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对这片没什么期待,却没想到一口气就看完了。
内容很跳跃,好几个出其不意的转折,但是放在日本高度紧张的社会中,却不令人惊讶。
影片中父亲的饰演者表现得很出彩,他一向情愿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另人眼前一亮。
而其他角色几乎都为女性。
或许这是导演想表达社会中男女权力失衡的一面吧。
不论两个女儿还是妻子又或者54的反抗看似极端,但却又那么惨白无力。
她们也不过是自我表达最后变成自我虐待罢了。
不论多凄惨的事,最后都能被轻描淡写地说出,甚至忘却。
最后一家人又回到最原本的地方,即使不是乡下,也没有什么差。
一切照旧,不是吗?
即使妻子的角色已经变了,但是无所谓,也能过。
妹妹再最后出走,一如当年姐姐的离开,不过是个类似的循环。
感觉发生了很多事,也只是回到原点,谁也没变。
社会标上标签,像自动贩卖机,红茶还是绿茶,都能止渴。
一如村上说的高墙,即使爬过去,墙也还是在那,你只不过换了一个方向而已。
鸡蛋再硬,砸上去,液体干了后却加固了墙,就是这样徒劳。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最吸引人的是旁白,不平不伏让我有一种治愈系的感觉。
可以这么说,因为声音,我看完了影像。
片中各种元素太多,杂糅混杂,却也是一锅好菜。
只可惜从父女再见开始有些急,其实整片也都有些急,两个半小时有些不够用。
如果影片再慢一点,再慢一点,该会更炖出些味道。
无所谓这些种种,吸引眼球的内容也有些唐突。
所以,<纪子,出租中>是一部好的娱乐电影。
另,日本人真心不适合拍血腥暴力的,我怎么看片中的女演员搞这个都觉得像A片。
【3星】1、这两个女主刷完牙睡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既有青春感,又有很油的感觉。
说的话是文艺的,但又觉得道理不强2、日本人的家庭观念比我们更强,这又是一个不顾家的丈夫带来的悲剧的故事,两个女儿离家出走,妻子自杀,他自己就是一个小镇上的记者,天天报道小镇上的一些小事、看起来温馨的破事3、①纪子,又叫光子,穿着很土、戴着椭圆形塑料外框眼镜的姐姐。
②彻三:那个失败的丈夫,小镇记者。
③优子,优香,纪子的妹妹,也去了或许是邪教的自杀小圈子,或许不是?
因为毕竟纪子没自杀、没死④妙子,久美子:带领着纪子和优子揽业务的女头头,从小被母亲抛弃在54号储物柜,才生下来3天4、“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
日本人活得很痛苦吗?
家庭在一起互相摩擦,血脉让他们太紧,只能互相伤害5、“我想重新开始。
”这父亲说了几次,男人都喜欢重置重启吗?
划过的痕迹永远都在,不会消失6、唉,整体来说就是节奏太慢了,有一点文艺和诡异的感觉,2h40min太长了,两倍速都无聊,而且这气氛还催眠,然后剧情也没啥很大吸引力,两个女主虽然不错,但是这种丧丧的,随时都可能自杀的感觉比较压抑,还有日本人表面上的太过客气
十七歲的少女紀子迷罔現時的生活, 她生於中康之家, 父親徹三是記者, 母親妙子相夫教子, 妹妹妙子與姊姊感情甚篤, 少女的青春反叛, 對現象的不明朗感到徬徨。
