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之一,恰是对电影《戈雅之灵》最为极致的诠释。
本片借西班牙浪漫主义画家佛朗西斯科•戈雅的视角,以少女依莱丝的人生为线索,在社会形态扭曲的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的宏观背景下,把戈雅画笔下现实的战乱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个荒诞的巧合,关于宗教、人性、伦常的冲突,一步步推进情节的发展;在看似戏谑的表达态度中,给人以深入骨髓的震撼。
荒诞,始终贯穿着整部电影。
主线故事中,少女依莱丝由于不吃猪肉而被当作异端教徒而被修道院关押;道貌岸然的神父洛伦佐竟嘴里叨念着拉丁文向上帝祈祷,一边在囚室里侵占了依莱丝的身体;15年后叛离宗教的洛伦佐作为大革命的领袖重返西班牙,竟得知他和依莱丝的私生女竟成为走街的妓女;当洛伦佐意在驱使依丽西亚出境,却遇到声势浩荡的惠灵顿军队,他被送上断头台时,自己的女儿依丽西亚竟是陪伴在新西兰军官身边的看客之一;清脆而稚嫩的西班牙童谣中,经历种种磨难而已经疯狂的依莱丝,跟着拖着洛伦佐尸体的板车,拉着冰凉的手,怀抱检来的女婴,步履轻盈,仿佛这是她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狭隘的宗教教义,人性的欲望和贪婪,政权斗争,战乱,充斥着这个世界,无不成为痛苦人生的诱因。
戈雅目睹这一切,借由画笔反映着这个荒诞的世界。
依莱丝是他眼中美丽的天使,而他栩栩如生的画作却间接带给她终其一生的灾难。
原本美好的人生在妙龄少女面前即将展开,却荒谬地被界定为异教徒,从此受尽磨难:在询问室里严刑拷打的肉体折磨,洛伦佐趁人之危的强暴,痛失爱女以及长达15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对于形同枯槁的依莱丝并不是痛苦的终结,尽管得到戈雅的极力帮助,她还是被自己所爱的人送入疯人院,最后也精神失常。
而依莱丝真正感受到的快乐,恰恰却只在她疯狂之后,误拾婴孩当作自己的女儿,并拉着爱人的尸体,得到最后的“团圆”。
一个人在神智清醒时,所面对的世界充满了荒诞,历经无数坎坷;而精神失常后,在常人认为应该充满荒诞的世界中,找回最简单的幸福。
依莱丝的人生本身就是荒诞的。
关于洛伦佐与宗教的纠葛也颇具讽刺意味,三次交错的相互审判在不同时间却同一空间中产生了极至的荒诞。
首先,洛伦佐在依莱丝之父胁迫下签下的荒唐陈词被主教发现之后叛逃宗教,而戈雅为洛伦佐所作的画像也被修道院没收并作为象征销毁,熊熊火焰缠绕着巨幅画像,教士缓缓地说着,“当一个人的形象消失,包括邪恶的灵魂,关于他的一切都消失了。
”而15年后,洛伦佐以大革命功臣的身份由法国衣锦还乡,他首先废除了修道院;高高地坐在审判庭上审视曾经居高临下的主教,冷冷地宣判他的死刑;而自恃灵魂高贵的主教在囚室中,为了避免折磨向洛伦佐交易其私生女信息时,虚弱的喘息、无助的讨饶也只是表现出一个血肉之躯的平凡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焦虑。
然而他们的角色在惠灵顿军队势如破竹地攻入西班牙时,再一次发生了调转。
这一次,主教再一次穿上鲜红的教服,而先前盛气凌人的洛伦佐只是颓废地跪坐在审判席上,接受自己绞刑的判决。
这样颠来倒去的荒诞际遇,藉由个人经历折射出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历史上的波折起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人与宗教,人与政治,宗教与政治,各种冲突不断。
每个人都在混世中经受痛苦的人生,戈雅在无声的世界里,冷眼旁观战火、饥饿、弱肉强食,只能默默用画笔纪录,极力帮助依莱丝,却总是事与愿违;自私的洛伦佐颠覆信仰,人生跌宕;而依莱丝更不言而喻;依丽西亚从小便是孤儿,甚至成为老鸨手中赚钱的工具;即便是高高在上德费尔南德七世和皇后,也只是活在他人虚伪的反映中。
而面对痛苦的人生,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便在追寻自由过程中每个人的努力所能产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是对这个世界的缩影,在影像背后,反应出导演关注存在,关注人生的意图。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都不可以绝对地定性为好人或者坏人,价值标准并不是守恒的。
黑格尔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一切只是在发生,因循本身存在而发生。
不仅仅发生在曾经动荡的欧洲,即便在当前,每个人能做的只是去面对并且接受,承担无可避免的种种焦虑,在荒诞的现实和痛苦的人生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努力去争取自己的自由,自由地选择并自由地接受由自己自由选择而产生的后果。
看完搜了一下,这个主演和戈雅长得好像啊?!
