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大家在迫不及待的想要给陈冠希洗白,好像曾经罪大恶极的家伙现在反倒成了创业新星、人中龙凤、赚钱小能手、时尚小达人,我便不得不说两句了。
纵观艳照门整个事件,陈老师最终是唯一绝地反击的主角,也可能是唯一的受益者。
这和我们社会对于男女性别双重标准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最终,陈冠希成了“最牛”的男人,可由他不小心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却让一批女艺人苦不堪言。
现在,陈老师带着他的潮牌“CLOT”又回来了,赚的盆满钵满。
可若没有艳照门,或许现在的CLOT不过是一个过气的二线明星自己办的服装小品牌而已,谁会去排队等着看他?
时尚潮人多的是,若没有艳照门,陈老师又凭什么引领时尚?
想象一下,林志炫开了个潮牌服装公司,你会拼命去买么?
韦唯开了个化妆品公司,你会等在外面排队就为和她合个影么?
哎,我其实也无意批评谁,只是希望这个世界还是多少可以有些公序良俗的。
陈老师在商业上已经如此成功,是他靠自己的拼搏认真,以及生活中各种巧合机遇来造就的。
与其非要一味地骂“艳照门”是that shit,还不如客观的探讨一下CLOT或者冠希的其他潮牌在其中得到了哪些好处。
我不指望他会继续历数其他女星之后的遭遇,但非常期待最终纪录片的中心思想落在“我国对于男女性方面的双重标准及其严重”,而非现在的“陈冠希,多牛逼,商业上的绝地大反击”。
哎。。。
感觉完全不在点子上!
七年前,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被看作是香港巨星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大规模娱乐狂欢 —— 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网民终于可以不靠掌控话语权的 “媒体” 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了。
#资源共享 #真爽。
在没有微博微信和智能手机的时代,论坛和邮件是传播照片的主要阵地;在 “求照片” 和 “还不谢谢我” 的帖子里,是掌握了道德制高点的谩骂和捍卫。
#糟蹋女性的人渣 #两厢情愿的私事你该骂修电脑的七年后,打开电视和视频网站,满屏都是真人秀。
VICE 拍了《触手可及:一部关于陈冠希的纪录片》,评论里依然是掌握了道德制高点的谩骂和捍卫。
只不过这次多了一种情绪:青春 —— 除了还像当年一样掰扯艳照门的孰是孰非之外,很多人开始缅怀自己喜欢陈冠希的青春。
#我长大了 #我长大了你知道吗?
但至今为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妈当年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叫陈冠希的到底好在哪儿啊,这么多女的愿意跟他。
” 当时满眼都是关于个人隐私这种严肃话题争论我,还真没想过这个朴实的问题。
#对啊到底好在哪儿呢?
我们不在乎 “真实的陈冠希”,只在乎 “成为陈冠希” —— 因为真实只是你选择相信的真实,陈冠希身上却有很多重要问题的答案。
一代人的坏男孩“因为你,我先至会被 HIP HOP 打动;因为你,我先至会发一个 MC 梦。
係你话我知 HIP HOP 都可以有中国风,我会铭记你嘅音乐带比我嘅感动。
你忍住痛退出佐香港娱乐圈,我忍住痛恭喜你离开马戏团;以后你唔使再做埋 D 马溜嘅表演,但我会永远记得你给我嘅改变。
再见~”上面这段歌词,是来自广东的独立电影制片人彭程年少时写下的。
“我从他2000年刚出道就喜欢了,” 他回忆道。
“年少无知的我最初只是单纯喜欢他帅和拽,后来知道了他的牌子 CLOT,知道他为自己品牌的努力,才开始真正崇拜他。
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写粤语 rap,开始喜欢潮牌,那时候我讲话走路都会不自觉地模仿他,尽管由于脸的原因常被说丑也义无反顾 …… ”他的这段话,可能会是很多陈冠希粉丝的集体回忆。
很显然,陈冠希的文化影响不仅仅是音乐那么简单 —— 事实上,他在音乐上的影响力可能是最小的。
在我们采访的一些年少时喜欢过陈冠希的人里,很多都表示 “后来接触了更多 hip hop 音乐,就不怎么听他了”。
陈冠希更多的影响,是满足了那个年代对反叛偶像的需求,尽管也许这本来只是他性格和家境使然。
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世界,对反叛的需求从来都不强烈,市场也很小,摇滚乐手也因此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主流巨星。
这样一来,折中的陈冠希成了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反叛偶像 —— 尤其对于像彭程这样的粤语区年轻人来说,一个说着自己语言、属于自己人种、又能说出一些叛逆宣言的华裔歌手,真的无他人能及。
在华人娱乐界里,陈冠希已经坏到极致了。
但回头细想,陈冠希到底有多反叛?
