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阳高照的日子看了一部艺术电影《向阳的日子》,不禁勾起了诸多童年回忆。
在农家的山林小道行走、在秋收的天地里趟下看日落、在父亲的扶着后座时学用老式二八自行车学骑车……
生活对于故事的主人翁张向阳其实是残酷的,幼年丧母、父亲再娶、与奶奶一起生活在大伯家寄人篱下,而后还经历了奶奶过世等诸多。
然后,看完电影《向阳的日子》却丝毫不觉得悲悯,只记住了童年时光看过的美景,记住了童年时光里一缕白煮蛋的清香滋味,记住了置身于空旷的农田大地里天人合一,记得了此后张向阳与父亲张恒远一同生活时父与子的快乐悠哉。
虽身处农村,但张恒远并非普通农民,他懂得耕种之余在农田里写生、懂得油漆墙上大字、懂得闲暇时带孩子去小河里抓鱼……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父亲是特立独行,又懂得享受当下。
电影故事的镜头跟随主人翁张向阳一起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场景的每一处景致都显得亲切、熟悉。
人生最可恶的便是回不去当初的美好,而电影《向阳的日子》却给了观众97分钟的梦境,仿佛回到了童年不知道愁滋味的快乐时光。
得益于张罗平导演的美术专业与十余年的时尚大片摄影经验,电影《向阳的日子》每一帧都拍出了画作的质感。
整部电影作品风格极具特色,观看全程如临梦境享受其中。
影片以张向阳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自己与父亲从生疏到熟悉,再到亲昵的过程。
张恒远再婚后,育有两子,所以与张向阳的关系显得格外微妙,张向阳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但其实更像是张恒远的第三个儿子。
这种父子之间的亲昵其实是跟随人一生的记忆,也是人的性格形成重要因素。
张向阳是思念母亲的,所以他常常在回忆与现实之中分不清楚,常常看到父亲与母亲陪伴在侧的情境。
这些张向阳的回忆细节,丝毫不令人感觉到辛酸,只感觉到有家人陪伴的温馨。
在与后母相处的过程中,张向阳总显得进退维谷,原本是并不太愉快的事情,但在电影《向阳的日子》中竟成了笑料百出:孩子们疯跑中无间撞到后妈,将面粉打翻,后面气急败坏但满脸灰白令观众忍俊不禁。
《向阳的日子》看似父与子的温馨故事,却在中间夹带着父亲与母亲的种种,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日子,令观众眼前浮现的是张向阳父亲与母亲的美丽爱情......电影更像是一封寄往二十多前的家书,简洁而又优美。
电影取名为《向阳的日子》其实有两层意义,一是主人翁名为“向阳”,另一层是主人翁面对阳光的日子。
童年的美好时光永远是解除成年人疲惫不堪的良剂,此后的日子,会遇到爱,遇到离别,遇到挫折,甚至遇到苦难,但也会遇见美好,一如曾经向阳的日子。
因为父母我才能去探索五彩缤纷的人生与世界。
故事内容虽伤感但许多镜头也不失俏皮可爱,电影的开头追随一位十岁的小男孩向阳,镜头面前总是那样的孤单和落寞,好似与世界分隔,独自住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内心却已经远行。
奶奶去世离开后,被爸爸接回新的家庭的向阳,他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呢?
影片里向阳与新家庭中继母的争吵不休,充满着火药味。
但父亲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左右,虽然在继母和孩子们面前充当着“严厉”的父亲,常常在所有人面前责怪他,刀子嘴豆腐心的角色给电影中家庭增添了不一样的冲突。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最让人怕的不是表面的“坏人”而是作秀的好人。
试想如果要搬离生活已久的地方,去一个全新的地方的生活,接触全新的人,我都会觉得陌生心情低落,那向阳会怎样看待感知这一切呢?
镜头中满眼绿意的内蒙真的很美,看了心情舒畅很多,远离城市喧嚣,生活在乡野间,一家朴质的小幸福。
向阳与父亲一起一起爬树、画画、捕鱼、爬屋顶等等,小时候最喜欢参与这些活动,那时候无忧无虑的一起做一件事情就已经很美好,现在已经失去了那样的童趣,接受现实的洗礼,导演也算是致敬成年人回不去的童年。
向阳的新生活就这样开启了新篇!
