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冲着豆瓣7.3的评分点开看的。
看了二十分钟重新登录豆瓣看是不是看错了,这能有7.3?
先说彩蛋的部分,跟《让子弹飞》的彩蛋类似,这种结局也不跟你多交代,就是让你惊讶一下,然后自己猜去吧,试图拔高电影的高度。
其实电影水准更多的是由细节决定的,这部片子槽点实在太多:追车戏急停还能立刻挂倒挡就往后开,这TM是给韩国车做广告吧?
姜SIR一个人赤手空拳干倒几十个黑社会就不说了,一伙人拿着枪愣是等姜SIR开枪打死女打仔才上来将其制住,这赌球帮内部是有多不团结?
还有女主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是明明是个罗圈腿为什么从头到尾穿短裙?
郭志达说弟弟5000米游泳冠军,5000米啊!
有这种比赛吗?
奥运会最远是1500米,孙杨是世界纪录保持者,也得游个14分钟,5000米得游多久?
编剧能不能好歹有点常识?
这部片号称小太阳的演技是一看点,抱歉,靠演精神病拔高演技这种套路早就过时了,整部剧除了狂笑,请问小太阳还有什么表现方式?
外放的表演容易引人注意,其实并没有太大难度,因为精神病人本来就行为就不正常,各种不正常,那么只要不正常,就像是精神病,反倒是常见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失望难以演的逼真。
郭志华拿着斧子追杀女主的戏居然有朋友说被吓到了, 这种桥段西方变态杀手题材的恐怖片里比比皆是,抄起来完全不动脑子。
追车系亦然。
希望国内导演们好好把握细节的处理,不要耍花枪把重点放在悬疑上,有时候适得其反显得更LOW。
以上。
今天刚去看,影片的开头就给人一种惊讶,接下来的发展更给人不少的疑问,可以说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前半部分剧情虽然有紧张处,但其节奏总体感觉还不够快,还要靠一些无聊的笑点撑起场面,不够吸引观众,也就是不够入戏。
而且嫌犯开头的场外求助更是有些索然无味,李政宰饰的姜承俊问的问题明明还没问完,他将要离婚的老婆就已经挂了,还正处于即将与另一个男人欢好时,他老婆居然在后面发了信息过来回答了问题,这是一处BUG。
当影片进入到后半部分,才算进入了快节奏中。
李政宰犹如开挂一半,简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然后赌博集团老大还要等美女杀手被干掉后才出来。
影片的最后,嫌犯居然发善心了,推了女主角,然后冲下桥自杀了,但他在这之前说了一句话,也是一个伏笔。
到最后心理学博士也就是女主角因为这句话发现了嫌犯的真面目,那就是钟汉良饰演的弟弟,杀了哥哥,带上面具,利用警察,想要偷走赌博集团的2亿美金,然后就是钟汉良追杀女主,又是李政宰英雄救美,不过影片最后却以李政宰被一辆大卡车一撞而过结束,又揭示了什么逆转,不得为知。
影片中钟汉良为什么将U盘放在女主口袋里,真的是怕被水弄湿吗,如果如女主所说钟汉良没料到女主会出现在消防车上,那必然有准备保证不弄湿U盘,那即使女主在车上,也不必将U盘放女主口袋里,这是自相矛盾的存在。
如果钟汉良预料到女主必然会出现在车上,那么如此料事如神的他,最后还会被李政宰英雄救美????
当然,影片中钟汉良的演技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说相当出彩
<图片1>声明:我觉得这部片子有极大可能性是要拍第二部的,如果那样,很多问题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所以本次分析,是基于“导演很牛逼不打算拍第二部”的基础上。
问题一:也是最多人困惑的问题,片尾捡走U盘的手是谁的?
(没错,有彩蛋的,小傻瓜)这个问题看似很悬,其实只要我们回想一下,有谁知道U盘的存在?
郭家兄弟俩,黑帮老大,杨医生,男警官。
其中,男警官和杨医生当时都在那辆被撞飞的车上,因为男警官跟上司通电话时说“我现在送杨医生去医院”。
所以,他们两人最后都被撞死了,排除两人。
黑帮老大,在秘密办公室枪战的时候,被郭志华一枪爆头,排除。
郭志华,被男警官一枪打到脸上,从阳台摔下死亡,排除。
那么就只剩下郭志达,这个“据弟弟说”已经被杀死的人。
而且全片,我刷了两遍,没有任何一个人戴过片尾出现的手环,而郭志达的手,从来没有人见过。
再次声明,我的分析不考虑有第二部,所以终极boss的这种可能性不在我的设想之内。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郭志达没死,他拿走了U盘。
问题二:弟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假扮哥哥的?
这一点,弟弟没有说谎。
从第二次见面,就是弟弟出场了,有几处明显的细节能够证明。
第一,如果仔细听,你会发现,弟弟是钟汉良的原声,哥哥的配音更加嘶哑。
第二,哥哥嗑瓜子,是将瓜子壳随意地吐在地上,而弟弟嗑完瓜子,是将瓜子壳一正一反地排列在桌上。
第三,就是弟弟在车上签字的笔顺,先写“大”字,和哥哥先写走“之”不一样。
网上最受争议的,基本就是这两个问题。
那么整个事件,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有一个重点,女医生虽然最后没有拿到U盘,但她确实不是无辜的,她参与了郭氏兄弟的计划。
至于参与了多少,院长认为,在大巴沉海之前她都是知道的,但不知道U盘的存在。
所以完整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郭志达作为杨医生的特殊病人,他希望杨医生能够帮自己联系整容医院,无论是出于性格原因还是为了掩饰身份,他没有自己直接去联系,而是通过杨医生的手机,这也就是那个整容电话会打给“够漂亮了,没有必要整容”的杨医生的原因。
郭志达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已经成功和杨医生达成了合作关系,他说:“杨医生是好人,我要报答你。
”但是弟弟郭志华,并不想和杨医生分这杯羹,这在后面会说。
后来在警车上,弟弟假扮的郭志达问杨医生,“你是不是跟他们一伙儿的?
