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看到的好电影只有这部《真相至上》,也是最近看到唯一值得记录的电影。
全片剪辑干净利落,色彩上除了小朋友的黄色上衣和黄色校车再难找到更亮的色彩,几乎没有配乐,只有对话和层次分明的环境音。
女主角的表演最赞,第一女配也很好,报社的法律代表和检察官太过重视形式,老律师很赞,丈夫嘛,看了就生气!
女主角的儿子是个小帅哥。
写这个记录又看了一遍电影,先用叙述的方式写一次。
看的同时发现还可以用刘小枫给牛虻写伦理分析的手法按人物角色的方式来做,有时间再补上。
剧情介绍女记者Rachel的儿子和女特工Erica的女儿在同一所小学读书,两个人都加入了照顾孩子的妈妈团,由于分工不同,两人从未见面。
直到有一天,Rachel找到正在看孩子们踢足球的Erica,表示自己是一名在太阳报工作五年的时事专栏记者,明天,太阳报将会刊登一篇她写的报道,内容涉及 Erica。
她知道Erica是一名CIA探员,曾授命去查明美总统前段时间被刺杀是否与委内瑞拉有关,完成任务回国后Erica的报告表示委内瑞拉与刺杀无关,但白宫无视报告,将矛头指向委,发动袭击,表示委要对刺杀负责。
绝对的killer story,一旦这件事被报道,白宫将面临公众质疑,而Erica的特工身份也将暴露,对特工来说,身份第一重要。
更复杂的地方在于,Erica的丈夫是一位大使,他对当前白宫不满,写了很多批评文字,就连Erica本人也不能确定是不是自己的丈夫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同时,她本人也被怀疑是否由于报告被忽略而选择找到安全的渠道公布此事。
电影很快将进度推进到见报的第二天早晨,报道引起媒体行业极度关注。
Rachel送孩子上学后被FBI请去谈话,检察官要求她说出消息源,要求她去找消息源谈谈,让那个人同意公布自己的身份以保护Rachel,否则Rachel会因此坐牢。
因为这篇报道导致国家秘密泄露,危害国家安全。
如果 Rachel拒绝1,她就是在做一件危害国家安全,藐视权利的事。
而另一方面,Rachel站在她所代表的媒体的一方需要她保护消息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今后再发生类似政府欺骗公众的事件发生时,有人能够对公众说出真相,媒体需要保护消息通道,否则在权利的渗透之下真相必定荡然无存。
回到报社后,律师得知检察官已经和Racel见过面之后,告诉她联邦政府在调查国家安全问题时没有法律可言,即使有49个州制订了保护记者的法律。
但“有人泄露了国家的最高机密,这个人叛国。
”联邦政府就是这样看的。
特别检查官的权利高于FBI,“他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出你的消息源。
” 可见虽然太阳报已经为这则报道做了法律上的准备,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政府反击的更为猛烈。
这一天,Erica找到Rachel,表示自己和丈夫就要分道扬镳,丈夫将带走女儿,她并不要求Rachel说出是谁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她只希望 Rachel告诉自己是亲近的人还是工作伙伴,Rachel拒绝了。
Erica是电影里最可怜的人,由于身份暴露被同事怀疑,被组织调查,无法正常工作。
为了女儿的安全,不能同她生活在一起。
丈夫也在这时同她离婚,实际上他们过去一定是幸福的一对,Erica的丈夫是她在耶鲁的教授,那时她丈夫正处于另一段婚姻中,巨大的吸引力让他们结婚,但现实使爱侣由爱生恨,坚强的女人要面对现实接受突如其来的一切。
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
Rachel被传唤,审判的进度快的惊人,以至于太阳报请到的大律师只能和Rachel以及她丈夫寒暄两句没有任何准备就开庭了,由于Rachel 拒绝2说出消息源,法官判定她因藐视法庭被监禁。
她入狱的时候镜头拍到她那做着法式白边手指,这个优雅的女人不知道她将有很久的时间不能获得自由。
几个月过去,她一直被监禁看守所中,和CIA的代表检察官尝试在法庭审理前讨价还价(不太懂法律我的理解是这样)。
媒体对于这件事的关注度降低,报社在不断为 Rachel缴纳高额罚金,她的处境越来越差。
被监禁7个月后她接受了一位著名老牌主持人的采访,看的出来中年女主持人想引诱她表现出脆弱,老公,孩子等等,还想要求她说出消息源。
Rachel说3,你们在引诱新闻同行做违背原则的事情,你知道我需要保护消息源,至于你所提到的“他们披露消息也有目的”,我想一旦事情的影响像水门事件或者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一样时,那些目的已经不重要了。
