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凯奇不复往日,但B级片气质还是手到拈来。
影片cult画面并不多,对于老司机来说甚至算小清新了,但胜在氛围把控的很到位。
观影过程发现了几个小细节。
影片貌似有一段是致敬了日漫虫师中的壶天之星,另外从影片整体来看,跟埃尔南罗德里格斯的漫画天外来色的重合很高,色调基本一致,所以推测导演可能也是个纸片人???
🤖曾与两位好友聊起此片,问到印象最深的一幕,大家竟不约而同说到母子连体后的哀嚎场景。
但我们深入分析后发现恐惧的根源不止图像和声音。
痛苦的哀嚎只是表层恐怖,真正令人心悸的是这哀嚎声源自亲人,建议习惯共情角色的同学看到这里千万别代入,一旦代入就不只是恐惧了……此时我一点也不愿回忆那个场景。
总之如果排除光污染因素,此片绝对算是个人目前为止看过原作改编电影最好的一部。
《星之彩》则是直接改编自克苏鲁创始人爱手艺的作品,非现代创作所带来的时间鸿沟加上克苏鲁题材本身的难以表述,让本片的投拍引人注目又忧心忡忡,但是在克苏鲁题材之中,选取“颜色”这一命题进行切入又颇为有趣,关于色彩的话题,如果不掣肘于原著,其实可以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不过很遗憾,一方面本片最终并未能关于色彩这一块做出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尝试,而在神秘带来的恐怖上又没有能达到较高的段位,所以成片效果只能说是略显平庸,有点可惜
★★★★☆ 尼古拉斯凯奇这次总算选了一个好剧本,并且戏中的角色非常适合他。
一个有些神经质的父亲,但又非常重视家庭。
影片的惊悚悬疑的范围营造得不错,让人一点点沉浸入剧情。
情节走向神秘,但又合情合理。
美术效果突出,那些紫色红色的运用让画面看上去很美。
不但剧中人被迷住,连观众都仿佛要被吸进去。
有一段情节,人物造型和《活魔人》里的近似,很恶心很刺激。
喜欢邪典电影的观众有幸福了,几乎不做解释的结尾让人回味。
视觉效果和《曼蒂》如出一辙,华丽吸睛。
故事节奏张弛有度,且将其放置在当代语境中,故事中通信困难的条件则通过将一家人安置在原始森林中还原,并引入水文学家取缔了原著中的朋友作为见证人,合情合理。
特效化妆也忠于原著中的描写,对于希望看到原著电影的粉丝来说一本满足。
那么作为恐怖影片他是否合格呢?
何止及格,应是优异。
演员演技都在线,不必赘言。
作为一部太空科幻恐怖题材,需要唤起观看者对未知的恐惧,影片通过陨石降落后一家人日常生活中诡异事件的描绘、对受陨石影响的动物的具体刻画再到一家人态度情绪的变化以及事件安排的顺序,先是使观看者感到好奇,之后感到恐惧。
高潮部分的小插曲——水文学家逃离星星的追捕——更是锦上添花,且近几年科幻恐怖题材只有寥寥几部,有的更多是热度,而如《星之彩》般优秀的科幻恐怖片竟然连热度也没有,可惜啊。
10年代的好莱坞格外地喜新厌旧。
面对特效大片的逐渐成熟,在制片方和粉丝的共同努力下,专业演员被系列电影的形象强行捆绑,传统的明星制开始走形,甚至有了些偶像化的特征。
就5060后男星而言,除了汤姆·克鲁斯和威尔·史密斯,能够成功突围和续命的似乎屈指可数。
曾经的奥斯卡宠儿们年龄迈上或即将迈上60大关,适合的角色也从中年(白种)男人向老年(白种)男人过渡。
新一代的观众已经对他们不再感冒。
眼见科学教入髓的约翰·特拉沃尔塔自甘堕落,数十年如一日的约翰尼·德普扶不上墙,打到打不动的布鲁斯·威利斯恨不得年轻时候转型演文戏,却依然有几个反例在顽强地逆流划水。
其一便是能文能武,能编能导的梅尔·吉普森,以一年一部的速率,低调稳健地从反犹深坑里爬上了“钢锯岭”;其二,便是卖身还债,越卖越贱的尼古拉斯·凯奇。
2018年的《曼蒂》,在B级片领域里意外地为他充满魔性的疯狂气质找到了宣泄口。
从温情脉脉到鲜血铺面,在他不过信手拈来,也让这部电影瞬间成为了年度邪典之一。
而同一制片公司也趁热打铁,推出了“凯奇恐怖秀”的第二弹,《星之彩》。
【概览】尽管位列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小说家之一,H·P·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的克苏鲁怪奇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时代限制。
“不可名状之恐怖”和“残酷陌生之宇宙”的概念有着无与伦比的前瞻性和开创性,但在现代语境下,依靠第三方“调查员”开展的洛氏故事缺乏足够的代入感,也欠缺与之相衬的可读性。
