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想看歌舞片,发现本片在烂番茄上新鲜度91%,便排出四刀大钱,在油管上租了影片,期待颇高。
电影中反派是落后的,保守的,代表大资产阶级的邪恶白人,他们外表华丽,有钱有势,但自私自利,寡廉鲜耻;与之相对的是代表下层阶级的黑人先锋队,以及温良恭俭让的普通美国老百姓孕育出的少年先锋队,他们爱憎分明,义薄云天,并且能歌善舞,足智多谋。
电影中的歌舞部分分量很足,质量也不错,文森特·维嘉贡献了很多精彩表演。
但本片更像是一个录制的音乐剧,而不是电影化的歌舞剧。
舞蹈的形式也比较相似,连续的出现观众很容易就审美疲劳了。
结果是,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
看完之后,我又去查了IMDB上的评分。
一看6.6。
这个评分更接近于我对电影的感觉,我觉得56分之间吧:“没什么特别理由就别看了”的那种类型。
据说,IMDB主要反映普通电影观众的看法,而烂番茄主要是影评人。
这样看来,美国老百姓的政治觉悟还是比我这个第三世界的来客要高上一筹呀;至于专业的影评人,在政治正确的顶峰践行民主世界的言论自由,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受,我等在山脚下要是也能理解岂不是笑话了。
2007年9月2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個小鎮Jena(耶拿),有二萬名示威者遊行示威,抗議種族歧視。
差不多同時候在紐約和華盛頓,亦分別有數百民眾響應耶拿的這次反歧視運動。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黑人大規模示威遊行景象,原來在今天亦會重現。
美國歌舞電影《Dreamgirls》(夢幻女郎)(2006)和《Hairspray》(戀愛大爆髮)(2007)照顧黑人觀點、為黑人說話,原來很配合美國社會現實環境。
大概26年前,我在美國看過《Dreamgirls》的舞台演出,當年的製作以豪華歌舞為賣點,那裡會提到黑人被白人剝削的情形。
想不到2006年的電影版,竟然將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娛樂界,白人欺壓黑人的狀況化作劇情衝突場面。
我看電影《Dreamgirls》的時候,已感覺美國電影改變了,之後,看電影《Hairspray》見劇中有黑人示威、抗議的場面,深深感覺這是承接今天美國歌舞電影緊貼社會形勢的潮流。
當然,一切歌舞作品內容都是輕飄飄的,就算是黑人大規模示威遊行場面,亦只是另一場歌舞而已。
不過,有這樣一場示威遊行歌舞也是具備社會意義、增加劇情內容的份量。
另一方面,大量年青黑人男女在本片裡有相當多演出機會,例如說,劇中有多場學生留堂戲,都讓那些黑人學生表現歌舞;不只如此,故事劇情還不時提到黑人有歌舞才華,值得電視台特別安排一個Negro Day(黑人歌舞日)出來。
本片作者以如此心態拍戲,明顯是吸引新一批觀眾。
《Hairspray》是部以中學生為主角的歌舞劇,那是美國歌舞劇的強項,以前的名作可以數《油脂》,今天也有一部來勢洶洶的《High School Musical》。
英國歌舞劇甚少有這類作品,所以美國中學生的精采歌舞,特別值得欣賞。
果然,今回這部美國歌舞製作又一次凱旋,片中那位可愛肥妹Nikki Blonsky扮那個角色,活靈活現,簡直演得入木三分,相信她可以在歌舞作品中留名。
光是看這位肥妹的歌舞演出和趣緻表情,便知道幕後人花了無數心血。
片中的青春男演員是當今少女偶像Zac Efron,他演電視《High School Musical》走紅,今回他演電影亦稱職,比過去同類型的脂粉小生好。
其他著名演員(Michelle Pfeiffer和Christopher Walken)亦稱職,只是John Travolta反串演肥媽,沒有甚麼歌舞演出,是遺憾,他的反串變成商業噱頭而不是演出效果的需要。
導演Adam Shankman是編舞出身,由舞蹈人來拍攝舞蹈戲,當然比較集中舞蹈本身,像電視鏡頭紀錄舞蹈演出而已,至於鏡頭和畫面結構、組織,則沒有突破性安排,只是平平穩穩而已。
這部電影中的歌和舞沒有《Dreamgirls》的精采,但仍然好看和值得看。
(完)
听说是很有名很经典的音乐剧。
于是很诚心地看了,但是相较之下更喜欢《芝加哥》,不矫情的说那么多了,这部片子只适合快进地把歌听完,而那些弱智的剧情和模糊不清的重点,都忽略不计吧。
我最喜欢的就是母女两个到服装店试衣服的那段,无论是情绪还是画面都HIGH得一米,让人都想和她们一起跳起来了。
PS 那个又丑又壮的妈妈竟然是约翰屈伏塔。。。
乐坏我了。。
首先非常遗憾的说,我好像没有看到约翰·特拉沃尔塔的身影。
难道是男扮女装扮演·女主角的妈妈?
