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叫失去了想象力,但是整片没有压抑的情感。
请家长的尴尬场景也没有展现出来,朱同的独白也体现出其实孩子并不知道他犯的这些小错误以及被“开除”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这种遍布全片的对儿童视角的展现,以及教师视角的展现,体现出编剧导演对于儿童学校教师的长期观察与研究。
例如朱同把小偷想象成怪物,这种表达虽然以前见过类似的,但不能不说在这部电影用运用的恰到好处。
再如体育老师拍了朱同,但却记不清了,而朱同却把它当做了天大的事,而且这点小事都三缄其口。
这些细节都体现出作者在认真做这部电影。
最后的英语老师说"You should say good afternoon, Mr Jiang"真的就是我这个英语老师本人了,这种调侃和戏谑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带来一点思考。
当我在考教资面试的时候,已经离开中小学校园多年的我在看到因为有考生走错而被考务人员凶道:“你没看见有警戒线吗?
”的时候,我感觉到,久违的那味回来了。
那就是老师习以为常的居高临下的反问式的斥责语气。
令人佩服的还有服装道具的一致性,拍的大概是2000年代的小学,不太合身的校服的臃肿感,体育节目的低端感,都不会让人出戏。
那个时候的小学生还是松弛的,不会有因为担心孩子安全而拥堵在门口接送的家长,不会有因为担心违反惩戒条例而不能罚学生教室外罚站,而且似乎他们有很多时间闲逛。
另外剧中每一个人物好像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人,例如哪哪都好的班长美女学霸,例如特别调皮不学习还挨爸爸打的别班同学,又如父母不在身边由姑姑照料的早熟女生,“中小学那点事,全国都通用。
”
看到片头打上英皇logo时,心内飘过一行弹幕,它被“被资本选中了”,多么幸运的故事。
这样一部轻盈欢脱不太符合类型电影的小片,也能院线上映,排片虽略少却仍有着良好口碑,实属不易。
可能它的童年烙印、天马行空的真诚曾打动过某位大佬,我们最终才能共同分享这个成人童话。
正常看电影时脑内会同步拉片分析故事线,这部电影显然幕与幕之间界限模糊许多,连驱动主角前进的情感动机都隐晦地藏在只言片语中。
好吧,那便放弃分析宏观故事结构,去捕捉在没那么明显起承转合中让故事这么有趣的原因。
——闪闪发光的便是高级的镜头语言。
笔者极少见到这样擅长影像设计的故事,超越了文学和二次元框架。
既能将文字描述投射的意向具象化,又能将二次元的具象通感化。
透过主人公朱同的眼睛,观者能看到他想象中光怪陆离的世界。
而透过导演镜头,在一声声“啪”的拍屁股中、一袋袋豆浆的叠加中,能“感受”到朱同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观影体验。
这是镜头语言的“通感”。
-作为毫无“超能力”的大人,观者却能轻易透过主人公想象的世界看到他的内心世界。
可惜故事里同样是成年人,却有着“超能力”的教导主任,看到的并非观众看到的东西(看不到孩子内心)。
这是一种奇怪的割裂。
一些“真实”本是成人第一视角就能获取的(教导主任和老师视角),而在导演的影像迷宫中,观者却是以朱同内心世界为镜才照出。
所以影像发生了变化。
一层叠加一层的投射,观者的感受终于超出荧幕之外,我们在电影中常称为“诗意”。
虽然在这里不能这么说,但感受大体相同。
这就是本片“妙不可言”的秘方,也是儿童视角(或边缘人物视角)独有的魅力。
——关于两种影像和两个故事:◆校服背后的画是朱同的超能力世界,虽与真实世界格格不入,但他的确也想“好”那么一次。
成为一个能带给妈妈姥姥姥爷骄傲的孩子。
谁又不想被肯定,不想“赢”一次呢?