你们之所以不会被政府调查,是因为政府根本不关心谁告诉你帕里斯希尔顿昨天在哪里吃饭。
多厉害的嘴巴啊。
也是在这段时间,她获得了普利策奖提名,而最终没有获奖。
Rachel入狱后,她的小说家丈夫曾经希望她告诉自己消息源是谁,但被拒绝4,丈夫很吃惊,认为自己不被信任,他同时对Rachel抛弃家庭为了个人原则去坐牢而心怀抱怨,他带着儿子生活,带着儿子去监狱看母亲,直到有一天他带着新女朋友到餐厅吃饭被Rachel的老律师看到,律师说“如果你认为你妻子要为此负责的话,你俩就不应该成为一对。
”再说回Erica,她由于无法忍受CIA的怀疑而辞职,于是失去所有保护,几个月后被枪杀,知道这个消息后,Rachel第一次问自己“Am I doing the right thing?” 这时她的伤心和愧疚绝不仅仅是现在看上去那样,说到影片结尾大反转的地方我再来解释。
又一次的Rachel得到摆脱这一切的机会,控方检察官拿出一叠CIA人员签署允许被指认的豁免书,Rachel被要求从这些人里指出她的消息源,她又一次拒绝了,她不相信这些是自愿签署的,如果不签字就代表反复调查不得安宁,当然她还有别的理由。
她的老律师私下对她说“一个人活的备受尊重,但参加他葬礼的人数却因天气而定,大环境变了,在过去这样的斗争会容易很多,但现在的媒体开始停止这抗争,开始倾向政府一方,包括你所在的报纸几个月前就停止了对这件事的跟踪调查,而你现在像什么样子?
你的儿子没有母亲!
我保护的是你的这个人,不是你的原则。
”“一个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原则,离开家人进了监狱,人们用他的名字作为节日。
一个男人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战争,人们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现在一个女人在做同样的事,她却被当成怪物。
如果我们做出让步,我们该怎么说?
'相信一个记者的前提是她不能是母亲?
因为母亲会崩溃',事实上,如果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知道这会让我和儿子分开,也许我就不会这么做了。
但一切都已经发生,选择了这条路,就无路可退,我相信最后我儿子会很好,因为雷是以为好父亲,他们都会很好,这一切都和我的情报人无关,我的情报人会被指责杀害了Erica.我保证,这一定会毁了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个情报人。
这不公平。
” 然后Rachel说她的情报人在提供情报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这也为结尾埋下伏笔。
接着,一个叫stan的CIA站出来接受调查,承认自己泄露过情报,一切看起来有转机,但并不,stan只是在酒后的谈话中确认了情报,而并非第一个泄露情报的人,这表示Rachel还要在监狱度过更长的时间,鉴于此,老律师告诉她关于她丈夫外遇的事。
接下来,美国最高法院终于接受审理此案,在庄严的法庭上,老律师的发言足以让对民主知之甚少的人看了汗颜。
他说“监禁记者是那些害怕指责的国家做的事。
”在被囚禁360天之后她在午夜被释放,然而就在她乘车回家的路上,再一次被拘捕,理由和上一次相同“藐视法庭”。
接下来她因妨碍联邦调查被判入狱两年,在去监狱的路上她回忆起她在校车上给照顾孩子们的情景。
Erica的女儿Alison找到老师和她,说自己被一个小男孩扯住辫子不放手,于是老师让她坐在Rachel旁边。
Rachel的儿子就做在后排,他对alison说"你告状,you just told on nicky.你不应该告状!" “我告诉过他放手,但他总是不听我才来告诉老师的。
” 两个孩子争吵起来。
Rachel 叫儿子不要这样,timmy说 “But you're not suppoused to tattle.” Rachel告诉儿子“Well,you're not supposed to have to put up with bullies,either.” 不能打小报告,但是也不能任人欺负。
接下来坐在她身边的Alison见她一直在用笔记本打字,问她“你是作家吗?
我爸爸是个作家,他写评论文章,但我妈妈不喜欢。
” “你爸爸写什么呢?
” “他写总统的事。
” “为什么你妈妈不喜欢你爸爸写的东西呢?
” “有一次我听到他们吵架,因为她发现爸爸用了一些她发现的秘密。
” “你妈妈发现了什么?
” “委内瑞拉的事。
” “你妈妈去那里做什么,度假吗?
” “不,她去那儿为政府工作,但你别告诉别人是我说的这些好吗?
