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尽头

Poesía sin fin,无尽诗篇(港),欢迎来到诗乐园(台),诗无止境,Endless Poetry

主演:亚当·佐杜洛夫斯基,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莱安德鲁·托布,帕梅拉·弗洛雷斯,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Jeremias Herskovits,Julia Avendaño,Bastián Bodenhöfer,卡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日本,法国,英国语言: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年份:2016

《诗无尽头》剧照

诗无尽头 剧照 NO.1诗无尽头 剧照 NO.2诗无尽头 剧照 NO.3诗无尽头 剧照 NO.4诗无尽头 剧照 NO.5诗无尽头 剧照 NO.6诗无尽头 剧照 NO.13诗无尽头 剧照 NO.14诗无尽头 剧照 NO.15诗无尽头 剧照 NO.16诗无尽头 剧照 NO.17诗无尽头 剧照 NO.18诗无尽头 剧照 NO.19诗无尽头 剧照 NO.20

《诗无尽头》剧情介绍

《诗无尽头》长篇影评

 1 ) 电影像一曲探戈。

1在一个地震的日子里,我和爸爸狂笑着。

什么也不能影响我们一起数钱,之前,我们还要用香水喷一喷。

电影学习了玛格丽特的绘画。

在砍了一棵树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家同盟。

有共生的舞者,终极钢琴家,终极男高音,他们都是自己的盟友。

知道一个像带了京剧面具的一样的红发女人出现,我们都被这个现象震惊了。

与她的动作戏被残酷的阉割了,我在镜头前哭泣了10分钟。

在从伟大的阿拉伯诗人手中接过了钥匙之后,他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盟友,他们决定直到而行。

但事实上不管他怎么做电影,他做的都是公路片。

充满了奇遇和小丑。

2电影借鉴了很多戏剧舞台的形式,包括日本的能剧。

当然也有很多电影手法,比如说唱歌剧,像夏堡的雨伞那样。

这对于表现诗歌意义的抽象手法来说,就如夏雨和我们的心灵一样油润和谐。

也有伯格曼自传电影的意味。

就像一曲狂躁而热情的野草莓。

用了一支作品向自己的父亲示威。

也像情欲肿胀的费里尼,只不过在这个新的世纪显得突兀。

因为公路片的内核,不能承载雅致的诗意。

 2 ) 在万花筒中望见永恒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看感觉零零散散,其实是因为删减了很多片段,这次看了完整版,总的感觉是:我似乎在向万花筒里抛进我的目光与思想,得以短暂地欣赏永恒。

我在前一段时间忽然想欣赏一下“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一直没看过《百年孤独》,想到曾经看过一部标签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其实这算是一部导演的自传式的电影吧,导演据我所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会为了增加一些自己电影的票房给大家看塔罗。

我以为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内核是现实的,表达手法是魔幻的。

这部电影像一个万花筒,画面绚丽,常被用来剪辑标签为“美学”的视频。

永恒是什么,我以我浅薄的知识来阐释我的理解,永恒是诗,在现实的世界里,在人们漠不关心只注重金钱的积累时,有这样一些诗人,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将快乐谱成昂扬的,或深刻的诗歌,永恒由生命产生,又超脱于生命,在结尾处,在众人狂欢之时,主人公又陷入生命的思考,既然生命最终会消失,那为什么我们要活着,最终他也得到了答案,让生命闪烁纯粹的光芒,追求爱,名誉或者一切,我们将超脱自我,变成一只蝴蝶。

也像老年的主人公那句“人生本没意义,但我们必须活着”。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片面的看法,也许随着我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加深,我会有不同的体验,以后会加在后面的。

增加:对亚历桑德罗母亲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包括他有恋母情结,因为史黛拉和母亲是一个扮演者,我觉得在电影最后一段有对他母亲最好的阐释“就像一只谦卑的天鹅躲在虚荣的鸭群里。

”在电影开头我们就发现了母亲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是弹唱出来的,像唱歌剧一般,她爱她的母亲,家人,在短暂的地震中,父亲告诉亚历桑德罗不去害怕,护住了他的钱,而母亲也没有逃走,用自己热烈的爱护住了给她母亲做的蛋糕,但是回家后,家人并不认可她的蛋糕,我认此刻的蛋糕象征着母亲对家真诚的爱,最后她被安排到一旁织毛衣,而他的丈夫和家人凑成一桌开始打牌,他们的虚伪与母亲的热烈真诚形成强烈的对比。

