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出走的娜拉》,剧中几个女性形象让我印象深刻,比起优雅知性的梁沐夕、俏皮可爱的璐璐、通情达理的林阿姨,我却更喜欢不婚主义者——庄瑾。
板寸、红色紧身裙,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被婚姻束缚,多酷呀!
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并不是那么简单,即使文明进步到今天,在目前中国社会,想要成为一名女性不婚主义者,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
“大龄剩女”这个标签,不是谁都能背负的。
在中国,你单身,意味着你不能简单的拥有一个孩子,不能为你的家族延续香火,会被认为不孝;还有人说,不婚主义者不懂爱,没有责任心。
其实不婚主义者需要恋爱,她们只是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也不会为了单身而单身。
她们理解了爱情和婚姻的不同属性,基于对人性的充分了解而拒绝接受另一个复杂的人生。
女性不婚主义者,嫁给自己,嫁给自由。
我并不是笃定的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就是喜欢这种奔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最后想点个赞,演庄瑾的这个演员本身很合适这个角色呢。
我也真的是受够了,真的好想像电影里的她们一样,离开这令人伤心的地方。
已经有无数次离婚的念头,和老公完全不是一类人,现在的生活和当初恋爱的时候完全不同。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关系太近,你就能看到他人性的阴暗面。
电影里那个留寸头的女人蛮特别的,她说“男人可以不是下酒菜,但可以是餐后甜点。
”她不选择结婚,但享受恋爱,享受单身的状态。
就像有个作家说过,最好的恋情大概就是和一个城市里,不同街区的优质男人谈恋爱,保持距离、保持神秘的暧昧。
爱一个人就不要和他结婚,永远保持距离。
男人和中年危机战斗,女人除了要和中年危机战斗还要和自己的男人战斗。
女人的天性就决定了她一定会为家庭付出更多,久而久之,男人就忘记了,当初求婚时自己说的话,忘记了赚钱只是维持家庭生活的最基本的行为。
当看到“娜拉”们“出走”的时候,自己真的有点小兴奋。
生活中抱怨自己老公的人很多,真正有勇气出走的人,却很少。
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还是要靠战斗。
——青年导演张津龙、王鹏人物传记题记: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近日公布了展映片单,《出走的娜拉》成功入选“中国故事”展映单元,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了首场公开展映。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出走的娜拉》的两位青年导演兼编剧张津龙、王鹏。
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张津龙、王鹏两位电影人十多年的影视人生和创业之路,俨然是草根出身、不畏艰难困苦,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来实现电影梦的80后这代人的一个缩影,堪比一部精彩绝伦却极度虐心的励志剧。
张津龙和王鹏都是来自山东威海的东北人,和无数进入大城市的小城青年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迫于生计,更不是向往灯红酒绿的生活才选择进入影视圈,而是机缘巧合下将对电影的热爱深植于心,选择了影视之路,终其一生为自己的挚爱和理想奉献。
张津龙说,从他17岁开始就立志要当导演,而且拍电影、拍好的励志电影已经变成他深入血液和骨髓的一种执念,令人欣慰的是十五年后的今天,他终于拍出了自己的处女作长片电影《出走的娜拉》。
王鹏则是影视科班出身,从小以拍摄电影为志向,一部《泰塔尼克号》真挚的人物情感及视觉特效触动了他的心,从此义无反顾的走上影视之路。
《出走的娜拉》导演&编剧 张津龙(左)王鹏(右),拍摄于影青传媒公司张津龙和王鹏这对“海尔”兄弟谈起他们俩的合作也颇有意思,津龙创办的影青公司招聘编剧,两人在招聘面试时越谈越投机,甚至忘记了后面的面试,最后应聘者谈成了合伙人,面试考官变成了志同道合、同一战线的战友。
我第一次踏进张导公司,他们正在召开《出走的娜拉》宣发计划会,会议室围了满满一桌人,张导看上去是里面最年轻的,简单的相互介绍,才知道他们都是来自影视行业链上有资历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暗自思忖这个年轻人的聚能能力。
时值《出走的娜拉》后期制作阶段,他显得很疲惫,却仍然礼貌有加、毕恭毕敬,和我接触的很多影视从业者谈笑风生、自来熟不一样,他略带羞涩,谈话始终不能深入。
随着后来我们一来二去的接触,慢慢的发现,他的口头禅是“没事,肯定有办法”,苦涩中更多的是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张导说他对拍摄有种迷之诱惑,当初为了学习拍摄,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做过自由摄影师、剧照师、纪实摄影师,自己一年半里丢了十辆自行车,冲动下拿起机子拍摄了短片《偷自行车的人》;2015年参加第六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10万资金3天时间,不休不眠完成了短片《手》,并得到评委会的高度认可。
瞬间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做电影的料。
他的公司靠拍摄企业宣传片维持,参与过一些网大的制作,可他的心一直在院线电影、在励志电影,在当时合伙人的煽动下,开始筹备院线电影。
