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红颜 老电影 画质一般还没字幕 冲着周公子看的 最后却被爽然和宁静的爱情感动 两个人明明相爱 却一直在错过 最后一别却是永远 命运 真的是来不及挣扎的东西 雪地中爽然拿走雪人上的围巾那一幕 还有最后宁静在雪天的阳台上远眺 有心跳的地方 就是故乡 周公子成名后第一部上映的电影 停车暂借问
旗袍
远眺
从影院出来,只想说,我是林爽然我也逃跑,而且永远不会回来,赵宁静紧迫逼人。。
一追一躲,一留一走。
然后完整错过一辈子的两个人。
多年后都记得那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还有余秋雨为电影写的那段话,“从一开始就知道风筝是纸做的,但它竟转的那么专注,那么美丽,直到连最后的一丝风也停了的时候,还会有风吗?
不知道,但已经没有了那个纸风轮。
”后来看了小说,原著里的宁静相对可爱,爽然也不全然是欲语还休。
电影中抽掉了好多重要桥段,比如,爽然陪宁静去菜市场买菜,被商家问“陪太太来买菜”,赵宁静一生执念不就是嫁给他表哥么?!
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看这部电影了。
应该是高中时在电影频道。
中午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胡思乱想。
思绪纷乱得叫人窒息。
室友在小声地放着不知谁的rap。
下雨,门关着,有些昏暗的压抑。
雨已经断断续续的下了小半个月了,让人有些烦躁了。
前天扬宇他们来,昨天他们走了。
来去匆匆,可是我居然还是很平静,还在心底抱怨着为了接待他们又浪费了一整天的复习时间。
这样心烦意乱的中午,突然想起一部叫《烟雨红颜》的老电影。
太平常不过了。
对有些神经质的我来说。
张信哲的气质是忧郁的。
还记得在剧中他的角色叫爽然,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那个干净的宁静的男孩,有些瘦弱的无力的样子。
至于周迅的角色已经忘了名字了。
也懒得去找了。
烟雨红颜。
这是个很美丽的标题。
从标题里就透着淡淡的幽怨。
只是有些奇怪,这样的标题居然是放在东北那苦寒的地方,心底想着的是江南水乡才有的迷蒙。
忘了剧情了,只记得爽然骑单车载着周迅,周迅开怀大笑。
这样老套的场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似乎。
还有整部电影弥漫着的忧伤的基调。
有时间找来再看看吧。
期末考会结束的。
为了说得清楚些,文中有剧透,请见谅。
《停车暂借问》是张信哲先生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推荐过的书,作者是香港作家钟晓阳。
当时主持人让他推荐一本书给年轻朋友,阿哲就推荐了这本。
这书是他青春年少时喜欢看的,并且这书跟他很有缘份--因为后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名字叫“烟雨红颜”。
阿哲演了爽然这个角色。
先是看了电影,其实电影的名字也叫“停车暂借问”。
本来不想再看书了,觉得就是一本言情小说,没啥可看的,而且,这书是张老师推荐给年轻朋友的(年轻,在这里应该是指20岁左右吧);可是看了电影之后,发现电影里的某些情节没法解释,于是还是找了书来看。
看后发觉,书写得很好,怪不得张老师会推荐这本书。
好吧,先从电影说起。
如果打分的话(满分是10分),在没读原著之前会给5分;读了原著之后,再降0.5分。
不得不说的是:演员选得是不错的--周迅给人的印象就是会追求浪漫,骨子里有点反叛的那种女生,演宁静没问题;选阿哲演爽然,导演大概是看中了他的那股“仙气”,原著中说爽然是有点“仙”的。
认真想了想,在众多男性演艺界人士中,除了哲哥,还真没有人配得上这个“仙”字。
稍微有点可惜的是:哲哥的个子稍微矮了些,要是再高5-6厘米,就更加跟小说中人物吻合了。
电影是以东北为背景的,人物对话中就出现了一些东北腔。
但是,对于一群南方演员来说,东北话说出来感觉很突兀,有木有?