虽说是剧情片但表达的东西还挺…散的,有些淡。
但很喜欢开头和结尾,好美丽好有品的片头,和开头接得刚好,结尾有一种淡淡的曙光,荒谬的纯真,就像戈雅的画呀……片尾接的就是戈雅晚年的画作了🥺看见农神食子的心情一下就复杂了。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戈雅晚年精神混乱完全理解呀🤧还挺喜欢神父的,神父最后没有祈求原谅好感慨,一下角色层次就丰富了,其实看着家人离开后应该就已经没牵挂了。
他真的,除了顺风往上爬之外,他真的被启蒙运动影响了🥺🤧没想到法国人“推翻”西班牙的封建后,被西班牙自己搞回来了。
到结尾一切又回到开头的样子,教会还是回到了权力位置,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时局洗牌,神父相信理性人性,娼妓攀上贵族,母亲找到新的孩子,一片混乱后静静地前进,正如那个年代的欧洲。
而戈雅就在那看着,他有自己的挣扎和努力,但什么也没改变,无论于权力还是时代,身处其中,他只是睁大双眼看着,记录,每一个时画家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中看着,而他们的画于后世的记录🤧🤧博斯的画简直是超越故事,超越时代的一笔,是一切的写照啊,戈雅也在其中以及看西班牙人说英语真是好怪。
我喜欢对比,就像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为什么非得有人死?
”“为了对比。
”对比让我们更珍惜眼下的生活。
Clip 1:母女两个一模一样的女子,我真的揪尽心思想让她们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就让她们相遇吧,相认吧,无论结果如何,我默默祈祷着。
一个荡尽铅华与荣辱,与世隔绝十五年后因战争下宗教瓦解而被大赦。
但当她重获自由时,她失去了女人最宝贵的青春,容貌,以及尊严。
只剩下疯癫的外表下念念不忘的记忆中的女婴。
另一个,生性桀骜与不羁,却还未懂得世俗的命运,她不知,冥冥之中,自己是母亲的复刻,同样的相貌,却只因不同的时代,战争与民主,让她未经历母亲那般的劫难。
影片的结尾一幕,疯癫的伊莱斯紧紧攥着已死去的洛伦佐的手,即使世间所有人唾弃他,他始终是孩子的父亲。
看到这一幕,我的泪弃眼眶而去。
她们母女因为洛伦佐的狠心阻挠不得相认,艾莉亚始终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曾离自己那么近,自己的父亲就是举国同庆被处死的那个叛徒。
但是,无论他有多肮脏,她有多不幸,弃情弃理,不论归宿如何,她的父母最终在一起了,以这种不同常理的方式。
即使她是在狱中被强暴出生,她也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吧。
Clip 2:主徒洛伦佐神父,飞扬跋扈地回到西班牙,受民主的拥护。
在法庭上,红衣主教被捆在他脚下,他轻蔑地决裁他曾经应以为敬的红衣主教:死刑。
这判决从他嘴里说出,他倍感痛快。
然而只过几日,相反的场景发生了。
西班牙恢复了统治,宗教恢复了神职。
主教又披上红红的教袍,受万人敬仰,权杖一挥,宣判脚下的洛伦佐:死刑。
这回,所有人都倍感痛快。
包括观影者。
红衣主教虽然残忍,关押了这么多所谓的异教徒,但实施者并非他。
洛伦佐之行,更令人发指,毕竟,用刑的,主张更严苛的刑法的都是他,并且他对一个手无缚鸡的女子,诱骗并且强暴,还企图赶走自己的女儿以保住名声。
Clip3:情钱誉伊莱斯不爱洛伦佐。
她怎会爱上一个对自己使用酷刑并强暴自己的畜生?
