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亲情和成长的主题之下,揭示了80-90年代中国城市青年特有的困境。
作为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一批独生子女,普遍单一的家庭关系造就出了独特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混杂着不安的对归属感的强烈渴求,与奋力向外寻求理解和认可,来印证自我成熟之间的矛盾。
当失去仅有的向内的家庭归属感后,向外寻求理解和认可是更艰难的。
即便进入社会,独生子女在家庭观上永远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难以承袭任何一代相应的经验,只剩下盲目的自我保护。
这个困境在电影中通过留学,单亲家庭等因素层层放大,最后多重错位的身份,终于在面对根本不在集体无意识经验中的额外的血缘关系时被撕裂,再凭借自己的力量重组,最终获得和解。
这个过程中找到的是只属于这一代人自己的答案。
🎉 整体感受有幸参加了公映前的路演点影,居然发现这是一部近几年少有全程无尿点的电影,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因为全片剧情紧凑,衔接过渡丝滑,小桥段小设计也都无懈可击。
更惊喜的是三个演员表演水准让人实属意外,自然到位。
最后,全片配音和音乐也近完美,真的很难相信这是一部中国导演的处女作,而像一部纯熟的好莱坞影片。
🎞 印象深刻的片段全片最强烈的两个泪点,一是姐弟在公墓谈心,二是父女在儿童保护机构被问讯。
都是punch内心的片段。
当我们卸下各种伪装和防备,最后发现对身边的人其实很多话你不知道如何说出口,这可能是中国人的性格弱点,导演通过透过第三人,来对对方表达内心的设计,真的是绝妙。
📝 喜欢的台词哈哈,相当Thank you和肉龙感觉要火!
遗憾虽然整体感觉不错,但是后半程还是略显仓促,前期埋的线有点起太快。
其实一直很期待石路最后如何找到一个点,去完成最后的设计,期待是超出亲情,上升到人性层面的一个最高级的点,可惜四合院的想法好像有点来历不明,其实我觉得如果回到和墨西哥一家人和解,然后echo男友姐姐说的音乐,Love和欢乐,最后带出设计的源泉可能更显自然!
我是看了预告片之后才决定看这部电影的。
因为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其中的几个桥段我觉得还是有冲击力的。
一个很简单的电影脉络,但是说实在的要处理的好也比较困难。
问题就是在于这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中国式的故事,父子父女,姐弟。
互相之间的芥蒂,矛盾。
最终重归于那种血肉相连的亲情。
整个片子给我的感觉,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的表述,我都觉得比较硬。
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感觉也有很多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其实电影中的三个人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都不是很大,但是很明显的导演就是想把这种中国式的亲情逻辑放在一个与中国毫不相关的背景文化当中。
这种处理方式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很高超的手腕和驾驭能力,显然该片的导演没有达到这个水准。
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美国社会的这种不同调,就如同两条直线基本平行的行走而不容易交叉。
显然把这个故事放在异国他乡,即便是把域外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也仅仅是个辅助的铺陈,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因此而做的种种设计,就显得有点弄巧成拙。
比如最后机场送别的那一段,父亲没有回头举手的那个动作,却让做女儿的泪流满面,至少让我觉得,莫名其妙而且滑稽。
水准一般般吧,导演再努力。
看完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内容都是关于女儿和弟弟的故事……事实上,缺少关爱所造就的性格往往是一种偏执的独立,充满了冷漠和隐忍,此种状态下,很难在前进中做到坦然,因为心内盛装着旧日的怨恨。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苦痛往往会收获通透。
现实有太多人困在那份执念中,无法静下心来思考。
我理解这种情绪,但只有学会和解,才能重塑自我。
回到影片,导演非常重视情感的流露,也没有所谓夸张的情节。
当失意降临,烦心事不断袭来的瞬间,整个大脑嗡嗡乱作一团,让人感同身受。
尽管故事只会朝着治愈的方向发展,尽管明白没什么惊喜可言,但正是因为那份生活中可见的真实,才会让人恍惚着看完。
每年似乎都有一个类型片会格外吸引眼球,今年从《你好,李焕英》开始,各大片方发现,在疫情之后,人们在感情方面的需求格外强烈,对于东方传统的家文化的认同度也是表现得更加明显,于是一批讲述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同时也成为了今年电影市场的焦点。
尚语贤扮演的石路,对于父亲的那种即恨 又恋的感觉,总是差了点儿,缺少一次爆发,应该在前期放出一个狠劲儿来,要有一个积怨许久的样子。
今年我能想到的便有《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妈妈的神奇小子》、《了不起的老爸》、《关于我妈的一切》、《兔子暴力》,以及这周要上映的《我是监护人》。
王砚辉对如何扮演一个中年大叔,已经做到了臻至化境了这一类型的电影探讨了家庭内的关系,而国内之前的主流感情题材仍然是爱情,但从成绩上看,亲情的成绩并不太好。
不过今年亲情题材的成绩可以说突飞猛进,基本上算是压过了爱情片。
我认为这种成绩的表现,还是源于影片本身抓住了亲情影片的痛点,或者是是深化了卖点。
说起来,爱情和亲情在电影中,要想抓住观众,基本上都是需要异曲同工的手段——伤害得越深,爱得才越浓烈。
是的,喜剧也可以带来感情的冲击,也可以笑出眼泪。
但是人生七苦三甜不才是真实的吗?
