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奥斯卡影片# 🌟总体评价:《犹大与黑弥赛亚》是一部历史传记片。
影片又名《耶稣是我同伙》,从名字来看带有浓烈的宗教意味,可是全片却不带有任何宗教意义。
如果对黑豹党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对这部影片有莫大的满足感。
黑豹党起源于白人对黑人的暴力镇压,为了反抗白人的欺凌,黑人团结起来,成立了黑板联盟。
《犹大与黑弥赛亚》全片未曾大面积渲染全程背景,却在开始就将观众带入到了20世纪60年代那个极具战争动荡的时代。
一代英雄弗莱德汉普顿为了他所谓的“人人平等”的口号在不断的游说、宣讲。
汉普顿在在美国颁布了禁止携带枪支上街的法律后,开始有意识的学习社会主义思想,他推崇毛选主义,是个坚定的社会者,他倡导孩子的教育权,通过给孩子发放食欲,统一照顾孩子,让孩子读书,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不言而喻的,汉普顿的所作所为,触动了当时美国政府的统治,确切的说,美国的民主制度,从来不是人人享有的。
于是,美国上层阶级开始想方设法的要汉普顿死亡。
影片的结尾,真实的显示了汉普顿的死亡过程。
利用汉普顿的安保队长给汉普顿下药,半夜闯入汉普顿的居所对汉普顿及妻子实行了枪决。
讽刺的是,杀死汉普顿的不是扫射,而是一个警员不经意的走火。
换言之,美国历史的荒唐已经是一种常态。
或许,导演使用“弥赛亚”和“耶稣”都是对汉普顿的一种敬重。
在当时的时代,其所作所为,无疑为当时的有色人种带来了新的希望。
游行、枪支、抵抗、卧底,权力,谁才是正确呢,历史从未告诉你我。
影片大量提到猪这个词,是在暗示黑人的权利还是直指政府的政治手段呢,说不清楚,只是汉普顿最后真的睡的像猪一样,躺在床上任人宰割。
大量的演讲场面让人斗志昂扬,但语言总是优美的,现实里行动才是至上。
对于那段历史不想过多的探索,场面很热血,也很差劲。
热血的是感受,差劲的是结局。
不是谁都可以看完毛选就能革命成功。
黑豹党伊利诺伊州分会主席弗雷德汉普顿在前段时间看过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也曾出现,这种看不同的电影把相同的历史串联起来的感觉很棒。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所谓的政治正确是多么的重要。
“但本片更像是对当下的美国黑人运动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他们的运动完全没有行动纲领和明确的政治诉求,仿佛是为了游行而游行,就像青年作家赵皓阳说的那样,黑人遇到不公,然后上街打砸抢烧,接着随时间慢慢平息,当最后他们再次遇到不公的时候,还是只有上街打砸抢烧,这样的事在美国近几十年发生了很多次,可黑人依旧在受歧视,只有那些被打砸抢烧的无辜民众成了牺牲品,并在心里埋下了歧视与仇恨的种子,这种‘运动’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运动,它仿佛只是一个让人发泄精力的行为怪圈而已”。
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美国的统治阶层不会容忍这个国家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反战者和左派运动者团结在一起的国家,所以像马丁路德金或是影片中崇拜毛泽东的弗雷德汉普顿一样有着明确的信仰和政治诉求、且影响力巨大的领头人常常会被暗杀,这也就直接导致他们所领导的组织被分化瓦解,黑人依旧是一遇不公就满腔愤怒、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的公牛。
毛主席带领中共取得革命的胜利,成为世界诸多有革命意志团体之战神,被诸多革命者学习膜拜。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的当权者,也在研究我们的战神毛主席,并系统的研究反革命战争,以当代法国学者加吕拉为代表提出“权力的技巧就在于依靠支持的少数,以便拉拢中立的多数,并迫使敌对的少数中立或消除之”,美国的彼得雷乌斯将军接过了加吕拉的论调,并把美国反叛乱理论放在自己编辑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战地手册》中,从毛主席到加吕拉,再到彼得雷乌斯,汲取的不仅是反革命战争的精髓,还有核心的政治愿景,这是一个政治理论,并非简单的军事策略。
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处理所有情况的方法——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战场外。
吾辈庆幸领导中国革命的领袖是毛泽东,只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有压迫的时候咱就好好过日子,让“面包和马戏”充满我的人生,增智慧者,增苦恼。
重要台词1“我们要的不是民主,我们要的是社会主义”2“改革只是主人教给奴隶怎样做个更好的奴隶”3“你们猜怎么着?