父親揉成一團的橘子在煙灰缸頑強的張開瓣葉, 女兒納悶父親親歷兩個在東京受孕, 手抱嬰兒的年青母親拜訪的憂心, 果皮消弭了父親的力道後張開, 父親欲用嚴父威姿的父輩思想加在女兒身上的落伍; 斷層是父權恐懼在空氣、陽光、水流尚未污染的土生土長女兒勘入都市大染缸, 分多鐘的擠壓克不住成長女兒要自主, 要在學校爭取放學後可在任何時間用電腦室瀏覽互聯網, 反擊家中待父親完成工作的輪候限制。
回復果皮打開狀態是大都會(東京)表象五色紛陳、東京人衣著入時(紀子初到東京的感慨), 內裡卻是腐敗的假象吞噬鄉間, 破壞家庭。
紀子拉斷了綠色長衫袖口紅線頭, 收藏在[54號儲物櫃]的紅線是臍帶, 它供應紀子在豐田市出生到十七歲的生命養分, 扯斷紅線是決著 ― 執意離開父母在假日帶同女兒在數棵足有半個人高似是吉祥物的仙人掌鎮守的動物園。
父親用自動對焦功能拍攝的全家福褪掉了一家共同把持的愛, 兒時面對鏡頭流露的笑容隨著年月遞進不屑再在照相機假裝笑臉, 姊姊依舊穿著同後面碩大仙人掌相同顏色的上裝, 她眼角下垂, 不瞧鏡頭; 妹妹配合姊姊, 她不再微笑, 姊妹身體猶在, 與家人聯繫的親情是貌合神離, 比較致力塑造美滿家庭, 堆起溫暖笑容的父母是兩代鴻溝。
共處一室, 共同拍照, 惜是同桌吃飯匱乏傾談, 子女與父母同桌進餐是交談、分享、撒嬌、訴苦工作及課堂的不快事。
然而, 飯桌變成同桌吃飯, 各自修行的儼如酒樓拼桌的食客。
每天必需的食事除了筷子碰到碗盤, 以及咀嚼菜式的聲音, 父母不知怎樣同女兒溝通, 飯桌不再是聚集家人用談笑歡欣把母親悉心烹調的晚飯填滿精神肚皮, 由佳的餐後結束語[我吃飽了。
]引申日本家庭文化羈絆的機械客套話。
只能在特定網站留言版找到自我出路的紀子見到了幻象, 一班身穿校服的女學生背對紀子逐一回首看她, 她們身後是窗口, 外面是看不盡的白色遠景。
站在黑暗的女學生處於她們自以為絕望境地, 指頭招徠是把自己的不幸抓緊同好共赴蒼白的未來, 白色, 一望無際的未來是承接《自殺俱樂部》共54個女學生攜手跳落路軌自殺的靈魂在塵世的開脫。
[54號儲物櫃]的管理人紀美子是孤兒, 她在街上拾起的布偶、雨鞋視為珍貴物品, 放在儲物櫃, 童年是靠拾人家捨棄的物品, 別家小孩母親棄掉送給子女用膩的物件過剩的愛, 路旁廢置的物件是氾濫的親情。
紀美子把孩子不要的愛接納, 並鎖於[54號儲物櫃], 她由小到大缺失的溫暖經人家拋棄的廢物撿到。
關上櫃門, 物品封鎖了捨而取得的愛, 她面對虛假的世界, 親愛既然可以用錢支付, 紀美子組織了[出租家庭], 邀請紀子加入, 要蒙在鼓裡的紀子看兒孫滿堂的溫情劇: 孫女逗趣, 弄得公公開懷大笑、男孫揮動公公送給他的模型飛機滿屋跑動, 劇目演畢, 假扮家人的集團成員收起先前溫馨容顏, 在貨車到另一舍演戲前回復冷漠, 到下一個顧客時歡顏再現, 顧主親人或離世, 或無暇探望。
掛在牆角上方的遺照下的倖存者用時薪租用兩名女兒, 爸爸(顧客)同子女(出租公司員工)十分投入演販賣親情的戲, 鐘聲一響, 客戶扮演的父親不想回到獨自望著遺照舉杯獨酌, 他哭泣, 摟抱假扮死去女兒的紀子不放, 戲子不能抽離角色, 懇求紀美子延長時間, 紀美子不允, 腳踢顧客, 親情固然可以鈔票支付, 但短暫光陰不能買持久的關愛。