当他的目标从“不被叫家长”到“参加广播操比赛”时能真实感受到一个孩子身上闪光的能量他漫长而又多舛的一天也披荆斩棘地走过来了-◆而故事的另一面呢?
那一个个从手心飞出的“好”字是真实的愿景,却仍被粗暴地要求擦掉。
写了厚厚的、诚意满满的,却是“检讨”。
那么努力去“配合”才获得的广播操参赛机会,最后仍是无足轻重的绿叶。
影片结尾那一张张笑脸,是光鲜的表演给人看的、那么好的童年。
成年人却总自欺那是真的。
◆直到观影结束后笔者才恍然,这是另一种“少年π的奇幻漂流”,朱同漫长的充满超能力又失去超能力的一天,就是普通无趣的、如钝刀划割的日子。
那些强加在孩子童年中无形的伤害,当然会过去。
孩子会长大成人,也终究会一步步失去所有想象。
如朱同姥姥所说,成年人和自己和解的方式是“得到的总比丟的多”。
这么多人都长大了,但愿偶尔还能记起童年中自己也曾有过的奇幻世界。
希望我们想起的都是透过儿童视角呈现的、这样美好的故事。
才能真正与曾经的伤害和解。
推荐下这部有趣的影片,感觉原名《漫漫长日》更贴切,后来上了院线,可能出于票房感召力考虑,起了个科幻名《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这是一部既不科幻也不文艺的现实主义儿童片,但更适合成年人观看,是成年世界的投射。
童年时我们幼小,所以难免胆怯、懦弱又总想逃避,所以才有了一些幻想,幻想考砸的卷子被偷了、被喊家长的通知被吃了、咄咄逼人的老师被外星人擒走了。。
幻想总是短暂的,像极了成年人某些时刻的喘息,困境并没有改变,但一时半刻地逃脱想象,也是好的。
gap year如果过于奢侈,那gap day也可以,如果再不行,gap minute总可以吧。
[黑线][黑线]像不像单位厕所缓释精神的打工人,像不像地下车库抽根缓释烟的中年男子?
在各种颠簸中,哪怕是颤颤歪歪地前进,也是进步。
你总是一不小心搞砸很多事,但也并非毫无收获,哪怕是学会了写检讨,也是一个宝贵的技能啊。
难得的是精神自洽。
怯懦的人也能积蓄力量,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变得无所畏惧,焕然一新。
总有那样一件事的,对于别人来说平平无奇,对于你来说,却是撬动某种分界线的支点。
在小主人公朱同看来,只要能参与广播操比赛,那么这一天中,至少有一件好事。
为了这唯一的好事,他变得异常勇敢和热情。
不强大的人,没有必要勇敢。
有一天、有一刻,假若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支点”,你自然会忘记害怕。
😄😄
无论如何,学校所标榜的口号都是成人和成材。
尽管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材,有不同的理念,但是绝对不会有人因此而否认校园教育的必要性。
最为重要的是,学校作为教育制度的重要场所,能够提供给世人一套合乎标准之逻辑,不至于引人入低劣或卑鄙之歧途。
然而,倘若因此奉校园教育为圭臬,认为未成年人就是要接受这一套标准而威武成人、成材,并这么不抱任何疑虑地活到当下,说白一点,这只是不断地把社会上固定的套路、模子强塞进孩子的身体,从而批量制造出零件罢了。
一旦社会这个机器经不起推敲,金属零件也会松脱滚落。
所以,教育的本质什么?
