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悬疑片。
剪辑,节奏、摄影,音乐,都相当不错,将紧张刺激悬疑的氛围营造的十分到位,两个男演员的演技也是旗鼓相当,特别是扮演精神病人麦克的年轻演员,在大量的特写镜头下,将一个精神病人的脆弱敏感神经质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
但整个故事设置的大象之死、弑母、同性之爱、爱女溺水死亡、小女孩(医生侄女)等情节点,包含的戏剧性内容都应该有丰富的挖掘空间,却讲得比较平淡浅层,欠缺层层推进,因果关系演绎不足,冲突感不足、缺乏戏剧张力,不易引起观众共鸣,结束时也是噶然而止,观众还不明就里。
电影从一个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在圣诞节前夕突然失踪引发的一次事件切入,以精神病病人麦克对幼年成长经历,与医生劳伦斯之间的微妙暧昧的同性关系、精神病院院长格林因意外痛死爱女后,与前妻离婚,和新婚妻子相处并不和谐关系,探寻了家庭变故、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人的心灵成长、心理状况的巨大影响。
电影以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精神病院院长格林为了避免医院信誉受损,找到劳伦斯失踪的原因,与劳伦斯失踪前最后接触治疗的病人麦克展开盘问对话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倒叙、插叙、闪回,让对话过程充满紧张悬疑,不失节奏感。
在对话中格林格林费尽心思,想从麦克口中套出口中套出劳伦斯失踪的真实原因,但聪明的麦克却和他绕起了圈子,让格林焦躁不已,并失控打了麦克的耳光,此时的格林也面临一些家庭的困境,因为独生女儿不幸溺水身亡,他与前妻离了婚,但心里一直无法走出这个悲伤,在双方气氛紧张的交谈对话中,麦克虽然情绪激动不很配合,但也在逐渐透露一些他与劳伦斯的情感纠葛。
对话过程中断了五次,其中有两次是格林先生接他妻子的电话,一次是护士苏珊找警察来故意打断格林与麦克的对话,一次是格林的妻子带上她的侄女到办公室给格林送眼镜。
最后,当麦克看到格林的妻子和侄女来探望格林,特别是格林的小侄女主动与他打招呼,勾起了他幼年时的痛苦回忆,开始主动与格林回忆他缺乏关爱的成长经历和他与劳伦斯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麦克的回忆诉说中,格林逐渐理解麦克,在承诺麦克提出的要求下,麦克告诉了格林劳伦斯的下落,格林与劳伦斯取得了电话联系,对劳伦斯仍心存一点念想的麦克,要求与劳伦斯通电话,电话中麦克彻底对劳伦斯死了心,不顾一切吃掉含过敏源的巧克力,格力和苏珊虽然立即抢救,但麦克仍然死去。
格林和苏珊面对麦克的死亡失声痛哭。
经历这次事件之后,格林与前妻苏珊也终于和解了。
先看完了中文版的话剧,因为演员演技差,导演舞台设计平庸,舞美设计好无亮点让我好奇原版电影版到底是如何叙述的。
电影版果然医生和护士的故事线和情感线更细腻,两人女儿死亡的线索和两人因此的自责和对女儿深深地爱对照男主即便有父有母也始终没有得到过他们的任何偏爱形成隐藏的对照。
故事以男主主治医生的失踪为引子,根据医生和男主的对聊慢慢展现出三个人物各自的心结。
而这一出推论也是倒叙的医院行政听证会上对医生和护士的单独提问事件经过进行交叙的展现,两者内容相容性很高,看起来不费力。
很爱电影版最后的结局,护士对男主的爱护更多是因为丧女之痛通过关心男主来忘却,而医生也确实没有看男主的病例,把他当一个空白的人通过对话的一个小时来了解他。
最终医生和护士联合拯救男主时,即是男主得到类似父母爱也是医生和护士从女儿死亡的自责中解脱。
故事的最后医生和护士在冰冷的雪地里相拥,满树红花零星开放在前景,使人感觉希望在继续。
迈克尔果然是白色的大象,欺骗和治愈同在。
因为喜欢多兰去看了这个片子,真是好看,不只是多兰。
其实多兰在片中的演技并没有那么出色,但迈克尔这个角色跟多兰自己导演的电影里的角色还是有几分相似的,聪明且神经质,杀了妈妈(这回是真杀),同性恋。
但电影一看就不是多兰的风格,没有大量慢镜和bgm,没有情绪的起伏与爆发,是克制着一步步向前推动的,主线中穿插多条线索,最终汇合,清楚明了。
电影场景局限在办公室的小空间内,主要靠人物的对话和表演撑起整个情节,很精彩,精神病医生与病人的心理博弈非常抓人,可惜的是医生还是中了迈克尔的计,迈克尔最后的回忆与讲述和他情感的流露实在太让人心疼。
我对大象本来就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的想象中,这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是有着最脆弱的内心的,它们行动缓慢,面对猎枪无力反抗,它们在非洲荒原上执着地生存,没有目的。
迈克尔在数到第78只大象的时候,他的妈妈停止了呼吸,5年后他杀了自己,我们能数到多少只大象呢?