没想到从一名导演到出品公司老总,从一个作者到制片人,仿佛进入了宇宙的黑洞,被黑暗吞噬,没有时间。
其实刚开始,像大多数人一样,张导也单纯的认为,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银幕上把自己脑中的、笔下的故事变成精彩的视觉影像,就坐等掌声和金钱,剩下的只有鲜花和掌声。
没想到实际情况却天壤之别,由于合作伙伴思想不统一,不欢而散;以诚相待的团队主创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镳;甚至还被所谓的大陆及港台资深电影人,骗吃骗喝骗资源,到头来自己一身负债,输的彻彻底底。
七尺男儿,在华灯初上的北京街头一个人抱头痛哭,没有告诉家人,没有自暴自弃,在爱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陪伴下毅然而然的挺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并还上了所有欠债。
他说前段时间看到了茅侃侃和胡波自杀的新闻,他感同身受,他说他能理解那种绝望,但是看不起他们认怂的结果,大丈夫能屈能伸,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但他也需要排解压力,从《出走的娜拉》拍摄开始,压力太大,不喜欢抽烟的他却又捡起了烟头,但他抽烟的时候一定会躲开不吸烟的人,并说等片子落停后,一定戒烟。
即使面对这种困难,张导却从没有退缩,并抱着偏向险山行的决心和更成熟的经验,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拍电影。
他说他忘不了《天堂电影院》给他的震撼,光影是多么神奇的东西,可以实现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任何事情,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一首音乐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而他也坚定了要拍摄励志电影的这条路,他说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拍摄十部经典励志电影,他要用他的电影告诉人们,未来是美好的,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有些人天生就是为创业而生的,怀着一份梦想,凭着一身肝胆和直觉,勇往直前。
他说创业这些年他时常陷入绝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最后都是凭着坚持和机智,总结经验、抓住机会、走出困境,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卖座的电影就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艺术品,从前期筹备、拍摄、制作,到后期传宣、发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身为《出走的娜拉》制片人的张津龙经历了太多的困境炎凉,寻找投资方所吃的闭门羹数不胜数,但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能看到“难也要坚持”“除了坚持我还能怎样”,但更多的却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我们的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这种拼搏向上的话语。
他戏说,一进公司的大门,玻璃门两侧贴的都是习总书记的海报,进门后一楼大厅正前方贴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标语,在这样向上的环境里,无处不在的斗志昂扬,他有什么可以倦怠和抱怨的,除了撸起袖子,剩下的只有百折不挠,努力向前。
《出走的娜拉》拍摄期间工作照《出走的娜拉》从2016年开始筹备,剧本历经3个月时间、4稿打磨。
在亲友“众筹”下募集齐了拍摄资金,2017年8月开机,在威海拍摄了近二十天,最终2018年3月拿到公映许可证。
目前正在筹备院线上映。
《出走的娜拉》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经历了内心情感纠葛之后,各自踏上旅程,在旅程中相逢、相知。
通过公路上一连串的遭遇,重新认识自己,对婚姻与家庭、理想与人生重新定位,勇敢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真实的自我。
《出走的娜拉》拍摄期间工作照和许多人一样,我好奇为什么两个年轻男性拍摄了一部纯女性电影,身为导演兼编剧的王鹏说,影片里“自己是老公的陪睡保姆”这句话出自他的老婆,他老婆曾就这个问题埋怨过他。
他认为女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当今社会还是在无形中有一股力量禁锢了她们的思考和选择。
在他看完《时时刻刻》后,就一直想拍一部反应现代都市人心理、情感、处境和存在感的东西。
王鹏曾在中影工作过几年,那段时间昏天黑地的看过无数剧本,吸收了很多创意,磨炼了编剧技巧。
这些年,他编剧了多部网大、电视剧,即使工作再忙,他还是保持着两天一部电影的阅片量。
国内外大电影节获奖的作品他几乎一个不拉的全部看过。
《出走的娜拉》是他编剧的第二部院线电影作品,在《出走的娜拉》看片会上,有人称赞编剧的用心良苦,奶奶灰头发的他则笑称“头发就这么白的”。
我很喜欢听王导聊经典电影,发现他只要聊到一部电影,就会打开话匣子,特别是反应人文思想的电影,他会给你滔滔不绝的分析每个角色的人设,他说他最喜欢法国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
他会对毕赣的艺术才华竖起大拇指,也啧啧的感叹妮可基德曼贵为影后还是会为了角色全裸出境。