但愿是重名吧。
克里斯托弗.沃尔肯则扮演女主角的父亲,一个善良甚至懦弱的男人。
克里斯托弗.沃尔肯是谁?
他年轻时可是一个标准的金发帅哥啊,甚至帅气中带有一点邪性。
他最著名的角色就是1985年007系列《雷霆杀机》中的大反派索林。
据说当年他曾经一度成为邦德的候选人,只是过于帅气或略微带一点邪气才惜败于蒂莫西·道尔顿。
不过,他还是得到了出演007系列的机会,只不过扮演的是邦德的头号大反派。
好莱坞的老美女米歇尔·菲佛尔饰演本片的反面角色,虽然美丽,但是自私又邪恶。
特蕾西是个“沈殿霞”式的女孩,恐怕有一点点超重,但是绝对的可爱。
曾经黑人在美国是奴隶,如今种族问题依然存在,但早已今非昔比。
6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的运动轰轰烈烈,在那个反叛的年代里,上演着无数的运动,影响至今。
曾经同性恋被看做精神病和性障碍,有精神科医生“治疗”这种所谓的性向疾病,如今,不会再有医生“治疗”同性恋,在某些国家同性恋可以结婚。
曾经,在古代,我国的唐朝,女人以胖为美。
今天,胖被认为是难看的,女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减肥,即使多数女人身体健康身材匀称。
曾经,在1988年,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拍摄了关于种族斗争的影片《发胶》,2007年,也就是现在,《发胶》的新版本上映。
曾经,里基•莱克(Ricki Lake)还是个胖女孩的时候主演了《发胶》,19年后,她再次参演了新版的《发胶》,但是我认不出她在新版的出演的角色,因为她变瘦了不少,现在的体态丰满匀称。
她是电视节目“大家说”的主持人。
曾经,杰里•斯蒂勒(Jerry Stiller)在1988年出演了《发胶》中父亲一角,19年后,他在新版《发胶》中出演平基先生,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只卖给“有品质的女孩有品质的衣服”。
曾经,迪文(Divine)是约翰•沃特斯的电影“女”神, 19年后,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在新版《发胶》中重新演绎了《发胶》中母亲一角。
新版《发胶》和1988年的《发胶》相比少了锐气,综合了改编自约翰•沃特斯《发胶》的百老汇歌舞剧中的元素,票房成功,但在我眼中,是一出非常失败的喜剧。
约翰•沃特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锐气另人乍舌,被誉为垃圾电影大师。
他的电影是非常自然的,愤世嫉俗,不遵循通常的电影语言,把他的所思所想自然呈现,尖锐的嘲讽现实中的一切。
新版《发胶》导演亚当•山克曼 (Adam Shankman)擅长拍摄轻松喜剧,经他演绎的《发胶》是对旧版《发胶》的反叛,旧版《发胶》之所以用发胶来命名就是对60年代群体的嘲讽,60年代夸张的发型和60年代夸张的人们是一致的,虽然60年代群体反叛精神值得怀念和发扬,但是并不发自内心而是随潮流而动的反叛不过一出做作的戏,带来的只会是失败。
约翰•沃特斯做为同性恋曾经受到群体歧视,但他的反抗并不是愤怒吼叫,而是把现实中的荒谬荒谬地呈现在胶片中幕布上。
他把黑人运动的荒谬表现出来,因为这一切本身是非常荒谬的,人类这种生物内部会因为肤色的不同相互歧视,还要为了平等而奋斗,这简直是太荒谬了,外星人一定早把地球上人类的故事当做最好笑的事情拍成了喜剧,还要做些关于地球生物群体内排斥性的研究。
而亚当•山克曼翻拍的《发胶》却把这一切变成另一番意味:逆时代潮流而动是必定失败的。
力度没了,独特视角没了,卷进了群体浪潮,赶时髦而做。
说是时髦,早已是旧事,赶时髦这种事一般都是落后于先锋,流俗,缺乏独立见解,却讨好,体现在票房上。
把两部电影比较一下,有些细节是非常有趣的,约翰•沃特斯电影中的颜色是饱和鲜艳的,现在,很多电影中色彩都是这样的。
新版色彩柔和,没赶这个时髦。
约翰•沃特斯电影中出现过几次爱吃糖的可爱姑娘,爱吃糖到病态。