这样的问法,或许会很奇怪。
因为很难有存在本质的东西,或者说,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本身。
不,应该说曾经是事物本身,一旦它运动变化,则离本质愈来愈远。
所谓本质,是不可被溯源之对象。
只能这样说明。
换言之,询问本质的话,只会令人无法把捉本质。
那,改变提问,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人给出的答案是:超能力。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以下简称《朱同》)是今天要聊的这部电影的名字。
导演王子川指出,源于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他希望把自己的这些感受和趣味拼装起来,向观众发射出去以求共鸣,从而创作并拍摄了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身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朱同,因转学在试读学校经历了神奇而科幻的一天。
例如,班主任牛老师在走廊上追打外星人、草坪中的小花会说话、同学变成了杂草人……随着各种奇怪的事情纷至沓来,朱同又被体育老师“安排”参加广播操比赛。
最终,在漫长的一天结束后,朱同终于因为“时代在召唤”而失去了自己的超能力……
看完电影后,我的脑海中冒出来的疑惑是:朱同丢失了什么超能力?
毋庸置疑,电影《朱同》并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情片。
也就是说,三年级小学生朱同,一天之内经历的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都不过是他自己的幻想,而非真实发生的事情。
此即,朱同一开始就没有超能力,失去超能力自然无从谈起。
但是,超能力的定义是特殊或非凡的能力,在电影《朱同》中,与此特殊、非凡相比较的是,泯然于众人的我们——成人。
对于成年人而言,世界的规则井然有序,毫无不可思议。
成年人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层层教育后,逐渐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他们已然学会,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和麻烦,因此觉得世界的规则并不神秘或充满秘密。
然而,孩子并没有被教育完全束缚,他们的思维也更加展现出本来的无拘无束和自由探索。
他们更愿意相信新奇事物和独立思考,而不受社会规范、传统观念以及固有知识的影响。
从孩子到成年人,中间经历的过程是教育。
教育是完成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超能力。
更准确来说,超能力并不是孩子们的想象力,而是指未被社会化的、更接近原初本源的力量。
所谓原初,是指未涉及时间和空间的一切事物的本原,是道家的先天之炁、儒家的绝对理体、佛教的至高妙法。
因为它是万物之本,是一切事情流动、变化的原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不定的延申性。
然而,原初一旦跌落进时间和空间,下降到现象世界,就会产生种种限制,生成限定形态。
这样的事实意味着,一旦人生下来并且逐渐社会化,就是对生命质能的动向加以限制与规划的过失。
很明显,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之角色。
电影《朱同》最让人感同身受的是所有接受过应试教育的那批观众。
例如必须要家长签名的不及格试卷、整齐划一的广播体操、盯迟到不守校园纪律的督察员、被罚站写检讨的处分、犯了错要请家长等等,以及那些后山上的神秘基地、学校门口暗道里的游戏厅、黑板报的种种幻想、班级异性的未知与好感等等。
意外的是,只要我们进入校园,接受教育,就必须完成这一套社会化的过程。
而我们生命的原初能量或者原有的状态,也就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和规训。
教育的程度越高,经历的规划越多,越会导致我们符合规范而偏离原有本性。
尽管教育传授了我们知识和技能,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但它又因此束缚了我们的发展和自我认识,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
这,就是教育里的二律背反。
最终,愈刻画人生的痕迹,其与原本那个拥有无限未来的自己愈来愈远。
“时代在召唤”,我们在离去……伴随着朱同的笑声,他笑死了,能力也消失了。
作为一种强制的权力,教育在现代社会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式,对人们进行“认知的管控”,其本质是一种“超能力抹杀”,其目的是为塑造出更多能够在当下社会顺从并活下去的人。
小朋友的世界异想天开,丰富多彩,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想象自己能顺利渡过,所以三年级的朱同幻想了很多事情。
比如外星生物带走将要惩罚自己的老师,厕所里喜欢吃纸的怪物,对江湖行话“卸掉一条腿”的理解,无所不知的老师仿佛千里眼、顺风耳等。
朱同的这些离奇幻想都在电影中呈现了出来,小朋友们更能共鸣这些事情,对很多大人来说,可能有点低幼了。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或许在朱同的幻想里他一直都有超能力。
另外,小演员们的演技都不错。
原来中国也可以拍出如此出色的黑色喜剧,看似只是朱同小学的普通一天,看似只是导演在顺着小孩的胡思乱想去拍摄,但其中内核细想非常黑暗,非常悲惨。
那些老师所谓的好学生,戴着手袖的人,他们会有社会上的大哥,会每天摸了同学的钱交给电玩店,会随便骂同学“你的笔盖还没拉出来吧”,会直接抄作文选上的作文。
那一句我闲的呗。
在好笑的同时却又有些苦楚。
他们这个岁数难道不应该就像个孩子一般天真吗,去幻想着打自己的爸爸被狮子吃掉,幻想着外星人来抓走老师,会幻想着自己能为学校增光添彩。
可有的人看的那么明白,那儿时的天真呢,那些天真所带来的快乐呢?