他就是你学校里那个唯一穿潮牌的帅帅小痞子,在挥洒汗水后对着女孩坏坏一笑的篮球队长,打架时格外卖力要证明 “虽然我是有钱人家的小孩但我懂混社会的道理” 的跟班小弟。
他比白马王子有个性,比社会青年有品味,爱上他真是太正常了。
只是当你在外工作多年后回到老家,看到当年的坏男孩已经成了公检法机关的大肚男,这时陈冠希说 “我什么都不会改变”(尽管他的意思是 “如果回到过去,我什么都不会改变”),能不感动么。
对明星的崇拜,来源于我们对 “所见即真相” 的强烈渴望,因为人人都知道这个公式在大多数时候是不成立的。
只要你愿意相信,陈冠希就是 “真实的” —— 尽管 “真实” 也有固定的规则,也可以去扮演去包装,可谁在乎呢?
满世界都是穿西装的骗子,没有街头生活的我还不能相信一个穿潮牌的坏男孩吗?
#还让不让人活了如何成为陈冠希关于陈冠希 “聪明” 的说法听上去很站得住脚,说艳照门给他的潮牌带来了更大名声和更多钞票也合情合理。
但归根结底,这些说法背后有另外一层意思:这人很假。
在很多不喜欢陈冠希的人看来,他的举手投足都在为生意服务,包括后来涉足艺术收藏,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人和明星惯有的套路。
大众明星需要明星至少呈现的是个 “好人”,所以在他因为艳照门成了 “坏人” 之后,干脆做起了纯粹的商人。
因为在社会的期待里,商人都是坏人。
别狡辩,你就是这么想的。
陈冠希不是什么营销大师,他只是知道该怎么用粉丝赚钱而已,跟微博大 V 的区别并不大。
但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看到 hip hop 文化对他最大的影响,不过与音乐本身无关。
忘掉你关于 hip hop 的一切偏见,hip hop 音乐尊重一切让这个世界走到现在的原罪:权力、金钱、性。
在 hip hop 的信仰里,你要尊重适者生存的法则,要时刻谨记这些立于社会规则和意识形态之外的本能,仇富和避讳欲望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在经历了艳照门之后,陈冠希依然在谈论三样东西:fuck girls,make money,getting stronger。
你觉得他在吹牛逼?
也许是的,但这就是 hip hop 带给世界的财富:气势不能输,不然什么都没了。
你相不相信没关系,现实会一次次证明这个道理。
成为陈冠希,除了要有帅气的外表和殷实的家底之外,更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来自哪里,然后去学习自己没有的东西:陈冠希的成长经历也许跟缔造 hip hop 的街头生活没有半点关系,但他在学习 hip hop 文化里那些面对世界的道理。
所以与其分析 “陈冠希的生意经”,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来自哪里,然后缺什么,要学什么。
肤浅么?
因为真的也没那么复杂。
外表和家底学不来,赶上大好的互联网时代,多学点东西总能做到吧。
#要有尊重#一触即发就在《触手可及》发布前一周,我们发布了一则正式预告片 —— 抛开被去水印、故意模糊制作方名字进行传播这些意料之中外,有一个细节多少令人意外:片子的名字被莫名其妙地改成了 “一触即发”,并以讹传讹地被很多著名新闻网站引用。
#新媒体时代进行时#一瞬间,娱乐大 V 们开始发挥他们 “意见领袖” 的威力,纷纷对陈冠希表示支持,似乎不说点什么就要被时代遗弃。
可去讨论明星的人品,本身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如今娱乐圈的包装行为已经在突破所有底线。
“很多明星的负面新闻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就职于《南都娱乐周刊》的记者狼小蓓说。
“所以我并不会因为某个事件去讨厌一个明星。
”纵览现在的社交媒体关键词,除了明星就是明星。
这种 “全民都在看明星” 的过度曝光,媒体要负全责,因为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越多次看到某个毫无演技的明星仅仅靠在真人秀上做顿饭就能几千万入账,就越会把他当成 “明星” 去对待;他中午吃了什么,下午带孩子去了哪里 ...... 久而久之,打造明星就成了媒体唯一的重心。
出名越来越容易,出名就好,至于怎么出名,出名了以后干什么,并不重要。
“如果说千禧年之后,我们的明星文化有什么变化,” 美国作家鲍勃·海斯特勒(Bob Hostetler)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那就是明星定义的改变:很多明星,在自己有任何业内成就、或是在娱乐了亿万人之前,就已经成了名人。
他们有名不是因为他们的任何成就,仅仅是因为有名。
” 面对这样的恶性循环,媒体却只会避重就轻地告诉你 “观众爱看这人”,却闭口不提当初是谁把他们推到了聚光灯下。
更严重的是,这种只顾曝光的明星文化,也会让所有真正的问题都被渐渐遗忘,使真正有关娱乐的文化讨论无法展开,让娱乐只停留在娱乐。
当年的艳照门就被包装成了一个分水岭,似乎没有这件事,香港娱乐圈就不会是现在这副模样。
但事实是,随着香港经济地位的萎缩和导演纷纷北上,自2000年后到艳照门曝出,香港娱乐界除《无间道》之外就没有打造出任何具有国际水准的作品;陈冠希和所有涉事的女星,则活生生被娱乐媒体变成了牺牲品。
如果说七年前的艳照门还可以怪罪于每一个传播过照片的人,如今媒体面对娱乐的态度可能更令人绝望:被包装出的负面新闻,频繁上头条的明星家长里短,把 “XXX出席活动大秀身材” 作为新闻来推送的 “新闻” 客户端 ...... 即使是专业的新闻媒体,也在用那套猥琐的语言模式跟读者对话;早晚有一天,那些真正想在娱乐圈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会选择远离,到时候还剩下什么呢?
