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Lars and the real girl 颇有微词的人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这是一个非常小,非常简单的故事。
世界上有很多成年以后依然像个羞涩的孩子一样不能和人交流的人, 我们生活当中充斥着这样的例子,但是我们忽视他们的存在,假装那不是我们的问题。
Lars 没有遭遇过什么特别戏剧性的创伤,也没有什么心理阴影,他像很多真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只是因为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机会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别人说话成为一个巨大的压力。
每一个人都一定感受过这种压力,- 担心别人对你的外表,服饰的看法,害怕自己表达不好想说的意思或者想法不够聪明被人嘲笑——想要和人交流,就要冒被人评价的风险——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厚得脸皮。
有一些人就变得和Lars一样和别人无法交流。
还好有Bjonka这样一个不会评价别人,嘲笑别人的代理人类,帮助Lars逐渐和生活中的人建立联系。
Bjonka的存在使Lars确认自己并不是一个没人理的可怜虫,还是有人无条件的喜欢他,欣赏他;让Lars能一步一步的能和除Bjonka 以外的别人开始说话,相互了解。
比如开始了解自己的哥哥,嫂子,开始了解同事,教友. 这并不容易,影片中也表现出这一点, 但是爱——哪怕是想象的,都能给人勇气。
所有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有一个Bjonka帮助自己成为了一个自信的成年人——有的是数学,有的是英语,有的是体育,是音乐,因为你对某件事情的爱,使得你有勇气通过自己表达这种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塑造了你自己。
我在一群陌生人的注视下和Lars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谈起电影,我就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也通过电影认识了各式各样,活生生的人。
有一种人是这样的,他会帮助别人,为人善良,从不大声说话,但却没有朋友,没有爱人。
人的情感需要包括付出和索得到,他会帮助别人,因为这样的情感付出原本就没有奢望得到回报,这是一种付出后即能得到满足的情感。
但他不会去爱人,或者说不敢去爱,因为爱这种付出是需要回报的。
你希望你爱的人像你爱她一样的爱你,而越是孤单的人对于这种回报越是渴望的深切,所以他害怕失望,然后得出一个偏执的结论,如果我谁都不去爱,那就永远不会失望。
塑料的爱情没有回应,当然也不存在背叛。
如果将人的一生数值化,那大多数人的平均值大体相同。
只是你可以选择是平静如水,抑或是大起大落。
这条正弦曲线的中心永远在那里,只是振幅不同罢了。
放眼望去,关于感情的。
那些摸爬滚打,伤痕累累的人们,依然义无反顾的执着于此;而那些至今初恋还未送出的,却一个个畏首畏尾,生怕所托非人。
受伤是成长的必修课,那拒绝受伤,是不是就是拒绝成长。
Lars到底是不是一个疯子,Bianca只是那挤压27年的情感洪流的宣泄口。
Lars宣布她的诞生,宣布她的死亡。
他用自己安排的失去来减轻对于真正失去的恐惧。
失去过能让他敢于面对未知的世界,至少那将要来临的不会显得那么的可怕。
讶异于小镇居民的善良,诺大的一个镇子,莫说一个坏人,居然连一个小市民样的普通人都没有,全都是爱人如己的好人,甚至连警察和医生这样的人都会一起演戏。
要知道他不是推着一个塑料模特满街跑,那可是充气娃娃呀。
在父母呵护下的幸福家庭无忧无虑长大的孩子当然不会理解。
当然每个人都能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最好了,但这世上总有些不幸的小孩。
那些在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当你们懂得关心帮助并且能够理解身边那些不幸的人时,你们也就不再是孩子了,因为你们懂得了博爱。
这种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要由所有社会成员来一起解决。
那些在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心里都有个结,大家应该一起来帮助他消融他心中的结,让他感受到爱,让他释怀。
如果那个孩子走出不幸的家庭但面对的任然是一张张冷漠的脸,那么他心中的结很可能会越结越深,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就可能会自杀或是反过头来伤害别人,好多少年杀人犯和BT杀人狂便是如此形成。
另外,片中的社区让我感觉很温暖。
社区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单元,就像农业时期的村庄,片中的Party就像是收庄稼时农民的交工和逢年过节的集体活动。
