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俩儿赖以生存的自家农用地要遭到拍卖,眼看着陷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
偶然听说只要自杀就会得到政府的十万补偿金,这终于让哥俩儿看到了生的希望和信心。
经过反复定夺谁去死之后,哥俩儿开始了“自杀的历程”。
可天有不测风云,正赶上两党大选白热期,自杀却成为了不那么容易的事。
不仅所有新闻媒体云集家门前等待自杀现场直播,连武警部队也全副武装全天守候随时待命。
因为他们的“自杀”已经成为了一场政治较量。
整片都充斥在黑色幽默间进行,而缺失了惯例的大场面的爆歌劲舞,中规中矩的讲述了一把剧情片,才使得影片被控制在两小时以内,而不是具有代表印度电影特色的两个半时长。
最值得一提的要算制片人阿米尔·汗了,如果看过《三个白痴》和《地球上的星星》就一定不会对他陌生。
就是那个帅气的眼睛大大的个子有点矮的具有多面才华的阿米尔·汗,这次又深挖出印度的人文特色影片。
要说了解现代印度的贫穷应该是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开始的,但观看到此片时,还是产生了触目惊心的感觉。
在一片不毛之地生存在茅草的土坯房中,还要受到种种的蹂躏压榨。
当各大新闻媒体齐聚院中等待自杀现场时,很有种米国人在非洲的感觉。
难道这就是号称民主的国家,人家民主都是为了脱贫,可现实情况好像没有被改变太多。
或者他们也在走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路线,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是一部太过多细节与线索的黑色幽默片,太多关于残酷现实的刻画,让人无法再冷静下来细细在回味一次这部片子,现实太残酷,人们太冷漠,是非和公正已经没有了绝对的定论……故事的主人公纳塔,大概是对白最少的电影主角了吧,在影片中只是畏畏缩缩的躲在角落的一端。
平时都是由哥哥代替他发言,由哥哥替他决定任何事情,他就傻傻的生活着,就连要自杀了,也能唱得出情歌,踩到狗屎了,还能笑得出来。
这样单纯的人,怎么会知道自己一个要自杀的决定竟然上了新闻的头条,惊动了总部长,甚至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新的政策。
可是这一切由于自杀引起的浮华的闹剧,最终还是一片浮云,喧哗过后,连回音都不剩,就这样消失了。
从纳塔决定了要自杀的消息由《人民先锋报》的地方记者勒凯什开始报道,并且提供给印度电视台的著名女记者作为独家报道开始,媒体就完完全全加入了这场收视率竞争的游戏。
在印度电视台的报道出来之后,短短几个小时之间主流的媒体全都涌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聚集在了纳塔的家门前。
可笑的是,每个媒体都在现场报道着他们眼中想要吸引观众眼球的事实,而不是真正的事实。
看图说话,自己胡乱添加注解——目的只有一个——收视率。
就像凯勒什看到有个贫困的农民最终被饿死了,开始疑惑,媒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子直播报报道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真正的挽救纳塔?
还是通过纳塔挽救和他一样处在贫困线下的农民?
还是根本为了吸金而日夜不眠不休的收视率?
有谁会想过,一个贫困农民的自杀的现场报道,竟然会演变成一个村庄的谋生方式,甚至当地的人们因为这件事情开始有了收入,幻想经济会因此发展起来,自杀现场被弄成了节日庆典,除了纳塔的妻子,没有人真正为纳塔生死未卜的问题感到悲哀……究竟媒体的责任是在报道披露真相,还是追求真相背后的结果?
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还是为了报道之后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像著名的秃鹰与女孩的问题一样,我们到底是需要伸出手拯救那个少女?
还是在一旁冷静的拿摄影机记录下这一切。
如果说我们报道的事实,可以拯救一批人的话,那么牺牲掉的这个人,就正的死的重于泰山了吗?
我们是谁?
不是上帝的我们怎么能够有权利决定别人生死的价值?
怎么能够评论一个人是不是值得死?
是不是他的死,能够拯救别人?
