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爷爷,时隔七十年,拖着在二战时期受迫害濒临截肢的腿,长途跋涉,带着一件自己做的最后一件外套,45码,蓝色,来到波兰,寻找自己儿时玩伴与救命恩人,也是寻找自己感情的归属。
这位经历颇多的犹太人爷爷,并未因为的身体、年龄及悲惨的经历而狼狈不堪,而是永远的白衬衣成套的西装;还不乏幽默,他晕倒在车厢,在医院护士说:你知道你有多幸运吗?
你差点就死了。
他说:那是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但当他得以和老友相逢时又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幸运…;为了可以躺下休息,故意一直找坐在旁边看杂志的音乐人说话直至他不耐烦走掉;为了可以便宜的住宿,与马德里的老板娘斡旋谎称自己带团过来旅游,先来体验一下,从而谈到一个十分优惠的价格;他也是善良的,帮助涉嫌非法居住在马德里的音乐家;他碰到的人也是善良的,音乐家开车载他去车站,马德里旅馆老板娘鼓励他去找女儿认错借钱,德国人类学家为了满足他中转时不踏入德国的土地,而拿衣服铺了一路地毯,到波兰后医院的护士又陪她寻找儿时朋友,并一路鼓励。
他还是固执的,即使被偷的没钱了也不想去找女儿认错,即使从马德里到波兰不可能不经过德国但他依然倔强的生气。
真的是一个十分丰富饱满的形象。
总让我想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里的欧维,固执、多才、善良也不乏温暖,最终被邻居们的亲情所救赎,而电影的男主角,也最终找到老友,相拥回家。
他们应该会互相诉说这七十年来的精彩经历。
重要的是,感情找到了归属,一路上心灵得到救赎。
慢节奏的公路文,让人十分想逃离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逃离晚上九十点企业微信依然噼里啪啦的响声,跟刘亦菲饰演的许红豆一样,“去有风的地方”。
——-在梦里面。
男主角演技太棒了🌟
📍电影:《最后一件外套》📍类别:二战/友情/战争/人生📍推荐指数:⭐️⭐️⭐️⭐️(适合不慌不忙的午后)—📌【关于我的一点小感触】✅看似是在讲述一件事,但却让我见证了他的一生。
.🎥电影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年过八旬的老裁缝,腿疾缠身,在子女计划讲他送入敬老院前夕,孤身一人远赴波兰,送最后一件外套,见一个牵挂一生的朋友。
.“在路上”推动电影的发展,不断“插叙”+“人物口述”形式来填补故事的空缺和色彩。
.这一类题材在电影市场上并不少见,但是能将简单故事通过镜头传达完美的屈指可数。
.影评贵在【选角+故事背景+幽默滑稽】很大篇幅在讲述“在路上”这件事,但是却在二战背景下将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升华,老一辈戏骨的眼神也是会说话的,尤其是最后隔着窗户四目相对的神情细微变化极其让人共情。
一路上虽有坎坷,但是老人的倔强,以及犹太人的“滑稽”让故事不是一味的处于悲调煽情。
.✅深渊里向我伸出的每一双手,日后不管位处高低,我都舍不得再放开。
.🎥先人总是言而有道,患难情谊永长久。
“我会去见他”七十年了还值得爬山涉水去兑现。
“我们回家”可能他也在等着他,不变的尺码,永生难忘的外套,那又何尝只是一件外套而已。
你好像只出现了一段时间,但却陪了我一生。
世人都祝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大多都将“情”狭隘化了,愿每一份用心良苦的情谊,都得偿所愿。
.✅我不会放弃我对历史的固执,但是我会重建我的偏见。
.🎥这部电影的名场面大概就是老人在德国换乘时,铺满衣服的下车线。
看似极其笨拙举动背后,却包涵着那个时代人的心酸。
很多人说这是多此一举的,在我看来,非也。
用人物动作来强烈表述出人物的内心挣扎,能给观者强烈的心理冲击,这又与返程后老人选择双脚踏地,形成了强烈对比,或许是因为那位矢志不渝人类学者德国女士,或许德国正如广播所说“正在重建,请您谅解”。
苦难的历史永远不应该被遗忘,但是会因历史的被看见和你的努力而日渐释怀。
我想我们不应该用和平时代的上帝角度去审视老人的固执偏见下的奇怪举动,并非多此一举。
老人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没有人有资格替他原谅,我想我们也是。
.🖐愿和平🖐愿不缺踏足远赴的勇气🖐愿历苦难后深觉幸运🖐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的朋友值得.