而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天天在写检讨,天天被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试卷折磨,他们会干坏事,但他们起码初心是好的。
老师们那一句你笑什么,非得把每个孩子都磨成自己都讨厌的大人吗?
整个片子前半段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那后半段就开始把那些黑暗开始摆在观众眼前了,让人觉得有一丝苦楚。
尤其是影片最后的处理非常有意思,在追逐的过程中跑过了整部片子所有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仿佛也是在与幻想这种超能力告别,仿佛也是男主在“成长”。
最后去总结这一天,从各种不愉快到最后操场上大家排练的开心,或许这还真不是我闲得。
而真的是属于儿时的快乐。
能为集体争取荣耀是种开心,而不给班级抹黑也是一种底线,所以才会在每次被问到你是那个班的时候避而不谈。
在老师眼里或许你是那个班的比你是谁都重要,但这合理吗?
我们必须要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成长为大人吗,变得势利,表演乖巧吗,难道孩子不该是孩子这样吗?
孩子不是就应该犯各种傻错,帮老师们把嘴唇补齐,帮学校修话筒,尽管最后都是一团糟。
同时整部片子天马行空地想象也确实让观众觉得回到了儿时,无论是吃卷子的便便神还是能做法通天的教导主任,当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班主任和外星人的对决。
这种想象力是在之前的国产片子中完全无法见到的。
2024-5-19看
对这部影片,简单说就是,好看。
不夸张地说,这部是半年以来,我在院线看的三十多部电影里,剧情片中不错的。
作为一个新导演的首部作品,做到了所想和所拍出来的东西不拧巴,形式并不复杂,但故事十分完整。
尽管这个电影有儿童片的标签,但拍的其实是80/90这代人的童年, 所以也很适合成年观众,去回忆自己曾经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又遇到过些什么样的小孩。
整个电影最大的优点,是从主角小孩的视角出发,不批判不教育不对立,不去先行区分什么样是好孩子,什么样又是坏孩子,只是在展现小孩的生活。
另一方面,不同于《年少日记》那种直接表现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问题,在《朱同》里面的教育问题都是在侧面点明的,没有过分渲染,却又很明显,朱同注意力涣散,是单亲家庭由祖辈抚养的小孩,贺娜无视规则,是再婚家庭的小孩,张秋顽皮,是家长简单粗暴棍棒教育下的小孩,信息都很简洁地都安插在剧情和台词里。
这些不够完美的孩子,并没有被电影的创作者抛弃,他们成为故事的核心,又没有被批评、被改变,上演一出洗心革面再创辉煌。
光是这样,就足以让这部电影显得十分单纯美好了。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分,我昨天在视频平台把电影看了一遍,然而,看完之后我根本不知道电影类型的“喜剧”标签从何而来,看得我无聊,甚至感到恶心。
这个电影讲述了朱同上学的一天,从早到晚,朱同都过得特别得憋屈,对,这个电影的标签应该是“憋屈”“恶心”。
朱同早上挤公交上学的时候将包子挤掉,喝豆浆喝了自己一身。
上学迟到被守门儿的“二道杠”学生干部刁难,一进班级就被脸上都是肉毒素的老师讽刺又迟到,交不上作业被老师轰出去,上英语课又因为没有英语书被老师轰出去,作文课写的烂和优秀同学搭档,最后被剩下被迫配对。
中午吃饭小摊贩被城管没收车子,被早上的学生干部的社会大哥要钱。
