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常老式的电影,无论是剧本、摄影、美术、表演、台词……老式得有些陈旧。
如果导演借助女性主义来故作深刻,大搞煽情,平衡一下喜剧和辩论的部分,再来个大团圆或大悲剧的结局。
现今西方电影环境,自然会获得大量拥簇。
但导演没有,他的电影总有一种在某个主题下疯狂试探的感觉,比如之前的《登堂入室》。
而这部电影中他把利益摆在了性别之上,女主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自身利益,其模仿者也是如此。
性别此时已经可有可无,甚至还继续发问,性别特权会让少部分人暂时获利,后果最终由该性别群体分担。
比如女主这次主动认罪引起的各种谋杀案,会降低整个社会对此行为的包容和同情。
女主一开始反抗是因为大制片人要潜规则她,她不认罪是因为她是受害者,接着又认罪是因为她是受益者,女主厌恶其男友用妥协换来的二人在一起的可能,但她之后为了和男主结婚,甚至主动献身老男人。
富二代男友与门当户对的家庭取消婚约、不惜与父亲闹僵的决心,反而是女主的忠贞(男友不知情)。
导演在疯狂试探:女性需不需要靠女性主义来获得应有的权益,比如忽略性别,只讲人应该靠人权来获得权益。
女性靠女性主义获得额外权益时,她们将如何面对?
女主如果简单地为自己洗清罪名,她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还要和室友面对欠房东的五个月房租。
有意思的是又安排一个年老的女人出现,只为来敲诈一笔钱财,而根本不在乎所谓的权益,所以导演并没有强调历史事件,反而是从无声电影演员发展到有声电影演员这时间跨度,来强调:利益才是核心,并非性别。
本片中刻意弄出一个相当正派又优雅的角色,建筑老板。
这只是表面现象,能保持正派和优雅,是因为本片中他菜是一点力也没出、能左右女主忠贞、闷声大财白捡750万法郎的最大受益者。
他甚至能优雅而又直白地说:很高兴他死了。
整体上,这是一部坚持自己故事风格的导演作品,有点老旧,但不失风度。
(需要密集的小包袱来支撑剧本节奏,这点没做好,确实也难,也看得出来导演包括演员都很卖力了)
非典型法国喜剧,充满反讽与法国人不擅长的黑幽,揭示一二战之间法国社会的堕落。
穷困潦倒交不起房租的女演员不慎成了杀人嫌犯,在女权崛起的30年代,毫无希望的她为了炒作与律师闺蜜合谋,以反抗性侵正当防卫为由顺水推舟冒领杀人罪,结果被无罪释放,成了公众人物,名利双收。
此判例让不幸婚姻中的妇女蠢蠢欲动,使乃伊组特而不受惩罚的幻想成为可能,行动派则果断开启实操…而真凶(过气女明星)坐不住了,上门勒索未果,转而自首。
但因此案而升迁的法官不干,让她在积压案子里任选一个顶罪都行,就是不能认领属于她的罪行,她一气之下要找报社…道德沦丧至此,一切都是反的,欲盖弥彰变为大鸣大放,把丑行摊在桌上,用正义口吻来谈判,金钱面前廉耻被公然标价,杀人罪行炙手可热…结尾,真假杀人犯合作出演了以此案为蓝本改编的话剧《苏泽特的磨难》。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片子分几个层次。
首先是女性主义,庭审戏的公诉人、警察每次发言都是一场由来已久对女性的凌迟,而未婚夫的自我感动实在好笑,但作为未经世事的富家子弟,也得说他是父权教育出来的合格产物。
欧容对女性主义的懂不止是权力的争取,还有父权社会衍生出的影响力对女性长期的戕害。
比如门房太太就是被父权主义扭曲后站在男性角度审视年轻女性的角色。
但欧容没有碰“雌竞”,只有开头时女演员对女律师说,“他看上了我,你心眼不要那么小”。
稍微碰了碰“同性”,是每场戏结束后女律师对女演员意味深长的目光,是默片大咖对她动手动脚时的反应。
女律师也喜欢过男记者,但第二次聊起时就觉得幼稚了。
随后是权力,一开场就是年轻女性的贫困现状,再映照一个过了气年纪大的真凶女演员穷得到处去找钱,就是一个完整的女性无法独立的图景。
而在30年代,有些许空间自由生长,可以不被纳入父权体系,在社会上有自己的姓名、事业、影响力并在权力结构中能和男性碰一碰的确实是女明星了。
女演员和女律师一环又一环利用司法制度、大众传媒、自私人性,当然也想用皮肉,但被对方拒绝了,一步一步算计下来名利双收。
如果说两人第一把冒险,精打细算谋划众多成为了女权主义的领导人,随后利用影响力经济改头换面是对“me too”的互文;那么真凶出现后的一系列故事就是刀子捅得更深了,讽刺也更为辛辣。
真凶找到律师要求自首,律师解释所有经手人都为此获益,不可能为你重审,你要不挑个其他还没侦破的案子赚一圈红利呢?