《最后一件外套》电影的开头是一场热舞,热情洋溢。
这是一个固执可以说有点古怪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跨越几个国家,回到故乡向少年时救过自己命的挚友归还外套的故事。
这样说,很苍白。
我到此刻才明白电影镜头叙事的魅力,才体会到演员的伟大,体会到叙事节奏的把控可以有多巧妙。
我该怎么对你说,电影从这个老头的脸浮现在屏幕上开始是怎么紧紧的抓住了我?
这是一部阿根廷电影。
主角阿布托拉姆这个老头老的很庄严,很肃穆,甚至,很英俊。
电影最开始打动我的是衰老。
年纪已大,房子被子女卖掉,自己也将被送进敬老院,一条腿面临截肢的状态,为了和最爱的孙女合照,不断让步,800美元。
在一个晚上他打扮停当,出门打车,买飞机票,套近乎希望飞机票有个“最低价”,受挫,电影镜头一转,我们知道老头屈服了票价的高昂。
用老人的狡黠骚扰走坐在自己旁边的乘客,孤独的在座位上躺下,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
面对海关的盘问,他一开始不说实话,他问“需要我给你多少钱(就会让我通过)”他总这样,带着活了大半辈子的狡黠和经验为自己争取小小的胜利。
然而,他又失败了,镜头定在海关的脸上,镜头之外是老头的声音在响“我要去波兰,归还一件外套,他在等我。
”电影拍的很妙,有大量的小细节穿插,他骚扰走的乘客短暂的陪伴了他。
他在巴黎转车(也许是华沙),花言巧语的想要一间便宜客房,失败,他丢了全部的钱,他被迫去找女儿和解,拿钱。
他的怯懦与固执还有难为情。
你能在这里看见一个父亲的软弱和故作权威。
客房老板与小伙子送他到车站。
很温情,他遇到的人像一根防护栏,短暂的守护了他,连接了他的旅途。
在车站愤怒的说“我要去波兰,但是不能经过德国,一个犹太人,一个犹太人(不能忘记那样的深仇大恨)”时,一个德国的人类学家走近了他,她坐在那里,老头讲述自己少年时代全家的惨案,镜头转回他少年时,一个天使一样的妹妹被送上车杀掉,爸爸和舅舅被枪毙。
他一再强调“没有告诉我,是我自己看到的,我亲眼看到的。
”电影到这里我才明白电影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老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德国人入侵波兰,疯狂的屠杀犹太人,种族狂热,集中营。
那个人类学家吻了老人的额头,她说“我很愧疚,作为我个人,尽管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很愧疚。
”老人在火车上的幻觉,德国大兵,他亲爱的妹妹。
他晕倒在地。
迎来最后一个温情守护者,护士。
她开车送他去他少年挚友的家。
两个老头都已满头白发,他们定定的相看,喊对方的名字,然后拥抱,欣慰的眼泪和笑容,让我也落泪了。
“我们回家”他少年的挚友说。
一位八十岁的犹太老人从阿根廷到波兰送老朋友一件复刻的外套。
影片开始子女要卖掉他的房子,让他截肢掉受伤的腿,让他住进养老院。
老人不同意,逃离。
本以为是一个倔强老头的叛逆之旅,但是没想到…影片开始弹幕都在说,为什么子女没有一个孝顺,都不理解父亲。
我以前也不理解我父亲,疫情期间老家有人去世,他非要折腾回去。
后来我理解了,在他们这个年纪,父母早已离世,一开始是送走了上一辈的人,从这两年开始,送走的是同辈人了。
执意回去送一程也就能理解了。
或者那些明显不真心的亲朋,他也执意维系,我想是很珍惜每一个没有离开的人吧。
而年轻人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追求,影片中的孙女觉得一台苹果手机比和爷爷合影重要的多。
你说谁有错吗,没有,经历不同悲喜不通而已。
影片有几个特写镜头是老头胳膊上的编号,那是集中营编号。
这个出生在1927年的老人,眼看着一家人被德国纳粹害死,一生都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他甚至都不想用嘴说出波兰这个名字,用一张纸条告诉别人他的目的地。
在巴黎转车经过德国华沙,他去服务台交涉,希望去波兰的火车不能经过德国的土地。
周围的人都在笑他,但是谁又懂他心里无法原谅德国纳粹罪行的伤痛呢。
最后没办法绕过这个必经之地,还是有些倔强的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
不过欣慰的是,他对一个友善的人类学家坦诚了心扉,我本以为这也是他心灵得到了救赎。
但是,在满是德国人的列车上,他还是战胜不了心魔差点心脏病发而亡。
他在华沙的病床上醒来,来自德国的护士和医生给了他心灵上的温暖,而且护士带他去了他的目的地。
那是一个救了他命的朋友的家,他从纳粹手中逃出来,伤了腿,是这个朋友不顾父亲的反对救了他,给了他一件外套。
他这次的目的就是把这件复刻的外套,也是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外套送给这个朋友。
近乡情怯,怕他已经离开了,也怕他没离开。
不过当四目相对,拥抱的那一刻,应该终于释怀了吧。
他终于踏上了这个几十年不敢面对的地方,回到了故乡…
“没有人告诉我,我看到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不好的词语坚决不说,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有些执拗,又很坚定可是啊,他还是踏上德国的土地了。
为什么呢,是放下了吗?