 3 ) 让诗无尽头

其实,这是一部cult经典《圣山》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自传影片,讲述了他年轻时代的故事。

1940到50年代,在智利的首度圣地亚哥,他决定成为一名诗人,由此加入了一个波西米亚style的艺术圈子。

他结识了 Enrique Lihn, Stella Diaz Varín, Nicanor Parra等年轻的才子,他们都来都成为拉美文学界重要的人。

“看到中间一小段走神,闪念竟然想到了春光乍泄,以为只是因为在南美洲,有暗黄灯光,繁复壁纸,结尾字幕发现,摄影杜可风……”“已经是一部比较克制的佐杜了。

但我还是那句话:我爱佐杜和他全家,我爱他们一万年。

”“endless narcissist 認為自己因不會寫故事所以能成為詩人絕對是個誤解。。

感覺鼴鼠斯基從聖山開始一直對六十年代的viennese actionism情有獨鐘 這部簡直就是一位當代藝術發燒友的告白 儘管作品本身無論從電影或舞台劇或行為藝術的角度來觀賞都干的發荒 可能將怪誕拍成教科書詩意拍成做作的導演也是奇特。

”整部电影给了你很多魔幻的风格幻想,但也许只有爱与恨才能更好的成就一位诗人,其他属于时代的不安分儿......

 4 ) 初识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诗无尽头》讲述了一个男孩生活在父亲执意他要放弃自己的诗歌理想去当一个医学家而母亲顺从父亲的情况下,如何反抗,如何找寻自我,如何克服一切追求自己的梦想。

1、首先想谈论帕拉这个人物尽管出场不多,但是作为亚历桑德罗最喜欢的诗人,帕拉的作用十分重要。

刚开始,帕拉相当于一个启蒙老师。

亚历桑德罗崇拜他,因为他的“蛇蝎女人”,亚历桑德罗找到了自己的性爱的启蒙,也找到了开始的诗歌的启蒙。

后来亚历桑德罗渐渐发现自己的思想被同化了,被禁锢了。

之后和他很少有联系了。

最后当亚历桑德罗决心自己要一生奉献给诗歌的时候,却发现帕拉背叛,放弃了诗歌。

如果将亚历桑德罗对诗歌追求的过程比喻成一个人的一生的话,那么这即是从儿童的启蒙到青春期的快速成长到成年的坚定。

2、接下来想说说面具的意象,小镇里所有人都带着面具,隐藏着自己最真正的本我。

一开始的男同性恋里卡多、父亲杰米,甚至是男主亚历桑德罗,他们都有面具,不过是隐形的面具,而最后他们都选择摘掉了面具,去追求最真正的本我。

里卡多对亚历桑德罗有深情的爱恋,但是不敢表达;杰米关爱着亚历桑德罗,但是作为一家之主和社会舆论,他不敢表达,不敢支持自己的儿子;亚历桑德罗追求诗歌,但是他却不敢违背父亲。

在摘掉面具之后,他们都展现了最真实的本我,表达了最真切的愿望,里卡多和亚历桑德罗表白;杰米最后祝福亚历桑德罗去追求诗歌;亚历桑德罗选择反抗,向所有人表达自己是要追求诗歌的心愿。

3、在亚历桑德罗追求诗歌的成长过程中,他犯了很多错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想要用自己儿时的童心来掩盖自己的本我,带上了小丑的妆容(即是面具),穿上了小丑的衣服,在演出时演滑稽。

但是亚历桑德罗却无法掩饰自己的错误,无法掩饰自己的真正的本我,他选择了向公众忏悔,告诉所有观众他不是个小丑,他是个诗人,最后得到了观众的崇敬;向恩里克忏悔,完成了自我救赎。

并且坚信自己要将一生奉献给诗歌。

4、理想与现实的冲撞,父亲是现实,法西斯是现实,没钱是现实,小镇上的其他人是现实。

而男主希望的是理想,是艺术。

他在家庭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艺术,性爱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艺术,朋友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艺术。

