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剧透预警!!!
这样应该就看不到了吧。
1. 电影名的双关 us= United States. (你们说是就是吧)Peele在采访中说,“一切都有双重含义...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二元性(duality)的”。
2. 关于VHS collection. 在第一幕1986年的电视节目时,一旁的架子上有VHS的带子,包括1985年的七宝奇谋The Goonies (1985) 和1984年的地下怪物 C.H.U.D. (1984)。
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地下的生物。
七宝奇谋 (1985)7.51985 / 美国 / 喜剧 家庭 冒险 / 理查德·唐纳 / 西恩·奥斯汀 乔什·布洛林
地下怪物 (1984)6.01984 / 美国 / 科幻 恐怖 / Douglas Cheek / 约翰·赫德 丹尼尔·斯特恩其中Peele自己承认地下怪物的导演Douglas Cheek是前女友的父亲 。
另外还有出现的是1983年的双脑人 The Man With Two Brains (1983),Peele说两个生命共享同一灵魂的点子就来自于这部电影,这个点子同样也被融入了前作绝命镇 Get Out 之中。
双脑人 (1983)6.51983 / 美国 / 喜剧 爱情 科幻 / 卡尔·雷纳 / 史蒂夫·马丁 凯瑟琳·特纳3. 手拉手横穿美国. Peele很直接地表示过为何这个八十年代一般般的慈善活动会被他拉到这个电影中并成为主要结构,他最初在油管上看到这个活动内容,然后就惊呆了( It creeped him out )。
“我有一种在看有趣的乐观主义展示的感觉”( “I just had this feeling of dread watching the amusing, bright optimism on display” )。
除去广告和T恤等,电影里还有很多手拉手的情节展示,包括海滩上幸福的人们手牵手的场景,以及 Addie 被她的副本摁倒时,旁边的一个栗子罐上有手拉手开坚果的图标。
此外,手拉手的人链符号也有政治用意。
女主后半程全程手铐也颇有意思。
4. Jeremiah 11:11 耶利米书 11章11节。
原文如下: “Therefore thus saith the Lord, Behold, I will bring evil upon them, which they shall not be able to escape; and though they shall cry unto me, I will not hearken unto them.”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灾祸临到他们,是他们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11:11反复出现在电影中,包括流浪汉举的牌子和时钟。
根据Imdb的演员表,流浪汉饰演者 Alan Frazier 在片中的名字叫Alan,但他对应的副本叫Jeremiah,也就是第一个站进人链的那位。
5. Addie小时候生日那天要的T shirt 上印着 Thriller 是Michael Jackson的名曲。
6. 还有一些电影梗:Jason的T shirts上的大白鲨;一家人在家里关于小鬼当家的争论(哈哈哈我笑死了);(副本)白人家的女孩翻跟头,像极了银翼杀手里的复制人;(副本)白人家的双胞胎女孩,瞬间想到闪灵。
2019.3.27 看到深焦发的广播也有很多补充,传送门:https://www.douban.com/people/139444387/status/2445724757/References:1. 'Us': All the Easter eggs, references and hidden meanings we found in Jordan Peele's latest movie 2019.3.23https://sg.news.yahoo.com/us-easter-eggs-references-hidden-meanings-weve-found-jordan-peeles-latest-spoilers-190658023.html2. 10 ‘US’ EASTER EGGS AND MOVIE REFERENCES.2019.3.22https://screencrush.com/us-movie-easter-eggs/
1.红色(Red)红色的元素在电影里无处不在。
小时候和父母走丢时,手上拿着的是红色糖果。
她身上穿的那件T恤上,印有“Thriller”的字样是红色的。
在她进入神秘隧道前最后看到的逃生出口标志“Exit”也是红色的。
最直接的联系是,具有反抗属性的地下影子组织(Tethered)的官方队服是统一的红色。
那么,红色的寓意是什么?
红色代表了阿莱德莱在被其影子替换身份前的生活记忆,真实的记忆。
当阿莱德莱被迫成为地下人,她开启了漫长的复仇计划。
让整个组织穿上红色衣服是一种对原始记忆的呼唤,以及重夺地上生活掌控权的渴望。
红色暗示了女主对14岁以前记忆的保留和反抗的心理。
2. 语言地上人和地下人的重要区别是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毋庸置疑,地上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他们像处于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一样,用语言去交流,表达情感。
地下人则无法使用语言,他们彼此交谈的方式是动作和嚎叫,具有野蛮性和原始性。
譬如男主盖伯(Gabe)的影子亚伯拉罕(Abraham)表达情感都是通过兽吼,小男孩杰森(Jason)的影子Pluto擅长快速爬行。
语言是暗示“反抗组织头目影子是阿莱德莱真身,而所谓的女主人阿莱德莱其实是影子”这一真相的重要线索。
这个后面说。
真身后来没有丧失语言功能,但是声带被严重损害,参考结尾处影子用手铐勒死真身,可以猜测,影子正是通过这种手法永久性损伤了真身的声道(真身被控制在地下时,手被影子用手铐锁在床边。
手铐是重要的犯罪工具)。
电影中出现的耶利米书十一章十一节(Jeremiah 11:11)写道:"I will bring on them a disaster they cannot escape. For I will not hear them in the time that they cry out to Me."这是上帝对那些破坏契约分子进行的复仇。
而地下影子反抗组织(Tethered)从来都无法具备地上人所拥有的声音,所以他们的杀戮形式首先都是先对准地上人的候部,复仇的最直接方式。。
“For I will not hear them in the time that they cry out to Me."暗示了这点。
3. 影子反抗组织的服装本片的制作人之一lan Cooper是这样解释:reminiscent of classical horror-movie villain iconography.言下之意,红色衣服,皮手套,剪刀这些元素更像是为了唤起观众对经典恐怖片的原始恐惧。
红色的衣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囚服,接着和囚犯相勾连。
剪刀是用于工作的器具,进而和底层的劳动者相勾连。
剪刀同时是一种很有攻击性的武器,暗示边缘族群反抗压制,反抗社会“阶级性”的集体意识。
4. 兔子的寓意兔子这一元素不断出现在电影里关键的部分。
个人认为,导演绝非是单纯为了塑造恐怖气氛而设置这样的场景。
兔子作为地下人的食物来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强大的繁衍能力,这无疑为那些没有地位、身份隐形的地下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食物渠道,对于这些边缘人来说,实用性永远是第一考虑,食物自然也不例外。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主角掉入兔子洞后也看到了镜子,白色兔子,再想想这部电影,似乎也有莫名的呼应。
女主进入隧道跟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即将展开一场复杂而微妙的危险旅程。
而导演自己也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解释,剪刀的手柄很像兔子的耳朵(rabbit ears are scissorlike)。
5. 关于女主就是影子的叙事铺垫1)女主在14岁那年误闯嘉年华隧道后,便丧失了说话功能。
她的父母以为自己的孩子得了PTSD,是心理上的创伤,还叫来了心理医生。
但这个时候女主已经被替换了,所以她不会说话变得很好解释,因为影子原本是地下人,对语言根本一窍不通。
2)女主不吃肉。
根据电影的交代,影子在地下以生兔肉为食,吃肉或许会让影子再次回想起那段黑暗的地下生活,所以在后来的生活里都拒绝肉类。
3)影子在结尾杀死了真身后,发出了动物性的嚎叫,这场决斗很像是激活了她原本压抑的本性。
