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节的最后一场,我大概赶不动场子了,就像电影里没办法继续漫才的他们那样。
感谢自己没有看完剧版,所以后来的故事对我来说就和新的一样。
没有鸡汤也没有毒药,有的只是最真切的现实。
承认有很多处理不当显得奇怪的地方,但整体的完成度已经比较不错了。
很多人反感的滤镜却让我觉得多亏可它让我在这个沮丧的现实的故事里看到了还有希望。
最喜欢的一段是漫才大师过世以后,火花二人组差点打起来,神谷师父的劝解。
然后一直不理解这些段子的我们瞬间明白,啊,原来漫才大师们的段子就是要在这种时候发挥作用啊,而且竟然是这么重要。
有天赋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你我他我们可能都有天赋,努力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你我他可能都在努力。
但是成功的只有某几个人,因为,成功是了不起的事。
为什么天赋和努力加起来都不一定等于成功呢?
大概是因为,成功需要的努力时间太不确定,有人短而大多数人都很长,可是太多数人已经坚持不到那个漫长而未知的将来就被生活击垮。
归根结底,影响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其实是生活啊。
但是不管生活变成什么样子,只要活着就能继续。
你喜欢吃火锅吗?
那你牙齿一定很好,请问你觉得什么火锅好吃?
陶瓷的还是不锈钢的?
什么?
你说的是你在锅里煮火锅吗?
你怎么进去的?
八十年来首位摘得芥川奖的漫才艺人又吉直树的自传体小说《火花》,是芥川文学奖史上销售排名第一的小说,全日本发售超过三百万册。
八〇年出生于大阪的又吉直树,作为隶属事务所的搞笑艺人沉浮十年,默默打拼,将人生的迷茫心酸投射到笔端,2015年发表处女作小说《火花》一举拿下第153届芥川龙之介奖。
也许没人能够准确地描绘为梦想执着前行时的寂寞和煎熬,时间一年年地过去,眼前万变的世界依然没有给你留出一条光明小路,这时的每一个人,都将怎样抉择。
改编原著有风险,通常谁先拍谁占先机,后拍的倒霉催的就会被拿来不停地比。
一年前小说改编的剧版,有10集的时间慢慢打磨一个人的十年光阴,而一年后2小时的电影,会让人感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主人公,年轻的艺人德永,仿佛那个一模一样曾经奋斗过的我们,带着不羁与不甘,积极勇闯,菅田将晖没有戏精上身地去表现什么“深邃幽潭”、“笨拙羞怯”,我看到的,是每一个热爱本职的年轻人应有的暗流狂涌的平静独行。
十年的时间,和师傅或远或近朋友般的情感相处,人性中的善良美好和善解人意,菅田将晖传达出的情愫舒缓平和,与屏幕上出现的一年年的年份一道,散发安静的力量。
16年6月的时候,菅田曾和导演板尾创路见面对谈。
板尾创路说,“观众笑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幸福。
” 有一点我比较同意,被板尾创路夸赞“成熟”的菅田将晖太过耀眼,不像落魄的搞笑艺人。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奋斗的路上,有人是知恩知遇聪明刻苦的“小岳岳”,更有人则是一路坎坷嫉恶如仇的郭德纲。
而我恰恰最认同这样的德永,这个菅田将晖的德永,坚定热爱,冷静承受,不怨不悔,温暖如海。
想落泪却并不悲伤。
“即使不能和每一个人成为伙伴,也不与全世界为敌。
(板尾创路)” 那个8分钟超强的千字对白情绪爆满一镜到底的舞台可以谢幕,但生活将永不落幕。
4星都给感动我的菅田将晖。
报知电影奖、日刊体育电影大奖、电影旬报、大阪电影节四座影帝实至名归。
看完电影我才明白,开场时德永一眼不眨地看着神谷站在台上,对着台下的混混、去看烟花的人们一个一个指着大喊“地狱‘的感情。
他或许不明白这个梗有什么好笑的,但他明白自己做不到,所以别开生面,尤为羡慕,满目憧憬。
我们都是特别普通的人,没有可以夸耀的才能,没有可以炫耀的长相,没有可以拼得过别人的家世,所以我们安于平庸;可有一些人跟我们处于一样的境地,却能够突破世俗,不畏人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以前有位作家说,看着自己喜欢的明星闪闪发光就会感到很安慰,觉得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全让他的偶像帮忙实现了,就像是他自己获得成功一样感到欣慰。
但那始终是别人的人生,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你自己人生的愿望,又为什么要寄托到别人身上呢?