他完全将一生奉献给了诗歌给了艺术,并且他觉得值得。

5、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影片中,酒吧是个很重要的地点,男主在酒吧中成长。

刚开始在酒吧中,他遇见了那个启蒙诗人帕拉和那个红发女人。

他开始了自己艺术的起点,这个阶段他与小镇上其他被困于现实的人相比是清醒的。

之后他从gay bar里出来之后,他发现自己迷失了自我,又一次得到了领悟,选择和红发女子告别,选择在艺术上要有自己的形象,要有突破。

最后他在酒吧里完成了自我救赎并且认清了现实,决心要将一生奉献给诗歌。

6、与过去告别,每一段时间过后,男主都会与过去告别。

刚开始,他和他的家族告别,之后他和红发女子告别,之后他与那个过去的家告别,最后他与朋友告别。

每一次告别他都得到了蜕变,得到了追求上的提升。

7、诗即行动。

在亚历桑德罗与恩里克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与这个诗人志同道合,他们要走直线,要直行去追求最真实的真相和诗歌。

他们还一起说出了“诗即行动”的话。

但是当最后,法西斯进入城之后,亚历桑德罗上去阻止队伍并指责法西斯头领伊瓦涅斯。

而恩里克没有同他一起而是将他拉到一边。

亚历桑德罗是在坚持着“诗即行动”和“诗人要直行”,但是恩里克却没有了这样的觉悟。

8、荒诞不经的艺术家们。

亚历桑德罗来到恩里克朋友的家里的时候,结交了很多艺术家朋友,从事着各种艺术创作,但是看起来是荒诞不经的,或许说更像是行为艺术和形式主义却与他们本身想表达的艺术不相干。

当亚历桑德罗进行吟诵诗歌表演的时候,他的朋友们还是欣赏并支持他的。

最后亚历桑德罗表达自己想要去巴黎拯救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时候,他的朋友们开始阻止他。

最后亚历桑德罗和朋友们分别的时候,他与朋友们被一道打开的大门分隔开来,也都说明了亚历桑德罗与他们已经不是一个境界或是一个觉悟的人了。

9、亚历桑德罗的超脱。

影片中总是提到了人生的意义,死亡、未来等等高深的哲学问题。

每当亚历桑德罗迷茫的时候,未来的他总会给他提示。

这正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也许是亚历桑德罗自己看破的东西,但是从老年的亚历桑德罗,或者说是当时的导演自己口中说出就会有一种超脱超然的感觉。

导演也许自己回顾往事的时候也已经看破看懂,便将自己加入到剧情之中,用自己之口,引导过去的自己。

这是初识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和浅析《诗无尽头》的想法。

在我看来,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或是其他文学艺术恰是一种作者自己的自传。

荒诞不经、夸张、感悟、对人生的思考,这些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

也只有作者本人才能有最真切的感受,用最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经历。

也正是作者经历的疯狂,才决定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绝不可能是虚构的。

在《诗无尽头》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小物件都是一种隐晦的表达。

也只有作者经历过最真实的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感受用最精细精妙的剧本和编排表达出来。

观看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有一种提神醒脑的感觉,最好和一个有想法愿聆听的人一起观影,因为可能看到一半的时候你就已经觉得醍醐灌顶,无法自控地要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这时,和其他人激烈的讨论,探索影片中最真挚的情感恰是一方良药。

 5 ) 化妆课

同样平凡的场景却因为元素多而显得有趣一个赤身裸体的处女将用燃烧的蝴蝶为你照亮前路唱歌的母亲念诗的橘子皮负责递道具的黑衣人用象征与诗歌还有仪式来作为转折半只双手拥有健全的手可以拥抱你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行为主义诗人大脑是用来发问的心来给出答案用故事片的形式拍纪录片终于找到了不用旁白的《啊马克的》

 6 ) 《诗无尽头》

就我能感到的,这部电影缺乏一些作为艺术品的关键要素——刻意铸就的逻辑性与有力的叙事,它作为艺术品是不够格的,它更像一个梦,而将梦栩栩如生呈现出并不就是艺术——但我喜爱它,是喜爱作为梦的它,而非作为艺术品的它。

这似是相当适合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的一部电影——其中缤纷的色彩、庞繁却只作为梦景的人与物等等为何不作成动作变化等更完美流畅的动画而要举止不那么合乎“完美”的真人去演呢?

