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杀手,这部电影和孤儿怨很像,二者女主都是心理变态,其犯罪行为无可宽恕。
但区别是,本篇女主不是伪装成小孩的成年精神病累犯,而确实是连监狱里有什么都不知道,会在家人面前松懈伪装的小孩子。
孩子的错误和成长环境更加脱不开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网传的案子,说是一个上中学的女孩为恋爱减肥,过度节食暴瘦几十斤,然后患厌食症去世。
网友都在说她恋爱脑,减脂不当什么的,但少有人关心她成长环境的异常。
什么样的家长会放任孩子几十天不吃饭活活饿死?
人饿三天脸色就发白,为什么她节食至死的几十天里没有同学关注她过分憔悴的身体状态?
没有老师制止她自我折磨?
为什么除了心上人她没有其他的情感依赖对象?
孩子死了,旁人才想起来责怪她,把责任都推到她头上,那还要学校做什么?
要监护人做什么?
为什么要保护未成年人?
为什么普及义务教育?
因为出生晚的金贵吗?
当然不是啊!
因为对社会而言,孩子的三观确实不完整啊!
不加以看护孩子自己确实长不直啊!
所以才把教育定为义务啊!
忽视教育的义务,独以成年人的阅历高高在上,对孩子的错误指指点点,很有成就感吗?
成年人犯罪尚有“迫不得已”,一个孩子的异常就和环境毫无关系吗?
电影里的坏种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她的成功犯罪同样建立在监护缺失的基础上,家人忙于工作忽视异常,老师有所察觉但没有教导,保姆也不是好人,她的成长环境本就不正常,何必期望她长成圣女呢。
凑巧,她还有点精神疾病,所以犯的错不是逃课网瘾,而是杀人了。
罪行无可宽恕,但仍发人深省。
未成年人杀人要不要偿命?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十三四岁仍是不懂事的孩子,不明白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事实真的如此吗?
恐怖片中有一类特殊的题材:恶童,可能会颠覆人们对未成年人的印象。
电影《伊甸园》剧照早在1956年,电影《坏种》就开创了恶童题材的先河,影响了后来包括《伊甸湖》《孤儿怨》《水果硬糖》在内的一批恶童电影。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说:如果要我选“小说史上十大恶人”的话,《坏种》绝对榜上有名。
不过《坏种》的主角可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徒,而是一位有着天使外表的十岁小女孩,然而柔弱的假象却成了她的保护伞。
《坏种》(1956)剧照2018年《坏种》再次被翻拍,新版主角由颜值与演技双爆表的天才少女麦肯娜·格瑞丝担任。
美丽的外表与邪恶内心的反差比老版冲击更大。
韩延似乎也掌握了其中的奥妙,这套路玩得太溜了。
坏种The Bad Seed导演: 罗伯·劳编剧: 威廉·玛奇 / 巴尔巴拉·马歇尔主演: 麦肯娜·格瑞丝 / 卡拉·布欧诺 / 罗伯·劳 / 帕蒂·麦克马科类型: 剧情 / 悬疑 / 恐怖上映日期: 2018-09-09(美国)片长: 87分钟
比起1956年的版本,2018年的《坏种》选角无疑更成功。
新版艾玛拥有天使般的外表,一丝顽劣的迹象都没有。
傲娇小淑女的人设,再也无法用熊孩子淘气去解释她的邪恶。
两代“坏种”:麦肯纳·格瑞斯和帕特里夏·麦克马克导演罗伯·劳亲自担任男主角,饰演独自抚养女儿的单亲父亲。
相对于原著和老版改动较大的是隐去母亲——她怀孕时诊断出胎儿有问题,生下孩子不久便去世了,冲突全在父亲与女儿身上。
童星麦肯娜·格瑞丝在片中饰演“坏种少女”艾玛,很多人评论说想起年轻时的伊莎贝尔·阿佳妮,注定成为影史上的又一经典萝莉角色。
电影最大的彩蛋莫过于老版“坏种”的饰演者帕特里夏·麦克马克,也在片中客串了心理医生。
她还对艾玛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小时候也干过同样的事……看过老版的人都会心一笑。
9岁的艾玛到底坏到什么地步?