全家人坐在电视前,盯着那个没有任何拿得出手作品的 “演员” 在真人秀上表演 “不会削土豆”,呵呵,诶土豆得那么削啊,这人一看平时就不做家务。
呵呵。
呵呵。
呵呵呵呵。
哈哈哈哈哈哈。
呵呵。
作者:王戈
哎微信里收藏了VICE给陈冠希陈老师拍的小视频三则,今天才抽空看完。
想说,这真是最近一段时间看的最好的纪录片!
对于并不熟悉Vice视频风格的我而言,首先VICE独特的碎片化剪辑就非常带感,加上有节奏的配乐,看起来特别带劲。
最棒的是,因为认可VICE,陈老师在年轻导演的镜头下几乎没有戒备,90%以上的近距离视角(所谓的“触手可及”),加上陈老师开启的无限叨逼叨垃圾话模式,特有代入感,就像跟他面对面一样。
不过据导演Billy Starman说,拍摄过程自始自终都没有太多考虑观众的看法,完全从VICE自我视角出发,跟陈冠希混,甚至连个像样的脚本也没有。
因为片子的视角是相对主观的、一面倒的,很多人觉得片子在给陈冠希“洗白”,但Billy Starman说,VICE从未宣称自己制作的是传统的“纪录片”,因为“过于熟悉而显得超越了真实”的镜头,本身就是陈冠希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他说:“没有人要“洗”什么东西,只有认同“非黑即白”的人才会用这个词,我们倡导的仅仅是不要以“非黑即白”的态度看世界。
”我很赞同啊,但很多年前我是要给陈冠希竖中指的。
1.“艳照门”发生时,我还年轻,我还比较“正常”,我的眼光跟很多直男、屌丝一样:世风日下,怎么会有这么伤风败俗的人!
(翻译:我擦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
)太恶心了,这种淫虫人渣就该拿去枪毙!
(翻译:我的清纯玉女女神被猪拱了!
)那时候说陈冠希是“千夫所指”都弱了,所有人骂他人渣败类,数不清的艺人跟他划清界线,就连香港黑社会,都给他寄子弹。
后来事情的发展算是没让公众失望,陈老师道歉了,退出娱乐圈了,“流放”美国了,一度消失在人们视线范围。
就连受害者也哭诉了道歉了,阿娇说自己“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跟一众哥们也笑她“很傻很天真”。
没有哪个观众的生活被实质影响,他们只不过多了很多谈资,多了很多段子,很长时间内一听到陈老师,鼠标就不由自主地滑向硬盘里那个“不存在”的文件夹,而已。
8年过去了,当年跟我一起鉴赏陈老师作品的损友们已事业有成、生儿育女,命运真正被事件裹挟的,只有当事人。
所以现在看到这样一个纪录片,既好奇亦感慨:那之后陈冠希身上又发生了什么?