如果他的死真的能够拯救他的同类们,那么就一定要牺牲掉他吗?
这是一个永恒要探讨的问题,因为人性本是自私的,其实我们早就做出了定论,却在假装矜持的表示说这是记者面临的两难问题。
其实道理有多难?
如果连你身边的伸手就能拯救的一个人你都不关心,不拯救,你怎么能期待你的报道出来以后,一定能够拯救其他人呢?
凯勒什开始怀疑,为什么那个饿死的农民难道就不重要了吗?
他的生命就不值得报道了吗?
为什么大家只关心纳塔的死活?
那个女记者很明确的就指出了,因为收视率说人们喜欢看到关于纳塔的新闻,所以只能报道纳塔的。
所以最终,是不是还是小梁哥的体会才是最正确的:“观众们,请你们放下你们手中万恶的遥控器。
”突然想到了金凯瑞的《楚门的世界》,因为人们喜欢看,竟然就这样愚弄了楚门一辈子,硬是活生生的让他出演了一出真人秀。
绕了一圈,问题还是回到了原点,我们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是幸灾乐祸别人的问题,还是管好自己好好的生活?因为人们好奇与猎奇,让多少人上演了这种闹剧似的真人秀?
我们看过瘾了就换台走掉,可是当事者呢?
他们得到了什么?
纳塔和哥哥幻想因为纳塔的死亡能够得到一笔抚恤金,可是最后纳塔却被判定为意外身亡,没有抚恤金。
他的妻子问得很好,现在把纳塔都弄死了,可是结果却连一笔钱都没有。
至始至终,他们只是这场新闻竞选游戏里面的棋子,被迫的承受着每一步。
将军一句话,千万将领前仆后继的等着去死……执行者与管理者是接受命运,还是无力的反抗?
政治就是一场权力的阴谋80/20法则新闻记者的责任与义务周围的人对于自己身边朋友生死的态度(虽然很悲伤,生活还是要继续)旋风一样的出现,残云卷落叶一般的离去明明是故事的主人公,到最后结局落幕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只是画中画。
我们最后所拥有的,只是我们的躯干。
一开始就不喜欢纳塔,长得真的很抱歉,而且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实在废人一个。
妻子说得很好“你活着的时候没什么用,死了又有屁用”影片开始半个小时,被不断出场的叽里呱啦的人物弄得头脑发昏,开始怀疑为什么这个电影有豆瓣7.9分。
从记者报道开始,越发对剧情了解,纳塔畏畏缩缩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很好。
印度的很多电影真的让人对这个国家深感痛心,两个四肢健全的人每天想着怎么捞腐败傻逼政府的钱,脑残政府和帮派整天搞斗争,出台各种名目的智障福利,条款骗人民,媒体带领一群乌合之众玩得high起,却并没有关心真正发生的问题,勤劳的老农民的死真的让人心疼。。
最后,应该是正直的记者被炸死了吧,发现问题的人死亡了,这个国家还会困顿跌落下去。
而最后大批记者离去留下满地垃圾,和妻子与兄弟对话的内容又一次讽刺了这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社会,这个需要证明证明你很贫困的社会,这个由一个个没有梦想,头脑发昏的人组成的社会。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印度电影。
眼见赖以维生的农地即将遭到拍卖,一对活宝兄弟决心求死以获得大笔政府补偿金。
岂知自杀传闻不胫而走,大批媒体闻风涌入小镇,原本无人关心死活的穷农夫顿时成了全国注目焦点。
网友熊眼观影的评论“如果有思想罪,那么一定不是在印度。
”说的好。
又见阿米尔汗。
演员的选角和出色表演把每个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极其到位。
中国最缺的就是现实讽刺主义。
对现实的辛辣讽刺和对政客的调侃都展示这生命和生活的无奈。
我认为全剧的点睛是结尾的歌词:我们只是尘土。
仔细想想,在我们先进性体制下,我们何尝不是尘土。
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能让你形象地看到尘土是如何微不足道的飘扬。
从民主方面讲,印度人自己是可以自豪的,至少通过本片是。
他们敢于对自己政治体系的弊病进行调侃和讽刺,这已经说明了。
阿米尔汗是当代最伟大的电影人当年包产到户的时候,大家都是很支持的,什么能提升积极性啦,增产增收啦,精耕细作啦,等等等等之类的话,好像就这就是灵丹妙药一样,现在来看看,什么都很明了了,这就是天下最大的谎言。
很明显,包产到户就是小农经济,就是变相的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毫无先进性可言,土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只要土地一块一块分到了农民手中,那么它已经不属于农民了,除了土地,所有的资源都掌握在资本家和地主的手里,农民想要重地自力更生,可能么?