如果我有神谷一半的勇敢、一半的天马行空、一半的不顾世人眼光,我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好?
还是过得跟他一样,看似潦倒,却满面笑容?
德永在最后的告别漫才live上做到了,开创了另一种漫才,说着反话,透着深情,喷着唾沫,流着眼泪,对台下观众一个一个指着嘶吼:去死,都去死。
他做到了,却离开了,不知道那场最后的演出在现场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想法,他的感情却让我泪眼朦胧。
——“感谢我的搭档当初邀请我组成漫才组合,他说漫才真的挺好的,我很喜欢漫才,谢谢你们的支持和观看,我希望你们都过得幸福,和喜欢的人一起活得长长久久。
”从德永认识神谷以后,无论冬夏、无论早晚德永都会认真地记录神谷的言行,这一记就是十年。
有一幕是德永突然从床上坐起然后研读自己写下的记录,让我想起之前一个同事跟我说:我们现在这样就差不多了,不然你还想怎么样呢?
我去过一个很有名的老大夫家里,书屋里三面墙都是医书,随便拿起一本随便翻一页都有他的笔记,我们做不到人家那么刻苦,所以也不会有人家那样的成功,平平凡凡地当个大夫,能提高常见病的治愈率,无愧于心就行,难道你还想去治愈渐冻人什么的吗?
你做不到的。
道理我都懂,我只是不甘心。
我也佩服德永的努力和坚持,似乎无论陷入怎样的绝望,无论在那条黑暗的漫长的道路上怎么都看不到前方的光,那他也能摸爬滚打地往前走。
为什么我做不到?
是我没有他的勇气,没有他的精力,还是没有他那么热爱?
而即便他有才能、有毅力、很努力,他也没有获得成功。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谈得上成功的人,真的太少了。
大部分的我们,只是在做成功人士的衬托而已。
但就像神谷说的,难道这些被打败的人,就没有他们存在的意义了吗?
不是的,正因为有他们在,比他们更厉害的人才能被敦促着往前走,创造出更有意思的漫才,将这个世界推向更高的巅峰。
——他们奋斗的日子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
我们还活着,这就不是结局。
我们还可以继续下去,直到我们走不动为止。
梦想到底是什么?
我的梦想到底又是什么?
从电影开篇这个问题就一直在我脑海浮现,直到电影结束,这个问题就如石头在我心上一样,压着我,快透不过气。
梦想值得放弃吗?
人有梦想跟没有梦想会有区别吗?
梦想是不是也是一种压力?
如片中两位主角一样,菅田将晖与桐谷健太,梦想是能成为红起来的漫才师,可惜现实始终是现实,十年里,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却得不到成功。
有梦想的人与没有梦想的人的差别是不是一个找到了方向,一个没有找到?
方向正确了,那如果在里头前进十年也获得不了成功,那是方法错了吗?
那这样说,有梦想的人与没有梦想的人,不就没有区别了吗?
可能没有梦想的人活得更愉快点吧。
时常听到一句话,“如果没有找到方向,所有的努力也是白费。
”那找到了方向,最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所有努力是不是也是白费呢?
如剧中菅田将晖一样,结束了十年漫才之路,去做了地产中介,那他十年内的努力,是不是也就白费了。
还记得在片尾桐谷健太说得一句话,“从你开始了做搞笑艺人,那就没有退役的说法了,搞笑艺人的才能会一直伴随着你接下来的生活。
”是的,十年的努力得到的才能是不会白费,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这十年算白费了吗?
如果一直坚持下去,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怎么办?
是方向错了?
还是方法错了?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梦想重要吗?
套用马云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希望自己也快点找到自己的梦想,然后向着梦想前进,早日实现梦想。
尽管最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也不算白过,毕竟人生就是这样,不会事事如意,没有天意,没有注定,只有自己不够努力。
加油吧,年轻人。
这篇影评会提及剧版比较多,但是还是想写在这里,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原著的,电视剧版是对原著的扩写,电影是对原著的删减,这都无可厚非,但是电影版删节改动的太差了,以至于让我无话可说。
于是,我就想对比一下原著和电影一部分有差异的戏,再看下剧版是如何处理的。
另外声明,我还是非常喜欢板尾演戏的:)热海花火大会剧情暂不复述,节选一段我非常喜欢的原著中关于徳永说漫才时的内心描写。
搭档问我:“要是被自个儿养的虎皮鹦鹉吐槽,哪句话是你最不愿意听得?