2.不让观众意外的作品,就不是有趣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是有趣的,因为让很多观众意外,曾被万人唾弃的陈冠希如今竟过得特别滋润。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可是,这么烂俗鸡汤的话语,在包含事无巨细的私人化细节的镜头前,却显得特别真实——有种“你们不是喜欢窥私吗,让你们看爽了”的感觉。
简单来说,在离开了不属于自己的香港娱乐圈之后,陈老师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并愿意付出“十倍努力”的事业。
他开创了自己的潮牌服装品牌,专注于一切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hip hop、服装设计、服装生意……他在洛杉矶街头文化中心地带开了自己的潮店,在香港有自己的设计公司。
他穿梭于各种让人不明觉厉的美国街头文化名人及日本潮流设计师之间,创作出独特的商品,一副如鱼得水的模样。
他喜欢洛杉矶的文化,没事就开车在洛杉矶四处晃荡,感觉非常自在。
他说,在华人圈子里头,一个人如果想到什么很好的idea,就会收着敛着,但在美国大家会把自己好的idea分享出来,然后问你:觉得怎样?
他生意做得似乎不错,“年营业额超千万”。
说不上多大的生意,但至少有自己的事业和成就,没有放弃没有沉沦,反倒在街头文化界塑造了自己的影响力。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成就有点得瑟,他觉得自己给了那些不喜欢他的、看衰他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点心虚,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会做生意”。
他说自己所有的经商之道都是从hip hop学的,5年之后再来问他,或许他才能真正判断自己是否“会做生意”。
虽然曾离经叛道,但他身边的朋友都跟他称兄道弟,非常欣赏他。
甚至对他的吊儿郎当和痞子范儿,他们也包容地看作多动症的症状罢了。
然而他依然不能很圆滑地处理自己与公众、与社会的关系,他很奇怪自己数百万的社交媒体粉丝都是哪冒出来的。
如果对喷子的留言不爽,他甚至会跟别人吵起来。
他经常出现一些幼稚无脑的言行,比方说觉得不喜欢自己的人都是“嫉妒我”或者“没脑子”,比方说在机场跟大叔吵架误了机,未打报告出现在公众场合引发混乱、被处罚等等。
不过比起人生低谷,一切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当被问到“如果可以改变过去,他想改变什么”时,他很坚定地说:我什么都不改变。
3.不过这样的陈冠希,依然有不少人看不爽。
短评里有人评论:@五月萤光 当年记者会不是声泪俱下道歉么?
现在又说什么都不改变?
在娱乐圈终生被封杀、无市场、无前途转而美其名曰卖衣服,其实爹地的短裤本都赔惨了吧。
本山· 陈,十足的淫虫、劈腿王、劣迹艺人,与“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尚”格格不入,带坏下一代。
触手可及什么?
鸡巴?
粉丝难道都是鸡婆和性工作者吗?
@giiilyun 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去看这么个fuckin' shit。
说个英文就跪舔,渣男能被捧上天。
这么多年过去性格一点没长进嘛,还是那么吊儿郎当痞子范,一脸「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美其名曰真实,那我就是看不惯他真实的样子。
虽然他不care,但这些年他确实混得惨,还长成了赵本山,也是心疼(所以没打1星)。
真是毒舌。
但跟8年前相比,这样的论调有任何改变吗?
社会在改变,观念在开放,我觉得没必要停留于昨日的态度。
如果现在再问我,我会说他没做错什么。
然而我也认为,当时退出华人娱乐圈,的确是他唯一的选择。
社会环境使然。
华人文化使然。
要知道,华人圈子是非常保守和伪善的,你或许没有实质上伤害任何人,你也没有违法,但你不合群的行为挑战了大部分人的安全感,“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你就必须认错。
对于这点,奇葩说第二季“丑闻主角就活该被万人虐吗?
”这集中,颜如晶打了个非常简单却好笑的比方。
她说,她做错事时妈妈会责怪她“为什么惹我生气?
”她表示非常无辜:“我没有惹你生气啊,是你自己选择要‘生气’而已。
”这就是缩小版的社会啊:话语权掌握在“大人”手里,“作为明星,要么你不出丑闻保护自己,要么你出了丑闻就要玩得起。
”而这部纪录片,某种程度上给了陈老师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玩得起”——只不过不是跟你们玩而已。
香港人不喜欢我?
Fine!
不做明星?
Fine!
靠自己揾食?
Fine!
其实陈冠希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适合做明星,他只是觉得那钱好赚,他觉得娱乐圈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
他现在的工作,现在的生活,才是他自己。
“我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啊。
”4.对于《触手可及》,有很多评论,camus的影评《叛逆的姿态——这个时代的陈冠希老师》我觉得写得很好,但有些观点我还是不能认同。
camus说,“这个社会中叛逆者最终总是成了系统的一部分,系统象征性地允许“反抗”的存在,反而使得系统本身维持得更稳固……这个逻辑可以用在韩寒的身上……但陈冠希更卑微,他不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空有叛逆的姿态,却希望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得到主流喜欢的‘媚俗者’而已”。
”camus认为,真正的不羁者,“在系统之外,慢慢地积累自己的弹药,不时地对系统发起冲击,伺机改写整个系统的代码。
”我想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论断也许有些道理。
但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轮得到别人这样来judge吗?