原著作者威廉·马奇在书中这样写道——她的心脏简直是个小冰箱,脊梁骨乃是钢筋,大脑的精确和冷漠唯有键控计算机才能与之匹敌。
她如饥似渴地研究他们,在谋财害命的游戏中展露出精明、算计和冷酷的天分。
电影中有一幕细节令人细思极恐,艾玛对着镜子练习迷惑他人的微笑。
她就像寄居在这具身体里的恶魔,在学习如何利用这个惹人怜爱的外壳。
她偶尔流露的冷酷和恶毒,总是被天真无邪的外表掩饰得很好。
以至于父亲从来没有察觉女儿有哪里不对劲。
表面上,艾玛是个完美的孩子,没有缺点。
乖巧懂事、优雅娴静、学习成绩优异。
摆满一面墙的奖状和奖杯,都是她赢回来的荣誉。
凡事都要当第一名,是艾玛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她可以不择手段。
艾玛的不正常表现在极端冷酷,对他人毫无同理心。
比如,她不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因为他人去世而伤心。
而反社会人格的显著特点就是没有同理心。
所以,当她志在必得的公民奖章,被老师颁给了同学麦洛。
艾玛就对麦洛起了杀心。
她将麦洛骗到海边的悬崖上,抢走了奖章,并将男孩推下悬崖摔死。
事后还能若无其事地正常生活,没有一丝心理负担。
而大人们也不会怀疑一个9岁小女孩会杀人。
反倒是大人们,还自作多情地担心,同学意外身亡会不会惊吓到艾玛。
然而,冷酷的艾玛连装都懒得装,她反问:我伤不伤心有什么关系?
一句谎言要用100个谎去圆,有时杀人也一样。
艾玛看到警察去埃利斯老师家了解情况,害怕老师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话,就将黄蜂窝偷偷放进老师的车里。
导致埃利斯老师车祸身亡。
只有新来的保姆克洛伊看出了艾玛的真面目。
小太妹气质的保姆克洛伊,同样精明恶劣。
她很快猜到艾玛与男孩的死有关。
保姆克洛伊还没有意识到艾玛的可怕,她以为艾玛只是个被宠坏的小公主。
直到克洛伊试图勾引艾玛的爸爸,扬言要成为她的继母。
艾玛对克洛伊也起了杀心。
一天晚上,父亲外出约会,只有保姆克洛伊和艾玛独自在家。
艾玛将保姆引到杂物间,将她反锁在屋里,点燃了地板上的汽油。
看着痛苦哀嚎的克洛伊,窗外的艾玛露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冷笑。
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艾玛的父亲终于觉察出了不正常。
他逼问艾玛,让她说出真相。
艾玛也知道事到如今,无法再隐瞒了,警察迟早会查出来。
就将她如何杀死同学、老师和保姆的事一一告诉了父亲。
甚至还坦白了,前一个保姆从楼梯滚落摔死,也是艾玛所为。
但她始终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认为对方是成年人没保护好自己是活该。
无比震惊的父亲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带着艾玛回到了老家的湖边小屋。
心乱如麻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一边是掌上明珠般的爱女,一边是好几条人命。
他在网上搜索反社会人格的儿童,越看描述越像艾玛。
而专家认为,反社会人格是先天生理层面决定的,后天很难扭转。
他的判断是对的,艾玛确实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她不仅对他人毫无同理心,对疼爱自己的父亲也一样冷酷无情。
为了将杀人罪名嫁祸给父亲,艾玛半夜拧开了所有的煤气阀门。
自己则跑到湖边悠闲地喝饮料,等待父亲煤气中毒死亡。
死里逃生的父亲质问艾玛: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唯一的亲人?