”我起先回答:“你得缴纳年金哦,哪怕是一点一点地缴纳也行!
”然后又接着说:“那个死角就不要动了。
”“我心里有件重要的事和你说。
”“你从昨天就没正眼看过我,难道是想吃了我吗?
”“你不后悔吗?
”等等。
我说出一连串儿虎皮鹦鹉压根儿就不可能说出来的话,对此,我的搭档一个劲儿点头,并且还陈述自个儿的意见。
但不知为何,他唯独对“你不后悔吗?
”这一句反应异常,独自大笑起来。
这时,从面前走过的行人听见的应该只是搭档的笑声,而搭档的笑是不出声的,只是一个肌肉不停抽动的过程,因此,从远处看过来,我们几乎是站在原地不动的两个青年而已,傻不愣登的。
搭档笑个不停,这算是唯一的解救了。
的确,如果这一天过得非常充实,回到家却被自家的鹦鹉嘲笑:“你不后悔吗?
”那说不定真有点儿想把它的翅膀烧掉。
不!
把翅膀烧掉的话,那鹦鹉就太可怜了,还不如拿打火机烧自个儿的手臂呢,这会给怕火的动物造成强烈的恐怖感。
用火烧自个儿的手臂?
这在鸟儿看来,除了惊异之外,可能什么作用也没有。
这么一想,我居然也微微一笑。
来来往往的路人对我们几乎是视而不见,虽然偶尔有人关注一下,但他们一边皱起眉头,一边竖起中指,信步而去,令人非常不愉快。
那种置身于众人之中的疏离感,猛然袭上心头,击溃了我。
如果这时再被鹦鹉嘲笑:“你不后悔吗?
”我说不定会哭出来。
正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后面的海上响起了爆炸声,响彻群山。
鹦鹉的“你不后悔吗?
”点明了又吉老师想要表达的情感,即在无情的世界里,以一己之力去坚持漫才梦想的无助感和“我们真的怕自己主动让梦想完结”带来的恐惧。
这个夜晚让我知道了自个儿面对庞然大物是多么无力,但也有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认识了日后相处多年的师傅,仿佛在迷茫之际注入了极大的力量。
而且,我拿定了主意,除了师傅,我向任何人学。
但是随后他遇上了神谷,神谷是一位可以替德永报仇的人,他可以对每一个过路的人执着的尖叫:“地狱、地狱、地狱”,也可以对路过的小女孩柔声细语:“小妹妹,对不起啊”,“毫无戒备的纯真”是德永跟随神谷的初衷,就花火大会的漫才表演这场戏来说,是主要描写德永的戏,甚至连神谷的“地狱”段子,也是为了突出世界的无情和无序。
来看下电影版怎么操作的:
电影版:这句台词说的是路过的行人很冷漠,镜头却给到坐下来听漫才的暴走族sparks的段子里加了一句:“这样大家哪儿能记住最关键的漫才啊” 来表现没人停下看他们的漫才,漫才段子则完全照搬原著中的对话,基本上一句都没差。
电影版:烟花在空中发出爆炸声,两人都沉默了,搭档也没有因为段子露出笑容但是德永的内心戏则全靠苏打的表情带,最关键的“你不后悔吗”搭档听后也没有笑,原著中街头杂艺老年会的表演拖延了时间导致观众都去看花火大会的桥段完全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暴走族的摩托车轰鸣声盖过了他们表演的声音。
电影版:突然赶过来的暴走族这样看起来,感觉把原著里搭档的温柔和理解,众人的冷漠,世界的无序,完全删去了,就算苏打演技再好又能怎样呢?
那种无助感还是减半了。
最可气的是还加上了蹩脚的暴走族,仿佛把世界的无情都归结在一小撮放荡的年轻人身上,把这些人变成了这场表演的敌人,板尾还说不与世界为敌,这不是明显立了一个敌人在这里嘛,最后还开始吵架了,当然这个设定让大林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但真的不知道这戏加的意义在哪里。
剧版:
剧版:Sparks表演时,老年会充满讽刺的谈笑风生首先,剧扩写了原著里只有几十个字的关于杂艺老年会的戏,以突出底层艺人的辛苦,这种大物的表演时间长,挤得后辈没有镜头和时间的情况,在搞笑界更是比比皆是:其实,按照规定,在放烟火前,所有表演就该结束了,但排在前头表演街头杂艺老年会的成员们一见到观众就来劲儿,表演大幅超时,这才产生了如此凄凉的结局。
其次,是完整写了一个鹦鹉的段子(这个段子的成长也可以看出德永创作的成长和sparks的成长),并没有用书里的“你才是傻鹦鹉!