” “好的。
”一直被保护的情报人,是Erica的女儿,如果Rachel说出来,Erica当然会因对丈夫不能保密而被指责渎职,再后来Erica被害,如果说出了Alison的名字,她会背上害死母亲的十字架,她的人生必定崩溃,所以当她得知Erica的死讯后,问自己是否做了错事。
我想Rachel除了保护她所在媒体阶级的原则之下,这些原因让事情更加复杂和细腻。
Rachel 是母亲,她爱自己的儿子,她的高尚让她同样也保护别人的孩子,她却因此失去了儿子的监护权。
当然这些都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交换或者报应,事实要更复杂。
更要命的是,Rachel的这些心理感受是永远无法讲出来的,无论对外界还是对自己的孩子,我想象在她出狱后,她儿子问起为什么不选择回家照顾自己,而去坚持那冷冰冰的个人原则时,她不能说出其实她是个多么疼爱孩子的母亲,她甚至为了保护一份母爱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如同她自己说过的话“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退路。
” 有的人说这部电影最后的处理方法是折中和妥协,把Rachel坚持的理由转移到保护孩子的角度上,也为对抗国家安全找到良心的道德的支点,我并不那么理解,这个结尾非常巧妙,特别是看第二遍的时候,结尾和开端像迷,像钥匙和锁,答案很早就在,非常东方的处理方法。
对于任何一部电影而言,戏剧冲突的设置都是必须要做的功课,高明的戏剧冲突应该能让观众超越简单两分的善与恶,在更高的层次上扣问人性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社会。
在电影《真相至上》中,这种冲突则来自于个人与国家机器之间的激烈对抗。
优秀的电影叙事往往在讲完故事之后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所谓意在言外。
在这部标签叫做“悬疑”影片的美国电影中,或许最大的悬念在于瑞秋会不会供出她的情报人,于是电影中设置了多次瑞秋被逼问情报人的场景,不管是她的同事、她的律师,还是对其进行采访的记者,更不用提一直咬住瑞秋不放的检察官巴顿,但是每一次瑞秋都选择了缄默。
为了追寻被掩盖的真相,瑞秋宁愿忍受监狱也不能忍受出卖自己的原则。
追求真相的记者,执行法律的检察官,当两种职业处于对立面的时候,影片的基调便已经大定。
记者吃苦受罪是免不了的,众叛亲离似乎也在劫难逃,双方势力的严重不对等让瑞秋在以一个受难者的形象接受羁押时同时也在观众心中获得了受难者般的尊严和尊重。
在记者与检察官对抗的背后其实是两种价值的对抗——真相至上还是国家安全至上。
在影片中被多次引用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写道:“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这一条款被视为美国新闻自由的守护神,但遗憾的是即便我们拿着放大镜也难以从中找到真相比国家安全更重要的字眼。
而当瑞秋的故事真实的发生在集体“右转”的当代美国时,国家安全几乎毫无疑问取得了胜利。
当然,在泛滥对于女记者不幸遭遇的同情之前,有必要澄清的是我愿意充分肯定检察官巴顿的行为,作为司法部派出的独立检察官,他尽职尽责而又彬彬有礼,巴顿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将瑞秋折磨的非人非鬼,他的唯一目的只是揪出那个擅自泄露国家机密的害群之马。
尽管瑞秋揭露的真相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的丑闻,但是她泄露美国特工身份的行为却是毫无疑问的触犯了美国法律,如果仅仅因为事实证明记者这种违法行为是符合某种自然状态的正义观而对其给予积极肯定,那我想这样子的后果同样会很可怕,因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去遵守法律的权利——只需要证明他是为了追求某种正义即可。
尽管在西方政治学中,“政府权力是个人自由的敌人”是一个被默认的前提,但是政府同样也是保护个人权利最坚实的力量,如果用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去实践对政府的怀疑其结果必然瓦解现存的法律秩序。
然而,如果否定瑞秋的行为,那就如同其律师阿尔伯特在结辩陈词中说的“那我们又如何才能知晓一名总统是否掩盖罪责?
一名军官是否虐待囚徒?
作为一个国家,当我们不再有能力约束当权者手中权力的时候,当政府不再惧怕任何责任的时候,它将成为何种性质的国家?
