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

Boyhood,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年少时代(台),少年12年,十二年,The 12-Year Movie,Growing Up

主演:埃拉·科尔特兰,帕特丽夏·阿奎特,伊桑·霍克,罗蕾莱·林克莱特,史蒂芬·切斯特·普林斯,利比·维拉利,马可·佩雷拉,杰米·霍华德,安德鲁·维拉利尔,谢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4

《少年时代》剧照

少年时代 剧照 NO.1少年时代 剧照 NO.2少年时代 剧照 NO.3少年时代 剧照 NO.4少年时代 剧照 NO.5少年时代 剧照 NO.6少年时代 剧照 NO.13少年时代 剧照 NO.14少年时代 剧照 NO.15少年时代 剧照 NO.16少年时代 剧照 NO.17少年时代 剧照 NO.18少年时代 剧照 NO.19少年时代 剧照 NO.20

《少年时代》剧情介绍

少年时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它仔细描画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岁月流逝的痕迹。为了不打扰主演艾拉·萨尔蒙的正常生活,拍摄均在他暑假期间的简短时间内完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食戟之灵太空人金婚·风雨情我前任男友的婚礼黏土人终结者外传第一季我们的世界酒店实习生第二季镇魂街之热血再燃龙之心:致命复仇验收测试恋爱十诫新铁路少年异形:人族的统治回忆照片坠落JK与废人老师爱你那天正下雨异形:汇合失焦的深度佳节电影的故事:你我的永恒印象爱在何方安纳普尔纳周恩来万隆之行长寿花,我和她永远的831石将军石勇飞天大盗第三季被遗忘的童年游戏旺角黑夜我爱的生活

《少年时代》长篇影评

 1 ) 隨感

看完《boyhood》,想了許多。

從戲院出來那一刻,有個強烈的感覺: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講“藝術”。

結尾處學舞蹈的女孩對男孩說:「不是我們活在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一瞬間建構了永遠」,其實不就是在說藝術嗎,像男孩拍下的一張張抓住一瞬的照片;像這部由若干個一瞬間組成的電影——皆成為了某種永恆。

但又不盡然。

其實應該說,這部電影講的是“藝術”的功能:它教會我們怎樣去面對生活、面對生命。

電影中父親和母親,恰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母親講究按部就班,從不出錯的紀律性(有一幕男孩15歲生日,母親問他是否抽了點煙喝了點酒,男孩承認,母親便和他說:我們明天好好談談),連她後來找的兩任老公亦然(他們總不讓小孩晚一些回家),無怪乎,她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只剩下了按部就班的下一站:葬禮;而愛音樂的父親採取的卻是一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他希望孩子們熱愛生活(他帶他們去看棒球賽、遊戲、看蝴蝶、露營),勇於分享(他讓孩子們與他分享戀愛經歷,甚至提醒他們注意在性行為中保護自己),讓他們勇敢去追求藝術(他和他們一同唱歌;鼓勵男孩從失戀的創傷中走出來,要堅持拍照)。

電影中有一幕,男孩抱怨父親忘了一個承諾:許多年前父親答應要把車送給他,但結果卻私自賣了,父親告訴他:你可以工作以後自己攢錢買一部(結果他打工後確有了一部自己的車),而後父親卻送了一份禮物給他,是一張beatles的唱片。

這是父親要教會男孩的事:從來不是耽溺物質,除了自力更生,而應該去追求更多美好的事物。

電影中有一幕,男孩高中畢業後離異多年的父親母親一起在家中為他慶祝。

父親感激母親的付出,說她將兩個孩子照顧得很好,但後來母親的表情卻很不是滋味,也許她覺得自己過得並不順遂,尤其是婚姻。

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是憂心於過去和將來,而忽略了當下她已擁有的最大成就:她成功教育了兩個孩子,更別提還有一個因為她改變了人生軌跡的維修工。

這些戲其實都安排得極好,他們為母親的生活找到了出口。

不要看她刻板無趣,其實她的人生也很豐富多彩,她收穫了人生的許多果實,但可惜的是對她自己而言似乎都不重要,其實她喪失了對生活的敏感與熱情,如同父親最後說的:「如果她可以寬容一點」——不止是對別人寬容,也要對自己寬容,如果她懂得去體察當下,放下無謂的偏執和顧慮,她也會發現自己的美好。

男孩最後問父親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父親告訴他:「我也不知道,但慶幸的是你已經開始用心去感受了,你要一直感受下去,因為人長大後或會漸漸麻木。

」回想電影中母親的第三任丈夫,開始時也十分有衝勁、開放(他買了相機給男孩,也支持他在房中弄個暗房來沖洗照片),但生活卻讓他最終也變成了一個酗酒、暴躁、麻木的男人。

是的,這是生活、藝術教會我們的事:「用心去感受」。

男孩的「心」是什麼?

男孩一直追求的是一份「自由」「熱愛」,一份不循規蹈矩的生活,而他的高中女友第一次聽到他說那些話時,反應是:you are weird;男孩嚮往大自然,嚮往人與人的交流,但在去郊遊的車上,女友關心的卻只是手機裏的facebook;他為她拍的照片,從他的口中得知,她並不喜歡。

而結尾處,當幾個大學新生集體逃脫沈悶的迎新舞會,跑到野外時,一路上,初識的女孩和他聊了許多,她學的是舞蹈,是art,他們共同欣賞兩位行跡顛狂大喊大叫的朋友,覺得他們都很「cool」。

當女孩和他說:「不是我們活在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那一瞬間,我猜男孩的心體悟到了一份生命、生活的溫暖⋯⋯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也帶著一份濃熱的溫暖從戲院離開。

它讓我體悟了生活的美好,哪怕有過這樣那樣的苦楚和淚水。

是的。

 2 ) 与“未知”的完美协作

用导演Richard Linklater自己的话说,这部片子的拍摄好像是制作一个Period Piece(时代追溯电影),但却是在每个时代的同期进行记录。

没有固定的本子,没有演员演技的100%保障,没有特别丰富的“故事”,但本片却饱含欢笑和泪水,配合上与之非常平衡的遭遇与纠结,并附赠了很多的惊喜。

乍看一下没有什么事发生,总体来看意义却很宽广。

《男孩期》讲述了主角从7岁到离家去大学这中间的经历——与众多其他成长类电影(其中不乏我喜爱的,如The Way Way Back)最大的不同很明显——它不局限于一个暑假,不局限于一个主题,也没有其他跨年度电影里同一角色要不同演员饰演的限制。