4)真身在被影子用手铐勒死之前,哼起了一段口哨《Itsy Bitsy Spider》,这段口哨正是1984年真身在进入迷宫隧道时嘴里吹的口哨。
5)在影子儿子杰森被真身绑架后,她毫不费力地找到了那条地下通道。
原因很简单,这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6)在影子遭遇真身追杀、陷入困境时,镜头多次给了特写,狰狞,凶残,这也许暗示着影子越来越无法抵御真实本性的召唤。
6. 捉鬼小精灵 Santa Cruz boardwalk电影发生在圣克鲁兹(Santa Cruz),美国加州的一个城市。
开头女主一家要去度假提到了(Santa Cruz Boardwalk)。
这一设定让我想到1987年的恐怖喜剧电影《捉鬼小精灵》,后者就运用了这一场景设定。
7. US的美国寓意除了显而易见的片名暗示,电影还有许多细节不断地Cue到“美国。
1) Hands Across America这一重要设置。
Hands Across America是1986年在美国举办的一场慈善活动。
该活动曾今号召了650万民众牵手横跨美国,整个拉手活动持续了15分钟。
注意这里面的时间点,1986年正是女主真身和影子替换身份的年份,而女主失踪的时间刚好为15分钟。
事实证明,导演是有意设计这样的巧合。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小时候风女主被一则有关Hands Across America的广告吸引。
在她被影子控制沦为地下人后,她也是从T恤上的Hands Across AmericaHands 获得启发。
Across America这个活动具有很多属性,本质上他给人们,给整个时代带去了很多希望,是光明的;但它举办的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水深火热的危难关头。
这本身的多重性(Duality)再次注脚了电影名称US的深刻寓意。
导演正是从YOUTUBE上看到的这则商业广告中获取灵感,赋予了Hands Across America另外一层邪恶的意味,在片里,反抗组织便是手牵着手,环绕着整个Santa Cruz。
2.)影子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时是这样说的:“We are Americans”。
8. 地上和地下世界的互文地下世界的人会模仿地上世界的人。
他们的动作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相同性。
侵袭女主一家的地下人,身上都有着和女主一家相同的属性。
譬如,小女孩Zara是田径能手,她的影子Umbrae跑步也很快;小男孩Jason喜欢玩火,他的影子Pluto也很嗜火,脸上的伤疤正是因为玩火所致。
9. 这部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翻阅了很多导演关于此片的访谈,我认为谈论意义需要在美国社会的框架下进行。
它无疑表达了美国社会的“遗忘”本质。
还记得电影中的女主影子在成功替换身份后,跟现任老公坠入爱河并有了爱情的结晶吗?
这么多年来,她拼命压抑那些令她痛苦的过去,人性的黑暗面,试图让一切看起来很正常,完美家庭的样本。
即使这一切是以剥夺他人的幸福为代价。
如果对照过去,美国历史上也正有这样一段黑暗面,那些被无情镇压和屠杀的印第安人。
后者在美国一直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
众所周知,在14-19世纪之间,美洲侵略者对美国原住民实施了漫长的种族灭绝酷刑。
如今,印第安人早已成为美国社会的边缘族群,在美国人的眼里,印第安人一直是“野蛮”的存在。
这一伤感的历史疤痕仍在延续着,以难以被察觉、有意不被触碰的方式,绵延在美国的非主流群体——印第安人社群里。
他们无法融入现代社会,贫穷,病痛折磨着他们。
这种悲凉,赋予了他们一种“影子”特性,幽魂般游离在主流社会。
但影子真的是没有感受力,没有灵魂吗?
导演给出的恰恰是相反的答案。
女主的影子在成功上位后,她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爱她的孩子吗?
爱她的丈夫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幸福的追求,对所有羁绊她通往幸福之路的憎恨,她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
导演不断地模糊真身和影子的界限,以至于最后,这些共享一个灵魂的不同客体竟都散发着人格的力量。
us就是你和我,我们,合为一体,真正将你和我区别开来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一种疾病系统,不是个体性的,而是集体性的,贫穷,富裕,快乐,悲伤,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导致了那些巨大的鸿沟,将影子带入地狱,那些痛苦的过去,那些边缘的族群,然后转身把宝座留给真身,所谓的权贵,世俗定义的正常人,成功者。
所以在最后,你很难随便用“受害者”或者“施暴者”去定义真身和影子,在他们的身上,都流动着受害者的桎梏和施暴者的倾向。
电影的结局其实很悲观(亦或是现实),它揭示了,那些边缘人唯有通过残暴的“杀戮”,以暴力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通行证。
无疑,小男孩Jason知道了真相,那个他一直叫妈妈的女人并非阿莱德莱,而是杀死阿莱德莱的凶手。
Jason只是看着,没有说任何话。
这预示着,美国社会的那些阴暗面,那些有关影子的血泪史,所有被雪藏的罪恶,将留给下一代。
下一代,也许依旧是沉默的一代。
ps:参考https://www.google.com/amp/s/amp.thisisinsider.com/us-ending-jordan-peele-new-movie-explained-2019-3https://slate.com/culture/2019/03/us-movie-ending-twist-explained-meaning-spoilers.html
不管是us还是get out,其实对于Jordan Peele这两个作品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昨天在看us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看的有点摸不着头脑,直到真正了解电影要表达的含义是才觉得Jordan真的很厉害…这部电影讲的是关于从其他国家移民到美国的的人,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速度很快,就如这些移民者们,所以电影刚开始从一只兔子拉到一整面墙的兔子。
电影结尾部分演到女主小时候被换了身,所以刚开始小女孩一直不会说话指的是移民者们刚到美国时并不会说英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了越来越像美国人,适应了语言,生活…(除了女主以外的红衣人都不会说话)这就是为什么电影叫US,除了我们的意思以外,其实是——美国。
所以小男孩在车里看到红衣人说,they are us。
所有的红衣人手拉手站成一排指的是川普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地区修理的隔离墙,所以电影中女主和丈夫说要离开的时候说去墨西哥。
遍布兔子的那个区域指的是China town或者是Korea town等等…大家可以自己按这个角度在感受一下
2017年,一名黑人喜剧演员转型导演,并凭借处女作在好莱坞大放异彩。
这部电影叫做《逃出绝命镇》,以450万的成本,换回全球2.5亿的票房。
不仅如此,它还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奖项,并最终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逃出绝命镇》剧照而这个导演,叫做乔丹·皮尔。
处女作的成功,让乔丹·皮尔一跃成为好莱坞备受关注的电影制作人。
继《逃出绝命镇》之后,他也参与制作了《黑色党徒》、《新阴阳魔界》等影视作品。
但是,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更期待的是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
我们 (2019)6.42019 /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 悬疑 惊悚 恐怖 / 乔丹·皮尔 / 露皮塔·尼永奥 温斯顿·杜克
用年度爆款来形容这部电影,一点也不为过。
早在今年三月份,《我们》在西南偏南电影节亮相后,就收到好评如潮。
烂番茄专家评分解禁时达到100%,至今也保持着94%的新鲜度。
IMDb评分7.2,连一向严苛的MTC也给出81的高分。
对于一部恐怖/惊悚片来说,算是很不错的成绩。
不仅口碑颇佳,《我们》的票房也相当炸裂。
正式上映后的首周末,票房就超过7000万美元,成为北美影史首周末票房第三的恐怖片。
所以,今年第一部爆款恐怖片《我们》,到底厉害在哪?