看看现在广大农村,有几块地还在农民手里?
资本家们有一万种方法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抢过来,比如电影里说的,靠美国种子,靠美国化肥,然后就靠天下雨,然后还不了贷款,然后土地被拍卖。
其实这种方法也没啥新意,当年满清时候,国门洞开,小农经济的中国,瞬间被资本主义经济冲垮的种种还历历在目呢。
广大农民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软弱的,都是可欺的,比如活不下去了,怎么办,是不是该反抗了?
按道理说是啊,但是政府给你指了条明路啊:自杀呗。
自杀给补助啊,我们奖励自杀,自杀了你们就能保住土地啦!
自杀给一万块啊,你活着没有尊严,死了就有了啊,所以快去死吧。
接着人民先锋报告诉人民,政府鼓励自杀,地主们就笑着跟农民说,去自杀吧,自杀式一条路,哈哈哈哈哈哈。
软弱的农民们,听到这个,都觉着是条路,看来路还没走尽,还能用生命来“保住”自己的地,既然我们的路还没走绝,那还是一如往常,大家松松散散,甚至哥哥还给弟弟上个套,叫他去死,自己应该还能苟活几天呢,反正路还没走绝,赖活着呗。
但是事有不巧啊,本来这个纳塔就要死了,哥哥的10000块就要来了,偏生这个时候又叫人民先锋报一个记者看见了,觉得挺有趣,顺便报道了一下,这一来,各方势力都觉得这个是个好素材,搞得好肯定能弄来不少选票,就像一个电视台说的,最不济,我们也能收视率大升。
村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到处都是采访,到处都是电视台。
选举大热门人物总部长阁下叫下属去给他纳塔点补助,竟然发现什么针对纳塔这样人的补助政策都没有,原来纳塔不是无家可归者,不是衣不蔽体者,不是失业者,不是饥荒者,以上的补助政策都轮不到他,其他的什么全村奔小康政策,进口,促生产,可持续发展政策就更不关纳塔什么事了,看来纳塔在政府(不论是本届政府,还是下届总部长或是农业部长的政府)看来应该是幸福者吧,或许选举期间总部长们看着不是?
那到他当上总理看着肯定是了,呵呵什么叫讽刺,这就是讽刺。
统治者们的闹剧一幕接着一幕,穷人救星巴布拉在万岁声中大摇大摆的来给了纳塔一个电视,说纳塔是反抗特权的英雄,然后说纳塔一定会死的,然后在万岁声中大摇大摆了的走了,一个电视台借村民的口说纳塔的自杀会使这里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老谋深算的政客懂得要最高法院的授权才采取行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是不是感到很熟悉,是不是觉着这不单是印度,也很像是中国?
地主对纳塔他哥说,媒体迟早会走的,接下来你面对的会是谁?
和你打交道的还是谁?