这场戏真的太好笑。
所以导演哪里仅仅是讽刺两性之争呢?
而每一个成功上位的投机者,无论男女不都是钻了各式各样的空子?
第三是电影和戏剧,比利·怀尔德《坏种》,他的处女作。
也把故事的时间定在了34、35年。
默片女演员遇到好几个上了年纪的拥趸,但大家都喜欢她不说话。
是的,有声电影把一群风生水起但有口音和声音条件不好的演员推出了行业。
剧作结构上类似戏剧,单一场景的大戏串联,两女生公寓、律师办公室、庭审、两女生新公寓、轮胎厂老板办公室。
机位和表演也是戏剧化一些的设计。
整体审美都营造出热闹、漂亮、诙谐的感受。
上世纪30年代时代剧既视感,大把摄影棚 少量小城外景(*¯︶¯*) 从房东催债开始就预示本作就是一个荒诞喜剧法官调查荒诞诙谐, 比如疑犯A 不在场依据是在法官家吃饭, 法官本人不能作证 要彼此配偶 还有门房 仆人作证。。。
哦, 还有法官加家的狗╮(╯_╰)╭ 接着法官大人审讯 与狗仔有的一拼, 脑动大开 令人大开眼界 此后女人主动认罪 理由是没钱付房租 监狱免费(  ̄▽ ̄)σ 此后的庭审进一步升级 公诉人逻辑漏洞百出 证人千奇百怪 观众各种吃瓜现场 比如女主与辩护律师共享一张床(*^ー^) 所以关系不正常。。。
无罪释放后 真凶一个默剧资深演员居然现身。。。
真相大白 (*^ー^) 又一场荒诞故事拉开帷幕。。。。。
老实说, 本作有太多标签不正确 或者说耐人寻味的东西 荒诞不经啼笑皆非。。。
比如说演员阵容基本都是白人演员, 在当今标准似乎是非常不正确的事情。
而故事 脚本 对话 明示 暗示 也似有若无的热门主题的调侃 但是可是然鹅, 如果纯粹的把它当成荒诞剧 图一乐 不失为一部相当上头的作品。。。
普通人而已, 快乐至上<( ̄︶ ̄)/
大师出品,必属精品。
复古风。
几个主要演员颜值,身材给力。
偶尔会给几秒钟特别的福利。
导演会带着你,从当下的剧穿越到舞台剧,穿越到默片,穿越到各种剧中剧。
稍不留神你就会掉队哦。
把案情分析化解到这些剧中,新颖又有趣。
偶尔突然来个小幽默。
把你的心情按摩的溜溜的。
心情好的时候看,你可以跟着分析案情。
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你可以由着导演带领。
带你去各处穿梭。
排空不良情绪。
三八国际妇女节法国上映了欧容的《我的罪行》,似乎是应了男女平等的主旋律。
30年代的法国,除了主角两个花一般美好的年轻女孩,一个是演员,一个是律师。
一个金发,一个黑发。
一个是聚光灯的中心,一个是机智多谋的助攻。
在一群vieux cochons老白男之间周旋,经典法式喜剧笑点。
再加两个年轻男子台词浮夸,无脑憨憨。
有的女人是爱情故事的中心,有的女人只能是在背后默默付出。
Madeline爱情事业双丰收,Pauline只收获了事业,最爱Madeline的明明是Pauline。
于佩尔阿姨演的Odette Chaumette每次夸Pauline,孩子就笑逐颜开。
其实没有哪个女人不美丽,不值得被爱除非这是讽刺喜剧,不然这简直就是在赤裸裸展现男性的特权,女性甚至连竞争的尝试都没有尝试。
顺理成章的异性恋,和只能隐忍的同性之爱。
果然是女孩子才是最白给的,对对方好不求任何回报,最多a kiss on the forehead总之就是一部法国国民全家欢的电影,很法国的价值观和笑点。
虽然是30年代的背景,但今天的巴黎骨子里又有什么不同呢。
甚至皮相上都没有太大变化,城市景观依旧,Passy房价还是那么贵,Avenue Frochont也依然如旧。
词依旧分阴阳性,l’avocat也没有变成l’avocate所以真的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吗?