”对于权力的不安与忧虑一直存在于政治家的考虑之中,美国人将权力分成了三块,以之彼此制约与平衡,在三权之外,更希冀通过建立一个“自由而公平的意见的自由市场”来提高公民自觉,在民主宪政的秩序下做出最理性的选择。
这也正是美国新闻自由得以繁荣的逻辑起点。
在对于言论自由的多种解读中,“免于政府检查与许可的传播自由”被认为是诸多层面中最重要的一环。
尽管不少言论存在诽谤污蔑甚至恶意杜撰的情况,但是在肯定宪法禁止国会限制言论自由的大前提之下,政府不能使用“事先审查”的方式对言论进行钳制而只能采取另一种“事后惩罚”的方式。
这从根本上让相对弱势的媒体在面对政府的强大压力之下仍然能够保留自由发出声音的权利,正如尽管影片中的美国政府机构已经提前知道了《太阳报》将刊登他们所不愿看见的报道,但是对于报纸的问世他们仍然无计可施。
女记者的勇气与牺牲让人动容,而这样的事迹也只能诞生在富饶的民主与自由的土壤当中。
如果没有来自开国者们的伟大远见,没有不断巩固和夯实的法治基础,狂暴的国家机器会比电影中来的远为狰狞与残酷。
正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信息自由法》等成文法对媒体的保护,才让权力与媒体作为美国庞大社会民主工程当中的两个重要部件彼此咬合而不是分崩离析。
权力的可怕不在于它会让你失去什么,而在于你不知道它会让你失去什么。
在这种意义上说, 尽管瑞秋遭遇了巨大的痛苦,但至少她的努力让阳光和目光注意到了之前为人所忽略的地方,而作为个人,她更不必担心类似“躲猫猫”这样更离奇的遭遇,仅此两点,便已经值得大洋彼岸的我们见贤思齐了。
“A man leaves his family to go to the jail to protect the principle, and they name the holiday after him. A man leaves his children to go fighting a war and they erect a monument to him. A woman does the same thing and she’s a monster. If we back down, what we’re saying, Albert? Trust a reporter as long as she’s not a mother, ‘cause they’ll crack. The truth is, if I had known that writing the fucking story would separate me and Timmy, I would never done it. But here we are, the story’s been published and the path’s been chosen, and there’s no way back.”因为是讲述女记者所代表的对真实的追求与检察官所代表的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所以我对此片兴趣很浓厚。
看过之后也很喜欢。
但由于我对美国司法体制的不了解,因此对于女记者被控诉、被投入监狱,之后出来后再次被投入监狱的这个问题理解得。
上次给刘乾坤同学说这影片,让他回去看过之后给我说说这个问题,至今未有联系,因此也就不得而知。
尽管女记者最终被投入了监狱,但至少可以看到的是在美国,个人是可以在国家利益问题上进行公开审判的,至少的至少,还能有所辩驳。
但是对比一下,在贵国,遇到触犯国家利益(其实说白了是党政利益)的问题时,基本没有什么审判一说,直接被国安秘密带走然后关押是通行的做法。
据说七月一日那天,香港还有民众举行游行,有的人是为那个写了某某宪章的被关押的作者而喊冤的。
这里就不多说这些事儿了,博客被和谐事儿小,人被和谐事儿大。
话说我还想留在喧嚣的烟火俗世中多吃两口美食多看两眼俊男呢。
影片令我感兴趣的还有另一方面的问题,正如开篇的那一段话,这是女记者Rachel对她的辩护律师所说的一番话。
非常精辟而发人深省。
Rachel刚刚被关押时,新闻界为其鸣不平,发表言论攻击政府的行为,为Rachel辩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力量的悬殊渐渐显现,一个弱小的个人是难以从时间和精神上与强大的政府权力对抗的。
可看的戏码就在此时出现,她开始承受逐渐被新闻界淡忘,丈夫由最初的支持变成主张妥协,孩子也和Rachel渐渐疏离,而丈夫的生活里也开始出现别的女人。
普利策新闻奖题名并未给她的困境带来多大改变的动力,尽管有著名电视栏目对她重新产生关注的冲动,但这种冲动并非是因为她的报道具有多大的现实意义,而是出于对一个女人的好奇,对她所渐渐失去的好奇,对她眼睁睁看到自己正处在被消解过程中的恐惧、害怕和孤独产生好奇。
新闻舆论本可以起到的推动力量由此发生转向,她被彻底地抛入了一个无人顾及和理解的境地。
一开始或许人们都愤怒都同情,对她的坚持和勇敢表现出最大的敬佩。
可是到了最后,人们则变成了对此举的无法理解,对这个人的憎恶和鄙夷,她的坚持倒成了一出滑稽的、无意义的表演。
一个男人为了伟大的正义做出了牺牲,他很可能被载入史册,被世人铭记住。
而一个女人做出这样的牺牲,人们往往就会选择残忍地关注她的痛楚而忘记施予援手和给与敬意,人们会看到:哦,这个女人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她承受了放弃家人的恶果,她注定孤独一生。
这样的语调里带着一种不容反抗的强权式思维和隐秘的诅咒。
影片的最后以巧妙的方式交代了Rachel所坚持拒绝透露的线人身份,原来是那位特工母亲的女儿。
观众看到这里多半会有所动容,倍受震撼。
Rachel是为了保护这个小女孩的承诺而选择放弃自己的可能获得自由的权利的。
我不愿意从母性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个举动,它令我感动的原因乃是从中同样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女性,同样具备坚韧的品质和高贵的德行。