不过也许这便是“超现实”与“梦幻”之别——还是要置于“现实”景象中、以“现实”为参照而利用、重组重构“现实”的元素而“超”之,而动画却是自始便立足于“梦幻”的。

这是佐杜罗夫斯基自传电影的第二部,我似乎没什么必要说的。

不得不承认它之中的许多情景设置与象征是十分随兴而粗糙的,随兴本是最无刻意的,可过多不加修葺的随兴产物置于艺术之中却显得十分刻意,而某种意义上艺术的技巧本就是通过高超微妙的刻意将那一层随兴看起来的刻意抹隐掉,使艺术整体重新呈示出自然——以刻意达到的(多少是表象的)自然。

一往无前、过于无反省的浪漫主义会使心灵感到“尴尬”或被认作矫揉造作,即可如此解释——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所显露出的吧,或许也是导演自己更重视作品的表达性而不重视作品的观感、将“观众”仅置于第三位的结果吧。

当我发现饰演母亲Sara与初恋Stella的竟是同一人(其实并非很易发现)时,当然也顿感哭笑不得——这当然是含蓄(并不含蓄)地表露恋母情景,“我”与Stella做爱(据两人的恋爱协议,似并非“做爱”?

)后情景即切至父亲与母亲做爱、老屋被烧后“我”自废墟中拿出母亲的胸衣:“我的母亲,她一生藏在这件胸衣后,像只谦逊的天鹅,藏身于虚荣的鸭群中……”以及最末的与父亲和解前父子矛盾达到顶峰的码头搏斗,都展示着佐杜罗夫斯基欲展示的自己恨父恋母的俄狄浦斯情节——而《诗与尽头》的整个放逐与回归、抛弃与追寻并行不悖的故事不也似俄狄浦斯的故事么?

亚历桑德罗的几次独白所问(问虚空、问自己)的不也正是那斯芬克斯之谜么?

“赤裸的处女,将以燃烧的蝴蝶,照亮你的路”——这还是一句诗,而Stella向“我”自述仍是处女、等待山上降下的那个云云这段确实太奇怪了,不过——或许太过度的解释——联系到Stella与“我”母亲的联系,则此处似有将我与处女所生的圣子耶稣相拟的暗示?

原谅我想得太多,不过对于诗人,自拟于耶稣、自觉为圣子实在是基本觉悟而已。

那么与Stella的恋爱与交合便有上帝使圣母感孕的意味——“我”就是“我”的圣父、“我”的上帝,我在那里生出了我自己——“照亮”了自己作为诗人的“路”。

电影中确实有许多自艺术性看并不必要的东西与显得浮夸的任性表达的情感,但细感细想,佐杜罗夫斯基先生倒确只是将这电影作为给自己的梦,只顾将飘脱于地表的梦淋淋漓漓地表达,哪里顾虑某个“艺术”评价体系的观感,想必他本人是十分陶醉的,又作一次自己青春的幻梦真是何乐不为。

片中时常出现的并不很隐蔽的着黑衣黑面罩的人来拿取角色所放下的东西或为角色递去东西以表现得如那东西是漂浮来去之处也更任性明白地显露这不是回忆,不是叙事,而是梦——是梦!

以及那些超凡脱俗但似并不很必要的裸露与性描述……处处是梦的元素,处处断续、疏离、任意——惟一的统一在于一切元素所指向的那虚无而实在的“我”……近末处的那游行队伍中红色自然大抵象征生命,而黑色骷髅服自然象征死亡,这是生与死之舞,而涂着恶魔面妆却穿着天使衣装与翅膀的“我”狂饮着自其间穿行而过……片末母亲唱着歌自码头踏步而来,四周是片中“我”所经遇的故人,个个被骷髅环抱俘获,也象征故人都已随“我”远行巴黎而走入死亡与遗忘……

我暂忘记自己还要说些什么了,总之,虽对其任性亦感不满(作为观众都会多少感到被沉浸于自己青春幻梦中的导演所无视的感受吧),但它——在我如今的心境下——仍强烈摇撼着我,无论如何,亚历桑德罗是在真正的活着,那些艺术家们(那位ultrapianist!)是在真正的活着,而我,我也是诗人,我也像“我”那时一样年青,我也想、我也会而且立即就要去过那样的生活。