王导已经成为我个人的观影指南,他说好的电影我一定会去看。
得知《出走的娜拉》入选北京电影节展映单元,两位导演兴奋而淡定,他们说想想这一年半的历程,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涌上心头,“很难,真的难”这是张津龙反反复复在表达的一句话,“可是再难我也会坚持下去”。
拍电影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他俩说“地利、人和”他们尽到了最大努力,“天时”有点遗憾,拍摄期间一直下雨,不然拍摄出来的效果更美。
《出走的娜拉》拍摄期间工作照他们感谢一路上朋友亲人的帮助和支持。
在他们最迷茫,最迷失的时候,著名演员郝蕾给了他们鼓励,帮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演员,告诉他们没有1,永远不会有10;另一个特别要感谢的是位圈外人于泳老师,于老师在影片创作期间除了给了他们很多启发还在精神上给予了莫大支持,让他们终生难忘。
他们特别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为青年导演提供的展示平台,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影片的展映筹备中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说到未来作品的筹备,张导说,他更深刻的理解了电影是商品这个属性,当初懵懵懂懂闯进来,现在更加懂得尊重观众、尊重投资人,此外,前期的筹备工作要充足,不要急于求成,要把发行出口、商务合作等全部解决掉再开始行动,最后,永远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断的学习,提高认知,精进技术。
张导说,希望未来他的公司能够正规走上电影制片公司的道路,最理想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只出励志电影。
自信人生二百年!
写到这里,除了祝福还能说什么呢!
期待张津龙、王鹏导演处女作《出走的娜拉》上映!
《出走的娜拉》海报编辑:Sharon
随着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扩容,新兴的影视传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然而持续有作品支撑的影视公司其实并不多。
从2016年、2017年市场的逐步转折即可看出,影视作品向纵深层次发展,既要做到一贯的坚持,又要逐步创新才能跟上这个快速发展行业的节奏。
北京影青文化传媒正是受益于影视行业的扩容并且有作品持续生产的一家新兴影视公司。
该公司近几年活跃于影视圈,其公司掌舵的两位80后新锐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格外亲和,尤其是兼任编剧的王鹏导演,一头奶奶灰白色头发,被问道是特地挑染的还是少年白发,他笑称是“拍电影给急的”。
提及影青文化传媒新的一年的拍摄计划,两位导演更多的是希望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踏踏实实拍出更多精彩作品,拥有真正感动人心的力量。
近期,影青传媒将推出中国首部女性公路电影,也是两位青年导演张津龙x王鹏联合执导的院线处女作,该片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都市女性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
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情感纠结之后,三个女人各自踏上旅程,并在旅途中相逢、相识、相知、相惜。
她们一边“行走”一边重新认识自己、证明自己,对婚姻与家庭、理想与人生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与逆境进行着不屈的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困难,勇敢追求着自己的信仰和真实的自我,努力争取精神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
正值第八届北京电影节期待,电影《出走的娜拉》于近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了首场展映活动。
作为国内首部女性公路电影,兼任导演、编剧制片的两位八零后与观众映后交流时被问到的最多的是如何以男性的视角来制作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
而两位创作者认为女性要改编自己的生活,能量从何而来?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出走的娜拉》两位主创作了一次访谈。
对话张津龙x王鹏青年导演张津龙谈到自己进入影视圈的渊源,非常具有戏剧性:16岁北漂的他因为性格热情,在一次导演选角时误把此“小张”当作是关系户小张,请他扮演了自己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事后正牌“小张”回到岗位想要争回角色,而彼时的还是新人的张津龙已受到导演的高度认可,非此“小张”不可。
虽是一名客串小配角,台词戏份不多,但张津龙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深得导演赞赏。
也在此次以后,张津龙给导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就这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毫不知情的“小张”踏进了演艺圈。
之后,他开始大量观影、热爱上影视行业,希望参与到电影的制作当中,立志成为影视创作者。