最多反性骚扰罢了,而且巧妙加工包装后因祸得福了。
然而在爱情面前,女性根本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不要说和男性平等竞争了,甚至都不在同一个赛道上。
女性太受伤害了。
妇女节不仅是每一位女性的节日,为妇女争取权利,也是为每一类型的妇女都争取权利。
连着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八点档黄金时段,可以看到法国观众反应,中老年人们还是挺喜欢的。
第二遍是午夜场,人就少多了,或许大多数中老年人都睡觉了。
复古美学特别舒适,黑色幽默玩儿的很溜。
啥叫丧事喜办各取所需,如果献祭邪恶资本家这么好使的话,是不是可以定期消耗一波儿让大家皆大欢喜一下。
女权的前提是女性经济地位历史性的大幅度提升,否则就是在沙滩上盖城堡。
没有经济独立,女权的实现还是会面临根本性障碍。
结合当下,性别政治如果成为了榨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这种矫枉过正在某个历史时期是否是合理和必然的?
恐怕这个才是我的真正罪行我的罪行:7.6分。
2025/南京/法国影展-3/10。
本次“法国电影展”我最喜欢的电影就是这部《我的罪行》,本来是期待来看于佩尔阿姨的喜剧表演,结果这部电影颠覆了我对“女性主义电影”的认知。
一反其他女性电影中展现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挣扎,《我的罪行》里女性承认自己犯下了杀害男性的罪行,却反其道而行,这里的女孩“迎合”了男性对女性的期望,“犯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贞洁,那为了献给丈夫的贞洁”,这里的女性没有呼喊贫穷生活的不幸,没有控诉男权对自己在职业上的压迫,她们说出了一切法庭上的男人们希望听到的话,博取了法官和社会的同情,从而让自己虚构的“正当防卫”被认同,也为自己的演员之路制造了必要的卖点。
也许这部电影会被认为是对声张女性权利的亵渎,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电影里的女性身处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而颠覆的男权压迫下的“智慧挑战”。
她们利用规则获得了男权的认可,获得利益和话语权,自此才能更具讽刺性地揭开社会压迫女性的虚伪面具。
在决定联起手来的时刻,几位勇敢而冒险的女性不光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也誓要打造一部女性联起手来击毙qj自己的身体和事业的男性的大戏。
电影导演弗朗索瓦·欧容非常擅长一反常规地消解性别,心理议题,隐藏在人性中的恶,不仅可以用严肃的方式去批判,也可以用喜剧或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拆解。
因为如果一味地道德审判,那么艺术就是毫无生机的不是吗?
电影的配角都很出彩,法国老戏骨法布莱斯·鲁齐尼,丹尼·伯恩等为男性角色增添了可爱又亮眼的表现。
尤其是丹尼·伯恩的表演令我惊艳,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欢迎来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时候的喜剧风格,没想到在这个电影中他对建筑大师的表现如此有韵味和魅力!
电影中的一些片段还采用了默片的拍摄方式,迎合故事发生的年代,1930s,创作的巧思让人观看时乐趣无穷!