可为什么她出狱后一直找他?
还对他说:你是我唯一的男人。
眼中流露渴望。
她疯了?
不。
伊莱斯是爱自己的骨肉,情浓于血。
十五年的牢狱,已将她所有夺走。
战争后,全家都死了,只剩下一个刚出生就被抱走的女儿,虽她是被糟践的产物,但她一直支撑伊莱斯活下来,这份母性的支撑与希望,让她忘记了仇恨和劫难,母性让她宽容地只记得洛伦佐是一个父亲,而并非一个迫害她的叛徒。
洛伦佐回到西班牙后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但也许权当摆设。
妻子不喜欢听他讨论公事,片中镜头很少,我也不了解他们是否拥有爱情。
但可以肯定的是,洛伦佐快被处刑时,伊莱斯举起一个半大的婴儿,疯狂地叫喊他的名字。
她以为,这是她们的孩子,这是爱的结晶。
是爱。
当一个人什么都没有了的时候,他还有爱。
洛伦佐在临终前嘴角微微一扬,那才是真正的欣慰与彻悟。
他终于明白了,戈雅是对的,心中的上帝应该是爱,而不是钱。
Clip 4:人性的对比,渐渐折射出时代背景的对比。
任何飞扬跋扈,在时代的尘土下,都是卑微。
任何坚不可摧,在命运的捉弄下,都是徒劳。
但戈雅天性敏锐的视角,却是永垂不朽。
影片一开始的头戴尖角帽被送上断头台的宗教预言,最后在洛伦佐身上实现。
我们跟着戈雅之灵,跟着他去找伊莱斯,跟着他的视角看懂真正的荣辱盛衰,美丑善恶,感受他意味声长的画作和辛酸严苛的预言,找到真正永垂不朽的东西。
我最不喜欢的兴许是主演(?
)对于戈雅的演绎。
我是说我不喜欢导演过分强调戈雅对于茵内斯的美的痴迷,不喜欢戈雅在错认为有人说他是娼妓时的厌恶反应。
艺术家们对于美的推崇自然无可厚非,然而戈雅他的格局要远超这些,他追求的是真实,他敏锐地以一种沉思者的眼光洞察着一切,不加粉饰直白地将真实刻画下来。
一个古典主义的反叛者,在法国和西班牙战争变革背景下,当同时期的古典主义画家借用古代英雄题材或隐喻等方式来描绘这类主题,他用《1808年5月3日的马德里》直接描绘了法军屠杀西班牙爱国志士。
他的画直接讽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画,贪婪的修道士,偷盗,抢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画成魔鬼的样子,我在想戈雅的眼中不仅对于纯粹的美狂热着,他更体察着那些关乎人性和时代本质的丑陋瞬间。
他用一种上帝的视角看着人世间发生的种种,因而让人在他画前油然而生一种虔诚。
而作为宫廷画师,戈雅的笔触依然是直白真实,没有一点一丝的美化,从《查理四世》等画中都能窥见。
电影中画骑马片段当然也有提到,但是我实在不喜欢这些片段中戈雅的角色表现,他仿佛是一个疏忽忘记把人画美,但其实不刻意美化宫廷生活一直是戈雅的作画原则。
我最早被戈雅打动的恰恰是他最著名的两幅画裸体的玛雅穿衣的玛雅。
此前的画家都尽力裸女描绘成尽善尽美,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圣母般的优雅,而看到戈雅的画却让人忍俊不禁,因为他似乎非常直白地站在一个男人的角度看着这个女人。
女人通体裹着纱和没穿衣服的样子都那么稀松平常,却透露出一股自然之美和生活气息。
她的表情动作都没有一丝刻意。
这就像摄像师可以要求模特按照着特定的角度摆拍但是我们都知道最有灵气的照片恰恰都是无意中捕捉。
导演把戈雅用成了一条线索,但是对于戈雅的理解却并没有到位,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部片子并不能够称为人物传记。
某种程度上,戈雅之魂其实是非常生硬地将几个人物牵连起来放在宏大的背景里面让他们去赚取观众的叹息。
我从来不敢对娜塔丽波特曼的新片抱太大希望。
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她就希望她每部片子都叫好又叫座那显然是不厚道的,毕竟拍电影又不是靠她一个人一张脸就能完成的事。