影片里太多片段会看到童年的自己,回头再来看真的不禁想笑。
很多时候向阳难过生气,一个人“离家出走”我想这也是对曾经家的想念,也在表达自己内心小情绪中的不安。
开始与继母有着“对抗”行为,故意做一些让继母生气的事情,开始释放小孩子的任性及小脾气。
一个人去到旷阔无垠的地方,找一个高处坐着放空发呆。
电影的最后一幕,父亲的离开。
像是上天在捉弄向阳,妈妈、奶奶、父亲的相继离开,这次又是重重的一击,但他没有大哭,一个人默默地接受这一切,我想向阳的内心早已嚎啕大哭,童年有一丝苦涩,但是曾经至少拥有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与爱。
影片前半部分欢笑有佳,以为会是一部很温情的电影,但是最后还是让人绷不住流泪,确实会让人想起童年的时光,自己被爷爷奶奶接回乡下度过的那段时光,无比想家。
导演很多镜头拍摄的很细腻,微小的情绪都表达的很真实,展现了一个十岁向阳遇到的特殊经历,他的感受和期望,相信他未来生活一定会向阳而生。
“等你长大了,也长高了,就会看的更高看的更远。
”
推荐BGM:陈奕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会不会多看看远方,眼前的苟且便显的微不足道?
🌻Part 1 始于最常见的生活(剧情) 向阳,失去了母亲和奶奶,开始和重组家庭的他的父亲张恒远生活,然而他就像一滴油,与水一般的这一家人难以融合。
这是不需言语的-他们住瓦房,他住草房;他们大口吃饭,他小口吃饭;他们穿橡胶鞋,他穿布鞋,一切都充斥着陌生和眼色。
向阳要参加毛笔比赛,他试图用水和煤炭做,却也是没有成功,他看了又看五毛钱一瓶的墨水,却始终不敢向继母说出口,等着张恒远回来,却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他所需要的钱。
他拿了钱,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愧疚和害怕,所以在比赛的那天,他装作掉河里逃避了比赛。
家庭关系的改变,是由张恒远一步步完成的。
向日葵,送饭,抓鱼,洗澡,吃冰棒,跳舞,教画画、骑车,小秘密,礼物。
这些词都被他们赋予了美好的意味,仿佛他们不是一对父子而是一个大朋友和一个小朋友。
和龙王爷“有关系”让张恒远在水里“屡战屡胜”-暴雨天去抓鱼,第二天趴在棺材上回来;屋顶塌了,却也只是受了轻伤。
然而人受轻伤的同时,房屋却受损严重。
张恒远承诺要修两层楼的房子,放弃了油漆匠的工作,去做了矿工。
那些矿工们黑黢黢的脸,对比下闪光的牙,疲倦迷茫却又充斥着朴实的脸,围作一团吃方便面的快速豪迈,无一不透露出原本总被人夸赞工作好的张恒远所经历的是什么。
而去矿地前,张恒远答应回来教向阳吹曲也自然成为了FLAG。
张恒远没回来,向阳在他们的秘密小洞里发现了一卷钱,他不知如何处理,放这不是放那不是。
对弟弟拿了那笔钱,并说他是小偷这件事极为愤怒,掐他打他,如同一只小兽,维护自己的食物。
而这笔张恒远留给他的钱,使他陷入了困境,学校、家庭,没有容身之所。
沉寂了一晚,眺望了许久,向阳开始了寻找张恒远的路,顺着标记,走过一处处他曾走过的待过的地方,在最后找到终点时,被告知张恒远已经回去了,飞奔而去,看到的却是黑黢黢的分不清的面庞。
大家都在哭,为什么呢?
张恒远还没回来呢?