”杨医生回答说:“我跟你才是一伙儿的。
”这时候的杨医生,以为自己对面坐的是郭志达,所以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之后,杨医生的反应更加反常。
作为一个普通的医生,当被卷入一起爆炸袭击事件时,谁会不想着全身而退?
但是杨医生却一副要参与其中的样子,因为她是要为郭志达的计划提供帮助。
传播炸弹信息的是她,提出让姜警官和郭志达赌博的人是她,拦住姜警官打人,说赶紧进行下一步的也是她。
她的不正常表现,实在是太明显了。
在面具人(郭志华)与姜警官第二次赌时,面具人让姜警官对着杨医生的头开一枪。
这时候注意杨医生的眼神,不是单纯的害怕,而是难以置信,她一直看着面具人似乎在求证什么,其实她想说的是:“我跟你是一伙儿的,难道你要杀了我吗?
”也就是从这时起,杨医生感到了危机,原来自己只是面具人的一颗棋子。
但她并没有发现面具后面的是弟弟郭志华(直到最后看到签名她才意识到今天面对的一直是弟弟)。
所以当他们得救后在指挥部看到了弟弟,杨医生走过去求证:“你哥哥让你买巨远队,你买了吗?
”当弟弟告诉她被骗了后,她才会哭得这么伤心。
不单单是因为被利用了,而是因为她意识到,郭志达曾经许诺过自己的利益都不算数了。
而之后她在出租屋里看管道图,看似不经意地把紫外线灯打开,又把租大巴的信息递给姜警官,很有可能是她想把一切都曝光在警察面前,她想看看,郭志达欺骗了她,究竟想干什么。
她希望警察可以在JPS公司截住郭志达,或者可以截住大巴,但她没有料到的是,最后有跳海假死这一出。
所以全程行动都是弟弟郭志华以哥哥的身份做的。
最后有一个镜头姜警官回忆自己倒车时看到和联想到的,那是面具人在闪光弹爆炸后逃出,换了一身西装出现在指挥小组,之后又换上球迷的衣服离开球场,进入了管道炸弹摘除的地方,杀了拆弹小组的人,换上了他的特工服。
最后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哥哥没死?
哥哥没死,弟弟说的是谎话。
影片刚开始,真正的哥哥就问杨医生:“你听说过人可以把自己淹死在浴缸里吗?
”而后来弟弟说的正是他把哥哥杀死在了浴缸里。
这就很奇怪了,巧合也说不过去,一个人难道能够预料到自己会以何种方式死去吗?
唯一的解释是,这是兄弟俩统一的口径,哥哥没死。
第二,DNA是怎么比对成功的?
DNA的结果对比,我是怀疑的。
因为警察手下说的是“和郭志达留在医院的血液样本匹配”,也许郭志达在医院留下的血液样本根本就不是他的,而正是大巴后备箱里那个无名尸体的呢?
那么匹配成功,也不过是金蚕脱壳的假象罢了。
第三,大巴上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兄弟啊,我的已经够了,你的还是归你吧。
”借女警官的口,我们知道了这讲的是基督教里两兄弟身份互换的故事。
那么在郭氏兄弟身上,他们换的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弟弟以巴士跳海假死事件伪造了哥哥的死亡,事后,他本想拿着黑钥匙里的钱隐姓埋名。
而哥哥联系整容医生进行面部修复,以后将会以弟弟郭志华的名义继续生活下去。
兄弟俩,一个带着钱从明处走向暗处,一个整容后,重新生活在光明之下。
这才是他们的“逆转”。
听说钟汉良承包了今年的暑期档。
之前看过《三人行》,钟汉良还凭此得了影帝,但说句实在话,杜琪峰的电影我不是很看得懂。
后来去看了《赏金猎人》,但是李敏镐跟唐嫣的演技实在是分分钟出戏,钟汉良倒一改往日形象,逗逼搞笑气质,也觉得有点不习惯。
今天看这部《惊天大逆转》,实在是出乎意料,烧伤的面部十分逼真吓人,犯人的变态心理着实让人惶恐。
加上环环相扣是又非是的剧情,还有李政宰的精彩打戏,真是全程无尿点。
近年为吸引观众,悬疑恐怖类的电影大大小小也拍了不少。
但此部中韩合拍的电影估计会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一匹黑马。
文/梦见乌鸦出乎意料的警匪悬疑片,倒不是说电影达到某种经典程度,而是在华语电影中,作为一部主打犯罪悬疑类型的电影,《惊天大逆转》的完成度很高,这是值得鼓励的。
特别提示,本文全程无剧透POP悬疑类电影犯罪悬疑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个人认为在以《七宗罪》《沉默的羔羊》《人骨拼图》甚至《达芬奇密码》等著名犯罪悬疑甚至惊悚电影的深入人心的前提下,这类电影在影史发展中,有别于阿加莎为代表的本格推理或东野圭吾这样的社会派推理,而形成比较特殊的模式化结果,说白了就是套路,我们成为之为POP悬疑类电影。
这类电影商业气息浓厚,且具有很多模式化的套路:★高智商的反派,制定一个周密的犯罪计划,隐匿在暗处,将所有人引入一个圈套;★正派或警方跟随蛛丝马迹,在层层剥离的同时,也被引入事先设定好的局;★大多都有第三方势力参与,为事件设阻,让主角必须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完成限时任务;★反派浮出水面,结尾真相大白之刻,进行一次反转,指向意想不到的地方。
POP悬疑电影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其实并不是剧作有多么强大故事有多么高智商,而是反派与正派之间火星四射的对弈中,带来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故事节奏上的张力,以及结尾那么反转一刻,从而带来该类作品特殊的“即时观感”。
尽管同类作品在多年的发展,几乎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外表,以《沉默的羔羊》为例,几乎成为同类作品的标杆,但这类作品带来的“即时观感”却是非常棒的,在这个动力之下,POP悬疑类作品依然大有潜力可挖。
“有模有样”:虎胆龙威&突然死亡《惊天大逆转》如同上述,故事模式不算新鲜,但电影有着很棒的“即时观感”。
该片让我想起了两部作品,都是上世纪非常经典的两部动作片,一部是布鲁斯·威利斯的《虎胆龙威3》,另一部是尚格云顿的《突然死亡》。
《虎胆龙威3》当年引进的时候被翻译成《纽约大劫案》,剧本原来不是《虎胆龙威》系列的,而是《致命武器4》的剧本,喜欢这个系列的朋友一定会发现第三集与其他几集的模式都不一样。