不论好不好看,喜欢她就会照全收,反正就算电影差了点,人也还是好看的。
所以这部电影着实把我给震了。
在戏里光彩照人的她其实总共就没出现过几次,衣服也就那一两套,难怪先前看见剧照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她在拍什么,电影出来了也没注意。
完全不像拍星战时的风光。
其实也许不知情的观看反而是最专注的,也不会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
漂亮的伊内斯几乎一开场就被万恶的宗教法庭关入了地牢里一呆十五年。
等到外面的世界日月换新天她也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老丑得都快认不出来了,我甚至忍不住埋怨为什么非要给她化这样面目全非的妆,就算想拼奥斯卡影后也未免狠了点。
这一定是她从影史里最难看或者说是最有挑战性的妆扮了,相行之下V字仇杀队里的光头简直就是美人。
好在她后来以自己女儿的美艳形象出现,才满足了像我这样光想着看美人的肤浅的观影者的愿望。
那个曾经强奸她又遗弃她从来也没有心疼过她的洛伦佐,意气风发过后终于又被万人唾弃,当重新掌权的教会将他处死后扔上一辆破板车拖走的时候,空空的街道上一帮小男孩唱着顽皮的歌,只有伊内斯抱着孩子牵着他的手陪他一起走。
没有哭,也没有恨。
在这个画面里,又老又丑的她突然又变得美丽不可方物了。
因为我被感动了。
本来我还天真的希望最后来个大团圆的结局,母女相认然后让命苦的伊内斯过上幸福的后半生。
不过那也实在又落俗套了。
还是就像这样,高深点好。
(这个电影名是个标题党,那我也来做个标题党吧。
)前段时间看了电影《戈雅之魂Goya's Ghosts》。
这影名没道理。
本来以为是戈雅的传记片,讲述他的绘画和追求的,没想到他又并是主角。
可以叫做一个渣男Lorenzo和一个,可怜的女人Ines的故事。
深深感觉到女人没有自我意识的话,美丽只能被人践踏。
我以为戈雅和Ines相爱了,但并没有。
她似乎不懂爱情,然后就进了监狱,被Lorenzo害了。
后来终于自由之后已经失去了一切,为了寻找女儿竟然匍匐在Lorenzo的脚下,然后又被送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让人相当失望。
当戈雅去质问Lorenzo,寻找她的下落的时候,Lorenzo说:你完全被她迷住了。
他很激动地说:那张脸印在我的脑子里了。
她就是佛罗里达教堂顶上的天使,我在酒馆里见到她,街上见到她,梦里见到她。
在卡里斯,我以为自己要死了,我看见的都是她的脸。
而在她需要我的时候我什么都没做。
这次我不再抛弃她了。
但是最终他并没能救她,她被自己的愚昧蠢死了。
有人说戈雅对Ines的感情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叹,在他心里Ines永远是有茉莉香味的小巫婆,那是不带情欲的守护愿望。
我喜欢这样的感情,只有艺术家才能真正欣赏到女性的美,可是他们被认为不能一起生活。
庸俗的人只会用现实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好人,看不到他们的价值和真正感人的东西。
还会用道德去衡量他们行为,然后给以否定。
不管俗人怎么评价艺术家,这个不重要,但我希望所有以艺术家为名的电影都以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情感世界为主题来表现这个人。
Lorenzo看着Goya给他的画像说:“如果在大街上遇到这个人,一定不认识他,人们希望的自我和真实情况还是有距离的。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他表现的说出来的自己只不过是他希望的那样。
而有一些人流露真实自我时,却不一定被人看到那份美,甚至会误解。
因为已经看惯了伪装,还以为真实又是另一种伪装。