男主Ellar Coltrane被选中时6岁,开拍7岁,如今19岁,整整12 年的制作期,我们看得到他自我意识伴随着演技的成型。

但更多的,这部电影仍有其他方面不同于别的青春期电影——它不需要着重谈爱情,就不怎么刻画爱情,但却由此真正的体现了那个年纪爱情的样貌;它没有侧重刻画已经被拍烂了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异的苦恼,而是具体表现了单亲家庭孩子难免的苦恼之外其他的一切方方面面;它没有费精力去重讲老套的“青春期”,却可以轻松的、不占篇幅的让我们看到其他角色的身心发展,因为年龄、皱纹、身材是自然的,并不需要导演编剧额外花功夫去刻画。

在今年出的新电影里,看到刚刚拍完Training Day、还没有拍Before Sunset的Ethan Hawke,这对我来说就已经是很奇妙的体验了。

本片延续了Linklater 片子对话的特点——真实性和自然性。

我很后悔没有带个笔记本把自己突然流泪或破涕为笑时的情节或对话内容记录下来,不过本来就不想剧透,所以这只会影响我影评的说服力。

笼统地讲:孩子的天真、大人的臭屁、以及孩子和大人的互动——这并不局限于个别大人,基本上满屏幕的大部分人——都包含至少让人微笑的言语;而有几个节骨眼,我突然被提醒到“孩子们这么大了”时,总会感动得有些狼狈。

电影让你看到真实自然的成长——小演员的发型都是自己的发型、耳洞都是自己的耳洞、脸上的青春痘也毫不遮掩。

他很聪明,又很特别,他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对未来的苦恼。

但他的所思所想里,没有任何一个主题是说教一样的、或者过分逼人的。

我想特别提一下演孩子们妈妈的Patricia Arquette,我觉得她的人物曲线比孩子的还要让人印象深刻。

妈妈一上来就是闹分手,做着一份没多少工资、但是手忙脚乱的工作、带着两个孩子,决定搬回娘家,重新上大学充电。

2002年开拍时的她身材还很好,金发过肩,但已经有了年纪轻轻就当了妈妈才会有的那种骨气和燥劲。

一直到电影最后,她身材早已走形,发型也剪短了,但也大学毕业换了职业换了追求换了生活圈,变了一个人。

再联想到这个期间带大两个孩子、保护他们,有多么的不易,这个人物让我喜爱的程度马上升高。

演员的表演非常棒,还是那个词——自然,在有泪的地方也够轰动够适当。

另外就是Ethan Hawke,他在片中分量不轻——之前我真的担心他是打酱油的,或者是演一个平面二元的配角,但是看了之后真心被打动——这个角色给了人很大的惊喜,我觉得再多说都没劲,若你在苦等蓝光期间,自己看看预告片猜吧,真正发掘的过程很美好。

发掘——这部电影需要你小心发掘,因为人都是会变的,你不知道某个角色会突然变成什么样,也不知道周围的其他人会如何反应,所以有些时候当你喜欢上某个角色时,电影会叮你一下,让你不要太舒服了,到后半段,我都不敢太舒服,生怕哪段感情会变质,而这种心理准备既避免了我的一些失望,也让我禁不住会感慨。

说到看预告片,我就又暂停打字去看了一下,对我来说这个预告片现在就相当于是总结片,已经花了3个小时眼看着这些人渡过12年,再花一分半看下这12年一晃而过,感到的是比12年还要庞大、厚重很多的意义,这意义里有对青春的回忆和领悟、有对责任的认知和恐惧、有对存在的感恩和珍惜、有对依旧未知的未来的期许和烦躁,我不能代表你们,不能告诉你们每个人肯定能获得怎样的理解,但是你肯定会有想法,所以还是去看吧,看完了再看一下预告片,告诉我你怎么想的。

说到不足,后半段确实有些重复虚无,让人觉得不知道电影要往哪走,但是就像我说的,整部电影没什么“故事”,但总体上看却承载着很强大的精神和灵魂。

这样看来,那点不足或许是导演故意的。

很遗憾,就像看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时可以理解但缺乏对pop culture的共鸣一样,由于成长环境的大相径庭,我没办法对影片里孩子看的节目、听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共鸣,这一定减少了我观影的乐趣。

不过除此之外,我觉得整部影片已经足够让人享受的了。

此文标题依旧借自导演之口,他在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上讲到了"th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known," 我在此加上个“完美”,因为在那么多的未知下,整部电影情节不乱、节奏顺畅、还能加入当时的实事、甚至对政治、风土有些评论,真的很难能可贵。

Linklater一直拒绝长居好莱坞,这部电影就是他的坚持之下结的又一果实。

电影就应该有这个态度。

 3 ) 乏味而无趣的《少年时代》

通过艺术攻占时间堡垒的事业实际上只是一个幻觉,这里面没有确定的成功者,只有短暂的骚动(无论它是热情的还是隐忍的)。

短暂,是时间的根本圈套。

理查德·林克莱特总是和时间对抗,“爱在”三部曲以七年为一个节点,描绘一条探讨爱情的生命线,这个做法的精彩,在于前两部中捕捉并呈现了爱情闪动的火光,这种精彩还是瞬时、偶然的,而只有瞬间的,才可能是永恒的(普遍性的永恒也许可行,时间线的永恒本不存在)。

实际上,到第三部的时候,他已无出路,为了故事与目的(或责任),只能进入到婚姻的主题里。

而这一点,是时间早已给出的、毫无新意的结论,已是林克莱特的意志所无法左右的。

他只能在婚姻俗常的主题里,凭借有限的才华,拼命投入细节,当然,活儿挺漂亮,但已经只是匠器,而非有创造力的作品了。

林克莱特落入了时间的圈套,后继无力。

《少年时代》无疑是他的另一个对抗时间的野心之作。

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更加错误:在三部曲中,他仍在可控的虚构里进行构筑,但在《少年时代》里,野心使他触犯了真实与虚构的泾渭,电影试图做一种对两者的贯通与联接,但最终只是拍出了一片可疑的模糊地带,既没有真实的触动力,也没有虚构的表现力。

没错,很多人都被触动了,但是要分辨清楚,这个触动并非来自好作品对观众内心的深度搅扰,而是来自林克莱特的叙事技巧。

说的难听点,这触动是一种算计,从构思这个作品之初,这个算计就成立了,十二年的虚构故事以模拟真实的外衣挂出来,一定会造成廉价的、肤浅的、高效率的感动。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为作者的焦虑,我可以预想这个作品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预想了,这只是一部已知的电影,已知的情节、已知的人物走向、已知的结局、已知的煽情点,甚至连音乐,也几乎是已知的。

果然,电影结束,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这部电影从构思之初就是失败的。

这个方法让作品丧失了留白和想象空间,就像你打算去无印良品买一只木碟,你还没有去,就知道你一定能买到一枚让你满意的木碟,你去买,只是在验证一种必然、满足一种需求。

也就是说,《少年时代》的叙事过程里,已经不再能发现偶然的闪光。

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看一部必然的电影呢?