本文节选自《我的罪行》官方Prss Kit翻译:Mark01 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编剧):
在我的认知里,我一直认为有声电影是一门卓越的说谎艺术。
从我记事起,我就想拍摄一个假罪犯的故事。
当我知道乔治·波尔和路易·韦纳伊在1934年创作的大热戏剧时,我就知道是时候实践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了。
我保留了当时的时代和政治背景,但是对剧情进行了改编以引起当代人对性别政治中的权力和控制的共鸣。
同时,我强调了演艺界与司法系统之间的隐喻性关联。
在这个集体抑郁的时代,我有必要用奇思妙想和轻松的气氛来对抗残酷的现实。
因此我采用了神经喜剧的创作手法,通过流珠炮似的对白和荒诞突转的戏剧情景来塑造主角。
这是最理想的表现方法。
也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情以及讽刺的闹剧,并在荒诞中凸显戏剧张力。
《我的罪行》可以视为由《八美图》以及《花瓶》构成的三部曲的最终章。
这三部作品都以幽默与华丽的方式来探讨女性处境,与老搭档们重聚时,我们沉浸于复刻1930年代的风格,并从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
我们试着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让看似过时的元素体现出它内在的快节奏的现代性。
而这种现代性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其时代性、生动性和欢乐性。
原版戏剧那些犀利的台词让我想起萨沙·吉特里的毒舌喜剧。
在这些喜剧中,演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非常突出。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能与新生代女演员合作,而且有实力派戏骨们的精彩配戏。
02 娜迪亚·特列什科维奇(饰演玛德琳):
我非常喜欢饰演一个“永远在演戏”的女演员。
如何通过表演来传递真诚呢?
毕竟你是在表演,也就是欺骗观众。
这是所有演员都在自问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我永远要以玛德琳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能让我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真诚。
我完全相信她的存在,她率性而为,从不提前计划。
她尽可能地向前看,即使是前一秒还想要自杀,下一秒就可以欢呼雀跃着去看电影。
玛德琳年轻天真,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幻想,但是她被一种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所驱使。
做一名演员意味着即使身处表演与谎言中,生命本身才是核心。
审判时,她一开始是在背台词,但是最后却沉浸其中并吐露了真心:“在1935年,女性能否不受任何束缚的追求事业和生活呢”欧容导演在改编中强化了与当下的共鸣。
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的女性主义元素。
剧本中玛德琳与宝琳的姐妹情令我动容。
因为它是坚不可摧的,她们要共同成功。
当奥黛特可能成为威胁时,她们选择扶持而非打压,为她争取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里没有嫉妒,只有集体解放的信念。
03 丽贝卡·马德(饰演宝琳) :
我二十岁加入法兰西喜剧院,在那里度过了七年时光。
剧场就是我的生命。
直到我通过了《我的罪行》的试镜,我才遇到一部既保留原剧戏剧张力,又充满机锋对白与当代议题的剧本。
这虽是我熟悉的世界,却以全新维度展开,也就是电影。
玛德琳与宝琳的闺蜜情堪称铁三角:我想宝琳对玛德琳怀着爱慕与崇拜交织的情感,这种暧昧让角色更具深度。
表面上她们是金发蠢妞与智慧女律师的经典对立,实则缔结了超越刻板印象的革命同盟。
一个敢当演员,一个敢做法官,用各自方式赌上自己的未来。
这种关系本身就在解构性别偏见,与《彗星美人》里女演员互相撕逼的老套桥段形成辛辣对比。
影片结尾堪称神来之笔:当宝琳目睹玛德琳与奥黛特在舞台上大获全胜,她突然意识到这份胜利属于所有并肩作战的女性。
这个向《彗星美人》等经典致敬的反杀瞬间,让宝琳喜极而泣。
我们终于不用互扯头发,而是通过互助完成对性别压迫的优雅反击。
04 马努·达克斯(摄影指导):
我和导演最初反复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否使用自然光?
是拍黑白的还是彩色电影?