西班牙畫家哥雅是皇室御用宮廷畫師, 風格有如攝影師, 把西班牙皇室家屬的貴室專氣, 一國之尊的氣派一筆一墨, 人物膚色, 錦衣華飾, 忠實描繪。
教廷邀請畫家畫壁畫, 教延高級宗教裁判所執行官Lorenzo請老朋友繪畫肖像, Lorenzo對於權力的把持, 慾望的擴張有著人根柢的原始統治, 魔鬼薰染了身心, 雙眼透出大權在握, 執行上帝法律的迷醉, 畫家看得清楚, 為了不讓朋友在畫像看到了真實醜陋, 把山珍海錯吸納過豐的肥胖身體刪減了贅肉; 薰染眼珠改為鷹傲天下蒼生。
身為上帝地方宣揚神示的宗教高層, 藉著鎮壓異教徒惡法, 把懷疑是偽裝成守猶太人儀式的Ines收入監獄。
畫家原意是藉畫寄勸諫, 要朋友別要利用神的聖膏塗在弄權得勢的臟腑, 做謙卑, 傳褔音, 感化罪人的門徒。
宗教裁判(Inquisition)神職審問官用平和的語氣提問, 答案不合預期, 施以酷刑, 犯人又何以抵受人體不能承受的極限? 不是發自撫心自問的認罪, 實際是把不遵守戒律的所謂異教徒趕盡殺絕, 鞏固羅馬天主教在地上的勢力, 宗教本義是信者得救, 不是滅絕其他向善的非我族類, 獨顯一教自大的獨裁。
商人打了一個黑色笑話譬喻: 我是黑色猩猩及亞洲紅毛猩猩的雜種, 這是腦袋正常的人不會簽字作實, 然而, 受盡嚴刑迫供, 肉體遭受撕心裂肺的痛, 嘴唇上下開合, 主禱文的低吟意圖壓過肉體苦難; 主看守信徒的愛被人害怕受苦受害的本能掩蓋, 不是有罪從認罪的回答違反了祈禱的力量、包容, 別說無辜的女兒, 算是見慣風浪的商人、與皇室權貴打慣交道的宮廷畫家在刑具下都大呼招供,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 無了期的肉體虐待教虔誠宗教蒙羞。
法國拿破崙軍隊鐵啼踏破西班牙領土, 無情炮火, 敵軍搗毀家園的慘號, 哥雅聽不到了, 他感謝上帝奪去了聽覺, 沒有取走視力, 血色碎片滋長了畫家對國民的關懷, 對世道無常的透視, 畫風大改, 蝕刻法銅板畫不再繪上人間色彩, 改為黑白速寫, 粗線條的即興突出了教會收取捐獻的中飽私囊, 士兵欺凌低下階層。
電影以哥雅眼睛看著炮彈轟隆的市街, 聲音消失, 交待畫家身體毛病的心理轉變, 影像有畫, 畫中有意。
Lorenzo畫像在公眾焚燬, 油畫顯示的肅穆聖潔形象經過烈火, 沒落平民不會翻開的記憶內頁, 出賣教廷, 以人為本的變臉是時勢造英雄, 持守的認罪悔改禱文不是法國自由主義能夠接納, 刑罰就由昔日弟兄承擔。
牢獄的皮肉破裂, 用雙手遮住重要部位的女人, 教Lorenzo不敢再違反掌握大權的誘惑。
Natalie Portman是氣質最接近Audrey Hepburn的女演員, 她真的有聖女特徵, 有一種犧牲自我的獨一無二:《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小孤兒是殺手保護的小天使; 《V煞》甘願剃掉煩惱絲的演員操守; 本片更塗污了俏臉, 牙齒亦給塗黃, 憔悴的瘋子扮相, 由少女演至婦人, 出落凡塵的美, 隱約見到美國電影學院百年百大女性第三名: Audrey Hepburn的芳靈託付。
Patrick Chan寫於2007年11月27日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Goya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 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
1746年3月30日出生于萨拉戈萨市附近的福恩特托多司村。
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
《宗教裁判法庭》里却表现了一种隐藏着失望的嘲讽。
画面上一大片、一大片深暗部分,似乎是充满着恐怖的幻影。
远处的灰暗面,茫茫然恍惚不定。
在这一片绵延不尽的幽灵似的形体中间,活动着一群只有恶魔才臆想得出来的充当法官的僧侣;他们充满着阴谋和残忍、伪诈和愚蠢。
