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追权力的游戏,比较喜欢这类的片子,这部片子虽然比较短,但故事叙述清楚,人物设定饱满,服装道路精细,符合时代特征与历史实际,血腥的杀戮场面,生与死只在一念间,纵然世道如此,仍有人保留一颗衷心与尊严,为了朋友甘愿受死,为了家族荣誉可以委曲求全英勇作战,那是一个崇尚荣誉的时代,没有要挟,没有胁迫,胜败只取决于生死对决,没有太多阴谋狡诈,有权力的游戏的风格,甚是喜欢。
片里有彩蛋,少儿不宜,不过也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
值得观看。
1995年,威廉华莱士的那句以生命呼喊的“自由”,伴随着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和绝世美人的眼泪,消散在苏格兰广袤的原野和人民的心中……那时,处在年轻彷徨岁月的自己,还只是热血于那激动人心的阵前演说,5000人血腥的冲杀,和被人背叛与出卖的心痛,犹如《冰与火之歌》第一季结尾,北境之王最后不甘的落幕……当时片子的结尾,提到后来威廉华莱士被传尸九边,最终激发起了整个民族的奋起,当时“背信弃义”的苏格兰贵族,接过了被其背叛出卖华莱士的大旗,然而,这一等,就是20多年,直到现在,终于有了续集~传记文学般的剧情,考究的服饰道具,苏格兰的城堡和肮脏泥泞,以及中世纪特有的宗教,残忍和疯狂……喜欢冰火的朋友不可错过,不过这个苏格兰王,有点罗宾汉的意思……整体与《勇敢的心》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毕竟珠玉在前,梅尔吉普森专注反英系列电影,各个都经典……英格兰试图用残忍来镇压爱尔兰人民,最终一味的忍让,无异于与虎谋皮,自相残杀阴谋诡计,更是爱尔兰被英格兰残酷统治的原因……自由与毁灭,还是苟延残喘,你总的选一样是吧,那个怂包,还是苟且的活着吧……至爱尔兰长剑与华莱士
首发于[君君电影院]微信公众号TVwanda,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起战争史诗片,绝对绕不过它:《勇敢的心》。
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豆瓣34万人打出8.8高分。
主角华莱士在断头台上高喊出的那声“自由!
”更是让君君铭记至今。
残暴的英王被惊醒,台下的愚民屏息注目,而屏幕前的无数观众都被这声怒吼震撼和感动。
为什么突然提起这部电影呢?
因为时隔20多年,《勇敢的心》终于有续集了——《法外之王》 I 201
在讲电影前,君君先给大家做个历史小科普。
13世纪时,苏格兰与英国关系很好,但因一次意外,苏格兰国王去世,且没有直系继承人。
一时间苏格兰各地领主开始争夺王位,于是就有苏格兰贵族请英国国王来当裁判。
当时的英王就是《勇敢的心》中的大反派长腿,奸诈如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借着当裁判的理由,长腿大肆干涉苏格兰内政,最后干脆占领了苏格兰。
民不聊生的苏格兰几近亡国。
而华莱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起义,也因此诞生了《勇敢的心》。
但没几年,华莱士率领的苏格兰起义军就逐渐衰弱,最终在1298年被英王亲自击溃。
华莱士逃匿数年后被捕,被施以极刑,尸体更被分成四块送往苏格兰各地震慑民众。
舍生取义的华莱士成了苏格兰的英雄,更因电影被世界所知,成了自由的象征。
然而,“勇敢的心”这四个字,指的却不是华莱士,而是罗伯特·布鲁斯。
罗伯特·布鲁斯,是谁?
他是苏格兰贵族,早期也曾反抗英国,但后来却又投降于英王。
在《勇敢的心》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自私懦弱的小人,还出卖了英雄华莱士。
但实际上,罗伯特才是真正领导苏格兰走向独立的民族英雄,而《法外之王》讲的就是他的故事。
那为啥以前不拍他呢?
因为罗伯特实在是太有争议了...首先,他不是草根,反抗也不全为了人民。
罗伯特是苏格兰贵族世家,在当年国王去世没有直系继承人的情况下,他本该是最有可能当国王的人选。
然而在英王的操控下,一个没头脑的小贵族却被推上王位。
一怒之下,罗伯特宣誓效忠英王,期望借此夺回王位。
但英王一看就知道罗伯特不是个省油的灯,于是就先把他晾在一边不管。
搞笑的是,“没头脑”当了国王后不但不感激英王,甚至频频和他唱反调...