美国现在就着火了,在大火熄灭之前,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4 “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世界可能就是他们的了,我们的生活会天翻地覆”5. “你们能谋杀革命者,但你们杀不死革命,你们能谋杀自由斗士,但你们杀不死自由”
a.以这种方式描写Hampton是值得怀疑的。
1.它把重点放在Hampton的自我牺牲上,而不是黑豹党及其合作力量的集体行动上。
2.把他的死说成是“必要的”,赋予它一种不必要的悲剧性品质。
b.影片始终关注个人行动和决定,这唤起了一种对暴力的非人性的认识(如黑豹党成员射杀躺在地上的警察)。
所有暴力都是非人性化的,但影片没有区分有一定政治意识的自卫行为和警察的暴力行为。
c.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角度,涉及到它选择在哪里找到它的戏剧性以及它所呈现的视角。
影片不是以Hampton的政治为中心,而且讲述了他与奥尼尔之间的故事。
大多数决策时刻都涉及奥尼尔。
比如在1:19处Hampton的演讲。
镜头在奥尼尔,Hampton和fbi特工之间切换,这表明线人面临着痛苦的抉择——牺牲自己,声援Hampton还是背叛他。
奥尼尔的视角代表了导演的政治选择,即关注他们认为最有趣的元素。
对他们来说,Hampton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似乎是一个告密者的心理,一个充满矛盾并面临道德和生存困境的人,而不是Hampton本人所实际代表的政治潜力。
出乎意料的好看。
一部发生在黑豹党内的耶稣与犹大的故事。
节奏紧凑,剧情完整丰富,最精彩的当属两个黑人主角的演出,尤其是象征着耶稣的汉普顿,个人魅力四射。
他目标明确,富有大局观。
演讲时,他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斗志激昂,直接、尖锐、真诚。
游说其他帮派加入合作,也是一针见血,开门见山。
而私底下,感情如此的腼腆且细腻,充满人文关怀,关心弱势群体的未来,关心组织人员的遭遇…而且他也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侃侃而谈的人,大难临头不逃避。
而象征着犹大的卧底奥尼尔,我们当然可以轻易对他咬牙切齿指指点点,但他身心总是徘徊在黑白之间,一边是迫于无奈,一边是愧疚,每天活的战战兢兢,焦虑不安。
他只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活着。
他只不过不是耶稣。
那个时代确实是就这么玩,就是随便杀黑人。
经过去年的黑命贵事件,更能让人了解到黑人在美国的处境。
我有一点不是很明白。
那美国社会曾经那么种族压迫。
那就都给集中枪毙就得了呗。
就这么搞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这么不能相容,那就都给遣送回非洲,要么就都给打死。
你还留他在这里搅和,你还压迫他,这不是找事吗?
黑人的人口基数至今在美国也不是很多。
也还是解决不了种族问题。
到今天警察还是随便开枪杀黑人。
这些年也没什么长进。
1 不可否认,美国社会到现在也存在对非裔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和不公,但如果单看电影界和文化界,非裔美国人却绝对不是一个弱势群体,华裔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不说别的,反映种族主义问题,为黑人呐喊呼吁的电影绝不在少数,其中很多也都能进入各大电影节电影奖,成为西方文化界不间断的宠儿。
以前我们看过很多电影,都会为黑人的悲惨际遇而感到同情(比如《为奴十二年》和《月光男孩》。
《为奴十二年》
《月光男孩》但从去年开始,情况不同了。
2020-2021的金球奖、奥斯卡甚至一些欧洲的电影节中获得褒奖的黑人题材电影,所反映的种族矛盾更为尖锐,价格观更为激进,一些电影甚至有走向极端主义的倾向。
比如《美国诉比莉·哈乐黛》,集中火力抨击美国白人建制对黑人女歌手的残害,原因只是因为她唱了一首揭露白人对黑人实施私刑的歌曲。
《美国诉比莉·哈乐黛》比如《迈阿密的一夜》,将Malcome X进行英雄化、导师化处理,明显是在黑人中号召一种行动主义,像电影音乐专辑里的那首歌里所说:Speak Up.