在他们中间,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存在一一那在荒唐的高帽子沉重侮辱之下低下头来和在命运面前不得不屈服的被告。
而Natalie,据说很像《波尔多的挤奶女工》里的女孩。
故事就是来源于画中,这也就使故事本身从传记里脱离出来、而成为导演的自家产品。
整个故事及从属于大的历史环境、也独立得架空出来。
于《莫扎特》Amadeus不同,此次他并没有纠结人物本身的历程,而扔给我们了一段关于那个混沌时期的琐碎。
Ines代表了普通的纯良的中产阶级,她单纯美丽,对宗教与王国都没有太确实的概念,从她被带到审讯室时、那手足无措、忐忑不安的神情以及后来在监狱里所表现出来的对Lorenzo的绝对信任,都促使了她成为牺牲品的可能。
纵使被 Lorenzo强暴、抛弃、遗忘,她依然会在见面时激动地亲吻他的手背,时刻挂念她和他的女孩。
Lorenzo应该是革命的投机分子,他聪明激进,敏锐的嗅觉让他善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生产方式。
他对Ines的兴趣、仅仅是对一美好事物的摧残欲、似乎看着圣洁的光晕变的低微、残败能缓和他对眼下局势的矛盾与鄙视。
这不是他要得女孩、她的美丽有些刺眼有些恍惚。
然而他本身是虚伪、胆小的。
当Goya告诉他画手的价格是、他仓促地难堪以及迅速恢复的正经都暴露了内心的所隐藏的微妙心思。
在Goya眼里,这个世界没准儿只分为两部分,艺术的、非艺术的,他对Ines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叹,在他心里Ines永远是有茉莉香味的小巫婆,那是不带情欲的守护愿望。
他缺乏深刻的存在感、无论是西班牙、拿破伦、还是英国,政治充其量是他画笔里的线条、或是一抹浓烈的色彩。
Alicia是ROLUNZO和ELLIS的女儿,当她还在襁褓中时就被送到了修道院,她尖锐、反抗,是只“小老虎”,漂亮、泼辣,浑身长刺的玫瑰、有些吉普塞风情。
她抗拒被奴役、敏感机警。
拿破伦来了,推翻了宗教统治、后来英国人来了,教宗重新执掌大权,Lorenzo也被推上了审讯台。
Lorenzo他满怀欣慰地看着载着妻儿的马车扬起漫漫黄沙。
最终被判于了绞刑、他选择了不屈服、你可以认为是为了民主主义的向往,我觉得那也是经过分析判断都做的最佳选择。
可他不会明白Ines会拉着他尸体的手,在石板路上留下颠簸的身影。
别再拿Natalie Portman的裸戏当噱头了,那肉露得人心疼。
http://kuiya.yculblog.com
无论是《性书大亨》 /《人民迎战拉里・弗兰特》、《飞越疯人院》,还是这部《戈雅之魂》,米洛斯·福尔曼都在阐释福柯的理论权利是维护正义的必要工具还是导致不正义的罪魁祸首?
《性书大亨》中色情杂志的老板与美国政府的对抗,《飞越疯人院》中医生、护士和精神病人的对抗,《戈雅之魂》中宗教裁判所、洛伦佐神父代表的亲拿破仑政府的对立,这一个个寓言都反应了权利的可怕,用一个个的惨烈的结局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权利,无论它披着多美丽的光环,决不是拯救世界的仙丹妙药,却恰恰是毁灭人性,最终也毁灭人类的致命毒药。
没看到戈雅的“灵”,却读懂了一段西班牙历史。
不太成功的电影,却有一个成功的结局。
阴暗、沉重,是最强烈的观感。
半疯的伊内斯,牵着躺在推车上的洛伦佐的尸体的手,微笑,远去,身后是孩童们欢快的音乐,所谓悲怆,不过如此。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父亲,是犹太教徒,和他的清教徒母亲,一起死于二战时的集中营。
所以,本片中,对犹太人的智慧与无奈,表现得不错,尽管,只是电影主题的“外围”。
米洛斯的《莫扎特传》,更好看。
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很美或者很...真的挺好的...
