好,细节不过是填充了些旧料子,视听设计也没有处理得很令人享受。
想让马踩死孩子,太残忍了…
这版革命练习曲听到热泪盈眶,愤怒、焦虑、躁动,以及蓬勃鲜活的生命力。他没有坠楼,只是去云游。
孤独的艺术家世界,盲人的脑海中也有画面,只是我们很难了解,一扇扇关闭的门似乎是拒绝他,但并非如此,也许他误解了母亲、伙伴和女友。音乐很棒,叙事有点特别。
同朋友一起,实在是乏味枯燥,坐立难安。只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以及伊卡洛斯神话和盲琴师的死的关联有些意思。
我只是看不见而已,为什么把我丢掉?
最高境界人亡
2023.12.12 20:18
电影有种哀而不伤的畅快感,仿佛每一次都能和他的发狂共情,这其实并不容易。叙事节奏很喜欢,结尾更是神来之笔
一个盲人追梦的故事,也没有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类似开篇把鲜花放在母亲的墓地,还有末尾从窗户出去俯瞰的视野,拍摄手法很细腻,但也仅此而已了。
天才的痛苦与孤独普通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大家只会觉得他在浪费自己的才能在不断消耗自己。甚至会觉得那些艺术天才都在骨子里莫名的轻视生命,哪怕他们带给这个世界那么不一样的美与震撼。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过早夭折。天才艺术家的脆弱与敏感是无法解释的DNA.一旦他们正常了也许他们就平庸了。PS:一个盲人能把琴谈成这样真的超级了不起。但是几乎不太提他为此付出的努力。换成我们说这个故事,这一定是绕不过去的。而一次次重重合上的门,让我们反复感受他遭遇的“背叛”与孤独。不是去理解他,而是陪他感受那些时光。
拍的有点混乱,男主好像曼达洛人男主,ps男主找应召女郎的时候指定要金发的,然后后面就和金发钢琴家从对手成了好朋友,是不是一种暗示?
抗争出的琴声很震撼,但还是敌不过众人离去的孤独。
天才和不幸似乎总是孪生,原生家庭为他关上了去爱的大门,又打开了音乐的窗户。摄影灯光非常有东欧特色,大量单一光源的浅焦仰拍,描绘出一个除了爵士乐一无所有的男人的自豪与困窘。
波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爵士钢琴家米耶特的传记片,不过时代特征并不明显。米耶特的经历较为独特,幼年时因遗传而失明,并被家庭抛弃;天赋才华听力优异而成为音乐家。但总是孤独,害怕被人背弃与抛弃,因此行为怪异。最后在自己所作的伊卡洛斯音乐中,从阳台上飞身而下,去追逐自己的自由。
矫揉造作
导演对音乐停留在很浅的层面 无论是古典还是爵士还是流行 又是把古典音乐塑造成无聊乏味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