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看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一堆帅哥身穿英伦风服装西装革履走秀,配合暗黑文艺的冷战调调,甚得我心。
即使抛开故事情节不谈,电影隐忍内敛的风格也值得两个小时的票价。
转眼苏联变成了俄罗斯,世界的热点早已不在铁幕,而换成了车臣、中东,而欧洲作为铁幕两头的中转站和桥梁,在间谍中还是那么抢手。
不过苏联间谍换成了恐怖分子,斯拉夫人换成了穆斯林,纯正的欧洲文艺风变成了充斥着各种民族、文化、宗教的伊斯兰化大陆,有点沧海桑田换了人间的感觉。
A Most Wanted Man就是发生在911之后,当代打击恐怖主义如火如荼的今天。
Smiley摇身一变,从帅帅的圆场发言人变成了一个头发灰白、烟酒不离身、穿着大背心的胖子,让我们不禁觉得间谍也是个夕阳产业了。
但他仍然是个英雄,在24/7的残酷工作中,富有耐心地带领团队不断追寻最后的真相。
他像是一部机器,很少有个人感情的透露,然而冷酷无情的外表下面,观众仍看到了他那颗需要靠香烟、伏特加,和午夜时分钢琴上的巴赫抚慰的心。
而且,在以Robin Wright大妈为代表的美国情报大哥前面,他几乎可以说是善良的。
他试图给车臣逃犯Issa寻找身份的庇护,试图把人权律师小姐拉出这趟浑水,他甚至试图保护Iman。
然而这样善良而人间英雄式的间谍注定有一个悲剧的结尾。
最后霍夫曼开出租车一节,几乎让我想到《色戒》里王佳芝坐上黄包车的一节。
太阳是那么好,带着点惨淡的温暖照下来,他们几乎就要成功了,那么近,那么近。
然后现实打碎了一切,戛然而至的黑屏让故事结束在一个意料不到的地方。
Gunther走远了,霍夫曼作为演员也走远了,这是他作为一个极其出色的演员奉献出的最后表演,几乎可以称得上伟大。
这电影是他一个人的舞台,看完之后,真为他的死叹息。
我十年前在德国旅行,第一站就是汉堡。
从哥本哈根坐船到这个欧陆北部的港口城市,易北河两边的工业港口林立,教堂的钟声当当当。
文化和宗教扩散与入侵的痕迹是明显的:街角是土耳其人卖的Kebab(肉夹馍),带着小圆帽的青年站在路灯下抽烟。
就连Gunther和Robin Wright谈事情的地点都变成了带餐馆的中国超市,这个城市早已不单是日耳曼人的天下。
今日的汉堡就是当年的伊斯坦布尔,拒绝也好,接受也好,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
更多影评请见www.wangxiaoxin.net
先感叹一二。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真帅!
很少会觉得一个满头白发、大腹便便、烟不离手的老男人帅,可是偏偏就是菲利普,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于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于自己内心正义的维持,让我觉得这个男人散发出了耀眼的雄性魅力。
看来,男人不用靠颜值、不用靠身材、不用靠金钱,也一样可以有吸引力。
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连续两部时空旅行者爱人的扮演,让我对瑞秋印象颇深。
而她离经叛道的性格下却有着一颗善良怜悯的心,温柔又不失坚强,这样的女性该是无人能抗拒的吧。
片中多次出现瑞秋骑在单车上远去的镜头,率真而又性感,若我是男人,必也会爱上她。
整部影片近两个小时。
从头到尾都围绕着一个身份特殊的嫌疑人员。
菲利普对他严密监视,借助自己高超的情报机关查出此人的身份、接触的人群。
期间他和他的同事产生分歧,一个要抓、一个要保,而从美国空降来的Robin Wright(话说,她太适合饰演这种女政客了),似乎一直在维护他、帮助他,而且在道义上和他站在一起。
谍战片一般都很烧脑,这部影片烧脑程度较低。
除了以上三路人马外,这个一半车臣一半俄罗斯血统、降生于罪孽的年轻人,请来了家族财产的管理者、一位同情他的性感律师。
四路人马最终达成一致目标,以年轻人所继承的遗产为诱饵,诱出一个真正的恐怖活动支持者。
这个诱捕过程异常顺利,本身也不是影片的重点。