我们会在《你好,李焕英》中体会温情,体会笑中带泪,但是它是奇幻题材喜剧。
生活中,比起欢笑,带给我们更多回忆和改变的,往往是更痛苦、更悲伤的经历,而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需要用生活的铁毡不断锻造,经历打击后才能闪出更亮的光芒,才能变得更坚定。
不看第二遍,李焕英的剧情你只能理解30%,真正的味道全在第二遍里电影也是一样,一部亲情电影,需要一道足够深、足够长的伤疤,影片应该在前期抚慰疤痕,让观众忘记伤痛。
只有这样,在最终高潮的时候,揭开伤疤的疼痛才会刻骨铭心!
观众会记住这个影片,即使是和自己的经历有所共鸣,让你想要尽快逃离影厅,但是作为一个电影作品的创作者,这种结果是成功的。
说得卑劣点儿,电影的终极目标不就是操纵观众的喜怒哀乐么?
《我是监护人》的短板恰恰出现于此,它对于姐弟、父女之间的感情冲突没有做到刀刀见血。
如今的亲情片,如果不做到刀刀划在心上,不做到揭开血淋淋的伤疤,那么就不能得到市场和影迷的认可。
王砚辉和尚语贤的对手戏虽然不少,但是都没有出现一个爆发的高潮,即使是弟弟走丢以后,二人也都没有出现一个发泄的对话,这明明应该是家庭戏中最棒也是最考验演技的一幕,大家可以想想《婚姻的故事》里寡姐和德莱弗的对手戏影片中石路与父亲的矛盾是多年造成的,由于父亲的漠不关心,由于父亲的偏爱,造成了她常年的孤独,而这种恨意或者说是对父亲的不满,也包含有对父亲新妻子和自己这个新弟弟的嫉妒。
王砚辉扮演的父亲,其表演是没得说,在《了不起的老爸》中已经能够看出他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的契合度了,他扮演的石父,鲁莽、不善言辞、对孩子真心疼爱,同时对于弄丢弟弟的石路,那种怒而不发的临界点掌握得恰到好处。
但是故事中的父亲,我却觉得塑造得并不成功,主要是在于对女儿的态度上。
虽然最后达到了和解,但是影片给到的这种和解只是靠坐在警察局里石父仿佛念事先准备好的台词一般的五分钟就实现了,让石路感动得痛哭流涕,甚至在最后分别时,听到石路的呼喊,他连头都不会,只是举起了一个大拇指,也许我们可以解释成他不想让石路看到自己的眼泪,但是如果是一个疼爱自己女儿的父亲,他会放过这个最后拥抱的机会么?
石父想靠这一段不过百字的台词来洗白,想得美!