其实也没啥东北话了,就是“咋的啦”三个字会时不时出现一下。
这仨字从周迅嘴里说出来,好有喜感阿!
其实,可以把“咋的啦”换成“怎地”,也是东北人常说的话,但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电影中有个桥段感觉特别不满意。
15年后,爽然和宁静在香港意外重逢的那幕,真是不符合爽然的个性啊!
啊!
啊!
啊!
酱婶儿的:在一个戏院门口,爽然被检票的堵在门外,起了争执,被推到外面,跌倒了。
爽然爬起来,对着一辆停在戏院门口的车子,借用车窗玻璃当镜子,察看自己脸上的伤,还理理乱了的头发。
而宁静恰巧就坐在那辆车里,看到了他并泪目(没有当场相认,因为旁边坐着她的丈夫)。
这个对着车窗玻璃理头发的镜头,那么市侩的行为,完全是洋场小开才会有的动作,再怎么,爽然也不会有那种动作啊。
前面已经说了,爽然是有股“仙气”的人,虽然过了15年,经历了沧海桑田,但是也不可能那么没节操地对着人家汽车玻璃理头发阿?!
接下来就是宁静常常去那个剧院,希望能再次遇到爽然,最终“偶遇”,并开始见面。
宁静要离婚和爽然在一起;但爽然觉得不能拖累宁静,不同意在一起。
但是两个人还是会见面。
问题是电影的最后:爽然毫无征兆的溜走,去了美国,最终宁静还是一个人孤零零等来了爽然的信。
信上说,不会再回来了,让她保持现世安稳。
这个结局我是能够接受的,毕竟过了这么多年,“我们都回不去了”,但是爽然的不辞而别一点都没有铺垫,完全没有必要的交代,完全看不出这是两个曾经相爱的人。
爽然太不仗义,这也不符合小说中他的性格。
总之,就是感觉改编的不是太符合情理。
只能给电影打4.5分,这完全是看在演员选得很对这一点给的分。
本来不想去看原著小说的,前面说过:现在已经不太看言情小说了;但是,电影莫名其妙,只能去小说里找答案了。
插播一段题外话:其实我觉得读书的趣味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的。
比如:大一时,第一次读到《挪威的森林》,特别喜欢,反复看了好几遍。
并且小说里的男主渡边君喜欢《麦田的守望者》和《了不起的盖兹比》,于是也去找了来读。
那会,The Great Gatsby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我竟然买了本英文的回来,以那时的英文水平,当然基本上没有看懂。
随着年纪不断变大,对挪威的森林的喜爱程度大不如从前。
有些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写到这里,发现原来上面那段说的并不是题外话。
因为,在没有读《停车暂借问》之前,想当然地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然而,读过之后却发觉:它并不是只给青春的。
作者钟晓阳,跟张爱玲一样,都是趁早出了名;却没有张爱玲的尖酸,字里行间多了几分温暖。
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0岁左右,是个有古韵的才女。
书中那些关于离愁的描写,看似平淡不经,其实却很凄美,有古诗词的意境。
实际上,这部书主要就是写的女主的分离史,从十几岁写到几十岁……读过整部书之后,就能够理解张老师为什么喜欢这部书和作者了—钟晓阳的心里住着一个老灵魂。
整本书共有三部。
第一部叫做《妾住长城外》,第二部《停车暂借问》,第三部《却遗枕函泪》。
全书的女主角是赵宁静,两个男主角—第一部的千重和后两部的林爽然(哈,好象很多言情小说的男主角都姓林,叫什么然啊之类的)。
第一部是个异国恋的故事。
抗战期间,宁静和日本人千重恋爱了,后来日本战败,两个人从此隔绝两地,再也没有见过。
这段其实真是好惨。
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和千重在一起,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抗战期间);留在祖国,就无法和千重在一起,千重终究是没办法留在中国的。
想想这个,本书就不再只是言情小说了,这里面蕴含着大情怀。
然,写这部的时候,作者还不到20岁,能有这么大的布局,确实有才!