是我。
纳塔不死,你就死定了。
回头对媒体又是一脸的道貌岸然,呵呵什么叫谎言,这就是谎言。
一转头,反特权的巴布拉又和特权的总部长站到了一起,不让纳塔死;又一转头,农业部长说总部长违法,纳塔还的死。
纳塔的儿子都来问纳塔,你什么时候死啊,大爷说了,你死了我就能当承包商了,当警察了。
纳塔去田里大便,然后不见了,一大群人就追着找,后面政客们又开始打嘴仗(最有趣的是共产党什么都声讨,哈哈),农业部长在家开会说他要发个纳塔卡,要补助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和想要自杀的人,下属说我们没有这么多资金,他说,我们只管发出通告,怎么做是联邦政府的事,做也是他们的事,不做也是他们的事,让乐曲开始吧。
什么叫民主,这就是民主;什么叫选举,这就是选举;什么叫法制,这就是法制。
一个一直做苦力挖坑的老人死在自己挖的坑里,没有人关注他,什么叫悲惨,这就是悲惨……一声巨响过去之后,纳塔“死了”,纳塔的“意外死亡”让纳塔事件终于告一段落,但是选战还在继续,纳塔和纳塔这样的农民的生活还在继续。
原来纳塔卡需要有贫困卡证明,纳塔家里没有贫困卡,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没有人再管他们了……后来纳塔在城市里出现了,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农民工。
这个身体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了我们还能坚持多久,我们只剩个躯壳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对谁偏袒这个身体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了我们还能坚持多久,我们只剩个躯壳这样的民主这样的法治这样的选举在印度或者中国这种国家还要有多久?
农民还会软弱多久呢?
谎言还会持续多久呢?
悲惨还要发生多久呢?
当电影里唱“通货膨胀这个巫婆榨干我们的血汗”的农民们醒悟过来究竟是谁带来的通货膨胀,就不会很久了。
希望阿米尔汗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是我最近看的第三部印度电影,有趣的是,这三部均与阿米尔·汗有关,《三个白痴》与《地球上的星星》都是阿米尔·汗所演,后者还是他所导,而这部《自杀现场直播》,则是他制片。
前两部影片的背景是城市,那是一个与我们印象中所不一样的印度,干净、现代而富于都市感,同时紧跟着世界的潮流的印度;这部影片的印度就与我们所期望的印度一致了,它的背景是农村,落后而贫穷。
现代的印度让我们震惊,觉得不可置信;而贫穷的印度则让我们大舒了一口气,觉得印度也不过如此。
其实这三部电影所反映的,都是真实的印度,是一个具有多种视角的印度,毕竟这是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
现代与贫穷共存,并不奇怪。
然而,电影的重点并不在这里。
也许作为电影的制作者,他只是想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印度的现实,农村的贫穷,农民生活的悲惨,政治家的作秀与媒体的无聊,这是导演想提示的。
不过,作为一个与它相邻而又有着微妙心结国家的国民,在观看此部影片时的所关注到的,除了印度农民的贫穷之外,更多的却是影片中所展现的印度国内政治,这是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政治,以前我们只是通过新闻而知晓,现在却通过一部电影,将整个的过程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自杀现场直播》讲述了一个荒谬而又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农民由于破产而欲自杀而博得赔偿的故事。
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稀奇,它可能发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每年都有许多的农民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而自杀。
它的荒谬之处在于,如此之多的自杀事件未有人关注,而一件事先声张却未发生的自杀,却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并酿成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这并非因为自杀的农民很重要,而在于他想自杀的时机很微妙,当时正是印度大选之时,媒体的关注,让这个事件持续地发酵,引发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
提起印度的政治,国人总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自豪感,认为印度的政局混乱而无序,并将印度与中国做比较,把印度看成了民主制度的失败,并沾沾自喜于中国并未采取如印度的制度,所以取得了成功。
具体到这部电影,也有人在影评中称,印度的的民主是个笑话。
印度的民主真是个笑话吗?