他向我展示了他深爱的30年代电影,我们试图捕捉其精神内核而非表面复刻。
挑战在于创造真实的影像美学,既要符合时代特征,又避免对老电影的拙劣模仿。
如今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布光方式,除黑白闪回片段外,我始终坚持由内而外的布光理念。
重现当时的装饰艺术氛围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我们免除了怀旧的诱惑,因为我们突出了电影的各种元素,比如演员的脸、布景、服装以及语言等。
我们需要让观众看到这些元素,而不是让它们被遮掩,所以我用打光来强调了它们。
当玛德琳穿着奢华的礼服走进简朴的场景时,我会让光线如聚光灯般聚焦华服;当奥黛特登场时,则要让通过打光让她像个大明星一样,重点强调她衣服的纹理,她的发型以及她十分夸张的面部表情。
这次拍摄中,最富挑战的是持续了三天的法庭场景拍摄。
导演希望我钻研克鲁佐的《真相》的蒙太奇手法,试图在摄影棚里再造观众的在场感。
这让我们好像回到了剧院里。
这部电影要比我之前和导演的合作规模更大。
一切都要提前想好,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05 简·拉巴斯(美术指导):
这是我与弗朗索瓦·欧容的首次合作。
将影片轻松明媚的基调与冷峻惊艳的装饰艺术视觉风格相融合,令人感到十分兴奋。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一起勘景,发现了许多从未被电影记录过的绝美场景。
为摆脱为重现1930年代而进行的木质家具堆砌,我们进行了大量场景改造。
法官的第二办公室,我们是在比利时沙勒罗瓦市政厅拍的,那里简直无与伦比,但是从未有人在那里进行过拍摄。
这座建筑的装饰艺术风格比法国本土更凌厉繁复,带有美式风格,有着黄金时代好莱坞喜剧的精致质感,完美契合导演对经典喜剧的致敬之心。
邦纳德工厂办公室有一个全景监控窗,老板可以从那里看见底下的工人们努力工作。
整体的感觉既简练又真实。
它的设计结合了多位设计师的想法以及对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一个场景的致敬。
虽然电影设定在30年代,但是它给人一种十分现代、多彩、如画一般的感觉。
在《我的罪行》中,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及标志性的颜色以反映人物的感受和成长。
刚开场的公寓既黑暗又沉重,表示了女主角们的窘迫。
而在她们获得了社会地位后,她们的房子就和原先的房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充满明亮的、奶油似的白色。
总体来说,我认为《我的罪行》是一部充满快乐和欢愉的电影,它的主色调是香槟色和祖母绿。
06 巴斯卡林尼·莎瓦娜(服装设计):
我和导演在《我的罪行》是第二十次合作。
这次的服装并不是要完全复刻30年代。
身体是会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我要让服装适配当今演员的身体。
他们在试装的环节就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了。
服饰不仅是装扮,更是灵魂的载体。
我首先整理了海量的图像档案,我和导演利用这些图片来为我们的改造建立基础,并在其中加入一些好莱坞的感觉。
让一开始穷困潦倒的主角们有很强的真实感。
为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奥黛特·肖梅特设计服装时,由于她整体的角色特质就是夸张,所以她的服装我也设计的尽可能夸张。
我们将莎拉·伯恩哈特作为模板,所以奥黛特的服装是与故事背景脱节的。
她身着1900年代的戏剧戏服,看上去有点跟不上时代。
但这非常符合她的角色特质。
作为默片幸存者,奥黛特始终活在舞台人格中,服饰成为她未褪的戏装。
总的来说,服装一直是导演的电影里非常重要的视觉精髓。
07 劳尔·加代特(剪辑):
在我们合作的第一部喜剧《花瓶》中,导演与我曾热衷于强化幽默感。
然而在这部新作中,他更希望凸显剧本的精妙与情境的微妙。
每当我被那些令人捧腹的镜头吸引,比如: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古怪的语调或漫画式的表演,这些大众喜剧常用的套路,导演却选择克制。
在《一切顺利》中,他不断收敛情感表达,只为让最终的泪水更具分量;在《我的罪行》里,他刻意弱化幽默的喧闹感,以凸显事件背后真实的沉重代价。
往往在改编戏剧时,快节奏剪辑与现代化处理似乎成为必然,但导演偏爱让镜头延长。
最重要的是观众能够与角色共鸣。
我们需要时间来真正的看透他们,并感同身受。
在剪辑的时候,他总是在思考:这个画面在诉说什么?