向阳轻轻走到通向屋顶旁的草堆,背过身,缓缓的环抱自己,蜷缩着躺了下去🌻Part 2 戛然而至或许是最好的结局(感想) 故事在一朵灿烂的向日葵的出现结束了。
剧情是再正常不过的重组家庭,从陌生至熟悉,从得到至失去,从快乐到悲伤,只是眨眼之间。
但哪怕是米粒火光,在无垠的黑暗中也会散发出巨大热量;哪怕是短暂快乐,也足以支撑剩下的整个人生。
哪怕从头到尾向阳也没有交过张恒远一声:爸。
戛然而止,美好和悲伤就留在这里,生活的龃龉会继续。
但有过张恒远的陪伴,我相信向阳一定会像向日葵一样的盛放。
人生无常,孩子总要成长,就像脱下蚕茧的蚕会变成美丽的蛾。
当有人问为什么不拍留守儿童的故事,导演说身边的留守儿童才是最真实的。
就好比向阳,哪怕有家庭,却也是孤独,直到有了张恒远。
是的,金钱、规矩、缺乏沟通,这种孤寂,哪怕是在万人中央,也不会褪去。
其实孩子们要的往往不是物质,而是父母最简单的陪伴,这也对应了这部电影的宣传词“最好的爱是陪伴”。
🌻Part 3 景象说明了一切 纯澈的景色,绝佳的构图,随着心情变化的冷暖调色,以及向阳幻想的魔幻红色; 繁盛的花田、树、草,遍布沙尘的土地,起雾的水边,每一个场景变化都和剧情精密结合。
无需语言,就能知道剧情发展。
🌻Part 4 青涩 剧情起承转合有些尴尬,联系性不是完全的紧密。
全片闪光点不突出,整体平淡,有些未交代清楚,有些过于直白。
音乐美,但还可把握出现时间及音量,尽量不让出现消失太过突兀。
很多青年导演在谈到自己的电影都会说存在很多缺陷,但完成了,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所以作为处女作,期待导演后续发展。
正因名作,更显青涩。
——————————————————更新于10月30日本来因为摄影我给了四分,但是想来想去还是降了一星。
因为我要吐槽的是演员的演技,本来全程都还行,没大毛病,但是在爸爸说要出门站起来的那一瞬就让我尴尬了!
逻辑不通啊,一般假装自然,就不会那么刻意吧,明明爸爸人设情商不低,结果站起来的同时说要出门,我设想下如果是他边走向自行车边说出门感觉就会好很多,还有就是校长说参加比赛的时候,我记得不太清了,那演员整个就很跑火车呀,不在状态,眼睛不知道在看哪呢。
不过,再次强调,向阳最后窝在那里这个动作给我很大的惊喜。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应该在选择在父亲节公映,毕竟《向阳的日子》讲述的是不一样的父子之情,电影描述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却有着难言的情感和独树一帜的风格。
描写父子情的电影不胜枚举,但本片的特殊之处在于时代的质感下,那质朴的情感,最动人的父子之情,绝非跌宕起伏大风大浪的考验,而是在最快乐的日子里,有你陪伴。
这样的情感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
本片的导演张罗平乃是圈内著名摄影师,跟多位明星有过合作,并且荣获2010-2011年影像先锋年度人物。
张罗平充满艺术气息和质感的摄影风格,也决定了这部《向阳的日子》的主题特色,电影全片在内蒙古拍摄,广袤的美景中,极具考究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对比与静谧的冷暖色调搭配,造就无与伦比的美感,以景写情,点缀在美丽画面之下的,就是淡淡的情感。
看过张导摄影作品的朋友都会发现,《向阳的日子》的叙事风格与其摄影作品很像。
极具美感的镜头语言和独辟蹊径的视角,构成了张罗平作品非常静谧且随性的风格,就像一位诗人一样,我觉得这位导演真是多才,又是摄影师又是导演和编剧,当然一定会成为一位诗人的。
而关于这部《向阳的日子》,大概这部可以解构拉片的电影实际上根本不需要一篇纯正的影评,可解构的地方太多了。
索性就像这部电影的风格一样,如随性的诗人那样,想到什么说到什么。
如此风格化的作品,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品味。
其实作为一部亲情电影,以吴超、王力可为首的几位主演之外,本片其余大部分角色都是非职业演员,气质清新,在这个商业化市场的年代,每部电影必须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如今的观众都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观众,这样格调清新的文艺作品或许不是他们的菜,让这部《向阳的日子》的文艺片质感显得尤为突出。
但恰恰是这样,并不能因此否定该片本身的价值。