《迈阿密的一夜》看《迈阿密的一夜》时我是有点狐疑的,因为多少还知道:Malcome X 所代表的激进主义的“黑潮”,在历史上多少还是有些争议的。
而到了同样获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的《犹大与黑弥赛亚》(有一个很烂的译名叫《耶稣是我同伙》),这种狐疑就更深了。
2
《犹大与黑弥赛亚》按真实事件拍成,记录六十年代末黑人激进组织“黑豹党”的兴盛和衰落,焦点在于领导人之一的Hampton和组织内的内鬼O’Neal两个关键角色 --- 不恰当地用基督教的典故作比喻,他俩一个是耶稣基督,另一个就是出卖他的犹大。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因为黑豹组织信奉的是G M,是小红书,而不是任何宗教。
(当然你也可以argue,这两件事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
在电影里,Hampton是一个意志坚定、激情四溢的GM 领袖,一个没有私欲的特殊材料打造的“大写的人”。
他的斗争武器是面对人群的演讲,高喊“I am a revolutionary!”能让听众变得狂热。
所以他有本事能将敌对的黑人甚至白人势力都劝服到黑豹党麾下,建立叫做“彩虹联盟”的统一战线。
Hampton又是忧郁而充满牺牲精神的,他对自已的女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饱含深情,但又意无反顾地决计为了G M事业而牺牲自已的生命。
电影里Hampton几乎就是一个圣人了。
而他的对立面,则是邪恶残暴的以警察和FBI为代表的白人政权。
这些人不仅疯狂迫害街上的黑人,更使用卑鄙的伎俩收买线人,渗透黑豹组织。
在叛徒的内应下,FBI洗劫Hampton住所,将Hampton击毙于睡梦之中。
那一晚FBI和警察开枪80多发,而黑豹党仅发一弹,可谓是一场血腥杀戮。
夹在他们中间的,是首鼠两端的内鬼O’Neal,一个被FBI挟持而混进黑豹党内出卖机密的烂人。
电影其实以这个人的视角展开故事,也刻画他在两种敌对势力间的挣扎和身不由已。
从这个人身上,你不仅看到人性的阴暗一面,也会看到当时黑豹党与政权的斗争,是何等的血腥和残酷。
3 以上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基本都忠实于历史真实事件。
实际上Hampton被杀的冤案,在多年后终于诉诸法庭,又过了很多年才得到胜诉和赔偿。
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和种族冲突中,白人政府的确犯下这样的暴行,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今天当《犹大与黑弥赛亚》以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将事件进行“还原”的时候,大多数人对建制会感到愤慨,对黑人感到同情。
而这种情绪反应可能是没有边界的,于是电影可能就会造成对黑豹党和激进的种族斗争(甚至GM)的某种美化,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洗脑效应。
其实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社会问题,包括种族冲突,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各种纠缠在一起的因素,当时甚嚣尘上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社会既有冲击也有毁坏;而黑豹党所代表的激进主义和violent GM思潮, 并未成为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种族问题的良方。
世界并不像《犹大与黑弥赛亚》里流露的那样,是GM和反GM两种正义和邪恶势力的对垒。
世界,远比电影复杂许多。
而在2020年出现的《犹大与黑弥赛亚》,又可能是又一场种族冲突和BLM运动的产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在揭露史实的同时,是不是也在鼓励仇恨?
是不是也会刺激更极端主义甚至baoli主义的思潮?
说到这里,想到最近看到的新闻:美国几个州已快速兴起了黑人武装组织NFAC,这些荷枪实弹的平民正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军事训练。
他们的领导人说:组织的目的,只是“自卫”,因为政府和警察,都不能保护非裔美国人的安全。
当被问及“baoli是不是你们组织的一种选项?