有点没看懂。
这一情节让我想到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坚决不踏入日本的领土,绝不上岸横滨。
不确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果为真,他们的心境应该很相似吧。
有些东西于我们而言只是历史,于他们而言却是人生。
如果我经历过那段历史,甚至如这位主人公一样饱受迫害,我还能客观理智地对待曾经的敌国吗?
何况日本右翼势力如此猖獗,他们对待历史的反思,落后德国八百条街。
不过,也许会有更重要的事情,能够压倒这种我曾经认为是比较狭隘的民族情感。
第一代领导人作出了中日建交的决策,他们也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但是形势变更,总有更重要的利益要争取。
而且,死守着痛苦的过去,更多的是在折磨自己吧。
被男票安利看这部电影,看的时候仿佛在带着问题做阅读理解:为什么他会喜欢这部电影并且推荐给我呢?
不如直接问问他吧开头描绘的老年生活,还是让我觉得不安。
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人生果实,已经是很美好的描绘了,可是下半场还是不可避免地面对分别。
anyway想太远也没什么意义,享受现在吧
最近我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超级可爱的爷爷👴🏻》。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腿脚健步如飞的爷爷为了他的孙子付出了太多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的老人形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孙子的深沉爱意。
影片情节紧凑感人至深让我不禁泪流满面。
电影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真实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超级可爱的爷爷👴🏻》不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亲情的可贵。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付出着无论大小都是那么地珍贵和无价。
这部温暖人心的作品带给我们无尽的感慨与泪水同时也教会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家人用心去爱他们为他们带去更多的快乐时光和健康幸福。
感谢这部作品让我更加懂得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我坚信有爱就有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让我看看,你的照片究竟为什么,你消失不见……我多想找到你,轻捧你的脸我会张开我双手,抚摸你的背。
不知道为什么,分离和团圆的故事好像如今已经越来越不流行了;宏大的叙事和庞杂的伤悲像昨日的洪水,轰隆的浪声已经离现在生活安逸和联系紧密的人们越来越远了。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最后一件外套》不是一部热门、主流、关注度高的电影。
如果在点开的一开始就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战后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寻找童年挚友的电影“,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会点开它并且看完。
很老梗,是吧?
少年心动是一生心动,年少时缔结的友谊,七十年后跨越死生、跨越历史、跨越国家仇恨的奔赴;老人抚摸着另一位老人的脸,说:“我们回家吧。
”是很感人,但是好像也很老梗;赚足眼泪,但是实在不算新鲜。
可是我从《最后的外套》里看到的不是这些。
卖弄苦痛、舔舐伤口、烘托真情、拔高人性——不是。
《最后的外套》想说的通通不是这些。
从头到尾,这部电影没有出现过半个纳粹伤害犹太人的画面;连一秒都没有,一帧都没有。
主人公让人心酸吗?