接下来,我来为你慢慢道来。
(注:下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和《逃出绝命镇》一样,《我们》里的主角依旧是黑人。
小女孩艾迪,在生日当晚和父母去海边的游乐场玩耍。
阴差阳错下,她发现了一间写着“寻找你自己”的神秘小屋。
受到好奇心驱使,艾迪走了进去。
可万万没想到,在小屋深处的镜屋,艾迪竟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
艾迪受到惊吓,迅速跑回父母身边。
但她却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和其他人对话。
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艾迪又逐渐恢复了正常。
多年后,她成为了一名舞蹈家,并且结婚生子,过得很幸福。
在一个夏天,艾迪和丈夫加布,以及儿子杰森、女儿佐拉来到海边度假。
巧的是,这片海滩正是当年艾迪遇到怪事的地方。
在度假当晚,果然怪事又发生了——艾迪一家突然发现,在他们居住的小屋外,出现了四个奇怪的人。
艾迪意识到不对劲,准备报警。
可是,还没等警察到来,这四名不速之客已经冲进了屋子。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就像是艾迪一家的复制品,长得一模一样。
不仅外貌一样,他们的身体特征、兴趣爱好也和对应的人相同。
比如,“影子”佐拉和佐拉本人一样,都擅长长跑。
“影子”杰森和其本人一样,都喜欢玩火。
而这四个“影子”的目的,是消灭艾迪一家,从而取代他们生活。
于是,两家人就此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
看到这里,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一脸懵逼。
这四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为什么会和艾迪一家长得一样?
其实,借“影子”艾迪之口,就能揭开其中的谜底。
原来,美国政府为了控制民众思想,在多年前做过一个“羁绊系统”。
具体来说,就是用最新的科技来复制人体。
被复制的人被放在美国广袤的地下隧道里,他们和地面上的人共享同一个灵魂。
换言之,地下人就像是地上人的“影子”(shadow)。
无论地上的人做什么,影子就得跟着做什么。
唯一不同的区别是,地上人可以享受蓝天、草地、新鲜的空气和食物。
而影子就只能日复一日生活在阴暗处,以生吃兔子来维系生命。
后来,“羁绊系统”的实验失败了,就再也没人管地下的影子。
于是,他们才逐渐萌生出了要消灭地上人,并取而代之的想法。
这样的真相,是不是让人细思极恐。
其实,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就为此埋下诸多伏笔——艾迪一家驱车前往海边,女儿佐拉在闲聊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里为后来“羁绊系统”的揭晓进行了铺垫。
你知道水里有氟吗?
政府用来控制我们的思想?
当他们刚到沙滩时,有一个俯拍的镜头,四人的影子在阳光下被映衬出来。
这里暗示了影子一家人即将登场。
另外,影子登场时,使用的武器是剪刀。
而剪刀具有对称性,这里也暗示了“影子”是地上人的复制品和镜像。
这些在细节上的伏笔与铺垫,使得整个剧本更加精巧。
但客观来说,《我们》仍然存在很多逻辑上的硬伤。
比如,地下的“影子”只吃兔子怎么能存活?
他们哪来的水源?
地下哪来这么大的隧道来容纳上百万的人口等等?
这些无法自圆其说的部分,也是这部电影饱受诟病的地方。
当然,除了在设定上存在的问题之外,《我们》仍然算得上一部精彩的恐怖和惊悚片。
尤其是,当你已经被“羁绊系统”的揭晓所震惊时,到最后又来了一个大反转——女主角艾迪,其实并不是艾迪,而是艾迪的“影子”。
还记得艾迪小时候在游乐场受惊的经历吗?
在当天晚上,她就已经被影子艾迪掉包了。
影子艾迪把她锁在了地下世界,自己来到了地上,取代了艾迪并生活下去。
这个巨大的反转,其实来得也并不突兀,在之前就有不少蛛丝马迹——当小时候的艾迪在游乐场受惊后,家人以为她得了PTSD而不能说话。
实际上,是因为此时这个艾迪已经是影子艾迪了,而影子没有健全的语言功能。
同理,当影子一家出现时,只有“影子”艾迪能够正常说话,那是因为这个“影子”艾迪,其实就是当年被掉包那个真正的艾迪。
此片的片名是《US》,除了翻译为我们(Us)之外,也可以理解为美国(U.S)。
而这一巧妙的隐喻,在片中也有提及。
当“影子”一家刚出现时,艾迪问他们到底是谁?