紀美子扮演的女兒、母親是賺了錢的人格分裂, 她在戲外未能獲得父母的愛, 她利用顧客渴求不能再有的愛以局高臨下的姿態代入角色, 營造家該有的溫暖, 溫熱笑聲退卻後顧主留守單身過餘生的孤寂, 紀美子一無所有, 親身把更沉重的傷痛給家庭成員, 結果是粉碎由佳對共聚天倫的最後一絲希望, 她比姊姊更通透, 切斷紅線, 不再沉淪虛假的親情買賣。
短评放不下了遂:前身是自杀俱乐部,是个人风格趋于完善、要素齐全的园子温式电影了,处女女高,坏女孩女高,传统家庭里受困的妻子,对社会秩序的蔑视和纵情破坏,大段哲学式独白,章节叙事,等等。
只不过这部还真的相当地不暴力,几乎没有什么大尺度画面(仅有的一些都是直接从自杀俱乐部里截出来的),而只是安静地诉说着人们的空虚,迷茫,家庭里遭遇的忽视,没有倾听的心脏,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而已。
(不过这部在叙事上的人物视角、时间穿插、幻想非幻想的现实,构成上是蛮混乱的,有种随心所欲不在乎观众的美,不知道是不是园子温放纵惯了有意为之。
)很多时候园子温让人感动,这部还真使人伤心。
哪怕看过他那么多影片,这部中对于家庭的解构与诠释依然厉害得要命,家庭扮演为工作的圈子这个概念就很了不起,园子温还能叫父亲坐在柜子里观看女儿们扮演陌生男人的孩子,偷窥她们用粗糙的演技与他人构成完满的家庭,以此触摸自己的痛苦与幸福,以此去真正理解自我、女儿,自己的那个家庭。
令人感触的是本片最弱势的小女儿哭着提出建议,你们都是狮子,让我们做一回兔子。
为什么非要这样争斗不休呢,她还真的是在追求俗世家庭的幸福,对家人们的心的认识敏感且敏锐,可也偏偏是被给予了最少理解的孩子。
会不会这个弱势的孩子与她简单而核心的愿望是代表了园子温内心最脆弱一面并也真正承载了他心里理想家庭、社会的模样,是能带给人日常的幸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女儿伤心地大喊我们只是想要避免痛苦地活下去,类似的父女对峙画面(并且父亲都持刀)出现在几年后的冰冷热带鱼里,后者的父亲举刀刺伤女儿,自刎并对同样的问题回应道——活着本身就是痛苦,活着就是痛苦。
导演本身也一直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并寻找自己的答案而已。
如果园子温茫然,他就在电影里呈现茫然,如果他有了理解,他就在电影里呈现他的理解。
真是随心所欲,从未停下的导演,因此常常会觉得一部电影是另一部电影的注解,彼此间经常能找到一些联系。
不过他后几年是不是有点厌倦这样兜兜转转绕圈圈找答案了,尤其中期经常是捧着角色的脑袋一通尖叫和输出,越来越暴力越来越疯狂...女儿不理解这个家,以前你去自杀俱乐部大家一起一通哭,成为自己不成为自己的,最终还是只有面对才能解决问题,父亲哪怕举着刀也已经被引导杀死大家重生的念头了也没真的下手,后面电影里都直接撒光一家人毫无余地地让人好好认清现实...
首先控诉一下不知道为什么要贴的恐怖标签,普通剧情片的血浆元素很多也有这么多了,真的不恐怖,如果恐怖标签挡住了你的话可以大胆看下去。
故事大致讲一下的话也并不复杂,就是刚接触电脑的时代,生活在丰田这个地方的姐姐纪子在一个名叫Haikyo.com的网站化名光子很开心地交朋友,和网络上在线的每个人说你好。
然后在一个停电的黑夜,姐姐摸黑拖着行李箱独自到了东京,跌跌撞撞走着然后想到了Haikyo.com上在东京的朋友,上野站54号。
她来到上野站,问别人54号在哪里?