88岁,集中营里死里逃生、右腿濒临截肢的老人,如果导演愿意,他一定有办法让Abraham看起来很心酸,如他本来就是的那样。
可是没有。
像豆瓣一个网友短评里写的那样:“聪明和固执,狡黠和真诚,都是人类共有的,犹太人把它们做到了极致。
”比起说是一个让人抹泪的心酸老头,Abraham的聪明甚至接近于狡黠,幽默中带着通透,咬紧牙关地呈现尊严和体面,但又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候和身边的人逗趣取乐。
他没有谈过自己,没有谈过自己受伤的腿,没谈过生存怎样艰难、分离多么心酸。
对着那位心地善良、向他施以援手的德国女士,他仰头看着远处,轻轻地回忆那年夏天、他们家族在河边的舞蹈聚会。
那个聚会上,他身边站着自己最好的兄弟Piotrek,舞台上是他最心爱的小妹妹;妹妹说了一个星星的故事,她说:星星不会死掉,它们只会睡着……只要睡着了,它们就再也无法飞翔了。
他眼睛里的不是泪水、而是光芒,嗫嚅地说:Elleesunique.她是独一无二的。
那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第一次恸哭,不是因为犹太人的伤痛,不是因为二战的惨烈,不是因为德国人的赎罪;是因为88岁的Abraham回忆起自己的妹妹,双眼里温热的、鲜活的想念。
那个女孩不是“牺牲的犹太人”,而是他的妹妹,独一无二的妹妹。
另外一次落泪,则是画面里出现了年轻的Piotreck,忤逆甚至殴打自己的父亲,用瘦弱的身板抱起了从集中营逃回家的Abraham,颤颤巍巍地把他抱紧地下室。
他为他擦脸、喂他喝水、呼唤他的名字,这些都没什么;接着他忽然从背后抱起了Abraham,托着他的头,轻轻摇晃,蒙雾的眼镜片背后,含泪的双眼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那样抱着Abraham,像是他们从未长大,像是战争从没发生;像是希望Abraham重新做回婴儿,而他会拼尽所有守护Abraham,陪他无忧无虑地安睡。
“拼尽一切地守护他的光”,今时今日的烂俗牺牲,在那个伤痕累累的年代,却是他们寄托一生的情意。
明知道这是严肃题材的影片,明知道男主人公之间不是可以随意玩笑的bromance,可是Piotreck那个完全没有必要、又完全出于本能的拥抱,看第一眼,就比多少生离死别的镜头更叫我落泪。
七十年过去了。
妹妹像她故事里的星星一样,永远地沉睡、不再飞行了;付出所有拯救了他的Piotreck留在遥远的华沙,再也没有见面。
88岁的老Abraham,拿着所有的家当和一件他想还给Piotreck的外套,疲惫不堪地靠在穿越欧洲的火车上,酣沉地做梦。
梦里Piotreck抱着他;在那个破败肮脏的地下室里,Piotreck给了他照亮余生的呵护与爱。
在医院里醒来的时候,护士说:先生,你真幸运,你知道你快要死了吗?
那时Abraham讥诮一笑,说:那要看你如何看待我这一生了。
可是后来,他在寻找Piotreck的路上又喃喃自语说:我好想找到他,我想告诉他,我是多么幸运啊……这样强烈的对比实在是耐人寻味。
直到两位老人哽咽相拥、世纪重逢以后,我还在心里暗暗忖度,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看待自己这一生的?
影片结束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跳回了最一开头的聚会:二战开始以前,Abraham全家的聚会。
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们放声高歌、纵情舞蹈,才华横溢的演奏家们脸上包含着喜悦;那是个夏天的傍晚,Abraham的小妹妹穿着黄色的裙子,笑起来像星星一样闪烁和明亮。
在欢快的人群里,我拼命寻找着Abraham和Piotreck两位少年的脸,心想着:我们的主人公在哪呢?
转念之间,我忽然在想:这不是Abraham一个人的电影。
画面里的每一个人,每张脸孔,鲜活的、欢笑的、真实的脸孔,他们一起经历了二战;他们大多都死了,大多都死得太早;他们一个一个在Abraham的窗口被枪毙,只因为他们拥有钢琴或者小提琴。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可能收尾太早、可能结局不好,但是他们都同样有自己深爱的、想要守护的人;在他们头脑的深处,也同样记得这个幸福而隽永的夏夜。
回到我心里的那个问题:Abraham如何回想和评价自己的人生?