“影子”艾迪回答道:我们是美国人
可以说,只有读懂其中的政治隐喻,才算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导演乔丹·皮尔的创作来源。
某一天,乔丹·皮尔在上网时,偶然看到一则美国1986年的慈善活动广告——穿越美国之手。
这个活动号召600万美国民众手拉手,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连成一条“慈善之线”。
而此举的目的,是呼吁所有人关心并救助“贫困线”以下的民众。
这则广告被放在了电影开头,也成为了片中的关键元素。
因为在电影末尾,地下的“影子”真的身着统一的衣服,在地上手牵手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了吗,这无疑是对当年的慈善活动进行赤裸裸的讽刺。
600万人手牵手,并不能改变现实中的贫富差距。
此外,电影中的地上和地下,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宛若两个世界。
这一设定也明显影射了美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
如果说在《逃出绝命镇》里,只是单纯地揭示了美国的种族歧视。
那么在《我们》里面,乔丹·皮尔则将矛头指向了整个美国的阶级矛盾。
这样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能够凌驾于普通恐怖片之上,被外媒盛赞,乃至被时代记住的重要原因。
正如The Playlist所评价:“这是那种在未来几十年也会被人们讨论和争论的电影。
假设在未来三十年,当事态继续陷入混乱。
人们会想起多年前,有一则叫做《US》的醒世寓言。
”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灾祸临到他们,是他们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耶利米书 11:11,中文和合本在多元化的浪潮冲击下,近年来在以白人占据主导地位的好莱坞,非裔电影人的影响力有着最令人瞩目的成长。
在这一背景下,乔丹·皮尔在2017年的编/导处女作《逃出绝命镇》则成为了恐怖/惊悚题材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打破了票房纪录,也和稍后的《黑豹》一样,成为了非常有趣的案例:非裔美国人群体多年来对自身和美国社会的深层思考,在得到充分的创作自主权之后,以一种独特的模式向外输出——既具有足够的专业性,又得以从特殊的视角重新审视美国已经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的大时代。
而乔丹·皮尔的第二部电影长片《我们》,证明了《逃出绝命镇》带来的惊喜并不是侥幸而已。
尽管在标题上玩了个小花样(我们US=美国US),与常见的那些打“政治正确”牌的跟风电影不同,乔丹·皮尔在这两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与手段,其实与他在早年间喜剧系列《基和皮尔》所展示的并无二致。
在《逃出绝命镇》之后,尽管《我们》依旧是黑人演员领衔,但他没有继续在黑人题材上做文章(当然这也未尝不可),而是通过转向更广泛的话题——不同社会阶层的割裂,国家意志与个体身份的割裂——带来了不同的解读方向。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供最出乎意料的内容,反而为观众提供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内容。
而已经接下新版《阴阳魔界》主持人的乔丹·皮尔本人也是一位典型的迷影者,即使抛弃这些政治和社会隐喻,也依旧能够在新的视角中为观众带来奖励。
《我们》有着《阴阳魔界》和B级恐怖片的诸多影子,也能看到史蒂芬·金,以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早期通过安培林制作的家庭恐怖电影所带来的影响。
作为2019年第一部瞄准美国时代精神的电影,《我们》让观众看到了时下的美国,与30多年前的里根时代,甚至更早的麦卡锡时代之间令人坐立不安的相似之处。
但也正是由此,可以大致看做《湮灭》和《天外魔花》混合体的《我们》,在观赏上要比《逃出绝命镇》更有门槛。
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传统的恐怖/惊悚电影,其关键事件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和因果性。
但《我们》要比《逃出绝命镇》更加难以归类,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二重身”这一设定采用了类似《剪刀手爱德华》的寓言化处理。
这也是电影要设法将“身份焦虑”影像化所作出的重要选择。
《我们》的考验之一,就在于观众要如何理解所有这些并不严丝合缝,也不太合理的设计。
与之相对的,就是电影在细节方面的关注。
毫无疑问地,《我们》和《逃出绝命镇》一样,将为观众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隐藏信息:大量的《圣经》引用(两次在关键时刻出现的耶利米书11:11,天堂和地狱的类比),对《大白鲨》和《闪灵》(尤其是后者)的致敬和模仿。
而恐怖屋的广告牌从80年代的美洲原住民刻板形象,变成了政治正确的梅林法师,显然是为了隐藏种族主义的外观,以及其中暗藏的恐怖真相。
而《我们》也不仅仅是一部恐怖电影的情书。
与传统的白人主人公形象不同,电影带来了一个在精神气质上更加独特,甚至也更贴近现实的美国。
提供了主要笑点的男主人,在家中的地位与身份非常值得玩味,甚至这个不像是家庭的家庭本身,都是对过往白人电影的讽刺。
而与此同时,同一批演员,在扮演正常到乏味的主角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处于极端痛苦和扭曲的反派角色。
这在近年的好莱坞电影中,可以说是最富有戏剧性的对比之一。
《我们》的最后一块拼图,来自于出色的制作团队。
乔丹·皮尔和摄影师Mike Gioulakis(《分裂》《银湖之底》《玻璃先生》)在平凡的空间中创造出令人不安的画面,利用光影和角度营造出了充满邪恶和压迫感的观影体验。
在此之上,乔丹·皮尔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静止的力量,最低程度地使用jump scare,缓慢而又不可阻挡的节奏让人坐立不安。
音效部门对不和谐音的大量使用,也为神经紧张的情节奠定了基础。
去年夏天大火的MV《This is America》,可以说与乔丹·皮尔的电影语言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无厘头和缺乏连贯性的情节,大量潜台词的运用,目的之一,就是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与思考。
乔丹·皮尔也不会是下一个库布里克,沙马兰,希区柯克甚至斯皮尔伯格。
乔丹·皮尔的电影,是喜剧和恐怖要素,与社会语境的有机融合。
他的视觉风格明亮,俏皮,真正的恐惧不是来自血浆或怪物,而是我们自身。
他给观众提供了思考的材料,由此让观众自己感受和挖掘属于美国社会的黑暗一面。
通常意义上的恐怖/惊悚类型,通过直接的视觉刺激和间接的心理暗示,实现对观众的感官刺激。
但在乔丹·皮尔的眼中,也可以像《逃出绝命镇》和《我们》一样,层层诱导出观众内心深层非理性的恐惧。
这在当下势头正旺的恐怖类型片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而在即将到来的重启版《阴阳魔界》中,希望乔丹·皮尔也能为恐怖片的复兴浪潮带来更多惊喜。
with Dean. 03/24 观影体验真的很重要,imax is amazing. 关于电影,我觉得对于故事情节以及悬疑的处理是非常聪明的,并没有走简单粗暴的报复线路,也没有点名缘由,所以迫使观众打破四维体验,类似于每个人都有他心中自己的巴黎。
说到具体的隐喻,我觉得导演想要点名直戳的,还是美国根深蒂固的阶级问题,不会语言的影子- 畸形的生活状态,野蛮的表达方式(how upper class people perceive them),而电影点出的,非常一针见血却又很讽刺的一点则是,最后地面上的母亲,其实是多年前来自地下的影子,这又让我们思考,环境和资源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但是当地上母亲毫不手软杀掉影子的时候,儿子眼中的陌生又是来自于“纯上层阶级”的怀疑- 是否真的,阶级可以被打破?
配乐跟画面摄影都非常棒,很好的观影体验。
(我有蓝光碟了
有一个疑问困扰我很多年,直到现在还没有最终答案,那就是:为什么有人喜欢看恐怖片?