看之前没有太多期待,却收获翻倍的惊喜。
这种密室类型的悬疑剧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这个改编自舞台剧的剧本非常有启发意义。
表面上是寻找一个失踪医生的故事,却在医生和病人对话过程中衍生出另一层故事来,尽管那也许是病人观想出来的。
首先,影片设定的环境在精神病院,然而多兰扮演的年轻病人却能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地诱导医生相信了他的“故事”,有点讽刺的意味。
究竟谁来定义病人?
如何分辨正常人和病人的界限?
病人的世界注定就是杂乱无序毫无意义的吗?
故事中对这层含义的阐述不算太丰富,却也足够引起我的思考。
在我看来,这个年轻人根本就不是个精神病人,只是个缺乏关爱的大孩子。
其次,影片借鉴了犯罪警匪片的模式,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像在彼此角力,剧情的悬念接踵而来,再加上过去现在不断闪回的剪辑,令影片气氛变得紧凑起来,有点像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的《非常嫌疑犯》。
最后,多兰导演首次以演员身份出现在别人导演的影片中,表现确实不俗。
尽管部分场景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但整体来说拥有不少天才型演员的潜质,在一些细微的动作和情绪处理,相当传神而具有感染力。
三星半。
(有剧透)前几天在天桥看到中文版话剧海报,对题材有兴趣,但不太相信中文版的质量,就回来先看电影,这导致了我先入为主的错误,以为是一部悬疑犯罪片。
五六年前我看过一部忘了名字的电影,女主角得了阿兹海默症,痛苦之余,她好容易找到家人急事出门的机会,打算凭着自己之前写下的提示,艰难地去二楼浴室找安眠药自杀,千辛万苦找到提示,千辛万苦爬到二楼,忘了提示,下楼再看,再找到浴室,又忘了提示,再下楼去看,这次晓得把笔记本带上楼,终于找到药片,家里人回来了,自杀失败。
和这个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故事相反却又类似,本片是一次精巧而成功的自杀——但一样绝望。
像我这样期待汉尼拔和高智商心理医生巅峰对决的观众注定失望,这是可怜的灵魂玩弄平庸的世人,巧妙地终结自己,同时也终结痛苦的尝试,我还是不知道这算是悲剧还是喜剧。
也许导演也有同样感受,所以在死亡场景之后,影片结尾的白雪、橙花、相互理解的两个人,如此温暖——只可惜他们失去了两个孩子。
主线完美且动人,看到很多人并不太满意男主角多兰的演技,我觉得至少合格吧,开始装出来的邪恶,到最后狡黠的诚恳,以及中间和小女孩打招呼的腼腆,和护士聊天时的孩子气,都有展现。
反倒是医生和护士两个人,在(应该的)职业性平庸之外,缺少一点情绪上的暗流涌动,毕竟他俩之间的创伤线,他俩因此面对男主角时候该有的情绪反应,以及他俩之间的暗流涌动,两人也基本没有表达,但确实剧本似乎也没给到机会?