谁说,一定要承担“叛逆”的责任?
谁说,一定要对系统发起无限的攻击?
谁说,一定要摆出别人喜欢的姿态?
我认为这样的苛责毫无意义。
陈冠希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他是陈冠希。
他曾经一夜成名,曾经一败涂地,如今东山再起。
他无需改变规则,也无需挑战体制——他跟别的明星不一样,所以他的故事才那么多人感兴趣,不是吗?
实际上,陈冠希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
他说做完这只碟就再也不做了,他朋友笑着说不可能,“他就是说说”。
他说希望建立一个小家庭,在亚洲和美国之间找一个小岛生活,每天无忧无虑。
我觉得这也只是他一时兴起的想法。
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开心,人生最快活的,不就是这样吗?
陈冠希,你好嘢。
微信:cunshangqiuku
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认真把《触手可及》看完。
2008年艳照门出来后,陈老师瞬间红遍全国。
在此之前对他几乎没有任何认知,但从此以后,对他的定位,也局限于他在第三部回归原点中描述的那样:一个少年成功的毛头小子,做了出格的事情。
然后,没有然后了。
触手可及有三部分,分别是《嘻哈生意》、《回到原点》、《成为陈冠希》从意外的事情的打击,被迫离开香港娱乐圈不能再演戏。
他前往加州,去做潮流生意。
05年的时候他开始做这个事情。
出事后,他自己在国外,活得好好的。
财务自由是实现人格自由的第一步。
在那里,他试着找到自己。
第二部分描述的是他的音乐。
他做hip-hop。
成为一个自由的音乐人。
第三部分讲述在这一切之后,他又重新找回自己。
讲述他的愿望,想有一个家,想生孩子;想演戏,拍电影。
讲述他自己的独白,我也是普通人,和大家一样。
从挫折、意外的灾难中一步步走出来,并重新找到自己,找到和这个世界的定位。
这真的很难。
这个世界给人的压力很大,在美国生活会相对轻松一些。
很坚强,很励志。
同时对现在的社会的宽容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间有一个细节,把一个插队的人的身份证给扔了,然后耽误了后来的演唱会。
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对错是非都不好判断。
只是觉得,在一个环境中,如果没能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就会招致灾难。
就会耽误时间。
可是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如果大家都没有想好要怎么处理,只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难道我们就只能够默默接受,忍受?
又想起来李笑来之前在公众号上提及的携程的产品,只有第一天含双早,然后,后面的三天有没有。
李笑来是明星是大V,他有影响力,有公信力,有注意力。
所以携程找他道歉。
但是,有卵用?
谁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面对这样的事情,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像李笑来那样,我补交钱,先把事情办了。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事后再炮轰。
可是,成本毕竟是存在的。
有没有这样一种组织,专程负责对接投诉与维权?
事情直接交给他们就好了?
或者,以后会有的吧。
看完三集纪录片最大的感受是-这货太坦诚了,活得太潇洒了,简直和我的梦想一样。
他早已从当年的BOY成长为一个敢担当有理想肯行动的MAN了,这种成长是时间给他的,是上天给他的。
片中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陈冠希,早不是那个我曾肤浅地根据外表所喜欢的陈冠希了,他变成了一个当代年轻人值得去学习、去标榜、去当做人生目标的陈冠希,他活成了他应该的样子,活成了中国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他说,他不喜欢当明星的生活,去唱不喜欢的歌。
如今,他唱他喜欢的歌让大家了解他的生活。
他说,他拍了25部电影或者更多。
如今,他演不到电影演的全是他的生活。
他说,HIP-HOP是我爸,LA是我的新家。
如今,他日本、中国、美国各处飞,流连之后想回家。
他说,他当初带5万美元去了美国。
如今,他的分店遍布全国。
他说,他国内的朋友十根手指数得清楚。
如今,他微博粉丝2400万不知从哪来。
最后,他说,我当然希望我能够在中国做我的生意唱我的歌,生我的小孩建我的家,因为我是中国人嘛好吧,其实,我被他全篇HIP-HOP式的回答弄疯了,但是,我喜欢他!