我问过很多人,听起来最为可靠的答案大概是为了寻求刺激。
日常生活像白开水,过得太平淡而无趣,似乎连心跳都感受不到了,实在是过于单调而乏味。
如果坐在幽闭的电影院,来一部恐怖片,惊悚的画面像一串电击直刺你的神经,让你心惊肉跳,吓出一身冷汗,几欲四下奔走,直到灯光亮起才知道一切都是虚幻,庆幸自己劫后余生时便会禁不住大呼过瘾。
如果说“存在即合理”,这大概是恐怖片之所以存在的最粗浅理由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
刺激感虽然立时得到了满足,但它的副作用却可能开始于第二天。
我有一个朋友,看完恐怖片,连续几天吓得不敢关灯睡觉。
这大概就像所有只顾一时刺激的行为一样,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来回报它。
如此来看,看恐怖片和抽大麻并无本质区别,都属于饮鸩止渴的那一类。
有些时候,魔鬼的美丽比天使更吸引人,但如果你自知没有能力抗拒,还是避而远之比较好,否则只有沦陷。
我之所以不太看恐怖片,是源于小时候看“贞子”带来的心理阴影。
但这不过是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大概是我自己就是一个无趣的人,并不需要通过恐怖片来寻求刺激感。
我在初中的时候确实看过一些恐怖片的,那时就对世界上的主流恐怖片作了分类。
比如国产恐怖片靠声效,美国恐怖片靠画面,而日本恐怖片靠心理。
我这么分类并不是说它们都只靠单一的元素。
一部恐怖电影当然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元素,但却是各有侧重。
比如美国恐怖片里血淋淋的道具之逼真程度是其他影片无法企及的。
大量研究表明(就是想不起来谁说过的了),8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这说明人眼比耳朵更敏感,也能科学地解释为什么美国恐怖片要比国产恐怖片更恐怖一些。
可是这些影音的小伎俩在注重心理的日本恐怖片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思想像病毒,一旦成功植入你的大脑,便会肆意地蔓延,人的肉体此刻成了附庸,如提线木偶般任人摆布却无法解脱。
日本恐怖片便是用心理来制造恐怖,像病毒一样植入你的大脑,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测试自己是否已被植入思想病毒的方法很简单,比如在空寂无人、一片漆黑的实验室待到凌晨三点钟,比如独自在丛林深处渡过一个夜晚,比如一个人走一段郊外的夜路。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话题,那便是“形式与内容”。
依我愚见,这世上有四类东西是只讲形式而不顾内容的,那便是恐怖片,时装秀,美式中餐和全国两会。
比如说时装秀吧,像一切行为艺术一样,是高高在上的表演,那些标新立异的装扮是最极致的形式表达。
如果设计师很优秀,便能创造出足够的美感,让人惊艳。
可是没有人会把它当做自己的生活。
君不见,那些展露在T台上的服装,真正进入日常生活的恐怕不过万一吧。
恐怖片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恐怖场景在你的生活中都不会发生,那不过是导演臆造出来的虚幻,让你像照“风月宝鉴”般图一时之快。
如果节制有度,这当然无可厚非。
可是形式毕竟是形式,它无关内容,便也没有了日常的生命力,难以长久地生存下去,不过是“一时之快”罢了。
但有的人便不信邪,偏要给恐怖片这个“形式”加些“内容”,比如最近在北美大热的电影《Us(我们)》。
电影“我们”的宣传是一部限制级的惊悚片。
可是它的大热并不是因为看起来恐怖,而是加入了很多据说是导演的暗喻,让人感觉看时深不可测,看后流连忘返。
我昨天看了这部恐怖片,便觉得有几句话要说。
电影讲的是复制人复仇现实人的故事。
美国政府曾经有一个秘密实验,想要在地下通过复制现实人来控制地球上的人类。
可是进展并不顺利(我猜这缘自于一个不靠谱的科学家,他为了获取科研经费而有意夸大了自己的实力。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些地下的复制人虽然和现实人长相完全一样,但却缺少灵魂,并不是一个正常人。
于是项目被中止,这些复制人便只能在幽暗的地下空间度过一生,以生兔肉为食(这种故事设定绝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尤其是成都)。
若干年前的某一天,一个现实人群中的小女孩和她的复制人在一个鬼屋里不期而遇,那个“聪明”的复制人把现实小女孩囚禁到地下,自己装作现实人进入到了人类生活。
很多年过去,这个小女孩结婚生子,一家四口再次来到鬼屋附近度假,那个被囚禁到地下多年的现实人组织了所有复制人来地面上复仇,人手一把凶器——剪刀,于是恐怖便开始了——这就是电影的开头一幕。
可是这只不过是Us这部电影的“形式”,它的目的是表现它的“内容”:诸多的暗喻。
比如名字Us隐喻了美国,地下复制人既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善与恶,又代表了阶层和种族的对立,手牵手的人链是嘲讽美国的民族意识,剪刀像宗教隐喻里的十字架,兔子既是牺牲品又是人类意识觉醒的标志,连复制人的红色连体服装都暗示了美国黑人被歧视时的格格不入。
这一连串的暗喻实在是让人眼花缭乱了。
无怪乎很多人看完之后叫好连连。
一个豆瓣网友(此处引用可查)的评价大概能代表他们的心声,曰:有一种寓意深刻叫做你觉得牛逼却根本说不上来为什么,明明觉得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很深刻,明明知道电影想要传达着什么,但就是get不到。
我对此却颇不以为然。
虽然我看完电影并没有他这种感觉,但似乎可以帮他理一理他为什么“觉得很牛逼但就是get不到”的病根:不是因为他的理解能力差,而是因为导演能力差。
这便是我前面提到的“形式与内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影的隐喻成了被人追捧的话题,似乎隐喻越多,电影便越显得高超。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风气。
在我看来,拍电影靠隐喻就像附庸风雅的文人作诗靠用典,四句诗要用十个典故,不在下面写一段几百字的话来解释,这诗便看不懂。
比如《围城》里的曹元朗吧,是一个在伦敦、巴黎和柏林游学过的新派诗人,初次见面便给方鸿渐展示了他的一首杰作,大概是这样的:昨夜星辰今夜摇漾于飘至明夜之风中,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这守活寡的逃妇几时有了个新老公?Jug! Jug! 污泥里——Efango e il mondo!——夜莺歌唱……据曹诗人所言,这里的每一句都有典故,为了让人看懂,他在诗后一一作了注解,篇幅比原诗还要长。
与“诗能为老妪所解”的大诗人白居易比起来,曹元朗的诗显然是不值一提。
可是,电影又何尝不是呢?
真正优秀的电影从来不靠怪异的形式和暗喻,而是靠对内容的锤炼。
这就好比武侠,玉娇龙靠青冥宝剑便名噪一时,可李慕白随手折一节树枝便打败了她,显然不是因为树枝比宝剑更锋利;再比如《葵花宝典》吧,同样的招式,林平之用剑使出来时威力就有限,东方不败仅凭一只绣花针却能笑傲群雄,靠的便是这深厚的内力修为。
以偏概全地说,有些电影之所以靠形式和暗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因为那些导演还不会通过“内容”来向观众表达自己,但又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只能在电影中僵硬地插入一些符号,如此便产生了众多晦涩难解的电影。
如果你看过Us这部电影,便知道我所言非虚。
电影里不合常理的恐怖情节比比皆是,导演似乎把精力都放在了他的形式和暗喻上,却连一个最基本的恐怖故事都讲不好了,让人越看越不害怕。
没有了一个让人信服的故事,突兀的形式便成了僵硬的说教,恰如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只能涸之朽之了。
这情形恰如所谓的“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
观众如果还对此推崇备至,实在是有些助纣为虐了。
这也许才是最恐怖的。
(全文完)更多好玩内容,请来个人公众号耍一耍:月落集。
这部《我们》,确乎是近期以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恐怖片,乔丹·皮尔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比《逃出绝命镇》更加成熟的一面,虽然其某些内涵依旧隐喻在表面之下,不过即便单看呈现出来一波三折的故事,也足够精彩。
当然本片虽然称为恐怖片,其实jump scare倒是不多,除却大设定以外,没有牛鬼蛇神的灵异事件,到了后期反倒变成了悬疑片,不过依旧能让人神经紧绷。
剧透预警!
