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用了许多沉默的长镜头,悲伤不在哭泣中,而在沉默的一片空白中。
母亲的离去,令女孩弗里达的成长缺失了重要一环,她由此陷入了麻木冷漠之中。
而新的生活,从一杯牛奶开始,寄寓在一棵风中摇摆的树上。
失去母亲的弗里达,向别的小孩炫耀自己得到的玩具,那些洋娃娃更像是一种可怜的反抗,反抗周围的冷漠和陌生。
她还扮演妈妈,努力的像一个大人那样隐藏自己的悲伤和痛苦。
看着别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弗里达似乎更加孤独了。
还好外公外婆及时赶到,团圆的幸福又回来了。
但与此同时,家族中也发生了变化,她原来的房子租出去了,弗里达要长期生活在舅舅家了。
在弗里达小小的身躯里,藏着一个丰富桀骜的灵魂。
她期待自己不再孤独,但周围的世界却不那么完美,妈妈的过早离去,令她必将承受着同龄人难以承受的重量。
一家人谁都知道她妈妈去世了,但谁也不说破,只有表妹毫无顾忌地说出这个沉重的事实。
弗里达打了过去的号码给妈妈,但无人接听,永远都无人接听了,这个桥段充满着无法言喻的悲伤。
而这个电话似乎令弗里达产生了复仇的心思,她在森林中故意抛弃自己的表妹,任凭舅舅舅母去找寻。
她也想让别人品尝失去亲人的滋味,影片变得沉重起来。
她只想小小的报复,做一个恶作剧,但表妹真的失踪了,幸好被找到时只是受了点伤。
但弗里达的乖戾之举还是引起了舅母的反感和警惕。
虽然大人的戏份不多,但矛盾的焦点在弗里达同大人的关系上,不是至亲的舅舅一家是否在乎弗里达的内心感受?
是否真的爱她?
这个疑问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弗里达是沉默的,似乎也是正常的,健康的,甚至看起来是快乐的,但我们知道她其实是孤独的,悲伤的,艰难的。
影片很好的将女孩外在视角和内在视角的反差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让我们感慨人生不易,和灵魂的多侧面。
无需演技,孩子天然就能演绎出这复杂真挚的情感。
有欢乐,也有痛楚,有幸福,也有悲伤,这就是女孩弗里达的成长史,她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天使。
她发现,大人们还是爱她的。
香烟,染血的卫生巾,扳手,汽车,这些都是成人世界的符号,如果他们是弗里达的至亲的话,也许她便不会冒许多险去求证他们有多爱她。
正因为不是至亲,所以弗里达总是在不安中彷徨,渴求着这个世界能有一份对自己切实完整的爱。
弗里达选择离家出走,她要寻找一个真正的家,而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地方,她带上自己的洋娃娃,却不敢走进黑暗和陌生的领域。
而就在她即将上学的时候,她才同舅母第一次谈起了母亲的死。
仿佛是告别那个过去任性的自己似的,也好像终于将自己隐藏太久的秘密公布于众似的,她一直在谈论着母亲。
就在告别过去那个失去母亲失去爱的自己时,弗里达终于哭了。
如同久旱不雨的天空终于大雨滂沱,女孩用温暖真实的眼泪驱散了悲伤,犹疑,孤独,沉默的阴云,释放了自己。
她明白了,爱并没有随着母亲的离去而消失,漫长的道路在自己脚下,爱依然陪伴在自己左右。
这个新家,新的人生,正如飘着雨丝的世界,温柔,清凉,轻松,充满芬芳和力量。
就这样,弗里达开始了新的人生。
影片用了漫长的篇幅描写了一个心灵遭受重创的女孩慢慢打开心灵,慢慢修复心灵的过程。
弗里达如同一个折翼天使,在周围人的呵护下,重新焕发出美丽动人的光芒。
她舞动在银幕上,飞翔在爱的苍穹中。
此片获得第6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导演自传性质的处女作,从对情感的表达到整体节奏都很棒。
缓慢中不缺戏剧冲突,但对冲突的描绘恰到好处,不激烈,又微微揪着观众的心。
对一个刚刚丧母的女孩敏感内心的刻画细腻温柔。
弗里达小心戒备,失去独宠倍感失落,对生母的思念无处寄托……怕被责备被讨厌而说了谎,被揭穿后手足无措;使着小坏发泄情绪,做过头时又后悔害怕。
妹妹安娜是个小天使,总跟在弗里达身后学样,信任姐姐,从不记仇。
从一开始的“她现在是我的姐姐啦”到后来的“我喜欢你呀”,傻乎乎的纯真实在可爱。
大约是因为安娜生活在一个不缺爱的家庭里吧。