该片在动作片的基础上,融合了限时任务甚至脑筋急转弯这样的悬疑电影模式,两位主角被反派牵着鼻子走,最后还是声东击西。
而该片与足球赛结合的案例,可参考《突然死亡》,后者虽然没有逃离传统孤胆英雄的模式,但限时任务与冰球比赛时间相结合的设定,非常新颖。
《惊天大逆转》其实可以如前者那样将主线任务与足球比赛结合的更加紧密一些,但在后半段足球比赛与主线联系性就不大了,而转向了足球场外的阴谋,这样的设定无可厚非,但总觉得有些遗憾。
快节奏:此消彼长的角色关系《惊天大逆转》的故事发展与《虎胆龙威3》有点像,一场炸弹危机,隐匿在足球场上的三个炸弹,李政宰也被反派牵着鼻子,故事在中段同样也是峰回路转。
电影主角为一名男性警察与女性心理医生的搭档,如同《人骨拼图》那样的设定,可以梳理出暗含在影片中的一条两性力量对比消长的脉络。
李政宰的英勇执行者,与郎月婷稚嫩的思想者相互补充。
后者的角色不太讨喜,因为设定上属于拖后腿的力量存在,中二反智,再加上郎月婷演的也一般,所以不讨观众喜欢。
逆转在后半段,尤其是结尾,女性力量成长为独立的思考主体,却成为逆转关键。
电影的逻辑没问题,从炸弹危机转移到更深层的阴谋,一气呵成的故事体系,节奏很快,当反派在设定的全套中牵着主角的鼻子走,无形中观众也被电影的节奏带入故事,这类作品带入感是很强的。
除此之外,来自《落地请开手机》的导演李骏,本片应该是他首部大银幕导演作品,对影片的整体节奏控制除了在前半段稍显拖沓之外,整个观影过程还是非常hgh,这其中一大部分功劳要归咎于反派角色借用正面角色完成计划部署的设定上,邪魅的反派与无畏的正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令二者在故事推进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个任务完成,下一个任务接踵而至,直到反派金蝉脱壳,这样此消彼长的力量才消失,进入到真正解密的环节中。
“电冰箱理论”即便如此,本片在快节奏的模式,依然有着同类作品固有的一个小把戏,比如“电冰箱问题”。
这是编剧泰德·塔利对自己的作品《沉默的羔羊》提出的理念,他自认为自己在《沉默的羔羊》里有很多“电冰箱问题”的小细节,比如汉尼拔偷走了一支支笔,用这笔打开手铐大开杀戒,观影的时候观众专注于角色和故事,忽略了这个细节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观众回到家打开冰箱冷气一吹的时。
候会清醒过来想,咦,他是怎么偷走那支笔的?
《惊天大逆转》同样如此,有一些刻意营造的情节,比如李政宰单挑一帮小弟(让人想起了《新世界》)、反派的大巴车,如何因为这类电影,是拒绝上帝视角的,观众只能跟随着主角的视线去审视整个故事,“电冰箱问题”有时候也是一个中性概念,指的是为了故事的流畅和角色的刻画而将一些细节问题跳过。
完成度依然很高关于角色,青龙奖影帝李政宰自然没的说,帅酷依旧,而钟汉良这半个月看了三部,还就属这一部印象深刻,虽然出镜时间“比较短”,但相信观众会他的表现点赞,尤其是结尾,这里就不剧透了。
原本以为《惊天大逆转》是中韩合拍,特地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出品方全部是中资片场,只是在韩国取景,采用韩国演员,应该是纯正的国产片,与《坏蛋必须死》或《我是证人》这样的中韩合拍还不一样,不知道俺说得对不对。
另外,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电影,《惊天大逆转》是令人欣喜的,不是说剧作有多么好,而是完成度很高,一个很具有观赏性的娱乐大片,这是可贵的。
以下有我根据剧情得到的合理推测,也有主观猜想,想来想去觉得只有这么一个说法才能全都说得通。
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
1、火灾之后兄弟二人是否全都活着?
是。
如果光在彩蛋之前,相信郭志华所说:除了第一次做心理诊疗,后来全都是郭志华假扮的郭志达,那么第一次诊疗他也完全可以自己出席。
在这里,是可以怀疑在电影的一开头,兄弟两人中的一个已经死去了。
但是第一次出席诊疗的人嗑瓜子的方式和案发当天嗑瓜子的方式截然不同,前者瓜子壳很随意地丢在地上,后者却强迫症似的一个个摆好。
而且这发生在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不存在假装是两个人骗电影中其他角色的可能性,所以按照导演暗示,即使先不去管最后的彩蛋,截止到电影的开头时间,确实兄弟两人都活着。
2、案发当天是否都是郭志华一人在作案?
还是回到了郭志华回答杨博士说:全部都是自己在做,毁容的哥哥早已被自己杀死这句话,这句话是否是真的?
动机后论,但我认为从可行性上来说这句话是假的,案发当天是两个人共同作案的。
而那些没有毁容的郭志达贴上人皮面具,换上面具人衣服的场景全都是姜警官在突然想到了可能都是郭志华一个人在作案时自己脑内的脑补,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认为毁容没有作假。
从警方去杨博士家中抓捕郭志达开始,郭志达的面具从被完全取下来,再戴上去时已经有了缺口,被女警察掰了一块下来,他的脸全程都是毁容状的。
而且被别人触摸过,甚至在打斗过程中有肉掉下来(我应该没看错吧......太恶心了......),如果是在脸上贴人皮面具那种方式,只可以在视觉上作假,却不可以营造出这种效果吧......打斗场面中出现这么血腥的情况,也不存在其他意义,我认为就是导演在暗示我们,那是真正的被毁容者。
而后面出现的郭志华明显是未被毁容的,所以应该是两个人。
第二个原因是作案时间,假设一直都是一个人作案的情况来梳理一下时间线,而且那个人就必须是没有被毁容的郭志达。
被警察在杨博士家中抓捕,在警车上运送,到到了体育馆之后和姜警官女博士三个人一起去各个炸弹点拆除炸弹,在闪光弹那里逃脱。
杨博士醒来之后看到他换成了郭志华的样子登场,随后杨博士和姜警官开车离开体育馆,在出门的时候其实是和换了棒球服的郭志华擦肩而过的。
在杨博士和姜警官待在郭志达家里查看证据的时候,体育馆发生了两件事情。
先是赌球集团的人被“面具人”打扮的郭志达给电晕,然后郭志达又换成了特警人员的装扮去天然气管道那里杀掉了拆弹专家。
这是一部很有时间概念的电影,郭志华的每一步都是计算好时间的,而且还有一边同时在进行的足球赛在帮他计时。
这样的安排时间是否足够?