1.我最后活成了你的影子政府的一项阴谋实验,制造了数以万计甚至百万的复制人,企图用复制人操控地上真人的行为,让芸芸众生成为政府掌间的傀儡。
可是事与愿违,复制人虽与其真身共享了一颗灵魂,却只得变成了他们的影子,这,便是整个故事的背景。
地面之上,是那个美丽天堂般的美国,有着游乐园,有着沙滩,有欢乐的家庭合睦的生活。
地面之下,藏在那无人问津的隧道之中的复制人们,像牵线木偶一样只能拙劣且僵硬地模仿上界之人的行为,却只是毫无意义可言的重复。
天堂里的人们玩着游戏,男女之间谈情说爱,嬉闹欢笑,大快朵颐,在地狱的一隅,是生吞活剥兔肉,是抽搐似地抖动身体,是夸张而悲哀的复刻。
就像你拿着一个游戏机手柄,触摸着上面的前后左右,abxy,可是你面前没有那块屏幕,只有雪白的墙垛,你不知道为何那个他乐此不疲,然而你没有其它选择,因为你是他的影子。
2.下行的电梯然而,地上地下之人,也有相见的一天。
这个地下的她,与地上的她不期而遇,地下的她被压迫了太久太久,她毫不犹豫地将地上的那个她掐晕,带到地下,代替原来自己的位置,而她,终于可以到传说中的天堂去生活了。
虽然她曾生活在地下不会地上的言语,但是佯作惊吓后的沉默,慢慢也便习得了言语,甚至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虽然,那个沙滩上通往地下的入口是她永远的心结。
她害怕着,她的那个真身会来找她。
潘多拉的魔盒,最终还是打开了,地下的复制人们身着红衣,拿着剪刀走上了街头开始报复他们的真身,真身们并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生来就不知觉间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份子,而地下的复制人们,是多么渴望那种高贵而不自知的身份啊。
她看到了当年被自己弄昏替换掉的真身,还有与她家人相似的复制人,而这些复制家人,大概本来才会是她真正的亲人的。
在一个复制女儿被撞得奄奄一息之时,她凑了过去,想看看能否用下界沟通的语言让她了解一切,然而阶级的变迁让她永远无法再次被认同了。
当然,她定然是喜欢这个阶层的身份与生活的,至少她曾经向往过。
毕竟,面对着那个下行的电梯,要有足够的勇力才能逆流而上。
3.困兽之舞原本地面上的她,变成了囚徒,变成了地下之人,变成了地狱中无法逃出的受刑之人。
我们可以想象她在下面所面对的一切,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枯燥的生活,复刻上界却差之甚远的种种行为,自然还有无法互相沟通的语言。
她痛下决心,要有朝一日冲破这上下界之间名为阶级的束缚,带领着地下之人上天杀掉自己的真身,像弑神一般。
她忘掉自己曾是那些要被杀掉人们的一份子了么?
没有,不过所处的阶层一旦改变,那些所谓的宽恕,容忍,怜悯便只是何不食肉糜的夸夸其谈,那种获取自由和身份的欲望,超过世间的一切。
当上界的那个篡夺了她身份的复制人在聚光灯下的大舞台上舞蹈的时候,她只能在狭小逼塞的地道内旋转,然而,她舞蹈里的这种灵动奇迹一般地让所有地下之人能跟随她的想法行动起来。
终于,她把自己的复制人逼到了墙角。
现在,那个复制人再一次成为了困兽,她用着自己日积月累训练下来的步伐,轻易闪躲着她的进攻,然而,究竟谁最终被困在地下永世不得复出,不到最后一秒谁也不知晓答案。
4.贯穿美国之线似乎到这里为止,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片子似乎是否黑人主演并无关系,毕竟白人一家也有其复制人,全片也未像《逃出绝命镇》《绿皮书》似的点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确乎如此,这也是我在开头提到的,导演在这方面的成熟,让这种非常夺人眼球的表达变成了片中的一则隐喻。
这就是那条横穿美国,由人手拉着手组成的一条线。
那线,本来是地上的她被篡夺身份之前看的最后一条广告,其实也很无聊,这种募捐看似是对穷人的一种体恤,其实参与者更多还是吃饱了撑着图着找个乐子的才去参加的活动。
可是这条线,成为了地下之人们的精神支柱,在他们刺杀了自己的真身之后,便手牵着手,翻山越岭,穿石填海地将美国的东西海岸相连。
或许这有些滑稽,然而我想,这条线一定意味着什么。
你既可以想象,这条线将美国东西海岸连接起来,也可以认为,这条线将美国割裂成了南北两半。
而打开南北战争的地图,会发现其实一南一北,正好就是这线的两侧,而南北战争的一大缘由,便是对于黑奴是否合法的矛盾。
虽然南北战争后美国统一,可是在《绿皮书》中我们也看到,哪怕在上个世纪,美国南方依旧对于黑人有着很严重的偏见,所以这条线所代表的南北两端,大概对很多黑人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
另一点提一下关于手铐的问题,红衣女主当年被复制女主拷在床上,而当她重返地面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复制人女主重新被拷住,一方面这是一种复仇,而从另一方面,这个枷锁就是红衣女主希望复制人女主永远无法挣脱的锁链,在最后的大战中,先是复制人女主用手铐挡住了红衣女主的剪刀,而在她杀死红衣女主后,也终于解开了自己的镣铐,无疑,永远地杀死另一个自己,才能让她真正的自由。
5.在你身后本片很值得一提的便是优秀的摄影,其中有几处镜头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复制人第一次进入主角家里之时,机位超过360的全景旋转,甚至有一些炫技的成分在其中。
男主藏在游船里那个固定机位也有些意思。
全片有不少高机位俯拍镜头,其中一家人去沙滩时沙滩的俯拍镜头竟然将平平无奇的沙滩拍出了某种诡异感,甚是有趣。
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两个女主一前一后双焦点的那个镜头,这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布莱恩·德·帕尔玛在《凶线》里的双焦点的画面。
后方的复制女主一步步逼近,而靠近镜头的红衣女主剪着双生的纸人,这段气氛的塑造在这个镜头的加码之下变得尤为微妙。
6.I got 5 on it本片另一个印象最深的点便是这个“I got 5 on it”这段配乐了,这段配乐在第一款预告时便出现,一听便喜欢上了,整段音乐中既包含诙谐轻松一点的片段,也有大气而让人毛骨悚然的旋律,这种怪异的组合无疑与本片非常相配,尤其是影片高潮时这首背景音乐和舞蹈与真假女主的追杀蒙太奇的配合,非常惊艳。