”这句台词来表现德永的自暴自弃,而是用林子的一个眼神代替了所有,林子所扮演的这个德永一定说不出书里的这句台词。
剧版:自暴自弃,眼里闪着泪光的德永(林遣都)所以其实电影里苏打和桐谷健太可以说是准确还原了原著的德永和神谷,苏打演的很好,我对电影版的两位演员还是非常满意。
但是林子和波冈才是最打动我的德永和神谷,如果不是他俩,我可能都不会成为《火花》的粉丝。
然后说一下,镜头语言的张力,因为板尾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剧版的镜头基本上是吊打电影版了,不多赘述,只是说关于人群的描写,一下就可以看出差距。
电影版:花火大会的全景(热闹的商业街)
剧版:花火大会的全景(临时搭出的海滩舞台、灯光对比:舞台和冷漠的人群)
电影(开始表演):人群盖过了舞台,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剧版(开始表演):主人公用力表演,人群却成了流动的背景
电影(段子高潮部分):德永(自暴自弃?
)的呐喊
电影(段子高潮部分):看烟火的高兴的人群
剧版(段子高潮部分):主人公孤独的表演,人群的冷漠说下总体感受后续撸到别的戏还会继续补充对比的部分,这里简单说下总体感想。
关于戏剧性我觉得又吉写的最好的戏就是花火大会这场戏,基本没有一句废话,又是开篇,一下两个人物就立起来了,核心矛盾和主题也全都出来了,非常简洁又张力十足,最重要的是文学性上一点都不差,关于花火、热海、群山的描写有深度并且文采斐然,这都是超越了剧版的,喜欢剧的也不妨读一读书。
剧版在这一段基本上完全沿用了文学版的结构,可见又吉老师的段子水平,他善于营造这种大起大落、矛盾突出、富有戏剧性的桥段,对比同样是艺人的板尾,我就不说了。
我真的无法评价谁更懂漫才多一点。
关于搞笑和艺人当然了,板尾的恶趣味也为他带来了一些便利,在一些搞笑桥段的营造上,电影版更能吸引注意力。
但是漫才又不是一发艺人,所以M-1上占主流的还都是正统漫才啊,而且吉本的艺人大部分都是正统漫才啊,奇怪风格的漫才都是别的小公司为了突出重围才去尝试的,我不知道板尾为什么还要用笨拙的恶趣味搞笑镜头代替正统的漫才表演。
剧版的段子无论是表演还是段子创作都认真不少,导演的镜头完全配合漫才,一点都不炫技,感觉非常尊重漫才业界。
《火花》的主人公是一群梦想当漫才师的年轻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故事,也是一起站在舞台上的同时代的搞笑艺人,以及支持我们的所有人共同拥有的风景。
这是又吉老师在中文版《火花》的《致中国读者》中提到的,这简直是对全书的高度概括,这是一群人的故事,剧版也是这样拍的,着重描述了德永与神谷之间的师徒情谊,德永与山下的相方爱,人气高的对手组合和单人艺人,经纪公司对sparks的支持,粉丝的关注等等。
但是电影版师徒情谊解释不清,尤其把神谷的漫才论删除得只留下片段独白。
原著里,神谷是带着迷茫的德永向前的力量,德永一直崇拜着神谷,根本不是什么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感情。
相方爱也基本上没有,漫才大师去世而产生的吃锅戏本来重点是描写德永与山下的相方间的摩擦与宽容,结果因为删除了小时候的回忆,变成了德永与师傅的心意相通,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周边艺人就更别提了,鹿谷这个角色凉君可以说是本色演绎了,但是原著这个角色根本不是重点,电影里却过分吸睛。
经纪公司的戏其实是剧版后加的,可以说非常巧妙了。