艾玛毫无感情地回答:如果你发生了什么事,我还可以和安琪拉姑姑一起生活,至少她觉得我还不错。
父亲震惊于女儿的冷酷和残忍。
但正如曾经的自己一样,没有人相信一个9岁的小女孩会杀人。
他意识到这才是艾玛的可怕之处。
绝望的父亲默默拿出了手枪,想亲手结束女儿罪恶的生命,然后再自杀。
不忍心开枪的他,最终选择和女儿一起喝下过量的安眠药。
然而,艾玛没有喝安眠药。
她毫不犹豫地举枪射杀昏睡中的父亲,然而子弹打偏了。
夺下枪的父亲彻底看清了恶魔女儿的本质。
正当父亲要亲手结束艾玛性命的时候,却被闻声赶来的邻居射杀。
在邻居眼里,这就是一个发疯的成年人在伤害9岁小女孩。
楚楚可怜的艾玛再一次骗过了所有人。
正如艾玛料想的一样,随后赶来的姑姑收养了她。
而之前的几起命案,也都顺理成章推到了死去父亲的头上。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艾玛对着镜头露出邪恶一笑,为续集埋下伏笔。
艾玛的可怕不在于杀人的数量和手段,而是她的冷血无情和自私自利,是刻在基因里反社会人格。
现实的很多案例显示,有一些儿童只是恶魔寄居在幼小的身体里。
1993年,英国发生过一起震惊世界的儿童凶杀案。
两名10岁的男童罗伯特和乔恩,诱拐一名2岁男童詹姆斯·巴尔杰,并将其虐待致死。
詹姆斯·巴尔杰根据尸检报告,詹姆斯身上共有42处损伤,都不是致命伤,他是在慢性折磨中致死的。
罗伯特和乔恩对詹姆斯拳打脚踢,搬起重达10公斤的铁轨用鱼尾板砸他的头部,在他的左眼及脸上涂抹涂料,逼他吃掉电池,并脱掉了他的鞋、袜、长裤及内裤,就这样,将詹姆斯虐待致死。
发现詹姆斯死亡后,两人还把詹姆斯的尸体放上铁轨,将詹姆斯的头部埋入道碴碎石中,试图利用火车碾过来制造事故假象。
看他们的所作所为,谁还能觉得这两个恶魔是孩子?
罗伯特和乔恩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反社会人格者的大脑前额叶区块对深层高度的情感毫无反应,只对最原始的情绪,包括愤怒、高兴、自尊受损等情绪有反应。
换句话说,反社会人格是由先天脑部生物因素造成的。
对于这样的人,即便是儿童犯罪,也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因为他们行为的背后是纯粹的恶。
在大多数人眼中,儿童是天真无邪,柔弱且容易受伤害的。
当被保护者成为杀人魔时,巨大的认知落差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
因此,恶童成为了恐怖片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
此外,它还扒开了很多人不敢说出口的事实:无论年龄大小,人性就是人性。
*本文作者:RAMA
刚开始在看见道德经这句话的时候还很不理解,如果不尚贤,社会怎么进步。
看完坏种之后忽然有所感悟,可能老子就是害怕这种情况的发生吧。
严格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不必要的纷争,都在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如果能够容忍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世界上的斗争会不会少一点。
故事的开头,有一个关于黄蜂的细节,小女孩说只有黄蜂在收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攻击人。
个人觉得这也是导演试图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仔细看所有小女孩伤害的人,几乎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对小女孩有所伤害的人。
只不过在小女孩的眼里,炫耀,威胁,心理伤害与伤害等同于一个意义。
这就引申出了一个主题,人和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包括对于道德的遵守和认同。
处于道德的制高点的人,他们往往对于道德体系适应的更好,他们貌似理直气壮的行为,对于那些天生无法适应道德的别人是不是一种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病是一个极为傲慢的词语,它意味着所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都是“不正常的”,是“不正确的”,是“有病的”,是“需要救助的”,这个词语的诞生意味着抹去了人与人之间的天生的不同。
而将所有几乎不一样的人归为了一类,“精神病”。
这也是为什么小女孩在电影中唯一一个情绪激烈到需要把自己手心掐出血的镜头是她父亲让她去看精神病医生的时候。
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背叛。
她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关系最亲密的父亲终于不拿她当正常人看了,而所有人一旦知道了她做的事情,毫无疑问的会孤立她,这是对她的一种重大威胁,所以她最后还是出手了。
还有一个台词,偷窥。
父亲说她在偷窥,而她说父亲在偷窥。
在她看来,父亲毫无疑问是在偷窥她的内心。
之所以是偷窥是因为她的内心不能被别人看到,因为大部分人不会理解她,只会将她认为是精神病。
所以她只能伪装,试问,如果人们对于和自己不同的人多一些包容,那么她还需要伪装吗?