大家不知道,只好自己走来走去,来到了储物柜附近,猛然发现储物柜上都有数字,54号上了锁,旁边站着一个女孩,久美子。
女孩带着她和自己的家人到了一个有一个奶奶爷爷家,纪子才知道女孩开了一家“家庭出租”,想要有一个家的人可以找他们服务,他们可以做你的妻子、女儿、母亲。
纪子的妹妹优香训着姐姐的踪迹来到了东京,给做记者的爸爸留下了上野站54号的标签,母亲因为受不了两个女儿的离去自杀了,父亲辞掉工作,开始寻找女儿的踪迹,然后在上野站看到了久美子,不假思索地向他要了名片,然后拜托自己的朋友点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久美子来扮演妻子和女儿,终于,虽然并不顺利,纪子和优香终于在自己曾经的床上躺下了....虽然剧情几乎很快就说完了,但是拍得确实是有一点复杂。
章回体形式,有大量的意向和说教,并且是几乎哲学式的说教。
片中最复杂的一个角色就是久美子,谁也不知道这个出场惊艳的穿着黑背心的女孩会是这个所谓家庭出租的老板,她雇佣一个又一个人,包括自己的父母,甚至引导着无数的男孩女孩自杀、被杀。
大段的哲学式说教出现在决坏这个人物知道自己即将被杀掉后,兴奋地召开的小会上。
她说自己是心理学的学生,并且差不多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接触久美子的人选择自杀或者被杀掉,虽然她的解释在我看来有点不可理喻...她说所有人都想做鲜花,但是总有人得做花瓶,有人杀人,就有人被杀,有人做兔子,就有人做狮子。
这是一个自然循环。
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优香也哭着说,我们不要做狮子了,重新做回兔子吧。
我自己理解为她并不想从这个循环上退出,只是不想再做扮演者的角色了,这也和最后她穿着姐姐的衣服离开相呼应。
但是纪子作为刚开始就进入这一循环的人,甚至在目睹了54人自杀之后眼神都有了变化,在优香已经道破这个事实之后仍然执拗地叫自己光子(稍微一提,这也是久美子的本名),她在大家看了近乎要和久美子一样迷失自己,最后却安静地躺在床上和自己的少女时代告别。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一个特殊的电脑刚新起的时代,并且建立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日本之上。
一直以来我对日本人的印象就是刻板但是迷茫,尤其是生活在日本小城市或者乡村的年轻人,都很迫切地想要寻找自己的精神所在,互联网其实给他们带去了信息,但是也带来了自卑。
不过生活在中国小城市的我其实也是有这样的经过,在初中的时候就非常想要和所谓潮流接轨,初到大城市的时候想要表现出自己没有那么自卑...电影还有很多的意向和观点我无法解读,但是就像两姐妹的结局一样,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疑惑与不解可以继续思考,也可以抛弃...
在似乎是《循环自杀》的另一平行空间里故事线逐渐完整,从一家庭的瓦解看自杀俱乐部的存在和少女卧轨事件,同时补完了该组织的纲领思想:圆--去自愿地扮演受害者角色,促进自然界中生死循环的和谐,纪子们选择成为某种自愿扮演的角色解放空虚的象征关系达到‘自由’,去和自己链接起来---反复出现的台词自杀 通过毁坏肉体触及真实,我无法继续好好活在被规定的秩序之中,我通过扮演身份创造了新身份--摆脱规训---打破象征的想像界---脱离依靠他者而存在的社会生命(和别人的链接,不会被抹去却虚假的存在)---去找到和自己的链接(通过不能被理解的异常行为---一如同创作中的‘异’)但是其实也无关与要去寻找真实的处女地,而仅是反抗被作为唯一真实的社会规则而已,这种反抗作为一个艺术的‘实验’而存在是正义的,因为它捍卫了作为象征与想象的世界的无限可塑性;作为真实的行动付诸实践,则是恶,因为没有哪种可能的想象凌驾于另一种可能上,洗脑后的自愿是逼迫的另一种体现-
本来很愤怒的,对于圆子温这种没事找事好好过不行吗偏要死脑筋钻地狱,大家都是在苦闷地好好过日子啊,你把人拍成这个鬼样子搞什么啊。
为什么大家对这种阴暗的艺术摆出一副欣赏的样子呢?
我不欣赏是不是缺乏了某方面的理解呢?
我的家庭是普普通通的中国家庭,没有什么家暴但死亡酗酒也见了很多,还有那些走向死亡没法淡定明智的长辈,他们在不知何时但快了的死亡面前的恐惧不安又压抑着不发疯只以离别时的泪水表现出来的恐惧,真的让我很害怕,拼命想在哲学宗教中找到面对这些恐惧的方法。
圆子温这种做法就像用针挑开小伤口并深究细查不顾尖叫,最终给出一朵枯萎破烂花里的解脱。
在注视着片子里从日常扒出来的黑暗狂乱时,那个男人摆出很厉害的样子混淆着动物相残与人类之间的界限解说自杀俱乐部存在的合理性,我忍着对这些夸张疯狂的烦躁很久了,突然发现我进入太深了!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的夸张,仿佛话剧舞台啊!
生活中人们不会像在台上那样说话啊,电影的神经病样的狂乱,其实可以看作导演的手段,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是被导演扭曲夸张了的生活。
这样一下子就能稍微接受这些狂乱夸张的表现了。
不要在此问我如果是真实呢?
你会过这神经病的生活吗?