我不知道林克莱特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放弃这个作品,我也不知道,除了隐匿的投机心理和懒惰的惯性,还有什么能促成他花费十二年去完成一件无趣的、冗长的、缺乏新意的作品。

在真实与虚构的暧昧处理之中,林克莱特不可避免地堕落着。

“爱在”三部曲以及《半梦半醒的人生》中精彩的对白、对白间溢出的才华,在《少年时代》里也所剩无几。

这部工整的电影,丧失了一个作者存在的必要,从好莱坞可以抓出一大把能做出同样工整效果的导演,只是他们更务实,不会去做这件乏味的事情。

也许支撑林克莱特完成这部作品的动力,还有他执拗的作者性的自负或者说天真的理想主义。

但是真的很不可取,他在这种自我认定里失去了理性。

把电影时间与现实时间进行等同处理,这件事的要义在于理性地把握好恰当的分寸。

贝拉·塔尔的方法是局部的对应,这种局部能够造成观众进入影像时空时,便适可而止。

而林克莱特,在更大跨度的、以年为刻度的对应里失控了。

前者利用了时间的属性,后者中了时间的圈套。

如果林克莱特不去反思并否定《少年时代》与《爱在午夜降临前》的话,这个导演也就不再值得被赋予期待。

 4 ) The moment seizes us: It's always right now

年少的Mason问父亲,这有什么意义?

父亲不解,什么有什么意义?

Mason说,这一切,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父亲笑了,惊讶儿子提出如此宏大而三言两语难说清楚的问题。

我忘了他怎么回答的,但我知道一定许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疑问,寻找着各样的解答。

这答案,Mason 在寻找,从6岁到18岁。

虽然少年初长成的他对女孩儿说:你看我妈妈,好不容易上了想上的学,有了想做的工作,生活好了,有房有车,不还是跟我一样fucking confused么。

对于Mason也好,对于在Mason离家去上大学时突然痛哭流涕的母亲也好,这样的confusion一直存在,且会一直继续。

而寻找解答的过程也似乎不会终止。

通常情况下,Mason不是个擅长言谈的男孩儿。

他觉得words are stupid. 然而就是这个敏于观察钝于言辞的男孩儿,在心仪的高中女同学面前谈话欲高涨,急于分享,滔滔不绝。

同Mason一样,我也时常感到言辞愚蠢,词不达意,难诉衷肠。

也时常不愿多说。

然而我还是钟情于言辞,不愿口头表达的则诉诸于书面。

同Mason一样,一旦对象对了我可以叽里呱啦大说特说,恨不得把脑子敞开给人看。

人毕竟是有强烈表达欲的,只是对于表达方式、表达对象的偏好和标准不同。

《夜游神》里高行健以梦游者之口说:“词依然是词,并没有意义。

你尽可以把黑、白、吃、做爱、救世主、受难、扯淡全部糊弄一起,或组合为原则或程序,或者再打碎,再搅乱,再联缀,再振振有词,无非废话再说一遍。

废话不废话,并不重要。

要紧的是你还在说。

你之所以为你,只因为你还有言辞。

”表达,言辞的也好、其他形式的也罢,有声的也好、沉默的也罢,都是赋予意义的一种形式。

表达是自定义的,意义也是。

也许会有各种主客观因素来干扰这种意义的自定义性,比如来自社会期望和家庭期待的压力。

人们难免迷惑——是否做这样的事才有意义,而那样的事没有意义?

是否成为这种人有意义,而做那类人没有意义?

创造就是意义——梁漱溟道——创造着的人便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创造,表现于外如写字作画、政治事功,表现于内如个人修行、臻善德性。

又说,人生乐趣在于生活本身,在自己浑沦活动之中,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

找个地方把力气发挥尽致,这便是人生的美满。

顺着本能自觉活动,“情”安“理”得,就是“乐”;反之,就是“苦”。

其再说,人生没有什么责任可负,如其寻问,那么只有当下自己所责之于自己的。

所以他说,我们不应当可怜丧失自己,去向外找东西,因为一切所有都在自己身上,不待外求。

的确,客观来看,生活本无目的,世界本无意义;但在活动和创造中的人们,在自我表达中实现了某种或大或小、或微小或广袤的意义。

人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是最渴望意义又最找不到意义的时代。

青少年们总是被两股心理力量拉扯:一种是愿成为主流,以谁都想跟我一样、加入我的小团体为自豪;另一种是天下老子最特别,以我跟谁都不一样为骄傲。

不同的青少年身上,这两种心理的比例不同。

Mason的姐姐Samantha身上,我看到更多是前者,她聪明,成熟,世故,有主见,能学乖也能使坏。

而Mason身上体现的更多是后种。

他同样聪明早慧,但他的敏感细腻使他更内敛也更拧巴。

从童年到青年,我们看到了Mason的疑惑,他的“苦”和“乐”, “内力”与“外力”在他身上的角力,他的变与不变,他承受的限制和对限制的突围,各种stereotype和对stereotype的打破,以及他在双重创造中对意义的寻求实现。

我们看到, 在与父亲周末团聚时,Mason满怀自豪地与父亲分享自己的私人收藏。

这是每个人小时都有过的经历吧,那些别人没注意到却被自己发现或所有的、很酷的东西,一定要洋洋得意地在喜欢或爱的人面前展示。

我们看到,在洗手间里Mason受到来自同龄人的恐吓,却没有英雄主义的“反抗”。

我们看到,逐渐爱上摄影的Mason,开始花许多的时间专注于他的爱好。

他在艺术创作中获得乐趣,也获得定义自己、表达自己、肯定自己的渠道。

他的摄影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并被展览,其中包括为女友拍下的黑白影像——不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上大学之前,Mason和女友终于分手。