他将赌球集团的那个人电晕之后进行处理,等那个人醒过来之后让他戴上面具,冲去赌球集团总部,自己同时再换上特警的衣服,杀了拆弹专家,再从天然气管道里爬到赌球集团总部,也就是说,他从天然气管道里爬去赌球集团总部的时间居然比那个人开车横冲直撞过去的时间还要短,这显然在时间上是不成立的。
而且从逻辑上来说,他为何在以棒球服装扮进入场馆之后,还要换回面具人的装扮去电晕那个赌球集团的人?
这里并没有什么一定需要他这样打扮的道理在,如果他是要让那个人戴上那个面具,那他把面具带过去就行,如果是要让别人以为这是毁了容的哥哥做的,那他在见那个人之前也戴上一个面具就可以,不必大费周章地换一套衣服。
所以,其实是兄弟俩在同时作案!
没有毁容的弟弟在换了棒球服掩人耳目进入场馆之后马上换上了特警服装,到了天然气管道那里,而毁容的面具人哥哥也计算好了时间,去电晕了赌球集团的人。
这并不是一个人作案的顺序行为,而是之前就安排好时间点的配合作案。
至于郭志华为何要说都是自己做的,后面会提到,先来看下一个问题。
3、彩蛋中的手是不是杨博士的?
不是。
二刷的时候我特地注意看了杨博士的手,她手上戴的东西是一只表盘是银色表带是蓝色的手表,电影中可以看清楚的镜头集中在闪光弹和赌球集团总部外她目送姜警官进大厦的那两场戏当中。
最能看清楚的是闪光弹那场戏,姜警官回身反扑她,有一个慢镜头特写,她的手就悬在空中。
这个时候由于闪光弹过度曝光,她手腕上的一圈东西看起来像是全部银色的,所以容易被误认为就是最后的镜头里那只银色的手镯,但是其他时候也完全有镜头可以看清楚并不是,只是一只手表,所以至少不能通过“银色手镯”来判断,最后彩蛋里那个手就是杨博士的。
4、杨博士是好是坏?
我认为是坏的,真的和兄弟俩(也许是其中一个)是一伙的,而不是表面那么单纯的一个心理医生,至于到底是和谁一伙的,后面再说。
从从头到尾都是她在和面具人配合,引导着警察找到人质,找到炸弹,明白问题关键在于天然气管道,发现租车合同,上了那辆大巴,让警察一路追到河边,亲眼目睹大巴开入水中爆炸,甚至最后发现“真凶”是没有毁容的弟弟,并将其击毙,都是她和警察商量好的。
从将郭志达击毙之后,她和姜警官的对话“你是怎么把他引出来的?
”可以看出,这是他们预谋好的。
至于是什么时候预谋的,电影里表现得很模糊,如果真的拍第二部可以有不止一种解释方式,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是杨博士回到家中后打电话给正好在赶来路上的姜警官,表示自己发现那是两个人,真凶是郭志华,与他计划好了这一切。
我本来怀疑过她之前还给姜警官的手机中有相关信息,但想了一下认为如果这么早就将这一步说出,会很值得怀疑,这种推测不太合理。
这一切都很可疑,都很巧合,但如果只有这些,这些都只能算是可疑,或者是女主角的主角光环。
但下面两点,以及联系整件事情来看,都是她是“坏的”更合理,先说我认为比较明显的两点吧。
第一点是整容电话,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到了,因为在电影中这个整容电话被强调了两次,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笑料。
整容?
电影中其实没有其他主要女性角色,从电影内放眼看去,她与整容医院的联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兄弟中毁容的那个人,这也让我推测她和兄弟中那个毁容的面具人是一伙的。
第二点是我二刷时新的发现。
就是在闪光弹之后,姜警官和杨博士都陷入了看不清东西的状态,姜警官先扶杨博士坐下,随后自己拿着枪想和面具人搏斗,最后被面具人一脚踢晕。
闪光弹本身只会让人看不清东西,而晕厥这件事情是被面具人打了才造成的,而下一个场景是什么?
是杨博士在体育馆内的椅子上醒了过来,一副刚刚从昏迷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的样子。
但是她身上脸上没有任何伤痕,醒过来之后也没有疼痛的表现,说明她没有受到过攻击,那她说怎么晕过去的?
如果这不是电影在细节上的bug,那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就是她装晕,她和面具人是一伙的。
这两件事情都让我认为杨博士是“坏的”,她和面具人是一伙的,而从后面的表现来看,她和没有毁容的郭志华并不是一伙的。
所以已经有一点理清了郭志华、郭志达与杨博士三人之间的初步关系,就是郭志达和郭志华是同伙,共同实施了犯罪抢钱计划,郭志达和杨博士也是同谋,杨博士不仅帮助他诱导警察,一步步完成了这个计划,在还最后帮他杀掉了郭志华。
那么电影里的很多细节也都得到了解释,下文会一一提到。
5、郭志达真的是郭志达?
郭志华真的是郭志华?
郭志达和郭志华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两人的长相是一模一样的,实际上也都是由钟汉良扮演的。
在火灾之后,区分两人的方式是毁容与没有毁容(确实有一个人是毁容了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然而,毁容的就真的是哥哥郭志达,没有毁容的就真的的弟弟郭志华吗?