新版《发胶》中爱吃糖的姑娘也很可爱,长相甜美,总是吮着棒棒糖,这个角色再次重复了电影中将棒棒糖搞成性联想的陈词滥调,姑娘和黑人少年跳舞那段黑人飞吻后拿掉了她口中的棒棒糖手指贴在姑娘唇上。
有一点,新版的点子挺好,就是最后在选秀中获胜的是黑人小姑娘,而不是为黑人运动代言的白人姑娘获胜。
新版中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的母亲一角是一位因为肥胖而自卑的女人,善良胆小。
他在一些细微之处捕捉了迪文的神态和气质,我想他捕捉的是真实的现实中的迪文的影子,迪文曾经创造的角色都是非常自信夸张邪谑的角色,夸张的表情背后难以捕捉的属于他本人的善良脆弱在新版中由母亲一角体现出来。
约翰•特拉沃尔塔也怪不容易的,要贴上一套肥胖胶皮还要舞步轻盈在结尾歌舞一场。
他和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的戏让我想到年老的约翰•沃特斯,可惜迪文88年去世了,要不他俩是多好的一对。
复出的米歇尔•菲弗 (Michelle Pfeiffer)的冷傲美艳和88年版本中演同一角色的Deborah Harry模样有点像,神态气质也很相似。
约翰•沃特斯又在自己的影片中过了一把跑龙套的瘾,88年的版本他演的是一位精神病医生,2007年版本中他客串了一个暴露狂。
约翰•沃特斯是在巴尔的摩的两种文化的交叉下长大的,他那时候和很多白人少年一样,背着父母收听电台里的黑人音乐节目,喜欢看电视节目“巴迪•迪恩秀”。
在约翰•沃特斯看来,他1988年创作的《发胶》实际上是在通过一个白人的视角去看待取消种族隔离运动的:“我相信这会是一部引起共鸣的影片,有趣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一些社会问题,绝不会唠唠叨叨地讲大道理。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从来没有过胖女孩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巴迪•迪恩秀’,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创造特蕾西这个角色的原因。
对于我来说,像特蕾西这样的女孩,是一个注定会失败的人,她的梦想是在‘柯尼•科林斯电视秀’跳舞--代表着每一个受到歧视的人的愿望。
”如今,无论黑人还是胖姑娘,都可以成为明星,虽然比率还是小些。
TOM专稿 请勿转载
4年前写过篇文章介绍2002年红透百老汇的一部音乐剧,2007年它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并且以狂欢式的1960年代流行音乐与著名动作影星John Trivolta以假乱真的反串女角表演而成为年度影坛亮点。
它就是《发胶》。
影片讲述巴尔的摩城里爱唱爱跳的胖姑娘Tracy在电视歌舞秀中成名的故事。
这是部沉浸在欢愉旋律与奔放舞蹈中的影片,它把超级女声式执著憧憬与美国式率直爽朗的音乐,搅动成一个载歌载舞的狂欢青春瞬间。
伴随着摇滚乐诞生初期的典型流行曲风,影片原声专辑的30首曲目组成了一架回到过去的时光机器,这些创作于本世纪初的“老歌”象经过“做旧”处理的道具,不断煽动起年长者的怀旧和年轻人的好奇。
片中主要歌曲大多为女声演绎,既有女主角Nikki Blonsky激昂励志的少女歌曲,也有骚灵味正宗的节奏布鲁斯,就算John Trivolta低沉粗砺的伪女声,也把数首爵士合唱曲目点燃出异样的光芒,真担心如此出彩的表演会为她赢回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
著名黑人女歌手Queen Latifah也在片中担任主要角色,一首“I Know Where I've Been”的灵歌抢足了两位真假女主角的风头。
影片新增了数首在音乐剧版本中未曾出现的曲目,也被一一收录。
《发胶》就是一张40年前的超级女声精选,记载了快乐也记载了时髦。
(上海一周)
这部电影我们能然我们兴奋,能让我们受到鼓舞,不仅仅是因为那些盛大的歌舞场面,更多的是它想表达的那种平等、自由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种族、性别、地位、外形……它们都不是让我们不同关键,只要愿意,我们可以同任何快乐善良的人们成为亲密的朋友。