说不定在她的视角看来,全世界都是精神病,只有她一个人是正常人,她不得不伪装。
伪装导致了她的内心开始野蛮生长,野蛮生长导致她不得不进一步的伪装自己,变成了恶性循环。
到了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而所有人都认为她的坏是天生的,她是“坏种”,进而认为人性本恶。
这不是一种愚蠢的逻辑吗?
就像电影当中小女孩的父亲一样,看起来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而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将自己和女儿一块送上绝路。
在他看来,这很道德。
问题是杀一人而保护全世界是应该的吗?
生命的价值是可以用数量衡量的吗?
而且,他这么做的理由是女儿会伤害别人。
而伤害自己的女儿,他又跟自己的女儿有什么区别?
不,他比自己的女儿还要恐怖。
电影应该是以黄蜂来比喻小女孩,用父亲来比喻大部分正常人。
大部分人在社会道德的熏陶下遵守规则,有着正常的生活。
但规则如方,人性若圆。
总有一些人如同黄蜂一样没有受到人性的侵染。
在正常人没有能力的时候会恐惧他们,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小同学一样惊惧的后退。
只有小女孩知道黄蜂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伤害他们,相反,他们会伤害黄蜂。
于是最后成功将黄蜂送走了。
而当正常人有能力的时候,就像电影中的父亲一样,会在看见的第一时间直接将黄蜂打死。
原因仅仅是因为不确定黄蜂是否会伤害他。
在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保姆被吓到了。
她在害怕什么?
或者说被这里蕴藏的道理吓到的是导演还是保姆仅仅是被视觉效果吓到了?
不尚贤,就不会有统一的价值观,就不会有因为价值观不同被排挤的人。
就不会有偏执的人因为一块奖牌就非要杀人不可。
当然了,小女孩杀人不仅仅是因为世界存在的恶意,她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
但她就算是天生的坏种,也只是一个孩子。
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多反思问题出在哪儿了。
而不是想着解决出现问题的人,毕竟死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生活的问题,就应该交给生活解决。
最后那个精神病医生就是以前的坏种,不是活的好好的?
坏种跟正常人就一定无法和平共处吗?
他们只是缺乏引导而已。
杀人当然不对,小女孩当然应该被制裁。
但关进监狱之后呢?