恐怕除了国人,世界上还真没有多少人敢于这样看。
这是全球人口都多的民主政体,民主制度从独立之时起,至今也实行了六七十年。
印度由于经济、文化及宗教等因素,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尽管走得很艰难,却也很坚实。
虽然有不少的波折,但却出现过大的政治紊乱。
随着民主制度的渐趋成熟,印度国内政治上也越来越稳定,经济发展得也越来越快。
相形于中国这几十年,印度少走了许多的弯路,社会的动荡也少得多。
《自杀现场直播》中对于印度的政治,虽然抱持着一种嘲讽的态度,但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印度民主的形态,亦够让我们惊讶的了。
一个扬言自杀的农民,能够在印度掀起如此大的声浪,能够改变整个的政治生态与大选的走向,能够引起整个印度媒体及民众的持续关注,只能说能够容忍这种情况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在一个极权与专制的国家里,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我们可以指责那些政客们的作秀,不过这种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底层民生的作秀,总好过对于普通生命的麻木不仁与鄙视。
我们也可以对于媒体的兴风作浪与大肆炒作大不以为然,不过这种对资讯的开放,对言论的宽容,总好过让媒体整齐划一让整个社会喑然无声的做法。
当然印度的民主并非完善,特别是与欧美成熟的民主制度比较,在很多时候还处于幼稚时期,还有许多的改进空间,就如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那样。
不过最少在这样的政体中,已经有一种多元化的色彩,形形色色的主张都有自己表达的渠道,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均可在整个社会得到回应,不论所代表民意多小的政治团体,都有自己活动的空间。
在这样的社会里,表面上看乱哄哄的一团,实则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各行其事。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台湾立法会上互殴的场面,我们总是嘲笑着说,这就是台湾的政治乱象,看看这就是民主带来的结果。
其实能够在媒体上看到这种为政见而互斗场面的民众,相形于那些只能看到众口一词和谐场面的民众来说,真是太幸福了。
借用肯尼迪的一句话来说:“自由有诸多困难,民主也并非完美”,对于印度的民主来说尤其如此。
不过至少在印度这样的社会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并且总有人在聆听着你的意见,社会并非一元而是多元,人们不用采取激烈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诉求,媒体总是适时地出现,没有谁敢去让别人封口,各种的利益团体能够在混乱的互动之中,达到一种平衡。
看看我们这样脚底下有熔岩在奔涌的社会,不知要平和多少?
认真地对比一下中印两国,看看我们究竟还有多少勇气去嘲笑印度,去嘲笑印度的民主?
1、影片整体立意很新颖,主题很明确。
2、但是,这个故事的发挥空间好像不太大,或者编导挖掘的不够深。
总觉得影片叙述比较单一,缺乏更多的趣味性。
3、看片子时就想,印度真的在好多方面都和中国挺相像的,《三个白痴》中表现的教育体系、本片的贫困农民生存状况等等,隐性的方面更多。
4、演员集体表扬,都不错。
5、总体来上,故事新颖,比较幽默,但可看性其实并不大,不推荐观看。
我归类这部电影为悲剧似喜剧。
印度的民主就像一个大笑话,参与的人人都是小丑,而最底层的贫苦百姓无知无门,加上荒诞的种姓的等级制度,真是苦到可笑的地步了。
这部电影就是把一对愚昧无知的兄弟为了保住土地,竟然想出自杀,从而得到政府的补偿的这么一条道,因此展开了迅速被媒体包围又极快地被媒体弃之不顾的一场闹剧。
在Natha死后,他的哥哥竟然连补助也没有得到,连贫苦卡耶没有得到,对这个底层的家庭,一切有如当初,没有任何变化。
当然电影最后留的一个悬念,其实没有必要,减轻了电影的战斗力。
万一大家有想看电影的,我这里就不泄露天机了。
我们只是尘土……在政治、新闻和利益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在贫穷面前,连亲情都显得一文不值。
当可怜的纳塔从没心没肺变得心事重重,最终成功逃离这癫狂的一幕时,我为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一场事先张扬的自杀案,一个不小心中了哥哥的阴招而鼓起勇气宣布要自杀的人,一场荒唐的黑色喜剧。