总之,导致最后的救赎略显突兀。
结局让最初的犯罪预设如此讽刺,我不由得想,是舞台剧就更好了,更适合这样浓烈的情感——但目前这版中文版话剧肯定演不出来,至少我这个判断不会有错。
近期看过的最让我哀伤的电影,哀伤的我看完片子又哭了好久,不是嘤嘤的,不是呜呜的,而是躲在卫生间大哭出声那种,好像真的是自己爱着的一个孩子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离开了我们。
边写边模糊着双眼,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给男主的特写太多,是不是男主深金色的头发太夺目,是不是慢镜头太多……有两种人,如果太聪明会让人提心吊胆,罪犯和精神病患,前者让狱警时刻担心他会越狱,后者让主治医生时刻小心不要被他戏耍。
看这部片子时想起了凯文的《K星异客》,虽然要表达的主题不同,演员技巧上也有不同,但两个主演对那种神经质的状态,把握的收放自如,或许每一个好演员骨子里就带有这种神经质,而刚好演精神病患的时候,就把这一部分本色放大了。
人们一生中总有受伤的时候,总有想逃避的事情,成年后,经历的伤痛,也许能被时间治愈,童年时期遭遇重创,只依靠孩子自己的力量,真的无法痊愈。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片中的这个天使降生地球后,遇到了什么,进入医院之前,他再怎样难过和痛苦,也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那时只有痛苦,没有绝望。
可是在医院里,麦克遇到了爱他的人,主治医生,和护士长。
主治医生的爱,更多是对他的聪慧的欣赏;护士长的爱,更多是对自己失去女儿的一种情感上的弥补。
不能否认,他们对麦克是与其他病患不同的,麦克也知道他们是爱他的,但都不是他想要的方式,因为他们的爱里还是带有对病患的偏见,甚至是监视,这种不纯粹的爱让他不舒服,他想得到的尊重平等自由,这里更没有。
既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不如得到信任,了结自己,这时的麦克不仅痛苦,还感到了绝望。
所以他抢到了一个机会,为自己拿到了一个筹码,他一步步设计,得到了院长的信任,并于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院长一句“forgive me”,治愈了院长与护士长几年的心结。
院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麦克说的,对前妻说的,对死去的女儿瑞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其实麦克真的不算什么精神病,他只是想逃避一些事情,却又无法安置自己。
因为他的成长经历就不正常,妈妈认为他的存在就是个错误,爸爸又是个偷猎的;妈妈对他残忍,爸爸对整个世界都残忍,但麦克依然是个天使,只是他存在于一个扭曲的时空。
他善良聪慧,脆弱敏感,与院长的对话中处处机锋,透着狡黠。
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求不会终结,“正常”与“非正常”只是相对的,角色互换后,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医院里的病人才是正常的,医院外的我们,都病了~
近来很不喜欢一直逼逼叨的片子,特别容易出戏,看着看着就想别的事去了。
这部也是,只怪开了头。
导致Micheal患病的心理依据倒不如医生的构建的有信服力,所以终了有种医者不自医反倒求助于病人的感觉。
不过也不能太教条化,这年头得个精神病哪里还非要个缘由。
看的时候一直在等着画幅变化,这也是多兰几部片子看后落下的病。
结果自然没等到,还在琢磨这次怎么这么中规中矩了。
看完才知道导演压根就不是多兰。
对于多兰没有很喜欢也没有不喜欢,只是觉得这人真是执着,同性,恋母情结与弑母文化走到底。
这部也是占全了,也难怪他会接。
千年等一回,有生之年看到多兰不导演只参演的影片,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激动。
兰兰全程的英语很有魅惑力,不像魁北克法语如丝丝刺痛不绝于耳。
话说导演一定是多兰脑残粉,专给大特写,这点哪怕不看兰兰自编自导也不能“幸免于难”。
电影几乎在一个密闭空间内展开,通过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向我们一层层揭开不为人知的真相。
悬疑部分渲染的很到位,至少于我而言,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劳伦斯医生的去向以及他和麦克之间的关系。
麦克和格林靠你来我往的对白博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麦克对他颇具执念的大象滔滔不绝,格林则潜心于劳伦斯的事打破砂锅问到底,然而他们还是有共通之处的。
这一切都是麦克游戏中的一部分,他用孩童般的心智上演了一场自我毁灭,其中饱含他对世界的绝望,和对母爱的渴望。
静默的控诉有理有据,他的起床、吃药、用餐、就寝无时无刻不在配合医生;二十四小时被迫接受鹰眼监督;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钟情的对象(即劳伦斯医生),他们的爱情也是柏拉图式的,他受够了这种没有指望的生活。