舅舅和舅妈对弗里达包容却不放纵,真正善良的人无需刻意做什么,那份发自内心的爱,孩子会感觉到。
很喜欢结尾,来得有一点突然又合情合理——弗里达没来由的眼泪是她终于收起伪装,接受了生母的死,也接受了新的家人。
主题有些伤感,但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非常温馨。
一直以为,“丧”属于成年人。
它是一种人为的将情感退缩为虚无的麻木,一种自我放逐的懒散无力,一种夹杂在黑白之间的惨灰。
“丧”的雏形也发生在孩子的身上,溘然病故的母亲让年仅六岁的女孩无所适从,死亡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字眼。
她还不懂得什么叫拥有,便开始品尝失去。
夏天是一个象征“长大”的季节,它悄然无声的来了。
女孩被安排在舅舅舅妈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
胆怯,嫉妒,敏感,多疑,她不愿去接受新鲜事物,她本能的用这些作为篱笆去保护自己的世界。
幸运的是大人们对她的温情,像夏日的风,不徐不疾的吹暖了树梢,打开了心房。
叨叨的细语,无微不至的爱意,一点一滴融化了这座小小的冰山。
松散平缓,波澜不惊,絮絮念念,非常生活化的故事,需要有耐心去慢慢体会。
小演员演得好,明亮的眸子里带着一丝丝倔强,几乎没有“演”的成份。
她带着我们去经历了那个惴惴不安寄人篱下的夏天,那个茫然又若有所悟的伤痛时刻,还有那一声痛哭后的躯壳重回人间。
年幼丧母,是一种难以言诉的酸涩苦楚。
这是导演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影片,当故事结束,漆黑一片的屏幕上映出那行小字“献给我的母亲”,莫名间竟然有了一阵撕裂般的心痛。
我总有一份迷之夏日情结。
这部片子的观影体验和近半年最爱的Call Me By Your Name很像。
都是一个发生在夏日的故事,阳光和煦,树影斑驳,虫鸣起伏。
没有强行drama,亦没有耳提面命输出价值观。
观众不自觉地被镜头自带的温度和情绪引导,踏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那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聆听自己。
CMBYN讲述的不是同性,不是一个小众群体对大众社会的抗争,而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爱情本身。
这部片子在我看来也不是一个符号化脸谱化的儿童心理或家庭伦理片,它讲述的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失去与重建,最终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母亲去世后,小萝莉Frida从巴塞罗那的家搬到乡下与舅舅一家一同生活。
见到妹妹Anna的第一刻,她便施了个下马威炫耀自己的玩具,对妹妹亦是对自己强调“拥有这么多玩具是因为我拥有很多来自家人的爱”。
在羡慕嫉妒恨的驱使下,她开始了对妹妹的间歇性捉弄。
她拒绝穿外婆送的蓝裙子,而非要抢妹妹的粉裙子 —— 在那颗敏感无措的小心脏里,一切细微的差别都会被放大成“她是被爱的,而我不是”。
大概所有人在与那些熟稔温暖的人事景物失联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有些巨婴化的过程吧。
你变得敏感,易妒,多虑,乖戾,甚至自闭。
撒一些自欺的谎,逞一些无谓的强。
明明有很多话想倾诉给朋友家人和陌路人,却像刺猬一样任性地屏蔽掉来自这个世界的全部好意。
这些找不到出口无处安放的情绪,最终不是被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象中,就是被囚禁在昏暗幽闭的角落里。
它们从来都没有被健康地消化掉,一直如履薄冰,暗涌着,等待剑拔弩张的那一刻。
然而庆幸的是生命中总还是有那么些可爱的人和事,温柔地舔舐着这个世界的伤口,把那些狐假虎威的困兽渐渐驯化成温柔野兽。
如果说和Anna一样踩着舅舅的脚起舞,和Anna一起钻进舅舅舅妈的被窝是润物无声的春风,那离家出走之夜Anna的“告白”大概就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偌大的松软的棉花糖了。
—— 你为什么要回家?