戏剧动机与情感动机必须并存。
他对于自己电影的走向有很强的认知。
在这部电影里,他希望突出戏剧感。
我们不该忘记的是,我们在进行一场欺骗的游戏,其中的每一个反转和桥段都与时代共鸣。
更重要的是,观众也加入了这场游戏。
而剪辑正是揭示这场游戏精妙之处的钥匙,既要展现舞台调度的精湛技艺,又要突显那些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的台词与主题。
玛德琳与宝琳所经受的就是一场MeToo运动,即便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说法。
剪辑时我们如履薄冰,在取舍镜头时将角色真实性置于笑料之上。
08 菲利普·宏比(音乐):
在阅读《我的罪行》的剧本时,我听见了多重声部:欢愉的圆舞曲、怀旧的叹息、悬疑的颤音。
后来,导演给了我舞美与服装设计团队整理的视觉参考资料。
这些参考图和灵感来源将他的意图表现得很明确。
我们都很喜欢主题音乐,而《我的罪行》里会有多个主题。
首先我要锚定主旋律,这能为整个故事定调。
它就像是对整部电影的总结,也就是电影的DNA。
然后就是管弦乐,它对我来说是整个配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整部电影奠定氛围和色彩。
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音乐做成怀旧合集,这是我最讨厌的。
这部电影的特色在于,虽然电影设定在30年代,但是主题却是当下的。
这也就意味着我可以选择的音乐并不局限于那个时期。
与那个时候相比,人们对声音的感知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不需要用完整的交响乐团来强化画面,我可以把这些留给重要的情景和场面。
我的工作随着拍摄的进行变得越来越具体。
我直接根据和角色对话的语音语调来进行配乐。
电影中不仅有我的音乐,也有演员们的。
《我的罪行》所需要的旋律显然与《花瓶》所需要的不一样。
我的音乐与演员们的节奏和沉默适配。
摄像机的运动和剪辑也能够指导我进行创作。
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在图像之外发生的事情。
它渗透并引导观众从一个角色的视角切换到另一个。
©《我的罪行》(My Crime, 2023)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
反中心主义的讽刺喜剧——《我的罪行》
今天聊聊法国 / 比利时电影《我的罪行》。
片名Mon Crime / Madeleine / My Crime / The Crime Is Mine (2023),别名玛德琳/ 法兰西奀星谋杀案(港)。
本片是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一部犯罪喜剧片。
该片巧妙地将1934年乔治·贝尔(Georges Berr)和路易斯·韦尔蓝(Louis Verneuil)共同创作的同名戏剧进行了改编。
影片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意外而荒诞的犯罪过程。
原剧本经过改编,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这部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部作品在好莱坞历史上已经被两次改编成电影,分别是1946年的《穿越我的心》(Cross My Heart )以及1937年的《真情告白》(True Confession)。
这部电影成功地将原戏剧情节转化成了滑稽的表现方式,巧妙地结合了喜剧和惊悚的元素,令观众充满了乐趣和紧张感。
电影虽然参考了古典侦探小说的氛围,还原了年代情节电影的紧凑节奏,但使用的语言却充满了现代感和时效性。
尽管这部电影出版近90年,但它所触及的当代主题却极为深刻。
电影中展现了女性遭受暴力的残酷现实,同时也揭示了制片人如何利用女演员的不幸遭遇。
这些主题在当今社会仍然极为重要,因此电影的价值也随之被大大提升。
故事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巴黎,这个美丽却不幸的女演员玛德琳突然被指控谋杀了一位著名的电影制片人。
尽管她并没有实施这个罪行,但受到她失业的律师兼好友保琳的建议,她选择承认罪行。
这个决定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审判,聪明的保琳为玛德琳提供了正当防卫的辩护,最终导致玛德琳被判无罪。
玛德琳被释放后,她突然成为了明星,接连收到众多有利可图的角色邀约。
她开始享受着成功和名声所带来的荣耀,似乎生活终于得到了改变。
正当一切看似美好时,一个不速之客出现了,他声称是当晚真正的目击者。
玛德琳心生疑虑,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揭露真相。
导演此次再度挑战了我们对真相、谎言、受害者和罪犯的传统认知,将其彻底颠覆。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颠覆的过程并不显得优雅从容,反而给人一种略显粗糙的感觉。
电影的叙事结构相对简单直接,缺乏新颖巧妙的情节设计,使得整个故事发展显得略显平庸。
影片在情节推进上显得过于匆忙,似乎急于从起点A到达终点B,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和情节转折,这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稍感疲惫。