其实我们和Aamir Khan饰演的小记者一样无力解决什么问题。
它是好电影,在贫富差距令人堪忧的印度,至少还有可以客观地展示这种客观真实的自由。
Aamir Khan真是帅得很哪,这个集乐天、幽默、悲悯和窝囊的角色被他寥寥几个画面刻画得很真实,随着最后那一声爆炸意外挂掉,死得真冤。
——“纳塔到底是死是活,他的家人到底会不会得到10万卢比的赔偿,一切都是未知,让我们期待更多的消息。
”——美女主播声情并茂地解说;——“这是个令人绝望的社会,纳塔作为一个普通的贫穷农民,连自杀的自由也没有,观众们,他最后却死于一场意外。
这里是**电视台,正在为您现场直播。
”——大胡子记者忧国忧民地播报。
沉默的纳塔木然地坐在某建筑工地的壕沟里,满脸尘土。
生无所谓,死无所惜。
他人地狱。
满盘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看得我好累,这个有点超过了让人愿意接受的范畴了,看的非常疲倦,也很扎心,一场大型娱乐,并没有人真正关心那个人,但是一点希望不留的电影确实让人厌倦
没劲
我们能坚持多久?我们只是尘土……
这个身体就是我们全部家当了...无奈二字献给现实。
开篇歌曲中的那句“眼泪也有盐,如果它流下来,我的朋友请你珍尝它”印象最深刻,原来印度歌谣用来唱真实的生活也如此动人。农民问题,大众传媒问题和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样一个荒诞而真实的故事完美串联在一起,又有广度也有深度,主人公命运与记者政客的荒诞,正是导演剥皮之后现实生活的荒诞。
印度的电影怎么可以这么搞的嘛,无组织无纪律
荒诞现实主义,生活就是一出最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闹剧。
更希望认为这是一部群像戏,人物众多,且戏份差不多均等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主角的纳塔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操纵自己生死的权利,他仅仅只是个在政治和媒体压迫的夹缝中随波逐流的角色,最后手持摄影机下的降格镜头,从纳塔的家中离开,走上街道,走进乡村,来到城市,对准每一个苦苦求生的面孔,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纳塔,或者说活得比纳塔更卑微。一起不得不的自杀事件,为家庭带来补贴,为新闻业带来素材,影响选举结果的同时振兴全村旅游业。印度电影的野心很大,不惜将整个政府拖入攻击的范围之中。最有趣的是众多摄影机闯入纳塔家中,导致一切习以为常的事物统统被媒体陌生化,眼前的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家人,都在记者的牵强附会中变得极其虚假。
看到长枪短炮们的人仰马翻,突然理解了褒姒的快乐。
绝对是一部不俗的片子。看见这个纳塔的形象,第一眼就喜欢上这片子。以后的一切,果然没让我失望。
男记者问女主播:“为什么我们不去报道死去的人而是去报道一个还未自杀的农民?”女主播说:“因为观众想看。观众想看什么,我们就拍什么。”
叹息,挣扎贫困的农民只是正腐争权夺利的棋子,天朝也有不少农民走向极端吧,不过我们不会知道,因为在天朝只有歌功颂德。挤掉三傻选送米国那个电影大奖,但却是三傻主角的出品。@
立意和题材都很好 但是感觉没那么吸引人 3.8
媒介政治讽刺。
其实黑色讽喻换《黑镜》来拍可以剪成一集,但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标准去衡量小语种的印度电影,关注社会问题,媒体和政治的狼狈为奸,低种姓和贫民阶层的无奈、无路可走,富人阶层的眼中始终只有金钱、名誉和权力,对下层人士的死活几乎视而不见,与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中乐天派的元素构成了鲜明的比对,所以我们会认为,太难得了,像韩国电影再如何输出其肥皂剧、卖玛丽剧,还是有一些中坚的艺术力量将政治与民主被挑衅的黑暗面拍出来,于是对韩国电影肃然起敬,相形之下,中国当然可以说李扬、贾樟柯的少量出色的发挥也是值得赞许的,但大家都会有一种踩钢索式的限制。当作文艺片看是四颗星,当作喜剧片却不过是差强人意,不过印度至少还是走出了这一步。跟中东国家伊朗、黎巴嫩什么的比一比是可以的。
Staged, but fun.
不会想去看第二遍的电影就不素好电影~
美国次贷危机事件的演变 Amazing Race S18e07 这一集刚好在印度 其实上一集的下半集已经从中国昆明到印度加尔各答。
应该是对印度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够,看着没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