漫才是一个共同作业,这简直是吉本的slogan了吧,所以才会如此推出《火花》这个IP,能做的衍生都做了。
剧版里可能是因为小林子太耀眼了,我们更多是关注德永追求梦想然后失败了这件事,关于漫才的理解其实深入的并不够,直到我读了书,才搞清楚了漫才对于德永的意义,这也是又吉最想说的“火花”。
就算剧版已经是神作了,电影多去阐释关于“漫才”“创作”这类的主题未尝不可。
(尤其是没有了林遣都这个害人精,根本不用担心被带跑偏,苏打演技又完全hold住)所以,我真不知道是板尾对搞笑的理解有误,还是完全不会写戏,最后做出了这样的作品,还是挺遗憾的。
关于追梦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林子太耀眼了,剧版的《火花》我们更多是和德永共情,仿佛每个人都是追梦的失败者,林老师自己也说,这是个失败者的故事。
“我们要颠覆的是‘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这句美丽的格言。
”这句成了流行语,但是书里所描绘的无情世界其实并没有压倒一切。
《火花》就是一个漫才师的故事,这群人在“长时间地经历无谋划的挑战中获得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世界骤然变化的一瞬间,体验自己想出来的段子没人笑的恐惧以及哄堂大笑的喜悦”这便是他们全部的幸福,德永都经历了。
“火花”是对漫才师这个行业最好的描述,“无论做哪一行,艺人是不会引退的。
”我们怎么能嘲笑一个一直在追梦的人呢,神谷这一辈子都是漫才师。
所以,这个故事没有人失败。
(电影还把德永住下北泽的戏删掉了,也没有突出神谷是永远的漫才师,真是气啊)“只要活着,就不是坏的结局。
我们还在途中,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觉得这是又吉老师给相方绫部和自己最好的祝福了吧。
電影從無聲中開始,隨之一片夜空,焰火垂直上升,開花,墜落;兩個年輕人攀談著,關於夢想的憧憬和盤算。
但轉之故事又是一汪寂靜,他們的逐夢之旅並沒有想像中順利…散場前的最後,當得永他們再次觀賞焰火,我才明白一切美好都如同易逝短暫的璀璨,遠去得無影無蹤。
日本諧星職業“漫才”,很類似於中國的相聲,主要由兩個或三個人來進行合作演出,一方搞笑、另一方吐槽;這種表演形式註定了它需要默契、配合,缺一不可,正如同戲中神穀所言:“一個人是表演不了漫才的”。
但是人與人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例如思想上的鴻溝、價值觀的偏差,都給矛盾和分別埋下了鋪墊。
“相遇與分別”,是《火花》由始至終的貫穿話題。
人世間諸多的巧合都是命中註定,這大概是神穀和得永故事最好的概述。
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期初,自信直率的神穀一直是膽怯的得永崇拜的“師傅”,他不僅教會他搞笑、還教會他看待生活與理想的態度,他給了得永搭檔從沒給過他的關懷和支持;但現實的殘酷摧殘著那種堅強,使得神穀逐漸趨於向壓力低頭,一度淪為他們曾一起討厭的模樣……而人的改變離不開環境的影響。
演藝圈的競爭異常激烈,新人倍出,如果你不是永遠絕對的天賦、那麼只有稍加不努力或運氣不好,迅速過氣只是一瞬間的事,何況你很有可能一輩子都紅不起來。
在巨大的淘汰制度籠罩下的搞笑藝人們,每天都為“出名”而想破頭,吃得有上頓沒下頓、比普通上班族還要貧窮,自己過著苦日子卻還要絞盡腦汁都觀眾捧腹大笑…如此不公平的生活,究竟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繼續忍耐?
