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e为什么会对毒品上瘾?
一般人很难理解,但我理解。
我也曾经历过对网络的上瘾,那种想干活却迟迟不愿开始,浪费一天刷手机,等到太阳落山时又充满了负罪感和自我厌恶感的的糟糕经历。
每一天早晨,你都发誓要做个积极上进、干劲满满的自己,但每一天都是浑浑噩噩的渡过。
现实有太多无奈、挣扎和不如意,只有在虚拟世界里,你才能什么都不想。
Rue从小就是一个躁郁症患者,有着自杀倾向,毒品反而能给她带来片刻宁静,但毒品也可见地正在毁了她,把她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一点点夺走。
观众在看剧的时候,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为什么她就是管不住自己呢?
为什么她一有烦恼就要诉诸毒品?
Rue想要倾诉,找到了人到中年的Ali。
一个17岁,一个50多岁。
他们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上瘾背后的本质,也看到了人生的本质。
Rue的自杀倾向、吸毒,都是与生命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有生理性的原因,还有家庭的原因,她自己也说了,她吸毒与父亲的去世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
吸毒让她觉得人生有意义。
但事实是这样吗?
人生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苦。
像Maddy、Kat、Jules,各有各的苦,但你能看到他们在挣扎,在反抗,用各种行动来释放或者改变,尽管最后的结果不尽如意。
Rue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作为,是逃避,是被动。
她第一眼看到Jules的时候,就被她那种生命力所感染。
那种不管什么时候,脸上都挂着甜甜的微笑,努力热爱生活,努力打扮自己的生命力。
Rue最缺乏的,就是这种生命力,这种对生活的热爱。
她跟Ali的一段对话就能证明(我只记得大概意思)Rue:我天生就是一个混蛋Ali: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是天生就混蛋,还是毒品让你变成一个混蛋Rue:我对家人、朋友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情Ali:你讨厌并谴责自己的混蛋吗?
Rue:是的,我讨厌。
Ali:那说明你不是天生就混蛋,毒品扰乱了你的理智,让你变成一个骗子、冷漠无情的人。
你只是在肤浅的思考问题,每次做错了事情,不是想着去改变,只是试图用“好吧,我天生就是一个混蛋”来逃避自己的问题。
然后第二天,你又会继续混蛋,因为你的借口是“自己没救了”。
这段话就像一段心理剖析,惊醒了我,原来上瘾的背后,不是执着,而是逃避。
Ali曾经也是一个瘾君子,但是有一天他决定要改变,因为毒品让他变成了一个让自己都讨厌的人——家暴男。
之后的20多年,他再也没有碰过毒品。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Rue之后的人生,她还没有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如果她戒了瘾,等她经历了这漫长的一段人生之后,她会发现,人生不只有青春时候的苦,还有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无数的苦。
每个活着的人,谁不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活着,恐惧、压力与痛苦会如影随形,上瘾固然可以让你无忧无虑,但那不是生活,那只是在逃避而已。
脆弱的人,总有想要变强的一天,也许等到Rue哪天想要真正拥抱生活了,她的瘾也就自然可以戒掉。
至此 ,去完整的讲述一个从我的视角中看到的青春看到的亢奋谓之我们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吸毒 爱情 亲情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或许在美国高中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毕业3年里才会真正遇到的世界所全盘托出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承受的残酷的一面。
9年义务教育,父母的管教,大学里单纯的爱情,让我们在一个更好的温室里长大,直到毕业开始工作后 ,生活里的人情世故,职场里的尔虞我诈,情感里的推拉游戏,让我们开始怀疑 这将近20年的生活里 我们离现实世界真的太远了,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我们就这样被放置在了一个血淋淋的世界里。