美国的社区文化很发达,就像是由村庄自然演变过渡而来的,相比之下当代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社区就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家,楼上楼下只有房顶漏水时才有交往。
看过三遍——第一遍是在公选课上放的,第二遍是在专业课上放的,第三遍是为了给学生做影视分析在时间轴上翻来覆去地前进后退——念念不忘的是片头的BGM,有一点点像嘲笑鸟的叫声。
影片并没有完整地交待Lars的家庭背景,但从只言片语中依然可以发掘出Lars的原生家庭给他造成的创伤。
创伤的修复过程则是以充气娃娃Bianca的出现为起点而慢慢展开。
一、原始创伤最大的创伤莫过于母亲的难产死亡——拉斯刚出生,母亲便撒手人寰,时年33岁。
第二个创伤来源于父亲,他在拉斯母亲去世后悲伤过度,封闭自己,不想有任何人在他身边。
第三个创伤来源于哥哥。
哥哥被父亲的状态吓坏,逃离了原生家庭,抛弃了拉斯。
可以推想,拉斯对母亲离世的感觉是复杂的,既有内疚,也有愤怒。
内疚是因为母亲的离世和自己的出生有直接关联,愤怒是因为在拉斯眼里母亲的离世意味着抛弃,这种愤怒又因父亲的崩溃、哥哥的逃离而加剧。
拉斯对父亲和哥哥的感觉则是焦虑与愤怒并存。
一个婴儿,面对一个整天沉浸在悲伤中的父亲以及一个被吓坏的哥哥,那种焦虑感不言而喻。
父亲因悲伤无暇顾及孩子,哥哥因害怕逃离家庭,也会让拉斯感到愤怒,愤怒源于不被关注以及被抛弃。
在这三大创伤影响之下,拉斯的内心积累并压抑着内疚、焦虑、愤怒的混合情绪。
二、拉斯的症状儿童精神分析学家玛勒曾用鸟蛋的意象来描述婴儿封闭的心理系统。
婴儿最初的心理世界是完全封闭的,能否走出来取决于外界所给予的温暖。
就像孵小鸡时,温度足够,小鸡才能破壳而出。
对每个婴儿来说,破壳而出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养育者的支持和关爱。
不幸的是,母亲的离世、父亲的悲伤、哥哥的逃离使得拉斯从小就没能得到足够的关爱,以致他始终龟缩在那个封闭的蛋壳里,无法走出来——正如影片中的那个昏暗的小车库。
从心理上看,最初的拉斯就是一个处于自闭期的婴儿,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独住在车库、害怕抚触都是这种状态的表现。
影片中,拉斯曾一边劈柴一边告诉充气娃娃比安卡,“我父亲告诉我,木头能给你三次温暖:第一次是砍树的时候,第二次是劈柴的时候……”言语中依稀可见,拉斯是渴望温暖的,而劈柴,就是拉斯自我取暖的一种方式,实在令人唏嘘。
值得一提的是,自闭的拉斯只是与年轻女性有交往障碍,但与年老女性的交流很顺畅。
影片的开始,拉斯在教堂里主动帮一位老太太搬花就是明证。
这种表现又得追溯到他母亲的难产死亡。
伴随着这个经历的是一个等式:接触年轻女性=可能怀孕=可能死亡。
这个等式,就像一个烙印,挥之不去。
每当拉斯碰到年轻女性,这个等式就会自动激活,所以,拉斯在接触女同事以及他嫂子时才会表现得很焦虑。
至于老太太,接触后怀孕(死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拉斯会表现得自然大方。
最后是心理医生诊断出的妄想症。
这个症状的诱发刺激是拉斯嫂子的怀孕,这让拉斯回到创伤的起点,激发出了他内心的深度焦虑和恐惧,这在心理医生的办公室里有所表现。
充气娃娃比安卡的出现,或者说妄想症的出现,实际上体现的是拉斯想要修复原始创伤的内在动力。
三、修复的关键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充气娃娃的介入。
正如心理医生所说,“比安卡不可能无缘无故来到这个小镇”。
充气娃娃,就是拉斯发出的一个信号:我想改变现状,我想走出那个封闭的壳。
可以说,没有充气娃娃的出现,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心理治疗,也不会有后面的创伤修复过程。
不求助、不帮助——求助者寻求改变的内在动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其次是心理医生的介入。
正是心理医生的正确诊断和建议,才有了哥嫂的支持以及全镇人员的全力配合。
六次谈话中,医生的无条件接纳、根据拉斯对充气娃娃的投射了解拉斯的内心、对嫂子怀孕事件的探讨以及系统脱敏的运用,都推动着拉斯的发展与成熟。
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愤怒的宣泄以及拉斯与三个人物(邻居、嫂子、哥哥)的对话。
当比安卡四处受邀参加活动时,拉斯再次体验到母亲离世带给自己的被抛弃感,他忍无可忍,终于爆发。
压抑多年的愤怒宣泄在不会反击的比安卡身上,拉斯的内心获得了一次畅快的释放。
创伤的影响会因情绪能量的释放而减弱。
与母亲相关的创伤在这里得到强力修复。
拉斯爆发之后,邻居老太告诫拉斯“比安卡有自己的生活,任何有自尊的女人都不喜欢被人呼来唤去”,这也是对母亲逝去创伤的一次修复,仿佛在告诉拉斯——母亲的死亡是她自己的安排,与你的关系不大——禁锢在拉斯内心的内疚终于得到一次合理解释而获释。
随后,嫂子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拉斯深刻地认识到,母亲的意外离世并非有意地抛弃自己,也并不意味着她不爱自己。
由此,拉斯对母亲的愤怒进一步得到缓解。
(对话如下)——她是我女朋友,难道我见她时,还要看她的行程表?