除此之外,片中其它的几段配乐也和剧情比较相衬,又没有给人陈词滥调配乐的感觉。
6.真假美猴王最终的那个反转,在答案揭晓前的几分钟才开始有预感,看完全片从头回顾,发现线索留得太多,然而本片的引导如此出色,让大家即使看到了许多线索也依旧无法解开谜题。
最重要的便是真假女主调换之后小复制女主一段时间的失声,包括她自己也提过曾经有一段说话的困难,这正是因为她从小生活在地底,所以不会英语。
而另一方面,红衣女主出场那生涩的言语,加上后来着意表现的别的人都不会说话,其实也是因为红衣女主本来就是地面上的人的缘故罢了。
而复制人女主开始那么害怕儿子在沙滩上走丢,也是因为怕儿子再一次进入通往地下的门,让地下的那个自己重见天日而并不是纯粹出于母爱。
同时,她最后下去时轻易找到了通往地下的阶梯,这也是因为她其实是复制人,所以曾经上来过,知道哪里是入口。
还有便是白人家庭被杀得干净利落,偏偏女主这里就拖拖拉拉,而且被白人复制人抓了以后也没有杀掉,原以为是主角光环,现在想来定是红衣女主想要折磨复制人女主,所以早就说好不准别人杀掉她。
在给了我们诸多线索的同时,电影还进行了某种诱导,这就是在复制女主(这时我们还以为是真人女主)取车钥匙这一段,她被儿子目睹到的一瞬间的性情大变让我一度觉得她在那个小小的时间段里已经被调包了,包括后面试图和复制人女儿沟通,对复制人儿子如此上心的举动,都让我觉得她就是红衣女主杀掉正常女主后换了装。
可是实际上呢,是这个女主原来一直就是复制人。
我觉得这种既给你实情,又在实情的基础上进行错误诱导的手法非常高明且有趣。
说起错误诱导,我就想起《Alita》里面开始还想诱导我们以为医生是个坏人...大概没有多少人会上当吧...那算是一个错误诱导的反例了。
当然片中有些前后呼应也很完整,比如前半段沙滩上枯站的那个男人,其实是杀了自己真身后组成长线的第一个人,然而开头我们并不知晓,于是形单影只的他又极为怪异。
7.us 的善恶我全文都没有用一次“反派”来称呼任何一个角色,因为在这样一个剧情的框架之下,似乎善恶并不分明。
那些地下红衣者杀掉自己真身,那他们就是恶么?
他们被这些人操控着自己的行为已经太久,这更像是一场起义,一场复仇,似乎说不上恶。
那么地上那些无知觉间奴役他人的人们,似乎也没有恶行,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一个悲惨的影子。
那么篡夺红衣女主身份的复制人女主,大概只是太过于向往地上了,那些在地面上的人拿起武器的回击,也是他们在为自己所身处的地位,阶级还有身份而自卫。
唯一邪恶的,大概就是制作出这些复制人的国家了,可是就该直接怪罪到政府头上,还是怪罪到每一个个体之上呢?
毕竟红衣女主说着:“We are americans.”
所以这电影没有正邪之分,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两拨人的攻伐,一方阶级已经固化的底层之人拼命要挤入高阶的社会获得不受奴役的身份,另一方则是不遗余力地打击这这些人维护着自己阶级的统治,或是整日忧虑着自己得来不易的地位会重新被取代的惶惶终日。
而你我,这个‘us',也一定属于这两拨人之一。
而电影中的所有人,也都是“united state”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
当然,这是个美国的故事。
天堂与地狱,统治阶级和被奴役阶级在电影中被具象化地展现,那条曾经所有人心知肚明却又没人道破的对黑人歧视之线也被用人肉画出。
这些可能才是本片真正恐怖的地方,全片用着轻松诙谐的语调讲述一个压迫与反抗的故事,而听者自己是在天在地,在南在北,有无利刃高悬头顶,或许也并不自知。
网上各种无脑捧这部电影的,貌似看不出这部电影哪里好,解读不出那些电影里的符号,看不懂电影里的那些隐喻的,都是观影量太少,深度不够的人。
的确,你们说的那种种优点,都有。
但是,有了又怎么样,就像一个人,你穿的再好看,再花里胡哨,人长得和一坨泥巴似的,有啥意义。
其实我之前也是看到网上各种夸,抱着超高的期望去看这部《我们》的,开头感觉真的没让我失望,特别到出字幕的兔子的时候,那范起的真的是高。
包括正片的开始,虽然说前面对于整个家庭的铺垫实在太冗余了,但是我还是接受的,因为我觉得,导演这么铺,后面肯定有大用。
然后一直到4个复制人的影子出现在门口手拉手的时候,到这里我依旧还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然后
然后整个片子就开始崩了!
完全开始崩了,全剧中的所有人,在遇到复制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反应是正常的!
女主就不用说了,毕竟后面反转了,虽然这个反转是个人基本都猜出来了,只是个早晚的问题,所以她的一切不正常反应,都强行正常吧。
那孩子他爸呢,棒球棍轻轻敲了一下膝盖侧面
注意,是侧面啊,甚至接近小腿肌肉的位置,就废了?
好吧, 乔丹·皮尔 说劳资是敲中了关节,正中要害,你不能这么挑我毛病,好吧,我就不纠结在这人从门缝里探出的一只手,还有一半被夹着,是怎么用出这么大的劲,还能有违物理的侧面发力打中正面了(大家可以自己试试看),就当被击中要害了吧。
然后在全家人受到致命威胁的时候,你一个大老爷们,有站起来的能力,大家居然能安静的坐下来聊起天来!
是个男人都不能忍好吧,豁出去自己的老命不要了也得保护老婆孩子好不。
如果说能有什么解释,估计,应该又是难以捉摸的隐喻什么吧。
真想不明白,在外面世界,沐浴阳光,营养均衡,身体健康的4个大活人,居然干不过4个整天在地底不见阳光,营养匮乏,膳食单一,只吃兔子(其实,我很好奇,兔子们是吃什么一直繁衍下去的),在相对狭小空间内缺少运动量,行动起来偶尔有些僵硬的复制人(这些人,怎么看也不觉得像是发育很正常的样子,身体和脑子感觉都不太好使),你干不过也就算了,那些荷枪实弹的警察就任由城市被一群带着崭新剪刀(剪刀是哪里来的,我不知道,我也不敢问)的智障屠城。
这绝对又是个隐喻!
好吧,导演说,热爱我的观众会用隐喻为我解释一切不合理的情节。
我的所有不合理,都是我是特意为之!
OK,你牛逼!
那这些小问题我们就都过了,全完不在这些地方扣分,要不然会被说成吹毛求疵,哪个电影找不出这样的逻辑漏洞,所以,这么,我都能忍。
最后一个唯一不能忍的是!
你对这个整个地下世界的架构,充斥着太多的不合理。
到底是上下的人,到底是谁控制谁,在被废弃,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正常的生活秩序,特别是疾病(兔子可以入药?
),饮食(还是好奇,能养活在这么多人的兔子吃什么?