电影是根据第二部和第三部改编的。
读书过后,解释了在电影中看到的疑问。
第一个是:除了哲哥自带的仙气之外,在电影里看到更多的是林爽然的小气;反倒是宁静后来的丈夫,熊医生更多的表现出了温良敦厚。
小说里交待的是:林和熊从小就关系不好,熊在正面交战中打不过林,便在暗地里整林,但林被整了还不愿意跟人告状。
这说明,从小时候开始,大气的就是林,熊才是小气的那个。
后来,二人都追求宁静,熊是各种家长里短、小恩小惠,同时在赵家继续背后说林坏话;而林和宁静是风轻云淡、不食人间烟火的谈恋爱。
这就搞明白了,原著里林确实是“仙”的,导演没选错人,只是剧情并未给予充分展示,让人看得有些莫名其妙。
接下来就是一直横亘在宁静和爽然之间的爽然的未婚妻这件事。
电影中是说爽然在10几岁就和一个女孩订了婚。
电影里那个女孩看起来也是很隐忍的样子。
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爽然自知自己做得不厚道,总是仿佛欠了两个女孩的情。
小说却是这样的:当初订婚的时候,爽然就不乐意,订婚当天就投到一口枯井里表示抗议,后来因此还被父亲很揍了一顿;那个跟他订婚的女孩也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曾经在抗战期间搭上一个军官,被甩后又回来粘着爽然。
这样的情节安排,爽然就不是个花花公子、吃锅看碗的负心汉了,而是却有隐衷,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之一了。
所有这些,电影里完全没有交代过。
接下来就是15年后,宁静和爽然在香港偶遇。
他们偶遇的地点不是在剧院,而是在药店,熊医生的药店。
爽然去药店买药,遇到为了避雨、而躲进很久不去的自家药店的宁静(宁静跟熊医生打早就是身心两分了,可能觉得那药店是熊的,跟自己并无关系,要不是突然遇雨,是不会躲进那家药店的)。
这个重逢场面感觉就自然多了。
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爽然身体不好,断定自己会早死,没办法一直陪着宁静后半生,从而为他后来悄然离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偶遇之后,宁静很开心,常常到爽然处;爽然应该是既开心又忧虑吧。
重新遇到爽然之后,宁静决定要离婚并嫁给爽然;爽然考虑到自己身体不济,而宁静已经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不要宁静离婚。
但是,在一起的相处,还是甜蜜的,心里还有彼此。
最后,为了宁静能继续稳定的生活,爽然决定悄悄离开。
小说中描写了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天的情景。
二人一起去菜场买菜,恰巧遇到宁静认识的人,爽然几乎是默认了两人的关系。
这让宁静内心窃喜,觉得自己终于说服了爽然。
回到爽然的住处,二人又很家常的做饭、吃饭、聊天。
爽然告诉宁静明天要去美国出差一段时间,宁静还帮他收拾了行李。
宁静让爽然早睡,并在他洗澡的时候给他弄了暖炉,放在被窝里。
再后来,宁静坐在床头跟躺在被窝里的爽然又聊了会天,起身告辞。
爽然抓住宁静的手不放,请她今晚留下来。
于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终于在这个夜晚在一起了。
嗯哼,其实小说里对爽然的不辞而别做了合理的交待,而电影中却丝毫没有表现。
尤其是419这个桥段,非常非常重要啊,怎么可以抹掉呢?
有了这个桥段,看电影的人会理解爽然的出走:爽然在那个晚上其实已经承认了宁静是他的妻子,他的离开,更多的是为宁静考虑(虽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宁静考虑),那么他就不是不敢面对、只知道逃跑的胆小鬼了。
最后的这一天一夜,既是爽然对宁静的交代,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交代,是一定不能少的。
不过爽然当然也不是个完美的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太不懂得沟通了。
什么事都是自己在纠结,自己拧吧,有事从来不直说,一点都不爽朗。
宁静就不止一次地质问他:难道我就这么不配跟你分担?