英王本想扶植傀儡政权,谁知这个小伙计这么不识抬举,恼羞成怒发兵驱逐了他。
按理说,这时候就该把王位给罗伯特了吧?
可英王贪婪且害怕丢掉控制权,干脆宣布苏格兰先不要国王了,全交给英国管。
罗伯特这才忍无可忍起兵革命,其实他最初只是在乎王位而已。
其次,罗伯特有过屈辱受降的经历。
与华莱士不同,罗伯特是个“识时务”的人。
在电影一开场,我们就看到英王在军帐里谈笑风生,只因英军已经扫清了苏格兰反抗势力。
罗伯特作为曾经的反抗者,这时竟然跪在英王面前投降了。
我们都希望英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但罗伯特却没能这样。
他更像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期有朝一日报仇雪恨。
这当然也是一种英雄品格,但魅力就要比华莱士那种舍生取义要小的多了。
更何况这还不是他第一次臣服英王,一会跪一会打,总有点墙头草的嫌疑。
总而言之一句话,便是罗伯特形象不够完美。
华莱士能够吸引全球众多粉丝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直来直去,敢作敢当,是最纯粹的正义骑士。
而罗伯特却习惯深谋远虑、趋利避害,是个标准的政治家。
拍成电影当然是华莱士更好看,但现实中往往是罗伯特这种人更能做实事。
在华莱士死后不久,罗伯特自封为王,重新踏上了革命之路。
最初他只有几十个人的小队,鼎盛时也只率领着几千人的杂牌军。
但与装备精良的数万英军大战,罗伯特竟大胜,将英国人彻底赶出了苏格兰。
可惜现代人只从电影中看到了华莱士的勇猛,却忽视了罗伯特的功勋。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看,《法外之王》比《勇敢的心》更贴近历史。
不光剧情,这片在各个方面都十分考究。
小到士兵们精密细致的盔甲花纹,
大到攻城掠地的投石器、火弓箭,
这片的细节都在极力还原历史。
而且由于是冷兵器时代,兵戎相见时更显战争的原始和残酷。
白刃战、骑兵团、夜袭埋伏...由于古代战争没有科技加持,这些花样百出的致胜手段也成了一大看点。
那么,为啥这电影评分只有7.3呢?!
很大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那就是:《勇敢的心》拍的太好了。
珠玉在前,难免让后来的作品被拿来比较。
但平心而论,君君觉得《法外之王》已经很良心了。
剧本、摄影、演员、音效、场景都算上乘,非要拿它跟《勇敢的心》比,有点强人所难。
不过作为一部迟来的续集,君君认为值得一看。
想要获得更多精彩电影推荐,欢迎关注公众号[君君电影院]。
对面珀斯真的好狗啊,那个贵族说今天是星期天(基督教圣日),明天才决斗,结果当天晚上就偷袭。
而且还残暴地把支持的人民(即使是自己的同胞)都烧死。
这是更大的罪在上帝面前。
这战争打得真惨烈,苏格兰王自己的兄弟被杀,死状还很惨。
妻女被抓走,一座城堡的男人被杀死,女人被抓走。
罗伯特这妻子质量太高了吧,新婚之夜被冷漠,听到丈夫要谋反还依然支持他,哪怕自己本就出身望族。
在阶下囚时,还那么努力保护非己出的继女,送去与修女学习圣经,得以活下去。
对面要是不是诚实人,那么骑士精神在战场上就不管用,也没必要对恶人讲仁义,是时候让他们见识什么才叫兵行诡道。
既然他们率先违反决斗的约定,屠杀无辜同胞,那么在棕枝主日趁他们放下兵器时突袭他们也不是恶行。
对面英格兰的军队大白天还睡觉,只有2个值岗,这打战要是还不输那就没天理了。
不能打战的小孩子有宣传的作用,罗伯特对未成年的孩子说:去和你所有的朋友说:“我们快要夺回我们的国家了”,宣传效果棒棒的。
这王的身体语言,满分,一个拥抱对于赶来投奔的旧部下,如同冬天的暖火。
这皇后太勇敢坚毅了吧,这都阶下囚了,别人让签字离婚,还敢不签。
别告诉我3000骑兵对540步兵都干不赢,结果还真是干不赢,如果对面不撤退那么尸体堆起来的“硬土”也足够后面的人冲上去了,杀掉罗伯特,只是他们心不齐,第一波进攻失利就胆怯地逃跑,输了整场战役。
放那个战败的王回去和贵族们内斗是个好主意,因为如果把他杀了,那么很有可能继任的王很厉害,反而打不赢。
这个战败王(即残暴,又自大疯狂,刚愎自用不会团结人)俘虏了也没用,因为没实权的他很快就被抛弃。