(现实中是对比安卡的愤怒,心理意义上是表达对母亲抛弃的愤怒)——你还好么?
——如果我这样丢下她,她会怎么想?
如果我抛弃了她……(这里的“她”实指母亲,还是在表达对母亲抛弃的愤怒)——她没有抛弃你,她会回来的(心理意义上是对母亲行为的解释)——我怎么知道?
人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们不在乎(依然是表达对母亲抛弃的愤怒)——不,我们都在乎,拉斯,真的在乎(嫂子强调大家对拉斯的关心)——不,你不在乎——你说的不对,老天啊,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尽力为比安卡营造家的感觉,否则她怎会有那么多地方要去,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因为你!
因为所有的人都爱你!
……我们为你才做的!
所以不要胡说我们不在乎!
(爱的爆发)修复好与母亲相关的创伤之后,就是处理与父亲、哥哥相关的创伤。
哥哥的道歉以及对父亲过去行为的解释让拉斯再次释然。
(哥哥的叙述如下)哥哥:“就像老爸一样,他不必独自照顾两个孩子,他大可以把我们送孤儿院,很多人都这样。
但是,他爱我们,试着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尽管他有颗脆弱的心灵。
我不该把你一个留给他,他太悲伤,把我吓坏了,所以我就……我就逃开了,那很自私,对不起!
”(哥哥想要表达的是——尽管父亲做得不好,但他还是爱我们的;我的逃离是不对的,我要为你曾受到的伤害负责。
)至此,三大创伤修复基本完毕。
拉斯也将开启新的生活——安慰受伤的女同事、与女同事亲密握手、充气娃娃比安卡也在此时病重。
最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比安卡即将死亡时同镇老太太的默默陪伴,这与之前母亲死亡时父亲的崩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当有悲剧发生时,人们都这么做,他们围着坐在一起。
”有着大家的陪伴,此刻,拉斯的内心一定是温暖的。
四、充气娃娃的角色充气娃娃的角色,并不是唯一固定的,而是随着拉斯的心理发展不断变换。
最初是代表拉斯自己。
尚处于自闭期的拉斯尝试通过充气娃娃比安卡来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在拉斯看来,人们对待比安卡的态度也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
只有无条件支持、肯定比安卡的存在,才能给拉斯提供其破壳而出所需的温度和勇气。
拉斯将比安卡安置在他母亲以前的房间正说明了拉斯渴望重新与母亲建立联系,得到母亲般的关爱。
熟谙人心的心理医生率先做到了这一点,随后,拉斯的哥嫂、小镇上的人们也都做到了这一点。
之后是代表拉斯的母亲。
在所有人的配合和支持下,拉斯很快从自闭期的婴儿状态破壳而出,过渡到共生期的婴儿状态,此时的拉斯和比安卡犹如母婴一体——在形体上两人可以分开,但在心理上两人是合一的。
正如拉斯在湖边对比安卡所唱的“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宣泄,爱中的你我能够创造世界……”此时的拉斯正徜徉在母婴合一的幸福世界里。
随着治疗的进行和周围环境的进一步支持,拉斯开始进入分离-个体化时期,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拉斯带着比安卡去拜祭父母。
在这个时期,拉斯的三大原始创伤得到了极大的修复,这也意味着拉斯即将在心理上完成与母亲的分离过程,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
最后是代表拉斯的幻想女友。
只有当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时,比安卡才能化身为一个女朋友。
只有与母亲切断心理连接,才能在原生家庭之外建立一段新的亲密关系。
当拉斯询问哥哥“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个男人”时,这种转变就开始悄然发生。
随着拉斯的逐渐成熟,比安卡这个幻想中的女友最终会死亡,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的亲密关系。