的确,故事很老套,女主角才艺非凡相貌平平,女配角才艺平平相貌非凡,在与男主角爱的纠葛中真爱最终战胜了世俗的一切,当然,更为励志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站在舞台上一刻就必定是她们梦想成真的时刻。
大团圆的结局很欢乐,而这种经历过磨难的最终成功也很容易让观众得到情感上的感动,因为这里的角色可以承载起大部分观众内心对成功对梦想实现的期盼,胖胖的少女特蕾西为了舞蹈不顾一切,白眼也好、轻视也好,任什么都无法摧毁她的追求,这份执着是既让人感动也让人慨叹,这也是电影的情感动力之一。
鉴于每天中午听FM91.5的摩天轮,所以对百老汇时尚励志音乐剧《发胶星梦》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没想到真的免费观看了这场演出,由于一直通过耳朵了解这部剧,所以最期待的便是嗓音,So beautiful! 故事讲述的是60年代的美国,一个梳着爆炸头的胖女孩,他的梦想就是在当地著名show上跳舞成为发胶女孩,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努力说服她的母亲(一个梦想被现实击碎的胖女人),与社会的偏见以及尖刻的制作人等演员做斗争,终于通过了重重阻碍,实现了成功,成为了发胶女孩,于此同时也赢得了爱情,并且他周围的人的生活也因此改变了。
尽管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幽默的台词也是语言上的亮点,对于英文转换成中文的作品,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看着大屏幕上“芙蓉姐姐”“王小丫”“艳照”“SHE”“二锅头”等词的出现,全场笑声不断。
好听的曲调、轻快的舞步、搞怪的男扮女装,都让人轻松的看待这个音乐剧。
我印象中最好听的歌曲是一开场的"GOOD MORNING BALTIMORE"和"MAMA, I'M A BIG GIRL NOW"以及之后讲述爱情的歌曲"I CAN HEAR THE BELLS""WITHOUT LOVE"…… 每部创作中不可少的便是爱情,在这故事中胖女孩和他白马王子的一见钟情爱情,她的妈妈爸爸长久的爱情以及胖女孩的好朋友与黑人的夸种族的爱情。
在音乐、舞蹈演员充分的表演下,显得格外感人。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欣赏之后让人轻松、有活力、感觉生活充满美好的音乐剧。
再P.S.一个,看演出真养眼,演员观众都很养眼,哈哈,我说帅锅都跑哪儿去了,原来都边艺术着,边约会着。
嘻嘻。
naiveAPPLE 1977年和1978年,美国的两部电影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Saturday night fever, Grease。
这样的偶像片一定有个迷人的主角或者特别俗套的故事。
John Travolta的面孔算不上英俊小生,但是他当年的身材可是很棒的,舞技甚是了得,以至于后来他复出演绎Pulp Fiction时,怀旧的Quentin Tarantino在情节中特别设置了他和Uma Thurman共跳扭扭舞的场景。
80年代后,他渐渐淡出。
尽管不演电影,各种版税依然可以支付他昂贵的生活,其中包括参加各种机型的飞行课程和购买了3架私人飞机。
今年的波音公司推出的庞然大物, 他是为数不多的尝试者之一。
以他男扮女装的噱头,足以吸引暑假的PG市场。
加上几个青春靓丽的80后,Zac Efron, Brittany Snow, Elijah Kelley, 几个人到中年的戏精Michelle Pfeiffer, Queen Latifah,James Marsden,再搭上一个不符合潮流审美的女主角,这场戏开场就热热闹闹。
也许是受到了去年 美国偶像参赛失利者Jennifer Hudson的启示:一个过于丰满的能歌善舞的女生能得到大众的首肯么?