”时,这位蒙面领导人说:“Violence 是最后一个选项,但它的确是一个选项。
”自卫与violence之间仅仅一纸之隔,正如运动与GM之间也并无多宽的鸿沟一样。
所以作为一个经历过W G的国家的国民,看到电影里黑人们群情激愤高喊G M口号时,还是禁不住生出一些担心和疑虑。
希望是我想多了吧。
《犹大与黑弥赛亚》是一部历史传记片。
影片又名《耶稣是我同伙》,从名字来看带有浓烈的宗教意味,可是全片却不带有任何宗教意义。
如果对黑豹党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对这部影片有莫大的满足感。
黑豹党起源于白人对黑人的暴力镇压,为了反抗白人的欺凌,黑人团结起来,成立了黑板联盟。
《犹大与黑弥赛亚》全片未曾大面积渲染全程背景,却在开始就将观众带入到了20世纪60年代那个极具战争动荡的时代。
一代英雄弗莱德汉普顿为了他所谓的“人人平等”的口号在不断的游说、宣讲。
汉普顿在在美国颁布了禁止携带枪支上街的法律后,开始有意识的学习社会主义思想,他推崇毛选主义,是个坚定的社会者,他倡导孩子的教育权,通过给孩子发放食欲,统一照顾孩子,让孩子读书,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不言而喻的,汉普顿的所作所为,触动了当时美国政府的统治,确切的说,美国的民主制度,从来不是人人享有的。
于是,美国上层阶级开始想方设法的要汉普顿死亡。
影片的结尾,真实的显示了汉普顿的死亡过程。
利用汉普顿的安保队长给汉普顿下药,半夜闯入汉普顿的居所对汉普顿及妻子实行了枪决。
讽刺的是,杀死汉普顿的不是扫射,而是一个警员不经意的走火。
换言之,美国历史的荒唐已经是一种常态。
或许,导演使用“弥赛亚”和“耶稣”都是对汉普顿的一种敬重。
在当时的时代,其所作所为,无疑为当时的有色人种带来了新的希望。
小时候看《英雄》,觉得刺杀太难了,李连杰杀了这么多江湖义士,就是为了再近十步,再近五步的靠近目标。
似乎这是一个战斗游戏,你得将所有的道具都打出来,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才有可能最后通关。
但现实中却往往不是这样,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会莫名其妙的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nobody杀死。
而若干年后,这个nobody一生唯一会被人记住的就是杀死了某某某。
Fred Hampton的死太过轻而易举了。
似乎只要胡佛想了,他就死了。
画房型图、下药,都不是重点,即便没有这些,结局依然一样。
甚至Bill O'Neal存不存在都不重要,他作为棋子的目的是,能让FBI更合逻辑,更好交代,更不露痕迹的消灭黑豹党。
而绝不是能不能消灭的问题。
犹大只是射出去的箭,而不是射箭的人。
即便没了犹大,还会犹二、犹三。
而在耶稣死后,当人们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犹大,只能说是射箭者的第二次胜利。
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子弹—《毛选》。光看电影呈现的内容,如果不是在冷战时期,如果当时“防共反共”不是美国情报和安全国策,如果黑豹跟中共早期一样系统的学习契卡和格鲁伯搞好情报和锄奸,说不定呢,万一呢,还真的美利坚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就建立起来了。
社会主义电影,看哭我。如果黑豹党坚持到现在,再或者更早一些,如果没有麦肯锡主义,美国这个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多的共产主义者的国家,大概会是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物欲横流的资本市场虽然在现在占尽上风,但这并不是结局。
隔壁雷吉娜金可以来偷师,你看弗雷德爱情确定那一场戏,对白简洁有戏,那给了演员多大的发挥空间,黛博拉走时,弗雷德说“you want some coffee?”"sure""how you take it?"最关键的对白这里来了,“black,and sweet”这里两位演员还有看的我完完全全被这个剧本带入了情境,他们演得陶醉沉浸,我看得心湖荡漾,这场戏处理得特别的细腻,他们喝咖啡的那个纸杯,不是普通的纸杯,是橙色的花纹,和主角的衣服是同一个色系,这里的橙棕显得尤为温暖。《迈阿密的一夜》里的服装风格也是这个常见的黑人所穿的色系,但就是一种普通,
双男主戏份有些割裂,互动可以再多一些嘛,还不如爱尔兰人中的两人互动多。特别是最后酒会那一会儿,情绪和人物都不太对的感觉。但!#0,很有现实意义。
C,英文字幕看的有些费劲,大段的演讲和轰炸,力图还原当时的真实历史。那个年代的黑人不抗争可能真的没有出路,唯有武装暴力才能打破制度上的囚笼。弱小群体唯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蚍蜉撼大树,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平等。一个人倒下还会有前赴后继的后来者,扛起大旗继续前进。