即便我們自己堅持,也不能確保搭檔不會分道揚鑣;即使我們願意等待,也不能強迫愛人願意永遠陪伴幫扶……看的最難受的一場戲,是神穀從暗戀的女人家中打包行李搬走,他鼓起全部勇氣說了些空洞理智的漂亮話,偽裝卻在她關上門的一瞬間潰提瓦解,他愣在門口半天回不過神來,才幡然醒悟“從此人生再無交集”的苦痛。
尋夢的代價有時候,比想像中還要巨大。
表演者崩潰在舞臺上,抱怨自己的不滿、責罵世道的殘酷,訴說淚流滿面苦不堪言的人生……可觀眾沒有忘記這是一場“表演”,反倒哈哈大笑,報以諷刺尖銳的掌聲。
恐怕我們活在笑話了,最終也只是一場笑話。
神穀和得永都是幼稚的男人,某種意義上得永比年長的神穀成熟得更快速,所以最終得永比神穀更早妥協放棄、而神穀靠著傻勁仍單純相信著未來;於是再一次得永被神穀的執著打動,觸動到了內心最初對夢想的記憶……追夢是極具風險的,餓死在路途上的旅人不在少數,還有從高處墜下的、從萌芽時期就被扼殺的,誰都不能保證這條路能一帆風順,也無法預測是否有成功的那一天。
每一位探路者,都是勇士。
其實《火花》更適合像我這種還沒有看過電視劇版本的觀眾。
小說原作的高度水準自然不用再誇讚,2016的日劇版創下了豆瓣9.3的奇跡高分。
珠玉在前的情況下,電影版被給予了過多的高期待,從而使得播映後引起電視劇粉絲不滿,畢竟時長有限,情節被刪掉很多、人物的塑造也不夠具體(尤其幾次心理轉折都沒有交代很足);而且個人覺得電影最後三分一節奏有點拖遝、不夠俐落,影響了情緒和氣氛的發揮,如果我是剪輯會砍掉一些多餘的對白和橋段。
去年最喜欢的日剧出了电影版,然后我在上映第一天下班后(因为加班)来到了最近的电影院一个人看了这场电影。
买的是18:40的票,而且23日还是日本的勤劳感谢日,大家都放假的日子。
然而电影院里不到20个人,而且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姨和叔叔,旁边个隔两三个座位的地方还坐着一个被奶奶带来的小萝莉。
导致我途中还几次去看小萝莉的反应。
果然小萝莉更喜欢吃奶奶买的爆米花。
跟优秀的电视剧一相比,差的太远。
果然因为电影时间有限,很多事情很赶,很多地方没交代,忽然就这样了。
很多地方处理地没有气氛,像流水账一样。
不喜欢的地方有很多。
下面几点是我印象比较深的。
1开头德永和神谷相遇那一段的处理,搞几个小混混故意找茬,太刻意做作了。
2神谷让德永写自传,没想到电影里直接让德永拿个粗粗的随处可见的马克笔来写《神谷伝記》这四个大字,真的很失望,一下子没有了特别重要的感觉。
3去MAKI家拿衣服的时候,MAKI的新男友还特意回过头来看他们一眼,感觉一下子破坏了那种尴尬的气氛。
最不能忍的是导演竟然让德永用手在外面爱抚自己的JJ,太明显了,一点都不掩饰,感觉很恶趣味和很LOW。
德永是个内向腼腆的人,怎么可能在外面摸。
还是电视剧处理得好。
4表演漫才的情节太少,根本看不出来为了漫才付出多少努力,也看不出来追求梦想的艰辛和无奈。
5人物塑造得比较失败,可能因为时间关系,德永的搭档,神谷的搭档,MAKI等人物都没有鲜活起来。
可能因为我先看的电视剧,所以这个看完后,觉得就像流水账。
演员演技都不在线,人物塑造泛善可陈。
管田将晖不适合这个角色,这次的表现也一般,我也不知道整天网上哪来那么多人说他演技好。
MAKI的角色算是毁了。
总之这是一次很差的电影化,导演虽然是有名的搞笑艺人,但说实话导演还真不是谁都可以当的。
日本的小鲜肉和小花演技也不过如此。
整天在网上吹日本的小鲜肉和小花演技多好的人和吹国内小鲜肉和小花的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电视剧版的“火花”珠玉在前,已经到达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我没有料到电影版没有保持故事本身应有的水准,同样的情节怎么拍的这么媚俗和平庸。
菅田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外表和个性都颇具棱角,他在“啊,荒野”中塑造的形象仍然记忆犹新。
但是菅田根本不适合演片中的德永,漫才艺人的关西腔和冷幽默感不是他的强项。
难怪在电影中Sparks完整的段子只有最后告别演出的那一场,菅田表演的漫才无论包袱还是舞台效果根本就不好笑(电视剧版中Sparks的段子我真正是被逗笑过的,而且不只一次)。
说到Sparks的告别演出,完全无法激发我的泪点,看到片中的二人努力煽情作出泪光闪烁的样子,真替他们难为情。
如果没有体验过Sparks在成长过程中的笑点,就无法体会他们解散到来那一刻时发自内心的彻痛感。
另外,电影版营造了日本电影中非常滥用的暖色调。
我在上一篇的电视剧的评论中也提到,“火花”突出的主题是令人厌恶但全心全力的活着,这个命题需要清晰极致的冷峻感,无论是悲哀还是喜悦、都需要刺痛眼睛般的直视感,不需要虚化和美化,令人讨厌的感觉做不到位,就无法感受到片中的人物是如何全心全力的活着。