影片另一条主线,石路和她异母同父的弟弟安迪之间的感情,这个感情要更复杂,里面夹杂着嫉妒、依恋、欺骗、亲情等等,但和《我的姐姐》中的那一对姐弟的表现相比,就差了一大截,本作中这对姐弟更为中产,他们的矛盾只有感情,而社会和生活给他们的压力并不构成影片主要的推动力,这与《我的姐姐》中那真实的生活差距太远了,他们有上万美元的生活费,弟弟还是个精通英语的美籍小华人,唯一的困难就是丙肝对他的困扰,结果在片子里就是几针的事。
因此该片对于姐弟的描写依旧是缺少重大的冲突点,最后安迪因为石路赌气的话而负气出走所带给我们的高潮,远没有《我的姐姐》中安然最后签字那一刻震撼。
我的姐姐从剧情架构上和监护人很相似,这个片子里虽然父母没有出现,但是就像个幽灵一下,始终作为一条暗线隐藏在影片中。
特别一提的是,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对石父妻子进行定位,她究竟是一个真如石路所认为的路人,还是别误解的家庭成员,影片即使到最后也没有给观众一个答案,而石路和她的关系也被有意无意的撇开不谈了,也许这也是导演对于现实生活中这种后妈与继女之间关系的迷茫吧。
从我的角度而言,石路不应该原谅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对于之前多年的亏欠,没有真正的反省,也没有实际的行动,他依旧还是偏心自己的儿子。
石路是真的疼爱自己的弟弟,这种爱是要压过嫉妒之心的,毕竟孩子要更单纯,他们能更直接的坦白自己的感情。
最后要说的,该片我猜评分不会太高,因为在一部分人的眼中,该片就是一个独立女性如果被迫重新回到两个男人中间,回到这个家族中的故事。
还好导演及时收手,没有让她回国,要不,这个片子怕不是要被骂惨了。。。。
看完这部片子,我想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所有的这一类电影,都是的女主的原谅作为结局,然后强行大团圆呢,从《狗十三》,《我的姐姐》,再到《我是监护人》。
片中的石路最后的最后因为是原谅他的爸爸,缓和了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至于他的父亲,为什么女儿从16岁到美国,组建新家庭之后就对她不闻不问,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得了病,父亲才想起来她在美国呢,从后面父亲为她辩白时知道,父亲对她的状况也并不是全不知道,但是作为父亲,为什么不能适时的表达关心,我并不喜欢片中片中沉默的父爱,至于石路,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真的很艰难,作为一个留学毕业生,一边儿要为自己的生计打工,一边还要努力工作,只有被留下来,才会有工作签证,一边还要照顾她弟弟,她是自我封闭的,没有家人,朋友的关心,活在自己独立的世界里,难过时,只有对着墓碑说说话,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坚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家可回。。。。
《我是监护人》原名是《落地生》,早在去年的上影节我就有所耳闻。
当时是同事去看了片、采访了导演,回来之后赞不绝口。
今年终于得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作品,整体感受非常好,温情脉脉,静水流深,颇像我喜欢的另一位导演,鹏飞的风格。
鹏飞导演的《又见奈良》真的不错。
故事讲述了同父异母的两姐弟在纽约共同生活的故事。
时间跨度不大,三个月的时间,但导演把时间线调的恰到好处,不紧不慢,详略得当,就像身处纽约一样,感受着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演员尚语贤演过《唐探》系列,真是没想到,性格角色完全不一样,是可贵的“剧抛脸”。
她有点像谭卓,眉眼又像范冰冰,素颜的样子真的很贴角色,片中的爆发争吵和哭戏发挥得也很稳定。
王砚辉就不用多说了,一如既往的稳,不过我感觉王老师可以再接一些性格反差再大一些的角色,因为《我不是药神》和《我是监护人》等电影里,他演的都是带点谄媚的商人,《光荣的愤怒》和《烈日灼心》里演一股狠劲。
这是他擅长的,观众也爱看。
但还是希望他能接一些差异再大一些的角色,也许能处处生花。
说回电影。
印象很深的父女二人对儿童组织警察的那场戏。
王砚辉诉说女儿孤身一人在纽约闯荡的不易,刹那间我就想到我妈也曾对着旁人讲我的不易,同样的桥段也发生在前不久上映的《关于我妈的一切》,徐帆对着女儿的傻x上司肯定女儿的价值。
相信你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亲情的共鸣。
电影的色调和配乐都很舒服,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不小的作用。
题外话,导演以前从事皮克斯动画行业,所以这部电影也清新明快地带着一种动画节奏,耐人寻味。
By the way,导演很喜欢吃肉龙吧?