仿佛是冥冥注定似的,从母亲抛弃他的那一刻,从父亲举起猎枪的那一刻,一切已为他的悲剧埋下伏笔,不被世俗待见的躯壳,愿天堂能安放你的灵魂。
影片由舞台剧改编,大象作为贯穿始末的意象,是心理推进的重要线索。
大象在法语中发音类似于“欺骗”,母亲的背离是一种欺骗,我于她而言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劳伦斯医生的爱情是一种欺骗,无法碰触的爱不是我想要的方式;护士的盯梢是一种欺骗,他们对资料的了如指掌让我无法真正做自己。
被爱对于我来说是件新鲜事,我只想有一个陌生的忠实听众,陪我玩一个结局已定的游戏,在我决定服下过敏原巧克力之前。
美中不足的是结尾蕴含的爆发力稍欠火候,真相大白的一刻趋于平淡,观众难以产生赞不绝口的共鸣。
这里摘录三句打动我的话,麦克对母亲的看法是这样的——她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她知道该怎么做,他给了我希望,这是你能给一个儿童最糟的东西,格林医生,如果你不能做到的话。
麦克调皮起来也可以是这样的——我知道你想,但是我在这的任务是做个疯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有免费的房间和伙食,格林医生,直接回答你的问题不在我精神失常的工作之内。
格林医生问麦克大象为什么在壁橱里,麦克天真地回答道“因为它害羞”,顿时联想到《蓝宇》的情节,蓝宇说“有一天那边挂了个彩虹,大得不得了,我赶紧去拿摄像机,可彩虹已经不见了”,捍东也说“彩虹都怕羞,不愿意上镜头”。
个人觉得比较出戏的一点是这回多兰终于杀妈成功,有位豆友的评论是这样的——我杀了我妈妈,可能还很想杀了我爸爸,最后我杀了我自己。
同样对亘古不变的性向问题打了个擦边球,多兰你一定是看中这两点才接下这部电影的吧。
大象是唯一会因爱而流泪的动物,当我数到第78只大象的时候,你停止了呼吸……
首先这部影片氛围营造不足,导致很多人看了感觉很闷,这是硬伤。
但是话说回来,整体故事是不错的,我看第二遍时也发现了很多细节:如33分钟时,迈克做出了口交的动作,说明他15岁入院前就有过类似痛苦经历,或者说他就是这次性丑闻中的一个受害者(要知道精神病院是禁欲的,一个还没有性观念的少年进入后是不会知道怎么口交的)。
39分钟时,镜头显示员工区茶水室柜子里有大量巧克力,它不是严格管控的,迈克想多吃几块并不是难事。
43分钟时,当迈克拿起大象照片观看时,格林医生就在其身后,此时他正说“我不相信你”,而影片最后劳伦斯医生说“大象的鼻子”意味着欺骗,这里就暗示了迈克知道格林在说谎,他已经开始相信自己了。
另外,让我们说说迈克的死为什么能让格林与前妻苏珊复合。
首先他们女儿蕾切尔的死,格林认为是前妻的不负责任带来的后果,他们之间是谴责与被谴责的关系。
而在整个迈克死亡事件中,苏珊诚实对待迈克,发现了他的反常,知道他不能吃坚果巧克力,对他可谓是尽心尽责;反倒是格林的失职导致迈克死亡。
当格林说出“原谅我”时,他们的关系又回归于平等了。
我想,迈克的死除了是为自己找个解脱外,促使格林与苏珊复合也是他的心愿之一。
这样看来,迈克不仅不是精神病、没杀他妈妈,还是一个缺少关爱,在精神病院受尽折磨,同时还想着重塑他人完整家庭的高大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反转与《水果硬糖》里的女主人公倒是有点像。
剧本真好,猜到了部分,但也有没想到的,还蛮惊喜的需要知道了事实再倒回来看前面Michael的用意列几个看出来的点吧Michael和护士Susan,真诚的谈话开始违背预期,处处都管的妈妈和叛逆又时不时卖乖撒娇的儿子;而Greene医生有点像父亲的角色,包括傲慢自大一系列性格,而他们对待Michael这件事上的分歧也相当具有父母亲的典型。
而Michael和Greene医生防备角力,和护士Susan反而能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至于最后Michael还给他们的,是和多年前他们的女儿Rachel出事如出一辙的情形。
还是蛮典型的家庭,包括俄狄浦斯情节这样。
至于最后Greene和Susan和好,只能说是一种理想结局吧,再经历一次最坏的也可能是ptsd。
Lawrence医生不碰Michael,我目前的理解是医生是现实的,因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访者和咨询师是不能有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
如果是秘密相爱,柏拉图式的,留不下证据别人也没办法,但如果发生肉体的关系,被发现就很难收场了。
Lawrence已经擦边越界了,但对正常的恋人来说肯定不够,所以Lawrence医生说“我用我的方式爱他,但不是他想要的方式”。
咨询师的职业规定是有道理的,也没办法说什么,但真的发生了也无可奈何,也不能说是哪一方的问题,遗憾也是真的遗憾。
Michael讲他被医生性侵的故事,有一种“我宁可你是强奸我,也好过完全不碰我”;而第一个“我杀了他,尸体藏在储物间”的故事,发现储物间里的是大象🐘,也是Michael对Lawrence复杂的情感。
大象的意象,欺骗,爱,爱与决绝,爱与死……吗?