把他打出心理阴影放回去是个不错选择。
给女人送花作为礼物,是个不错的选择,看皇后的笑容就知道了。
这部影片期待很长时间了,特别是《勇敢的心》在此之前已经放映很多年了,二十年吧。
两片一对比,差距就明显看出来了。
《勇敢的心》是电影,不是史实,是为了好看,历史错误数不过来,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都是瞎编的。
不过,好看。
主人公好看,女主人公好看,长腿王演得好,同性恋王子也不错。
有哈哈笑,也有煽情。
《法外之王》是什么,是纪录片,史实片,不是电影。
作为资深英国历史爱好者,我可以说这部片子基本上忠于历史,没有大的错误。
可是,这就不好看了,像流水账。
历史细节太多,我可以说,大部分观众并不知道这些历史事实,他们也没有兴趣。
另外,主人公不突出,性格不明显,不招人喜欢,不如梅尔-吉普森,或梦中的法国美女。
故事不突出,人物不突出,这就不是电影了,不能给人震撼,不能给人享受。
爱情戏也不够,性戏倒加了上段,没有必要。
I could talk about God, but He has no place where we are going. I could talk about honor, but you are here. You know enough about honor. I know you all as men, but today, today we are beasts. You can fight for God, for honor, for country, for family, for yourselves. I do not care, so long as you FIGHT!!
这个故事是紧接着威廉.华莱士《勇敢的心》之后的,电影比梅尔.吉布森那部更贴近史实。
罗伯特.布鲁斯,率军抵抗英格兰,一路败退,最惨的时候只有40人追随,妻子被抓到英格兰囚禁。
在看到蜘蛛修补残破的网后得到启发,开始打游击战,突袭战,把英国人占领的城堡烧毁,开始不断得到苏格兰民众的支持,1307年在华莱士曾经击败过英国人的劳登丘,以不到600人,还有打赤脚农民的绝对弱势下击溃3000英格兰骑兵,此役为苏格兰反抗英军的转折一战,7年后罗伯特.布鲁斯以不到1万人,依旧有打赤脚农民的部队对抗1.7万英军,英军伤亡9000人,再也无力入侵苏格兰。
最戏剧性的是300年后,罗伯特的后裔成为英国国王,成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国王。
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历史重现,劳登丘之战残酷真实,看的血脉喷张,喜欢历史的可以好好一看,还有罗伯特的妻子伊丽莎白皇后对他的忠贞也是可圈可点,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丈夫。
对本片比较陌生的可以先去温习一下《勇敢的心》,本片在剧情上连接的是《勇敢的心》,威廉·华莱士在本片开始已被处死,本片的主角即为在《勇敢的心》当中背叛(有争议)威廉·华莱士那位贵族——罗伯特·布鲁斯,如果说《勇敢的心》是点燃了英格兰独立的星星之火,那么本片可以说是对星星之火的进一步发展,与《勇敢的心》相比本片在剧情设置和场景调度运用上完全可以与之匹敌,《勇敢的心》悲剧式的结尾留下的遗憾在本片中得以发展,宏大的场面设置和场景调度以及非常良心的细节还原,片中很多剧情设置都是有史可依,有据可查,这样处处细节的完善呈现出来的作品带给观者的也是满满的诚意和震撼。
如果说《勇敢的心》带给观者的是敢于反抗的力量,那么本片带给观者的则是逆境中求生的不屈和坚强,蜘蛛以不懈努力而弥补破网之风,人更应该以不懈之力以弥补天灾人祸之害,在逆境中保持向上的决心和勇气与在温暖中保持清醒和镇定同样重要,《勇敢的心》教会我们,在乌云遮盖的雨天,我们要学会追寻自己的太阳和活下去的勇气,当灾祸来临我们除了忍受还可以反抗,本片则教会我们在艰难险阻之中求生,在众叛亲离求存,在为世所鄙求同,在生死一线求变,在大势所趋之下可以逐浪而行,在兵散人亡之际可以东山再起,意义非常深远的一部历史传记类电影,期待下一部的到来!