父亲安慰儿子说,那女孩虽可爱,但对于你,她太square了。

我们的Mason不是个矩形或圆形,而是自定义形。

要成为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摸索的过程充满孤独、不解、大大小小的阻力和静默的忍耐。

然而,尽管Mason特别,尽管他走的不是一帆风顺规规矩矩的成长路,但另一方面,他也并没有多么异乎常人的、波澜壮阔的成长经历。

有人或许觉得, Mason这个角色其实挺无聊,无非就是一位处在叛逆期的、有文艺细胞的普通青年。

我却觉得这样的Mason无比真实。

他没有跟谁哭诉童年阴影的委屈,没有安抚母亲或初恋的柔情,没有还击继父或同龄人的昂扬斗志,没有上纲上线的热血。

即便是摄影老师对他循循善诱,仍以他看似不为所动的冷静而被downplay了。

影片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里的“Heroes”,唱的是 “We can be heroes, for ever and ever”。

Boyhood里的“Hero”,唱的则是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I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离异的父母、嗜酒而有暴力倾向的继父、欺负他的同龄男生、追女孩儿、晚回家、穿耳洞留长发、喝酒抽大麻——很多Mason的经历并不新鲜。

但是,就是这些并不新鲜的情节被拍出了新意。

我感到它们串联如此自然,表达如此节制,被细节支撑得如此饱满有分量。

我确信正是那些难以捕捉却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节表现,让所有人在Mason身上看到自己。

我们就是Mason,或曾经是,或仍然是;或拥有Mason那样的朋友,或将养育Mason那样的儿女。

Before Sunrise里,Jesse对在列车上相遇的Celine说,我有个想法,拍个真人秀,镜头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对准一个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从起床淋浴到深夜做爱。

当然了,这个不可能实现,原因不仅仅是隐私问题。

如今真人秀倒是遍地都有,但噱头居多,挑选的是condition过的、非常态的生活片段。

Linklater这次拍Boyhood,倒像是Jesse想法的某种实践。

不过不是全天候真人秀,而是12年磨一剑的电影。

2002年夏天,已经导了Before Sunrise但还没有任何拍续集打算的Linklater,在他的家乡开始记录一个男孩儿的成长过程。

他尽量将生活的戏剧还原到生活本身,而在表达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时又十分克制。

他谦逊地邀请观众同男孩儿一同成长,不紧不慢,化繁为简。

于是某些东西超越平凡,具有了某种非凡的、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影片尾声,我们的主人公说:"It’s constant, the moments, it's just - it's like it's always right now" 。

逝者如斯夫,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少年Mason尚不懂生活不在别处、而在当下生活本身——上大学前的他一直想逃离,期盼着高中毕业就离家越远越好。

哪个年轻人不想逃离呢?

至少我是。

我们总以为真正的生活不在此刻此地。

然而生活及其意义,就蕴含于每个当下,蕴含于前后当下的接续中人的变与不变,还在于许许多多个当下凝聚成的更广阔的那幅图景。

"The moment seizes us" "it‘s always right now" ——这也许正是Linklater本人的信念。

世界瞬息万变,而不变的,是永远有moments前仆后继地朝我们涌来,攫住我们,或好或坏,没人知道下一刻会怎样。

当然,对于Linklater,"the moment seizes us"所强调的,绝非在某种先验的、命运般的力量主宰下人的无所适从。

我所理解的他希望表达的,是恰恰在一切不确定中,在永恒存在的神秘中,我们摸索着来参这神秘,来享受与偶然的相遇。

从而我们不再与客体世界相对峙或被其掌控,而是创造着属于自己时空的有情主体。

混沌也好,无知也罢,我们终究在“无中生有”中成就自己。

某些类似的场景在Before三部曲和Boyhood里反复出现,我把它们当做Linklater标志性的场景。

比如Before Sunrise中Jesse和Celine在唱片行试听间里,听着那首Come Here,互相偷看对方、又都装作没有看。

比如Before Sunset里Jesse跟着Celine去她的公寓,俩人爬着螺旋状的老楼梯,Celine一手抱着猫,不时回头看身后的Jesse。

又比如这个姜色的起风的傍晚,Mason和他室友的女友的室友(我觉得是他的potential女友,叫什么名儿来着?

)一前一后坐在石块上谈论moments,谈论right now,女孩儿不时测头看向Mason,微笑。

生活在此刻。

平凡永恒,瞬间不朽。

 5 ) 少年时代

平淡絮叨家庭片,想着咋还不完呢,突然就结束了。

人生有啥意义?

爸爸说不知道。

男孩觉得妈妈可能也处在迷茫中。

没钱供房,男孩一考上大学,妈妈就赶着姐弟搬走东西换小房,望着儿子轻松地收拾,妈妈忽地哭起来:结婚生子、离婚又结婚,我觉得下一个就是我的葬礼了……半生埋没于家庭的妈妈失落了,男孩往后的人生会不会步父母的后尘,不过,至少他找到了终生的爱好——摄影,人培养点属于自己的嗜好,日子会好过点(真诚脸)

 6 ) Bittersweet 成长岁月里最怀念的味道

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始自柏林电影节期间它的一鸣惊人,之后了解到是爱在系列的导演,加上电影本身特立独行又无法轻易模仿的拍摄方式,心中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与期待。

一周前上映,今天二刷,感觉还是未变,那是平淡,那是踏实,那是会心一笑时对自己成长过程里点滴的怀念。

无数遗憾,无数失落,无数渴望,无数雀跃,最终经过时间的沉淀,都不如那些平凡而实在的moment,那些片段时而回到你的梦里,当你醒后,你会回味,你会稍有感伤,因为它们和你像是永远隔着那层模糊的玻璃,它们会渐渐看不见,你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和它们告别。

影片虽然拍摄时间跨度12年,但在镜头前的故事却让我不易发觉时间的流逝。

片头黑幕时就响起的Coldplay的《Yellow》实在很妙,看那满天繁星,看那星光璀璨,待荧幕渐渐亮起,仿佛观众穿越了时光隧道一般,一个可爱的男孩躺在草地上,若有所思地看着蓝天,不过几秒,紧接着就传来年轻母亲的声音,于是嘈杂的、琐碎的、在小时候你觉得永远不会结束的日子一幕幕地开始呈现在眼前。