我觉得不是,郭志华第一次出场是在观看杨博士播放的面具人在说话的视频,提到了“废物死去,精英留下”,杨博士提到了要将郭志达送进精神病医院他也很激动地说“精神病医院怎么可能是熟悉的地方”,甚至还留下了泪水。
最后他在天台上和杨博士对峙时,杨博士提到“loser”这个词他也非常激动,比面具人在警车上被杨博士说“loser”时更激动(面具人那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很有可能是虚假的,是为了和杨博士配合,将警察引入下一个圈套)。
按照兄弟两个人的人设,从小就环境优渥优秀异常的郭志华不应该对于这种攻击如此敏感,相反一直生活在弟弟阴影之下的哥哥没有那么激动。
在电影的最后三十分钟,圣经里那个兄弟掉包的故事成了关键,可以把他理解为作案过程中郭志华假扮了郭志达,但这不是真正的“调包”,我更倾向于将它理解为兄弟两人在火灾之后交换了身份。
在大巴上,在天台上,以陶醉语气说出这个故事的人都是没有毁容的那个人。
如果要调包,谁会感到开心?
显然不是条件优秀的弟弟,而是一直都活得比较差的哥哥。
所以大家一直看到的没有被毁容的弟弟郭志华,其实哥哥郭志达!
而面具人,其实是弟弟郭志华,真正被毁容的人是弟弟。
所以面具人在杨博士的视频中才会说道:杨医生,你听说过有人可以把自己淹死在浴缸里吗?
面具人用自己的计谋,让大家都以为面具人已经被淹死在浴缸里,让大家都以为郭志达已经被大家所认识的郭志华,也就是真正的郭志达给淹死在了浴缸里!
这不正是“自己把自己淹死在浴缸里”吗?
最后没有被毁容郭志达被弟弟和杨博士联手干掉,一直以来都比哥哥更优异的弟弟,最后仍然比哥哥棋高一着。
如果接受这个设定,我们再从后往前推,想一下每次出现的面具人到底是谁。
案发当天,面具人是毁容的弟弟,但第一次与杨医生见面的面具人和案发当天的面具人不是一个人,那就是没有毁容的哥哥。
那个面具人嗑瓜子瓜子壳会随意丢弃,签字时会错笔画,手上戴的是完全包裹住手看不见到底有没有烧伤的橡胶手套,而真正毁容的弟弟出现的时候手上一直缠的是绷带,在细节处还看得到露出来的被烧伤的地方。
而后期治疗每次去的人到底是谁,就不得而知,但是从杨博士的视频中可以看出,至少说“废物死去,精英留下”的确实是真正被烧伤的精英弟弟。
6、彩蛋的真正含义姜警官最后开车和杨博士一起回警局,在路上发生的车祸,这是彩蛋的第一幕。
当时的他们在干嘛?
姜警官正在打电话和其他警察联系。
他说到什么时候被撞了?
他说了黑钥匙,也就是那个U盘,他就被撞了。
如果他没有被撞,他下一句应该是什么?
他应该是说:真凶是郭志华,郭志华已经死了。
然而他没有来得及说,停在这里真的是无意的巧合吗?
电影安排他在这一句时被撞死(姑且认为死了,至少撞他们的目的是要撞死他们)后果是什么?
后果就是世界上唯二知道“郭志华”已经死了的人都死了,也就是“郭志华”死了可以当做没有发生过,那么另一个人只要将自己的容貌整容成他的样子,或者本来就和他长得一样,就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说到这里,就和杨博士那个整容电话联系上的。
而我前面也推测,杨博士和毁容的面具人是一伙的,毁容的面具人是谁?
他本来就是真正的郭志华啊,在犯案过程中,他与哥哥郭志达调换身份,在案件结束后,一直被大家当作弟弟郭志华的哥哥郭志达已死,他只需要整容,就可以换回自己真正的身份——弟弟郭志华。
讲到这里,最后的手到底是谁的已经不难猜了。
如果我前面的推测都成立,那么最后的手无疑就是面具人的,也就是被大家认为是毁了容的哥哥,实际上是毁了容的弟弟郭志华。
那只手粉丝应该认得出是钟汉良的手,但最好认的特征还是手腕上有一只“银色手镯”,但我仔细地看了看,我觉得那更有可能是一只手铐。
也就是说,在闪光弹那里逃脱的面具人手上还留了一只手铐。
可我隐约记得看电影的时候,好像一对手铐都被留在了那里,面具人是用之前在厕所那里拿的钢丝解开了手铐,就和这里产生了矛盾,这是我唯一没有想通的事情。
7、大boss的全盘计划在火灾中,弟弟郭志华毁容,哥哥郭志达没事。
弟弟智商高超,毁容之后他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整容,二是钱。
他看上了赌球集团的黑钱,但郭志达以毁容的样子出现,显然是不能实施这个计划的,所以他要借没有毁容的哥哥一用,所以对哥哥提出了调换身份的计划,用他对美国黑帮洗钱方式以及美国军用武器的了解制定出了这个以炸弹为掩饰的抢钱计划。
两人条件相差悬殊,哥哥会答应调换身份并不奇怪,但弟弟到底是如何对哥哥诉说这个计划的,与他对杨博士所说的,和他自己实际所计划的有什么差别,十分值得推敲。
显然,他实际的计划中,最后是要把杨博士和哥哥都干掉。
他对杨博士说的中已经到了最后要把哥哥干掉这一层,而他对哥哥说的肯定比对杨博士所说的更少,也就是说,他告诉哥哥的是,他们在整盘计划中一个人都不会死,拿到钱之后两个人都会活着。
而哥哥以弟弟“郭志达”的身份去杀杨博士时,如果没有杨博士和姜警官事先设计好的埋伏,他确实是可以完成这个计划的。
至于哥哥原本有没有打算在拿到钱之后杀了弟弟,我们就没有机会知道了,但我更愿意相信哥哥是爱弟弟的,是想要拿到钱之后和弟弟一起远走高飞的,真的如电影里所说的那样一起去美国。
他会在杨博士问他今天一整天的事情是不是都是他一个人做的时候承认,我想是因为之前就和毁容的弟弟商量过。
如果在这个时候告诉别人面具人也是有罪的,他们是合伙作案的,大家就会知道面具人没有死。
而如果在这里说面具人已经被自己杀死,那面具人等于没有后顾之忧,只要整完容之后一切事情都解决了,在大家心里他是一个早就被自己“弟弟”杀死的无辜受害者。
而之前“郭志华”的手机一直关机,直到面具人逃脱之后才出现,我想也是这个安排的一部分,即使最后事情败露了,大家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人所为,兄弟俩中毁容的那个已经死了。
(说到这里好想哭怎么办)只要以“郭志华”身份出现的哥哥这么说了,不论杨博士和姜警官有没有来得及把“郭志华”死了这件事情告诉警察,真正的大boss,被毁容的弟弟郭志华都可以逍遥法外。
如果姜警官和杨博士死了,并且没有来得及告诉别人“郭志华”死了,那么对于其他所有人来说,今天的一切事情都是“郭志达”所为,而“郭志华”还好好活着。
他只需要整完容,就可以换回自己的“郭志华”身份,对于他来说是最完美的结局。
如果姜警官和杨博士没有死,告诉了其他人“郭志华”才是真凶,并且已经死了的消息,而“郭志达”不过是个替罪羔羊,也已经死了。
那么一切就都尘埃落定,真的凶手假的凶手都已经死亡,没有人会再去追究。
他依然可以拿了钱,去整容,逍遥法外。
8、DNA报告按照我的说法,截止到大巴在水中爆炸时,兄弟俩也还全都活着,那么警察口中所谓的DNA吻合报告就是一个漏洞。
但是警察是拿什么作为对比的呢?