影片的点睛之处,在于诱捕成功后情节的意外翻转。
口中宣称自由、和平的美国官员,最后关头才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凡是与恐怖活动有关的人,都以恐怖行动来捕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结局就像是一记打向自由、平等、人权的巴掌,所谓的自由,只是片面的自由;所谓的平等,只是在判定为合适人群的平等;所谓的人权,只是一部分人的人权。
近两个小时的平铺直叙,只是为了告诉观众这个结局。
看似平淡的情节,包含着导演辛辣的讽刺。
以暴制暴、以恐怖治恐怖。
当我们为这个出身悲惨、命运考核的年轻人悲叹的时候,也只能像瑞秋和菲利普一样,无奈、无力。。。。。。
世事没有绝对的对错。
站在各自的角度来看,自己都是对的。
人类的平凡和渺小恰恰反映了这种人为操纵的局限性。
小影片、大世界。
片中感人至深的还有两处,一处是菲利普和线人畅谈的一番话;另一处,是这个线人,明知自己把父亲送上不归路时,突然的拥抱。
世事规律抵不过人情冷暖。
一.仇恨的坑即主角对CIA美国女人所说的“他恨你,你抓他,搞到他族人恨你,你又抓他族人”,影片一方面在再现现实生活上给了我们关于自己生活的新认识,也又双叒叕一次阐述了政治、战争、恐怖主义等等问题中的根本悖论:仇恨是不能解决仇恨的,埋坑决不能靠在旁边再挖一个来实现。
二.后第二次海湾战争时代一次在杂志上看到美国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已经进入了历史研究的范围,被命名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不同于冷战时期,特工们在人们的生活中以更清晰、更平实的姿态出现,机场如同接敌般的安检、对穆斯林的恐惧等等之类仿佛迎战的现象已经深刻的进入了全球的生活轨迹,并不动声色的成为了正常的一环。
影片中的气氛和影片本身在现实中的创作出现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确凿的见证和证据。
三.间谍故事的魅力正如上面所说,一个关于惊心动魄获得拯救人民情报的故事已经不能在这个时代中被称作“新鲜”,从dark zero thirty到Argo到safe house,看起来更加真实的间谍故事成为了电影创作的潮流,正如影片中霍夫曼说到自己职业时平淡的口气:“我们是搞间谍的。
”,在这类电影中,paper work多过枪战、办公室博弈多过暗杀,更多的电影展示出作为“政治从业人员”的另一面,即和我们相似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间谍故事本身魅力的消失——他们的paper work和办公室博弈背后往往决定着的是人的生命和暴力行为,这其中的魅力就好如god father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他的言语比武器更致命。
正因为通过缓慢的节奏和真实的画面再现,仅仅是把人从自行车上绑下去也使人惊心动魄,皆因为观众真切感觉到了间谍/政治/战争等等模糊的概念成为了影响如你我普通人生活的现实,其手中的力量不可估计,其幕后的指使深藏不露,无从摸索又无从违抗,这就引出了间谍故事魅力的核心——危险与暴力。
但同样的,这也完全可以导出burn after reading式的幽默。
一个让人叹息的好故事,带着典型的约翰卡雷的风格。
一个痛苦无助的年轻人,想在汉堡开始新生活,在不知觉中被迫卷入一场“反恐”阴谋,带出了善良的女律师,无奈的银行家,纠结的政治家儿子。
每一个在巨大的社会机器面前都是被操纵的。
甚至连一直在控制全局的特工Bachmann(hoffman扮演)都是的随时可以被放弃的棋子。
最后的结局让人觉得这个这个世界很冷。
画面非常干净,没有任何多余的人,景物。
细节中流露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各行各业都不乏怀有理想的人,然而现实往往会把他们的努力击的粉碎。
我眼中的间谍一个个都冷血无情,奉命行事。
他们不会违抗上级的意志, 他们不会太看重自己的看法。
刚萨显然不是这样的, 罗宾(美CIA)问他你们的目标是什么?