也勾起了我的胃口,周末去胡同买个肉龙吃。
真实淳朴的表现,虽是电影,但却俨然是在看一部真实的生活纪录,一个女孩的孤独、奋斗和坚强,最终让她收获了亲情和事业,与自己和解,希望姐姐不要再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刺猬,用自己善良温柔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物。
演员演技朴实自然,电影画面色调、摄影自然协调。
希望姐姐能给弟弟造一个斯塔克大厦的模型。
《我是监护人》主观评分:5分剧情概述女主角尚语贤饰演的女儿在美国学建筑专业,在毕业实习需要签证之际,男主父亲王砚辉送来了后妈的儿子来美国看病丙肝。
这小子刚好有绿卡,刚好通过作为弟弟监护人的方式延期了实习签证。
但女主非常嫌弃这个弟弟,因为感觉是他抢走了她的家和她的爸爸,放养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弟弟无意中发现自己是被嫌弃的于是爆发情绪离家出走了,最后父亲匆忙赶来一起寻儿子。
最后找的过程中,女主就突然升华了,一下就释怀了,然后也搞定了实习公司的项目任务要求,说服了弟弟回家,最后顺利的留在了美国上班。
评价感受片里的小孩演的很好,完全演出了我最厌恶的小孩的样子。
本来就想简单在春运路途上看个电影,结果还得跟着一起闹心,和《囧妈》里的妈一样的剧本和演技太真实导致的身理不适。
整体来说还是女主实在过于矫情了,一个人在国外最好的学校呆了十年,家里也有钱老爸开工厂,无非是缺少了一些父爱,就感觉吃了万千疾苦一样。
印象最深
女主角还演过《老炮儿》的吴亦凡女朋友和《唐人街探案2》里面的女侦探kiko,果然浓妆之下就剩平平无奇。
石路是个倔强的女孩,独自在纽约打拼。
父母离异了,父亲又有了新的妻子,生下儿子。
父亲来纽约找她,她躲着不见,谁知道父亲一直找到了她打工的餐馆。
面对不知情的餐馆老板,父亲还想表演一下浓浓的“父女情”,结果石路根本不配合,只是冷眼看着他。
那个眼神中透露出来冷漠的力度,震慑人心,让父亲立刻低下头去。
石路是尚语贤在新片《落地生》中的角色,这也是她第一次担纲电影女主角。
导演敬然(这就是导演的真名)说,当初就是尚语贤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打动了她,“我们还把她的选角视频放在一个大银幕上专门看了一下,看完之后确定就是她了。
”这个小姑娘的眼神和表演,经得起大银幕的挑战。
我们项老师看完《落地生》后说:“有没有觉得她有一点像年轻时候的郝蕾?
”这种像,不只是长相,还有面对镜头时候的那份淡漠与老辣。
尚语贤算是现在小花中难得的大青衣长相,就是面相比年龄显得更成熟一些。
“之前也去试过青春偶像剧中比较软妹子的角色,但感觉不是十分很适合自己。
”她这张脸比较适合大银幕。
现在这个时代到处都是长得相似的少女脸,已经很少见到这样大气成熟的年轻女演员。
尚语贤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管虎的《老炮儿》中出演吴亦凡的女朋友,一头脏辫,又酷又飒。
随即又在成龙的《功夫瑜伽》中演张国立的女儿。
不过很多人记住她,还是因为《唐人街探案2》中那个绿发双马尾的黑客侦探KIKO。
几个角色的形象完全不同,我有朋友看了之后,表示完全没有认出是同一个人,“尚语贤这个人长什么样不重要,大家能记住我的角色就好了,以后肯定会有机会本色出演的,就像我喜欢的约翰尼·德普,不管他是演"杰克船长"还是"剪刀手爱德华",观众都能记住他的角色。
”本来今年《唐人街探案3》中也有她的,结果因为疫情,迟迟未上映。
倒是《落地生》抢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和观众见面了。
尚语贤终于等来了一个“可以以自己真面目示人”的角色,“这次是我从事电影行业四五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塑造这么一个生活中的人物,所以对我来说角色所有情感的起起伏伏,从最开始到结尾,是很完整的体验了这样的状态,这个对我来说特别新鲜、特别宝贵,而且特别重要。
我希望之后真的可以多演一些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对于演员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这是一个新演员对于自己演艺之路的期待。
电影中石路是个在纽约上学打拼多年的女孩,尚语贤演出了这种真实感。