)整个地下世界的构建,就是充满着各种不合理。
其实不合理的情况是可以处理的,就是你别去讲这个世界,完全架空,反正观众你也甭管这群人咋来的,咋就这么厉害,咋就这么不科学,你管我是科学也好,还是奇幻也罢,反正就是这么着了,我的重点不在这,但是你非叨逼叨的念白一段,正儿八经的讲述一段这个地下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强行继续隐喻.
不是说电影不能隐喻,不是说隐喻不好,但这一些都建立在讲好了整个故事的情况下,电影的最基本没做到,就各种隐喻,我觉得是一种强行炫技。
做电影和做人一样,你得先是个人,然后再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电影的话,你得先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再决定怎么在什么地方变成一部优秀的电影。
2018年年底,东莞某服装工厂和五金厂收到了一批红色囚服和金色剪刀的巨量订单。
他们没有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将会因为他们这批产品变成毫无政府组织的地狱!
很多东西没有解释,一头雾水!
为什么地上小姑娘在游乐场玩,地下小姑娘就一定要进行劣质的行为模仿?
明明地下没有看到任何政府人员和研究人员、也没有看到监控设备,有人在地上目睹之后口述给地下的人?
电影里面说政府控制地下从而控制地上,如何进行?
复制人怎么来的?
克隆全美国的人口?
别搞笑了好么。
以至于后期那么多人死在剪刀下之后我第一件事是想知道他们怎么跟东莞下的这批订单。
随和儒雅的知识分子们,在你们要来我这里装b喷我没有文化前,自己看看你们吹的外国屁在国外到底是香还是臭。
(这只是这个电影在imdb上面第一页的影评打,就已经是80%的一星了,美国自己观众都疯狂吐槽的电影到我们中国人嘴里就变成了高雅隐喻有内涵了,哈哈哈哈哈哈)
2.5星!我承认我实在不喜欢这种神经兮兮,充满各种隐喻的电影!哪怕它的惊悚气氛塑造的再好,结尾反转也没觉得有多大惊喜与意外。经过绝命镇再到我们,看来以后这个导演的片子我可以彻底绕行了!
他们哪儿来的剪刀,哪儿做的衣服和手套,手铐哪儿来的?墨西哥,人wall,american,白人全死…无聊,真的有点儿无聊了,这些所谓讽刺和所谓隐喻怎么在豆瓣上也能煽起来这么多口儿high
没有最后一分钟,整个电影就是胡编乱造,但正因为有那么一分钟,故事有点意思了。
早就猜到是两个女孩互换了,现在的恐怖片真没得看
前奏到位,初次对峙过瘾,开战后有点俗,Boss战非常美,最后世界变得更美好了嘻嘻。比Get Out耐看一点,喜欢找象征意味和隐藏线索的观众应该尤其喜欢。我第一次get到露皮塔的演技,真是让人心颤拍大腿。这明显是带着个人签名且完全实现了原初愿景的作品,真让人羡慕啊。不过能看到一个还算有想法的年轻人得到资源去捣鼓自己想捣鼓的,也挺好。我比较喜欢他吐槽过的一句,这片真和种族没啥关系,凭什么黑人主角片就得讨论种族啊。Exactly!
Redの姿好像穿了和服。女主老公这个角色很好笑,全片很多好笑的点,应该给个喜剧标签,没有预告恐怖。以及不停反转,势必是有漏洞的,手动给自己电影降逼格的操作duck不必。
没点逻辑
抛开设定的弊端不说,反转的铺垫也做得挺好的,地上地下双线有种荒诞之美。
「复制人军队」。“我”值得被另一个“我”取代。
鬼片→伦理剧→惊悚片→血腥cult片→黑色幽默→灾难片→科幻片→悬疑片。好无语啊。
主旨不明,究竟讲心魔?讲反抗?结合两项也不是不行,但全片几乎没能深挖,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表面不够精彩的打斗。因此,也没能铺垫足够的基础来支撑片尾突兀的反转。
越是刻意营造,越是流于表面,如此一来,又何来隐喻?靠结局挽回一些场面的不恐怖电影。
拍恐怖片,吓人就达到目的,讲什么道理,一讲道理,顿成垃圾。
在阿姆观影,旁边俩小姑娘一直在说话和尖叫,有些打扰体验。很mixed的感觉。和乔丹之前的get out一样,都是第三幕相比来说有些坍塌。政治隐喻(或者更准确地,应该说是“明喻”)有些过火,前两个act制造恐怖氛围的手法还是地道的,笑点也不错,埋的包袱都能用上。毫无疑问导演是个艺术家,作为处女座一鸣惊人的新人,第二部长片能有此水准已经很okay。很喜欢他的告诉&amp;不告诉之间的balance,相较于揭开的谜底,那么政府最初的用意、具体如何实施、具体如何造反……都留给观众自己去想。当然也有不少bug,但都在可以原谅的范围内。所以,影子们都是以兔子为生吗?那兔子们吃啥?
这片子就是形式大过内容的代表,没错片中的配乐,声效乃至镜头的确都很有感觉,但剧情和故事编排上真的很一般,中间大量卖蠢的喜剧效果挺让我恼怒的,最后画蛇添足的收尾更是让整个故事格调降低了。
bug真多,比上一部可差远了。高潮戏反派刚说i will kill you 结果下一秒就跑出去,最后被反杀,为了塞段“高逼格”的芭蕾导演也是操碎了心。隐喻什么的就更扯了,现实远比电影复杂,而且片里的设定显然不直接建立在反思现实之上,而是简单的拆解现实用到类型创作里。从人墙想到墨西哥墙理所当然可电影的深度也就止于此了,编导努力的方向还是恐怖惊悚并不依托深层次的文化反思。但从片名Us一些网友居然想到united states 这个强行隐喻真得服
好无聊的烂片,就是用一个逻辑完全不自洽的设定玩隐喻,还是如此平庸的隐喻,跟《逃离绝命镇》相比差了一大截,而且这只能算惊悚片,一点都不恐怖。
看前半部还以为是天外魔花的新世纪版,看得出来JP很喜欢老好莱坞恐怖片;被他者替代这种故事实在有点老调重弹,其实Get Out也是,基本设定都缺乏新意,但也都有自己的发展,镜头很漂亮完成度也比较高。到后半部分有点意思,空荡荡的地下城走廊跑满兔子的场景设计太棒,很游戏;地上地下世界活动交叉剪辑大概可入年度最诡异的镜头之一,非常出彩。结尾留了小反转,并不出乎意料但也算工整收尾。仍然插入不少冷笑点,00后不知道《小鬼当家》真的是哈哈哈。还是希望JP多多拍恐怖片,人物作为恐怖片主角能得到充分的心理发展,能大大拓宽黑人银幕形象;女主角很美。空荡荡的大影厅看体验不错,就是影厅后面法国人笑得太厉害。@UGC Vélizy2
皮尔下一部不如考虑用黑豹和豹弟吧,瓦坎达再就业全面启动。
很柳文扬的感觉,果然结局都是反转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