大势所趋之下的逐浪而行,生死存亡之际的绝地而生,法外之王的穷途末路,英雄诞生的徐徐归途,没有人会忘记自由的回想,我们更不会忘记,阴霾之下,明亮阳光的坚强!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诗词里的影院》
诗词里的影院
勉勉强强七分吧。
动作戏,战争大场面都不行,这点雷得利斯科特是真的牛。
本片导演比不上他。
开头八分钟左右的长镜头不错,非常考验剧组,摄影,收音,而场记剧务都得躲远,导演的协调调度能力还行。
文戏武戏爆破戏一起来。
克里斯派恩我是很喜欢的,但这片里他的角色可真够蠢的,对方说周日不战,他居然真的就听信了,也不安排警戒,侦察。
防止敌军偷袭,却跑去跟娶来还没圆房的老婆行房。
我也是第一次看他这么祼,后面有场河里出浴的戏,更是直接露出升职器来。
女主甜美漂亮而又表现的智慧忠诚善良,演的是个完美角色,果然衣服一脱,熊型也不错。
两人行房那场戏也很投入,演的跟真的似的靠!
但感觉这片真是美化苏格兰,丑化敌视英格兰很厉害。
都一千多年前的事了,导演还这样抓住不放,肯定很激进,很愚蠢无脑的充满仇恨。
属于最易被煽动的民族主义者。
一看条目,果然,苏格兰人。
你说他会加入类似爱尔兰共和菌那样的激进巩布组织我都信。
说回偷袭那场戏,外国不了解,中国的开国君主都不用说,就连他们的手下败将,项羽,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人,都不会蠢到男主这个角色那样。
毫无防备的被偷袭,不知道安排警戒,导致一次被偷袭就算了,后面渡湖又来一次。
军事战略的头脑简直连猪都不如。
当然,那个光头伯爵敌人未必食言,人家过了午夜十二点来偷袭,就是周一,不是周日了啊!
还是心急了点,现实中要是我,非得三四点去偷袭,并且安排包抄两翼和后路,这样给敌人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后面的群狼战术倒是还行,但有点抗日神剧的意思,美化己方,矮化弱化敌方。
这苏格兰导演真是恨透英格兰人了啊?
历史上两军对战,肯定比这还要血腥残忍的多,无论中外,毕竟是冷兵器时代,中国历史上也动不动屠城,让对方失去反抗意志。
片中英格兰王子吊起男主弟弟时,看着就已经够狠了,哪知他还去扒开人家衣服,我一激灵,心想卧槽!
演水浒传么?
中国人都不敢拍的,你们要拍吗?
要剖腹剜心吗?
结果还真是,直接开膛破肚,内脏肠子和血流了一地。
看的我恶心的,短短几秒镜头,却拍得异常残忍血腥,不忍直视。
最后的大决战真是儿戏,混乱。
雷得利斯科特看了只怕要大摇其头。
最后,男主父亲去世前那短短的表演极佳,绝对可以拿个最佳男配的奖项或提名。
看这部电影恍惚间又像回到了《权力的游戏》的世界,古堡与战争,暴力与背叛,不愧是权游的原型,红色而精致的英格兰就像是掌握王权的兰尼斯特家族,蓝色而粗犷的苏格兰就像是史塔克家族,前作《勇敢的心》里的威廉华莱士就是罗柏斯塔克,最后被北方贵族背叛而死还被分尸,《法外之王》里罗伯特布鲁斯则是琼恩斯诺,继承遗志,最后以少打多获得了成功。
这里的好多配角都是权游过来的。
可惜本作的决战只不过是一场600人对3000人的小会战,如果没有续集的话还是挺遗憾的,和史诗战争片就有很大的差距了,战争场面和《勇敢的心》都不能比,更加无法和权游相提并论。
不过开场8、9分钟的无间断长镜头绝对让人惊艳,克里斯派恩的正面全裸也算牺牲很大,虽说其实并不怎么看得清,除非你想变成斗鸡眼(幸好我是男的),最后说一句女主的胸型绝对很正哦😊
-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