多年以来,洛氏故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启发了许多电影,其中多数也都没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洛氏故事往往专注于对不可名状的渲染,以模糊的暗示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这往往是不受限制和因人而异的。
在影像化的过程中,这就是最大的敌人:当你想要将超越想象的恐怖体验展示给人看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超越想象了。
要想成功改编洛氏作品,或需要烧掉大量预算来让有形的恐怖栩栩如生,或需要等量齐观的想象力,让电影沿着洛氏规划的方向前进。
因此,尽管有不少电影和小说都借鉴了洛氏故事的元素,但真正出色的洛氏电影依旧屈指可数:《活跳尸》《战栗黑洞》可作两例,甚至《黑洞表面》可作半例。
【制作】《星之彩》自然不是第一部外星入侵小说,但其独特的设定至今仍有不少效仿者:如2018年的《湮灭》,如2019年新版《阴阳魔界》中臭名昭著的“Not All Men”。
就连《星之彩》本身,也有4版以上的直接改编电影,最早的一版出现在久远的1965年。
老牌B级片导演理查德·斯坦利曾以1990年的cult片《Hardware》名噪一时,也因1996年的《拦截人魔岛》而声名狼藉。
而在他自编自导的新版《星之彩》中,他将故事进行的现代化改造不可谓不成功,更巧妙地利用了cult片常备的迷幻要素来描绘精神世界的扭曲,在还原洛氏气质上相当卓有成效。
换句话说,就是电波完全对上了。
与《曼蒂》的狂野豪放不同,《星之彩》无论是配色方案还是视觉特效,显然都要更加深思熟虑,与配乐的搭配也相得益彰。
理查德·斯坦利与斯嘉丽·阿马里斯共同写就的剧本可谓相当地极简主义,依靠超现实的画面保持了足够的吸引力。
更值得称赞的是,电影既有着现代恐怖电影(如《怪形》)的类型化元素,也牢牢抓住了洛氏怪奇故事的本质:无法用逻辑应对也无法逃离的,逐渐升级的恐怖。
【表现】曾经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一向以高产著称,但自2009年税务危机爆发以来,他参与的电影项目数量就开始迅速飙升,甚至一年会出现6部由他担当主演的电影。
这些电影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早已在同一个类型中疯狂透支:不仅质量堪忧,也无表演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曼蒂》一部《星之彩》,反而让被好莱坞抛弃了近十年的尼古拉斯·凯奇,在自暴自弃之中奇迹般地杀回了主流视野。
尽管在《星之彩》中并非完全处于中心地位,但尼古拉斯·凯奇再一次以其老练的演技奉上了一出格外有趣的好戏。
由于故事本身比《曼蒂》更体面,凯奇的表演也比彼时的神经刀更容易令人接受。
《星之彩》的基础来自于洛氏原著,框架来自导演理查德·斯坦利,个性则来自尼古拉斯·凯奇。
他早年间躁狂和亢奋的表演风格,在疯狂接片的这十年来有了令人瞩目的收敛。
能级降低之后的凯奇所饰演的角色,反而更加具有实感,而非来自一个习惯性张扬的表演者。
尽管如此,他依然能够稳稳地将其他演员纳入他的表演空间,与他一起慢慢地陨入疯狂和扭曲。
对于克苏鲁神话的粉丝们来说,尼古拉斯·凯奇就是san值狂掉的完美代言人。
【总结】尽管有些支线情节浅尝辄止,但作为理查德·斯坦利和尼古拉斯·凯奇重回主流视野的一次尝试,《星之彩》并没有让人失望。
电影是对洛氏怪奇故事的一次成功改编,既有了现代化的外表和叙事手段,又保证了洛氏恐怖的精髓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流失。
洛氏故事和克苏鲁神话一向是影像化改编的巨大挑战:吉尔莫·德尔·托罗筹备多年的《疯狂山脉》,最终也难免流产的命运。
作为尼古拉斯·凯奇与制片公司SpectreVision二次合作的结果,如果搭配得当的话——比如让《星之彩》制片人之一的伊利亚·伍德出镜,饰演一个类似《罪恶之城》的变态杀手角色——更多异色的“凯奇恐怖秀”也并不是个坏点子。
2019年,科幻恐怖电影《星之彩 Color Out of Space》本片改编自H·P·洛夫克拉夫特1927年同名短篇小说《异星之彩/流星溢彩(The Colour Out of Space)》我没有看过原著,据说也是克苏鲁向的一部作品,从电影表现出来的光污染,颜色污染,精神污染,和触手上也算是窥见一斑。
首先要说的是海报做的确实不错,真的是挺炫,但是那种不可形容的精神污染颜色,用这种亮粉色感觉还是有点奇怪,也许只是个人感觉吧。
然后就是凯奇,虽然这么多年一直被人说成烂片之王,但是这里的演绎,还真有《闪灵》的感觉。
不过这个电影里只能是发狂的表演而已。
相对于外星问题,这个家庭和这个小镇的问题也是真不少,傻儿子?