故事本身和叙事手法都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压抑暖昧,克制成全。
风景寄情,两代人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然而在爆米花的快餐时代,能否get到电影的主题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张向阳1岁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张恒远再婚,向阳跟着奶奶在大伯家长大。
向阳10岁的时候,奶奶去世,张向阳不得不回到新家。
面对与自己生疏淡漠的儿子,张恒远感到非常歉疚,主动亲近向阳,花更多时间陪伴向阳,父子间的奇葩相处笑料不断,向阳也渐渐接受了这个像大孩子一样特立独行的奇葩父亲。
故事主线就是父子俩相处的日子,儿子的调皮的情节,父亲与孩子在一起也变成老顽童,就是这样简单。
但简单的故事中信息量却很大,因为在电影的主线故事中,有着隐藏线索,表面上勾勒出一段段家庭絮语,实际上映射的是亲情。
儿子向阳疏离亲情,回到父亲身边,在新的“家庭”中面对继母和新弟弟妹妹,他表现出的叛逆也不言而喻。
而作为父亲,对儿子百般呵护,甚至儿子偷了自己的钱之后还不得不包庇。
实纵观全片,父子二人之间的纠葛一直在各种充满戏剧性元素的过度中展开,导致情节有些破碎化。
好的地方在于电影的主题,很深刻。
你得承认,如果这世界上对于亲情的最好表现,那就一定是陪伴。
电影讲述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父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是父亲对儿子亲情的补偿,也是父子之情最好的宣泄,这些内容一点一滳渗透在影片每一个精美的画面里,唯有亲情才最为熟悉,是打通全年龄级观众的通用语言。。
虽然这些生活化的片段相对比较常规,但只有这样,才能突出爱情的可贵。
张罗平在这部电影里,大量片段化的情节堆砌,以及时空之间的交错和疏离,让本片也成为一部作者电影,风格自成一派,其中甚至能看到塔可夫斯基的影子,但魔幻现实主义这种东西,在每个人的笔下都会幻化出不同的风格,就像儿子最后去寻找父亲那样,其背后悲怆的人物命运却被导演以极其温存的诗意风格完成。
《向阳的日子》终究还是一部悲剧,但它并不哀伤。
正如电影隐忍的情感刻画,用一起陪伴,一起走过的开心时光,来衬托亲情。
毕竟,情感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
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毎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此文系#茅山娱乐#原创,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欢迎订阅及分享!
2004年江苏卫视曾播出一部由《亮剑》原作者都梁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刘烨、孙俪、连奕名、林好等领衔主演的年代剧,尽管原作者指责剧情违背原著主题,但这部剧还是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目前这部剧在豆瓣上获得8.7的高分,这部剧的名称叫《血色浪漫》。
《血色浪漫》海报在这部剧中,刘烨在剧中扮演的钟跃民是一个追逐女孩的高手,周晓白、秦岭、何眉、高玥,都被他的个性魅力所吸引而爱上了他,而这4个女孩中只有秦岭让“刘烨”难以忘怀,剧中扮演秦岭的是时年仅17岁的女演员王力可,不得不说17岁的她表演的非常好,和26岁的影帝刘烨飙起戏来,丝毫不弱。
资料图17岁出道就和刘烨、孙俪 、陈宝国等演员同台演出,王力可的起点不可谓不高,之后这些年,她一直搭档斯琴高娃、刘蓓、牛莉、杨童舒、吴京安、何政军、于荣光、童蕾、成泰燊、王志文、赵立新、俞飞鸿等影视圈实力派前辈演员合作过多部作品,她也是圈内出了名的小字辈拼命三娘,曾因一年出演五、六部影视作品。
资料图日前(10月19)上映了一部由她主演的文艺片《向阳的日子》,影片小男孩向阳在奶奶去世后回到父亲的身边生活,性子“倔强”的向阳无法融入父亲新组建的家庭中,与继母(王力可饰)“水火”不容,因而与父亲展开了一段特殊的父子情。
《向阳的日子》海报这部片打着目前国产片中并不多见的涉及父爱故事的影片,显然并不太受市场欢迎,上映首日票房遇冷,仅有3.2万的票房收入,如今上映3天了,累计票房才10.4万。
据说执导本片是位跨界导演,原来是位时尚摄影师,借用豆瓣上一位网友的话,或许能解读票房为何这么差?