Michael狼吞虎咽吃巧克力,在和Lawrence医生通话的时候故意说“我过得好极了。
Greene医生奖励我三…四块巧克力,因为我的表现”,Lawrence医生是知道他对坚果过敏的,接着Michael说“鳄鱼的眼泪是吧,结果也没法改变。
我爱你”,挂了电话。
这一幕太到位了。
Michael对小女孩当然是善良的,他太知道小孩需要什么了。
剧情到这里好像只有他们是完全平等的,不需要试探角力欺骗这些他很擅长的事,当然这很短暂,而且是被护士的爱打断(这里很像有了真正的小孩,护士也不管他这个“替代品”了)。
对于Michael在医院的感受,我因为经历感同身受。
规律无聊的作息,鞋带充电线洗发水被各种防备,医生看过病历全都带着有色眼镜看病人,根本没有人和你在同一层面交谈,面对面地认识你是谁。
不过对于Michael过敏,医生护士手忙脚乱拿肾上腺素这件事,我觉得比起现实是理想化了的(现实里喊一声两个护工把你拉起来绑床上,那边估计就带着药剂来了,状态稳定下来送进手术室急救一条龙),当然对Michael来说,死亡也是一种逃脱,一种得偿所愿,这是剧里对他的仁慈。
一个脑洞,大象之歌里“大象的鼻子”又有“欺骗”之意,是否Michael讲的妈妈的故事也是假的,所以医生说“他个小混蛋”?
不过真实与否对这个故事来说不那么重要了。
贯穿电影的歌剧选段是O mio babbino caro,我亲爱的爸爸。
大致意思是“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个少年,你要是不答应,我就跳河自尽”,一方面是Michael妈妈任性的一夜情带来不想要的儿子;另一方面是Michael决绝的情感,我就是想离开这里,你不答应我就用别的方式达到。
我总感觉有一种相似性,在Michael和音乐剧《近乎正常》的Gabe身上,他们表面上都极具迷惑性,擅长诱导或欺骗,但本质都是善良的。
好像不正常的家庭里常年被忽视的聪明的孩子,从戏剧角度,似乎就会长成这样,渴求关心,擅长诱导把别人带进自己的节奏,用各种真真假假的故事包裹内心的情绪,希望别人听懂破译出来,同时做好最差的预期,也许用玩笑的语气说出来,需要做交易才会直白表达自己的诉求。
越写越难过,我也是这样的孩子。
不及格
多兰演的挺好的 我的眼泪是证明
戏霸
不一样的精神病只觉得男演员非常传神
what the hell of this?
看的有点累。故弄玄虚半天结果没有多动人。
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我真的是很多没有懂以及最终也没有懂
多兰的演技还是撑不起整部电影啊,如果男主是Edward Norton我可能会给五星。
好喜欢
2.5。拖沓。
多兰在这部话剧为蓝本的电影里用力过猛,想搜搜中文版的话剧结果发现已经封箱了,难过
🤢
1215# 「被愛對我來說是新鮮事。」/數到第七八隻大象的時候。
故事真的不咋地!完全靠不断的说话撑着。据说原来是舞台剧,但是改成电影真的不算是个好设定!
没想到电影也一般,甚至看困了。这样看甚至觉得故事浅了,我其实觉得很外放的类型比较适合麦扣,但还是太理智了。这个角色单看内容我提年轻25岁来演绝对光芒四射。不过医生不错。
好久没看过这么矫揉造作让人闹心的演员了
多兰的演技已经很炸裂了,精神病患者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精神病院果然都是幽深的森林,大象的鼻未知的精彩...
蛮一般
to be loved was a new thing for me…
冷峻而阴郁的室内,在近乎封闭的环境内展开一段残酷而优雅的成长回忆。阴冷空气中凝固的忧伤沉痛,在少年体内澎湃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