我要和你一起去爱、去热烈地感受、去疯狂地沉思存在、去砸碎欲桎梏它者的一切——礼节、伦常、世故、关系……那些都是死的,可我们还活着。

——2019.6.7夜毕

 7 ) 离经叛道指南

从表象上看,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爽片,公子哥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的爽片∶砍倒家族树,离家出走,朝观众扔鸡蛋和生肉,踩踏所有的阻碍,包括别人的床,涂黑雕塑,把女朋友当自己欲望和事业追求的工具,烂醉如泥的派对,给好友戴绿帽,诅咒原生家庭拖累,遇到瓶颈就跑路。

离经叛道,自我中心,伤害他人,没有学会爱任何人,只要自己爽了不会顾及任何人的感受。

这也估计是这部片子没有更大荣誉的原因所在。

从艺术上理解又可以有另一番评价。

舞台剧的夸张和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场景切换突兀而不连贯,荒诞性,无内在联系,无因果。

个人主观经验和情感体验的不确定性、意识流呈现。

主角行事凭直觉、冲动率性、反复无常。

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诗人是无规则的”,需要在行动上的无视规则和离经叛道,否定和破坏是创造的基石。

不断的突破和脱离倦怠,离开的行动力和去远方,挥洒的激情和诗意无止境。

艺术是反人性的。

诗无止境……

 8 ) 肉身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诗无尽头》是佐杜洛夫斯基继《现实之舞》后的第二部自传性电影,这次他将镜头对准小镇马图卡纳和青年时的自己,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回溯了自己从逃离家庭至最终逃离祖国的故事。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荒诞性实足的场面与角色,这些对记忆及历史现实的夸张化塑形让《诗无尽头》成为一个广袤且内涵丰富的魔幻现实主义文本。

但《诗无尽头》不止于此,佐杜洛夫斯基“属我式”的激情让这部电影又一次成为了魔幻现实主义式的肉身实践——在这里,我认为“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不再只是一种对于文本风格的描述,而是作为一种创作本体论,进入了自我解谜、自我关照的元叙事范畴。

电影的属我性让我们从哲学史说起。

哲学史,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为起点,开启了自身的现代性转变。

从这时开始,哲学产生了一种内向性趋势——它不关心普遍式的、脱离个体的纯粹思辩,而变成了哲学家主体生命的理性注脚——一言以蔽之,哲学不再外在于哲学家自身。

尼采穷尽了一生,发出对自我生命的哲学追寻;克尔凯郭尔则更甚之,它的一生都在询问自己“成为一个基督徒到底意味着什么?

”的问题,而他的哲学竟是不断询问的旅途中的副产物。

哲学从这时拥有了一种“属我式”的激情,对哲学家而言,哲学活动不再是进入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崇高尝试,而是关于自我询问、自我解剖的呢喃细语。

无独有偶,属我式的激情也并不在电影史上缺席。

当电影成了一种影像化的记忆,抑或是一种梦境,创作者便被允许通过感官材料的堆叠重新触摸自己的意识深处。

就近年来说,卡隆在好莱坞混出名声后,把摄像机转回墨西哥的童年,拍了《罗马》;阿尔莫多瓦则坦诚地给观众献上了自己的“痛苦与荣耀”。

而对于佐杜洛夫斯基,这个也许是导演圈中最具有自我情结的文艺导演来说,电影的属我性更是被无限放大。

佐杜洛夫斯基创立了一种叫“心理魔术”(Psychomagic)的精神分析疗法,结合了艺术、东方哲学(尤其禅宗佛教)、神秘主义和现代心理学,去治疗具有情绪问题的病人。

他甚至在2019年制作了一部电影(《心理魔术,治愈的艺术》),通过记录与现实中的病人的接触,详细地展示了自己的这套独创的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电影具有疗愈的功效,先是他自己,其次是他的家人,观众只能是第三位。

这意味着,拍摄电影对于佐杜洛夫斯基来说,首要地,并不是一个商业活动,亦不是艺术活动,而只是“面朝自己”罢了。

不仅如此,在谈及自己创作电影的初衷时,他说:“我渴望着去打开我们内在深处的自我。

为了认识自我,我必须去了解其他人。

”因此,在佐杜洛夫斯基看来,电影首先是一种自我疗愈、自我认知的手段,其次才能回归到电影所谓传统的商业和美学价值。

在他的词典里,自我永远是第一性的,他人才是第二性的。

这种“属我式”的激情贯穿了佐杜洛夫斯基电影创作的始终,并在他的创作后期尤为凸显。

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两部自传电影的制作(《现实之舞》《诗无尽头》),并在采访中表示“如果只有三百万,我就会继续拍我的自传三部曲,也许会讲述我到了巴黎之后的生活。