不过,电影的瑕疵在一定程度上被犀利的对话和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所掩盖。
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出色,特别是主角在揭示真相时的内心冲突和挣扎,令观众感同身受。
这部电影是一场精妙的讽刺,以男性中心主义为目标。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通过这部作品向舞台剧和综艺剧致敬,在其中巧妙地融入了对男性中心主义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抨击。
这部作品并不仅仅是加入警匪片和法庭剧风格潮流的作品,而是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见,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反对男性中心主义体系的演讲。
影片抨击了在表演界滥用自身地位的人物形象,几乎每个角色都竭尽全力攀登社会阶梯,机会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成功和权力不择手段。
同时,影片也触及了诸如#MeToo运动、薪酬平等以及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存在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是观众深思的重要议题。
《我的罪行》并没有采用过于严肃或沉重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议题。
相反地,导演通过喜剧的方式温和地呈现了这些问题,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能够思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种处理方式既能够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影片所传达的信息,也能够在娱乐性的同时保持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关注。
导演通过这部作品呼吁观众反思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和价值观,思考如何在这个看似混乱无序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影片中的角色们似乎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喜欢说话,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机智和讽刺,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能够感受到导演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整部影片充满了戏剧性的元素,尽管它很少让人联想到传统的电影形式,但它所创造的美丽画面和令人着迷的故事情节却令人难以忘怀。
这部喜剧也可以被理解为对我们当今社会的评论。
尤其是当涉及到父权制度时,导演和他的团队毫不犹豫地呈现出了批判的态度。
他们通过这部作品向观众展示了父权制度的荒谬和不合理之处,呼吁观众反思这种制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我的罪行》是一部适合女性观众观看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脉动和解放的故事,其中每个男人都是被操纵的工具。
通过镜像和伪装的游戏,女性角色们操纵着真相和满足自己的野心,她们不一定要遵循传统的规则和道德标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反男性的影片。
相反地,它既是女性的故事,也是男性的故事,它向观众展示了当我们陷入窒息和被迫的环境时,我们都有可能变得不择手段和失去自我。
这是一部令人不安的影片,但它也是一剂提神的药,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和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现代犯罪喜剧的社会洞见,笑探女性力量的觉醒真相。
4/5离开三大的欧容,既是对男权主语压榨下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讴歌,又是对披着女性主义外衣下趋名逐利的道德沦丧的反讽,干练简洁,一针见血,辛辣刺激,一步到位,完全没有任何边角料,带着戏谑与调皮的复古腔调,荒诞幽默,笔锋凌冽,峰回路转,收放自如,一出好戏,黑白砝码,交替上演,善恶无常,火花四溅。于佩尔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帧画面都像是在我内心深处放了一把野火,烧的我如痴如醉,血脉喷张!
剧情挺好玩的,披着悬疑外衣的喜剧,妆造服装太好看了,两个妹子好美,小律师好像不太直哦!