导演并未清晰地要观众去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也没有试图让观众站队的倾向,他只是呈现:在所谓对事实的追求中,是不是一切事实都是好的,都是无害的?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它需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基于美国真实事件虚构的故事,展现新闻工作者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CIA, National Security, Source (新闻线索、源头),1st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背景事件:Valerie Plame Case看的时候不知道背景,有些稀里糊涂,只觉得故事有些故作深沉,整个基调过于灰色、压抑,主演Kate Beckinsale虽然很努力,但是还是不如戏份不多的Vera Farmiga来得令人印象深刻。
其余的配角不乏明星,都还表现不错。
了解了背景之后,觉得故事的切入点有些怪。
"Nothing But the Truth" is like listening to the fourth-best debater in middle school present a term paper called "Politics, Power and the Media." (KYLE SMITH from New York Post) 评分:7 out of 10
power and rightprinciple and person一个坚持真相的人能走多远?
说实话,对于一个并非学法律的人而言,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致去搞清电影里那些法庭上大段的辩护词或者指控语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我还是很有耐心地用了万能的百度,以便搞清那个被屡次提起的第一修正案和Branzburg v.Hayes。
在看完以后就很想感叹,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执着于“真相”。
but,what‘s the turth?
最开始的场景里,Rachel 和儿子的对话很有意思“她不应该告密的。
”“但你也不应该支持欺负人啊。
”在揭开最后的谜底后回过头来想起这对话,突然觉得哀伤。
是的,所有的故事都像母子俩的对话一样,没有人对,也没有人错。
只不过,像lein在Rachel被收审七个月后所说的一样,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你所选择的一切,是分了先后的。
所以在新闻稿覆水难收地发出去之后,在政府高度介入之后,Rachel选择沉默,lein选择离开,最高法院选择所谓国家安全。。。。。。
我们不是做选择的人,所以,永远不要以你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选择。
差不多是在Alison失去母亲后,看到Rachel的反应,我已经大致猜出了那个被她极力保护的source,如果说之前她还有犹豫,特别是面对着年幼的儿子,那么从知道枪杀的消息之后,选择沉默的立场已经占了全部,因为之前她维护的是一个新闻记者的原则,而这之后,她只是以一个母亲的角色,做了保护孩子的选择。
而她的选择,让人在叹Alison不幸的同时,却也能为小小女孩儿的将来松一口气,因为,我实在难以想象,一个孩子如果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将如何面对。
nothing but the turth,然而有些真相,还是不知道的好。
女记者瑞秋从线人处获得了一份情报涉及政府一次相当不光彩的行为,刊登了这起新闻报道。
政府最终以泄露国家机密的罪行将瑞秋推上被告席,在法庭上,面对检察官帕顿的层层逼问,瑞秋坦然地叙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公众心中的天平也开始往瑞秋方面倾斜,但是艾伦坚持要求瑞秋必须说出资料的提供者是谁,瑞秋逐渐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部影片真是让人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令瑞秋一直坚持原则就是保护她的信源,坚持人们获知真相的权利。
然而当最后回忆到那个信源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惊了一跳。
像是升华,瑞秋保护着这个小女孩不被公众所知,不让她受到伤害。
坚持不说出泄密者,信守承诺,善良无畏,人性的升华;揭露真相的代价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
真相是什么?
事实是什么?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和自由。
个人的利益在国家面前算什么?
这是个典型的悲剧,整个故事中除了那个婚内出轨的丈夫可以被指责之外,没有一个坏人,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人错了。
一心想得普利策奖,于是写了个大新闻,过程中进行了多信源求证的记者,你不能说她错了;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揪出叛徒的特别检察官也没有错,职责所在;最终5:4把国家安全置于记者权益之上的高院法官们也没有错,因为对于一国的国民来说,国家安全是他们安全的保障,如果国家特情工作者的信息可以被随意泄露,那对于整个国家的国民来说都将是灾难;甚至你也不能谴责下令轰炸委内瑞拉的总统,因为5个CIA特工中,有4人都认为刺杀事件应该由委内瑞拉负责。
而所有这些没有错的人却进入了一个困局,最终让一个坚持原则的记者遭遇无妄的牢狱之灾。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关于新闻自由主义的讨论,看完全片之后才发现影片主旨其实与新闻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虽然大律师那段“囚禁记者?