”作为实践的魔幻现实主义在我们厘清了佐杜洛夫斯基电影的“属我性”后,当我们回归到“魔幻现实主义”的话题中,并考察一下《诗无尽头》的元叙事层面,便最终会发现更多玄妙之处。

继《现实之舞》后,佐杜洛夫斯基在《诗无尽头》中再次启用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自己影片的主角,大儿子Brontis饰演自己的父亲,而小儿子Adam则饰演自己——此时,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又变成了自己的父亲。

在整个荧幕史上,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通过这次荧幕实践,他有意识地创造出了代际的混乱,把我们,更是把他自己引入了一个魔幻的情景中去。

他将无有之事铸成了既定的荧幕实践,将隐喻化为了肉身现实。

此时,《诗无尽头》这个电影本身,在元叙事层面上,成了一个魔幻现实文本,而把这个文本囊括于自身之中的,便是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生命本身。

于是我们会意识到,魔幻现实主义关照的对象,早已不仅仅是他所创造的文本,更是他自己。

事实上,纵观全片,佐杜洛夫斯基就是在干一件事——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角回溯自己的遭遇。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便不能仅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他的文本创作风格,毋宁说是他认知自我,解构并建构自我的重要方式。

正是在此处,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中便有了“属我性”的烙印。

“我并不是在谈论自己。

”他说,“我是在中和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

”可以看出,魔幻现实主义真正参与进了他的肉身存在中。

它从为民族性、社会性的代言的阶段,最终内化进了个体的无意识中,回归到个体性上,成为实践,成为肉身,成为了个体的一种“属我性”的存在形式。

在智利拍摄本片的过程中,佐杜洛夫斯基联系到了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关键人物——诗人帕拉。

帕拉虽然已是高龄,但思维仍然活跃。

佐杜洛夫斯基问他:“如果我还能活24年,你会和我说什么?

”随后,在影片中,佐杜洛夫斯基将帕拉的话化作自己口中之词,告诉了年轻的自己。

佐杜洛夫斯基的此在永远是魔幻的此在,佐杜洛夫斯基的现实永远是魔幻的现实。

他的生命是他电影的样本,他的电影是他生命的注解。

 9 ) 影片中出现的诗

1.赤裸的处女会化成燃烧的蝴蝶为你照亮前路2.这种悸动 这种眩晕 以及这去往无尽深渊的滑行 我遗失了我的群山 以及群山那微微泛酸的芬芳 从托科皮亚到圣地亚哥 这绵延两千公里的泪水 目睹我的梦想 碎落一地3.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 绿的树枝 船在海上 马在山中 影子缠在腰间 她在阳台上做梦 绿的肌肤 绿的头发 还有水银般清凉的眼睛 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在吉普赛人的月光下 一切都望着她 而她却看不见它们 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此为洛尔伽的诗)4.花儿在歌唱 继而消逝 我们又如何能为此抱怨不已 我常常会通过你的眼睛 打量这个世界 夜晚的雨 空荡荡的房间 那一路上 我的足迹 渐远 渐逝 渐无5.我内心的自我 已燃成灰烬 在梦中 腾起熊熊焰火6.既非这一个 亦非另一个 我已死过千百次 将所有无用之物 投入火中燃至灰烬 藏身于花瓣之中 随阵阵清风远走7.喜欢鸽子的女人 就像是心醉神迷的处女 在夜里 以她沉睡的双乳 哺养百合 幻想自己斜倚琼楼 倘若不存在 一切皆美好8.在这早已分崩离析的世界 许多人在聆听 却不再有歌声 人们奉献一生 却没有丝毫功劳 比起我的步伐 我更关心我的足迹9.犹如一只鸟 犹如树的躯体 你已抵达你寻觅一生的终点 你头戴颈圈 从此闭口不言 不再提及你隐藏的灵魂 (这段是女主为纪念上吊自尽的喜欢男主的男二所作)10.若日常生活 对我们来说如同地狱一般 若将其浓缩为两个词,那就是:永恒及无常 我们应当遵循圣经戒律 人生最美好的追求 莫过于:胡吃 、海喝,令自己身心愉悦。