圆子温对生活中一些细节的重现、把握、用来隐喻非常非常妙,那种让观众能在慢慢细究中建立他给出的意象的模模糊糊的关联感,可以说是才华的表露,形成了一种透明的细致敏感。
如玻璃烟灰缸里慢慢展开的橘皮。
少女扯着袖子的线头,说着要把它留在过去。
其实纪子父亲的血腥砍杀有点多余,无非是想造成一种崩溃到理智难以承受的痛苦,让这出家家酒的戏建立在极其脆弱虚伪的基础上,让人明白日常普通的家庭生活是个空壳子,每人即使没有真心,只要好好扮演角色,就能变得非常日常的幸福。
通过虚伪的壳子,揭露正常的不正常。
当纪子父亲无路可逃,木木然握着刀,他也只能从反抗变得屈服,加入了他想破坏的家庭温情戏。
看到这里觉得他很可怜,只能走上这一条路,引导发狂的感情的流向,这河流只能朝唯一的口子倾泻。
导演你这是在反社会啊。
至于纪子的叛逃,忘却,找回原来的身份,这个路子可说是中二青春病。
但也可做更深一轮的理解,扩大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身份是虚名,是在玩轮回(有没有人联想到权力的游戏里的无面人呢?
)之类的思想。
这样想就很容易理解了。
纪子是怎么找回她的身份的呢?
她又在逃避什么呢?
一切都是孤独造成的吗?
迷失了身份就会变成随情节摆布的人偶、空壳吗?
那样濒临失控的破碎样子很难看很神经病!
爸爸演的戏虽失控了,但纪子解放了自己,说出想法,挣脱代表着成熟,成长。
所以她回来了。
逃避的正如妹妹优哭诉的,是痛苦。
少女,17岁,青春的槛,挪威的森林里的坎。
是生命的沉重,活着的沉重,家庭的隔阂,孤独,抑郁……迷失身份,问我是谁,是真的活着?
还是实验中的大脑的虚拟信号?
对存在的质疑,坠入云里雾里。
纪子目睹、扮演了太多角色,受到54自杀的刺激,完全迷失了自己。
空壳子,填入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她相信扮演的才是真实,否定了旧的身份。
太深的质疑抹去了存在的实感。
她的健忘神经病也可以理解,她的脆弱逃避也可以理解。
所以久美子竟然也不是坏人。
那个解说男为自杀俱乐部辩白的话,也洗白了久美子。
“我是个很小的杯子,当你倒入太多的感情,泪水就会溢出来。
”其实很多人都会自杀,杀掉昨天的自我,期待明天的新生,而其余的人都活在今天,活在现在,但是谁也无法确定昨天的死亡、今天的生活、明天的希望,于是天空很蓝,风有点凉。
真相是一团火,当你靠近时,你会感到光明和温暖,当你触碰时,你会得到痛苦和伤害,于是从开始到结束,都在自寻死路,飞蛾扑火。
0712
虚情假意扮成一家很变态,优香的校服短裙,穿无袖躺着的纪子和久美子的双雄以及粉嫩皮肤和嘴唇,黑丝美腿让人好激动,可是竟然不露出!
在咖啡厅和彻三见面的那个男人在《爱的曝光》里演0教会首脑,小眼鸡蛋脸,一脸欠扁的样子,那些骗子真可恶害人家破人亡,多亏了优香的请求最后纪子恢复了自己的身份,铁石心肠的久美子成了她死去的妈妈妙子,假的家庭变成了真的新家庭,可是优香又穿上纪子的衣服走了,又走上冒险的道路或许之前的灾难又重复发生,人啊身在福中不知福,太不知足了。
简直是个乱摊子,我像是萨德的浪荡子跪在肮脏的朝拜堂前,试图理解它的模样。
靠了一大堆最美的比喻、记忆、时候、潜意识和梦串起来的,艺术是新的。
所以哲学好像不得不新。
世界—上野车站弃婴的自杀俱乐部,必要自杀者自杀(上野车站是个很繁忙的车站)。
银色星球也有演员这个概念,和这似有接近。
:你所认为的—你是的,然而本质在什么地方,或者那是否根本是个无意义的问题。
青春似乎是凭直觉可以知道世界不太好,然后再见青春,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认为这个世界还可以。
记忆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留不住,人不同,人会死,或者会成长。
出逃也只美在其是出逃。
演戏也美在其是演戏。
园子温是把现代体系的这种绝望拍出新花样了,绝望得很绝望。