哀悼之后,便是新生。
在看《充气娃娃之恋》之前,和很多人一样,都被这个名字所误导会以为是《30岁老处男》、《色即为空》之类的电影,其实这部被我先入为主地假认为是美国B级片的电影,没有粗口,没有暴力,没有搞笑的桥段,没有关于性的玩笑,有的只是一种从心底深处偷偷流淌的感动,就像冰川被融化的感觉,温情脉脉却不露痕迹。
故事从一个寒冷的早晨开始,单调的白色,一切是那么的清凉和孤寂,在摄像机的移动中,我看到了男主角那种清秀而消瘦的脸,他正透过窗户看着窗外,而他的心与外面的世界,同样隔了一层玻璃。
看不见,却怎么也进不去,出不了。
Lars他害怕与人交往,他害怕与人接触,独自住在车房,去哥嫂那里吃晚饭对于他就像受刑般折磨,上班,回家,周而复始,每天,lars就是这样,过的简单而孤寂的生活。
直到叫Bianca的巴西美女就这样闯进了他的世界,而Bianca,只是一个充气娃娃。
Lars对Bianca的爱更让人心痛。
Bianca的身份和lars近乎纯洁的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别人的眼里,Bianca只是寂寞男人用来满足欲望的工具,而在lars心里,Bianca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女孩。
他和她说话,他给她讲小时候的故事,他为了她去聚会,他会觉得Bianca太忙而嫉妒,一起出门,一起郊游,一起去医院,甚至连牵手都是小心翼翼,他让每个人看到了爱情,每个人都感受到他的改变。
从医学上讲,长期的孤寂造成了lars的不健康情绪,Lars的个性特征被放大后,他确实是病态的,不同寻常的。
但是从更深的层面说,谁又敢说自己就是健康的呢?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态,只是大多数病态的行为都在能够被世人所接受或允许的范围内而已,很多人会疯狂的迷恋网络,很多人会偏执的沉迷于一种爱好,很多人会固执的保持一种习惯,每个人都会给自己一个释放孤寂的空间,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像lars这样的人,在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其实同样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这个层面上,我甚至佩服lars的病态反而使他变得更真实。
于是,身边的人都从lars身上反省自己以往的不足,小心翼翼的为他和Bianca营造出童话般的世界。
比起lars的爱,小镇的宽容更让我感动。
从开始的不可思议和不知所措,到不以为意、不动声色,再最后为了Bianca不计得失、不辞辛劳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小镇居民对lars的理解和认可。
为Bianca洗澡,邀请Bianca做义工,参与聚会,做模特工作……,全然忘却了她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充气娃娃。
每个人在这种宽容中变得更加紧密,更有人情味。
lars为被鼠标线缠上的毛绒小熊做人工呼吸,让自己一直哭泣的同事笑逐颜开;梁朝伟在《重庆森林》里喜欢对着流泪的毛巾和变瘦的肥皂对话,让它们不要自暴自弃;玄彬也会在《我叫金三顺》里面对着那只粉色的小猪说着自己的心事,像孩子一样哄她开心……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是否还有这样的物品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
相对于小镇的宽容,我们的社会同样变得宽容了。
我们能够接收未婚先孕,我们能坦然面对同性恋,我们能够对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熟视无睹,而这样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变相的疏远,每个人变得更孤独了。
社会的宽容程度往往可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因为承认宽容和理解就等于承认了个性选择和个性差异,但是这样的集体宽容和合理存在的背后是否是更多美好的遗失和缺憾?