电视剧版的神谷丧的不够彻底,同这个世界决裂的不够彻底。
同样,扮演神谷的演员也不具备漫才艺人的素质。
我看电视剧版的时候,能够感觉到Sparks真是是一对漫才,他们的关西腔峰回路转的搞笑又伤感。
电影版的导演应该选择适合漫才这类艺术形式的演员,而不是仅仅依赖以往的票房和漂亮的脸蛋。
电视剧版的德永和山下的颜值实在不高,但我看现实世界里的漫才艺人也没几个是帅哥。
最后,电影版非要往主旋律上去靠拢,塑造了一对漫才师徒在10年间追求漫才艺术的坎坷经历,最终还能积极面对各自的失落,为彼此打气鼓励。
其实电影没有领悟原著的精髓,不应该拍成一部励志片。
总之,“火花”只要欣赏电视剧就好了,不要在电影版上浪费时间。
首先如果沒有看過小林子演的網劇版本不要往下看了會有很多劇透,其次我甚至懷疑沒看過劇直接看電影的朋友會不會覺得太跳躍了看不明白。
蘇打粉慎點,這篇不是寫給你們的而是寫給日劇版的,求放過QAQ,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特別喜歡蘇打當然可以去買票看,但如果是單純喜歡劇版的朋友還是希望三思。
以下是少掉的我卻認為比較重要的內容:鸚鵡梗,只在開頭出現了十幾秒不到。
德永的的鄰居們:老爺爺和賣唱小哥,全部刪除。
經紀公司,包括姐姐,小哥,社長,全部刪除。
德永打工的橋段,包括自己在便利店,以及和搭檔的打工等等全部刪除。
和搭檔的很多戲份刪除,包括一些公園練習啊,圍著德永騎車轉圈圈,演出,小時候的記憶,走紅的時光,搭檔的妻子(只出現了2秒),搭檔妻子的父親等等都刪除了,以至於最後謝幕演出有點不能感受到兩人的友誼之深,也沒有覺得二人為漫才付出了多少。
搭檔和妻子去德永家,兩個人鄭重其事坐著,洗衣機響了,後來搭檔一邊幫他曬衣服的時候一邊小心翼翼告訴他懷孕,然後德永認真寫當他們證婚人的婚姻屆的那段,被改成很潦草的直接隨便說一下了那樣。
太鼓小哥的戲,改的很糟。
第一次去maki家,沒有把床墊轉圈圈,只拖起來了一下下。
還有很多maki的戲改的氣氛很怪異,顯得maki很諂媚。
澡堂的戲和師匠的很多人生相談變得很潦草且氛圍很怪,還有長途跋涉刪的也很誇張,顯得路很短,踩地老爺爺也沒了。
師匠和他的搭檔的戲份德永想梗想破頭的戲糾結人工智能和妖精森林的戲德永搬家,搭檔搬家德永去房地產上班,和租房的年輕人談話的戲德永和理髮師的感情線(刪除可以理解)咖啡館masta(可以理解)結尾的溫泉(可以理解)暫時想起來這麼多,如果真的很喜歡劇版,去看電影會很失望,希望不要買這個糟心了,很多地方雖然情節一樣,但處理的非常非常怪異,特別是關於maki的所有戲,整個感覺都變了。
菅田將暉有點太傻氣了,後期爆發又有點憤青,演不出小林子那種淺淺的喪和無力但又很努力,桐谷健太又有點太用力在演,有種很做作的感覺。
兩人關係也演得不太到位,沒演出師徒感,特別是菅田將暉對桐谷健太沒有演出那種即使親密但心裡又很尊敬的感覺。
木村文乃的部分太讓人大跌眼鏡了,不知是不是導演的緣故,從頭到尾都有一種違和感,搬家的那場戲也整個三個人都演毀了,外加一個用來嚇人的黑道大叔。
而且電影談論的東西自始至終都蠻淺的,挺辜負的,唉。
而且導演真的很喜歡用各種少女濾鏡,頭痛。
不過電影時長就放在那,顧及不上很多也有可能是比較無奈的。
希望如果先看了電影的朋友可以去補一補劇,真的很推薦,感覺是無法逾越了。
我们和这个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有奇怪的人 把那样的人当做傻瓜如果是不认识你的人见到你 就会认为你是那样的人...... 我们不能完全无视这个世界啊整部电影下来最有感的就是这句。。。
真的,我们时常听到人们常说你必须和别人不一样 这样才能占据有利位置但是到了真正那一刻 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 这社会却会向我们投来异样的眼光是不是很矛盾呢 总的来说 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 你就会被当作是异类 是奇葩 是错误的存在其实我们都在伪装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是个异类 就把自己给伪装成了普通人 普普通通地就好生活在这个世界 就要遵守这世界的规则如若跟不上这世界的脚步 你就是个异类也许有人说 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个出色人物的存在 但那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是普通人成就了他们的不普通又有几个普通人想要突破 却被扼杀在摇篮中呢?如果都做’自己‘的话,也许这世界早就不和平了吧...