男孩所在的家庭,看似有点特别,单亲妈妈带着姐弟两个小孩,每日大小事务自是繁多,而年轻妈妈的爱情生活也很快因为家庭爱情总有冲突而作罢,正当你觉得电影大概要呈现单身母亲、单亲家庭的不幸,结果它却丝毫不满足你的期待。

年轻的妈妈是个积极向上,渴望改变,希望把日子越过越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生活的勇敢女性,她为了更好的日子,搬家、回到大学读书、打几份工养家丝毫不怕。

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地呈现,姐弟两人几乎按照一个轨迹成长,稍有不同的是,姐姐偏成熟世故,而弟弟则偏理想单纯。

按照片中暗示的(弟弟刚过15岁生日,姐姐在高二),可知姐弟二人年龄差大概两到三岁,而一般情况下,女孩各方面成熟早于男孩也非常常见,于是观众就看到了,姐弟在各自的叛逆阶段和迷茫阶段里,那种亦步亦趋的连环。

有一个小插曲,在第二任继父挖苦教训男孩涂的蓝色指甲油,并讽刺其娘娘腔时,已经渡过染发叛逆阶段的姐姐立马声援道,他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很酷而已,学校许多男孩都这么干!

当这个片段发生的时候,我不禁想到,那个开头狡猾地欺负弟弟,叛逆时期不想接弟弟放学的姐姐,一路成长也是水到渠成。

影片还有一个很细节而打动人的点是刻画了一些在姐弟成长日子里,在不同阶段十分重要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来到姐弟的生活里,又因为不断搬家而走出了姐弟的生活,那些说好的信件联系,电话联系,有时间拜访都成了不可实现的期望,最后,他们成为了12年岁月中那些匆匆的过客,短暂相遇后便是后会无期。

第一次搬家时,男孩回望,看着一旁奋力骑着自行车来送行的伙伴,相信许多观众都会想起自己以前某个住楼下或楼上的邻居发小吧。

而第一个组合家庭里的Mindy和Randy姐弟更是和主人公一起快乐又痛苦地成长,看着Samantha后来哭着问妈妈,Mindy和Randy留在那个家要怎么办,以后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们时,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小孩子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容易建立,而一旦建立之后就是这么真挚和牢固,为什么这些东西在人们长大后渐渐消失了呢。

(PS: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Randy长得超级萌,超级帅,这孩子长大应该比男主好看许多啊,结果IMDB完全没资料,Google也没Google出来什么信息。。。

)然后还有全家最困难时期,借住在母亲的朋友家的那两个孩子,其中较小的女孩最后还在男主角的高中毕业party上出现,出落得亭亭玉立。

对于表现影片时间跨度的事件,除了他们家不断变换的房子,还有男孩妈妈忽胖忽瘦忽短忽长的发型,当然还有诸如伊拉克战争,小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发行,奥巴马的总统竞选等等。

其中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新书午夜首发真的很棒,得以窥见美帝幸福的小孩当年在新书首发时有多么丰富有趣的活动,而影片开头不久,妈妈给两个孩子念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故事算是一个呼应,从密室到混血王子,对于小孩那是从幻想自己某天也会收到魔法学校来信,到自己开始质疑魔法和精灵不过是人们编造出来的假象这一大段慢慢脱离童真的日子。

相信分别在小学或者初中开始接触第一本哈利波特到现在去电影院看此片的观众都会在这一刻,转动脑袋想,我是怎么知道哈利波特的呢,我买到混血王子是哪一年,第一部电影魔法石和谁去看的等等。

每个人的泪点或许不同,我自己观影两遍,重合的泪点就在母亲回到有暴力倾向的前夫家里准备带回孩子,那种自己害怕,但又舍不得别人碰一下自己孩子的动作神态,无条件的母爱就这样入木三分刻画了出来。

还有就是男孩离家要去大学的时侯,面临empty nest无法适从,瞬间大哭的母亲,大概是我经历过陪父母送自己哥哥上大学,自己也被父母送到大学,看到这情景,感触颇深。

不过,全片总体欢乐轻松,所以笑中带泪,不觉煽情,看完有种为什么流水账般的日子却能这么令人怀念?

非常羡慕片中的小男孩,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个破碎的家庭,但看完后发现原来是个充满爱充满温暖的家庭。

而关于迷茫,关于寻找未来人生的意义,他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被这些问题困扰,慢慢发掘自己的爱好,尝试不同的兴趣,而我,在接受完义务教育12年的日子里,担心的却是怎样挤过一座又一座的独木桥,如何考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学等等,我多么希望在那个时间看似永远停滞,父母不会衰老的年纪里,这样迷茫这样找寻过......

 7 ) 银屏外的影像 - 林克莱特谈少年时代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说《少年时代》的制作过程与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同。

我们不得不同意,只要时间一长,数不尽的电影都会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一部像《少年时代》一样能彻底改变我们对电影制作的看法。

历经12年且每年只有几天的拍摄时间,影片表现出了“时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对我们的改变,令人感动的同时还充满诗意。

自从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次亮相之后,林克莱特的这部心血之作几乎满世界都是好评。

加上之前反响极好的《伯尼》和《爱在午夜降临前》,这次可谓是三连冠。

以下是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时,对他这部最新作品的解读。

没有剧本和12个剧本“电影叫‘少年时代’,但也完全可以称为‘家长时代‘。

虽然影片视角是反射孩子这个中心人物,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看得出来,这也是有关于他们的电影。

孩子可能注意不到,但是我们都看得到影片中家长的变化。

他们也是随着孩子长大的。

有人问我,‘这个电影的主意是哪里来的?