大巴在水中爆炸,炸弹就在嫌疑人身上,爆炸了之后必然是被炸得尸骨无存的,当时大巴车上也确实没有尸体。
警察能够提取到的肯定是碎片,然后将碎片与当初“郭志达”烧伤后入院时检查的DNA进行对比。
如果被烧伤的弟弟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计划,是有可能对当时提取的DNA报告做手脚的,而大巴爆炸也是他计划内的事情,故意留下和当时医院里提取的吻合的“碎片”给警察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甚至可以怀疑警察内部也有他的同伙,有关DNA报告这里,电影交代得本来就太过模糊,有很多种解释方法,不影响其他逻辑推断。
全程梳理几个问题都交代清楚,大概的逻辑线也全都清晰了,除了最后的彩蛋,全都是杨博士和面具人在配合着操纵整件事情,引导着警察去帮他们完成计划中最关键的两件事情。
抓人质,让警察去杨博士家里抓面具人。
杨博士问出人质下落,获得警察信任,“郭志达”家里的爆炸事先就安排好,让警察们在警车上进展到“质问面具人炸弹在哪儿”这一步,杨博士进一步配合,引导警察们去找炸弹,进行第一步关键步骤,让警察帮自己切断天然气管道,再在闪光弹中逃走。
面具人出的第二道题就是让姜警官对着杨博士开一枪,我不确定杨博士和面具人之前是否有协商过这一步,但不论是否协商过,姜警官是否真的会杀了杨博士(也许他本就吃准了姜警官不可能开枪吧),都会有合适的发展,面具人并不用感到担心,他设的局站立点够高,当其他人都处于局中局中局时,他怎么样都不会输。
而且电影里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增进了姜警官与杨博士之间的信任。
下面级别最高的警察长官要求姜警官将杨博士带走,杨博士问“郭志华”你哥哥有没有让你买赌注赌巨远队赢,“郭志华”回答说没有,她就表现出因为知道自己被利用了而伤心流泪的样子这一段让我有些疑惑。
按照她是同谋的推断,真的要解释也就是解释成这是为了获取姜警官信任吧。
他们随后就去了面具人的家中,这里的安排也有让我怀疑过那个级别最高的警察是否也是同谋,才在这个需要的时候就命令姜警官带走杨博士,促使他们去了面具人家中。
而且这个警官后来也有语气怪异,用和之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杨博士提到整容电话。
但也可以有非常合理的解释,所以只是小小的怀疑,不能够成立什么结论。
然后杨博士在家中继续诱导姜警官用台灯照亮路线图,提示那是天然气管道。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杨博士在面具人家中看到了两样东西,成为后续第二个关键发展的重要道具。
一是她看到了租车合同,还特意让姜警官翻译给她;二是她看到了兄弟两人的合照,成为后面她在大巴车上“感化”罪犯情节的一个必要道具。
我更加有理由相信,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杨博士的“引导”更为合理的有意为之的证据,照片外面包裹的塑胶袋就是佐证,是为了让炸弹爆炸也不会损毁照片,保证后续情节发展的道具不会缺失。
而给姜警官也看过的租车合同,杨博士也就可以合理解释她为什么会出现在车上,然后才在最后“感动”了罪犯,让罪犯畏罪自杀。
郭志华郭志达兄弟俩应该都是会说韩语的,但在片中他们和杨博士都是中国人。
但在开车入江之前,“郭志华”却用韩语提到了圣经中兄弟掉包的故事。
他并不是真正的被感动而畏罪自杀,所以他不是真的有感而发而说了这个话,他提到这句话肯定就是他和面具人计划好的事情,也许面具人对他的解释是我前面提到的帮面具人脱罪所需吧。
所以一定要用韩语说,让杨博士在下车后提到这句话时会有在场的韩国人能反应过来。
至此,需要警察帮他们完成的第二个关键步骤已经完成。
杨博士回到家中,回想起两个面具人不一样的地方,以及兄弟两人中其中一个会游泳,对美国军用武器十分了解的细节,都是在为后面的“郭志华”出现作合理解释以及铺垫吧,方便对姜警官解释。
目前为止,我是这么理解的,这些都是她的一面之词,完全可以解释为计划的一部分。
至于视频中面具人骄傲地说自己的弟弟很厉害,会游泳之类的,那其实实际上会游泳的也并不是弟弟,而是哥哥。
那么不管当时面具底下是真正的哥哥郭志达,还是真正的弟弟郭志华都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如果是没有毁容的哥哥,他现在已经占有了“弟弟”这个身份,他已经是“弟弟”,他可以骄傲地夸赞“自己”;如果是毁容的弟弟,他带着面具时虽然是“哥哥”的身份,可他心里还是知道自己是弟弟,也是在骄傲地夸赞“自己”。
也或许,那只是他们准备来为自己的计划解释的证据吧。
再后来,就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如真正的“郭志华”所安排的那样,真正的“郭志达”被杀掉,没有人会再来与他争抢“郭志华”的身份。
而世界上唯二知道“郭志华”死了的人,也被他杀了。
他成功拿走U盘,获得巨额黑钱,整容,以本来就属于他的“郭志华”身份重新出现在这个世界。
毁容的是自己的哥哥,犯罪的是自己的哥哥,他依然是那个优秀的弟弟,他就是以一碗红豆汤骗取了以扫一切的雅各。
至于如果真的有第二部的话,除了以上的疑点可能会在第二部中一一被解开,其实还可以大做文章的还有火灾是如何发生的,杨博士的身份,火灾发生的差不多时间她就凑巧来到了韩国做交流,并担任“郭志达”的主任心理医师,都是让人不得不注意到的巧合啊。
个人打分:3.4 星
一个“预言”、一场球赛、一笔钱、一个凶手。
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绕复杂是所谓“烧脑”,那么把一个复杂的案件理清晰掰容易呢?