天马行空的思想就如同花火绽放的那一霎那 绽放的瞬间也是泯灭的时刻
北京电影节的翻译你退群吧!!!已经是再创作了。。。等碟出了我再认真看一遍(。你打在这里的造型可能是三年来我最喜欢的一次(靠
呜呜,本来要看日剧版的看成电影版了。成年了之后发现谋生和达成自我价值已经很难,更可况还要去坚持不被看好的梦想呢……开头二人在公园里遇到一个敲手鼓的表演艺人,自娱自乐神神叨叨后面真的打雷下雨,别提多畅快了,不禁想“上一次在雨里恣意是什么时候呢”
因为隔了好几年想重温这个故事便找了电影版来看,整个过程不断感慨剧集版还是无法超越的神作
很努力了还是不成功,也要努力下去,因为你要反复练习的也许不是成功而是努力。
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热爱怎么可能说放就放,漫才艺人没有隐退一说,热爱的感情没有结束一说,微丧略燃。
多1星,给放映这部电影的台北光点独立电影院,纪念。
实在不懂拍一个劣化版的意义……
2017年的苏打意气风发,可能还是太过年轻,不够细腻,从在花火大会讲段子的开始就没有漫才师的感觉。换到2020年《短剧开始了》,才渐渐有味道,演出了普通人的平凡,失败者的无奈
大概是面相的原因,感觉苏打少了些德永的无力感啊,总觉得下一秒他就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翻身了 哈哈哈
怎么能允许这么烂的改编存在在世界上。最流氓德永和最呆瓜神谷先生,光是看到他俩在无配乐的场景下严肃聊天都能让我爆笑出声。最期待的告别戏拍成了对观众的抱怨和撒泼,最伤感的隆胸戏成了认认真真的性别探讨。所有点都在刻意,所有的感伤都是笑料,所有隐忍妥协都成了直白,你人生传记没了又吉直树!
无法企及剧版神之高度的百分之零点一
日劇版太經典,讓電影版欠缺的就更顯眼...舉例來說,兩版在德永吃火鍋時回擊神谷那場,理解的處理就有差距...快速過完這十年的事,卻沒拍出漫漫追尋路上蘊含的情感細節。甚至感覺不到德永與搭檔的深厚友情...選角也有些出入,菅田太有光芒,桐谷更無神谷那種我行我素的獨特自信與魅力,劇版波岡好很多
节奏有点问题,丧中带着燃,苏打还是有点太帅了。
真的是,非常,不好看。白瞎两个大帅比。苏打这张脸长得最好的就是眼睛了吧,真的是很迷人。为什么不去认真做一件事,因为害怕认真做也做不好就再也没有借口,这样恶病的人只会永远边自暴自弃边后悔。
哎 完全没感觉 拍的太匆忙了 诠释的感觉不好
①除了神谷保持水准,其他的选角总觉得没有电视剧版好,特别是真纪,恶心坏了。②菅田将暉演什么都是菅田将暉。虽然告别漫才演的好像还行③较原著改动较多,比如徳永到最后也没住过好公寓里去,原著里感觉好像要红了结果还是失败的话才更绝望吧。④徳永脑里的妄想片段感觉只表现出导演的恶趣味。尴尬。
電視劇版在我心中已經超神了,小林的那張臉就是德永的全部,所以怎麼看這部都覺得別扭了一些。電影版里德永和神谷感情沒有被傳達出來,有種強行堆積的感覺,所以一直到最後,那些熟悉的落淚橋段,也只是略微感動而已。想念小林直不起來的脊背,髒髒的球鞋,和街頭奔走的眼淚。
看完还是有些感触 整体还行
毫不意外的比电视剧差两个档,选角、镜头以及剧情取舍都不至于违和但也是全无惊喜。缺了电视剧里卖唱小哥返乡、德永故意避开真纪还有最后温泉旅馆的顿悟这些神桥段,情感苍白了几大截
对梦想的至纯坚持在烟花绽放后打开了心里的闸门。但都不如他们对真希的爱动人。那爱太美好,却放大了导演的不足。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