回忆起Piotreck时他曾说:我承诺要给他写信,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能够履行承诺……他没给他写信;可是七十年后,他穿着最华丽的西装,最体面的行头,戴着最精致的丝巾,梳好了自己残余不多的两鬓白发,拖着一条完全坏死的腿,站到了Piotreck的窗前。
正像他这一生那样:他不想记得、不愿提及、不忍写信告诉Piotreck,自己走过的所有荆棘血路;在生命终结之前,他心心念念的只有那个温热的夏夜、与他窗前的老友。
他颤抖地看着Piotreck,像是吞刀一样艰难地微笑;他想告诉他:嘿,朋友,你看我是多么幸运……最后的这件外套,没有尘土与血。
那件外套45码,是蓝色的,缝着他这一生到头,唯一珍重的爱。
“请让我拥有你/失去的时间/在你流泪之前/保管你的泪……
承诺是要做到的啊,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说到跟做到之间,总是会有些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体现在说到跟做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吧。
毕竟,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有的人一直在说没法做,有的人做了,但从来不说,因此,完成自己的诺言很重要,这不仅仅对于这样说的人是重要的,对于站在对面等待的人来说,同样重要。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一个实现自己诺言的故事,《最后一件外套》包裹着一个见惯不怪的外衣,二战犹太人,在这件外衣之下,一个即将因病不能自理的老人要跨越万水千山去找到曾经的恩人,就为了给他一件外套。
当然,这件外套是自己曾经的承诺,但是对于一个垂暮的老人来说,从阿根廷前往波兰,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咋舌的事情。
虽然现代交通使得这样的承诺有可能兑现,但对于正常人来说,这样的颠簸也挺费劲,更不要说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了。
因此,本片看似一次飞行旅程就能解决的问题,最终用一部电影来缓缓展开了。
而展开到最后,观众们似乎可以忘记曾经的历史背景,单单就这个老人来说,这样的经历以及这样的过程此生无憾了。
当然,没有人会去在乎故事的背景,如何,因为这样的背景,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甚至有点厌烦,欧洲电影一旦牵扯到二战必然会输入犹太人题材,这样的题材在历经了几十年发展之后,丝毫没有任何的改观,以至于很多时候,当我们谈及欧洲二战,犹太人似乎成为了一个固定元素在里面。
这对于犹太人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会同情这些人,且不会忘记这些人,但是这对于同样经历过二战,同样被屠杀过的其他民族来说却显得尴尬,他们似乎被忘记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犹太人的经历是不对的,同样的历史,同样的经历,同样的被罪恶侵袭过的民族们,都需要被铭记。
这是基础。
抛开了这个基础,我们再看看这个故事,垂暮的老人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原因就在于子女们对于他的态度不一。
小女儿被老人赶出家门,但却是最深爱老人的那一个,其余的子女们对于老人看似吹捧,但最终却想要卖掉他的房产,而将他送进养老院。
这样的落差使得老人不得不考虑在弥留之际做一些选择。
这个世界上真的不存在诺言与真情了吗?
他觉得应该还有,比如说自己曾经的承诺需要兑现了。
跨越万水千山的旅程,我们可以将这部影片当作是一部公路电影,既然是公路电影,影片最终的结果终将是会让主人公获得“成长”,对于片中的老人来说,在这次人生的可能是最后的旅途之上,他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小女儿,重新放下了自己之前的错误的想法,重新获得了一种友情等等,这次成长之旅,值了。
对于历史,尤其是对于自己经历的这些历史来说,他一直耿耿于怀,如果不能很好的让这段历史在心中释怀,这将成为自己离去前的最大的遗憾。
而一路走来的他在不断的经历着各色的人群,在不断的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回去波兰对于他意味着什么?
好像不仅仅是对于友人的怀念,更多的则是对于自己之前回忆的加深。
因此,作为一个老人,他不愿意在去往波兰的路上途经德国也就情有可原了。
毕竟在这个地方,他曾经经历过一段地狱一样的旅程,这样的旅程即使是到了暮年,想起来的时候依旧是心有余悸。