虽然是个直男,但是还是从十几年前,陈冠希还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就开始喜欢他,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帅,对美的欣赏不涉及别的什么,心中一直以为一个男人能长成这样大概就是人类的极限了吧,不论是吴彦祖还是金城武,在我心里都比不过陈冠希,我觉得他长得毫无缺点,即便友人会说他的颧骨仍有些突兀,但我一概不理。
那时候,陈冠希有些名气,但也不过是凭借帅罢了,到了后来,他演无间道、狗咬狗,真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然后就是让他毁誉参半的照片事件。
我一直觉得在这一事件中陈冠希也是受害者,当然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不像千夫所指的那样罪不可恕,况且女星们一不是受胁迫,二也是过了风口浪尖的时候又出来招摇过市,对她们的影响,谁都没有陈冠希大。
虽然我是陈冠希的铁粉,但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出来,口碑又似乎调转的太快,前面是万人唾骂,现在又百般同情,说什么陈冠希说话算数,不像文章、陈赫之流,其实说到底无非是国家对文章和陈赫太过宽恕,陈冠希真的永久退出娱乐圈么,扯淡,他们这些人一旦享受过娱乐圈带来的好,怕是会像吸毒一样不可自拔,他没有付出只是国家管的太紧,他复出不了,不让他拍的电影上,还付出个屁啊,他更多的是无奈而不是重诺。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陈冠希还有纪录片?
我很想听听他内心的真实声音陈冠希还有纪录片?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陈冠希的《触手可及》纪录片。
我很想近距离看看冠希哥的样子!
我以前是冠希哥Edison的粉丝,看过《头文字D》,《无间道》,《江湖》。
一晃已经有好多好多年没有在银幕上看到他了。
当年的一些事情,几乎毁掉了他的演艺事业。
从公众的视野淡出后,他现在的生意怎么样?
他的个人生活怎么样?
听陈冠希给你慢慢讲述:《嘻哈生意》这是第一集,公布了Edison的生意经。
2300百万的粉丝数量,一张照片就有400万的浏览量。
这些数字很好的诠释了网红的概念。
原来Edison一直都在!
他的经营模式是:寻找最好的艺术服装工厂,然后用自己的零售和设计的优势,为产品打开销售空间。
在屋顶的一场商业谈判中,Edison显露出了职业谈判专家的一面,非常的老练。
艺术服装工厂老板说,你有零售的优势。
他加了一句,还有设计(and design)。
(这一句话不是随便说的,既为谈判增加了砝码,又展示出了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
露出了精干生意人的锋芒,非常厉害。
你知道CLOT吗?
陈冠希的穿衣风格几乎引领了整个时代。
很多18岁左右的年轻人都会买这个牌子。
它是中国潮流品牌的老大。
Juice是陈冠希经营的街头潮流品牌服饰店。
主要经营CLOT,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流行的牌子。
纪录片中出现了Edison的另一家店3125C,据说这家店更多的偏向艺术潮流领域。
三分之一的艺术,三分之一的潮流尚品,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普通商品。
《回到原点》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是盲目地工作赚钱,还是真正地去做一些喜欢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回到原点》陈冠希的第二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思想。
Edison希望在音乐中更多地表达出独特的见解。
如果不喜欢那首歌,如果不明白歌词的意思,那就无法活出真实的自我。
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赚钱。
到头来发现好多事情都没有完成!
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在干什么,没有想法,没有看法,只是被焦虑包围着。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沉下心来,慢慢地去完成自己的生活。
急功近利只会一事无成。
Edison谈到自己第一次真正的去做Rap专辑的事情。
陈冠希当时觉得音乐公司的做法,是觉得他一定会在Rap专辑上失败。
“不要去尝试了,你一定会失败的”。
这一句话太熟悉了,有多少次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告诫 “嘿,不要尝试,你一定输得很惨!
”是的,我的确会经历失魂落魄。
但是我不怕,我愿意改变自己,重头开始。
猎鹰火箭马斯克 VS 陈冠希前一段时间我们就已经被马斯克和猎鹰火箭的事情感动到。
一个异想天开的概念,一家不被众人看好的公司,接二连三的失败,几乎会打垮任何一个意志坚定的创业者。
但是马斯克没有放弃。
他被众多媒体捧为英雄。
马斯克始终在做自己的事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的微博
还是和『艳照门』事件出来的时候一样,网民依然那么容易被煽动。
酷毙了,碉堡了,偶像,男神。
陈冠希仿佛一夜之间又扳回了不计其数的认同。
与瞬间点燃的狂热对立的,是对于陈冠希『天生的』斜视——这一切都让人飘在云端,不落实处。
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宣传片、真人秀、广告,当观众再也无法准确地分辨这些媒体,当媒体再也无法清晰地代表权威与正义,我们在对事情做出评判时,理应更慎重一些。
直接讨论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吧。
1、《触手可及》这组纪录片出发点是否在于为陈冠希洗白?