—— 因为这里没人爱我。
—— 可是我爱你呀。
有谁能抵挡住Anna这句奶声奶气“我爱你呀”的杀伤力。
反正Frida是后知后觉地投降了,她先是把自己的玩具家当慷慨赠与Anna,最后在夜色中纠结片刻后开始掉头往回走。
路上遇到正好出来找自己的舅舅舅妈,那句“今天太晚了,我明早再走”的圆场把观众们都逗乐了。
那一刻好像所有悬着的心都松了口气。
哼谁还不是个宝宝了,Frida也就是个宝宝啊。
Better late than never,影片的结尾Frida终于哭了。
她穿着曾经抗拒的蓝裙子,以一个【真】宝宝的姿态嚎啕大哭了。
和CMBYN中Elio对着炉火抽噎的长镜头一样,Frida的点睛之泪同样后劲十足。
Elio的泪延续了抓不住爱情的无力感和悲恸,而Frida的泪却延续了那股无比舒缓镇静的治愈力量。
这段并不轻松的渐渐放下心结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让我想起来Alain de Botton在
你想卸掉过去的伤痛大步流星向前奔,它们虽然看似已与你分离,却始终像一只骆驼一样,步履沉重地尾随其后。
直到有一天:The camel became lighter and lighter as it walked through time, it kept shaking memories and photos off its back, scattering them over the desert floor and letting the wind bury them in the sand, and gradually the camel became so light that it could trot and even gallop in its own curious way – until one day, in a small oasis that called itself the present, the exhausted creature finally caught up with the rest of me.嚯你看,它终于赶上来了。
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片子作为导演Carla Simon Pipó的处女作着实非常惊艳,表现了她对细腻情感的捕捉能力和极高的审美品位。
Luca Guadagnino把意大利Crema的夏天变成了影迷们的朝圣之地,Carla则让我对西班牙的夏天心驰神往。
卡司选得很成功,不仅两个小萝莉的表演朴实动人,舅舅舅妈等一系列配角也都恰如其分地烘托着这个西班牙乡间小家庭的基调。
适时响起的配乐亦是亮点,每一个游走于绿叶罅隙间的音符都在游刃有余地渲染着在这个夏天中相爱相杀的忧郁与明媚。
(咦越说越觉得和CMBYN好像 (泥垢了!夏至刚过,看完电影从Clay Theatre走出来时已是晚上9点,天还微微亮着。
看着街上零星的路人,又突然想起<蓝色大门>的结尾。
青涩的桂纶镁和中二气十足的陈柏霖坐在毫无保留的阳光下追忆着这个即将逝去的夏天:—— 好不甘心呐,夏天都快过完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做。
没有赢过一场比赛,真的什么事都没有做。
—— 但是总是会留下一些什么吧。
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或许多年以后长大了的Frida会感谢那个夏天留下的眼泪吧。
一九九三年的夏天,对其他人也许并无特别,可对女孩弗里达来说,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母亲因病毒感染去世,外公外婆无力照看,她只能随舅舅到乡下住。
林木蓊郁、虫鸣鸟叫、鸡鸭成群,这些对出生在城里的女孩来说,不乏新鲜有趣。
她爬树摘果子、在河里游泳,可事实上,在夏夜、在乡野、在树丛,女孩感到孤独、落寞,更加思念母亲。
有时,她会走到野外,去和神像交流,因为外婆曾说,神像是弗里达和去世的妈妈联系的纽带。
虽然,对于从城里搬到乡下,她一开始是排斥的,但是,舅舅一家的关怀和爱让她慢慢融入了这个新家庭。
喜欢看孩子的戏;就是没刻意演;就有一种天真的感觉,率直的感觉;可爱的感觉童年时,被切割过亲情的人,重塑的过程必定是痛苦的,因为与血缘相关的信任,是镀金的,而非血缘的则是生锈的。
我们都渴望去爱,却又习惯破坏,似乎毁掉现有的生活,才能让生活重新开始。
总体非常清新的电影,风景迷人,孩子也很可爱。
不过有时候我会怀疑这样的电影,让这么小的孩子,演这一类角色,她该怎样去体会,会不会对她的情感体系构建造成伤害。
家里的亲戚们嘴上说着很爱我,纵容我,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带我走。
仿佛从孤身一人开始,我就是那个谁也不想沾惹的拖油瓶。
我还没有学会面对突如其来的悲伤,就要提前学着如何悦纳新的妹妹。
有时我很坏,我炫耀、争宠、妒嫉、放任她不管还弄断了胳膊;有时我试着探出身来融入新的生活,跟妈妈分享一根雪糕、跟爸爸学拆脚踏车零件。
时间过的很快,当我以为我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可以肆无忌惮在父母床上蹦来蹦去时,妹妹差点因为我的玩笑溺在河里。
父亲脱口而出的话显然无心,怪我太敏感,听出了长久以来的积怨和不信任。
成人世界的爱伪装得太好,如果不是意外发生,险些被骗过了。
谁也没有打破这样的沉默,谁也没有主动询问我快不快乐,是不是感受到爱。
就像身体过敏一直痒,母亲说的那句,你不说出来没有人能帮你。
可是能怎么办,我说不出口。
没有人能体会到拨出去一个号码,再也没有回音的失落和难过,也没有人能体会成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旁观者有多么悲哀。
灯泡熄灭时我躲在角落看着母亲哄妹妹,洗澡时我躲在浴缸的水里看着父亲哄妹妹,广场放起歌时我看着妹妹抱紧爸爸的腿他们三个晃啊晃。
长椅的空白根本填不满。
似乎没有留下的理由,似乎没有索爱的借口,似乎局外人终归是局外人。
那一夜,塞满书包准备一场奔逃。
这部片前半部非常平淡,是一个城裡小姑娘因为失去母亲跟着舅舅来到乡下的日常生活,她是个被宠溺长大任性调皮自我小女孩。
直到第一次的意外,看到这裡,如果能理解小女孩的心情,其实能猜到她想干吗!