邪教女儿,身心都是疾病的妻子,还有贪婪的市长,也许电影本身也是想反映社会问题?
虽然故事前面铺垫比较多,但是逻辑上没什么硬伤,只能感慨住着这里确实倒霉罢了。
融合那段感觉有《怪形》的感觉,但是我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漫画叫《3X3只眼》,突然让我想起那个不那么快乐的情节。
有时候这个妆弄的,我感觉显得特别老。
20分钟见到主角,后面还要继续铺垫
是不是被污染了的缘故,除了水文男,剩下人的没有人觉得周围的时候变得奇奇怪怪了?
这就是G点?
这个玩意,有点头皮发麻
从融合开始进入高潮,已经是1个多小时的时间了。
傻儿子,对狗是真的爱。
警长,你走的有点敷衍。。
这就完了?!
克苏鲁风的作品最近几年也不少,基本都是小说改编,比如《湮灭》,各有各的风格吧,只是虽然叫星之彩,但是并没有那么出彩。
---我是陨石的分界线---推荐指数:★★★(6/10分),星之彩,新污染。
可以看做一部克苏鲁合格片吧,抛去人设,环境的设定,仅拿克苏鲁元素说话,在星之彩出现后,没有具体的体现,但人物的SAN值不断下降,从一个温柔的爸爸(凯奇饰)到后面的紧张,疯狂;妈妈的理性到精神恍惚;女儿的中二到非常中二,都能看出星之彩的作用——让人物,动物疯狂掉SAN值,影响生物的生长,导致变异,这些东西影片都在冥冥之中体现出了——注意是冥冥之中,太不明显了!
导致剧情恍惚,推动过慢,且结尾还有未被影响的人,哇!
这一下就违背了克苏鲁原则,为什么地质探测员没事呀,没喝水吗,明明星之彩就是有意始主动的好吧,放过他了?
影片没说原因,令人疑惑不解,且剧情太慢了,推动不够紧张,明明被影响了,却没有靠人物侧面描写体现出来,就只有自己割手指呀,愤怒呀,疯狂呀,没有人物之间的矛盾,这题材就应该把矛盾夸张用人物矛盾体现
和朋友一起看了开头。
经典的远离人烟农家设定和几位年轻演员过于不精湛的演技叫人索然无味,不知不觉间朋友回了房间,而我竟然喝着酒睡着了。
这就是克苏鲁的神奇吗!
小睡醒来带着露出苗头的宿醉症状继续看。
看到后来很难分辨恶心和头晕到底是威士忌还是电影带来的影响,可见酒与克苏鲁相得益彰。
纵观全局,影片的切入点差强人意,但随着剧情推进,还是能轻易获得克苏鲁爱好者的青睐——务必坚持过前二十分钟的美国恐怖片俗套家庭生活片段。
故事发生在现代,主角一家五口(搞羊驼养殖业的爸爸、搞线上股票交易的妈妈、克苏鲁爱好者大女儿、没搞清爱好的大儿子还有小眼镜儿幺子)住在森林深处的农场,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倒也凑合能过——直到这天晚上,荧光粉紫红色的陨石从天而降……幺子年龄小,一开始就深受其害,和井里看不见的朋友神交;随后妈妈切断了手指,大人们开车进城就医;他们回家发现一切乱了套,对看家小孩连番指责,就是不肯面对现实,浪费了宝贵的逃生时间(当然,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恐怖片里);妈妈和宝贝小儿子一起被不可名状的荧光射线击中,变成母子合成兽,经过短暂的休整竟然焕发了全新的生机!!