该网友表示“导演用这部电影强力证明了他还是乖乖当个摄影师比较好。
因为除了画面之外,一无是处。
逻辑和人物动机莫名其妙,父子俩穿的比城里人都潮,还装什么村里人?
故事乱七八糟,美术莫名其妙,演员尴尬无比。
有零星就好了喔”。
猫眼电影截图你怎么看时尚摄影师跨界当导演,拍的电影票房遇冷,首映仅有3.2的票房收入?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本文首发于【茅山娱乐】百家号
电影随导演,台词不多但是通过导演多年的摄影方面的技巧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地淋漓精致。
第一,采景地点就是目前居住在聒噪城市人们心之所向往的地方;第二,电影原本就由一帧帧图片而组成,而我确能从电影中看出了一种由一张张图片组成的一个很动容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第三,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太巧妙了,特别是后妈慧娟开始接受向阳的几个片段,细微而感人。
但是我还是有一点是有困惑的,也是我个人看法,因为我并不是很能接受这是一个父爱的电影,我只能说是部亲情的片子,这里的父亲,不可否认对于向阳来说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也是一个偏私的父亲,在向阳的问题上处理得也非常好,每每父亲在对向阳好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另两个小孩是怎样想的,如果在现实中这样的家庭,估计另两个小孩是完全坐不住的,虽有共鸣的点但是不会有很强烈的反应
周六下午深圳南山书城的点映活动,被一个朋友拉到一个观影群里,说导演也会来一起面对面探讨电影,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去看了。
电影一开始,就被它浓浓的暖色调画面感染了。
电影里的农村(导演说是内蒙取的景)视野广阔、画面干净、色彩浓艳,温暖。
这让我一时间忘记了去捕捉剧情本身,而沉醉在了一帧又一帧的唯美画面里。
直到电影开始了接近半个小时后,我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其实不打算有任何剧情起伏了,它铁了心就是想讲一下父子陪伴的日常、乡村的那些琐事、乡野那些美如画的风景。
认清了这个事实后,我打算好好静下心来感受这些日常,而不是焦躁地等待情节反转。
电影里的向阳一岁没了妈,全靠爸爸张恒远的陪伴。
电影里那些童年的趣事,炸鱼、学单车、爬上屋顶看雏鸟...都是我曾经最难忘的童年经历,只不过这些都是跟小伙伴一起经历的,而不是爸爸。
小时候的爸爸忙于做生意,陪伴的时间非常少。
张恒远跟向阳这种亦父亦友的关系真是让人羡慕。
我曾经最向往的父子关系就是如此,像朋友一样的陪伴,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卸掉父子间的长幼之序。
这种关系最健康,最经得起考验。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还是尊重平等,才能赢得彼此的信任。
我看到一半时,在群里说了一句“这简直是一部 vlog(视频日志)”。
确实太日常了,如果像平时看商业片那样,买了一桶爆米花进来看的,估计情绪会爆炸,会焦躁地玩手机,甚至看不下去想走。
但由于有一定的心理建设进场的,有预期这是小众一点的文艺片、而且是导演来现场的点映,所以我还是很耐心地看下去了。
事实上,看到向阳那些似曾相识的童年琐事,还有美如画的乡村风景画面,我是越看越享受。
张罗平导演也说,大家习惯了商业大片的快节奏,我想拍一部让大家慢下来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非常简单,向阳的成长日常,爸爸的陪伴,前面很甜蜜,很美好,直到爸爸的突然离世,一切戛然而止。
把美好的东西毁灭在你面前,让你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回忆。
导演说,如果这部电影不是这样的结局,那就太腻了,甜蜜得腻歪了。
只有当美好被毁灭时,美好才显得那么美好,如红楼梦一样,大观园的一幕幕才成其为梦,而不是甜蜜的日常。
美好的回忆往往留下来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而不是那些具体的人和事。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特色,用唯美的画面来营造气氛,把观众带入一种情绪,让观众带着这些情绪离场,而不是具体的剧情。
很多年以后,我们想起这部电影,也许画面感还很清晰,当时的观影情绪也还在,但是剧情却忘了,这不重要,本身就没有剧情。
哈哈。
影片中的画面很美。
尤其是田园风光,每一帧都可以铺在你的电脑桌面上。
影片中一贯的拍摄手法完全符合韩国偶像剧的气质。
但是此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并非是一部唯美的韩式爱情故事。