有了jennifer hudson3月份捧得奥斯卡最佳女配后,这个答案不言而喻。
Nikki Blonsky的身材的确从什么角度拍都不可能纤瘦,她矮小,但是起码得穿18码的尺寸,摄像机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她的这个“缺陷”。
然而今年Jennifer从大获全胜--〉鄙夷了一把美国评委的眼光--〉超级模特Tyra Bank和名嘴Oprah Winnfery对丰满身材的捍卫,Nikki还是占了先机了。
她甜美的笑容不失可爱,勇敢的性格令人激赏。
这一切注定为又一个美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土壤。
加之,美女老将Michelle Pfeiffer,Chicago 的主演、胖乎乎的Queen Latifah都为影片增加了各个层次和年龄的观众。
驱除种族歧视,要求众生平等更是电影里不可或缺的致命法宝,把美国平民梦想进一步美化。
男主角之一的James Marsden在notebook中有过很好的表现,这次的表演有点暗喻美国偶像的主持Ryan; 而出生于1987年的Zac Efron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把30年前John迷死人不偿命的功夫发扬光大。
面庞很有古典气质的Zac还有点硬汉特质隐于其间,十分形似当年Goodfellas里面的 Ray Liotta.发胶想要告诉你的就是: 美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只要有梦想,就一定有舞台。
生活是甜蜜的,但是也有点小小磨人的苦恼--就像妈妈在节食。
从今年夏天开始,阿甘的名言“生活就像巧克力”要让位给Nikki的“生活就像妈妈在节食”了!
穿梭在60年代和现在的空间里的电影~
看不下去。。。歌舞片。。。
雷。。。歌不错听。。
腮帮约翰好评!
Travolta大叔,形象阿。。。
音乐不错,音乐剧嘛,向来没情节
弱智儿童片
爱情可以超越一切,就像白富美无法垄断爱情一样,黑人也终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是生在那样歌舞的年代就好了,跳晕了~~她妈妈果然是约翰·特拉沃尔塔反串的!!!我就知道!!!
好歌!
美伦美幻的歌舞场景和打了鸡血似的载歌载舞,充满活力引人入胜。烂番茄94%新鲜度,Yahoo!得分A-,“本世纪最好最娱乐的舞台剧改编作!”、“让人享受的电影周周有,但是能够点亮银幕的影片—像《发胶》—却是少之又少”……
实在太丑了..所有的人..
就这么一片子,看得我喜不自禁,对歌舞片的恶感一扫而光。约翰的反串很逗,tracy很漂亮,link很帅,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种事不可能真的发生,但这也只是一部喜剧电影而已。
没看完 不好看
发大善可陈
看完highschool musical后去看的,但是除了约翰屈伏塔的变装有看头以外,其余的一般!
对歌舞剧无抗体。在偏见世间对平等世界的追求,往往因艰难而显得尤其壮美。
里面的歌都好好听啊!
选演员的人疯了是吗?有一个顺眼的吗?
看過的青春系歌舞片中最好的一部,歌曲首首動聽,卻沒搶去故事的精彩,種族對抗也處理得算柔軟。John Travolta反串的胖媽媽是影片最大亮點,將他的喜劇天賦和動人歌喉展現得淋漓盡致。Zac Efron的表演還是那麼膚淺,除了一張臉可看之外,他還剩什麽,歌舞是不錯,難道拍一輩子歌舞片?
三个亮点,travolta变性塞肉扮肥婆,walken半老跳茶舞,还有影片开头john waters客串露体狂。其他太青春太浮夸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