直到2008年,张津龙导演在大量看片之余,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开始攻读新闻学专业,随后其作品在“九分钟电影大赛”中颇受肯定。
至此,北漂多年的张津龙导演在传媒圈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好导演,必须是好编剧”与张津龙导演的偶然加入影视圈不同,他的搭档王鹏导演从小以拍摄电影为志向:1997年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规模上映,从此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美国电影大片”的震撼,这部电影对中学时期的王鹏影响颇深,彼时《泰坦尼克号》中真挚的人物情感以及视觉特效都深深地触动了他,这也是他立志成为一个电影人的起点。
随后在求学过程中,王鹏也努力将自己的志愿向兴趣爱好方面靠拢,大学就读于影视编导专业。
先后从制片助理到导演助理,再到统筹助理、执行助理,最终历练为一名编剧。
王鹏虽然已经有院线的导演的作品了,但一直强调自己目前只是一名编剧。
在王鹏看来,好的导演,首先要是一名好编剧,而在中国电影特殊的大环境之下,好的导演,调度能力都极强,更是一名好的制片人。
“不只演员要有信念感,导演编剧更应该有”记者:前阵子章子怡在《演员的诞生》中抛出这样一句话:“一点信念感都没有。
”那么作为观众以及影视行业的其他岗位工作者,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信念感”呢?
张津龙:不管是演员还是编剧、导演、制片人,哪怕是灯光师、化妆师,都应该有一个对职业起码的庄严感。
演员,做好演员应该做的。
导演,做好导演应该做的。
当然,想要真正做好任何一个职业,其实都挺不容易,都不简单,真正做的佼佼者少之又少。
做为演员来说,我觉得章子怡所说的“信念感”是指真正的投入到一个角色当中,将自己全身心的置身于戏剧的世界中,去真正理解这个角色,然后用自己的表演方式将这个角色表达出来。
而作为导演而言呢?
首先,导演要真正理解自己作品中的所有角色,然后内心有一个预期,演员怎么样的表现是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甚至是超出了自己预期的,最后呈现到影像之中。
导演比演员更复杂在于,要调度全体人员,还要理解每一个角色,并将故事的内核呈现到观众面前。
记者:对于即将上映的作品《出走的拉娜》,当初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王鹏:更希望帮助中国女性一同成长吧,其实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挺压抑的,负担和压力都非常重,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所有女性朋友都能通过影片找寻自我,那么我们电影就有了意义。
记者:两位男性导演与编剧创作《出走的娜拉》的初衷是怎样的?
王鹏:在创作之初,想法比较单纯,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反而有更多的感悟。
如今的都市女性,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其实都有自身的问题与困境。
《出走的娜拉》里所讲述的三个年纪的女性,其实三个女性又有点像同一个人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在当下社会中,其实并没有解放女性,至多只能是女性从囚禁得到了释放,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有距离。
《出走的娜拉》想要给出的正是妇女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并不是呼吁群体的出走,而是希望她们不要隐忍,有更多唤醒自我意识的权力。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克·费里尼的电影多年来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谈起费里尼的电影作品,首当其冲的就是女人和梦境。
费里尼有句名言:“每个女人,都是一个未知的星球。
”而在张津龙与王鹏联合导演的电影《出走的娜拉》中,更能感受到影片主人翁的“出走”并不是逃离一个物理的空间,更不是逃离目前的一个社会交集圈子,更是在择业、婚姻中的自主选择,女人应该做自己的主,自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的自由真的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创造的。
别人给的,都是施舍,自己创造的,才真正属于自己。
《出走的娜拉》联合了大陆及台湾两岸多位优秀演员共同出演,包括台湾美女演员徐洁儿、内地新生代青年演员姜尘、资深演员苗苗及石凉等,将于5月18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哪怕一次也好,你总要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如果你这辈子连一次决定都不敢为自己做,那只能说你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拥有——没有话语权、没有分辨力、没有决断力,难道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
这让我想起《摔跤吧爸爸》,很多人都说里面的父亲很男权主义,但我觉得就是这个爸爸在告诉她的女儿们——如果你不能靠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可,那你这辈子就注定是别人的傀儡,就像电影开头说的那样,成为别人的消耗品,附属品,纪念品。
你真的知道自己内心需要的,还是仅仅习惯生命给予的?