“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刚萨显然对自己理解的更安全的世界有更多的见解: 他觉得伊萨不是恐怖份子,他放弃了父亲的巨额财产, 他应该受到保护; 阿普杜拉虽然卷入了一些恐怖事件中,但是如果不是阿普杜拉这样的人, 恐怖分子的世界更难以确定。
他觉得这样的人是两个世界的缓和区,他觉得他的任务是要揪出另外一个世界里真正罪不可赦的人。
刚萨其实吃过亏,被罗宾摆过一道。
他知道其他人的想法跟他其实并不一样, 他们可能想要的就是简单直接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反恐就是抓捕恐怖份子, 本质上是不是恐怖分子他们不需要知道,也不想知道。
可是刚萨也没有办法, 他再一次的选择了和罗宾合作。
结果当然一幕了然,他的理想再次被现实击得粉碎。
我看见刚萨的懊恼,愤怒,无助。
我看到的不仅是他, 看到各行各业的人怀揣这样那样的理想,被现实击倒在地,无助的失声痛苦。
我希望刚萨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 我想刚萨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勇士会永远把理想坚持下去。
看到得分6.9,我打算看一下。
我大概找到了得到这个分数的原因:太写实了,或者貌似过于写实了。
除了地铁上的短暂追逐和结尾部分的三股特工实力的小小翻脸,我们看不到间谍片常有的戏剧冲突,更没有《锅匠、裁缝、士兵》的优雅。
于是,很多人的期待落空了,因为没看到这些。
导演当然考虑过娱乐性,但他更像是有意克制了这种商业风格,在我看来,这是了不起的,这需要勇气。
总要有艺术家来拓展类型片的边界。
只要有人喜欢,作品就算取得了某种成功。
说下我的感受,我一点不觉得本片拖沓、平庸,我不喜欢拿某个风格和一些主流风格作对比,我更在乎它是不是抓住了我的心。
是的,我关注每个关键角色的命运,替他们担忧,我大约猜到了结局,但希区柯克说过,当你知道桌子下面有炸弹时,你就更替人物紧张,所以,猜到结局并未影响我对人物的关切,我想知道,发生那些糟糕的事情时,每个人的反应。
这应该也是导演所关注的,并且他希望我们和他一样感同身受。
可以说在构思和情节上以及老牌影帝的带队下,这部电影被渲染的淋漓尽致,尤其在结尾真是令人深思啊。
从911以后美国对全世界都采取监听手段,可以说,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何止是片中所提及的皮肤深色留着大胡子的人啊。
我觉得在美国电影中经常会大肆渲染抨击政府做法的极端,甚至脱离民主,而往往口中的搪塞的话就是那弱不禁风的“为了世界的和平,我们这么做还不够么”其实说到底这部电影无论是男主角的无奈,还是对于反恐的无奈,都变成了现实的问题,确实,在中国这些问题还是离得很远,但是对于那些什么什么教的教徒来说,就算是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就像这部片名一样,最高通缉犯,在斯诺登事件后,这个所谓的最高通缉犯,到底是美国人,还是这些什么什么教的教徒呢?
一个神秘的年轻人(Issa),逃亡到了汉堡寻求安身,寻找庇护。
一个年轻的左翼女律师(Annabel)希望为他争取身份,得意安身。
一个老派的间谍(Gunther)发现了一切,并准备以小鱼钓大鱼。
一切都按照着Gunther所设想的推进,说服Annabel,引导年轻人,诱出大鱼(Abdullah)。
所有都顺利的向前推进。
Gunther提出了给予Issa和Abdullah公民身份,用一种更包容和接纳的心态希望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消极“方式,用”积极“来面对和改变。
这就是他所理解的”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alce."正如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机构都会出现改革者与革命者,而最终这些人都会受到Gunther一般的待遇,但显然在片中推进的还是挺顺利的。
一直到最后的最后。
当Abdullah坐上Gunther的出租车那一刻,所以的一切来的那么猝不及防。
拦截的车辆,持枪的便衣,迅速的抓捕Abdullah。
当然,不会漏了那个圣战的潜在威胁——Issa。
Issa与Annabel的温情,Annabel与Gunther之间的信任,Gunthe对政府的信任,都在那一刻,一瞬间全部碎成了最小的分子,飘散在Annabel声嘶力竭的拉扯中。
直到CIA Marhta 的出现并坐上那等待的车辆。
Gunther才发现他和她所理解的”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alce."并不一样,这才是他们的理解,他们的世界。
Gunther、Issa、Annabel他们之间并无差别,都是被政府欺骗的弱者。
每一个人都信任着另一个人,而最后却发现,这是个小概率事件。
用了1小时50分铺垫的一切,在最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就像海水涌入一样的把全都浇灭化成了灰烬,不留一点的希望与生机。
这留下一个愤怒无奈落寞的Gunther和溃散的自己。
影片的前半部分看似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实则都是在为结尾的爆发做铺垫。
结尾给观众情绪的起伏波动过大,从欣喜到失望沮丧。
结局说明玩政治终究还是玩不过美国人。
画面传达出严峻冷酷的基调,配乐带动紧张的节奏。
多说两句:美国人的反恐政策其实就是他们种族歧视的一种具体体现!