看得我直翻白眼儿,啥啊这是,欧容可能把自己分为了三份儿,分别是片中的三位女性,又觉得他们不配成为自己,看着是在为女权主义发声,实际是借机在说女的目的不纯。我倒想看看欧荣拍弦子朱军这事儿,他怎么拍。
无聊又缓慢
欧容这几年沦为出新片也悄无声息了,在各种题材和类型间跳来切去而非在某特定维度上深耕,果然难成大器,也导致作品水平参差不齐;本片是延续他系列前作中固定风格的一种,即法式轻喜剧,笑点颇多,然而讽喻得过于直白而余味不足,且宣扬girls help girls的手法未免粗糙和敷衍,简直是过家家级别——真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大失水准。全片最亮点在于:1、一位女主看另一位女主的暧昧眼神,未捅破的同性情愫与早年生猛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2、默片形式推演现场,其他抓马戏份都是满满迎合当代语境既视感。
5.5。表面熱鬧實則保守的歐容。
复古的色调,夸张的肢体与表情,这部悬疑片很让人放松呀,开心一晚~
带时髦议题的复古犯罪喜剧。有时候觉得于佩尔演技咋咋呼呼的也没怎么好。另外,这又是安吉拉卡特总结的那种“金发无脑无辜妞”+“褐发狡猾能干妞”的组合。
225th 于佩尔的出场让这部小品蓬荜生辉,欧容是谈恋爱了吗?连续几部作品充斥着速速拍板的silly,过于劳模的出品率加速消耗着欧容的才情。
看似在女性主义的大题材边缘疯狂试探实则通过结尾的谢幕说明了一切:这仅仅是一出大团圆喜剧、一场秀和短暂的小狂欢,严肃的法庭尚难分辨词藻与演技真假,片头女演员行色匆匆意图给观众造成的假象…对欧容来说实在是信手拈来,但是强行复古还是算了
#SIFF25 欧容玩票性质的喜剧小品,密集、快速又诡辩的台词,拍得真随性啊!
非常comédie的风格!每个对话场景的répliques都衔接得太好了,笑死了(虽然还有一些我get不到但是场子里的发国人都笑得很大声),尤其于佩尔出来comédie风格拉满,都显得俩女主不那么夸张了哈哈哈哈哈。剧情挺反套路的,还有剧中剧嵌套,应该是非常法式的合家欢类女主反职场性骚扰爽文。很喜欢法庭那一场戏,pauline十分帅气(救,她看madelaine的眼神,十分之明显,美T姐姐看看我,还有她被于佩尔夸美摸脸的时候羞涩的眼神哈哈哈哈,啊还有她不觉得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丽女人,也是反男性凝视的女同宣言(某种意义上x))最后吹爆欧容的剪辑还有镜头,欧容是惯会找美人拍美人的(男女都)
欧容比较失常的发挥,大部分时间都味同嚼蜡,仅服化道可一看。将男性都塑造成小丑,剧情反转加反转,反讽加反讽就成了正讽。这是干啥呢。
即使是欧容,也不得不说,我认为在女性主义还步履维艰的时候,调笑它,嘲讽它,抖机灵式的反思它,真的是愚蠢并且不合时宜的。
轻松又深刻
从演员夸张的妆容、拿腔拿调的台词和戏剧化的走位,就知道这是一部很老套的电影。于佩尔的出现真的是大跌眼镜,奉劝阿姨不要演不适合自己的角色,真的好尬。电影的氛围和气质,让人想起贾玲版雪姨那句“简直是男的女的在做戏”。P.S.怎么总感觉跟《福尔摩斯小姐》有点相似......
三星半//太好笑了 看似girls help girls实则只是一场资本逐利的双赢 都是些成年人 名利一个都不要放过//画面奇妙混合了粗制滥造的拙劣模仿与精致华美的复古腔调 故事本身也足够莫名其妙和辛辣风趣//律师小姐的眼神确实看起来不算清白(。她最好的独白是她一手撰写 被指与演员小姐同床却只能声辩是因贫寒而需取暖 我哭好大声 拉子在哪个时代都不容易//于佩尔还好只在后半段出现 她一出现几乎直接让他人黯淡//还有空讽刺默片演员 人家只是事业转型困难啊(。//电影果然一百分钟左右最让人舒适
虽然是闹剧一场 却也充满好玩的细节
对当下政治潮流曼妙的揶揄。对内在和外在形式的反讽式挪用。真正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荒诞复古喜剧,的确像是黑白片时代的调调。剧情上就是男权vs女权,姐妹连心其利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