知道自己要什么,并能够为此做决定,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才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该有的能力吧。
影片独特的女性视角,让三位“娜拉”在旅途中遇到了很多女性角色,善良的首饰店长、农村因爱而疯的姑姑,以及因高考落榜心灰意冷的少女。
这些人物看似零零散散,却让观众感受到无比的“接地气”,这些普通平凡的人,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三位女主,和若干配角的表现,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女性对于情感与生活方式的追逐,永远都基于自由的意识,永远都忠于自己的选择,甚至角色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只有女性与女性之间的,而忽略到男性的存在。
不管是当代还是古代,女性想要彻底摆脱娜拉式的悲剧只能从自身开始,斩断对男性的依靠学会独立。
如果娜拉的的父亲思想比较前卫,足够爱自己的女儿,舍不得让自己的女儿吃一点苦而且父亲还有强大的经济基础,那即使娜拉出走后也没关系,他还有爱她的父亲可以依靠。
当然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娜拉自身也不会差太多,即使丈夫不爱她但在表面上还是尊重她的。
但有这样完美原始家庭的娜拉毕竟只是极个别,大多数的娜拉都是身无所长,生活主要依靠丈夫,在家庭孩子和丈夫的包围中早已迷失自我,丧失了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而自己的父母对女儿所经历的生活也是赞同的。
这样的环境下娜拉的出走无疑是给自己平添烦恼,出走后的回归对她而言也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娜拉在出走之前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办法解决,努力克服困难学习自己出走之后可以依靠自己生活的一技之长。
经历这些困难,娜拉都坚持下来,那么她的出走就变得完全有底气,有必要。
——电影《出走的娜拉》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暨主创团队媒体见面会电影《出走的娜拉》于4月16日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了首场展映活动。
大量资深影迷到达展映现场观看了影片,更有部分影视界与演艺界人士莅临现场为两位新人导演张津龙和王鹏现场打call。
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积极参与。
剧组主创人员与部分主要演员悉数到场,在影片放映后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与互动。
作为国内首部女性公路电影,影片讲述了三位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都市女性,面对着各自的生活压力和人生困惑,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情感纠葛之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出走”,各自踏上旅程,并在途中不期而遇,共同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人生洗礼和情感历程。
她们通过相逢、相识,进而变得相知、相惜,用一段旅行和冒险重新认识了自己、证明了自己。
并对婚姻、家庭、理想及人生有了全新的认知。
当她们带着凯旋的姿态再次回归各自生活的时候,更加懂得了爱与自由的真实意义……
《出走的娜拉》联合了内陆及台湾两岸多位优秀演员共同出演。
台湾美女演员徐洁儿、内地新生代青年演员姜尘、实力派资深演员苗苗及石凉等优秀演员,在影片中都有十分出色的表现。
影片的编剧及导演是两位80后暖男,而这部《出走的娜拉》也是两位新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对于首次合作的这部女性主题电影,以及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得到的感受与收获,两位导演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读。
内敛沉稳的张津龙导演同时担任了该片的总制片人,给人的整体感觉有些少年老成。
对于制作一部电影,他坦言态度决定一切,首先要明确自己对待电影的态度。
作为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摄影师,张导表示,从摄影师到导演的转型,算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战!