还是会有这样的人出现。
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止出现小女孩这样的人,比单纯的关了她要更有意义。
很多人看过之后都是这是个邪童,是个怪物,父亲太仁慈,太可怜,这就是相信熊孩子的下场等等。
但我觉得任何人不是生来就会杀人,没有共情心的,导演在影片中埋藏许多细节。
影片一开始观众都能看出女主是有问题的,比如在水池中淹死的猫,一般小孩看到一定会尖叫,悲伤。
女主却平静的说外面有个死猫。
父亲看到这一幕丝毫没有一点质疑,还有女主明明一个朋友都没有,大家在玩的时候她从不合群,老师没有告诉过家长这一点,只看到了女主的聪明,冷漠,从没有想过解决不合群这个问题。
全片中出现了太多女主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连不熟悉的保姆都能看出来,而相处了好多年的父亲却迟迟没有注意。
从而可以看出父亲从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女儿,就算最后知道了真相,却因为恐惧和以爱为名要杀女主以外,从没有反思过为什么女主会变成这样,是不是自己的原因等等。
所以比起说导演要表达的是反社会人格恐怖女童,不如说导演想表达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和大人自以为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是否有用。
有时候大人总是把一切都怪在了熊孩子的身上,殊不知,孩子有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倒影。
越看越不喜欢艾玛,但是最后那个镜头真的一瞬间打消我对她的不喜了……怎么说呢,如果之前我觉得她只是一个没有道德观的坏小孩的话,最后那一幕真的,给人一种“人外”感。
一旦一个人表现的太不像人类,对ta的道德要求就会降低……之所以给4分是因为她的作案手法不是很高明(或许是因为她真的觉得自己没错,只是在“惩罚”那些人吧),总有一天肯定会被抓住的,感觉姑姑也逃不掉父亲的命运啊……补充,看了一遍影评,觉得很不解。
艾玛就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啊?
从一开始就暗示了。
还有人说父亲不负责的,哪里不负责了?我全程的心理活动都是“这个男人好惨啊”……最明显的明示就是艾玛父亲搜索反社会儿童的那里,说这些人最开始会从动物下手(影片开头溺死的猫),自恋(可以看出来,她自始至终不觉得自己有错)等等,艾玛都完美符合。
至于说父亲粗心的,因为国外对恋童癖很敏感,所以身为异性,父亲不可能对艾玛过于亲近。
而且艾玛自理能力很强,不需要父亲来给她收拾什么。
最重要的是,艾玛的犯罪是从九岁(即影片开始)开始的,在这之前她只是超乎寻常地冷漠和自恋而已(而且还会撒谎演戏,把自己演的像普通人)这样你让父亲如何去怀疑自己的亲生女儿是变态呢?
影片几处有明显的bug,比如说父亲拿着热巧克力,让女儿喝,女儿有意识把父亲支开他父亲已经知道女儿做了这么多恐怖的事情,就丝毫没有怀疑?
回来就傻呵呵的把喝的喝了?
,再比如说父亲拿着枪最后时刻要崩了女儿,他在倒地前完全可以开枪。
等等。
但这些,不影响观看,女主就像保姆说的那句“你就是个小婊子”,看了有种想掐死她的心情。
ps:小姑娘演技不错,要是换成国内片子,估计会有人上她微博开骂了。
纵火警方已经查到是蓄意纵火并告诉爸爸很快就能查明,后面爸爸接到一条警方发来的短信说很急要跟他谈谈明显就是告诉他她女儿是纵火的凶手 到最后邻居枪毙爸爸 警察来现场女孩啥事没有 跟姑姑说爸爸有病就完了?
大写的无语 奖牌在家里被发现 难不成还是女孩的爸爸杀了她同学给女儿抢夺金牌?
老师被马蜂叮死 难带也跟他爸有关系?