她有没有起过坏念头,也许有的,但并不是真心希望发生。
导演很真实的把一个小女孩失去至亲的徬徨,寄人篱下的抗拒,接受善意试着去爱,感受不到自己不是家庭一份子的爱,让倔强更倔将,任性的坚强,因为害怕所以抢宠爱和关注,每个细节都处理的细腻真实。
导演的视角是温柔的,或者说那种温柔更贴近那个不懂人心的7岁孩子的世界,就算使坏也只是想得到温柔。
末尾有点意外又更真实一把的是Frida很伤心的哭了,在那麽开心的时候,就像被死亡笼罩的情绪,再经过那些日子后,慢慢的打开,哭过之后才是真正道别失去至亲。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裡说的,年轻的时候失去可以復原的很快,只要真的放开伤痛之后。
得柏林影展最佳处女作没得说
2022年阅片第195部。
追看柏林金熊奖获奖影片《阿尔卡拉斯》导演、1986年出生的西班牙女导演卡拉·西蒙的处女作,根据童年回忆拍摄的《九三年夏天》。
许多外国电影总是给我惊诧之感:如此小切口的题材,如此细微的表达冲动,也可以借助电影工业变成一部影像作品。
这在我的国几乎不可能。
导演善于抓住生活里的细微感受,用影像表达出来。
在这部处女作里,已经体现了导演这一擅长。
电影取材于自己的童年回忆,母亲去世后到乡下舅舅和舅妈家寄养的一段生涯。
在这样一个新家庭里,她如何融入,如何克服丧母之痛,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灵阵痛。
电影在新爸爸带着两个女孩在床上蹦跃玩乐突然小女孩乐极生悲、放声哭泣时戛然而止。
这可能是荧幕史上最动人的哭声之一。
等画面关闭、字幕升起时,我才迟来地感受到小女孩复杂的内心。
电影这门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直观地记录人的情绪、刻画人的形象,给观众直击心灵的共鸣。
此片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都透着鲜活、自然。
于朴实的生活画面中,抓取那点点滴滴的闪光,终于,激活与震荡了观众自己整个的童年回忆。
整部影片都很平缓,直到影片结尾Frida 毫无预兆的哭泣,突然让我红了眼眶。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喜大悲,更多的是长年累月的内心郁积,悲伤突如其来却早有它的预兆。
影片结尾Frida突然间的哭泣玛尔佳是个母亲,但她更是个伟大的女人。
抚养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或许并不困难,但用心地爱一个孩子却并不容易。
或许并不是只有独处的时间才算是自己的人生,陪伴也是经历的一部分。
纵然是配角,流逝的也是我自己的生命,留下的也是自己的记忆。
三星半。如果你是单亲,或者与小女孩主人公,或者说与本片导演有相似经历,那么你一定会被片子的细腻所触动。感受到他人的爱,并愿意心甘情愿接受,究竟有多难。
非常平平无奇的片子,完成度不错,但基本没有什么视听语言,剧本单一,表现形式简单得过分了。一般而言有小孩会在我这加分,这部片子的小孩子也用得很好,但其他就没有过多值得一提的东西了。20230503 百讲
孩童视角与隐藏叙事手法往往如影随形,在卡拉·西蒙的处女作里处理得恰到好处。透过小女孩的视线,将观众引入到没有太多戏剧性元素的生活流情节里,再透过其肢体动作和出其不意的行为决定,来揣测出她对双亲去世的心情,以及对新家庭的适应程度。最后一幕的哭与开头的“不哭”呼应,既令人愕然,也令人恍然大悟,同时不得不佩服导演对小演员的指导功力。