而早年的人生经历,也为自己如今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另一位导演王鹏,同时也是影片的编剧,性格则显得开朗风趣,感觉更具文艺气息。
作为同样从业多年的昔日编剧,王导更注重故事内容和角色的定位,同时对影片的质感把控也更加细腻。
在创作及拍摄过程中,王导表示,虽然自己与张导的个性截然不同,但两人的合作却十分默契,总体而言算是心有灵犀。
而作为影片的文学顾问,常馨月认为《出走的娜拉》用男性导演的视角讲述女性的故事,使影片具有了更加独特的气质。
关于影片的创作初衷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两位导演给出的答案不谋而合。
他们都是在各自真实生活的感染和启发下,萌生了创作女性电影的念头。
两位导演觉得当今社会广大女性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人生难题,并逐渐演变成一些社会问题,诸如婚姻、家庭、就业、养老……为女性拍一部电影很有必要,也很有社会意义。
女性需要被关注,更需要被理解。
女性不仅要拥有自己的家庭地位,更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女性除了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更要有充分的自我认知。
女性要懂得爱别人,更要懂得爱自己。
当今世界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男权社会,更多的男性占据着家庭及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拥有相对较少的发言权。
当她们陷入人生困境,遭遇人生逆境的时候,更多的女性选择了隐忍,她们无处倾诉,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更不会进行理智的抗争。
我们需要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让更多女性拥有强大的思想和无畏的心灵,敢于追求自己的信仰与梦想,努力争取精神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
剧中的三位女性选择用“出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追寻梦想和真实自我的同时,也救赎了彼此,影响了他人。
出走,并不是堕落和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和更好的去爱……
影片展映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主创团队更为现场嘉宾及影迷准备了精美的礼品以示感谢。
广大影迷、嘉宾对影片及主创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
并向两位新人导演送上了祝福,相信不久的将来两位暖男导演一定会创作出更加优秀,更具现实意义的好作品。
整体感觉还可以,看到林阿姨海边自述那块,居然都看哭了。
想想,说的确实对,都说女人这辈子不容易,其中的酸楚,男人们又怎能真正体会。
同样,男人承担的压力也不轻松。
据说这部电影是两个男导演,真的挺难得的。
能拍个这样题材的电影,应该会是个好老公吧,也应该挺有社会责任心的。
男人女人都不容易,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就像人字的构成,要有一撇一捺两笔才能支撑的站立,相互扶持,才能走的长远。
为女性出走题材本身打四星,但导演对故事叙事并没有很好的表达。
男性导演及编剧送给女性的礼物,喜欢这个开场,不同年龄段的我们都期待一种“出走”;原来徐婕儿是台湾演员,演技不错,不露痕迹;整体上节奏舒缓,虽然人物境遇跟现实有不少差距,但能给人思考空间。
立意挺大,表达不足。还有女主角看着眼熟,原来是海豚湾恋人里演当红女歌手的那个
这么好的一个国际题材,我就想知道这特么拍的什么玩意???!莫非这年头啥阿猫阿狗都能拍电影了?以为是中国版的《末路狂花》的赶紧跑,否则眼睛得洗好几天。。。
如果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就算走到绝境也要努力前行,趁我还有热血沸腾和年轻的心,一起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年轻导演,小正大,为什么不支持
中国首部女性公路片,我的妈,一点公路片的feel都没有,看得我都想出走了。影片放映前想到了《末路狂花》,我都觉得对不起雷导。#第八届北影节#
有点烂啊
女性公路电影 🎬 才一个半小时时间 从女性出发 听女性的声音 不过影视和现实的区别 大概就在于现实总没有影视那么幸运和HE吧
北京电影节看的,我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有多烂,这片子绝对是影史经典,国产片中的独一无二,唯一可以和《逐梦演艺圈》相抗衡的神片。这么高的题材能拍成这样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啊,关键是两位导演还觉得自己拍了个多牛逼的片子呢。最“棒”的一次观影体验,如此“温情”的题材竟然全场笑喷,连媒体和主创都笑喷了。也就是没法打零分,你说你有多幸运?
出走的那拉 最后竟只有两种结局 一种饿死 一种回归继续当金丝雀
只能说导演辜负了这个题材
烂片预警~空洞乏味,矫情呻吟。北影节展映,笑场无数次,从头到尾毫无生活常识,让人怀疑主创是不是自己就生活不能自理。强行炫耀自己对女性对文艺对自由的粗俗幼稚狭隘的理解,价值观简直让人无法忍受,连三流都市家长里短的肥皂剧都不如。以为能看到中国版末路狂花的赶紧跑。
徐洁儿相当好、姜尘还不错,不过情节确实有些尬
很难想象是人类拍出来的电影。
导演说他很认真。可认真不是做得差劲的理由。
这个题材特别棒!就是内容不够,希望有编剧能多写些这样的题材吧。
女性题材正在增多,但是拍好的却寥寥无几
应该算是女权主义作品,不过感觉编导还没完全入戏,剧情粗陋就不提了,故事几乎都没讲明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糟蹋了娜拉的好名声,这应该也算是蹭IP吧,早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