这份真实一部分来自她的演技,一部分来自编剧、导演敬然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有一部分来自尚语贤流利的英语。
尚语贤的流利英文在《唐探2》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那里面她就有大量的英文台词。
尚语贤在高中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英文水平了,这一点就比之前的冰冰们都赢在了起跑线上。
在北京电影学院念大一的时候,尚语贤就结识了一些国际班的外国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平时看美剧也尽量不看字幕,慢慢去练习。
《唐探2》是她第一次在美国纽约拍戏,《落地生》又再次来到这里。
导演敬然2011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导演系,是世界动画协会会员。
2012年加入20世纪福克斯前期制作团队,参与制作了《公牛历险记》《冰川时代5》《里约大冒险2》等好莱坞动画片。
所以《落地生》中石路的很多经历都有迹可寻。
她去建筑事务所实习,敬然就给尚语贤设计了换鞋的细节,“纽约地铁有很多小洞,穿高跟鞋的话很容易卡在里面,所以一般大家都是穿一个比较舒服的鞋,到办公室再换上高跟。
”
导演敬然饰演尚语贤父亲的是“老戏骨”王砚辉。
他也说:“语贤这个演员身上充满着那种灵气,应该说是演员的天赋。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王砚辉有《荞麦疯长》《风平浪静》《落地生》三部参演的新片入围,其中,《落地生》入围“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
今年电影节比较特殊,只有入围,没有评奖。
没有红毯,没有开幕式、闭幕式……
今年上海电影节上的王砚辉、尚语贤、林靖喆、敬然王砚辉也算是终于迎来了一个演艺生涯的小高潮。
他的人生可以给尚语贤这样的新人参考,在娱乐圈,走红或者被大家记住从来都是一个玄学,但演技好,终能出头。
王砚辉之前演了太多小角色,属于那种你看到他的脸会记得,但就是想不起来他名字的演员。
但他说:“虽然有时候戏不多,但如果有人说我是个打酱油的,那这个酱油也一定非常鲜。
”我喜欢的导演曹保平很喜欢用他,《光荣的愤怒》里演横行霸道的黑井村村长熊老三,《李米的猜想》他演运毒人的裘火贵。
最可怕的是在《烈日灼心》里,他最后出场,演一个被抓的杀人犯,就一场审讯的戏,但是看得很多观众毛骨悚然,以为他是真的杀人犯。
王砚辉和敬然说:“演坏人就应该要长着一张善良的脸。
”
《落地生》中他演的父亲是一个有爱不会表达的、没有攻击性的中年男人,“但也是这样的没有攻击性,反而让女儿的攻击性更加显露出来,父女之间一直有这样一个紧张的气氛在。
”王砚辉为角色增加了很多生动的细节,比如父亲英文不好,就会说几句简单的台词,感谢别人,就说“thank you,相当thank you。
”这个“相当”就是王砚辉自己的发挥。
还有一个情节是美国儿童保护组织找到石路,怀疑她“虐待”同父异母的弟弟科迪,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还要为石路求情,对着保护组织的代表就喊:“领导……”
饰演科迪的林靖喆今年才刚8岁,但是作为童星,演艺履历比尚语贤可丰富多了。
连导演敬然都说:“他的执行度特别高,我觉得比我更有经验。
”林靖喆的父母在他3岁的时候才举办了婚礼,婚礼上他是小花童,被化妆师发了朋友圈,然后就被经纪人看上拍了广告,继而进入娱乐圈。
《如懿传》中坐在周迅腿上的小十二阿哥就是林靖喆出演的。
《落地生》是林靖喆第一次去美国拍戏,“那时候他还不到7岁,纽约有规定,8岁以下的小朋友每天拍摄不能超过4小时。
”在这样的情形下,敬然形容林靖喆拍戏极其准、急、快、稳,很多戏一条就过了。
对付这样的小朋友,尚语贤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虽然电影中是有些敌对的状态,但私下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尚语贤在片场一见到林靖喆就要去抱他。
拍戏没几天,就投其所好给林靖喆买了一套乐高玩具。
有一场两人吵架的戏,难得NG了,倒不是他们情绪不到位,而是剧本中科迪是个生活在北京的小孩,喜欢吃肉龙(我们项老师看完电影,也对肉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实中林靖喆生活在浙江温州,根本不知道肉龙是什么?