——不是。
稍微对镜头语言有点概念的朋友都知道,特写镜头煽情,中全景镜头客观(因为会造成一些距离感)。
《触手可及》三集纪录片中对陈冠希的特写镜头集中在访谈的中部和尾部,另外就是在开车时有些近景,其余叙述都尽量采取展示镜头。
一般我们所谓的『洗白』往往有混淆视听、引导舆论的意味。
从事纪录片的工作者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视角上可以尽量客观,思考上尽量具有启发性,以便留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很显然,《触手可及》的创作人员在创作手法上希望呈现更客观、更可信的陈冠希。
但是这并不等同着《触手可及》的表达完全客观中立,一个有表达的纪录片绝对不可能挣脱创作者的主观认识。
VICE这三集片子要传达的意旨很清晰:陈冠希是一个很酷的人,陈冠希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很酷。
之所以大家看完会对陈冠希好感大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者自身对陈冠希的认同和理解, 并且拥有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
2、VICE制作《触手可及》的出发点是什么?
——搞点大新闻。
唔,我没有开玩笑。
VICE不是一家慈善机构,相反他们一直在探索着非常新潮的商业模式,并且很成功。
我之前曾经简单分析过VICE与Buzzfeed的『原生广告』(链接:Buzzfeed 和 VICE 等媒体推行的「原生广告」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 过儿的回答)。
对于一家商业媒体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的行为背后有商业目的。
陈冠希近十年来,一直都非常有话题性,这倒并不见得是因为大众真的很了解他本人,而是『艳照门』事件的火热正好与中国第一、第二代互联网网民的成长与成熟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明星效益强化了这件事的影响,而真正造成如此巨大轰动的原因确是『飞速的传播』。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艳照门事件的爆炸,是中国互联网作为一只刚出生的雄狮的第一次试吼。
不过我相信VICE做《触手可及》并非冲着钱来的。
谁都知道,陈冠希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鲜明妖娆的个性在大众心中是一个符号性的存在,这很正常,明星往往都有这样的身份特征。
不同的是,VICE在描摹陈冠希的时候,搭建了一个文化,不管你说这个文化是嘻哈也好,叛逆也好,疯狂也好,总之它拒绝『循规蹈矩』,拒绝『被世俗的眼光判刑』。
又恰恰好,陈冠希hold得住。
这就是有智慧的品牌。
当你吃一个甜筒,会不经意把甜筒外面的脆皮一起吃下去——当你赞美一个由VICE制作的关于陈冠希的纪录片,你也在赞美VICE。
一样的道理。
3、陈冠希为什么要接受VICE的拍摄?
《触手可及》中陈冠希呈现的他自己真实性有多高?
——因为不服。
真实性比你们所看到的明星访谈一定要高。
关于『艳照门』事件相信近十年的沉淀过去,大家都有了更加理性的判断:艳照流出,陈冠希对于当事人(被暴露的女性)有所亏欠,但是他没有杀人,他有权利在当事人同意、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拍摄他想拍的照片。
公众的窥探与公众的谴责有时候像发脾气的女朋友一样理直气壮得让人毛骨悚然。
陈冠希作为公众人物进行了道歉,但他不服。
沉默呵,沉默。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七八年来,陈冠希做自己的服装,做自己的音乐,去各种城市与他的粉丝见面,在社交网站上宣传他的作品。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比以前还要努力十倍。
我相信这不是煽情的语言,而是对于事实的陈述。
这就好像为什么马云不管说什么话,乔布斯不管说什么话都会有拥趸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支撑着他们的发言,对于你是鸡汤,但是我手中的确有勺子。
这个勺子就是我所经历的一切苦难。
我觉得真的用心的话,有一个细节对于陈冠希在这组纪录片中的表现的真实性,具有非常有力的论证。
——那就是陈冠希没有镜头感。
一个可以无视镜头的人,即使是演,观众也有理由相信那种情感或者情绪的真实。
(情感的真实度毕竟没法用精确的科学指标衡量)我知道我知道,陈冠希看起来老了一些,但依然很帅,怎么可以说他没有镜头感呢。
我所谓的陈冠希没有镜头感,是说他在房间中接受采访的时候(尤其第一集),有非常明显的左顾右盼的动作,对于镜头非常陌生。
而打开任何明星的访谈,他们不管说什么,都一定会看向镜头。
这种区别,我想大概就是陈冠希这个符号的独特性所在吧。
4、我们可以从《触手可及》中获得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看完纪录片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随着这些年的成长,也随着我自己生命经验的丰富,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用更温和地眼光去看待世界。
这种温和的内涵是:保持好奇和感性,去理解和接纳所有出现在你眼前的『可能性』,并且尽可能学习更理性地做出真正给生命带来实感的事情。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我不知道陈冠希接下来会不会有机会接到新的电影,也不知道人们把这个作品当做过眼云烟的谈资之后生活会不会有一点不同。
但是我发自内心地认为陈冠希和他所代表的群体很酷,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酷,我想最恰当的是曾经当年明月说过的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本文发于微信公众号likejokes,大家酷爱来跟我们一起玩耍。
么么哒。
)
关注希哥不多,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无间道。
当初经历那些事情,使他没法在中国“为所欲为”,估计挺难受。
放谁身上不难受,毛了?