超现实主义的光..超现实主义的色..超现实主义的人..
看的让人很心痛的电影~~人性的美与恶都被宗教扩大了
看完心里不舒服
以戈雅之名,行狗血剧之实
我应该是看了再去博物馆才对嘛。 是那个啥演的, 我又被迫看到老她现在的样子, 靠靠。
深刻刻画了大时代里的小人物。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有大名鼎鼎的戈雅在侧,全片的中心依然在小人物身上。此外,结尾处理相当漂亮。
其实都不知道算不算传记,因为似乎没有多少实际的历史.喜欢片尾戈雅的那些画.娜塔丽的演出还是很敬业的.修道士洛伦佐的演员还演过<内心之海>.
故事情结丝毫不比巴黎圣母院逊色
比《莫扎特传》好看。米洛斯终究未被好莱坞俘虏,不仰仗布景和再现历史的猎奇心态以增加作品的奇观感,从而作自恋式的故弄玄虚(反例是范霍文的那部《圣母》);而是根植于扎实的人性表达,把人性的姿态牢牢置于历史的语境下。同时并不赋魅历史,亦非好莱坞庸俗化一切的语境,继而扁平化历史把历史作衣装。这就有了贾维尔巴登这张狡黠的面孔,承载着历史权术之钢印及人性欲望之污秽的两面相,一副完美的近代史面孔,也是戈雅画笔下凝练出的丑怖。则戈雅之魂作为历史之眼,串联起西欧精神史的一次上升式的分裂,汇合宗教之神、世俗之人和君权之鬼怪,我们能从那些静置的画作中洞察一切历史的具体流动,这便是米洛斯赋予戈雅的魂灵。
借戈雅为噱头实际主题为大革命,戈雅只是一条线,这个题目给的挺没劲的。结尾的处理倒是很美。
60/100分。娜塔莉即便是扮起丑来也仍然掩盖不了她的美貌。(2021年4月看过的第一部电影)
不是很喜欢这类题材
追着飞跃疯人院看了月亮上的人,非常喜欢这两部。但是莫扎特传和本片我感觉没能看懂。
戈雅打酱油⋯⋯为波特曼和巴登加一星⋯⋯
1792年,西班牙的最高权力由天主教掌控,为了杜绝法国革命潮流的影响,天主教重新开启宗教裁判所来控制国内骚乱,修道士洛伦佐(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是这场运动的领导人。——1812
整个故事里戈雅不知道在干嘛,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一直做。你家Natalie Portman真的一直很努力,但又一直好令我不喜欢。
洛伦佐三次站在了吃人的阵营(其中强奸伊内斯是吃掉人性),却两次被他所吃的人推翻(女主的父亲和革命者),只有被他吃过情感还依然维系着他。对于伊内斯来说,找到孩子并带着她见到父亲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于是,最后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刻出现了。历史上对立的角色,却只因为情感牵扯到一起,命运真胡闹
戈雅的角色最多算穿针引线,其实并不是绝对主角,洛伦佐神父这个人品低下、自私卑劣、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比戈雅更出彩,妮莉丝的悲惨命运也令人唏嘘。。。城头变换大王旗,戈雅等人不过是被时代裹挟的无力个体,作为用绘画反映现实和表达观念的艺术家,由于个人立场,在各方势力争斗中也表现出无奈、挣扎。片中呈现的西班牙宗教法庭对民众的残酷迫害、法军队入侵西班牙肆意践踏、法国大革命浪潮为西班牙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都为角色的命运沉浮铺垫了动荡的历史背景,这是一个看点;而片中出现不少戈雅的画作,尤其是《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还有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博斯的《人间乐园》等作品,是另一个看点。
整部片和戈雅有什么必要关系么 烂爆了 戈雅之灵? 为什么不叫洛伦佐之死 丑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