导演用接地气的写实镜头诉说着日常。
小屁孩们调皮捣蛋,家中的女主人整天絮叨。
这琐碎的一切被抠像后,叠在桌面式的田园风景画上,似乎有些不搭调。
影片中,父子抢厕所的一场戏,透出浓浓的烟火气,被叠加在矫正过颜色,毫无杂质的风景上后,似乎有种在五星级豪华酒店里撸串的味道。
不知是体会到了奢华的享受,还是生活的真实。
如果能让生活中的斑驳与凌乱更多的投射到故事中去,也许更能符合整部影片所述故事的气质。
故事更多的是以向阳小朋友的经历和视角展开的。
田园生活一直是我向往的生活方式。
恬静,舒服,天高地阔,云淡风清。
如果不是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中,张向阳的生活也许如你、我一般普通到无法引起注意。
影片开头干净利落的交代了家庭变故给向阳带来的巨大影响。
而这些在一个十来岁少年的心中无疑是敏感而不愿触碰的。
他用世俗与大人们不能接受的方式来逃避,反抗,从而试图抹平心中的伤口。
而那个有着大男孩气质的爸爸就成了向阳灰暗生活中的一点色彩。
导演对于父子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的描写和渲染十分到位。
成功的让观众被影片中散发的浓浓的父子之间真实、细腻、绵长的感情所感染。
影片行之后期,父子分离后,向阳的焦虑,不安以及由此而闯下的一系列祸,把父子之间的无法割舍的情感渲染推向高处,并由此带领着观众直接站在宇宙中心祈祷父亲回归、呼唤爱,这也符合观众心理要求。
而如果就此结束,故事难免走向乏味与俗套。
结尾,向阳的爸爸并没有如观众希望的那样回到向阳的身边。
向阳没有表情的表情和蜷缩在草堆上的身体,强烈的透露出绝望的气息。
影片就此结束,没有交代向阳今后的生活如何。
影片最后的绝望情绪和之前的父子之情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被放大后毫不留情的终止在结尾处,导致我心中压抑、闭塞的情绪无法宣泄,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难道导演最后只是想通过一个少年表达绝望,以及绝望后的苦难?
影片最后,一朵向日葵也许给出了答案。
向阳花,向着阳光就能生长。
这才是鲜活、顽强的生命教给我们的意义。
也许生活中的所谓苦难是让花朵向着阳光肆意绽放的动力。
《向阳的日子》乍一听感觉不起眼,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导演就像拿着油画画棒,一笔笔给小向阳涂出了湛蓝的天空,又亲手波墨水毁了它。
颜色有多绚丽,急转直下的压抑感就有多浓烈。
在我的构想里,《向阳的日子》会是没什么剧情量的文艺片,然而事实上,它正是靠剧情和摄像牢牢抓住了我。
一言以蔽之,《向阳的日子》在探讨的是原生家庭对子女陪伴的问题。
小向阳在出场时就处境为难,妈妈、奶奶都不在了,他不得不和爸爸的新家庭一起生活。
当后妈,注定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从电影一开始后妈彭慧娟就没给向阳好眼色看。
向阳封闭、叛逆,后妈不给饭吃,他就去偷。
后来和爸爸一起抓鱼、画画、洗澡、吃冰棍、骑自行车,生活虽然贫穷却也惬意,向阳的世界里终于不再是一个人。
他开始信任父亲、依赖父亲,父亲成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可一家三只狼崽子决定了父亲一年到头都要为食物忙碌。
电影如静水流深,从时不时的向阳视角里可以解读出孩子对孤立无援的生活的反抗,对幸福不可触及的向往,这其间混含着一个孩子对自尊、独立、被关心、被爱的需求。
导演张罗平是敏感的,他捕捉到了一个孩子的全部心事。
《向阳的日子》的时代背景处于上世纪70、80年代,电影的年代感做的很足,却没有陈旧感,从家中陈设到服装风格都还原了时代特色。
自行车、大澡堂、冰棍箱子、拖拉机、爆米花机、开水壶、墨水瓶,一块九买到的两斤肉,墙壁上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铅笔盒里的弹珠,随意一个小细节都能轻松把人拽回那个年代。
导演说:“大家在大银幕上吃惯了的大鱼大肉,偶尔来点青菜素汤洗洗肠胃也挺好的。
”说得没错,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都不写实了,在某些偶像剧里普通白领也开得起超跑,背得起最新季的名牌包包,他们不食人间烟火,爱情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而在《向阳的日子》里,一切都含蓄而细腻。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景都是只能用眼睛看到而无法复制的,而看《向阳的日子》的乐趣正在于此。
我没去过内蒙古大草原,却在电影里见到了草原上大片的红霞、湖泊的涟漪和湖面清晨的雾气。
如果可以,我甚至想即刻飞到内蒙古去感受微风拂面、山峦流动。