什么鬼….. 比起孤儿怨 真的差远了 不知道怎么有7.0分的
学过心理学才会知道,反社会人格是前额叶做出的决定,随婴儿本体一同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后天轻易可以逆转的(当然不确定是否真的是本来只有一点点倾向,后来因为缺少关怀发展到可怕的地步)。
这种孩子,虽然耗费了妈妈9个月的辛苦,但在苦苦劝解后仍“以他人的死亡作为自己的胜利”,不值得这个世界的供养。
我实在不能苟同长评中的“缺少关怀”论,除非她以前只是小打小闹伤到别人,但被大人当做儿戏后感受不到胜利感,就逐渐做大(当然这里绝没有否定她爸爸的确是疏于关怀,心思粗大,过于直男不把孩子太当回事儿)。
我可不相信她爸爸没有教导过他“不要随便伤害别人”,孩子想要得到东西,凭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正常的就可能“偷”,“抢”,而她却非要置人于死地,说这是病态想必无可厚非。
或者如果有一个妈妈在她身边天天灌输“与人为善”、“没什么大不了的,优秀是给自己看的,不需要一块奖牌来认证”,会有一些效果。
当然结尾,也许姑妈的女性细腻,会为Emma带来不一样的转变,之前的罪行全部可以用无辜又帅一脸的爸爸来扛下,但是你真的以为这个孩子不会在尝到甜头后“故技重施”吗?
姑妈发现了以后,又会怎么办?
以这个世界对孩子的认知水平,你相信警局会相信姑妈还是Emma?
(当然这里虽然觉得爸爸好憨,还是挺能理解爸爸即使孩子要杀他,也没有轻易舍弃的精神,虽然最后那个方式实在是有些em.........) 但,瞒得了一时,瞒不过一世。
她是不会良心发现的。
(超越现有平均水平的智商,总是可以利用制度的空缺,为自己谋利不是吗?
在这里,就是人们隐型制度里认可的“小孩子不会说谎”,“小孩子不会伤人”,“小孩子都是无心的”,“未成年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请世界多多关注孩子的发展,不要不把孩子当回事儿,觉得一个孩子展露一点点天赋没什么的。
跟你说,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比孩子厉害就只是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而已。
看完了……冲着天才少女里面萌萌的小萝莉去的小萝莉演技确实是很好,但是这爸爸也太差了…我觉得小女孩变成这样子爸爸需要付全责。
没有任何亲情表现,发现问题之后试图跟女儿聊天,小孩子不配合,他就立马表现得不怎么耐烦,直接找家庭医生。。。
后来真的深谈爸爸逼艾玛承认的时候,他也态度很差对孩子吼叫。。
父母是引导小孩子成长的最主要的老师,他发现小朋友问题之后也没有想办法解决,没有跟人talk也没有及时对自己的心理进行疏导,直接搞安眠药。。。
最后还拿着枪追自己亲女儿,人干事。。。
对应最早女儿说到伤害第一个保姆的时候的事情,女儿说”她是成年人了,成年人应该照顾好自己不是吗“,在这种时候当父亲的也没有及时的指正这种想法。
成年人也是很脆弱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出问题。
然后最终成为了另一个被逼疯的成年人。
只能说,本片想表达的是小女孩继承了妈妈的好胜心,跟爸爸的消极为人处世态度吗。。。
讲真的她被爸爸追杀时候的表情我有点看不出是演的还是真的。
是害怕被杀的恐惧吗?
最后的笑容萝莉演技是真的超赞,只是感觉剧本烘托不到位,完全没有做到可以衬托这个微笑的细节和深度呢。
我跟你们的看法好像不一样,刚开始都很好,麦麦是真的美。
然后第一个问题是那个保姆,我没想到她会那么贱,那么嚣张,有这样当保姆的?
从她偷药后还骂艾玛我就觉得她肯定会被整死,然后居然多次恐吓艾玛还偷奖牌挂在台灯上,看得我火气值也属实直线上升,反正当时气的不行,可能你们不太理解,我在想要是孤儿怨的女主她根本没有第二次威胁的机会。
最后保姆被烧死还是感觉不太解气,死前都没求艾玛开门还想打她。
然后是男主艾玛父亲,我以为他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艾玛,就算知道她犯罪了,搬走时我还以为是去隐居。
结果 t m d 大跌眼镜,居然下药还想杀艾玛(那药不是换给他喝了为什么没啥效果?