记得哲哥说过:不喜欢让人猜来猜去的女生。
他有首歌叫做“男人说法”,其中有两句是“想不清楚出了什么错,你会在我面前哭,拒绝跟我说清楚”,这歌词绝对是他认同的,嘿嘿。
但事实是:不光女人,男人也有喜欢啥也不说,尽让人猜的,比如爽然。
哈哈哈!
好吧,回到小说。
小说的结尾是宁静在爽然的住处收到了他寄给她的信。
他再次从她的生活里消失。
宁静知道这次她是永远地失去了他和她们的未来,甚至连她们的曾经都未必留得住。
而彼时,宁静已经同熊医生离了婚……这个结尾让人想到《麦琪的礼物》,夫妻俩为了给对方买礼物,卖掉了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
虽然,买回来的圣诞礼物对方都没法用了,但是爱却是他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怎么说还是个happy ending,可是这部书的结局却悲伤无边。
如果是一位40岁以上的作家这么结尾,我会觉得这结尾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写出这个结尾的作家当时仅仅20岁。
这个,没法不赞叹她对人世的洞察,是如此深刻和敏锐。
的确是天才,一个内心住着老灵魂的天才!
一般情况下,如果先看了一部电影,再去找原著小说来看,有可能感觉电影和小说都还不错;但如果不小心先看过了小说,再看由它改编的电影,大多数时候是会失望的。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
前面曾经拿张爱玲和钟晓阳做对比。
张爱玲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但对她的感觉是又爱又怕。
她太犀利,眼睛里不揉沙子,对人(尤其是女性)感情的描写入木三分,一点都不讲情面。
有时候,甚至觉得:张爱玲的书应该被列为“禁书”—禁止男人看的书。
一个认真读过张爱玲书的男人,应该是极了解女人心思的。
这样的人在跟女性交往的过程中,他对面的那个女人,心灵应该是全裸的吧?
再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那真是相当的不公平啊!
不过勒,倒是希望女人多读读张爱玲,对了解自己有很多帮助。
虽然她毒舌得紧,但有时候真话就是会让人难堪啊。
我们,都需要直面人生中不堪的种种,然后才能让自己尽量少的遇到这种种不堪。
张爱玲文集最早在大陆出版是5本一套。
其中一本是杂文随笔,以及她和好友苏青的对谈。
许是对谈的内容过于劲爆,再版的时候变成了四本一套。
遗憾的是:我当年没有买那套5本的,后来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钟晓阳的这本书在2011年才被新星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因此,我青春期时对港台作家的印象中是没有她的。
那时候,我们读到港台作家作品的机会主要是通过《台港文学选刊》这本杂志。
通过它,我们读到过白先勇、陈映真、吴念真、张爱玲、倪匡、亦舒、白韵琴……哇,至今都能记起的还不少呢。
以上。
很喜欢它梦境般的名字,张信哲的演技虽然比不上唱功,但也让我看到弥补了以往的遗憾。
很久以前的那首《从开始到现在》是一直喜欢的歌。
片子前部分看的很认真,但是到了后面,看到分开多年后小静从车窗看到爽然憔悴苍老的背影时,失声痛苦的不只是小静,还有我!
这种感动难以表达,单纯的爱情是不是有同样美丽的结局呢?