好的摄影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明明拍的是农村故事,却没有农村的粗粝感,反而肆意、浪漫、温柔、富于诗意,又沁人心脾。
看得出来导演和摄影对电影的审美定位很默契,摄影极擅打光,对暖色调和冷色调把控自如,而导演则是对画面有境界上的要求,一来电影的选景、构图、光影、还有运镜方式要壮美而梦幻,二来每一帧画面都要带着人物心境的表达。
就像在电影开头奶奶离世时和电影结尾父亲离开时,向阳都站在湖边,冷蓝色调,雾气蒙蒙,湖水形成倒影,意味着向阳迷茫未知的心境。
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向阳像个野孩子一样在麦田里追着微风奔跑,也可以看到张恒远在向日葵的花海里告白。
当然,“世上美景千千万,下笔就在一瞬间”,这本来就是一部像油画一样美的电影作品。
看到最后,我奇了怪了。
当初看片名的时候那句“向阳的日子”给人一种“菊次郎的夏天”的温暖感,结果向阳在绝望的三重叠加中,电影戛然而止。
不过这样也好,在生活碎片一点点缓慢而又不刻意的累积中,情感一点点的水到渠成,最终给人余味深长的悲凉感。
国产影片中,涉及母爱的题材不少,比如《找到你》、《亲爱的》,但涉及父爱的题材故事却并不多见。
相较于母爱,可能父爱有点欠缺张力,如果用艺术形式来体现,的确有点不容易表达。
没错,就像筷子兄弟的那首《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父爱总是内敛的,克制的,又是坚定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伴随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像是一首无言的歌。
电影《向阳的日子》就是一部表达父爱的电影,讲的是一个男孩和父亲的故事。
男孩儿正处于叛逆期,而父亲的再婚也更加剧了男孩儿的逆反心理。
他无法融入父亲的新家庭,与继母的关系也是水火不容,还顽劣的打了比自己小的弟弟。
其实男孩儿的叛逆心理并不奇怪,尤其是在经历母亲去世,父亲再婚,与自己相依为命长期生活的奶奶又突然离开,让他不得不独自面对父亲的新家庭。
影片中触动观众泪点的是父亲的态度,对儿子向阳的一切行为,父亲采取的是包容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即便是发现向阳真的偷了钱,也帮着向阳把事情隐瞒了起来,这说明父爱更趋同于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同理心,一个男人能感同身受一个男孩儿的心理,他知道如果戳穿这一切会给男孩儿造成怎样的后果。
所以在观众看起来,父亲给向阳的爱是一种无限的宽容与包容,那种默默的背负着一切的感觉令人动容。
男孩儿就是应该在父亲的陪伴下成长的,父亲的宽厚品德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男孩儿。
片中男孩向阳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无疑是最快乐的,他们一同捕鱼、画画、骑自行车……电影把父子之间的互动表现得很细腻,看起来很平凡却感觉很真挚,让人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撒尿和泥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故事充满暖意,与这股暖意相匹配的是影片中摄影对镜头的运用。
雨夜、迷雾、草原、麦田等画面的呈现如油画般唯美诗意,大面积的留白,长焦镜头的使用,还有如黄金分割点一样的画面处理,让所长想起了好莱坞那部也是关于父爱的电影《大鱼》,唯美得让人窒息。
影片的整个色调都是充满自然光的暖色,如同太阳,如同电影的名字《向阳的日子》。
影片早在2017年在奥本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上就荣获“最佳故事儿童片”,2018上海电影节展映期间也获得了“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影片将于10月19日全国公映。
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影院感受一下,就像导演张罗平说的“原生家庭对子女的成长与陪伴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现在大家在大银幕上吃惯了的‘大鱼大肉’,偶尔来点‘青菜素汤’洗洗肠胃也挺好的。
”相信影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挺好的一部亲情片,整部电影画面也很美,还是值得看的
导演好像是摄影师转行 这部片子情节真的太弱了 说句不好听的 仿佛是为了拍摄取景而成片 而不是为了成片而拍摄取景 唯一可赞的拍摄手法跟同档期的 影相比也难以出彩 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 但是我觉得还是得就事论事 平心而论
为吕聿来看的电影,挺不错的,支持!