’我想大概是99年开始构思的。

那个时候我做家长已经六年多了,看到孩子在我面前慢慢长大,让我想到童年的一些事情,就有了想法拍一部关于童年和成长的电影。

但是我又没法想到一个让我满意的故事,加上演员本身渐渐的变化也让我头疼,所以整个概念多少成了一种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方法——一种纵向递增式的表现方式。

我从来就没想过有一个完整的剧本,因为它和我们要做的东西有冲突。

这个电影应该是一年一年来的,如果有了剧本,我就没法边做边想。

电影制作中一般都不会给你边做边想的余地,但现在我有的就是时间,所以我们更像是有12个不同的剧本,一年一个。

时间真是个奢侈品。

每一年我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那一年的拍摄成果来设想下一年的部分。

比如到了第四年,我们已经可以根据剪辑好了的前三年的材料,来想象接下来(第五年)的内容会是什么。

电影大体框架不会变,但有很多装饰细节还是经过了很多改变和添加的,因为我喜欢给自己和演员留下一些可以创作的空间。

这就是我做电影的风格——大体严谨,细节多变。

”时间,记忆与个体“我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人们自己的生活,就像人一出生是感觉不到界限的,只是单纯的在活着。

当一个人慢慢长大,他就会慢慢产生对事物的印象,他的世界也会因此慢慢变大,他也会越来越有‘自我’这个意识。

在有些物种中,个体只是部落的一部分,它不是自我的。

但对我来说,一个个体应该是一种慢慢形成的自我认知,通过对家长、兄弟姐妹、文化、学校等身边的事物对比,得出的一种感官上的意识形态。

当一个人是孩子的时候,一开始他只能对周边的事情产生一种单纯的反应,直到大了意志更强了,他就会开始表达,开始有判断力。

我就是这么看我自己的。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个人也会被他周围的事物所塑造,换句话说,‘我是我’是因为我不是他。

虽然出生有一种共性,但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一个人就会被一切‘不是他’的事物所塑造成他自己。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

我的意思是,看的时候它应该给人一种非常当下和现实的感觉。

但看完后我想让它成为一种儿时的回忆,让它成为孩子时对生活的印象。

即视感和回忆非常难同时表现出来,尤其当时间总是往一个方向流逝时,很难不让电影有线性叙事的感觉。

所以有些地方我故意省略了,比如时间性的提示。

我想让人有一种回到儿时的记忆,那是一种很随意的流动。

就像儿时有些事情记不住日期,但印象总是在。

我特别想捕捉到一种……听起来可能有点浮夸,一种‘时光在眼前飞逝’或是‘一个人怎么长大’的感觉。

我故意跳过了很多别人看来重要的事件,比如梅森(片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一开始就已经离婚了,而不是作为影片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那是因为很多我们记得的瞬间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

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但大部分都是由那些细微的无法解释的瞬间组成:为什么有些事物记得特别深?

我想穿过比较浅显的事件挖掘更深层的精华。

每一年我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别去做不该做的事。

比起我想让它成为的电影,它更不应该是我不想让它成为的电影。

”特定和普遍的共存“视角的不同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很多情况下,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偶然的,比如当梅森的父亲把答应留给他的车卖了。

这对他打击很大,但他父亲却都不记得他们有过这样的约定。

一个人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因为别人真的会记得而且把它当真。

我们不知道自己对别人的影响有多么大,尤其是当了家长以后,哪天心不在焉,结果孩子问了一个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问题,一切就都变了。

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对德克萨斯州(导演老家)的描写,会有小学生对着国旗和州旗宣誓这样的场景,因为我想要的就是特定性与普遍性共存的效果。

故事本身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地区和个人身上,因为人与人还是非常相似的,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都不会差的太多。

但故事能产生出的共鸣应该是由它本身的一些特定因素造成的。

德州生活中有点奇怪的地方,这时候就变得非常吸引人了。

”从十二年到两个半小时“在投资的问题上,我这次真的是非常走运。

IFC给了我足够的信任,给我钱去让我每年去做——付演员工资,拍几天的胶卷洗出来,再剪一剪。

成本是超级超级的低,大家都是白干活,但花在这里面的时间可是让人崩溃的多。

如果都加起来,光是前期准备就会花费两年的时间。

因为每一年我们都在拍一部微电影,一共十二部!

每年就拍大概三天,我们就要找拍摄地点,布置场景,租赁器材和车子,然后把人都叫来。

每一年都是这样,就为了三天的戏。

后期也做了大概二年。

一般像我们这样的低成本根本没法做这么长时间的后期,但这部片子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性质。

整个制片过程特别地疯狂,在纸上看的话一点道理都没有。

我每年都剪辑一次,把它和之前拍的放在一起,如果时间多的话就一起再剪第二遍。

之后我可能就会和它培养培养感情,边看边构思怎么为我‘渐渐老去’的演员们编之后的戏——这简直就是像在规划我的人生一样。

一般电影的话,你必须提前规划好一切,拍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出了错只能绕着走,最后试着在剪辑室里完成当初的想法。

这次的顺序完全不一样。

我完全可以构思、写作、拍摄、剪辑同时进行,可以说和所有电影都不一样。

关于电影的长度,我基本没有觉得过‘哦它应该是这么长’的概念,然后根据时间来剪辑。

制作尾声我剪掉了一些场景,不过电影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我从来没有拍过这么有整体性的电影,可能是因为每年都在剪吧。

有时候我会想到了这个程度,也只能说要不你喜欢,要不你不喜欢,所以这里加二十秒那里加一分钟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8 ) 12年的真诚

"我们总以为能把握住时间 但最终 是时间把握了我们" 大概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偏爱剧情强的电影,所以刚开始看时不觉得有多喜欢,但这部电影奇妙在让你觉得时间交错,时间可以很慢,慢到日复一日察觉不到任何变化,也可以很快,以至于几个小时再来看一场横跨12年的变化,时间它不说话,却把痕迹刻在了少年的蜕变里。

一部真诚的作品,一部认真的看了三个小时,几乎没有笑点和泪点,迷之震撼的文艺片。

喜欢插曲《hero》

 9 ) 我们为什么那么不一样

留学党最喜欢讨论的话题里总是离不开融入美国社会。

因为大家憧憬的美国留学生活里最难的就是融入。

还没有出国的孩子们应该好好看看,看一遍,就好像跟着一个普通的美国孩子成长了一遍。

这样在美国,你大概知道你要交往的对象是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你们在美国遇到的每个人都是Mason,但他们的身上有Mason,或他的姐姐,妈妈,女朋友,同学…… 融入难是因为我们两国人在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中,记忆的点点滴滴都是由不同的细节堆积而成的。