由于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和疏远,我们不关心别人的生活如何,我们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如何,我们只是在家和公司、单位两点之间穿梭,关上门,拉起窗,只有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思该告诉谁,我们不知道该和谁分享自己的快乐,很多次,拿起手机,却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 每个窗户背后都是一张面无表情的面孔,每一个面孔都有一颗封闭的心,城市都是孤独的,没有我们过去生活过的痕迹,没有维持我们人际关系的纽带,于是,每个人都是孤寂的。
通过网络或游戏,扮演时曾相似的自己,却掩饰不住离开网络后更深的寂寞;“宅”,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口号或态度,这种潮流的背后却弥补不了对周边环境的焦虑和茫然。
不是想保持这样的状态,而是没有更好的可以释放的方式。
于是,在宽容的背后,是更凄凉,更伤感的悲伤。
影片在最后以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方式结束。
我们看到了屋檐下的冰在渐渐融化,我们看到了lars开始主动邀请一直有好感的女孩子,我们看到了整个小镇变得温馨而充满了诗意,也许有些柏拉图式的浪漫,但是确实让人心动,其实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轻松的剧情,不留痕迹的表演,淡淡的人文关怀,这样的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让我看到了久违的感动,望着身边熟睡的遥遥,我知道自己有多幸福,我知道自己会多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经典台词:Lars : You don't care. Karin: We don't care? We do care! Lars : No you don't. Karin: That is just not true! God! Every person in this town bends over backward to make Bianca feel at home. Why do you think she has so many places to go and so much to do? Huh? Huh? Because of you! Because - all these people - love you! We push her wheelchair. We drive her to work. We drive her home. We wash her. We dress her. We get her up, and put her to bed. We carry her. And she is not petite, Lars. Bianca is a big, big girl! None of this is easy - for any of us - but we do it... Oh! We do it for you! So don't you dare tell me how we don't care.
整部电影看下来非常的感人,原来身边的人都是爱你的,只是你没有在意。
他们因为在你而去爱Beyonca ,不管你的行为有多么的荒唐,多么的过分,他们都依然在意你,爱你,爱你的Beyonca 。
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时,原来爱就在我们身边,我并不孤单。
主角lars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种错误,他的出生毁灭了整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母亲难产去世,父亲从此陷入了长期的沉默的痛苦中,哥哥无法忍受这种长期沉没的痛苦而走掉了。
一个人默默的成长,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但学不会与人交流,害怕皮肤接触, 嫂子叫他一起吃顿饭都要费上很大的心机才能捕获他,真是一个难缠的家伙。
lars对一切的亲情、爱情、友情淡然处之,可怜的家伙,或许这就叫做“自闭”吧,不知道这个词恰不恰当。
直到Beyonca的出现,仿佛带来了lars寒冬后的初春。
虽然她的出现一时让人堂而皇之,不知所措,但为了lars,所有人都尽力配合,因为爱lars而同样爱Beyonca。
Beyonca的待遇很高,她住进了lars妈妈高雅温馨的粉红屋,幸福的由所有人来真人版的服侍,得到了lars的爱,并享受着所有人的爱。
lars细心呵护Beyonca,带她去湖边散步,分享他童年趣事;带她去参加party,感受小团体的乐趣;生病了去看医生,耐心陪伴...每天的每天,他们形影不离,直到求婚那一刻,Beyonca拒绝了。
因为他们都有自己无法面对的过去,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慌。
这时,lars到了真正选择人生成长道路的时候了,所有人都在注视着他,等待着下一刻将要发生的事。
最后,lars痛苦的宣布Beyonca死了。
对,Beyonca死了,他们给她举行了粉红色的葬礼,非常正式。
银幕的最后一刻,lars对一位带有体温的女孩说,“我们走走吧”。
哦,是的,Beyonca的死把lars回到了现实。
她因lars而生,又为lars而死。
没错,医生达格玛说的对:“没有人知道Beyonca是怎么死的,是lars决定了她的生,又说出了她的死”。
并且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现实。
人人都有怪癖,有人喜欢给宠物穿衣服,有人喜欢拿toy当朋友...所以lars的行为没有什么可以拒绝和不解的。
lars只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他是Beyonca的代言人。
他展示了Beyonca的出现,Beyonca的心情,Beyonca的日程活动,Beyonca的病情,甚至Beyonca的死。
反过来,Beyonca就是lars的心,就是lars感知外界的触角和眼睛,说的概括点就是lars本人。
他内心的不成熟,需要人伸出援助之手,需要得到关心和呵护。
当人们渐渐明白了,便接受了Beyonca,爱Beyonca,因为他们爱lars。
直到lars感知到了人间真情,准备敞开心扉时,他宣布了Beyonca的死,出现了期盼已久的结局。
这也证实了牧师的那句话,“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她用双手帮助了我们身边每个人”。
她拯救了lars,拯救了大家,打开了lars融入生活的大门。
其实,我们并不孤单,身边的每个人都很爱你,只是自己缺乏一双发现的眼睛。
有些人不爱说话,不愿主动去接触他人,是因为他感受不到爱,同时他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因为他不会,很需要有人来教他,温暖他,将心中的寒冰融化。
当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时,灿烂的笑容还会远吗?