老年人的生活只靠着回忆支撑着,但是当回忆渐渐的模糊的时候,他们就需要一次次的实际行动来唤醒曾经的自己,这段旅程对于老人来说已经让他想起了太多的事情了,但这还不够,对于自己的小女儿来说,老人的这次意外出走,实际上是让父女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了。
虽然之前的老人对于小女儿是愤怒的,但当他看到小女儿手臂上纹了一个跟自己一样的纹身后,之前的一切不快就都烟消云散了。
原来最爱自己的还是小女儿,这也是之前小女儿一直坚持说不如做的一次很好的证明。
同样,这个证明也诠释了本片的核心,说出来的要做到,小女儿这么想,老人更是如此。
总有人为了自己的誓言去做些事情,也总有人会忘记,这就是生活。
说到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当我们的行动能力逐渐的消失殆尽,做到便成为了一种永恒的难题,有的人逞一时口快,而有的人已经上路,总要开始这段旅程,为何不即刻启程。
……你好,再见
未被纳粹同化的善念,终将成为一个民族的希望面对非凡暴行,以及可怕残忍的战争行为,人类情感注定难以释怀。
荒唐的优生学,让无辜的民族因区别产生厄运,坠入恐怖和黑暗的深渊。
宗教式的纳粹主义宣传,带着面具的极权理论必定会有预谋地摧毁一个民族所珍视的一切……当一切都面临崩解,当大部分人麻木接受“新秩序”,他们或被恐怖势力威胁,或永远地陷入绝望,但也总有人维护人性中的善良。
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历史无法重新来过,黑暗和残暴将成为一代人永久的创伤,但善良永远会被铭记,会成为一个人困苦一生的希望所在。
今天看了一部关于犹太人与德国的电影,这是一场时隔70年的对话,整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位8二战幸存88岁的他亚伯拉罕不远千里去波兰寻找救命恩人也是老友,履行自己承诺为老友送衣的故事。
从电影一开始,老人要求全家人一起照一张合照,但其中有一个孙女偏偏不喜欢拍照也偏偏他最喜欢的一个孙女,这就难到亚伯拉罕了。
最初不知道他照合照的目的,看到最后才知道。
后来孙女跟他谈判,要想我跟你们合照可以,但我要买一部比这台手机大一点还有一个按钮的Iphone6,售价1千美金。
老人一听这么贵,不行,怎么能这么惯着。
最多给你200美金,孙女一句句的“我不喜欢拍照”打击着老人对合照的渴望,但老人内心觉得照片非拍不可,最后老人说“800美金,不能再多了。
”孙女一听“行,拉钩成交”,然后老人说了一句“你太让我失望了,这么快就妥协了,我本来想给你1000美金的”。
没想到接下来孙女的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了,孙女一听1000美金,然后说“我骗你的,那部Iphone6其实只要600美金,还有200美金是留给我自己的”。
充满趣味又意想不到结果的一次对话,一句“我骗你的”,让看客有两个想法,第一以为她后悔800就成交拍照了,第二,原来是女孩调皮的糊弄了他爷爷。
最后他们愉快的拍下了一张合照。
犹太人的聪明由此可见,就以一张照片开头并很快的结束了这个话题。
其中有一个镜头特写了老人亚伯拉罕身上的一串数字编码,对二战熟悉的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当时德国人抓犹太人去集中营刻下的。
他能从集中营活下来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当时就是那位远在波兰的人不畏德国人而冒险救下的他。
但因为当时在集中营里受了很多苦,导致一条腿坏死。
老人有一大家子人,有一个女儿因为不肯对他说好话,说了她自己的想法而被赶出门,但在他看来没有一个是对他孝顺的,因为他的儿女卖了他的房,分了他的钱,第二天还要送他去截肢然后送他去养老院。
经受过德国人摧残的他,一生充满故事的他,内心的想法肯定是与普通人有着区别。
所以他不愿意被这么对待,当晚就扔掉家里钥匙,开启了他的波兰之旅,说走就走的气魄让人心生佩服。
这场波兰之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难的是他内心的恨与恐惧阻挠着容易的是因为心存对德国人的恨与恐惧而帮助着他,矛盾又不冲突的一个点。
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老天都是帮着你。
这句话就完美的诠释了老人亚伯拉罕的这次旅途。
第一件事,刚上飞机就碰到一位把脚放在他座位上的同行客,都说老人都是越老越糊涂,但主人公就是越老越精明。
一看这种行为这种情况,也觉得那个年轻人没把他当回事,他就上演了一场”无知老人“的戏码,一直问一直问着那个年轻人,而年轻人在不想理睬的情况老人依旧不依不挠的问,最后以至于那个年轻人不耐烦直接走去了其他空闲位置。
最后老人做了一个动作“把座椅中间的把手扶上去,横躺在几个座位上”。
出其不意地坐着变成舒适的躺着。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他是越老越精明了?