大女儿走投无路,翻开心爱的《死灵之书》,自戕以向克苏鲁邪神祈祷:“我需要帮助,我需要保护。
”从这诉求来看她显然选错崇拜对象了。
大儿子下井救狗,很痛快地GG了(只有他不用很累很麻烦,轻松地走了)。
爸爸经历爱妻变异的打击,精神失常了。
影片中“不可名状的恐惧”展现得格外出色,也许要归功于经费不足无力制作大场面CG。
只让我们撇见一些片段就足够了,没什么能比想象力做得更好。
影片末尾女孩站在井边、星之彩爆发的一幕,很有冲击力。
之前看《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当地人说事发第二天,附近的植被上覆盖了一层无法描述、从未见过的色彩。
我返回去确认,爱手艺的作品要比核被发现早几十年。
但星之彩的爆发和后果不正像这种人类自己随后发明的毁灭性武器吗?
甚至它也会带来别样、甚至美丽的色彩……这预见性真不可思议。
最后,我仍然坚持,换一个不这么典型的恐怖片五口之家,电影会更加精彩。
原著党在此。
原著小说很短,主要讲的是一个小镇上的某个农庄充斥着怪异现象:动植物变异,农场主一家消失……于是一帮警察和居民带着枪在夜晚造访了这个农庄,目睹种种恐怖现象后,在极度恐惧中亲眼看着一道彩光伴随着诡异的声响从井中飞向太空。
电影讲述了农场一家人的遭遇,在小说中并未直接描写,全靠编剧和导演想象。
作为一个恐怖片狂热者、爱手艺先生和克苏鲁世界的忠实粉丝,对本片由衷表示:真尼玛吓人!!!
毫不夸张地说,氛围、节奏、配乐、演技、剧情、视觉都堪称优秀,诡异、无助的氛围塑造极为成功。
无人作死,无人脑残,一家人仍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毁灭,让人绝望至极,尤其是母子俩变异前后十分钟左右,听着他们的哀嚎,我一阵阵地发凉。
极少有恐怖片能让我有这种体验,上一次还是《无名女尸》。
这片子是克苏鲁爱好者的福音,死灵之书、孤岛柳林都有现身,电影里凯奇老爸的照片好像就是爱手艺本人!
不过非克苏鲁爱好者估计会觉得不明就里、节奏缓慢,小说改编电影几乎都无法避免这种情况,与其原著党和新观众两头不讨好,不如全力照顾好一端。
当初看《湮灭》时,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星之彩》,这片子完全可以看做《湮灭》前传,两者在诸多方面(尤其是配乐)如出一辙。
幸好《星之彩》原著早已有之,否则很可能被误认为抄袭。
感谢各路专业人士让这两部伟大的作品在荧幕上能和谐共生。
可惜爱手艺先生生不逢时,若是放在今日,也许就能避免潦倒半生了。
凯奇终于接了部剧情在线的片子,但愿其能早日走出阴影。
总之,高度推荐此片,喜欢克苏鲁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以下内容来自一个只看过半本《克苏鲁的呼唤》的文盲,系列里的其他内容一概不知。
注意⚠️本影评含有大量剧透和迷思,请谨慎食用。
先说说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内森从失灵的汽车下来后,站在房子门口环视庭院的远景镜头。
星之彩带来的紫色溢满了花园,开出的异形花朵作为前景,背景是模糊不清的原始森林,美得像身处爱丽丝仙境,但这个仙境却更为诡谲凶险。
影片整体风格还是把握住了不可名状的恐惧的调子,不过前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未知又令人心悸的气氛更足一些,从沃德带警长来内森家那部分就开始无厘头了,看到警长被卷走了我甚至笑出了声,配上那种紧张兮兮的音乐真的很脱节。
而且内森这个角色的设定也很无趣,和好多恐怖片里的固执脑袋一样,思维方式莫名其妙的,后期的崩溃也是来得好突然。
女主角也差不多,看她第一次献祭还以为她这技能到后期会有什么精彩的表演,结果等到末尾就只再举行了一次仪式,如果说第一次是召唤了星之彩,那第二次到底是啥作用啊?
莫非是求星之彩早点超度他们家?
我是真的想不明白🤔再说说全片的故事叙述者沃德,可能他就真的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设定吧,因为从头到尾他真的没起到任何剧情推动作用啊!