——案件报告。
在案件报告上加上镜头语言、声音效果、表演刻画后,影片腾腾出炉。
《惊天大逆转》 好莱坞剧作结构上习惯用三段式,说是三段但和我们字面上的“起、承、转、合”类似。
整体拷贝好莱坞的韩国人找到了他们商业片的“新”模式,即四段式结构。
以中文字面理解,是“起、承、转、翻、合”。
虽只是多出一个“翻”,但实际特有意义,效果也很显著。
为何说简单的翻就翻出了不同呢?
其实它背后的逻辑是观众的进化。
电影发明之初的观众更习惯书本阅读、舞台剧、歌舞剧,火车一过来,就会吓一跳。
发展至3D,观众开始需要立体;发展至杜比,观众开始需要优质立体声;发展至VR,观众开始需要沉浸。
起初观众们的需要确实都是被动式的,但经由发明人的不停推广、改动、调整,渐渐形成新的样式,观众也渐渐化被动为主动。
所以好的电影工作者首先应该是好的观众服务者,为了服务到位,需要不停研究、试错、改良。
由于观众作为人群整体的不停改变进化,而把电影从视听到剧作不停的推动演进。
当好莱坞式大三段观众们开始感觉冗长、易猜、模式化时,新的小四段式毛遂自荐,脱颖而出而出。
剧本为一剧之本,本立住码好,影片好看成了一半。
剩下一半应该是导演的视听+演员的表演+后期的制作。
非常可惜,《惊天大逆转》只成了这一半。
因为不纯了。
电影有其纯度,在所有均由导演把控的剧组,导演本人是否敬业直接关系着全片气韵所在。
而在合拍电影中,除去语言交流、工作方式,片方往往寄希望于外援和理论上的制片人把控力——即制片人有能力平衡剧作、导演、表演以及所有外援,将他们各司其职浑然一体。
这显然比较荒唐:因为这样的制片人首先应当是编剧之一:足够了解、理解剧本;其次清晰知道怎样层次的导演和怎样状态的女主搭得上这个级别的剧作;然后用有风格的导演和懂表演得女主;最后和所有外援(其实是主力)一起配合。
既有识人之能又有用人之权之人不能是最有权钱的我?!
怎么可能!
编剧的纯度是其时时的服务意识。
是习惯性的。
导演的纯度是其个人能力强化和反思沟通。
是思考式的。
演员的纯度是生活、放空、单纯偏执的追求。
是肉体式的。
制片人的纯度是清晰、明白、知道哪块儿归哪块儿。
是智力型的。
出品方可以不相信服务的习惯,不相信思考的维度,甚至不相信肉体的努力。
但毫不相信人类的智商,始终是距离明智的亘古最大壁垒。
观众们不需要说明,可本能觉得别扭。
编剧的委屈最大,但有苦说不出。
导演和女主最为开心,所有职业、专业、敬业人士陪他们好好的过了回家家。
最终效果还随着彩蛋带的不错。
于是似乎除了不舒服,也就没人再去理会一部本可以非常精彩异常出色的影片变得马马虎虎、模模糊糊、稀稀拉拉的了。
总之,《惊天大逆转》是一个导演带着一个女演员颠簸到韩国跟拍一场亚冠决赛的故事。
途中经历了韩国社会的种种阴暗、发现了韩国人类的样样险恶、最后解决首尔危机。
除导演、编剧、女演员外,无论团队、后期还是包装,都是韩国人。
简单点说,这是部中国借给韩国资金、剧本、导演、女主的片子。
是部可惜了剧本和摄制团队的片子。
就像稀饭甩在咖喱粉上,单择哪样都挺好,糊弄进肚子营养也够,但如此就值得夸厨子了?
作为几乎没机会吃上人饭的观众,我们除了同情,更多的是否有些许时间、精力、能力放在厨艺本身?
电影本身挺简单,观众始终很简单。
将简单变复杂不是本事,将简单回归简单才是能力,以及一点基本的道德。
片子的名字都是一言难尽,本来不想看的,后来朋友们都说,惊艳啊,才来补一补。
故事挺烧脑,反转特别出彩。
剧情在线,演技在线,智商在线。
反派出了许多难题,一边留下破绽,一边挑衅,看的时候又紧张又悬疑,而且不知道最终走向是什么。
尤其是钟汉良啊,以前也喜欢看,就是帅啊。
这次,没想到啊,没想到,演技太炸了。
两个角色之间转换自然,就凭眼神就能明显区分。
打斗的戏分,也特别紧张好看。
本来真的没有打算去看。
对于一个懒癌晚期患者来说,去2公里外的影院去看场电影是需要做很大的心理准备。
看着豆瓣上一路飙升的评分,再加上加班后的疲惫,最终专门去看了影片。
说真心话,真的是你们的心中的五星影片吗?
还是被过长片伤害太久,终于出来一部几个影片的时候就已经值得欢欣鼓舞了?