米国黑人被背叛、被谋杀的真实故事,几个黑人主角演得都非常棒,警察与FBI官员都比较脸谱化。片中不难看出,毛思想对黑人的影响,以及米国社会现实的残酷,黑人想revolution根本没戏,白人打死黑人就像拍死老鼠一样无所谓。
很稳。两位主角的出色表演功不可没,尤其是汉普顿的演讲,极富激情和感染力。不过几乎是大男主的戏份去角逐男配,这不是赤裸裸的骗奖么。
The performance is through the ro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guess, is that this story actually gets tol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ose fighting against the power that be. There is nothing less insidious than what the CIA did in order to suppress POCs' fight for freedom
当真是犹大……
能提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多半是因为题材吧。这类电影看多了其实觉得挺无聊的。意识形态大过电影艺术本身的压迫感不是我很喜欢的。略带纪录片性质的传记电影回顾了黑人社团黑豹党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看到一半我就快睡着了。应该是我认为所有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里最难看的一部吧。
2578
选角年龄偏大对不熟悉历史事件的观众的确造成了迷惑,直到片尾字幕提示Fred Hampton被手无寸铁谋杀在睡梦中时年仅21岁,才惊觉暴行的毁灭性远比已经讲述的更非人。Kaluuya和Stanfield的表演都是奥提级别的,为史料留下的领袖陨落和背叛同族故事弥补了心理层面的矛盾对抗,而意外的是Sheen和Plemons两位白人反派的表演没有落入扁平恶人的描写,良知尚存官员丝丝入扣的邪恶渐进节奏对照黑人犹大沉沦堕落后的觉醒悔悟形成了一对交锋的潜流,而情节冲突多由此展开,在失焦的弥赛亚画像身上,神性来自旁观基督受难的叙事方法,标题犹大先于耶稣,看点大半在旧罪告解之后回溯重建叛徒内心曲折,置入神谱的仰视象征意义胜过注视凡人。尽管除了民权运动悲剧记录之外,人物挖掘稍嫌不够,导演表现斗争的技法却很出色。
对于种族冲突与矛盾的呈现与反思已经由黑/白对抗,变成了黑人版「耶稣与犹大」的宗教象征,这意味着黑人左派已经放弃了调和主义,而将白人视为赤裸裸的「敌对者」,「黑命贵」运动的直接结果就是重拾60年代「黑豹」的种族仇恨,虽然从电影工艺和文本上较之简单的煽动更加理性,但是从情绪上却是危险的。
就觉得他们讲话语速这么快是因为这样自己说错了别人也听不出来吗
而在奥尼尔身后的FBI探员和FBI探员背后的美国高官,高官背后的美国政府,其实也很值得玩味,当他们以为大功告成后,没想到上面又加码了别的命令,甚至变本加厉地去威胁他们,于是这些人只能身不由己地去代表着“上面的意思”完成残忍的屠杀。
得配合反派的节目看
当二五仔的主人公Bill和流氓一样的FBI很恶心。但是我得提个醒,像黑豹党这种活跃在6070年代被毛思想毒害的极端←派组织更为恶心,从他们的演讲中就能感受到,三句不离流血暴力革命。这些信奉杀戮暴力的野蛮人,说句难听的,不值得可怜。
B-. 比主题相似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更加真诚,却因为太不会取巧而显得像历史科教材料。选择“犹大”的视角切入,但根本上仍是“伟光正”的叙事。虽然完成得稳健,但除却两位主演注入的能量,也实在无甚灵光。最动人的,反倒是结尾的档案影像与文字解说:电影本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但当我们放弃从四面八方蜿蜒地逼近,而默认采用最“正确”的方法直达“真相”,我们将永远无法比拟真相的力量。
本年度目前看到的電影裡,最佳就像我老婆說的,黑人真的都拍的很漂亮不容易。白人還真的拍得像豬頭(pig)一樣,yeah!Update:Feb 21, 2021, 其實是一個記錄民權運動的黑幫片,另一種顏色的《愛爾蘭人》。
“不流血,无革命” 片中的那段引用如是说;于是牺牲,于是留下一笔。在特殊时境造就的民权话题活跃的2020-2021颁奖季,与《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齐力完成了对当时的某种梳理与汇总。但更多时候,不只聚焦对Fred Hampton高亢陈词回顾与历史重述上,也同样知道用“无间道”这样的类型感来妆点和设计这个早已明确终点、但却可以增进了解和沉浸的故事。比较难得或是之前都鲜少做到的一件事是Jesse Plemons和Martin Sheen在还原了脸谱化的人物之外,还被赋予了更多拓展角色的表现时刻;皆因双方的对撞,最终成就了全员也可圈可点的表演。Daniel Kaluuya的下一提,搞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