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
C'est pas moi,It’s Not Me,李欧卡霍:不是我(台),里奥不是卡哈斯(港)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主演:莱奥·卡拉克斯,德尼·拉旺,娜斯提亚·戈卢别娃·卡拉克斯,洛雷塔·茱德凯特,安娜-伊莎贝尔·塞弗肯,皮特·安奈夫斯基,比安卡·迈达鲁诺,让-弗朗索瓦·巴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为了一场未发生的展览,法国庞毕度中心向李欧卡霍抛出大哉问,请他用图像响应自己。向来不按牌理出牌的卡霍再度出人意表,亲自粉墨登场,以磁性画外音细述,并亲上剪辑台,透过隽永老歌、耸动字卡、怀旧相片,以及家庭录象、纪录档案与电影片段,让图像彼此撞击产生新意,不论政治、历史、个人与影史皆揉合为一,一部半自传基调的「卡霍式..详细 >
于Ugc ciné cité les halles
虽然戈达尔化了,但影像表达还是更通俗些,情感因此也更充沛,那些过往的影像和作品一闪而过,像遗书一般。
卡拉克斯的拼贴电影继承了戈达尔的跳跃意识,同时又有独属于他自己的浪漫,当德尼·拉旺在奔跑时,勾连出的是观众对于卡拉克斯电影的记忆。当影像记录变得越来越随意后,如何保留那份神邸的凝视?我想一个对于24帧影像抱有敬意的导演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以戏谑奇谲的风格回溯了世界影史,像是看完了一场艺术PPT报告
为什么这片有8分 贾樟柯的《风流一代》只有6分
卡拉克斯合订本,他自己的《影像之书》。
同样是各种材质影像拼接,卡拉克斯那妖孽气质真的吾爱,虽然也有那么一丢丢看不懂,比戈达尔好懂一些,比那个中国二十年刺激得多,尤其是熟悉场景的剪辑再附意,虽然我也未必能完全get,就有种导演在对面给你眨眼睛划领子的即视感,那这个领子必须接。
这就是电影作为艺术的存在。
莱奥·戈达尔·卡拉克斯
欣赏不来
我猜旁白中有大量隐喻,影射,双关或致敬,但这部分没能看得很明白。整体的观感是一部自由的私影像。
虽然卡拉克斯新片只有40分钟用UGC卡买票也不要钱,但还是很犹豫要不要去看。看了预告片很害怕又是影像艺术大赏而非我心目中的电影。卡拉克斯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素材组织能力大概mille fois inférieur à Godard,我估计这片其实连表面上都和戈达尔不相似,但由于人们看得太浅,所以任何用此PPT手法的都说像戈达尔。我只看过他的《新桥恋人》,有种自私自我感动的情感宣泄。就像片子里的烟花,视觉上有看点,但你能指望烟花承载多少东西呢?/看完了,和预期大差不差,说不上多令人讨厌但确实无聊。还没戈达尔的20分钟遗作有意思
回归纯粹影像,文本阐述一味求看懂自然不会悟其乐。
@CannesDebussy 同样是对自己作品和其他拾得影像的化用,卡拉克斯玩出了花样和视听的厚度。他的影像一次又一次让我们重新爱上电影,振奋人心,准备开机。终于在戛纳,看到了属于戛纳的电影。
这次电影节第一部给人带来纯粹的有关电影本身的幸福感的电影,在拉威尔的如泣如的钢琴声中,看到那些停留在永恒记忆里的电影片段一幕幕浮现,本老人家泪崩了,然而到情绪浓处,导演又戈达尔式的突然cut掉间离一下,调皮得很。暴风雨弹奏钢琴的原来是导演之女,导演是重度I,但是一个小时的映后谈,感觉他有慢慢的放松下来,直到take cigarette break🤣
Qui suis je? Je suis Leos Carax, le fils du cinéma.
散文诗电影。看完想再看一遍神圣车行。
跟戈達爾學的影像拼貼,但比戈達爾的更自我,沒看過導演其他的作品所以get不到,不過嘲諷了一些大家都討厭的人,感到很舒適。
多部影片的集萃,支离破碎,呓呓梦语。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907年在《创造进化论》中提出“生命冲力”这个概念。
他的眼神清澈,他在继续奔跑。戈达尔的战斗在这里化身为电影幻觉的重新发现(所以双眼要保持观看),它指向一具替代我们继续奔跑的木偶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