新一代导演总是喜欢整活,比如拍摄方式,比如镜头语言,有两点我还是没想明白,一个是厕所不关门的带血姨妈巾的镜头,另一个是把小女孩隐私部位拍出来,想不明白能表达什么。后面那个黄红相间的旗,条纹很细,不知道是不是加泰罗尼亚搞事情一类的,又不像,因为中间又有类似于西班牙国旗上的图案和文字992
外表坚硬内心脆弱的女孩,不喜欢喝牛奶,不喜欢蓝色的睡裙,不喜欢带着妹妹玩,可是妹妹说爱她,新爸爸新妈妈耐心的照顾她,于是在93年的这个夏天,她第一次大哭,第一次把坚硬外壳下的柔软展现了出来。
也许多年以后我不再记得剧情,但希望会记得Frida的眼泪,就像《佛罗里达乐园》最后小恶魔哭着去跟最好的朋友求助。小大人,要么是儿童智商情商早熟,要么是由于环境巨变或监护者缺位;Frida的“黑化”应该是上述两个因素的综合。在大人们看来,Anna和Frida好似儿童世界的天使与恶魔;但两个小姐妹本来是相安无事的,所有的戏剧只为了争夺成人的关爱。在一次次试探和确认后,Frida终于卸下了防备,所以才有结尾那看似突兀的大哭。加泰罗尼亚的乡村生活,有些时刻让我想起中国逝去的农村生活
我怎么记得巨无聊🥱?改日再看看?
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女孩弗里达的母亲因病不幸去世,留下可怜的小姑娘无人照顾。
不幸中的万幸,最后没有被生活抛弃。
镜头没有十足的客观,但是表演真的,真的异常真实。最后无预警的那一哭,还是在说离开当时不是真的难过,不经意想起已然离逝,才是真的伤心。
影片开头男孩子问“你为什么不哭”,到结尾她突然就哭了。年饭时长辈问我是否记得小时候一到傍晚便大哭、然后爸爸抱我上天台。特别尴尬,这么多年我从未真正记起这些时刻,取而代之只是语言。今晚我想如果小时候就知道跟爸爸或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时光只有短短十几二十年,每一秒钟过得都会不一样。
年度十佳。今年最舍不得看完的电影,除了《脸庞,村庄》,就是它了。浑然天成的生活流,观感太舒服。
弗里达真…….剧情太跳跃了
突然哭泣。
倔强小女孩的乡村成长,慢慢融入领养家庭的故事。镜头带着凝视感,很像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看的时候就感觉导演是把自己的经历拍进去了。女孩最后毫无征兆的大哭快把我的心给融化了,好想生两个女儿然后看她们一起长大啊!
1.圣母像出现了三次,小女孩两次祈祷一次报复,她太敏感了。2.姐妹互动的时候,女主角的穿着让我想起来了穿裘皮的维纳斯。3.结尾戛然而止,出现一行字,给母亲。啊,再大的成年人胸口还会疼痛,像童年的委屈。我觉得是眼泪为了继父而流的,是爱情。4.恭喜加泰罗尼亚独立。
喜欢的人被戳到,不喜欢的狂睡。无聊的童年回忆片,慢热,镜头很焦躁,前半段的碎片化催眠一半观众。为了《薄荷糖》跑到资料馆于是顺便睡过了九三年的夏天。
(2022.3.13)二刷再补短评。
7.真别说,这片和《八月》进行比较就很有意思,同样是具有自传性的童年回忆,同样是现代青年对九十年代初的父母辈的缅怀,同样以现实主义格调呈现那份残缺的小确幸。与静默的黑白旁观相反,本片则选择了高饱和色彩中和悲伤情绪,手持环绕的高度参与,水平机位的客观陈述,这段童年可比戏仿新台湾轻松活泼的多,彰显出一位年轻导演敢于大胆尝试的魄力。|虽然理想基调搭配职业演员与八月的素人组合不相伯仲,但两者基于不同的孩子形象,这种多层次的心理表现确实更难调一些。
3.5星。西班牙小镇的暑假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色彩明艳的衣物,用一个夏天来接受最爱你的亲人已经不在身边。直到最后,感受到自己真正被爱、被接纳的时刻,小女孩才终于敢哭出来。太写实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