然后我们去经历我们去成长,幸运一些的便一直生活在更单纯的世界里,不幸的便经历着亢奋里的迷茫 挣扎,我和朋友说过,抑郁从来不是你对一件事情感觉到自己熬不过去了,更多的是在这件事情之后你逐渐变得怀疑自己,自卑迷茫的感觉让你觉得似乎自己踏出去的每一步都会落空 都会跌入深渊,于是你开始害怕做任何一件事情,因为周围的东西都被你放大了掏空了踩碎了来看,在你觉得世界已经无可救药的同时还想要通过自残来找到一点存在的感觉,脑子里 像是有一根神经被硬生生的扯断了,甚至开始动起了自杀的念头,寻找能够更快让自己解脱的办法。
Rue为我们呈现了是一个饱满的迷茫抑郁的人物具备的所有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而Jules更像是同样处在深渊里的另外一种活法的人,他们都曾经历过很痛苦的事情,甚至与Jules的经历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她在剧里所有采取的行为都是积极的,永远是笑着面对生活,积极的去追逐自己想要的(邀约Nate见面),积极的去改变自己的现状(觉得这个地方自己承受不住,便换一个地方去寻找活着的意义)这部剧真正让我看到的是,同样是不堪的生活,但是对待生活 或许我们可以变得更积极些,就像Rue看到的大海是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影响力,而对于Jules来说,这是她想要成为的象征物的东西,大海对她来说是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特质的象征,是想要像海洋一样非常强大又有女性般的轻柔的感觉或许就像大家说的 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当下永远是有缺陷的,但是你前行的方向比你的起点更重要
刚后知后觉看完第一季,看到最后两个人独白的特别篇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没那么能共情Rue,以及为什么喜欢Jules。
Rue:(不已吸毒者的前提看待,毕竟我的确没法感同身受)她的自我审视,更像是自我脱罪。
为什么他们要这样,他们什么要背叛,为什么要抛下我之类的,然后开始摆烂。
「摆烂」这个举动太吸引人了,不用改变不用努力,就能让人心安理得接受当下的自己「我就是个烂人,没办法」,毕竟谁改变谁痛苦。
另外,Rue对于需求,他所认为的「背叛」也好、「抛弃」也好、「欺骗」也好(她妈妈说父亲不会有事),都是他内心的自我想我,她从来没有说出过自己的不适,和真正的需求。
比如跟Jules说,我们在恋爱为什么要跟其他人亲热,比如你能不能别走,比如跟妈妈坦诚的谈一谈父亲的死。
他都压抑在心里,要求别人理所当然的理解他,满足他。
别人没有猜到或者意识到,就是对他的「背叛」「欺骗」,没有想过大家的认知、想法是不是统一的(也就是Ali问的,你有跟jules明确确认过恋爱关系吗)。
这样的做法,一是没有给爱的人,一点靠近、解释的机会,就默默的给人上了标签和骂名;二是他就可以理所当然的「享受痛苦」,困在痛苦里「自我摆烂」,然后怪罪于别人心安理得的「吸毒」,并且还自怨自艾的认为是自己的「报复心」。
虽然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设与情绪动机,但作为旁观者来讲,实在对这个角色很难产生好感。
Jules:反之Jules则坦荡客观许多,他会辩证地审视,自己的女性化特征是否是为了服务于男性,并尝试做出改变(当然,的确对自己过于苛刻)。
最难能可贵的是,当他说出自己的美好体验与感知,能够坦诚地说,那些之所以是美好的,maybe是因为那些是不存在,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以及坦诚说出来「我好像很容易爱上别人,因为那些是自己幻想的」。
Jules 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情感以及情绪,能够正视它对于Rue的感觉、纠结点,而不是不沟通的默认怪罪。
要知道,当你沉溺于奇幻美妙的感受时,能够理性的看待它,明白它是虚幻的,自己臆想的,以及分得清楚与现实的差别,是有多的难能可贵。
(可能这就是jules不会吸毒的原因吧。。
)只能说jules,既有强大的感情,又有辩证的理性,坚韧又相对清醒(不要杠劈腿,他能跟rue说,就说明恋爱这个事情,可能当下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自我放逐比改变容易。
我已经是个垃圾了,所以我也不用寻求改变了。
自怨自艾是RUE这个角色的出厂设置么?
本身遭遇也并没有多凄惨呀,爸爸生了病,为什么不想着让自己更强大一些,可以守护妈妈和妹妹呢?
整部剧所有的人物看似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源就是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有罪论?
然后呢?
这归因是不是太简单了?