这倒也没啥,总要有个引子让故事开头嘛。
而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体格那么强健啊,从附身的女主那里逃走就算了,影片结束还毫发未伤。
还是说那个地窖其实是内森他爹留下来的地下堡垒,星之彩把周围树都吸收光了,他在那个地窖里呆着,就啥事儿都没有啊?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翻拍克苏鲁系列到这个程度还算不错的,希望有更多的类似电影出现吧。
以上就是我没营养的影评,浪费大家宝贵的十五秒钟,感谢阅读。
掉san神作
克苏鲁
另一版<湮灭>,设定有新意,视觉效果恶心又很爽,但是剧情差了不少,据说是凯奇叔的翻身之作——这中规中矩就算翻身了?难以想象之前接的那些烂片究竟是有多烂啊(保命狗头)
本身不喜欢纯克苏鲁和恐怖片。
自从看了克苏鲁神话就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科幻,这部电影也是一个“路边野餐”式的故事,笼罩全片的未知恐惧。看的时候会联想到以前看过的《湮灭》
没想到鲜粉红能让人这么恶心。概念一流,外星人化身为绚丽色彩,覆盖一切,吞噬一切,当内森的家变得仿佛外星球一样陌生,一家五口也尽皆覆灭于此。古典派总是有克苏鲁爱好,可惜这里只是妈妈和弟弟变异,儿子女儿只是空泛的GG,还是收敛了口牙。
《湮灭》把不明外来生物想象成一道光、一种生物基因,《星之彩》则为一种色彩,都挺有想象力,前者貌似更科学一点,后者更奇幻。对人类的变异影响则是同样的恶心。光与色,无形,无味,捉摸不定却能见且美丽。异形人类丑恶无比乃至凶残噬亲。世界上也许没有比人类更可怕的生物。
格局太小 倒是希望拍成是 湮灭 的序曲比较好
有点儿内味儿,有限...
111分钟拍成90分钟多好。前半部分太拖沓了,节奏慢吞吞的,尿点太多。后半部分很爽,怪物啊流光溢彩啊渲染的很好。白人全挂,黑人存活,这主角光环……来个团灭或者男女主存活的结局多好,毕竟女主角完全是可以活下去的,唯一一个没被感染的非要强行写死。可能女主不是黑人所以得写死吧。玛德琳娜:你在看我的腿吗?是的,我在看你的腿,先是光脚后是光腿,然后黑色过膝袜,最后网袜搭配黑色过膝袜。无聊的前半部分就是靠玛德琳娜的颜值和美腿坚持看下去的。
克苏鲁+柯南伯格+《湮灭》(色彩、音乐)+《下水道的美人鱼》,小成本特效比较差,如果做成动画或许表现力会更佳。
鲁味儿还是挺重的,不过这一家子都这样儿了还不跑,走也要走出去的啊,可能还是被迷了心智吧!
#Mayhem 好莱坞第一爱驼人士成功将爱手艺大人的民科气质带偏!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新英格兰背景放下当下的改编不突兀,反而融合了诸如女巫、变异等近年大热的恐怖元素。切手指、公路斯芬克斯猫等惊悚效果满分,羊驼怪形十分难忘,动植物的生物变异和场景描绘不输《湮灭》尤其是母子同体的改动可谓科幻年度炸裂片段。描绘家庭成员间隙的笔触比原著更多,有种老金的疏离感。坏就坏在凯奇的角色定位破坏了一种原著该有的严肃和冷峻,这一点不比《湮没》。
异物入侵悄然声息改变一切,混乱压抑,恐惧癫狂的特性如同胃里的虫卵般到处蠕动,与焕丽炫彩的环境形成完美对照,映照出的人性本恶正是于宇宙大千中最荒芜之地,因此尽管视效奇特,但最惊悚的是人物逐渐进入癫狂暴躁和无以挽回的情绪,克苏鲁最神秘莫测的未知的恐惧便在这部电影完美体现,诡异不安的气氛从外界渗透内心,将家庭每个成员所拥有的疏离和相爱感分割放大,充满意识流的“光彩”探照出人的极端,邪魅的肉体相融如同变态般的“我们是一家人”的化身,在故事缓慢走向失控中仿佛亲眼目睹一具身体从内向外剖开展示所有的器官血肉同时还在鲜活地跳动,不寒而栗
如果按照原著拍肯定会乏味一些,毕竟未知的东西不好视觉化,改编具象化了异星之彩,对生灵的侵蚀也偏怪物化,剧情效果增强了不少,如果让克苏鲁迷弟卡朋特操刀开拍估计会更精彩!
妈妈和小儿子合体的变种大蜘蛛简直太帅了。
凯奇又玩克总题材了 补标
以为好看,结果越看越不好看,不知道做什么,没法享受。。。。。不推荐。
星之彩!
能把故事编完整吗?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