在你空降到美国的那天起,每天的文化碰撞都与你们过去每天所经历的不同有关。

这不是一两周就能克服的。

我们的成长也不是用来因为要融入而抹去的。

我们是不一样的,Mason的妈妈是典型的未婚单亲妈妈,而身为中高产阶级家庭的我有一双相濡以沫的父母。

当小姐姐欺负Mason得意洋洋唱的歌是Britney Spears的Oops I did it again时,我没有一个可以欺负的弟弟也不知道小甜甜的歌。

当生父带孩子们出去玩的时候,姐弟两学会了在草地上接橄榄球,而我小时候常被妈妈带去小区附近的街道上打羽毛球。

Mason妈妈邀请学生和老师们来家里做客,提供的是葡萄酒和饼干芝士块。

我妈妈邀请她的同事和学生来家里玩的是唱卡拉ok,喝茶,嗑瓜子。

生父和mason在山里露营时会讨论怎么征服女孩子的芳心时,我只敢偷偷摸摸地躲着爸妈给喜欢的男生发短信。

露营这项活动乃一种传说。

当Mason在餐厅打工和女孩子打情骂俏的时候,我在学校除了死磕单词,还是死磕单词。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但这部电影的伟大除了展现出一个美国孩子的童年和中国孩子的童年有多么不一样,也让我看到我们有那么多的相同。

当Mason的继父把他的长头发剪了后妈妈说这样我能看到你的眼睛和脸颊了,我也曾被妈妈强制剪头发因为短头发好打理。

当姐弟两被生父带去看棒球赛,爸爸带着两似懂非懂的娃起哄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因为爸爸看世界杯,现在的我才那么关心世界杯,略懂足球。

当教授继父Bill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Mason耸的一句大气不敢吭的时候,我想起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和他一样耸。

当Mason转学到新学校,坐在新课室里一点也不自在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转到第二个小学时被介绍给新同学的情景,我和他一样不安,别扭。

当Mason叛逆期时戴着古怪的耳环留着洗剪吹式的发型时,15岁的我喜欢艾薇儿式的黑眼圈和左右两边加起来有9个耳洞的我。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too.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一样。

一样的是这十几年来我们都和Mason一样似懂非懂着,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有多少次,我们都希望找到答案,解答那个问题,what's the point?无论你在中国,美国,说中文还是英文,有些东西还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总是比电影故事(除了这部)要复杂、难以预测和归纳。

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

时间在我们寻找自己或迷失自己中匆匆流去。

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

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有重要的影响但只有自己是人生的主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展现了一个普通美国孩子的成长。

没有一个美国朋友会和我娓娓道来TA的全部过去,也没有任何其他导演会叙述一段如此平淡真实的人生,更没有一节课堂会解读一个青少年与其他人交换的眼神。

我们出国学习、工作、旅游,各种换个环境,看看世界,体验人生的愿望都是很美好,值得追求的。

但在开始前或刚开始我们都乐此不彼的“找茬”,对比着各个国家民族人群职业等等的差异。

一开始差异让人兴奋,渐渐的差异让人紧张、变得冷漠,彼此分离,甚至排斥。

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的秘诀不是去速成学会这个环境的所有规则,而是去看到、尝试感受,了解这些陌生人的过去和活法。

我们不是两个不同星球的两种人,而是千千万万独一无二的,但又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相似的个体。

看到这些,接受与被接受就更自然了。

比起过去喜欢找文化差异,现在的我更喜欢找我们重合的地方。

 10 ) 原来我是这么长大的(附soundtrack歌单)

Boyhood在Facebook的宣传页面这样宣传自己“The story of us"。

嗯,就是这样,不狗血,不戏剧,但也不是流水账,不是客观的纪录片。

导演显然很喜欢时间的概念,所以才有了Before三部曲,但如果说挑剔的人还能诟病Before三部曲矫情做作,boyhood的诚意与朴实简直爆棚!

导演无愧于影片结尾的最后一句,他没有seize the time,而是真正的让time seize us。

其实这就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在时间的范畴下,所有人都在成长,只不过有的人的成长被关注看得见,有的人的成长更隐秘。

主演小Mason的成长显然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一步一步,遇见自己遇见爱。

姐姐Sam的成长也着墨颇多,从全A女孩到羞涩的听到condom会脸红到大方的说被一群小鲜肉围绕很幸福。

妈妈的成长则更隐蔽,两次离婚,面对伤害越来越强大,爱孩子但也给孩子空间,经历与孩子的离别,形象丰满而又真实。

Ethan的爸爸的成长就如他自己所说,变成了20岁的时候最鄙视的样子,从乡村歌手过渡到了安稳度日的精算师。

甚至还有个打酱油的管道工小哥,也成长的很明显,去上了学,成了餐厅的管理员。

而在时间的范畴下,我们又看到所有人都没有改变。

小Mason从小就有的敏感和忧郁一直没变,Sam的骄傲一直没变,妈妈的敢爱敢恨一直没变,而爸爸的自由放荡也一直没变。

我们在成长,但依旧走不出那个自己,虽然这道理很直白,但这么集中在2小时40分钟里还是很震撼。

我曾经期待十年之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不同,会经历怎样的人生,好像电影之后明白了,我会成长,但不变的依旧是不会改变。

最难能可贵的大概是导演的诚意和故事的平凡。

对,这个故事很平凡,爸妈没有复合,各自过着自己安稳的生活,没有谁有一个happy ever after,因为这个故事仍在继续。

它是每一个美国人的故事,有着每一个美国人历经的岁月,无论是911,奥巴马,还是哈利波特。

这样的时代感与怀旧感却又因为导演的诚恳不突兀不装逼。

长大,搬家,上学,有喜欢的女孩,分手,找到自己的爱好,就是这样一路长大,不是什么疼痛青春天天沉迷在性与爱之中,不是什么浮夸青春没有chanel只有自己打工挣学费(美国人很多这样的),不是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死亡,离别也只是与好朋友say goodbye。

这个故事没什么特别,在大一去同学家过圣诞,她爸妈就送了儿子一把猎枪,去的party上也玩着把球投进杯子的游戏,撞到室友和男友的尴尬一幕也存在,不矫情的讲着每个人长大的故事。