他说最遗憾的是没的电影拍了。
其实他开服装店出唱片等等,再怎么样也比不上拍个电影,最好能在中国安全上映,得到中国人民的好评,就象他讲的最好再来个终身成就奖。
那可太棒了!
在最初跌的最痛的地方站起来,还站的稳稳的,简直就是绝地反击了,好么?
如果这一切都实现了,他还会带来更好的作品或还一直以这种积极的形象在人们面前么,别问我,我不知道。
谁知道?
有本事去问xxx啊不过这个片子至少大体是积极向上的,看完宣传成分较多,希哥涨粉了没,我关注你了哦,啊哈哈哈。
他说了啊,较私人的他不会正面回答你的,私人范围么。
那他公开的就是音乐和服装了,近期他的成就几乎也在这些方面。
所以不得不承认这个视频制作给不知道的人比如说我,做了大幅度的简介,给我的感觉是,不能以电影的方式“进击”国内,那就用其他方式好了。
不是说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所以他最爱的还是to be an actor。
他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副业,那些也可以成为他喜欢做的事情,但绝对不是他最期待的事情。
一直很喜欢他,仅仅是因为他的电影,和唯一听过的《坏孩子的天空》。
一开始当然是因为脸啦,直到《狗咬狗》里让人惊艳的表演,从此在我心中他就是香港小一辈中演技最好的。
然后艳照门了,于是就不能演电影了。
对此老娘只想说Fuck!!!
老娘对艳照real不感兴趣,也没有看过,只是想看他的电影,仅此而已。
看到“毒舌电影”的标题《不能再演电影,不只是他的遗憾》,sir太会起题目了,简直就是老娘的心声啊!!!
哪里是遗憾啊,分明就是遗恨!!!
这个纪录片,固然有其商业目的。
但看完纪录片还是很欣慰,祝他越来越好!
电影的事,随缘吧。。。
历史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明星好像都喜欢卖真性情人设。
“人生如戏,丢类老母”
已经不能欣赏陈冠希的帅了
片子本身做得也很好
感覺就是看了部巨長的廣告 就如他 我對於不喜歡的人 再多人喜歡我也無感
关于attitude,其实能做自己想做的,相信自己在做的事,对其他人的想法不用太care,挺好。短片来说,没啥好讲的
这个纪录片还是挺吹的,不过确实是实打实的可人儿了。
昨天合作的录音老师作品!
陈冠希的音乐是有强度的。但作为一部纪录片,只能给两颗星。
He is a living person.
过了怎么多年#陈冠希#还是那么欠抽,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也就两个目的:一是为自己的品牌做宣传,二是为了重回娱乐圈,所以里面的内容真假不重要。但是反应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西方文化差异。
伪装成纪录片的采访。从不觉得他需要为yzm道歉或者洗白什么。But look at this overvalued "authenticity". Sure, just be yourself, your meaningless and aimless self. Keep bragging who you think you are while achieving nothing real. Such a teenager.
不喜欢
内容很正面很积极。陈冠希演戏生涯里面只有一部戏很出彩就是《狗咬狗》,现在看来的确有点可惜了。
呵呵
冠希是个聪明人,有颜有钱有智商真好。励志纪(guang)录(gao)片。换一个没钱的原生家庭,早就被生活打击得卖保险去了,所以归根结底:有钱真好:)
#一部關於陳冠希的三集片#其實就想知道,一個人經歷了這麼大的事兒,現在是什麼樣的。
想请问高赞评论是怎么看出来陈冠希尊重女性的哈哈哈哈哈哈,因为他说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女人吗?两星给别的摄制团队,一星给陈冠希的real。但这份real展现出的他并没有让我觉得多么励志,反而是肯定了一个事实:世界上有才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取得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坚持不懈的自信甚至自大换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是男的,不是因为女人不聪明没头脑,而是因为女人到底还是太谦卑。
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