爱他,他就会去爱大家!
爱才会在我们身边蔓延、长存。
很多人会因为中译名这个不怀好意的名词错过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感人而又温情的影片。
一个孤独内向的男人Lars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Bianca,而且把她当成一个真实的人来看待。
因为男人的关爱,娃娃仿佛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孩。
一个原来代表成人话题的充气娃娃,成为了男人眼中纯洁的天使,也成为了幸福的象征。
他的哥嫂发动镇上的人都把娃娃当成真正的女孩来看待,为了把Lars拉回正常的生活。
爱心让人们抛下了世俗的偏见和眼光,邀请娃娃参加社区义工,参加家庭聚会,做美容,完全接纳了他和他的充气娃娃女朋友。
最后娃娃帮助Lars走出来心灵的困境,也可以说人们的关爱,成就了Lars的成长.影片开始时神父的一段话是这样的。
In all the world,there are books and books and books of laws.But in all this world, there is really only one lord. We need never ask,"Lord, what should I do?" Because has told us what to do. "Love one another." That my friends, is the one true law. Love is god in action. The grac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e love of God,the folloeship of the Holy Spirit, be with you all now and forever more.是的,Love是这个世界存在的所有理由,是神谕的真理。
在爱的世界里,总有这么一扇门,打开走进去,哪里是属于我们的爱的世界,只有我们自己能找的到。
成人版的《蛋白石之梦》, 但相对于《蛋白石之梦》的让人感动而言,这个片子采用同样的煽情手法,就显得有些弱智了。
世上有很多象拉斯的嫂子、医生这样的好人,但对于一个像拉斯这样的成年人而言,这个世界远没有整齐划一地温情到如此地步。
PS:《蛋白石之梦》的评论: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9170/
影片的本名《拉斯和真实的女孩》非常具体而且浪漫地一句话概括出了这个故事的精髓。
学会去包容,学会去理解,这样,生活才会充满希望与爱。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不理解和不沟通,才造成了矛盾与隔阂。
就像这个故事中,拉斯的行为已经如此怪诞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爱与包容,拉斯的行为反而显得温暖甜蜜,而那个塑料做成的充气娃娃,真的就像一个真实的女孩那样,为拉斯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的气息和希望。
——有志女青年说到充气娃娃,作为一个成人,我无法不带有色眼光去看待。
充气娃娃,用于满足成人在性方面的需求,这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作用。
作为一种自慰工具,充气娃娃也就区别于一般的人偶或是玩偶,而完全就是色情的代名词。
当然,影片的直译名称并不是《充气娃娃之恋》,而是《拉斯和真实的女孩》。
这个中文译名虽然直接了当,但的确多少有一些不坏好意,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
我不知道,有多少不怀好意的人为了这个译名去看了这部电影,却从中没有得到所希望的那种乐趣,而认为这部电影无聊。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这样因为这个不怀好意的译名,而庆幸没有错过这部电影。
这的确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一个孤独的男人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并且把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看待。
而这个故事,最古怪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那个男人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充气娃娃。
古怪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给人的第一映像应该是一个闹剧,或是一个典型的充斥着粗口、色情和厕所文化的屎尿美式喜剧。
因为,这个题材完全具备了成为一个闹剧的基础。
大概,没有人会把充气娃娃想作纯洁美丽的芭比娃娃,当作倾诉的对象,而完全忽视她是一个成人性自慰的工具。
于是,这个故事古怪和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一个原先代表着色情的充气娃娃,成为了一个男人眼中的天使,成为了幸福的象征和梦想的载体。
于是,可以说,《充气娃娃之恋》是一个古怪却温情的故事。
一个孤独的男人,不善于言辞表达,不喜欢与人有肉体的接触,但是心地善良纯洁,他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为她念书,给她唱歌,关心关爱她,带她看病检查身体,不在乎众人的眼光,与她一起参加聚会和祷告……却从来没有想过用她发泄性的欲望。
这个性感、身材曼妙由一堆塑料做成的充气娃娃,一瞬间成为了纯洁的天使,一个善良的男人所爱的纯洁简单的女人。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充气娃娃因为男人奇怪的关爱,仿佛成了一个真正的女孩。