就好像一堆熊孩子中出现了一个正常的小孩,一不小心就被标榜成了天才。
一个标准的类型片,因为韩国制作班底的加持,保持了一定的工业水准,无论是打戏、追车戏、爆破戏都在水准之上;演员政宰欧巴简直手到擒来,打戏很帅,钟汉良也贡献了可圈可点的表演,至于朗月婷,保持了《华丽上班族》中的面无表情的表演。。。。
最大的问题还是剧作,有很多的逻辑牵强和让人觉得不合常理的地方(有说是续集铺垫。。。
),因为这种逻辑的不严谨性,后果就是很多行动缺乏说服力,偶尔跳戏。
虽然在观感上有种韩影的质感,又缺乏了韩国电影同类型电影的深度,文化差异的鸿沟是一道不深不浅的障碍。
虽然庸常,但是这种工业水准之上的 、 能看出剧作用心的银幕作品,依然是是令人欣喜的存在。
至少在它身上,似乎能够看到更好的未来。
PS:体育场安放炸弹的情节木有人想起《名侦探柯南 》足球场案件么。。。
看电影的时候一出足球场,脑海中自动在脑补柯南和毛利小五郎在破案。。。
迷之精彩。。。
好的电影会引人入胜渐入佳境,名字很唬人,正常的感官思维会把这起案件定位为一个有“双子情节”的变态狂对现实中不忍“Loser”加身的泄愤,转而把这种愤怒加在了报复一座城市上,因循守旧地走上寻找歹徒营救人质的传统套路,轻松锁定凶手、轻松答对问题、轻松赢得赌注、轻松拿下炸弹……一切都太过顺利,直觉不会这么简单,果然疯子早已不是疯子,只是我们已经对先入为主的人设深信不疑,随着故事的推进,一切都逆转着我们正常的思维,一场高智商的犯罪浮出水面,这部中韩合拍片因其在悬疑动作类型片中的大胆尝试和相对完整的表现而让人印象深刻,钟汉良奉献了近期三部作品中最成功的一次演出,这个绝大多数时间都藏在面具之下狰狞的脸都难以和西装笔挺文质彬彬的面孔联系在一起,凶相毕露的时刻,那张脸让人倒吸寒气。
搞那么多事还不忘激励中国队赢了韩国队23333333,编剧一定是位多年来饱受折磨却仍然有梦的国足球迷。
学习类型片方面做得不错,气氛思路都是对的,但是故事编排得太满了,想要突出的逆转反而到后面乱了节奏。倒是前面毕竟稳准。女演员基本是腥了一锅汤的那种演技,捉急。
节奏配乐一级棒!近年少有的不靠特效大场面、仅凭巧妙的剧情设置和高超的剪辑水平便让本片质感直逼欧美大片!钟汉良李政宰互飙演技太过瘾,钟实力演绎“变态帅”,不去影院你们永远不会知道他演技有多牛!ps:电影中巨远,现实中恒大,导演真球迷,简直为中国足球操碎心!
国产电影的最大问题不是什么剧情,剧本。最大的问题是拍什么看着都像是一部非常廉价的电视剧。根本没有半点电影的感觉
女主好丑
剧情我不吐槽了,中韩合拍大家都懂,我就想说下女主角,这种硬配CP+强行浮夸台词演戏简直够了
李政宰的不死光环是不是有点厉害过了,相比起来钟汉良就没那么幸运啦。
在已经猜到弟弟和哥哥是同一个人之后我就安心的睡了一个钟…
钟汉良真的好适合演变态啊。
豆瓣也这么恶心!!
四星半,钟汉良真是良材,戏路如此之宽又驾驭得住,单这个月就三部他上演,呵呵我从不识其人到转粉了。缺点在于太过美化棒警,以及少量细节(如发现荧光灯、煤气网和旧约语)倚赖于神来的顿悟,其他都还很到位。末勾尤为添彩,国货越发争气了。希望这个男优别再这独那派的,安心做个让人捧的好戏子。
剧本本身没问题,标准的主流悬疑片配置。但是这种渣配音,渣台词功底实在无法忍受。感情线各种做作。
这水军无敌了,垃圾电影都可以这么高的分,真是惊天大扯淡
我押哥哥没死
剧情可以哦!就是女主和配音弱了些
看结局是要拍2的节奏啊??难道2是哥哥始终在背后暗算??局中局??从开头没多久就猜到结尾了是哥哥弟弟互换了,钟汉良演这种角色真的是得心应手啊…话说,绑架前锋的媳妇儿能让国足进球更猛烈,铁粉球迷知道了这些国脚的媳妇儿岂不是挨个被绑架了吗…
我真的在电影院里尴尬地直哭
哗众取宠,难怪英文名叫抖音……剧情没多大毛病,比较可疑的点是整容电话和那只手,但我觉得还有一个可疑的点是杨到底会不会韩语?如果不会她为何要去韩国研究在韩华裔的心理问题,选个英语国家不好吗?还有为什么每次关键点都是她引导的,且都涉及韩语?那个灯我不知道那样放有什么问题,爆炸之后被人移动过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吧。所以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都有刻意为之的感觉……我也不知道大巴爆炸后验DNA有啥意义,验到有DNA而郭志华没死就说明郭志达铁定死了吗,所以非要说手是谁的就只能是郭志达的了,但他的手不是应该烧伤了吗?好像这也是不确定的!但是他一直包着手就证明确实手也烧伤了,总不可能为了混淆观众刻意让他把手包上吧,他是角色又不是导演,根本说不通……如果是第三方的手而又没有续集,那这部电影就是一坨翔……
类型片做到这算可以了!整体而言每个人的动机都在情理之中,也切合逻辑,虽然模仿的痕迹还是很浓,但能有什么办法,电影发展这么多年,套路故事整体也就那么几样。故事发展也在意料之中,结尾没办法,必须主旋律,不过彩蛋也有点意思。《后会无期》、《三人行》,再到这部,看小哇的黑化之路。
1、片名;2、钟汉良的口音;3、钟汉良作为主角只出演凶犯弟弟打酱油?——这3个失误直接导致过半猜到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