下午去写检查,下学被扣留清楚自己在黑板报搞得破坏,最后参加无聊的应付式学生表演。
导演明显是中国式小学教育制度的受害者,但是导演却根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思想表达,也没有什么有趣的设计。
即使是讽刺、批判,也仅仅是罗列、堆砌,根本毫无新意。
电影中所有的人物及桥段都是脸谱化、刻板化的。
例如随意对学生发火、自恋自大、不尊重学生的各个老师。
谄媚、尴尬的领导视察环节。
老师的狗腿子学生干部,无聊的学生表演、写检查、家暴环节。
这些创作设计没有一点巧思,导演像是修了一个公共旱厕,仅仅是将一坨坨大便排列给人参观。
我不得不再把脱口秀演员卡姆的喜剧表演翻出来看,卡姆同样是讲述自己的学生时代故事,也带着一点对教育制度的讽刺,他却能表演出跃然纸上的老师、同学形象,让人捧腹大笑、大呼天才。
最后,“超能力”出现在了片名,超能力的桥段显然是导演的得意设计,然而浏览全片,朱同同学的幻想内容(其实是导演的幻想)毫无想象力和幽默色彩,看得让人昏昏欲睡。
讲述中国小学生活的作品有很多,此片绝对是最垃圾的一个档次。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就像皇帝的新衣,当有一个“知名影评人”说好看,谁敢说不好,就显得自己不懂欣赏了似的。
(这是可以说的吗?
看之前我脑补的是科幻版《请为我投票》,gzy脑补的是加入剧情版《放课后少年》。
由于期待太高,白天我问gzy:咱俩不会感动哭了吧?
她面露难色,表示:不好说。
出了电影院,发现是我多虑了,不是不好说,是不好看。
三个人同时发出北京的声音:不儿,以及江西的声音:赣。
整整一个半小时,在电影院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如临深渊 如屡薄冰。
导演编剧和童漠男同样是是摆京人,写作功力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老娘是三好学生“刘诗瑶”,共情不了街溜子。
导演好像对创造力 超能力这俩词儿有什么误解,ADHD不是创造力,有病咱得治。
没病不能装病,满口谎言也不能叫创造力。
偷看别人日记本、打架斗殴也不能叫创造力。
看到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儿,当着女孩子的面说出:“我蛋碎了”这种谐音梗,我的耐心终于被消耗殆尽了。
心里琢磨着这编剧导演一定是某个性别的了。
这里稍微有点个性的角色可能是贺娜,还非要给人安排个后妈,让人翻同学书桌,给整点原生家庭的阴影。
想象力确实有一点儿,但不多,跟这电影的特效一样,最多值5毛。
比《夏洛特烦恼》差了100部《小时代》。
同样不算好电影,那俩至少有梗,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槽点和快乐。
烂片恒久远,发烂发臭永流传。
这通篇流水账,导演估计小学作文确实也就是0分吧。
p.s.随便发个影评,叙述一下事实也被说打拳,不爱看别看,有些敏感脆弱男别太好笑。
本来想打四星,在我把关于它引起的情绪和讨论带进心理治疗室处理完以后,心里的评价变成了五星。
我几乎是马上就代入了自己的童年。
哪天都没有好事发生,自己融不进班级里,也不被老师喜欢,爱好是看对学习没有用的“杂书”,又没有底气和自信当一个只顾自己感受的坏学生。
面对这样不如意的一天,作为成年人的我,会愤怒,会沮丧,也可能会抛下一切去给自己买张电影票偷一段安静独处的时光。
但是小孩能做什么呢,小孩只能接受一切的发生,然后把注意力投射到其他地方去。
毕竟对小孩来说,这个世界太大太奇妙了,有那么多想象力安放延伸的空间,干嘛老想着自己被记迟到,卷子没签名,被老师赶出教室,被牵连着训话的事儿呀?