为啥我是垃圾?
因为我父母fucked up my life.所以我就要吸毒滥交?
本片所反映的在改变不了的结构性困境面前选择自暴自弃是软弱的表现,也是对GEN Z的以偏概全。
如果美国的年轻人都这个样子,那这个国家就要玩完了。
哪里的青少年不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独、最无助的人吗?
仿佛明天就要末日一样?
但大部分悲春伤秋、45度角的眼泪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If you think teenagers’ life suck,life will get harder and harder,prepare for it.
《#euphoria 亢奋# 特别/新冠篇》用主角俩人的深度对话作为基调,从而被部分看客垢上了“不精彩、无聊”的标签。
其实我个人角度看来,这季才是编剧等想表达该剧存在的意义所在。
从《特别篇》的表面看上去,给人的感觉是:关于教导青少年如何在一团糟的时候,别在毒品上放纵&遵循内心,找到更适合的方式。
其实不然,里面更多地是,表达关于种族肤色、宗教信仰、自由政治、药物滥用、心理治疗、儿童心理发展等社会问题。
生与死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释怀存在感,面对世界此刻混乱等等…所以看懂这一特别篇需要门槛,同样也耐人回味,值得大家认真慢慢看。
最后,希望你我不仅是在剧情片中找色情,在色情片中找剧情。
#Euphoria亢奋[超话]#
第一集,Ali和rue的对话包含了太多内容,心理咨询估计都不会很容易做到这种效果,是我努力的方向。
是个很不错的禁毒宣传片。
物质滥用成瘾可能是生活需要止痛。
药物作用和戒断反应之下的为人处世并不是由意志的强大与否所掌控的。
对待成瘾者也不改一味唾弃羞辱和惩罚,成瘾背后的深层内涵才更值得反思。
黑人权益和消费主义。
小的泛滥的革命和精神上观念上的大革命。
荒诞恶臭的现实世界和对诗歌里面美好的世界信仰。
一味允许放纵自己背离信仰还是看清自己坚定改变。
会有一步步无意中变成自己所痛恨的那种人的可能,重要的是及时止损吧。
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东西几乎没有,重要的是再问一句为什么。
临死前想给自己爱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不过是为什么不自杀。
陪伴支持和信仰,可以给一个人莫大的安全。
第二集是jules的心理咨询,她的自我认同不止在性别方面。
心理咨询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来访者?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改如何处理?
幻想给人带来的纯粹的感受毕竟只是自我陶醉。
幻想中也始终担心着rue对自己的看法。
算了。
看了三遍阿里和茹的对话,有些观点真的很有意思。
“接触毒品后开始摧毁自己的生活这件事本身,是一种上瘾的病。
这个病除了饱受毒瘾的痛苦之外,世界上没人认为你生病了,他们反而觉得你自私、软弱、冷酷。
”“做错事后,对自己的惩罚是判定自己不可原谅,这个惩罚太过深刻也太过便宜了。
如此你就可以继续所为所欲为毫不悔改,因为你认为自己活该。
”“真正的革命在于精神层面的重建”,“相信超越自我的至高力量会带我们走回正途”。
为什么只有信仰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存在,才能摆脱泥潭呢?
是因为虚拟的神明是完美的、相对不变的、更好理解的吗?
“相信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海洋或是歌曲都不行,运动、人类或者语言都不行,你得相信诗歌”,这听起来真的很浪漫,可是诗歌不也是语言范畴的吗?