美国人平日宣扬的所谓人权,并且开放的移民政策貌似是责任的体现,其实他们是变相的制造他国矛盾的源泉。
电影拍得挺好,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说情节太闷,冲突不够激烈不够精彩什么的,问题是人家根本就不是走的那种打闹间谍片的路子,整个片子更多地偏向于一种主角的岗瑟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自传的性质,影片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子沉重阴郁以及失败者和被遗忘者不甘的挣扎情绪,正如片子中的主角,烟不离手,酒不离手,大腹便便,气喘吁吁,头发也是乱糟糟,这反而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正的这类用非法律手段来“寻求世界更多的和平”的人真实生存状态:琐碎、高压、焦虑而又圆滑,必要时甚至用直接绑架这些下三滥的手段,跟各种各样的势力打交道,周旋,片子中有一段将岗瑟的小组用一种最原始的软磨硬泡的方式来逼女律师就范的过程,用最真实的手段展示了这一行人的近乎偏执而无奈的处事手段。
整个影片没有激烈冲突的场面,甚至连枪都没正眼出现过,都是些形形色色的势力、人物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
看到最后主角利用了一大帮人结果自己却被人利用了之后,也只能像只老去的狮子一样徒劳地大吼两声时,观众在震惊之余也只有深深的叹息。
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主打内心感情戏的电影,而不是场面和情节。
像锅匠裁缝那种多少带有点儿理想主义娱乐主义的商业谍战片,虽然好看养眼,却少了份质朴真实的生活气息
题材不是很感兴趣...现在看phil的片总觉得他人状态特别不好T T心疼T T
剧情的设置导致节奏都点拖沓
啊我觉得比锅匠差太远了.................虽然镜头语言很工整娴熟可是故事闷到一直想走神,喜欢瑞秋的皮衣和包包/_\
“project a long term objective”, "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lace...isn't that enough?"
既然都在说主演,我来说说导演好了,这货是乐迷,人像摄影优,电影方面靠音乐录影/纪录片起家(合作的乐队都不错),身高1米94,what's not to like! 另,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干净的反恐片(无血腥无暴力无色情甚至连追车镜头都无)。
胖主老是抽烟,烦死了!无打斗,无悬念,无激情,乏乏乏!
什么破玩意
虽然比较文艺片,但是总体还是始终让人不断的往下看。
无处不在的背叛
胡了把诈胡
命运就是这样吧,把你摔在地上,从来也不解释为什么。阿卜杜拉签字那段,全程无配乐蒙太奇,流畅又压抑,剪得漂亮。Nina Hoss超美。
故事一般,喜欢这个调调
2014年10月26日16:41:21,没看懂
比不上锅匠啊,间谍情报工作也是一份工哦
22.9 漢堡風情片。結局真是令人唏噓啊,陽光那麼好,杏黃色的樹葉在微風中輕輕招搖著,平凡的中年情報員把車停了下來,不知道他要走向哪裡,一切戛然而止。包場看的 後來才不知道何時進來了兩個人坐在很前面…… 電影院真冷 都要蓋衣服了
什么鬼
这个片子哪都好,但还是快看睡着了。注意到是约翰·勒·卡雷的原著并且参与编剧,果然和锅匠有一致的冷静,但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没有锅匠冷战气息下特有的质感。剧情好像也没什么大疏漏,但就是觉得有些使不上劲。几个老演员重量足戏份少,表现空间小。
讲什么英文。。不习惯
这剧情是坑爹的吧( ̄^ ̄)ゞ
看得让人昏昏欲睡!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全剧铺陈直叙,毫无亮点!要特效无特效,要惊悚无惊悚,完全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