作为大人来看,这样的一天是很心酸很可怜的,但是当时做小孩的我,怎么不记得有那么多心酸呢?
小朋友有自我疗愈的超能力,即使现在我回头看,想起来也是大脑里的那些奇思妙想,想不起来太多不顺心的事情了。
对我自己来说,好像这是第一次我没有通过不认可或者同情的视角来看待小时候的我自己。
我一直觉得小时候的我是无力的,是没有选择的,是阴郁的,是不合群的。
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她同时也是有超能力的,经历了很多不开心的一天,但是她可以选择用奇妙的想象代替不快乐存储在回忆里,会为了难得发生的那么一件好事去拼命争取,也会白日做梦幻想自己得到很多的认可和夸奖来开心很久。
小孩比大人厉害多了,透过朱同,我能平等地看见回忆里的我自己,而且我发现她真的很了不起。
另一层感触是映后环节,在我还沉浸在自己和朱同的童年里时,却发现两位小演员和角色性格完全不一样。
他们是开朗幸福的小孩,是老师家长都喜欢的小孩,是自己有主意有想法,没有那么多迷惘和不知所措的小孩。
一方面我觉得有点伤心,有点为没有得到这些快乐和幸福的自己心痛;另一方面我想,如果要投胎以后从头再来,我对自己的美好祝愿就是下辈子成为他们这样的小孩去度过一个好一些的童年。
不像一个完整作品,只是一些碎片式成长片段的怀旧回忆,不可避免的,老师们都没什么坏心眼,所谓的时代只是个可供喜剧化的背景,回忆总是带着滤镜,所有的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温情的色彩并消融不见,于是全都模糊不清无关紧要。
王子川是善于呈现想象的新人导演,那些不切实际却又精准无比的幻想,充满着80世代特有的幽默感,他并不是要像张元那样做一部极具批判指向的《看上去很美》,而是在各种奇思妙想当中完成一部属于他的《看上去很坏》。表面上讲的是孩子们的事儿,实际上全都是大人的事儿,从家长到老师,不管在场或者不在场,都以某种形式宣告了他们的权威以及神圣不可侵犯,而朱同只能依靠想象中的超能力完成属于他的反抗,一种并不存在的,苍白无力的反抗。王子川有一点特别贼,每个老师的形象抓的都特别准确,脾气暴躁的数学老师,流里流气的体育老师,装逼油腻的英语老师,真的应了那句都他妈一个样,同一个教育模板刻出来的都差不多。时代召唤的孩子们,最后真的变好了吗?我不知道。但是至少那些看上去很坏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提前感受过世界的恶意了。
#FIRST 挺工业挺有意思。后半段渐入乏境。没想到上映后会爆,说明观众素质也在提高,祝福导演,期待下一部。
很棒。整个氛围一下子就让我回到了小学时代,最喜欢的就是秘密基地那一段。这是童年的我想象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7】很可爱的电影。改名某种程度是为了完成儿童片的底色,但电影依旧洋溢着一股灿烂的成人美好。“朱同的一天”的叙事结构是满足了绝大部分应试教育过来的人对儿童年代的所有奇思妙想。外星人,超能力,秘密基地以及成为心中的英雄。电影内容是幼稚的,但绝非幼态的。宣发企划对味,就是拍给大人的儿童电影。有趣搞笑是经常的,可惜还是太过漫长了,开始无限重复惹。片尾曲《潇洒走一回》用的极好,能把影帝给小男演员,是这个奖最对,也是最勇敢的一次。
好笑又心疼,我也是这样皮糙肉厚的念完了小学