这么说,相信海洋相信自然是否是更庞大的力量。
“我爸死的时候,很多人总说他的死是有道理的,那种话曾让我很生气。
但我觉得他们想说的是,你必须赋予它理由,你必须为这个鸟事找个理由。
如此才不会永远陷在这个情绪里。
”“有人觉得我是个好人,是让我继续努力变好的动力。
”
HBO确认将拍摄《亢奋》“新冠特别篇”,为两季之间搭桥HBO剧集《亢奋》(Euphoria)斩获了今年的三项艾美奖,包括赞达亚(Zendaya)获得的剧情类最佳女主角,使她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而艾美奖的呼声过后,第二季将是漫长的等待,这部8集第一季的剧集在2019年4月结束,似乎要到2021乃至2022年才能播出下一季。
HBO总裁Casey Bloys证实,第二季计划在2021年初开拍,2021年秋季将启动第三季拍摄。
导演萨姆·李文森(Sam Levinson)和演员们在3月就已经准备好了拍摄第二季,但正好遇上了疫情而停滞。
按目前计划,两季之间至少要停播两年。
Bloys证实,为了帮助粉丝们度过两季之间的时光,HBO将推出《亢奋》新冠特别篇。
HBO总裁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赞达亚在8月份时曾透露剧组考虑用特别篇来连接两季。
“我们可能最终拍摄一个桥梁剧集,”赞达亚说,“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它,但是我们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用有限的人来演绎这一集,这样我们在进入第二季之前就有了空间。
”
这剧最迷人的一点,作为一部欧美剧两女主的感情戏却是如此清水细腻又耐人寻味。
第一次在美剧里能感受到角色之间爱的那么痛苦和纠结,导演拍的仿佛是西方背景中的东亚女同故事。
两个如此复杂的边缘个体,毒瘾少女和转性少女,编剧没有刻意强调性向问题,而是让观众看到她们非常简单自然的相互吸引,又爱的多么小心翼翼,怕伤害对方,就用尽全力忍住拥有对方的欲望。
第一次没忍住亲吻后的落荒而逃,醉酒泳池的假意背台词实际真表白,厕所的暧昧质问,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的心跳加速的氛围感,太经典的东方式克制推拉设计。
直到最后一集才有了一个深情的吻,但随即又是一念之差的错过。
特别篇补全双向暗恋全视角,就知道这错过是心理期望上的分隔。
二人的核心矛盾是Jules是外放的,向往外面广阔天地的不羁灵魂,但Rue因为自己沉重的历史原因,顾虑太多,终究无法完全放下家庭真正走向远方。
风一般灵动闪烁的Jules是敏感又脆弱的Rue的药,Jules知道她是Rue的救赎和希望,但她不希望自己仅仅只是她的新的瘾。
她早就构想了一个有Rue的未来,但Rue还是难过自己这一关。
在美剧里看到发展这么揪心的一对真是活久见,而影片迷幻炫酷的拍摄手法无疑也为他们的感情加了一些朦胧的色彩,其实到特别篇结束这条感情线已经很完整清晰了,对转性别者自我认同的探索的部分,又大大丰富了剧情的内涵,使之成为只有这个时代才会出现的新的叙述类型,未成年人爱情最美好的赛博展现不过如此吧。
如果说,第一季用无比绚烂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么特别篇便用了最朴实无华的方式给出了解答。
我仍然记得当时看完第一季结尾时的心情:期待着Rue即将得到的救赎,眼看着她马上就要从烂泥一样的自我中挣脱出来(就像期待自己被救赎一样),可是导演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从头到尾的挣扎都是徒劳,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甚至更糟。
我的确感受到了绝望,因为我对Rue的经历和感受产生了太多的共鸣,我期待着从她的故事里找到希望和答案。
但是这部剧却只是将伤口撕开,将这些痛苦放大,并没有列出任何将其治愈的良方,甚至在最后告诉患者:你治不好了,坠入深渊吧。
就如同我跟着这部剧中做了一个五光十色,浪漫至极的梦,却在最后被告诉:“别做梦了,梦都会醒的,现实还是这样绝望。
” 所以看完了第一季,我一面钦佩着导演能拍出这样美的一部剧,一面也对其充满了埋怨与不满。
但在近乎虔诚地细细看完特别篇后,我只剩下对导演和编剧的敬意与感激。