也就是说很美妙。
主播员说的那几句话符合于所有人(正经阳光地:朝向沙漠,追求虚无)。
只是大多数人没意识到。
极少部分意识到了,能压住断续的恐慌发作。
或者够富有,倒也无所谓。
做狮子嘛。
阶级问题这么考虑才够味。
不得不这样,怎样,还是要个归宿,要不要呢,表情一变最好,这张脸,艺术最容易爱上一个人,当然爱上一个人也只能是因为艺术……世界是个大鸟笼,笼内、走廊、散兽,都是一个人,学生服自带性符号,日本艺术家有福(园子温很多本来演软色情的演员,有味)。
已经是冰冷热带鱼里那句话,生活是痛苦。
不过这是抽象的本质层面。
把戏演好了,就是快乐。
这也没什么不光彩,痛苦也是演戏嘛。
所以倒也可以说,生活是快乐。
碰撞,痛苦。
碰到位了,快乐。
都是本质。
久美子在被窝里最后睁一次眼(那么郑重,硬切上去的),可以是这个意思。
有些不碰自己,北野武的暴力就干净利落。
另一条路,可以不断碰下去,碰到最后,超出认知能力,就不怕碰了。
可以这么看待《》。
哪都是小城镇,哪都是大城市。
蓝天,圣诞灯,一个味。
但是那种孤独和疏离倒是圣诞灯独有的。
能闻见那个地方,感觉一模一样。
城市也是,鸟笼也是。
坐那摆手,谁都能拍,拍的都一样。
园子温拍了,觉得此物可得又不可得。
给一个角色写道这种地步,好像这演员是为了这角色生的一样。
有些不碰自己,北野武的暴力就干净利落。
另一条路,可以不断碰下去,碰到最后,超出认知能力,就不怕碰了。
可以这么看待《》。
吉高由里子 ❤
心是个小杯子,如果你倒入太多的感情,眼泪就会溢出。
有个人风格顶重要
情节稍微怪异。
连上自己。
真正的邪教组织!故事还可以,很荒诞,只是制作有些粗糙!
《自杀俱乐部》的补充,园子温直接照搬了齐泽克的“实在界荒漠”,久美子的组织是对象征化的抵抗,扯掉线头即放弃身份,宣告“纪子”在象征界的死亡,而这线头随后变为了“光子”出生的脐带。可怕的集体自杀正和911事件一样,是实在界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自杀俱乐部”就像是共济会、蜥蜴人这些阴谋论中操控世界的组织,人们需要这种幻想的安慰来暂时缓解“真实”造成的创伤。对于彻三,如果承认“不存在自杀俱乐部”,则必须承认自己作为父亲、丈夫的失格。另一方面,姐妹俩的离家出走是对网络人格架构的一次模拟,二人的消失一如黑泽清《回路》中的消失,在虚拟的世界,反而更接近真实。但这种逃避终不能长久,于是在结局处,导演给出了两种归宿,要么把扯下的线头丢弃,彻底进入实在的荒漠,要么像纪子一样,重回象征秩序的怀抱。
片子虽长,仍显铺垫不足。
若你莫名诞生在这世界,你知道你是谁吗?人类存在的意义是扮演不同角色,人人都自私地渴望幸福,却给他人带来痛苦,如果我的身份是受害者,我愿意将我的生命献祭给这个世界。到陌生的地方,去面对死亡,这一切的都是为了寻找真正的自己。你连上自己了吗?(ps:好想和园子温做朋友啊……
看完这片让俺想起一部片《蓝色青春》。。。一个犯罪集团俱乐部,还TM大言不惭的讲道理,把当爹的都听懵了,什么乱七八糟的!精神病吧!
说句实话这个剧本真的挺一般的了,演的也不好,尤其是优香那一节可以全删了的
不知所云
社会、家庭关系的后现代解构...
把亲情放在自动贩卖机里零售
19/3/25
其实我看不懂……
最喜欢的一部园子温的电影。
我不理解这种家庭关系,在没有直接冲突的情况下亲缘关系就可以以这种方式断掉吗?既然存在沟通和换位困难为什么不去想办法解决?既然你要找寻的是存在的意义,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式?电影也没有过多描写家庭内部的矛盾,大篇幅都用在亲情割裂之后的处理。我看见的是有点混蛋但无助且用尽全力去弥补的父亲和两个脑袋空空没有感情的叛逆期女儿。
我们只是想避免伤害而已……
好差 好讨厌园子温15时候看可能会被迷惑,现在看只觉得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