后来的故事我就不知道了,没有再看下去,每个看过的人想必都有自己的答案。
实在是很简单的故事:少女宁静和表哥爽然爱上了。
开始,爽然顾虑他订了婚。
后来,爽然顾虑他破了产。
十年后总算在香港偶遇了,爽然又顾虑他已沦落,选择一个人远走美国。
导演是存心把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再往淡里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喜欢不喜欢会不会触动,要看看电影的人自身的心灵状态。
它的美,有缘会看到,无缘会觉得单调,但真的是在那儿的。
电影开始时宁静脸上那小孩般的喜气和任性,也许只有当时的周迅才表现得出。
那不只是单纯,而是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对完整和美好的信心与憧憬。
听人提起母亲的病,那扫兴,也是小孩才会有的。
虽然担心着,总以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生经验相信不会吧,不会吧。
讲的就是这样情怀的人的爱,人生只如初见的爱。
她母亲还是死了,只有白色,白色的雪原,白色的送丧队伍。
不过是一个只有风声和脚步声的画面,她也不过就是送丧队伍中的一人。
如此冷静的记述一个完整的世界开始了一点点的破碎,却没有玩酷的刻意,因为影片真诚纯粹的态度,那记述有若国画中的留白。
觉得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那些留白。
让影片似在记录,又似在回忆,使得宁静少女时代影片闪亮、纯粹的画面,不是矫情的唯美,而是真实——那是回忆里用放大镜去看的青春:她坐在火车上,金色的东北落日闪在她晶透含泪的眼中,象一颗小小的太阳。
她刚爱上爽然,刚体验到无法说服固执的爱人的委屈,一切还正在发生。
她问他一座桥的名字。
他说没有名字,一些责任就不用负,以为她会默契的沉默,她却一定要追问:“比如说呢?
”于是只剩下鸟叫声,两个人并排坐着,看不远处,一座无名的桥,青灰色。
剧情的彩头应该是在后半段,难得的是平淡得近于真实生活的前半段拍出了意境。
刚刚开始讲述,就又戛然而止,尤如两人少不更事的爱,让人生出会过去的怅惘,不多了的痛惜。
这部片子,不是关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关于一些被遗忘或不屑的东西。
再复杂的故事,再简单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处,不在于来自什么事,而在于怎样去讲述,是否去体验。
导演刘德凯在这之前还拍过一些按普通标准可称前卫的剧集,如改编自张大春魔幻现实主义名著的[将军碑],获金钟奖的[少年死亡告白]等,拍得很不错。
是的,我就是在说那个演琼瑶剧演得挺成功的刘德凯。
我现在却觉得这部在2000年大家都唯恐不前卫时拍的片子,其实在当时是另一种“前卫”。
这片子教会我要懂得珍惜,拥有就要紧紧抓住,逝去的情感,就好比散碎的米粒,想要再团捏起来,回味就不是那个滋味了影片最后的处理有些潦草,根本莫名所以,看了原著介绍才知,这有点像川端康成的小说,根本是个“无头案”,等于是编剧导演们“再创作”了,需要观众们“发散思维”看了原著的几段文字,感觉影片离文学的意境尚有段距离,但作为影像的表达还是不错的遗憾:台湾人口音太重,一点都没有吾乡吾土的感觉,就好比是来大陆旅游的,导演也专业点好不?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爽然没有念完的一段红楼里的词句,也许,恰描述了整个故事,还没有看完,先放一放,放一放……
《烟雨红颜》是挺清汤寡水的爱情片,想要说点什么又不想说的太直白。
背景放在民国,主人公一个是地主家的小姐,一个是小资产阶级表哥,还有道貌岸然又没主意的追求者。
周迅的声音也许很独特,却缺乏厚度,她的表演生涩得让人难受,面部皮肤缺乏弹性,下眼皮严重塌陷;张信哲的演技还不如他送赵宁静的那两包茶叶。
张信哲版的林爽然,说话声音好像中气不足,柔若无骨,即便与赵宁静独处一室,也没越雷池一步,更要命的是,赵宁静表白说愿意不顾一切和他在一起,他还是说,我十年前就已经死了,好像一下子就定了一辈子,既然十年前就死了,为什么不真的去死,还苟活这么多年,搞得赵宁静婚也离了,还是只守空房,靠教书养活自己;这样的男人有什么好不离不弃的,赵宁静甚至亲手收拾好林爽然去美国住一辈子的行装,都知道他不会来了,为什么不追到美国去?