那是其他国家的事,那些害怕人民的国家,而不是珍惜和保护人民的国家。
”的陈述会让媒体从业者激动一番,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戏剧冲突可以设定在各行各业,反而是由于设定在媒体行业,还造成了一个很大的bug,就是这样一篇直接公布国家特情人员姓名和身份的报道,见报之前居然没有经过媒体法务的评估和自检,这在美国主流媒体中实在不算正常。
当然影片最大的bug还不是这个,而是一个CIA特工让自己的丈夫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内容,这对于签过保密协议的特工来说已经够得上叛国了吧。
而这事儿还让毫无保密意识的小女儿知道了,这就更不专业了。
这个bug可是说是致命的,因为它是构成整个戏剧冲突的前提。
当然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接受创作者的设定,那么整部影片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虽然说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叙述手法看起来很欠扁,有遛观众的意思,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让影片的主旨一步步推进,一点点升华了。
至少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心路历程还是有些曲折的——我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远比肉体毁灭更残酷。
一开始看到记者被拘留的时候,我还在心里冷冷地想,这事儿要是发生在某国,哪还需要拘留啊,可能直接就被嫖娼了,或者就算进了拘留所,也不会让你有机会请律师上法庭,刚进去也许就躲猫猫了,到底是法制国家好啊。
可是一点点往后看,随着拘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精神上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时,我才发现这样的折磨远比死亡更让人痛苦。
外界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小,被曝光的CIA特工遇刺身亡,FBI紧咬不放,唯一的交流对象——用来记录自己想法的纸笔被收走,甚至连一直以来唯一支持自己的大律师也开始劝自己放弃……当然最难过的是自己的亲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坚持,丈夫出轨,孩子不再与自己亲近。
我想那种孤独感就叫做生不如死吧。
女主角只崩溃了一次,真的是够强大了。
可是继续看下去,才发现这还不是影片讨论的终极问题。
因为所有这些人与环境,人与他人的冲突,都只是外在的催化剂。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们会发现,对于主角来说,最尖锐的冲突,最痛苦的挣扎,其实是人与自己的冲突,是自己与自己的原则之间的角力。
说出那个名字,你可以重获自由,可以回到亲人孩子身边,可以继续做受人尊敬的记者……而且这个事情中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叛国者,没有人会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坚守自己的原则,等待自己的是漫长的审判和关押,是众叛亲离,甚至可能是日复一日的自我质疑——自己为什么要遭受这一切?
可是这却并不是一个简单地选择题,因为在天平的另一端,除了保护信源的职业道德,除了对自我原则的坚持,还有一个已经失去母亲的小女孩重获快乐的可能。
在《闻香识女人》中,Frank对哈佛的精英们说:I don't know if Charlie's silence here today is right or wrong, I'm not a judge or jury, but I can tell you this: he won't sell anybody out to buy his future! And that my friends is called integrity, that's called courage. I have come to crossroads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hard. Now here's Charlie, he's come to the crossroads, he has chosen a path. It's the right path, it's a path made of principle that leads to character. Let him continue on his journey.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事到临头时,却只有极少的人会义无反顾走上那条right path,而更多的人会选择嘲笑他们,疏远他们,甚至逼迫他们与自己一起投入安全利己的主流。
在影片的每一分钟,我们都没有资格对Rachel说你必须坚持下去,因为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坚持的代价不是我们在承受。
反而是受难者Rachel一直在告诉我们,人和原则是一致的,我应该坚持原则。
这和独立运动、平权运动等的殉道者都不同,因为她不是在为自己争取权益,反而是一直在与自己做斗争。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其实这个结局的设置并不令我惊讶,因为当看到Rachel在霍尔法官的书房里,对她的两位律师说,消息源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他透露机密的,并且其身份的暴露对消息源不可承受,我就猜到这个原始的消息源是谁了。
可能有人更早就猜到了。
感觉上,这是美国影视中一个老套的悬念设置。
刚刚在imdb上看到一个帖子,帖主指出结尾其实破坏了整部影片的合理性。
因为如果原始消息源其实是一个小孩子的话,那么rachel完全可以秘密的将这个事实告诉检察官,案件也将秘密审判——这样的情况下,谁也不会受到伤害——allison和公众对此都不会知情,rachel自己也可以免除牢狱之灾,与孩子团聚。
也就是说,按照剧情设置,rachel其实一直在做无谓的牺牲。
我同意如果rachel这么做的话,没有人会受到伤害。
但我并不认为rachel的坚持是无谓的牺牲——因为如果她这么做了,那么她将违背记者的职业道德与操守。
在这里,记者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应该在于:如果消息源不愿任何第三方知道自己的身份,或者透露消息源身份将给消息源带来伤害,那么记者不应以任何方式将相关信息告知任何人。
在确认透露消息源身份基本不会伤害消息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判断的是这么做会否违背消息源的意志。
虽然allison明确告诉过rachel,她希望rachel不把她知道的信息告诉别人,但她并未明确表示,如果这一信息已为众人所知,她的身份还能否透露。
而她的态度此时又是不可探问的,因为一旦探问,则可能伤害到她。
能够肯定的只是,她从未表示过,她的身份可以被透露出去。
此种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完整的捍卫记者的职业道德,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信息源,我认为坚持不透露信息源的身份是个正确的选择。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
比如,如果将原始消息源的身份告知检察官、法院,让此案尽快了结,不是就可以让allison因为失去母亲而变得残缺的生活起码能尽快恢复平静吗(他的父亲会被排除嫌疑)?