有趣的画面。
更有趣的是,最后下飞机后,因进入欧洲需要往返车票,老人没有,直接用钱贿赂了那个管理人,而刚好那位不礼貌的年轻人也在因此事而发愁,又刚好碰到了这位老人,老人给了他一沓钱,最后他们都顺利进入了欧洲。
最后到达华沙时,那位年轻人说“谢谢你的帮助”,老人对他说了一句话“不需要,有人跟你说晚安的时候,你就该放下你那该死的杂志,有礼貌的回应”,最后那位年轻人说“在华沙你想去哪我就载你去”。
先帮人后教训人,最后年轻人真的就是老人在华沙的司机了。
在华沙还有一个画面,就是住宿钱财全被偷,以至于没钱继续前往波兰,最后不得不寻求当初被赶出门的女儿,因为她就在华沙,女儿也因内心有些许怨恨,给的钱刚好就是其他哥哥姐姐卖房分给她的那部分,在这里还给了他爸。
当时女儿说的都实现了。
当初因为说实话而被赶出门,如今老人因为不听信女儿的话而来找她寻求帮助。
忠言逆耳利于行大概就是这样,很多人更喜欢听好听的,但往往难听的你才需要听进去,去反思自己。
不至于最后像这位老人一样,儿女真的把他的房卖了。
第二件事,因为女儿给的钱不足以支撑飞机,所以只能选择火车。
到火车站准备买票去波兰时,老人用犹太人自己的希伯来语加上笔和纸图图写写的方式尝试与售票员沟通,但售票员仍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最后是一位德国女士帮了他翻译”我去波兰,但我不想经过德国“,这里有两个点,第一,想坐火车到波兰必须经过德国,第二,其实他并不是不会说德语,只是不想说,觉得脏了自己的嘴巴,简直是在侮辱自己的嘴巴,就跟他不想经过德国是一样的,恨之入骨的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残暴行为,说到这里,如果看这部电影建议可以先看《辛德勒的名单》再看这部,就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连提德国都觉得是对犹太人的不尊。
没办法,钱只能支撑坐火车,所以不得不经过德国,在承诺面前,有些东西可以暂时放下,但不代表忘记。
在火车站,碰到了一位说希伯来语的女士,老人误以为她也是犹太人,最后沟通才知,她只是学了犹太人历史的德国人类学家。
女士为犹太人感到惋惜,但老人一听德国人,跟她说话一秒都觉得多余、我的嘴生出来就是只跟犹太人说话的感觉,老人脸色立马由欢喜变成了木头人。
女士本意是好的,老人被侵虐时,女士还没出生,所以算是两代人在沟通。
但老人对德国人的憎恨不分年龄不分时代。
最后女士像是在给犹太人创造对德国的新认知,认为那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应该向前看,所以不厌其烦的想跟他链接上关系,但老人不接受,直到有一刻,女士以尊敬的方式亲吻了下老人的额头,老人觉得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女士说”希望你下一站能去德国看看,现在的德国变了”,不敢接受但又尝试放下自己的成见去接受的同时说“可以去看,但我的脚不能碰到德国的任何一寸土地。
”,最后女士用自己的衣服为老人铺路,老人脱鞋走在衣服上。
当老人坐下,女士跪下为老人穿上了鞋,这一刻老人释怀了,穿上鞋踩在了德国的土地上。
相互尊重又互相改变着。
女士到站了,老人继续踏上他的征途。
老人独自坐在火车窗户边,而周边的人都在聊天打电话,叽叽喳喳。
瞬间老人心闷发抖流汗,周边人吓坏了,老人离开座位,不断寻找着少人的座位,但每个车厢都是德国人在说话,仍至到这个空荡荡的车厢时,看到了已被德国人杀害的爸爸、妈妈、心爱的妹妹,此刻老人看到他们,内心更揪一样的痛了,到最后的车厢时,发现一群德国军人和女性在车厢内饮酒作乐,这一刻,仿佛把老人瞬间拉到了被欺的那时,两腿发软、全身冒汗的恐惧感由心生起。
吓得立马逃离那个地方,哪怕这些军官一直在叫他,他也忘却了恨不得赶快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最后因腿部发痛而晕倒。
但谁又能明白,这种发自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呢,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这种周边都是德国人在聊天打电话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当初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暴行。
第三件事,老人因在火车看到德国军官而引痛腿部晕倒,被送到了医院,因为护士对他的尊敬和对他腿的细心照顾,护士尽力去医治他的腿而不是直接劝截肢,护士是个好人,所以最后老人求她帮忙陪他一起前往波兰,但当到老友门口时,开始害怕了,近乡情却大概就是这样吧,他害怕老友万一不在了,害怕这里一切都变了,害怕他在却把他忘记了。
当最后来到老友门口时,敲门没人应,询问附近的人也没人认识。
害怕中带有一点失落,怕他已经搬走了,但没想到的就一瞬间,眼神对上了,那个拿着针线坐在缝纫机前的他与窗外坐在轮椅上拿着衣服的他眼神对上了,不说话,便知道没错了,我实现我的承诺,将当年你给我的那件衣服我做了一件一样的给你,45码、深蓝色。