于是一急之下把肉龙说成了“龙头”。
《落地生》这样一部电影,处处透露着新鲜,导演是新人,演员中要么是王砚辉这样的金牌配角,要么就是田原这样只是客串了一场视频戏,剩下也都是新人。
但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尚语贤这样的女演员才终于有机会做上了女主角。
但主演这样一部小体量的作品,不见得就不如演偶像剧或者大制作。
《落地生》是一个经过市场锤炼的作品,2018年,导演敬然正是带着《落地生》的故事来到上海电影节,报名了电影节的创投单元。
之后,她才获得投资,开拍此片。
而今年上海电影节,敬然除了《落地生》入围“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又再一次来到创投单元,为自己第二部长片寻找投资。
这一次她要改编董启章的小说《体育时期》,“这是一部讲两个女性之间关系的小说。
两个女孩都有童年创伤,她们的创伤是由于一些童年耻辱的经历造成的……”
至于像尚语贤这样年轻的演员该如何把握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那可能就是不停修炼自我,掌握更多技能了。
比如英语,比如舞蹈,尚语贤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习民族舞和唱歌。
7岁学习钢琴,高中时期又学习街舞,开始参加各类比赛以及学校的文艺表演……就连8岁的林靖喆,他现在就读于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平时除了学表演还要学舞蹈、英语、毛笔字、溜冰……疫情期间吃多了一些,老师还要求他赶紧进行形体训练,减肥。
没有一个郝蕾是容易的,都是要一个好角色一个好角色地不断累积起来的。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导演是不是已经自我感动到泪流满面了, 大无语。
石路性格内向但也要强,一个平凡的女性形象在情绪的代入下更加真实
情感转变十分牵强,和解不如不和解,留在纽约的话即是要建立自己的家,建筑师还没有觉醒。父亲转变了吗?似有若无。弟弟病好了没交代模糊,但是弟弟的英文能力忽高忽低,令人费解。
青涩的处女作,成熟的学生作品,剧本还算工整。之前还开玩笑说是留学版《我的姐姐》,其实除了王砚辉,立意、矛盾、表演、镜头各方面都差不少,感觉尚语贤没一句台词说对了。
拒绝尬嘲,一个我是一个我的,主次关系和女性地位一目了然
同题材来说,从故事到导演叙事到演员表演都很难得的不洒狗血,就那么淡淡的都能懂的情感和乡愁。云淡风起,有点高级。
看了首映。童年的阴影可能是人生的黑洞,但也可能是人生的精彩之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女主虽然童年缺爱、敏感、脆弱,但这也促进了她在建筑设计创作上的天赋。放下阴影,活在当下。个人不喜欢扶弟圣母剧情,爸爸的转变也过于突然。
一场计划之外的重逢换来一次意料之中的重聚,血浓于水,落地生根。
无病呻吟
剧情很一般,尚的文戏还要在加强
2021.180
#SIFF2020# 见面会场 处女作,四平八稳,没有个人风格总是无趣的,同电影里设计师说从石路的作品里没有看到石路一样自指出路。用建筑设计的设定与家庭,事业结合挺用心,但只是浮于表面的情感设计。落地生一词对于非海外圈来说较为陌生,能理解导演想从个人与家庭联系的海外生活出发,并增加戏剧性,但想让人理解海外女性奋斗过程的电影,我想单《少女小渔》一部就够了。
可以
有点私货,就是有态度。有态度,就是个东西。
🎬🎬🎬🎬🎬🎬
有时候会想一些电影早20-30年出现会不会是现象级的电影,但是转念一想,烂片就算是放在100年前还是烂片!女主的表演太啦了
太勉强!太尴尬!
细腻典型的描写在美留学生的生活,真实感足够。
主题挺好的,讲原生家庭的,有人拿它和《我的姐姐》对比,但二者明显不一样。总体来说,故事主线、脉落很清晰。但那种HAPPY ENDING的结尾,确实让人不舒服,俗套。里面很多情感的表达,太克制,感觉家庭中的人,不会那么理性,刻意把一些冲突弄得太克制,这点有待改进
谈不上很好的电影,但还是有感动在里面的。最后的结局是和这个社会和解了,也算是放过了自己吧。可是,她和别人和解了,谁曾在她最需要安全感的时候给过她温暖呢?母亲抛弃她,父亲重组了家庭,她也失去了独有的一份爱。她从没吃过父亲做的饭,父亲却能给同父异母的弟弟天天做饭。16岁,她就知道自己只能独立,再苦也要用双手双脚去拼没有人帮忙,那么辛苦的做一切也是为了能当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她是为了签证才利用照顾弟弟,可父亲何尝不是为了弟弟才又重新联系她呢?最后,所有的错还要归咎于她。真的,看得异常憋闷,为什么就必须要和社会和解?她做错了吗?但,也许,和解了,也是她放过了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