11.拥有双腿 就可跳舞 拥有双手 就可爱抚 拥有唇舌 就可在真理面前忏悔12.若人生荒谬癫狂 醒目的黑暗 在这破碎的镜子之后 我只是虚空本我13.完美之钻 只因你隐匿于无形 人们便无视你的存在 我所逃避的死亡 正不紧不慢 跟随在我身旁14.一切都会消逝 我们的灵魂也终将消逝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梦想会消逝 我们自己 终究也会渐渐逝去 诗歌 就如同翱翔于天空的 雄鹰的身影 飞过 却不曾留下一丝痕迹 一首诗 只有当其燃烧之时 方可谓完美15.可怜的普罗米修斯 甜美的心灵 散发着香味的屁股 柔软的羽毛 唾弃你们贫瘠的灵魂 阉割的睾丸 在紧绷的肉体里 在我们母亲的肉体里 在妓女的肉体里16.我从未活过 我出生时已经死去 死于众多死亡之中 直至死亡 然后腐烂 我所有的记忆 终将归于虚无 我的言语 我的意识 我所有的一切 终将被遗忘的深渊淹没 街道会消失 我的朋友们…… 这座城市 地球 月亮 太阳 以及天上的点点繁星 整个宇宙 该死的反射!

现在 我该如何对待 你投射给我的忧虑17.衰老 并不可耻 你可以超脱万物 性 财富 名声 你也可以超脱自我 你会变成 一只蝴蝶 光彩夺目!

一种 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的生命18.亲爱的爸爸 你什么都不给我 你给予了我一切 以对我的漠视 教会我爱的真谛 以对上帝的否定 教会我重视生命 我原谅你 杰米 是你给了他力量 令他能够容忍这个……诗已不在的世界19.我学着如何存在 我学着如何去爱 我学着如何创造 我学着如何处世 世上所有的路 都是我的路 静心聆听 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我好闲乁( ˙ω˙ )厂

 10 ) 诗歌、王位、太阳

你记恨人类,他们混乱、无知,他们的酒杯里盛满催眠药。

除了处女的蝴蝶,没有人可以让他们醒来。

如果存在贫穷和饥饿,那就靠战争来解决吧。

希特勒万岁!

资本主义与战争是孪生子,所有金钱都要经过消毒,所有物品都要奴隶递到手上,高尚的资本主义时代的贵族,王冠上写着掠夺。

权利悄无声息地聚合在家里,你的父亲很可能不那么善良,你的成长将会被母亲献祭给唯一的神——父亲,而你光荣的职业是祭坛上最美味的佳肴。

诗歌、音乐被关在漆黑的小盒子里,它们被送上绞刑架,烧掉,与巫女、同性恋一起。

你便只能逃亡,逃亡到只有饥饿和艺术的国度,那里充满过度丰盈的人,充满畸形和激情还有爱情。

爱情与诗歌相连,就像母亲与婴儿紧紧相连的的脐带,你和她互相吸食唾液,以此生存在这广袤的、浮空的世界。

只是自卑由一千杯啤酒浇灌而成,不论你如何写诗,你只能仰望从前的伟人,跪拜在他们的脚下,求求你给我些才华吧,不要抢走我的一切。

当然,还有更迫切的事情,不论诗歌如何,你总归要落在世人的尘埃之中。

于是你又回到父母面前,做他们最熟悉的小偷,偷走他们由出卖灵魂赚来的钱。

你又忘记了你是谁,最可怕的是你变成你对面女人的样子,于是你离开了。

狄奥尼索斯的狂欢随即而来,此刻多么幸福,朋友的触感才真实,天堂不过如此。

你活成了一个孤儿,一个真正的自己,只是寂寞,永恒地悬挂在你的头上,婚姻和死亡都变得微不足道。

「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海子」 自传,突然就想到费里尼《八部半》最后的场景,大家手牵手走着,欢庆这美好的人生。

《诗无尽头》短评

智利三诗人:Alejandro Jodorowsky(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Nicanor Parra(尼卡诺尔·帕拉)和Enrique Lihn(恩里克·林)