)我是真的裂开了。
之前艾玛放燃气毒他我还觉得没必要吧,没想到。。
然后我又想到前面他逼迫艾玛说真相,还说会帮忙,我看是帮倒忙吧,还把奖牌还回去好引起人怀疑?
他不配守护这份美。
另外影片时长太短,作案过程完全都可以讲的
小女孩演得太刻意了,虚伪的纯真没表演出来,一副青少年绿茶婊的味道太重,笑起来都是让人毛骨悚然一样的冷笑奸笑,这就陷入了脸谱式表演的陷阱。小小年纪就会这么匠气的表演,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总之我是超级不喜欢她的表演。
拍的真的很差啊,故事讲不好,什么都是蜻蜓点水,要说什么也搞不明白。
超好看的!要是谋杀场面能拍出来就好了!或许我会给五星!(要自己脑补超不爽的)
还以为自己看了一集超长版美剧,还是最无趣的那种讲述方式。
剧情无亮点女孩演技不错 有情感有层次
3.5。剧情挺直给的,老爹前面清醒后面傻,孩子是真漂亮,和洋娃娃一样,观赏性可以。
原版就不咋地,新版更完全脸谱化了,唯一有意思的就是老坏种的客串
色调美 阴郁蓝紫色佐以室内暖光
外表甜美,内心阴暗腹黑的小萝莉,小女主真的是演技炸裂啊!太好看了,这看似是一部惊悚电影,实际上人们更应该关注到对孩子的心理的成长与教育,在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是出于一种“无道德”状态的,善恶与是非,其实不仅仅在于先天环境,还有红景天所受到的教育与关爱。
天生坏种,超雄体。第一任保姆推下楼梯。夺奖牌小男同学推下山崖。泳池死猫。故意撞倒女同学偷手表。蜂窝塞车,老师车祸而死。工棚火烧新保姆。煤气泄露杀父亲。热巧克力调换,床头枪击父亲射偏了。报警,借他人手杀了父亲。结尾那个拥抱姑姑阴笑的表情,明明长的又可爱又乖巧,不属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沉着聪慧,用在了害人上,让人喜欢不起来。像黄蜂一样,受到威胁才会攻击。
7分
猎奇恐怖片拍摄手法 父亲发现真相之后毫无反应 背景放出欢快的音乐 这段很奇怪 父亲选择自己承担来救女儿也需要提前跟女儿交代吧 哪有给人喝安眠药的做法 这个不怪女儿反杀亲爹了 自己的爹对女儿认知几乎没有 这种冷漠所以女儿也学成了个杀人犯 从邪恶爽片视角来看杀亲爹的小女孩是一种极端的邪恶 这种反社会人格是蛮有意思的话题 也许太独立太理性就会感觉不到痛感 也就失去同理心 别人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都感受不到 对于死亡的认知方式是建立在防御视角上解决自己麻烦的态度 影片表现的方式比较通俗
小孩子的恶,绝对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么表面
剧情有点太随便啊
嗯。。看完我只想说一句:艾玛!~~~感觉吧,电影剧情有些牵强,有些情节设置的过于强了,一个9岁的小女孩哪来的这么多缜密的逻辑?而且爸爸实在是太二逼了。。小姑娘超级超级漂亮的说!~四星的片子,为小姑娘加一星吧!
女主也太漂亮了 51
暗黑萝莉初养成。与后来《鬼入侵》和《安娜贝尔3》中的麦肯娜·格瑞丝一脉相承。完美贡献了“天才少女”之外的另一面。但本片拍的其实很一般,最大的问题是父亲的行事动机全程都不成立,以至于故事走向让人迷惑。
最毒妇人心
《四连超凡》
逻辑真的是很差,各个被害者宛如智障。尤其是心理医生那段,这不会是个假冒的吧,至少小女孩在电影中的表现很难过真正的心理医生这一关。罪犯的年龄越来越低,未成年保护法的某些条例已经明显不适用于现在。当然,出现这个结局,父亲要负相当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