大概这就是主人公每次蓝色衣服的原因吧。
跨越70年的重逢,是感恩是念想是期待。
最初,售票员说:“去哪,往返xxx美金”,老人“波兰,只要去的车票,不回来了”这旅行使命必达。
这部电影将犹太人的种族聪明、历史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讲述战争的场面,但却无处不让人想起战争的杀戮与可恨。
德国人与犹太人,对于他们双方来说都是可恨的。
德国人因为讨厌犹太人的自私自利、种族而见一个杀一个,犹太人因德国人对他们的种种残暴行为而憎恨。
两者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就像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一样,不是说改变就改变,说原谅就能原谅的,恨的牙痒痒。
没有认出Ángela Molina(朦胧的欲望),也没有认出Jan Mayzel(十诫、白),岁月流逝,头发花白肌肤松弛行动迟缓,漫步华沙老城,Abraham Bursztein和Piotrek还是认出了对方。
有点失望。老爷爷一上来就是一个倔强古怪聪明的性格,可能正是因此,他的执拗就变成了顺理成章(试想如果是一个温和的人对某一件事突然很执拗,这种执拗才更有冲击力)。而且,似乎除了他本人之外,那场战争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德国的人类学家、波兰的大夫,更不用说西班牙的那两个人,他们的人物设定都和二战没有很大关联。就好像那场灾难都已经过去了,欧洲已经走向了文明和谐的今天。一路上所有的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地域特色,如果没有特意的台词,根本不知道德国是德国、波兰是波兰。战争给每个民族都带来的苦难,但在今天,这场苦难似乎只是老人一个人的梦魇。
老人在德国车站选择不要踏上德国土地,一场战争让经历过这一切的这一代人有了终生的噩梦。他们脚踩的土地承接了一切幸福与痛苦,仇恨与原谅,德国车站的拥抱也让我们相信,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
这个世界如此冰冷又如此温暖
很厌恶狡猾的犹太老头。
一个88岁的老男人,一条腿有毛病走路都不利索了,独自一个人回去波兰,目的是探访老友,完成一个承诺。片尾两个老头拥抱着说回家,非常感人。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就光脚踩在行李箱上,可爱又刻板,拍的真好。
4.5星啊OST哪里有太棒了!老爷爷的演技真的很好啊!和女儿对峙那里女儿也演的好好。虽然有槽可以吐,但这个感人的轻喜剧值得排半小时队(头一次提前半小时到场都要拍两百米的队)这是一个固执的老头坚持自己70年承诺、然后被这个新世界和善良的人们悄悄打动妥协,最后完成使命的故事。有空写影评
老爷子眼神太有故事了
战争生命 诺言 最后两个朋友终于见面 泪目
其实有点粗糙 很多细节也可以更有趣一些 情感层面比较容易打动人吧。
虚无与梦境的交替开场的热舞 洋溢激情的舞姿与笑容 暖黄的灯光将这个瞬间镶上美好,美好的犹如幻境,幻境一般,永远萦绕在回忆的苦涩之中。殊不知,下一秒欢笑的我们竟成如此模样。最后的隔窗而笑,两双深邃的眼睛,逐渐闪烁泛着泪点,像从悠久的过去历史中缓缓穿梭到了现在,冰释了这回忆的透镜,外套45码,还是蓝色的,记得,我记得,我永远记得朋友 ,欢迎回家!
本可以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叙事结构和节奏出了问题,开篇总在挖坑而不少量填坑,让观众的耐心完全耗光。28分钟,弃剧。
行活儿
毫无看点
go mild
一段自我救赎的旅程。明明知道会经过“记忆中最悲痛的岁月”,却依旧前往。老人如山石,刻骨记忆巍然难动,行人如幼苗,深知山石无法久存却毅然安家,风雨同伴,装点着晦暗的山间,引光同居,过去岁月不改,未来时日共鸣。
很多地方体会不到
演技太好了/ 怎么会有这么善良貌美的护士!其实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很好!
经历过如此伤痛的人,观众只能想象,永远无法有相同的感受,纳粹让他家破人亡,落得终身残疾,永远挥不去的心理阴影,就算他已经人到暮年,面对噩梦中的德军依旧恐怖如孩童。即痛恨又恐怖,几十年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当老爷子不愿踏上一寸德国的土地,不愿提起波兰这个让他痛不欲生的国家时,没有滑稽,只需要尊重,尊重个人,尊重历史。
战争带给每一个被侵略名族的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个时期的中国亦是如此,后辈人没有尽力过永远不能代替他们说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