而更重要的问题是,rachel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做错,从一开始就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allison的母亲当然不是她杀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因她而死。
虽然rachel的报道有助于公共利益,但却“利用”了一个小女孩的天真与莽撞,进而毁坏了她的家庭与正常的生活——而这样的结果,是rachel完全可以预见到的。
allison只是个小女孩,她从来就没想过要做一则揭露她母亲身份的新闻报道的消息源。
更别忘了,她对rachel说的话:别把这些告诉别人。
所以,rachel所受的牢狱之苦,固然是她为公共利益、言论自由与道德原则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她因为“利用”、伤害了一个小女孩而接受的惩罚呢?
有人觉得结尾揭示出小女孩是消息来源是一个败笔,因为国家不会为小女孩的童言无忌定罪,甚至女记者的这种无畏的保护和带来的牺牲也变得毫无意义.但我得说,除了结尾让我有点意外,有点感慨,也对女记者之前的坚守原则更加尊敬,尽管她最后妥协了.因为她衡量的不是利益,而是作为一个记者操守的本身,我也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因为"揭发"小女孩并不会给被揭发人带来恶果,如果那个人是成人的话,女记者还会继续承受下去的.从结局来看,记者的罪是白受了,连她自己都说,如果早知道这样,她压根不会写这个报道.但是作为反思的人,我们应该看出真正出问题的不是她的固执. 作为我自己,我了解了应该更深地去看待矛盾和罪恶.如果一个人被打劫了,他事后会埋怨自己不应该那个时间选择那条路回家,这是因为我们习惯对比我们强大的人和事妥协,这种埋怨的前提是接受强者可以对我们不公的权力.但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这种权力本身就不应存在.但是人,往往是弱小的人,都习惯于站在权力的一边衡量对错,就像小时候被老师歧视的孩子往往会遭到全班人的白眼一样.这是因为哪怕是孩子,生长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都会没来由得对权力有种安全感,迫不及待的站在代表权力的一边,而权力的对立面则可以被侮辱,被损害,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杀人,但却可以心安理得的以法律的名义宣判死刑.所以当道德和法律紧密得联系了在一起,正义和真理就可以得到保障了么.难道我们的恶不是以一种被压抑扭曲的方式通过权力宣泄出来么?
结局根本不成立。
首先是过于巧合,其次那么小的孩子也不太可能知道委内瑞拉或者自己爸爸是写“总统先生”社评文章的作家。
而且其它细节女记者是怎么知道的?
比如关于委内瑞拉与袭击事件无关的汇报。
副总统幕僚泄露的?
那么别的情报源、FBI是怎么回事?
影片完全没提,埋梗一个小姑娘,除了更显得女主角毫无感情,有何意义?
影片试图把记者的坚持、权力的监督、国家安全等事情讲清楚,实际上一团乱麻,从头到尾女主没能引起一丝一毫同情。
那篇报道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让白宫难堪、获得普利策奖,有个屁的“原则”,“国家安全”真的不重要吗?
谁告诉你记者原则能凌驾于国家情报人员人身安全?
苍蝇一样的记者甚至让你迷惑这片子是不是反讽“天下记者一般蠢和一般黑”。
很多人一看到这种片子就高潮,恨不得马上痛骂政府、疾呼言论自由。
记者的报道就一定是公平公正的?