又名朱同學的校園異想生活,以發生在一天內的校園生活開啟各種天真散漫的突發奇想,看的過程中勾起不少國小的校園回憶,以前跟朱同學一樣愛幻想、少根筋、老闖禍,但朱同學的闖禍偏屬於無心插柳那種,多管閒事、好奇心太重、做了後面忘記前面的事,兩光到我都覺得他應該去資源班才對,人設上樸實憨厚到有些不太討喜,外加編導將影片拍的過於散漫缺乏核心主線,所以即便片長很短也顯的體感時間極長。雖然整體偏失望但孩子們的表演以及校園氛圍營造是如此的自然,依舊有從本片天真無邪的孩童視角喚起童年回憶,幻想的超能力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現實謾罵中漸漸消失的,懷念昔日做著天馬行空夢的自己,也懷念國小打打鬧鬧、跑跑跳跳的校園生活,若本片有明確主線呈現朱同學一天內的校園生活,便能讓本片在商業元素上更為討喜,繼而讓更多觀眾產生回憶上的共鳴
3.5星吧,80后的怀旧向,是很有童趣的片。但感觉“爽点”不够,要么就再遗憾一点要么就再快乐一点。看的中途回忆起游戏《完美的一天》,相比之下,远不如后者某周目的滑冰事件带给我的感动和怀念要多。ps.诸如“我蛋碎了”这类梗其实不玩为妙,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多想了,片尾拔小花拉手戴手套好评,小孩是不必要和异性亲密接触的。
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最好的国产儿童片。
朱同这一天过得都不是很开心,他笑得最开心的时候,便是最后参加体操比赛融入了集体。即使他明白这和他所想的比赛完全不一样,那又何妨呢。放弃独立思考,融入集体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安心、幸福的事情。
一共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睡着至少三次。并提前半小时离场,催眠方面很成功。那些说好看的,至少有一部分是诈骗犯——退钱
漫漫长日 煎熬的一天 像我这种循规蹈矩的人 从小就没有超能力
打着怀旧风的校园幻想剧,幻想内容只限于主角的大脑,所以部分情节过于跳脱,然后就是对于主角来说,他的行为在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影片中给出的想象情景那样的美好,其实只是借由儿童身份,人性本善的原则来进行美化其中的问题。给朱同找寻错误的理由和借口。当然这种情节容易给部分人以共情,但可惜我很难有这样的共情。
《漫漫长日》更适合当电影的片名,故事性一般,但脑洞很大。将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不着边际的内心幻想与现实处境进行了交织,有的抽象有的形象,有点像让·皮埃尔-热内的感觉,并让我这个“差生”也是感同身受。90年代质感出色,清新自然可爱,带有些许的疗愈效果,但整体还是有趣为主,绝无说教。卖糖葫芦的小哥,是以前金广发视频里的杨耍啊
才不配位
挺好的儿童剧,就是不太适合孩子看。我后边的小学生不断问他爸这为什么那为什么,终于惹毛了自己的父亲。
with 自己家娃,and一群各种岁数的娃。非常好看,脑洞太生动了,小朋友们笑成一团。不过这些小朋友们更像五年级而不是三年级。学校和学校周边的环境和植被怎么看怎么眼熟,尤其是厕所,一看片尾字幕果然是在贵州拍的,估计是饶晓志的关系。大家的京片子和这个环境糅合在一起更加超现实了。娃认为全场最佳是“我的蛋碎了”。小朋友们全部演技爆棚,剧本很不错,小朋友们的困境点到为止,钝感小朋友的敏感描绘得太好了。“希望你的爸爸早日被老虎吃掉”得到全场最多笑声,前排三个一直边玩游戏边看的半大小子都加入了笑声。
I hate kids.
表现孩子充满童真,充满想象力就一定要塑造成懵懵的,一问三不知,老师喊都要三四遍才能把目光对上的形象吗,乱七八糟的书包,咸菜一样的书,因为秩序和规则是想象力的对立面吗?
啥玩意儿啊,大家怎么能感受那么多呢,我只觉得他是不是注意力缺陷啊(谢谢郑老师请的票,和ljy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