5分钟前
  • 晓口袋
  • 推荐

在台北光电找了部艺术片来看,全程惊讶得长大了嘴,用尽最夸大的手法黑尽了所有艺术形式,大概一年都不想再看文艺片喇。不过也算实现了在影院看全裸噢~

10分钟前
  • Hana
  • 较差

浮薄。只有已經成功的人才有訴說過去失敗的資格。

11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意義對導演兩父子來說更有意思吧

15分钟前
  • DullBoy
  • 还行

已经是一部比较克制的佐杜了

20分钟前
  • 梦游仙境
  • 较差

如果真如电影描述那般,相信诗人就是满嘴抹油放浪形骸就可以概括的,相信嗑药狂欢性交啃老这些行为齐备就可以欢呼诗歌万岁了,相信满屏的绚丽画面堆叠就是美学了,那恕我理解无能。(耸肩)

22分钟前
  • 斯夫
  • 很差

cinefan佐爷展 isquare / 久闻大名,果然非常厉害。童年情景的配乐是斯特拉文斯基《火鸟》里的摇篮曲,感觉非常合适。……

23分钟前
  • Dancla
  • 力荐

虽然被结尾感动了,我还是给S分析了半小时这电影为什么不好。一个创作者最糟糕的状态,就是自我感动的状态。一定要自我克制啊。有时候灵感是最容易的,赋予形式是难的。说到想象力,倒是有很多费里尼,伯格曼和Roy Andersson的影子。一个通过艺术自我治愈的例子,也治愈了那些类似经历的人。

26分钟前
  • Zoe
  • 还行

一个曾经迷恋佐杜洛夫斯基的人很失望。奇装异行连Shock Value都不足了。

29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较差

诗人的世界就是疯癫

33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较差

看过三天了还没标记,主要是因为太过震撼……

35分钟前
  • sTill-Life
  • 推荐

不在一个话语体系内如何去讨论这样一部荒诞魔幻的自传电影呢?电影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故事,佐杜洛夫斯基用其旺盛的创造力以众筹的形式完成了本片,其用诗歌、舞蹈、音乐和美术等多种形式营造出了独属于他自己和他的粉丝们的时空。

38分钟前
  • Кз Тянь
  • 力荐

说了很多 什么都没说

41分钟前
  • 洛希
  • 较差

过犹不及,堆砌感太强,我是不觉得这样的所谓“荒诞”、“魔幻现实主义”和肆意有什么可比性。最大的看点还是在于如何去拍自己的传记片,当然就这点而言也远不如访谈录。

43分钟前
  • 本位
  • 还行

endless narcissist 認為自己因不會寫故事所以能成為詩人絕對是個誤解。。感覺鼴鼠斯基從聖山開始一直對六十年代的viennese actionism情有獨鐘 這部簡直就是一位當代藝術發燒友的告白 儘管作品本身無論從電影或舞台劇或行為藝術的角度來觀賞都干的發荒 能將怪誕拍成教科書詩意拍成做作的導演也是奇特

46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很差

佐杜失望

47分钟前
  • Yves
  • 很差

Cinefan Alejandro Jodorowsky: the psychomagical alchemist DCP 60$ AC晚期人生總結的另類腦內整合,初戀情人與母親皆為同一個人扮演,Oedipus complex實錘(聖血時期已明顯說明一切),巨匠的自我和解以及自我釋懷:我不被父母理解的人生就是無盡詩篇,爸媽要我做醫師、但我卻想做詩人、初戀情人捉雞雞、我的離家好幫手、到處結識藝術家、自認融入新群體、荒唐興奮新生活、地動山搖家倒塌、送兒上船目送走、最後小佐與老佐、代替和解新出口他既沉浸於造物崩塌的毀滅性之美又愛在天真中建造起無望世代獨有的美好夢境,他從不執著用奇詭影像穿透任何現有普世價值或解決什麼,深刻訴求就還是西班牙/葡萄牙後裔最骨子裡的「家族愛」

50分钟前
  • 別有用心美少女
  • 力荐

byd还有续集

53分钟前
  • surplus-
  • 很差

一个人的艺术史。

55分钟前
  • 月闕
  • 还行

太飞了…不是我喜欢的菜…

59分钟前
  • 怀冰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