熊大夫和林爽然其实是一样的货色,都有胆烧情敌家的店了,老婆提离婚的时候连句话也不敢多说,只在床上躺着流泪。
没看过原著,人,有时候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片子最大的看点其实是布景,人物的服装,赵宁静最后住的房子尤其值得作为怀旧派人士家居装修的参考。
我就想要一个贴满彩色马赛克的卫生间。
通过朋友的推荐打开了这部电影,说实话比较失望,整部戏唯一的亮点在于周迅的演技,全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初相识,爱意浓,分离别,再相逢。
故事的两次高潮在宁静与爽然在香港的无意间的意外相逢,(说是宁静刻意的寻找也可以),第一次偶遇出现在影院外,经年后的爽然已全然不是当年的那个英俊小生,佝偻着和影院工作人员吵闹下被赶出了影院,眼镜歪了、脸也花了,在对着车窗整理的时候没想到里面的人竟是宁静,随着黑色窗帘的打开,宁静的情绪波动不已,此处周迅把握的十分到位,镜头下从茫然到失控,无声的哭泣,百种情绪万般丝绪交集,还记得那句话吗“我要留着这条命,我以后活着就是为了再见爽然一面”终是见了,谁也无法预料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宁静没有打开窗跳下车,只是百感交集,就那么流着泪。
此后,日复一日,宁静无数次的去到这家电影院,一次次的寻找,只为寻着爽然,只为再见。
最后一次,周迅着一身黑底金色牡丹的旗袍,美艳至极,看到这样的装扮,作为观众的我也预感到是时候了,是着宁静寻着爽然的时候了,又是一面镜子,又是一次整理面容,这次换做了宁静,镜子旁电影院的宣传海报是一部名为《婉君表妹》的电影,是啊,可不就是一部戏么,表哥表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爽然看到了镜中的宁静,宁静凝到了镜外的爽然,转身,相见。
终是相逢了,以为终于可以相守了,可仍旧有缘无份。
一切早已改变,一切又未改变,宁静早已不是那个调皮可爱单纯任性的小女孩,现在的宁静,已然成为熊太太,穿金戴银,冷漠淡然。
而爽然还是那个爽然,柔弱犹疑,永远爱替别人做决定,这次,又一次,逃离。
他又逃出了宁静的生活,逃出了宁静的爱。
最后的一幕亦是开始,故事的开始亦是结尾,宁静独自一人站在爽然的阳台,看着飘飘然落下的雪花
实在受不了张信哲的演技
因为周迅
周公子不开口的话 还是很棒的。 传统的爱情悲剧。
埋在爱情下世界快要变作碎花。出乎意料的好看
imdb评分3.9,熏熏你继续吹牛,在国内发发通稿可以,但国外人可不吃你这一套哦
远没有书好看,看书的时候对女主角很期待的,可是周迅完全没演出想要的那种感觉
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周迅的旗袍。
一直想着看看,没想到一晃22年过去了!曾经听着阿哲的歌长大,当片尾曲响起时不禁感慨万千!
悲伤的爱情故事最后总可以归结为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究竟》的旋律若隐若现萦绕全片,故事虽碎,但个人偏爱那个年代郁郁的调子。
無助的愛情,無奈的命運
我都笑了。
三星都给周迅
小说很好
那面镜子。
低配版半生缘。在这里张信哲还是演周迅的恋人,谁能想到四年后张信哲就要在另一部叫《明明》的电影里演周迅的婆婆呢。
从这部片子得知,周迅的手长的不好看。
2.5 意境还是有的,就是很拧巴,要我就选医生。两星给周迅,怎么拍都美。
钟晓阳《停车暂借问》电影版。迅哥美。
阿哲你不适合演戏,还是唱歌好了。真的。
故事,人设,表现细节都不错,但是节奏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