和我一起看片的美国人出来之后感慨,哈哈,我就是这么长大的,it's my story。

没有一个瞬间让人惊叫也没有一个瞬间让人感动的痛哭流涕,但就是让人在看完之后只想称赞NB。

影片结尾段父子在演出前,儿子问人生的意义在何,爸爸爽朗大笑,who fucking cares,重要的是在当下我们能感受到我们活着。

某种程度上讲,boyhood剧透了你我的人生,最后不过了了,没什么惊天动地也没什么功成名就,但依旧是走过每一个平凡的一天,这才是人生。

和我一同看电影的有两位万分感慨,真想再重新长大一遍,有那么多的话想和自己讲,但其实我觉得这样就长大了也真好。

一个暑假的实习让我深刻发现其实发现故事的眼睛远比其他重要,我们走过的路到最后都变成了史诗。

台词一贯的精彩,包袱分分钟都存在,配乐也很精彩,一切恰到好处,几次大家一起唱歌都很美好。

一部从第一分钟起微笑一直到最后一分钟的影片,是我2014看到现在最喜欢的,没有之一。

看预告片的时候有点担心,怕拍成了一部流水账或是幻灯片,亦或是纪录片,怕是装逼利器让我中途瞌睡,而现在只想说果然没有失望,每一分钟都很抓眼神。

P.S:给选角的人点一千个赞,小男孩越长越像Ethan这是什么样NB的前瞻性啊再P.S:真希望中国也有人能拍一部这样的片子,真希望有人能也帮我记录我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了现在的我,真希望这个时代的故事被影像留住。

但又很难想象如果在中国拍这样一部片子,是不是会变成一幕又一幕的催泪怀旧符号大全。

---原声歌单今天去二刷买了soundtrack,贴个歌单上来!

超爱这个1. Summer Noon (Tweedy)2. Yellow (Coldplay)3. Hate to Say I Told You So (The Hives)4. Could We (Cat Power)5. Do You Realize?? (The Flaming Lips)6. Crazy (Gnarls Barkely)7. One (Vampire Weekend)8. Hate it Here (Wilco)9. Good Girls Go Bad (Cobra Starship ft. Leighton Meester)10. Beyond the Horizon (Bob Dylan)11. Band on the Run (Paul McCarteny & Wings)12. She's Long Gone (The Black Keys)13. 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 (Gotye ft. Kimbra)14. I'll be Around (Yo La Tengo)15. Hero (Family of the Year)16. Deep Blue (Arcade Fire)

《少年时代》短评

5分。

2分钟前
  • Jay.T
  • 较差

注定不会有同感的电影。michael winterbottom早已实现过类似模式并且效果更好。对每个人来说,年少时光都完全私人且无法分享。奇妙的是也能从没有转场提示只靠男孩子头发长短变化就恍然大悟“哦原来又过了很久”的细碎日常中捕捉光阴流转的痕迹。直至最后意识到躺在草地上的男孩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一刻,时间的洪流完全淹没了我。可林克莱特这剧本也是够无聊的

4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如果不告诉你拍了十几年,估计会再掉几颗星

9分钟前
  • Cong
  • 还行

坚持看完,真没什么意思。七点,清醒,将要早餐,无事可做。

13分钟前
  • Parachute.cpp
  • 较差

看到林克莱特说喜欢《四百击》,更觉得这是压缩版的安托万。一个可爱的小孩最终变成个毫无生气的少年,这是成长的悲哀。除了时间魔法,故事可谓一盘散沙。聚焦于一些琐碎的家庭、成长问题,很多问题刚展开就因为时间的过渡草草收场了。人物缺乏个性,台词喋喋不休,十二年的概念只是个噱头。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三星顶天了

15分钟前
  • £eonardo
  • 还行

Mason的人生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本质上又都一样。每个人都有的少年时代,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成长历程。心疼妈妈~

18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力荐

每一帧画面,仿佛都捕获到光阴流逝的暗影。

2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现实和电影被打乱的感觉 通过标志性事件或者人物变化界定模糊的时间点 巧合的是男主角到最后真的越长越像伊桑霍克 没有导演其他电影那么话唠 但是琐碎生活也挺絮絮叨叨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啊 回想之时有些空荡荡但电影里面的故事却沉甸甸 导演亲闺女也在里面从小拍到大 有导演爹好幸福~

25分钟前
  • enzo去了夏天里
  • 还行

有个会玩音乐的粑粑真的很COOL,感觉自己错过了许多许多,但是,不是还有时间去把错过追回来吗

28分钟前
  • paperen
  • 还行

开头和结尾都挺动人的,但整体还是沉闷了点……虽然花了12年,但拍摄时间只有39天,说“很不容易”好像也有点勉强。

31分钟前
  • 远子
  • 还行

史诗杰作,2010年代与之可比的片子只有《一次别离》了。今年柏林的金熊、大奖、导演三个奖项一定是给反了。看了下豆瓣上的傻逼影评,本来想写点儿什么,结果发现扭腰时报已经有一篇巨细靡遗的影评了,俺就不重复生产了。豆瓣五星毫无疑问,然后我得考虑一下在IMDB上是给9分还是10分。

33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喜欢看《爱在》的人并不一定会喜欢看这部,略平淡,反高潮,2小时45分钟显得漫长,结尾10分钟最好。拍了12年,很难体会到时间的流失和生命的味道,感觉自己离这个世界好远,未能感同身受。但依然爱林克莱特、爱《爱在》系列,爱伊桑·霍克。

3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很温,不喜

40分钟前
  • Village
  • 还行

真实平淡

45分钟前
  • 来个柚子
  • 还行

经历了数次的尝试,耐下心来看这部电影,但最终还是没有看完。片中的看点就是真实的12年,其他的,不想多说。无聊。

49分钟前
  • 宝莎儿
  • 很差

8.0/10 分。2024.10.12,初看,CC标准收藏版蓝光。十二年浓缩在 02:45:27 这么短的时长里。千头万绪,不知道如何评价。。。人生能有几个十二年,甚至让我想起了为奴十二年。哈哈。。。。伊桑·霍克,文艺青年,到底演了多少文艺片。。。开头还是小鲜肉,结尾已是胡渣中年男。。。哈哈。

53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

2小时45分的话痨片,剪辑上却一刀都不拖沓,啥叫电影大师知道不?

57分钟前
  • 谋杀电视机
  • 力荐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1小时前
  • (๑⁼̴̀д⁼̴́๑)
  • 推荐

本来三星全给十二年的拍摄时间。剧情流水账~花了一星期断断续续看不下去。为了平衡,给一星吧

1小时前
  • 电影造梦鸡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