特别篇充满了新冠的的味道——极少的场景,极少的人物,指向生活最本质的思考,通往思想最深处的对话,这仿佛就是一场发生在疫情隔离在家的编剧脑中的对话:讨论生命,讨论生活,讨论价值,讨论救赎,讨论人,讨论神……问题似乎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晦涩,越深究越发现底下是无解的矛盾,一切思绪都成了乱麻……但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不用强迫自己找到一切的答案,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解答就足够了,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的信仰。
长时间的对话却始终没让我感到无聊,就像豆瓣评论所说:“免费得到了一次质量较高的心理治疗。
”我有时是Ali,在脑中能无缝接上Rue的对话,但更多时候,我是Rue,在心中问出和她一样的问题,期待着Ali的回答。
好在这次,Ali给出了解答。
现在看来,这一老一小,来来回回反复拉锯近五十分钟的交谈,一点一点暴露自己的不堪与脆弱,再一层一层看清自己的逃避与推责,可最后得出的结论好像与老式旧鸡汤文没有太大的区别。
我不知道对有些人来说,这样的鸡汤与信念会不会是理所当然的,但的确对于一类人来说,真正接受并理解这样的观点与信念是一件需要为之努力的事。
而在这过程中有太多的自我怀疑和对世界的质疑与不信任,从而导致这个过程是痛苦而迷茫的,常常看不见方向,更看不见出路。
而这部剧,向我们指了一条路。
因此,我是如此感谢Sam Levinson将这样的作品带给世界。
撇开作品拍摄手法的艺术魅力,Sam直视了青少年生活的不堪和绝望,这需要勇气与智慧。
成瘾,“有毒”的亲子关系,不健康的恋爱关系,性,放纵…这些大尺度、丧到极致的“上不了台面”的元素,也许就是我们需要直视的现实。
我们大可以打着“不能树立不好的榜样”的名号将这些元素全部禁掉,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童话般”脑残的影视环境——不告诉他们生活的真面目,让他们只能无知地感受,然后逐渐成为加害者亦是受害者。
比如禁掉du pin这一敏感话题,也许可以防止一部分人模仿影片中的行为,但现实中,成瘾的现象少吗?
电视剧成瘾、短视频成瘾、综艺成瘾、追星成瘾、磕cp成瘾…逐渐麻木的精神,失去自我的生活,这些“成瘾剂”和da ma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作为一个屈辱的“瘾君子”,我却被这部剧拯救了。
直视问题,再解决它, that’s some real shit.
不要说我肤浅和无知了😅,实在没什么比看一个小时的编剧导演的思想输出更痛苦的事情了,一上来就不怪我们看不懂,拜托需要怪吗?我的评价就是一星,言论自由~
内心本就脆弱的人就更容易对别人产生依赖,容易投入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将自己一切的不堪归罪于别人,要等来真正的救赎太难了。
烂
哇ali这一个小时的输出还不及frank十分之一,看得我要吐血
why?
幼稚且无聊。
收获120分钟 free therapy
记录片吗
好有诚意的cp番外篇啊,一如既往的高质量运镜,里面角色对自我的剖析真的很让人感动
我这有始有终的性格呀!正片就不好看,还非要看完特别篇,纯粹找罪受。
不知所雲⋯
没咋看懂,第二集那些镜头拍的真炫技
辣雞
两位女主的访谈篇,各自剖析了自我内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对第二季的人物发展有铺垫的作用。只是对我来讲最讨厌心灵鸡汤了,fuck一切说理管教,这并不极端,相比剧种的人物就是小巫见大巫。我就是觉得这些未成年人都已经在发疯了,为何不继续发疯呢,选择与成年人坦白自我真的蛮无聊,不要踩刹车,请给我再疯魔一些吧!这是青少年的专利!
很无聊的真人秀节目
"你的问题就在于想得太多,读得太少。"前排说特别篇需要门槛才能看进去,我惊了。什么时候听肤浅的鸡汤也需要门槛了? 本以来真的能触及什么深刻的东西结果听一通自以为很特别很有思想实则毫无亮点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听到头痛。
当番外看的,两集都比正剧好很多。正剧摆脱不了大型MV的即视感,但这两集里的袒露、unsecurity和歇斯底里都让我看到了更多。我对Rules这对还是无感,但两个人分别更可爱了一些(虽然也看到了她们更——别扭的地方,而正剧已经够别扭了)。
额。Rue提的私奔,Jules去了,转头怪人家抛弃给吸上了,黑人问号???真会给复吸找借口………
还文学视觉化,真能吹。
这样简单的对白更能体现一部剧的水平