给个四星吧,画面很美,父爱浓浓!
参加毒舌影迷会的点映,看了部丧母儿童向阳成长故事。年代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儿童生活简单而美好,零花钱,绘画创作,书法比赛,简单而朴实。影片以绝美的摄影给我们呈现了完美的视觉享受,诗画般的草原,秀丽的山村。配乐也不错,舒缓流畅。剪接稍突兀,情节略单薄。冲突略不足,泪点爆发不够。
镜头语言特别好,剧情残念,所有flag都等于领便当。导演喜欢用洒落这个意向出现了很多次,飞扬的总会落下。画面的冷暖与情境交织,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片头的设计很美。故事讲的有点乱,人物转变的也有点突然,感觉没太有逻辑。
唯美的一部文艺片,让人静静感受爱的力量,爱的陪伴让小向阳健康成长!
摄影很美
摄影转行做导演拍出来的画面确实很好看 但其它方面都太弱了
劫训挖
画面很行,剧本真不行
据说拿了好些奖,导演的美术功底强。的确,观影的最主观的感受就是很多画面都很美,截图都可以直接当桌面,也很有那种文艺大片的范。向阳是片中儿子的名字,也很多画面用到了太阳花向阳怒放的画面。从父母相恋那时的向阳花怒放的美,到向阳房间的向阳花,以及向阳去找父亲的过程中看到很多招牌上的向阳花。都是呼应,更有美感。片头和片尾,各有一个亲人去世,场景呼应。在这两个过程里,向阳的悲伤在第二个亲人去世时变得更伤切。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长大了,向阳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这部文艺片的确很文艺,节奏缓慢,画面美丽 ,音乐好听,有淡淡的伤心。故事聚焦于父子相处,这也比较难得。
非常图片摄影
作为一部文艺片,还是可圈可点的~电影的叙事性略微做作,但不影响影片和观众在某些方面能达成共鸣。最拍手叫好的是全片画面太美了,色调的处理也很讲究,不难想象导演是摄影师出身的啦~期待导演未来更多的作品!
感谢毒舌影迷会~电影画面拍得不错,光影确实好看。但是故事内容让我觉得很碎片化,后母的前期形象让我觉得不适,因为这世上的后母不一定都是对其他孩子薄情的,虽然后期有变化,但是不希望大银幕塑造太多“坏后母”的形象。有些衣服、被单太新了,感觉出戏,看完不太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油画般的画面确实精美。但毕竟是处女作,还是存在故事拼凑,逻辑性不强,长镜头枯燥,场景舞台戏化,人物脸谱化,情感转变突兀等缺点。
“艺术”不是符号的单纯赋予,它有自己的鉴赏力和生命力。这个片子就整个充斥着伪文艺伪温情伪现实和伪浪漫。抱歉,它真的称不上电影。
向阳太累了,太悲了
美术确实好,整场下来跟看画册似的。很多事儿也能嗅着小时候的味儿,对父亲的感觉可能确实是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