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不需要具体的人,也没有固定的人声,私人的虚构从私人的真实中来,又一早被投射到更大的真实中去。可惜影像的表现力从里侧大幅消减,呈现结果像是文本配插图,动荡中的书写路径太清晰也太轻易,但或许这就是导演的真实性法则。
宝藏导演,码了
漫漫路上,不知所措
这不是纪录片,而是历史影像的真实虚构,是我最喜欢的一种重构历史的方法。文本写得太好,配乐和影像都很高级。里头两个关于宏大-微小的镜头记忆深刻:一是游乐场里的“摇头飞椅”项目,罗马尼亚传统服饰的女性的巨大伞型柱上,拴着无数小小的亭子在甩,“保护神”之下命悬一线;二是沙滩上堆起的斜卧裸女,残缺的身体本来体积不大,但是对比起不断流走、风蚀的沙砾,也很直观地看到各处细微处的瓦解。政治里混杂诗意很高级,但诗意中避不开政治又觉得很恐怖。
影像的记录是有价值的。
“他教会我希望,那是一种想象未来的力量。现在我再也想象不了任何东西了。”
大量的历史影像如洪流般的革命浪潮底下,几个无名之辈的喃喃低语,是高墙上的青苔和野草。
伊朗反帝制革命群众满溢上树堆积废楼,燃烧油田直立汽车丛林,直到要求平权的独立知识女性被两伊战争中扔手榴弹的长袍面纱娘子军取代;罗马尼亚计划经济物资短缺和万人集体舞团体操高唱却无声的领袖赞歌,终被饥渴群众围攻的可口可乐面包车和经济全球化后钱不值钱的动荡恐惧取代;已经忘却了你的声音,有你的胶片也逐渐腐坏,但就算理想主义在群体运动中逐渐崩塌,秘密警察依旧保留着我们书信里的真爱……历史影像的又一真实虚构法,挺好
由历史真实影像,在罗马尼亚和伊朗之间,线性交错拼贴,配以书信独白来推进。游离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模糊界定,这么新颖别致的叙事手法,竟然让人在舒服的拉拉情感传递氛围里,分别同步观看了两国现代史里极其关键的变革,展开了异常宏大的叙事背景。那种症痣惊悚的领略,那种透骨的寒气,随着独白慢慢渗透。
个体在时代的洪流面前,脆弱又顽强,非常动人的历史影像。
#Berlinale2023
实际是个伪纪录片,蛮巧妙的,使用两国的纪录片、宣传片,以档案和私人回忆编写出这个充满ironic的故事(但导演说,他还是觉得有希望的)。
#🍋观影# 心有戚戚焉
女编剧真的神来之笔,两位女声像是游荡在罗马尼亚和伊朗土地上的幽灵,真挚而坚韧。男权国家、父权战争和夫权社会的阴影无法遮蔽她们由胶片影像泛出的温暖的生命力。与其说感动,不如说太多因社会性质、事件时间、性别身份带来的感同身受,我们敏于联想,更应善于联结。灵魂的一体也想和你四目相对,想和你重新开始,至少报个平安。
纪录片还可以这样散发魅力。导演可能先发现了两位女性几十年的书信,然后想通过某种方式把她们的情谊表达出来,于是有了这部电影。罗马尼亚上学的伊朗女孩在在70年代末回国,此后几十年她与在罗马尼亚认识的另一女孩保持了书信传情的方式,信中有她们对政局、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到九十年代,罗马尼亚也发生了政局变化。一定程度上说,这个导演挺投机的,本来这些信件完全可以用剧情片的形式呈现,但用历史资料展现却也能有不错的效果,至少某些时刻我能被打动。
从布加勒斯特到德黑兰,从沙阿到齐奥塞斯库,身居浪潮两端的一对同志恋人,可惜没做成剧情片。在女性电影井喷的当下,如何在其中辨别跟风之作还是真实表达成了个新问题,本片毫无疑问是在描摹大时代下缺乏的女性形象,特别是补全了两伊战争、革命进行中的女性形象、所思所感,但影片还是将大量素材放在了浪潮记录,对于这样一个私人情绪饱满的素材来说,主观信笺旁白加客观记录素材的方式还是意犹未尽,影片恰恰应该更多关照两人各自的经历影像,而现在这样的冷静刻画,保证了全片的中立性,主题上却在历史补遗与个人经验间摇摆。
来往信件与历史的记录片段和影视片段结合在一起,讲述了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对伊朗的倒tui只是在《我在伊朗长大》中简单了解过,当看到历史片段时,还是觉得历史上不缺乏各种先进的女性一直在为女性奋斗着,所以不论怎么样都记录下来,才不会让一切都断掉。影像与文字的魅力,真实又让人感动。突然想起来,里面关于伊朗女性在变革之际捍卫不戴头巾的自由的镜头,让人明白为什么不支持向下的自由,因为突然之间向下的自由就变成了唯一的“自由”
这么好的灵感写成剧情片不好吗?仅仅用新闻影像的拼贴实在太扣分了,完全做成了一出旁白式的《收信快乐》。
处在两个世界的女性的肺腑之交嵌入无声的历史影像资料,这个特殊的纽带维系着“我该如何前进”的愁闷。观看的时候时刻注意着咬文嚼字,方才感受到那股暗涌的波涛。序言提醒我用想象力去谱写未来,而短暂的观影中我只有追溯曾经的气力,这是一种不经意的悲哀。
临时起意买了票结果看到了目前最棒的一场。整个片子类似伪纪录片,但脚本都来自档案馆和私人影像,画面在虚实之间来回切换:两个主人公一别多年对彼此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只能通过书信(画外音)穿越时空来艰难对话。最后Zahra彻底没有了音信,Maria在信里说她已经想不起Zahra的声音,只能戴着她给的耳环在镜子里假装在一起,假装We used to be one…太难过了。书信里情感真挚细腻是那种女导演才有的风格,Q&A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导演是男性,但女编剧没有来放映现场,因为去给自己过生日了lol 开头Azar Nafisi的诗:You need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imagine a future that doesn't exist. 然而导演还是愿意相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