而这个女孩,正是这个孤独的男人,内心最为信任的人,她是男人对过去童年生活阴影的安慰,是男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是男人开始走进人群与人们开始交流的鼓励者。
大可不必去分析,男人是不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或者他为什么要对一个充气娃娃产生那样的感情。
我想,这大概也不是影片想要让我们去看到和思考的问题。
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古怪的故事,却有太多的感动,它们是如此甜蜜温暖,流淌在影片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动于男人对充气娃娃纯洁简单的爱,更加感动于男人周围的人们,对他所做出的怪异举动的关心包容与理解。
这虽然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但却处处流淌着真情。
在男人生活的那个小镇,人们像一家人那样相处。
虽然导演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画面几乎是低调的冷色调,而冬天的雪花却给这个故事带来了童话般梦幻的感觉。
故事中的小镇就像来自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那般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冷漠没有猜忌没有太多的隔阂,大家都用心去沟通去理解去包容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小镇的温暖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间的冷漠以及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导致隔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这个美丽和谐的“白色小镇”才像来自童话世界般那样美妙。
最感动的莫过于,人们对拉斯的包容和帮助。
在一起开始,拉斯的哥哥无法接受弟弟居然会爱上一个充气娃娃,这个哥哥焦躁不安不知该怎么办,而贤惠的妻子,却把对丈夫的爱转化为对丈夫弟弟的关心和包容。
于是,他们像拉斯一样,把充气娃娃当作一个真正的女孩看待。
我看到夫妻二人为充气娃娃洗澡,虽然这样的情节真的很诡异,但是却异常感动。
我看到夫妻二人发动镇上的人,一起包容拉斯一起帮助拉斯,我看到那个喜欢拉斯的女孩默默的支持,我看到人们邀请充气娃娃去当社区义工,我看到整个社区的人们抛下世俗和偏见的眼光,完全地去接纳拉斯和拉斯的爱人,虽然这个爱人不过是一个假人,但是,每一个人为了拉斯能够快乐开心,都真心地和他一样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
最后,拉斯的充气娃娃死了,其实是拉斯想要面对新的生活,想要尝试正常的恋爱,于是,自己做出了选择。
当然,你或许会觉得最后一幕,镇上的人们为拉斯的充气娃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这个情节太过于荒谬。
那是,因为你还不能够去理解这些人们为拉斯所做出的关心和包容,是怎样的无私伟大和温暖。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不再相信美好的原因,不再相信有童话。
我要感谢这部电影,以一种古怪怪诞的方式,让我再次体会到那渐已迷失的美好和爱的力量。
文/有志女青年
《充气娃娃之恋》刚出来时,被冠以“禁片”之名,我想要么是定义者没看内容,要么是广告手段之一种。
我是看到敏思博客有人评价它好之后才看的,实话实说,感觉大不以为然。
不久前,又有人在我耳边嘀嘀咕咕盛赞它好:什么温情啦仁爱啦,听得我忿忿不已:这片若拍色情点、猥琐点,也许不会如此恶心。
一个芳龄27的自闭熟男,不约会、不交友,住在车库里,哥嫂想与他吃顿饭,都得费NB大劲,他拒绝办公室女孩的追求,却从网上花巨资订购了一款“充气娃娃”。
买回她,非是将之当性爱用品,而是堂堂正正扶植为女友,引荐给亲人朋友,参与社交、聚会、礼拜等活动。
哥嫂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本着帮他治病的目的,串通全镇人配合他的虚妄,将这个充气娃娃视同真人,呵护她,与她交往,给她安排工作。
后来这男人对生活中的真女孩动了心,充气娃娃女友成了多余,碍手碍脚,他那无厘头的大脑又虚设出“女友”病危的情节,甚至试图把“她”溺死。
充气娃娃终于如愿以偿死去,人们给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该花心男再以治愈的名义,和活蹦乱跳的女孩开始了另一场旖旎情事。
这部电影满足了一部分自恋、爱静、怕烦的男人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幻想。
做出负心薄情之事,还希望得到首肯与谅解,这样的贪心,现实社会肯定得不到满足,就把它架在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头上,让一个充气娃娃充当受害者。
换个角度说,不要以为这是电影虚构人物的病态表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看似正常的男人女人,怀揣男主角一样的心思,搬演着同样的情节。
先从该“女友”Beyonca(充气娃娃的名字)说起:她不仅身高体重长相都是按照Lars(男角一号)的要求订做所出,他还赋予她与他类似的经历和性情,此外作为“女人”,Beyonca最突出的优点是安静,服从,她不唠叨,不反驳,听从Lars摆布(唯一的缺点是不会自我清洁)。
到后来,他有了新欢,希望她消失,她便乖乖“死”去了。
这和一部分男人择妻的标准何其类似!