政府和国家安全机构就是自私自利的?
他们吃饱了撑的?
权利监督有更好的方式,写文章或者让公众讨论是最没用的,说白了“公众”的智商,不管哪个国家都低的可怕,根本不具备“参政议政”的哪怕1%素养要求。
连当权者都那个鬼样子,还能指望平头老百姓指点江山?
扇个风点把火找不着北的人比比皆是,记者反倒是清楚的很,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比起来,死一个无辜的前女特工算个屁。
当然,这锅可以甩给政府,没能保护好她。
几个主角相当出色,“Ross”演渣男很得心应手,老好人律师永远不要钱。
可惜影片主旨和具体表现割裂感太强,说起来女主的原则最狗屁不通,搞得家破人亡。
结尾给五星. “i realized that with great people,there's no difference between principle and the person.” .
当导演把最后谁泻的国家安全的谜底揭出来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失望,我猜到了有可能是她,可我觉得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有联系,值得深思!
政治总是这么丑陋。。。
女主角就是一神经病
雾水。
凯特贝金赛尔的表演不错,但是感觉没有评论的那么好。故事也有些牵强和刻意为之。
AM I DOING RIGHT?在国家甚至政府的高压下,再坚持的原则捍卫的信仰都变成了BULLHIT。人性已被社会扭曲。
被逮捕的阿桑奇和逃亡的斯诺登给丑国点了个赞~
故事整体节奏、描述都不错,但有一个环节设置得不太合理。本片一直强调的是对真相得坚持,那记者大可以隐去公布这位CIA特工具体身份这个事情,直接说关于总统刺杀的真相就好了。既然她相信女特工调查出的事情,明明就是和女特工站在一边的,女特工才算是她的料源啊,她怎么能把她曝光?尤其她的实际料源其实是她女儿。。。。她没想过公布这个事情会给她以及女儿带来的困扰吗?
确实引起虚度关于政治、隐私、原则的思考,但电影本身叙事能力略显不足(反正就是不够吸引人呗= =)平平淡淡,如果更戏剧化一点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三星半吧。
本来就不太行,结尾更是破功了。
片名的意思是除了真相,什么都是浮云。。。 最大的逻辑漏洞是女一为了保护线人而选择了保守秘密,而这一切恰恰造成了线人的悲剧。女一问为什么男人为了巴拉巴拉蹲号子会值得尊重,而女人为了巴拉巴拉蹲号子却被非议。原因就是你的巴拉巴拉真的是nothing!but the truth.
分享本片是轻易划分身边朋友政治光谱的有效手段 。电影本身尽量客观对待争议,但结局和丈夫出轨就完全是戏剧化考量了,个人认为这是不如聚焦的地方,不过如此处理却将敏感政治话题引入到歌颂女性(?)的温和地带。多层次的文本结构是一种巧妙,也或者是一种回避吧。毕竟政治的本质,是立场。
If you think your wife, felt like she had a choice in this, then maybe you two shouldn't be together.
打从一开始就告诉她是她闺女泄露的机密不就完了,故弄悬虚,楞是拍了100多分钟,15分钟微电影就够了
巴顿要求瑞秋说出消息来源,这一招看似没什么杀伤力,其实非常歹毒。如果她不说,就可以顺理成章拘留她,通过长时间的拘留摧毁她的意志。如果她说出来,她就会被业内唾弃,成为业界耻辱。而且再也没有人会给她情报,因为她有泄露消息来源的前科。就算联邦政府不拿他怎么样,她的职业生涯也会毁于一旦。就这样,巴顿成功把总统、政府的问题转移成了瑞秋的问题。结局也是神来之笔。他们总是说情报人犯了叛国罪,是一个泄露国家机密的卖国贼。但结果是一个小女孩告诉瑞秋的。一个几岁的小女孩,怎么可能是卖国贼,怎么可能是间谍,怎么可能有不良的居心?这结局真是打脸啪啪响,他们觉得有人要陷害美国总统,但事实是根本没有人要陷害美国总统,只不过是美国总统做了一件错事,阴差阳错之下被记者知道了,然后报道了出来而已。
噱头十足,高举的那些旗子好像多么美好,其实背后是无知和愚昧带来的执拗,所有自由和操守都是受限在不违反法律和良知的前提下才有的。关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推荐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底下那些影评里叶公好龙的喊着民主自由的小朋友们让我很无语。
很想拉黑的一类议题电影
不太好理解的 价值观
美国人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了,看看别的国家是如何处理的吧,可以改组报社领导,也可以换血其成员,然后天下太平,这才是值得借鉴的经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