男人们设想的终生伴侣,不仅外表上有订制标准,内里也需要她和自己有诸多相同切入点,沉默寡言,对自己不干涉,唯命是从。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新欢出现时,旧人最好能彻底消失,以免发生债务追讨纷争。
追究Lars的病根,自闭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他还是一个自私薄幸的男人。
喜欢Beyonca时,想当然的为她安排一切,以为她会喜欢一切安排;但当Beyonca在一帮朋友的爱心哄抬下,有了独立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社交活动,他又开始心生不满,与“她”怄气,质问她,评判她;当这位“女友”成为他追求新目标的阻碍时,他便想着法儿让她消失,甚至险些做出“谋杀”之举。
现实中,这样的男人太多了。
奇怪的是这种行径,竟然在电影中得到所有人的谅解;同情,难道是障眼迷雾,能盖住对自私卑劣人性的摈弃之心么?
那心理医生的治疗方式也有问题:抛开这光芒万丈的人间幻象不说,治愈一个疯子的方式,便是呼吁大家陪他疯掉么?
这样的纵容与迷幻,真的就能治愈Lars?
若这Lars对身边姑娘日后心生不满,是不是也该让她消失?
她若不能识趣的“病危”,他又该如何?
——他会企图溺死充气娃娃,我毫不怀疑,他也会谋杀真人。
再来,若这Lars又追思起Beyonca的好,其疯狂的大脑再构思出令她复活的闹剧,这满镇爱心的人们,是不是再陪同他搬演一出神话剧呢?
若死者为真人,无能复活,是不是也能纵容他恋尸?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就是一部打着温情、仁爱的旗帜,让负心薄义、反复无常堂而皇之起来的闹剧,荒唐透顶,恶心透顶!
不知道电影想干什么
Lars最后要是跟着一起死了就神作了,可惜是生在了好莱坞,其实故事可以有更大的延展空间与寓意的赋予,但编剧已经很出色了,整个小镇之中每个人的反应以及与Lars的相处都极其微妙的细节体现,还有我是对高司令怀着多大的恶意把这部和《唯神能恕》连着看的,哈哈,要是以后有谁跟我说高司令太帅了想给他
看似荒谬的故事却包含着颗温柔细腻的心,这个社会有时并不如你想象中无情,死亡之后是重生~ps:男猪将自闭者表演的很深动,真迷人啊~
天啊,竟然有这么适合miho看的片子……
妄想.歇斯底里症.
似乎可以思考什么,又似乎不必思考什么。那是他的人生。他用他的方式生活了,而已。
哥哥貌似是金陵十三钗里贝尔去街上找内俩女的的时候碰到的那个外国人??
看完《爱的对象》改为一星了
这部电影简直是个笑话
。。。。看的人神经兮兮的电影。看一半就关了。
蔡依林演的恐怖片~看了五天才看完。。。。
本來還滿期待看這片的結果看了 還滿不如我所預期的覺得很無聊為什麼沒有人把他打醒呢? 陪著他一起瘋會比較好嘛 ?
人总是喜欢自己骗自己,区别在于,有的人是故意而为,有些人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骗自己。
可能性为0 不过还是描述了一群善良单纯的人们
真的
双方都在过度阐述
這是我近年內看過最OVERRATED 的電影了 !差。
讲了个啥?架空背景展示美国教会社区的包容与爱?
非常喜欢的影片 现代寓言 L-O-V-E She was a lesson in courage.
阿美丽卡小镇童话一则 成年人还有机会在这样的全景式沉浸童话世界里生活几个月吗//但是多少有点表达到成年人无法排解的寂寞 情绪的流露也需要练习//中文片名翻译过于意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